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原创小说:青山洞里学耕田


  共有2901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小说:青山洞里学耕田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山居士
  9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1 积分:17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19 20: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5/26 12:20:00 [只看该作者]

 

       走的,已经走了,的的确确远走高飞了。留下来的,还得继续干他们必须要干的事。用陈晓阳的话来说,拿工资的人已经去拿工资了,挣工分的人应该赶回去挣工分。当他们结队行至梁山岭上无名亭时,陈晓阳转过身去,遥望着南去的列车,脱口吟出两句诗来:“车鸣初惊青山远,翻岭才晓易水寒。”

       “西北老弟,你听,老三在讲《西游记》了。老三,易水桥下春潮暖,青山洞中毛竹香这是你长期向我们展示的感受,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寒?现在是九九艳阳天,无论从那一方面来谈体会都不应该有这样的感受?”成亚胜象抓住了陈晓阳的病语,要大做文章了。

       “此一时,彼一时,此寒非彼寒,各有所指各有所感。”陈晓阳象绕口令似的,在回答成亚胜的刁难。

       “啊,我明白了,伍昌黎走了,老三大概怕冬天没有柴过冬,有感而发。”何先华立即附和着成亚胜的发难。

       “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要靠父子兵。这年头什么人在唱,就有什么人在和!”陈晓阳摇了摇头,装出一副唉声叹气的样子来。

       “常言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身居青山生着一双手,难道不会砍柴火?”李春玲对何先华开玩笑的话有些不满。仿佛觉得何先华在贬低自己与陈晓阳,于是就补了一句:“死了张屠户,真的要吃混毛猪?”

       “是啰,是啰,刚才老三还说这年头什么唱什么随的大有人在,此话果然不假,老三的话刚落音,李春玲就接上了,而且声情并茂。这叫一唱一和呢?还是叫什么唱什么随呢?”成亚胜见李春玲有点生气了,故意开玩笑缓和一下。

       “什么,什么的?有胆量的你就直接说出来,藏头露尾的,打什么哑谜?”李春玲知道成亚胜话里有话。

       “话是老三说的,你不问他却来问我?舍近求远,本末倒置。”成亚胜推得干干净净。

       “亚胜,你也不要刺激我,我知道你巴不得话从我口出,替你挑明。”陈晓阳开玩笑地说,“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没吃猪头肉,我可不愿说。”

       何先华立即听出了弦外之音,在青山洞只有说成媒,才找主人要猪头的。这时何先华与李春玲都明白了这个成语:夫唱妇随。何先华没等李春玲开口,抢先将了陈晓阳一军:“花这么大的力气来做无用功,不如费点心思想一想无名亭。”

       这座无名亭也是青山洞周秦两姓祖上修的,亭上方镶了一块青石板,一板麻石板。青石板上没刻字,麻石板上刻着一个“亭”字。其用意很明显,就是要后人象小学生填空一样,添上一个字,就是这座亭的名字。

       陈晓阳顺着何先华的话说:“想是想过,只不过到现在还没想出一个结果来。逻辑思维是不能用物理公式来衡量与判断的。如果把没有结果的事都称之为作无用功,那么谁还去想?如果你连想都不愿去想,又那来的有用功呢?在想的过程中,只要你思路对头,总会有所发现,有所体会的,在逻辑思维过程中,有用功与无用功是并存的,有结果与无结果的概率是相等的。小妹,你说我的话是不是言之有理?”

       谁都听得出来,陈晓阳这番话并不是单单就亭子一事所发感慨。何先华本想要陈晓阳直截了当地说出体会来,突然间听到了他无意中叫自己的小名,倒不好说什么了。

       “你既然有所发现,有所体会,我们倒想先听为快!”成亚胜这么一说,大家就站在亭子前不想走了。

       “我也想抛砖引玉,没想到你这个贾宝玉步步紧逼了。”陈晓阳谈正事之前仍免不了要开一句玩笑。

       陈晓阳指着这座六角亭内摆设的五块石板说:“这五块石板,一块是青石板,四块是麻石板,这与马船埠呈‘人’字的石板路上的青麻石板排列顺序不同没有相互间隔。这块青石板与亭子上方要我们填空的青石板无论大小,材质都有一样。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在马船埠人字石板路中的一撇上倒数第三块青石板,与这两块青石板是一样的,表现上也作了特殊记号。”

       “什么记号,我们怎么没看出来?”杨瞎子惊奇地叫了起来。

       “我这些光子都没看出来,何况你这位瞎子乎?”成亚胜抓住时机又臭了杨瞎子一句。成亚胜的话引来了大家的笑声。

       待笑声过后,陈晓阳走近青石板前用指指着青石板四个角上有人为凿刻的小孔说:“这四个孔只有我刚才说的这三块青石板上有。如果有人反对说,这是小孩或者是路人好玩而为,那么谁能爬到这亭子上去好玩?再怎么玩耍也无法在这上面去凿小洞?这就告诉了我们这些后人,这三块青石板代表是同一个字!西北老弟又会说我在讲《西游记》了!”

