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我也把我们连队战友们写的文章贴上来


  共有360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我也把我们连队战友们写的文章贴上来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梧桐树
  3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9337 积分:51015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10/21 21: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9 20:41:00 [只看该作者]

          我是插队的。对兵团的生活,不太了解。看了你的文章,有了初步的认识。谢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10 14:53:00 [只看该作者]

兵团生活趣味多,
当年吃苦今成乐,
战友细细来描述,
论坛里面更红火。
感谢楼主!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年年有余
  3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48 积分:36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7/7 9:1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14 9:01:00 [只看该作者]

转帖战友单砚闻写的文章   
    此次东北之行哈尔滨的战友们倾情相伴令人感动,赵光行也启动了战友们的记忆与怀旧情结。哈尔滨知情才女单砚闻写了一篇文章,详尽的记录了此次的行程和主要内容,夹叙夹议文采飞扬,倾注了知青特有的思维情感。特将此文转帖以下,与同龄人共享。

 

    回访第二故乡—赵光
一. 难了故情
  知青年代那段艰苦卓绝的生活经历,随着流失的岁月已经带我们超越了知天命之年。总以为可以抹去的记忆却深深地埋在我的心底,40年来常常出现在梦里。
  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高潮中,戴着“可以教育好子女”的黑帽,怀着“脱胎换骨”的决心,来到赵光七团黎明二营十七连扎根边疆。我是资本家的后代,黑五类的子女,所以更要加强向贫下中农学习,战天斗地改造自己。
  我像男知青一样扛过二百多斤的粮袋上三节跳板做囤,在麦场三班倒扬场、脱粒、灌麻袋,跟机器24小时转,眉毛白了,口罩却是黑的。
  可怕的风岭岗地号垄长1700米,农忙大战50天时,每人要包六根垄,从铲地到收割一颗汗珠摔八瓣。
  大雪地,跪在垄沟里向前爬掰埋在雪下的玉米棒,雪化了,湿透了棉裤,手指冻得象红萝卜。
  用炸药爆破冻粪,女生握住铁钎,男生抡打大锤,战战兢兢地怕砸手。
  深秋,女知青排长王年带队到二道桥,喝上两口白酒,跳进带冰碴的水里,把沤臭的一捆捆麻杆用四股叉使出吃奶的劲儿挑到岸上晾晒。
  在塔头地切土垡子,我们艰难吃力地擎着潮湿沉重的土垡子,一块一块码成一人多高通风的三角立体型。
  还有托大坯的活,有限量定额,赤脚踩踏黄泥和麦芋子,把长方形木框里的泥巴踩成结实的泥坯,赤着的脚被划上一道道伤痕。大坯晾干后盖房子。
  然而苦脏累并不意味已脱胎换骨。
  贫下中农在大食堂开会,甩下的黑五类子女无资格入会场,被冷落的地主成分吴凤玲;富农成分金淑娟;血仇子弟孙跃东和资本家成分的我不知所措。吴凤玲到家属区去串门了;金淑娟拿锹镐去刨女寝门前的垃圾;孙跃东在保养间用废木料做了很多小板凳给食堂用;我一声不响满腹不平的竟自走在白桦树林里,扯开喉咙无目的、无内容的幺喝着......。
  这些人与当老师.上大学.入党提干都不沾边,包括表现最优秀的金淑娟和孙跃东。
