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原创】巴彦淖尔知青录(25万字)


  共有2959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巴彦淖尔知青录(25万字)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亚宁
  18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85 积分:80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3/5/15 23:0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5 14:18:00 [只看该作者]

捅破天的大手笔 —————邢卓

邢卓 , 男  ,汉族,江苏青浦人,1952 生  。1969年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任十九团政治处新闻报道员,期间,闯下一塌天大祸,成为闻名全国的王亚卓事件的当事人之一。受这一大事件的影响,被打成了“反革命分子”,接受批判于1976年办理“困退”回到河北保定,当了几年教师,后考入保定师范学校中文系,历任保定市文联创作员,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理事。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雪纷纷》、《半世私情》,现为保定市专业作家。

在兵团期间,邢卓为人善良、实在,写文章又颇有天赋,所以一入连队,很快就被加冕为团部报道员。工种的便利,使他能在各个连队间采风了解情况,也养成了理性分析和研判问题的习惯。志趣相投,使邢卓认识了不少的连队朋友,个中,与团宣传干事王文尧、放映员恩亚立的关系尤为切近。三人常在一起切磋学习,围着报纸纵论天下大事,高谈各种风潮的错对利敝,直到写给黄帅的信被《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反面批判的标题登出来之后,三人才知自己把天给捅了个大窟窿,才发现政治原来就在身边。

事过多年之后,人们才知道,小黄帅不过是个被人利用的幌子而已,其背后的阴谋者全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迟群、姚文元、王洪文、张春桥、江青等大人物。迟群在给王亚卓的信上批道:“ 完全是反革命复辟势力的语言”,“要革命就有反革命,革命就是要革反革命的命。” 江青对标题作了修改,并提出“版面排突出些,生动活泼些。”由此可想而知,三个政治上不成熟的年轻人,自然不会被轻描谈写地放过的,他们被诬为资产阶级复辟势力的代表,遭到批斗、隔离审查, 下放连队劳动,受尽了白眼冷视,和棍棒的修剪。

幸亏“四人帮”垮台来得快,三个人经历了两年多的磨难,终于脱离了苦海,各自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王文尧1977年以优异成绩进入内蒙古大学,后被分配到北京国家劳动人事部工作至今。恩亚立1979年回城,后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中国书店供职并任经理。而“对手”黄帅小姑娘,先受到批判和歧视,后一路发奋留学日本获硕士学位回国。信件执笔人——邢卓,笔耕不辍,除了在文学创作上建树颇丰外,25岁即进入了全国人代会议政大厅,发扬其纵论天下事的原初热心与豪情。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8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6 9:50:00 [只看该作者]

小黄帅与王亚卓,

各有际遇各坎坷,

如今全都有发展,

只因再无人为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亚宁
  18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85 积分:80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3/5/15 23:0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8 9:58:00 [只看该作者]

方言的百灵鸟—————刘先普

方言对一方土地来说,是一种奇怪的特色。河套方言的构成,来路驳杂,语音奇特,就连当地的老农,也未必能把握多少。包头知青刘先普,好象就为了这一切而来的,经过40多年的积累和学习,最终游刃有余在方言的大鼓之上,玩味的不亦乐呼,也更多建树。他用方言写就的《老石爷传奇》,在上个世纪80年代,经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成为了独具风味的河套方言文字版幽默集大成者。作品中浓郁的地方特色,土的掉渣的语言风格,以及对河套大地的深深热恋,由此也奠定了刘先普作为巴彦淖尔这片热土上文学造诣大家的地位。

刘先普是1968年包头下乡知青,初来时被分配在干召庙插队落户,与成千上万知识青年一样,抱着扎根农村,献身祖国,炼就一颗红心献给伟大领袖毛主席。按他本人所说,当年的那份感情纯哪,每天受得灰溜溜的,但年轻就是资本,睡一觉起来又浑身是劲。当时什么都好,就是吃得差,粗粮烙饼疙瘩汤还算好的。大家伙饿得没办法,聪明才智也多围绕着吃,就发明了钓鸡的办法,也学会了偷吃老玉米的本事……。公社调人挖排水挖大渠,营生虽苦,但能吃饱,社员不愿去,知青们挑大梁。不为别的,就为了那一顿能吃1斤面2两油的烙饼的享用,就这也只能算勉强肚饱的量。