  在年复一年的期待中,长期的逆反心理使我扮演了横蹄马槽的捣蛋角色,也着实让看我不顺眼的个别领导头疼了一遭。
  返城后的一万五千多个日日夜夜,虽然不是夜夜有梦,但凡有梦,却常常离不开那片黑土地。曾梦见手把手教我干农活却已逝去的高连长,梦见老贫农张令谋教我磨镰刀.割豆子.给有病发烧的我一大碗面片卧鸡蛋,还梦见同睡一个炕头的上海知青排长,每当我铲地落后时,她从不埋怨,不声不响地在垅的另一头接短,我就主动地和她学说几句上海话。
  夏天,我怀念那无际田野绿油油的美景;冬天,我想念难得一见的“雾松”和皑皑白雪,还有令人心悸的“大烟泡”刮在脸上象刀割一样使人寸步难行......我还留恋那知青宿舍上下吊铺.南北大炕群体居住的沸腾和知青生活的浪漫......。
  那一桩桩.一缕缕.一幕幕让人辛酸,让人温暖,让人唏嘘感叹的日子,其实是我生命中刻骨铭心的记忆,现虽已青丝染霜,却思念之情更加浓烈。真是不去赵光那片黑土,不到连队去看看我那四口之家居住过的小屋,难了故情。
  二、接迎回访的北京知青 
  北京知青回赵光路经哈尔滨,哈市知青兴奋好几天等来了这个日子。2008年8月25日,我们神情气爽,了无倦意地起个大早,准备好了接站的条幅,毛主席语录旗和欢迎助阵的塑料拍手,演闹剧用的大布娃娃。这几十号人分别在火车站和酒店翘首等待着。
  火车进站还未停稳,这车上车下象炸了锅一样的闹腾起来,从这一刻开始,开怀大笑就欲罢不止,大声叫喊的,相互问候的。哈市知青孙雪英抱个玩具大娃娃,嬉闹着向北京男知青刘中华讨要“孽债”子女抚养费,表演真真切切,逗得大伙笑得前仰后合。欢迎会设在满汉酒楼,我们抢着唱起当年的歌,那么真情,那么嘹亮、震撼,那气氛渲染了餐厅所有服务人员和用餐的客人。我们在尽情地歌唱,疯狂地舞蹈,火辣辣地拥抱,大家高兴地跟孩子似地吃着、喝着、各餐桌游串着,道不尽的没完没了的话题......。
  29日,胡行卓两口子张罗着在自家招待,特意新买了许多椅子,备了二大桌酒席。小小房间拥挤着荒友,笑声塞满了各个角落。
  我捧着他家那特大号的洋酒瓶,风趣地向各桌推销叫卖着,有的知青在不断叫喊着要照相,忙坏了摄影师王年、王健和刘仲华。厨房里,一早就报到的孙敏、春叶和许峰成了名厨在上灶。胡行卓夫妻二人忙得大汗淋漓......。
  转天又轮到路姐家招待。男生们在里屋吃喝还算文明,外屋的女生吃饱后都挤到另一屋,关紧房门,把各家的花衣、花裙、花旗袍都一一摆在床上,抢着换装、化妆照相。一贯慢条斯理的慢性子杨燕萍也按耐不住了,穿上旗袍拿本书装起了五四青年。文静的路姐也抢了一件最花哨的连衣裙摆起了姿势,王年怕失去机会,把照相机交给别人也抢拍了一张大花连衣裙的美人照。最能抢镜头的维英忙的不亦乐乎。当天的厨师孙敏和春叶累得倒在床上呼呼的睡着了......。
  纷纷攘攘的又热闹了一整天。
  三、去赵光
  31日,北京知青和哈尔滨知青挎着大包小裹踏上北去的火车。几十号人占据在车厢中间,每个人的情绪都回到当年上山下乡时十七、八岁的年龄,一个个迫不及待地抢着表述着那时的人和事,很多鲜活的故事都从记忆里往外迸,逗得车厢两门口都堵满了乘客,有的还站在座位上跟着我们起哄,或挤在车厢内开怀大笑......。
  伴着火车的声声长啸,列车驶进了赵光车站,车缓缓地停下来,早已等在站台的老连长和当地老乡直奔到我们面前,彼此相拥着、询问着、互相辨认着,满脸挂着喜悦。一别40年才见面,虽已沧桑略显,却感情依旧。
  我们脚踩黑土地,昂首望蓝天,吸一口第二故乡的新鲜空气,大喊一声“您的孩子回家了,我们回来了”。   团部赵光的变化太大了,原来矮小的房子不见了,远远眺望新楼林立,去团医院的土路已修成宽敞的柏油马路,集中的商业一条街牌匾名目百千,马路上不时的还可以看到城市里时尚的出租车,替代了原来一色的卡车、拖拉机和马车......。
  相对于大城市垦区的变化其实微不足道,但这里的人们依然勤恳劳做、知足乐观。
  我们被引进了酒店,桌上都是我们爱吃的特色菜,“酸菜汆白肉”“小鸡炖蘑菇”“干豆腐”“大豆腐”。吃着东北菜,喝着“北大荒”酒,在招待会上大家频频举杯,便吃边聊,酒会一次次推向了高潮,大家更加感到农场老乡情意浓浓。