年轻有知识,肯吃苦也乐观积极,刘先普下乡不久,既被队里社员推选为政治队长,同时竞争的还有两位老队长。那时,人们的风格高,互相不是拆台,而是用方言幽默地进行谦虚。一个说:“你们大家伙考虑吧,要是想吃拌汤,那就选我。要是想吃烙饼,那你们就选他们吧。”这番话深深地留在了刘先普的记忆里,成了他后来发奋钻研河套方言创作的一个启蒙点。批林批孔运动中,刘先普的一篇批判稿,被当时的革委会领导贾明礼所赏识。他人在地头,上面传话让背铺盖卷走人到县里,这个囫囵消息让人胆战心惊,直以为自己犯了啥错误。

从此,刘先普脱离了农村下乡,走上了舞文弄墨的工作岗位。大返城的时候他没走,与未婚妻一起留在了巴彦淖尔,先后任过公社干部、县委秘书、县文化局副局长、文联主席等职。刘先普一身文学细胞,文如其人,锤炼着河套方言这块七椤八瓣的怪石头。小品、诗歌、散文、歌词、相声、快板书、二人台、报告文学等等,都被他用来表达自己对河套人民的理解与关切。他写的作品曾在全国多项大奖赛中入围获奖,曾先后两次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他漂泊而来的历史背景,也是他人生命运顺理成章的开端。说起当年没有回包头,刘先普对此颇为感叹,认为留下来的路走对了,回去也许就活成另一番内容了。文如其人,刘先普的幽默表演与直白语言的天然结合,形成了他行文说话的独特魅力。而他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身影,与干净利落的个性,更浓缩出一种不卑不亢,难得一见的大家风范。大家伙聚坐一起,只要有他在场,总会于不经意间,爆出一句句妙趣横生的方言故事,瞬间点燃一片开心的大笑。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8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9 8:24:00 [只看该作者]

来到巴盟扎下根,

地区方言记得真,

由此展示大文采,

终生服务河套存。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亚宁
  18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85 积分:80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3/5/15 23:0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12 10:55:00 [只看该作者]

治病救人比翼鸟 ————张志仁   杨焕香

五原县美林公社新福大队赤脚医生,包头下乡知青张志仁和杨焕香是一对夫妇。他们都是包头市第一中学的学生,68年毕业时,“看着同学们相继奔赴农业第一线,走上了与工农结合的道路”,两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选择到巴彦淖尔插队落户。当时,张志仁身患严重的腰疼病。作为同学的杨焕香,一边鼓励他用针灸治病,一边联系着上山下乡的事。也因此,杨焕香开始向父亲学习针灸术,没有练习的对象,便在自己身上进行扎试。后来,她开始在张志仁的身上循经取穴,反复研究,精心治疗起来。

下乡之后,两人一心一意跟着老农学种地,却总是学不成个样子,却为农村缺衣少药,巫医和骗子招摇于乡而震惊。两个人抱着“敢同恶鬼争高下,不向霸王让寸分”的决心,开始一边劳动,一边看病行医。新福大队70年时建起了第一个诊疗所,两个人被推荐担任了赤脚医生。期间,三次上大学的机会都被他们所放弃。城里的家人想方设法让他们回城,以至以决裂相威胁。为了“曲线救国”,杨焕香先行回了城,张志仁仍然留在农村。但面对两个人的决心,家人最后不再勉强,杨焕香再次下乡归队后,两个在农村结了婚。
当年,河套大地上医学不普及,迷信泛滥,有些不务正业的人靠此大发不义之财,用歪门邪说治不了病,还尽祸害人。有个老大爷患心肺病多年,被当地号称“小神仙”的巫医判定了“终期”。张志仁夫妇二人,凭着政治热情和责任心,摆脱了个人荣誉上的瞻前顾后,主动承担起了对老人的救治。这是一场无声的较量,许多的群众都拭目以待。“终期”到了,老人的病却一天天好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好,最后居然能下地走动,还能参加队里的劳动。

如上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有个农妇患了癔病,家人花钱乱投医,什么巫医、神婆、树仙、香灰都试过,病不见好,反而越来越重。患者家人迷信迷了心窍,又请回一个能“顶神”醉仙。邻居用计灌醉了这个吹牛大王,荒唐戏才露了底。患者被送到大队卫生所,张志仁俩口子仔细审查病情,针灸、药物齐用,病人很快就痊愈了。还有一个六岁小女孩,得了病毒性脑炎,眼睛上吊,瞳孔散大,颈项僵直,四肢抽搐,昏迷不醒。夫妇二人参考医书,中西医结合,针灸、按摩辅助,又一次创造了治病救人的奇迹。

新福大队有六个生产队,又位于美林、沙河、什马三个公社交界,当地的病患者就有很多,都希望张志仁夫妇能妙手回春。后来,随着二人医名远扬,五原县城、中后旗、临河县、包头市也有病人慕名而来。大队的合作医疗站,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地方,张志仁夫妇也成了巴彦淖尔杰出的知识青年代表。荣誉让他们的胸怀更宽广,不管患者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一视同仁予以精心诊断治疗,常常忙碌的一天只吃一顿饭,有时一顿饭要停几次才能吃完。

下乡十多年,张志仁夫妇诊治的病人不计其数,病症名堂也是各种各样。面对病死的患者,他们的心为之难过过;看到哑巴说话,瘫儿走路,“死人”复活,他们的心又充满了欣慰。他们的医术在实践中提高,名声被广播,被口口相传的神乎其神。凭着一颗爱心,他们坚持扎根农村不动摇,还带出了八个学徒。知识青年大返城,他们初时坚持信念,不为所动,后来随着政策变迁回了包头。他们把青春的光荣与一段佳话留在了巴彦淖尔,而一身的治病救人功夫成了他们终身的职业。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8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13 8:56:00 [只看该作者]

记得当年知青会,

见过这位张志仁,

当时已经有名声,

知青楷模又一人。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亚宁
  18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85 积分:80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3/5/15 23:0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13 10:12:00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趣闻篇

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
    酸甜苦辣还在梦中出现
        多少次泪水打湿双眼
            多少个梦还没有做完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8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14 9:04:00 [只看该作者]

下乡也曾有趣闻,

最是此事记忆深,

为此专门成一章,

众友欣赏意存真。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亚宁
  18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85 积分:80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3/5/15 23:0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15 9:26:00 [只看该作者]

1、香透记忆的风物


“乌兰布和沙漠因属内陆气候,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小,又处在河套的边缘地带,有幸享受黄河之水的灌溉,这些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造就了独特的地方特产——黄金瓜。当地也叫‘巴彦瓜’、‘华莱士’。叫‘巴彦瓜’是因为此地为巴彦高勒。叫‘华莱士’呢?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外国传教士华莱士先生把家乡的一种瓜籽,拿到中国,在乌兰布和一带种植,收获的瓜味美甘甜,香气怡人,故以此命名。金秋时节,正是‘华莱士’瓜收获的时候。离瓜地数百米,你就会闻到瓜味的芳香,顺着扑鼻的香气,映入你眼帘的是满地的黄金瓜,透过肥厚的绿叶,若隐若现。没有长熟的瓜,像一颗颗翠绿的大宝珠,冰清碧透;快成熟的瓜,又像一串串的五光十色的玛瑙,绿中泛黄,黄中有绿;而熟透了的瓜,就像黄澄澄的海南沙柚,金光灿烂。这种瓜甘醇可爱,香味沁人心脾,看到它就让人有馋涎欲滴之感。”这是兵团知青马书增在文章中的描述。