  老连长王洪生、机务排大焦和郭技术员一直忙乎着,给我们安排的招待所,环境很舒适干净。第一夜,人人都兴奋得不能入睡。几近60岁的男女老知青,各寝室乱串,大脑储存的40年所有想说的话,管他是荤还是素全溜达出来了,不管是讲的还是听的,都笑得跟头把势、鼻涕眼泪的。一拨男生围着天津知青、原连队指导员阎鸿图,在指手画脚的聊着奥运会、残奥会将给中国带来方方面面的变化;另一拨男生在知足的念叨着这几年政策给知青带来的好事,办了社保、医保、涨了工资,晚年生活无忧了;已经有了第三代子孙的几个老知青,介绍着自己孙子辈的本事,述说着开发孙儿一代智力,培养这一代的重要;那些全退休的在悠哉悠哉的大谈养生,美美地享受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想修炼成老不死的“神仙”。
  各屋说笑的、唱歌的、表演的、玩牌的闹翻了天,直到体力都透支、倦了,才极不情愿不得已去睡觉了,然后各屋又发出夜间的交响乐:有隆隆的打鼾声;嘎吱吱的咬牙声;邦邦的排屁声;未能入睡者的笑骂抱怨声、交织着窗外淅呖呖的下雨声,一直渐渐延续到黎明,才得以安静。  
  一夜的雨,挡不住大家急切下连队的心情。我们顶着雨涌到商店几经砍价,每人花六元钱买把雨伞,将10——40元不等价格的胶鞋套在脚上。北京知青排长王年照相,我们十几个人右手搭着肩搂在一起成半圆,左手举着伞,每人高高的抬起一只脚亮出新鞋,等着拍照。
  四、去十七连
  启程在去连队的路上了。因雨,车不能走我们当年熟悉的公路,交通分两步走,先两部面包车绕后道把我们送往一道桥的路口,再换乘轮式拖拉机“蹦蹦车”走雨后泥路。车四周厢板比平常的高一倍,是为拉老牛准备的,厢板中间由一条粗大的铁链加固。几个大个男知青先爬进车厢,再与车下的人配合一个个把女知青拽进车厢。绰号“三毛子”是女知青中的体重之最,车上车下的几个男的喊着“一二三”的号子,憋足了劲把她推拉进了车厢。如果不看车厢外面一个个脖子上的人头,远看实在是像23只嗷嗷叫喊的老牛。
  雨后的路格外泥泞,像大酱缸,车轮甩出的大泥巴,不时砸在脸上,浑然不觉。
  我们情绪依然高昂,个个咧着嘴像瓢似的,总有说不完的俏皮话,朗朗的笑声回荡着。
  道两边的庄稼像成熟贵妇人穿的展开圆形的“大花裙子”,裙面画满着黄绿相间的花图案和一朵朵星星点点的野红花。“裙边”被地平线淡色的蓝天白云镶嵌着,为这漫无边际的庄稼地增添了一道生气和活力。
  我们在车厢里被来回咣荡着,不时的打开伞,雨点还在稀稀拉拉地滴落着,五十四马力的“蹦蹦车”仍在左右歪斜中调整运行,经过了一段七上八下的颠簸折腾,我们终于被送到了十七连保养间。这熟悉的环境让车上的人一下子极度兴奋起来。
  草地上卧着像雄狮一样新型号的联合收割机,远处是麦场焕然一新的地面和围墙,麦场的一侧是新扩建的水库,扬场机一台台的在等着秋收后的亮相。下了车的人群一下子乱了,当年三排知青直奔麦场,去体会当年扬场、扛麻袋和扒玉米的战场情景;一排机耕队的师傅徒弟们围在保养间,探究着这远比他们当年驾驶的“康拜因”收割机先进许多的新型设备。
  还有一群早在连队成家的知青急着在茫然陌生的家属区里寻找着自己曾住过的屋子......。
  近几年根据国家的城镇化规划,垦区大量资金投放在原团部赵光,修道建房;部分投放原营部黎明作业区;原各连队被迁并,将逐渐成为耕地,所以旧日生龙活虎的连队现已冷冷落落,大部分人家已迁到赵光住新房了,这里只剩下几十户不愿走的人家。家属区的第一趟房不见了踪影,第一入进眼帘的是个大食堂,这是个多功能的屋子。屋里一进门地面上摆放着一排圆树木墩的座位,土墙上红红绿绿的大标语经常随大行势的变换而变化着: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大条幅赫然醒目。
  “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大合唱震耳欲聋,知青们热血沸腾。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作文章......”最高指示一声令下,召开大批判会,牛鬼蛇神向毛主席请罪,低头弯腰、训练有素的背颂着语录。
  “年三十,无月光......”“天上布满星,月亮亮晶晶......”没有机会准假回家的知青在平缓而悲切的歌声中咽着忆苦饭干菜团子。