“乌兰布和大沙漠里,有着独有的让人咧嘴嘘气的甜!沙漠上的桃、梨、苹果自不必说是甜的!沙漠上倭瓜是甜的,西葫芦是甜的,玉米杆、高粱杆是甜的,麦杆、黍子杆是甜的,这么说吧,沙漠里的草根嚼嚼都是一嘴甜味,而甜中之甜要算那名扬海内外的沙漠西瓜和沙漠金瓜。”“望着那血红的瓜瓤上挂着的晶晶闪亮的雪粒粒,开瓜人来了精神,手到瓜开,转眼工夫,瓤口一尺来高的大瓜块摆了满满一床板儿。围观的人纷纷上手,拿起瓜块儿,相视着笑笑,纷纷试探性的咬了一小口。瓜一入口,一个个先眯住了眼睛,跟着又吧咂了嘴巴,最后,几乎是一片吸溜之声,跟着又哈哈直叫:甜!甜!甜!人们象实实在在地吃了一大口冷冻蜜汁,鼻子甜得一个劲儿地打皱!于是一边大吃大嚷,一边按着自己的心思评论。说到沙漠金瓜,圆圆的,直径在十到十五厘米之间,表皮包裂,金黄喷香,瓜吃过后扔一块瓜皮在走廊里,整个楼道都充满着香甜气息,往往几天不散。当地人吃瓜大多拿一个小勺儿。拿一瓜来,把尾部切掉一块,甩掉瓜瓤,就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蜜罐罐!有的味如陈年佳酿,甜得醉人;有的如精炼的蜜汁,有的如桂花蜜饯,甜得人眼冒泪花。一个瓜一种甜,一个品种一种香,究竟有多少种,连吃瓜吃得牙都掉光了的种瓜老汉也说不清。” 这是一位不知名的知识青年留下的回忆。


“我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生活了将近8年。最使我难忘的,就是盐碱窝窝的‘水灵灵’。我是偶然被一股沁人心肺的清香吸引才认识它的,就跟着香味到了瓜地,看瓜的老汉却不卖,只是跟我胡谝了一通。我失望地走开了一里多路,看瓜的汉子从后面追来,偷偷地塞给我一个瓜,嘟囔了一句‘水灵灵’。这个瓜并不大,也不‘漂亮’,像北京街头菜摊上的菜瓜;再一闻,又不香。老汉看我不以为然,骂了句‘傻驴’,扭身走了。回到团部,我把它送给我喜欢的一个上海姑娘,她竟吻了我的脖子一下。我呆了,这真是个宝贝瓜?事后一打听,我才知道这是一个‘三白瓜’,白皮、白瓤、白籽,是西瓜中的珍品,早年通过丝绸之路传进来的。当然,‘水灵灵’不仅指‘三白瓜’,当地老乡把美好的事物,甜女女、漂亮风流的小伙子都叫作‘水灵灵’。”


“那时的人种瓜不敢卖,一个姓陈的天津车老板非要买,闹得僵持不下,被队长的娃拿瓜棚的枪,把车老板左脚踝子骨打碎了。队长被撤了职,全村的百十口人的饭碗还靠着他。他摇头苦笑:‘卖瓜’,豁出去了。由此,我才真正地饱餐了一顿‘水灵灵’。在当地瓜的品种很多,华莱士你乍吃不觉太甜,可瓜水粘粘的,多吃点儿,能甜出口疮来。铁蛋瓜除了甜,还有股脆生生的劲儿。冬瓜,可不是做菜的,它还是指西瓜,之所以取‘冬瓜’之名,是指‘抱着火炉’冬天吃。3、4斤一个,滚圆滚圆的,10月摘藏在铺下,等到塞外隆冬,这冷冷的、纯纯的清香,会使人心中萌生新的希望。要说最甜的是哈蜜瓜,咬一口,那喝惯咸井水的嘴巴,那消化惯棒子面的肚肠,甭提有多舒服了,怎么形容都不过分。”这是二师十二团的知青孙建国的讲述。


如上的知青回忆文章,无论在书籍中,还是在网络上,都有着非同一般的量,千篇一律的是对巴彦淖尔风物美食的甘甜回味与赞美。可以说咂嘴之香溢于言表。然而瓜果好吃,但得来却不那么容易,因为瓜田各个村队都有人照看,不能大数量地满足知青们的口腹,由此就派生了许多的偷瓜之士和之事,成为人们回忆中的另一类快乐往事,个中浪漫也不乏女知青的身影。


一师三团的战士赵贵忠在文中说:“晚上十点半,班长王振江和张大胜来接班,不知谁提议去偷瓜。五个人一拍即合,拿了两条麻袋,就直奔南菜园。上大渠边上时我们还很警惕,看准了瓜地就在小屋前。瞅准进了瓜地,天很黑看不清,在地里乱摸,不懂生熟,摸着个大的就摘,很快半麻袋了,看瓜的‘老民航’养了一条狗,那畜生在我们下桥时就已经开始‘汪、汪’了。不幸的事发生了,看菜园的俩‘老汉’从屋里出来,狗仗人势的畜生,把两‘老汉’带到瓜地旁。我们一见,都趴在地上不敢动,好在有瓜秧掩护,天又黑,俩‘老汉’的手电光就在我们头上来回搜索,狗冲着我们叫,那情景真像电影里敌人阵地前我军的侦察兵。我的心怦怦乱跳,嘴张开都能蹦出来,伍卫星就在我身边,像大哥哥一样,用一只胳膊搂着我。俩‘老汉’开始下地了,我们四个人同时窜了起来,飞身冲出瓜地。着实把俩‘老汉’吓了一跳。”浪漫过后,这几个人跑散了,偷瓜人赵贵忠深一脚浅一脚,一直跑到后半夜,才被站在房顶上的班长用马灯导航而归。”


这些往事现在可以一哂,当年则达到了影响兵团与地方之间的关系高度,有的还酿成了打架斗殴的恶劣事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个连队的蔬菜班、排,也开始跟着种瓜老农学习,自己悄悄地种开了各种瓜果。初时的种子难以搞到,便想出办法从瓜中抠取,这给了人们放开肚皮海吃的机会,有的人肚胀得松开了裤带回来继续吃,直到西瓜满到嗓子眼,才恋恋不舍地放弃。可是,兵团种出的瓜,口感怎么也比不上老瓜农,有的人还把籽种带老家去,结果瓜多变味。人们奇而又奇,分析出许多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土壤与节令,还有一种如一位老瓜农的话所说:“瓜不甜是没有沙漠上的苦啊!”


还有许多别出心裁的回忆,都没离开巴彦淖尔的各种吃食,正如知青刘怀文说:“在内蒙古,大自然赐给我们取之不尽的美味佳肴,只要你勤快些,什么野鸭蛋、野鸭子、青蛙、水鸡、小鲤鱼、野鸽子、麻雀,是要有尽有。而黄河鲤鱼美名满天下,秋天有一筷子长。一次我们三个人一个半小时就淘得一小平车鱼外加三脸盆、两大桶、一筛子,还有上衣一包子,还有用柳棍绑钉扎青蛙,就地加工成半成品。隆冬夜里,用手电筒去草垛照麻雀,一会功夫就可逮半脸盆。”一师三团的知青陆彩英则回忆另一种内容,那就是打沙枣。“树上挂满了又黄又大的沙枣,馋得我们快流口水了。一个战友找来一根长棒,想把沙枣敲下来;另一个战友急得爬到树上去摘。我想还是摇吧,也许能把沙枣摇下来。可是我一个人力气太小,大家一起使劲,哎哟哟,沙枣像下雨一样往下掉,乐得我们又喊又叫,不一会儿沙地上落满了沙枣。”还有一位不知名姓的知青在网文中写道:“沙漠里有一种植物,是长在固定沙包上的,白色的杆子,嫩绿的叶子,杆子很挺,尖上也扎人的,我们叫它‘白刺’,到夏天结的果实不大,熟了的时候是红色的,有点酸,我们就叫它‘酸溜溜’。在那里没有零食可吃,正常的饭都吃不饱,还要干很重的活,有时没事了就到沙包上去摘‘酸溜溜’吃,大家也很高兴,把它当水果了。”