  每天早晚两顿饭在食堂吃,午饭基本在地头吃。知青们敲打着碗盆排队打饭,顺口的狼吞虎咽,不顺口的倒入泔水缸。
  农闲时召开联欢会,连里的宣传队可谓人才济济,个个身手不凡“战地新歌”“革命样板戏”大家载歌载舞各显神通。
  这就是连队大食堂,我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革命圣地”
  离大食堂没有多远是女宿舍的青砖房,房的中间是科研班,两侧各两间对门住的女生宿舍,每人一米宽内行李摆放的地方。南北炕近二十人挤在一个屋,吃饭、睡觉、洗浴,班里开会学习,知青们像似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笑过哭过苦过乐过。
  路经青砖房的大山墙,墙上隐隐的还能看见当年知青粉书的大字“不斗则已,斗则必胜”,几个人站在这里不断换着位置拍照,四个屋的女寝和中间的科研班已住进了陌生的人家。
  知青们无不遗憾地寻觅着当年属于自己的痕迹......。
  五、小屋——故居
  我顺着家属区找去,仔细的辨认,终于找到了曾住过的那幢当年为知青成家新盖的红砖房。房子已经快40岁了,像年迈的老人,破落不堪地卧在那,院子的地面依旧是我当年为防下雨后泥泞而铲成的一面斜坡,用碎砖铺成的地面,砖砌的仓房还在老地方,不过被掺麦芋子的黄泥加厚了许多层,脱落的部分还能看到砖砌的旧痕。憨厚的房主人笑着站在门口,接受这一下子从天而降的莫名且陌生的一拥而进的客人。里屋原来通长的大炕,现改成半截的小火炕,我环视着、环视着......
  突然疯了似的扑到了小火炕上,那炕凉凉的。
  我的心浮躁了起来,坐卧不安,这不足三米的小炕当年住着我和上海知青与俩女儿,一家四口人过着那平安且周而复始的日子,返城后,他回了上海,剩下了我和两个女儿在哈尔滨。看着小屋人去宅空,心灵中留下的是那些永远抹不掉的一地鸡毛的往事,是那些从早到晚永远干不完的家务活儿,那些鸡、鸭、鹅,那些大猪、小狗,那些房后高大的柴垛和门前园子里的小菜,还有那些支离破碎的沧桑的记忆......。
  性格刚毅的我撑不住眼前的惶恐。
  我嗅到了一股特殊熟悉的情味,这些年的“遭遇”“挫折”“辛酸”,令我当着众人的面,一下子失控,泪水止不住涌了出来......。在小屋前的院子里,思绪万千,
  再也听不到那熟悉的声音,
  再也看不到那高大的身影,
  忘不了他贪玩的憨态,
  忘不了他亲切的笑脸,
  泪水滚滚流淌,
  怨声低低回旋。
  波涛起伏的追思啊,
  将我带回很远很远......
  40年了,我体会到了一种出离苦痛后的豁达,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澹定,一种破茧重生后的年轻。
  40年了,我历经了生命的风风雨雨,承受着命运的大起大落,体验过人生的悲欢离合,回味那无法改变的曾经的历史。
  它给我的性格增添了钢一般的力量,锻炼了我对生存的无比适应能力。
  六、情深、 泪别
  我们从十七连返回赵光,又绕道去游览了世界地质遗产--五大连池火山群。
  一路上饭局都是老知青路善华不声不响安排的,吃喝很及时,美味又免费。
  游览后返回哈市,“三毛”郭淑芬又联系了半票去松花江北“太阳岛”一游,李健新设饭局。第二天陈福文、小雪又设宴。短短的几天,哈尔滨知青忙乱了套,没机会招待北京知青的,忙着采购大列巴、窝瓜、红肠、粉条、木耳,大包小包的给北京荒友准备着。
  9月4日,是北京知青在哈市的最后一天。他们反客为主,召集了几十号哈市知青在海燕大酒店设宴答谢,金碧辉煌的大厅里,每个人都打扮得年轻漂亮。桌上摆着十几天来最丰厚的酒菜,大家频频举杯道别。北京知青旅游团长王年、刘仲华分别向哈市知青致答谢辞,字字句句叩击心扉,令人控制不住激动的情绪,桌前桌后呼应着,王年、王健和杨燕萍举着相机忙着照相。曾经一个班的、曾经一个宿舍住的、曾经一个机务排的、那么多曾经的情结把这些镜头留住。
  我代表哈市知青慷慨激昂的颂诗一首: 
    回眸一瞬四十载,  
    故情难湮续旧篇,
    北京荒友来哈聚,
    老泪溶腮话苦甜。
   