回忆太多了,最妙不过的是在明净的大沙漠里抓鱼的奇事。“有人会问,沙漠里能有鱼?不错,沙漠里不仅有鱼,而且多得叫人吃惊!要问沙漠中哪里鱼多?白天你往空中看,发现哪里有大群的水鸟在空中盘旋,你翻着沙包往那里奔吧,那里一定有水,而且水渗透的不太多了,里面稠糊糊的都是鱼!若在晚上,你奔着灯走,八九不离十就到了水泡子的所在,你离得老远就能听着鱼群唧唧嗽水声,有劲你就干吧,那鱼多的是!”这是一位叫不出名字,但在乌兰布和呆了八年之久的老知青所述:“那时我们打鱼有四招:第一招叫空中张网,主要用于春天开河时在大渠的闸口上,鱼群腾跃,如千万只银棱翻飞。你只用大吊床似的大网兜在空中,傻呼呼的鱼群只顾向上飞蹿,身子落下来时都掉在网里。第二招叫捞饺子,这是秋天灌溉停水后,渠里和沿渠泡子里的鱼经过一个夏秋的游荡,个个膘肥肉满,慌慌恐恐地向上游跑,想在断流之前返回黄河。可是沙漠里水渗得快,跑得慢的鱼用不了几天,都聚到一些坑坑洼洼里。人们用筛子、木笊篱站在岸上捞,有时一个小时能捞十多麻包。第三招叫揭干锅,自然是冬天里捞鱼的手段。这时的渠水表面上结成了冰块,底下渗漏成一个空壳,把冰撬起来,干干的一窝冻鱼。这种鱼拿回家泡在水里,收拾罢了才缓过劲,炖上后,烧开锅它才想起张嘴喝水呢。第四招叫赶鸭子,顾名思义,就是在泡子有岔口的地方把鱼往网里赶,一边赶一边吆喝,就像赶鸭子似的。”


这一切听起来简直如天方夜谈一般,但却是人们记忆中真实的往事,可见当年巴彦淖尔物产之丰富。这正如这位知青所说:“在六十年代人们刚进沙漠的时候,为了能进到沙漠,在沙漠里站住脚,往往是走一步挖一条渠,渠到哪里,水引在哪里,一些好奇的小鱼也便随着人们进了沙漠。大渠开通以后,140多里的大渠,串联起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水泡子。这些泡子一可以调节水大小,给大渠分水,二可以蓄水养鱼,三还盖住了一个个风化坑,减少了沙害。”其实,沙漠与鱼与人的关系,并不似现在我们所能理解的这么简单,个中包藏着很深的人生况味和寄托。按这位知青师傅姚五的话说:“沙漠里人人爱鱼,其实意不在鱼上。十年动乱时期,他们宁愿与鱼为伍,坐在水畔渠旁,一坐就是一天,那是他们看着河水白流,风暴沙狂,心疼的无可解脱!今天,他们坐在水边仍然是如痴如醉,再不为愁苦,再不是寂寞,那是人们在为了沙漠的明天而苦苦思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闲人一个
  19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002 积分:20652 威望:0 精华:79 注册:2010/3/7 19:5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15 12:32:00 [只看该作者]

一直在倾听亚宁大哥讲的故事......领略那里的大漠风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