    知青不叹黄昏晚,
    相逢酒酣人醉半。
    痴舞春风童颜闹,
    往事不老别情难。
  
  我的朗诵赢得了共鸣的掌声。刘国安和王健又为大家集中拍下一张集体合影。
  然后陆续到火车站汇集了......。
  王香珍大显神通找关系领我们从贵宾室直入站台。在站台上荒友们依依不舍,拥抱、握手、挥泪,车上车下叮嘱着、互应着,这难舍难分的场面让站旁的旅客都被感动得流泪。火车已经离开车站了,车下的人还跟着车小跑着......。
  送走了北京知青,结束了回访第二故乡之旅。我这平淡的流水账式的纪录,斐然的只是渗透着知青情感的浓重和我们对那段光阴的深切怀念。
  蹉跎岁月留下的精神财富,已穿越时空为我们所享用。“知青情怀”是一颗永恒的主题,成为我们一生收藏的瑰宝。
  也许明年、后年,赵光黎明十七连会不存在了,但是十几年生活过来的这块土地,已经给了我们“中华民族重情重义”的价值观,还有那艰难困苦,玉汝与成的生活馈赠。
  感谢历史给与我们的那段苦难生活,  
  感谢岁月孕育了我们深情厚意的胸怀,
  感谢第二故乡这片黑土地,
  感谢故乡的父老乡亲......。
  单砚文   2008、8 
  

 



年年有余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15 10:33:00 [只看该作者]

当年经历实难忘,
如今相遇乐断肠,
欢聚时间虽短暂,
铸就情谊却恒长。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年年有余
  3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48 积分:36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7/7 9:1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31 12:02:00 [只看该作者]

 大食堂后面的杨树林

王建

    大食堂后面有一片高大的钻天杨树,是连队建设初期规划栽种的,从连队西头大食堂开始一直延伸到连队东头的马号。杨树这树种生长迅速,不消几年功夫就长得粗壮高大根深叶茂直冲云天。每到夏天在微风的鼓动下宽大的树叶摆动着油嫩光洁的叶面反射阳光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叶片之间的摩擦刷拉拉地响。茂密整齐高大挺拔的杨树林,像一座巨大的影壁承托着连队的一切;像一个舞台有了背景;像一把大椅子的靠背支撑着人们的安全感。
    杨树林后面下大坡,过了一道水泡子就是后屯。远远地望过去一片片草房炊烟袅袅,隐约听到鸡鸣狗叫牛马嘶鸣,由于归属地方农业社彼此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虽然很近,大家也很少去过,更给人与神秘感。比较实际的接触大多是不愉快的,每年的秋天庄稼熟了,后面屯子里的人都会踩着水泡子里的塔头墩到农场地头偷粮食。农场广种薄收经营粗放,地儿太大了,一块豆地几百晌方圆十几里地,不到收割时节很少有人到地里去。于是后屯人背上麻袋拿个木棒大摇大摆到离后屯较近的兵团地界儿,一片片的庄稼被割掉,就地用木棒敲打,豆黄脱粒装麻袋背走。不肖几天功夫家里仓满囤盈比在生产队挣工分强多了。一时间偷地的人们成群结队大张旗鼓。各连队只好派人专门看地,专门派胆大粗壮的知青干这个活儿,知青与后屯老乡不沾亲带故没有情面打架动粗心狠手重。偷粮的人们都怕,相互打起游击,敌进我退、敌退我进。远远地发现早早地跑了。恼怒的知青有时竟追到屯子里追到家里,不免引起械斗,矛盾升级,一时间关系紧张。
    有一年地里发现一头黑瞎子,张极人等人穷追不舍,追到后屯,与众社员把野物围了。连队的老职工唐守孝用猎枪把熊击毙,与屯子里的人们分割猎物,分得些许熊肉拿回,用盆煮了,利用晚上连队开大会之机大家分而食之。
    每到秋收团部都会派干部到连队蹲点,团里的干部大多是现役军人。记得有一年有个团部的生产股长来蹲点,此人胖乎乎笑眯眯性格开朗大大咧咧说话口若悬河随随便便办事随心所欲自由散漫,依着上头派来的蹲点干部现役军人虽然农业生产一窍不通可他说的话连长指导员也得听着哄着。他看到老职工养的大鹅经常到杨树林后头的麦子地里吃庄稼很是生气,于是带人亲自下地去守护庄稼。无奈那些大鹅训练有素经验充足与人打游击,把个股长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也无济于事。逼得恼怒了的首长下了狠手,带领一帮知青用镰刀横扫大鹅的长脖子,知青得令,郁闷压抑的心情借此释放,得以名正言顺大开杀戒,手起刀落连斩数鹅,惊得鹅主纷纷赶鹅归圈。麦田保卫战大获全胜知青宿舍传为笑谈,老职工咬牙切齿敢怒而不敢言。

      这片杨树林,永久的消失了。去年回连队时只剩下几棵歪歪扭扭摇动着残肢败叶。今年听说随着十七连的消失而消亡了。留下的只有记忆。



年年有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年年有余
  3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48 积分:36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7/7 9:1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31 12:04:00 [只看该作者]

继续发

十七连的大侠们(一)
王建
    水浒一百单八将各个豪杰英雄气概个性十足。连队里被称之为匠的人都是另类工种,可以学一门技术且不到农活最忙时候不用下地令很多知青羡慕。老石木匠手艺高脾气大,根儿红苗壮阶级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斗争精神旺盛每每风口浪尖挺身而出被称为“老血库”,哈尔滨知青孙耀东跟着他在连队西头的保养间木匠房里把农村木匠的手艺练就得炉火纯青。房梁门窗桌椅板凳不在话下,乡村木匠最叫绝的活儿是做大车轱辘和棺材,老木匠侃起来打造大车轱辘的传奇故事神乎其神。旧式大车轱辘用硬木做辐条,轮缘也是用有韧性的木头弯出来的。马车轮子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行驶,工作条件异常恶劣,如果造得不结实几天就得散。后来的马车都用胶皮轱辘取代了,木制轱辘没有机会制造了,这个技术也就失传了。但我倒是亲眼见过老石师傅带着孙耀东打造过两口棺材,棺材的样式可不是我们想象的长条形木盒子,真正的棺材头尾每个边都是弧线,一头大一头小,奇特的造型看起来就有几分恐惧。棺材的堵头与棺材帮连接之处大有文章。两个木板衔接的地方是一条弧形的燕尾槽,组装时之间要用韧性好的柳木条镶嵌使之牢固。师徒二人合力把沾了水的木条儿一点点用斧子敲进缝中使得棺木的帮与堵头连接得十分牢固。那时候我独自住在保养间,打好的棺材停放在保养间的案子上,入夜时分黑漆漆的大房子影绰绰好个吓人;皮匠老吴是个老山东,在十七连经营着一个不大的皮铺。回民师傅一手熟皮子的绝活儿远近闻名,十里八乡收回来的牛皮马皮又臭又硬经过他的手变成了一个个柔软漂亮的皮件,马车上用的鞍子笼头肚带,赶马车的皮鞭梢精致标准。看他用飞快的刀子把拴在柱子上的皮子轻快地分割成整齐漂亮的皮条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后整齐的皮条经过他那粗糙的大手编吧编吧就成了一个个漂亮的马笼头更是神奇。两间草房的工作间师徒忙忙碌碌使得皮铺成为当时连队唯一生产可以称之为商品的加工厂,同学杨玉柱有幸成为他的高徒,吃苦耐劳历练了一身制皮的手艺;瓦匠李凤芝带领一帮徒弟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使十七连的红砖房一栋一栋平地而起犹如老农场来了新知青一般让生产队平淡的生活带进新元素,高大整齐的红砖红瓦蓝色油漆的木窗点缀在成片的草房中间显示着勃勃生机。先是知青宿舍,后来又建成了宽大的小学校。天津知青司恩泽在这个队伍里成为主力。紧车工慢钳工溜溜达达是电工,电工平日腰别钳子改锥电工刀三大件,走哪儿都拿着一把,走家串户修电器接灯头换拉绳别人都另眼看待。我的好友胡行卓干了几年电工。胡的精力充沛乐观豁达,在知青中间是个活跃分子,宣传队当队长唱歌跳舞演节目,下象棋是杀遍全连无对手,个头虽然不高但凭借着灵活的身体敏捷的反应篮球打得出奇地好,当电工更可以尽情发挥着他那灵活的身体条件登高爬梯上电杆。
    还有很多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活计不定时地让一些人发挥能量。比如豆腐坊的豆腐匠、过年节杀猪宰牛的屠匠、阉牛骟马的兽医、麦场主任农机师、种试验田的农艺师、会计统计小学教员、打更的烧水的做饭的五行八作七十二行分工各有不同,一个连队就是一个小社会。


年年有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年年有余
  3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48 积分:36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7/7 9:1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31 12:05:00 [只看该作者]

十七连的大侠们(二)
王建
    连队的生产骨干,核心力量还是机务队和大车班。  
    在下乡知青的心目中连队里的机务排、畜牧排充满了神秘感和传奇色彩。那票人马藏龙卧虎有本事,有本事的人性格古怪脾气大。

    机械化农场发挥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令周边的农业社农民们眼红心热。这些功效首推每个连队都有一批技术过硬作风过硬吃苦耐劳的机务队伍。机务排绝对是一个关键时刻攻城拔寨的团队。拖拉机康拜因都叫“车”,各车车长更是技术顶尖人物。一个副手加一两个徒弟组成一个小组从维修保养到下地作业管理着一台机车。平时,这些大爷们卷大炮骂大街邋里邋遢,一到任务来了方显出英雄本色。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山南海北,有部队转业的坦克手,有来自山东、安徽、浙江的支边青年、也有本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尽管性格各有差别,口音不尽相同,但是对摆弄机械充满了进取之心充满了自豪之感。
    机务排长孟宪达笑呵呵稳当当不怒自威。康拜因车长王洪生待人和善头脑灵活技术高超、康拜因车长刘兴汉绰号老下,响当当一条东北汉子技术好能吃苦擅闯难关、拖拉机手董厚胜师傅是一个性格内向心灵手巧的人,干起活来干净利落,技术练就得炉火纯青、、、。
    每年夏天是康拜因机械保养季节,大侠们聚拢在保养间周围,把庞大的机器分解,拆卸成一个个零件,逐个清洗调整再安装。整个拆卸安装过程都需要全面的技术支撑,显示着各位“车长”的技高一筹与创新能力。那个年代,苏联留下来的老式收割机破破烂烂残缺不全,很多零件长时间使用磨损又没有备件替换,于是要靠师傅们自己动手制作,艰苦的条件训练和造就了一批能工巧匠,文化不高但是要强、敬业的精神支撑他们肯动脑筋敢于创新,聪明的机车手们的才智得以超常发挥。没有的零件自己制作改装,创制过程中运用到的技能几乎包括了卯锻焊钳等手工操作的技艺。老式的链条传动改装皮带传动,皮带轮要自己凭借经验配制,固定键也需要自己锻造,疏导运送麦秆的链条没有,他们用一个个铆钉卯接起来。土法上马因势利导。整个维修过程在车长的带领下安排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每一个铆钉每一条螺栓都会认真处理,他们知道,你要是糊弄了它,在裉节上它就会给你脸色看。
    机械化农场每一块地最少也要几百晌,一根垄几千米,非人工能处理。每逢春耕中耕秋收季节机车成行机器轰鸣,那气势犹如战场,履带式东方红拖拉机冒着黑烟牵引着巨大的周身通红的康拜因好像一支航行在金黄色麦浪之中的巡洋舰队,远远望去舰队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威武,康拜因手站在高高的机台上威风凛凛,不时地调整着舵轮控制机器收割脱粒状况,这头巨大的怪兽咆哮着吞噬饱满的麦穗,机器轰鸣滚筒飞转,脱粒后的麦子进入了巨大的粮斗,剩下的麦秸则顺着康拜因高高翘起的尾巴飞落到牵引在最后面的草车上。我们新来的战士没有技术,有些被分配到机务排跟草车。飞扬的麦秸夹杂着尘土和打碎的麦芒不断喷出,暴土扬烟包裹着剧烈颠簸的草车和奋力站在踏板上的小青年儿。瘦弱的小青年儿忍受着令人窒息的尘烟和钻进衣服里麦芒的“叮咬”奋力挥舞着一把长叉,把不断喷出的麦秸挑均匀。不时跳进巨大的草车车箱里用身体和四肢把麦秸不断压实。草车装满了就踩踏卸草踏板把一个巨大的方方正正的草垛像“拉屎”一样留在地里。这些情景凡是跟过康拜因草车的知青战友们都会深刻记忆。康拜因的粮斗满了,卡车跟过来把麦粒运走。机械化收割就是一场轰轰烈烈而又秩序井然的战斗。只要天气好,全连的几百晌麦田不消几天就收割入场完毕。
    当然除了麦收,每年之中大的战斗还有春播、中耕和大田收割。届时如果你在东北原野上四下远望,红色的拖拉机在起伏的田野中耕作,隐约传出阵阵机器的轰鸣声,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犹如一幅浪漫色彩的法国水彩画。
    那些年,与机务排一同度过了难忘的岁月,他们对待事物乐观豁达的精神,对待问题灵活应对思维方式,对待技术刻苦钻研的态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我的世界观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年年有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年年有余
  3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48 积分:36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7/7 9:1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31 12:07:00 [只看该作者]

十七连的大侠们(三)

王建  
    改革开放这些年汽车摩托车发展快,农场也鲜见马车了。摆弄牲口的大车班在六七十年代连队中也是最重要的团队。那时候农村运输主要靠马车、牛车。赶大车的老板子在东北是把式活儿,有强烈的江湖范儿。是把式脾气就大,跑江湖见多识广,一般的人都不放在眼里。全身的行头打扮起来也算威风凛凛,宽大的狐皮帽子光板皮大氅腰间系条铜扣板带,披挂着鱼刀子、烟袋锅酒葫芦,脚蹬长筒毡靴或靰鞡鞋,手持大杆长鞭。使用的大鞭杆、鱼刀子旁人不能动。对待自己车上的牲口热爱有加感情深厚。坐在大车前端扬起大鞭杆吆喝牲口,四匹高头大马一同用力,大小铃铛叮当作响马蹄儿扬起一片尘土绝尘而去留下几声清脆的响鞭和路人羡慕的眼光。远途运输几挂马车结伴而行,十天半月晓行夜宿。要不怎么东北大车店多呢,跑长途的大车打尖儿住店,店家管酒管饭管喂牲口还经常举办“联欢晚会”说书摆古唱二人转,跑了一天的车把式坐在大车店的热炕头上抽上一锅蛤蟆头喝上二两烧酒听着带荤口的二人转,一天的疲劳也就缓解了,第二天接着迎风冒雪赶路骡马精神人抖擞,大鞭子一甩嘎嘎响。
    二牛车在连队里负责拉短儿,慢有慢的好处,稳当、灵活,倒腾个砖瓦石头柴禾麦秸啥的,比起人扛肩挑要轻省多了。有的连队有朝鲜牛,拉车算是一绝。朝鲜牛个头不大且精瘦,但跑起路来一点儿不逊马车,啪嗒啪嗒一溜烟儿,没两下子摆弄不了。  
    十七连赶车的几位大侠:赵云芳大老赵几头牲口又高又大披挂得威风凛凛、小个子王太华跑江湖多年,出门在外啃冻馒头掉了满口的牙、知青们爱戴的孔庆忠孔排长性情耿直嫉恶如仇、三棒程喜奎心地善良好脾气、精明能干的关国增甩得一手好鞭子、见多识广的东北大汉老麻麻占忠、、、知青们跟车听这些传奇人物天南海北上下东西看见的听说的编造的清的淡的荤的素的短小的大段儿的噶咋子俏皮话侃起来扪的令你笑不迭、荤的令你臊不迭。这些传奇人物的传奇故事有内容有深度有待探究。



年年有余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31 12:13:00 [只看该作者]

北大荒原机械化,
万里广阔纵天涯,
如此美景难见到,
极似草原景色佳。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年年有余
  4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48 积分:36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7/7 9:1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8/3 13:32:00 [只看该作者]

谢谢您的关注,插队和兵团都是知青,所以天下知青是一家。


年年有余
 回到顶部
总数 41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