       “老三,你别冤枉我,我在听你讲《青山游记》。”邓西北的打浑,又惹得大家笑了起来。

       “对我是在讲《青山游记》。青山洞的先人真聪明。这块青石板代表的字,在这三处都要用得上,说得清,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巧合和胡猜。我们都知道在数学中,通过一点,在平面中可以作无数直线,而通过两点,只能作一条线段。而通过三点,只能是平面三角形了。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看来青山洞的先人们智慧之高也是出乎我们想象的!我另外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马船埠人字路一撇上的第一块青石板和第二块麻石板与倒数一、二块青麻石板上都有相同的记号,就是四个角缺了一个角。因为是摆在地上,被草遮住了,不易发现而已。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两组相同的字。你们看看,青山洞的先人已经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启迪和暗示,只要我们再努努力,就会有结果的。”

       “看来老三真的是费了不少的劲!”杨瞎子由衷佩服地说。

       “另外,我对青山洞几个生产队的名字也心存好奇,这也许对破译青麻石板路之谜起到一点点作用。德武爹告诉我,这几个生产队的名字是沿袭了几百年自然村的叫法。你们想想看,叫马船埠是为了纪念自己出生之地。那么其他几个生产队的名字叫得不是有些奇怪?村名就象人名一样总是寄托取名的人的期望。我曾对亚胜说过颜家生产队的颜家就安家!亚胜笑我说我不但定不准四声,还把芝城方言当作普通话。但我还坚持我这个思路。如果不是后来修了湘桂铁路,要想进入青山洞腹地必须先进高朝门,再进入伍家坪。听德武爹说,过去伍家坪是没有路通高溪市车站的。那还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农村搞独轮车时,为实现队队车子化而修的简易公路。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高朝门是青山洞的朝门。如果外来人侵入了朝门,就得武力保卫家园的平安。如果想安家,必须以德服人,以德报怨,扬德为善。”

       “老三,我真的服了这位永州的怪才歪才。也只有你这个不会说普通话的人,才能将高朝门、伍家坪、杨德院和颜家演绎出你心目中的原形与原意。这一点,我不同你争。我只想请你解释一下毛竹山的来历。毛竹山位居青山洞的中心,取这么一个名字,不是在告诉后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吧!”成亚胜觉得陈晓阳说得有一定的道理。但他提出有关毛竹山的命名,又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问号。

       “亚胜,你说得对,我也分析过,如果不解释清楚毛竹山的命名,我前面的推理就显得牵强附会了。周家祠堂的大门正对着毛竹山的那一片竹林,是不是又在暗示我们要对毛竹细心观察呢?”陈晓阳踌躇满志地说。

       “老三,你不是天天在观察毛竹吗?要不然你怎么知道青山洞中毛竹香?”成亚胜除佩服外,还忘不了要臭上一句。

       “老三,你还要观察多久才能有结果?”何先华不象成亚胜那样油腔滑调的,问得倒比较直率。

       “还要多久,这个我也心中没有底,但愿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吧!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灵感来了,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写诗要灵感,写文章要灵感,我看要解开这青麻石板之迷也需要灵感。无论是写诗还是写文章,无非是六个字:写景记事言情。这青麻石板之迷也无非含着写景记事言情。写的什么景,记的什么事,言的什么情?只有灵感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青山洞前人留下来的暗示吃透,将这些暗示一一联系起来,将暗示变明示,答案就出来了!”陈晓阳将自己的想法全盘托了出来。

       “我看六个字多了,只要研究景事情三个字就够了!”成亚胜纠正陈晓阳的说法。

       “亚胜你别卖弄你的三字经了,什么话到你嘴里都可以缩成三个字。我看你这是在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三句半演多了,留下的后遗症。”邓西北挖苦地说。

       有人将杜牧的《清明》七言诗改成了五言,成亚胜说还不够简练。他将杜诗改为:清明雨,路上人,酒家有?杏花村。陈晓阳臭成亚胜说成亚胜之后,天下无五言,七言可言,三字经可代替一切诗词。

      “西北老弟,老三打一个屁你都认为是香的。你老将他的陈词滥调放在嘴边,这违反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古训了。”成亚胜又念起了三字经来了。

      “支持你的观点就没违反古训?谁叫你动不动就来几句三字经的?”李春玲旗帜鲜明地支持西北老弟。

       “你看你看,老三没挑动群众斗群众,你倒好,比老三还厉害。”成亚胜存心给李春玲过不去。

       “挑动群众斗群众?亏你说得出口!在场的哪个是你的基本群众?先华,你是不是的?”李春玲咄咄逼人。

       “春玲,你不要把我扯进来。”何先华高挂免战牌。

       “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你又不是不知道。”成亚胜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十六条》都搬了出来。

       “会几句三字经就说明了真理在你手里了?我也会念三字经,那么真理就应该在我手里了?”李春玲说完后,也不管成亚胜反不反驳,立即念起了三字经来,“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你背错了,应该是勤出工,愁无益,挣工分,拼劳力。”成亚胜又在即兴发挥了。

       “亚胜真能活学活用,立竿见影。”邓西北又挖苦开了。

       “别斗嘴了,快点赶回去出下午工,还能挣到几分工!”李春玲提醒大家。

       “走哇,回去拼劳力,挣工分!”成亚胜连喊带跳的。

       “走哇,走!”大家都附和着成亚胜的喊声。

       望着远处的群山,望着眼前的小路,陈晓阳无限感慨地引用了毛主席的一句词:“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闯北走南
  9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6820 积分:36451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5/15 8: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5/27 [只看该作者]

一次招工,会让走不了的人心潮起伏。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石上清泉
  93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34 积分:811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1/5/24 18:0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5/27 9:29:00 [只看该作者]

看来这位主人公内心很纠结呀!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9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5/27 10:17: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青山居士在2011-5-26 12:20:00的发言:
 

       走的,已经走了,的的确确远走高飞了。留下来的,还得继续干他们必须要干的事。用陈晓阳的话来说,拿工资的人已经去拿工资了,挣工分的人应该赶回去挣工分。当他们结队行至梁山岭上无名亭时,陈晓阳转过身去,遥望着南去的列车,脱口吟出两句诗来:“车鸣初惊青山远,翻岭才晓易水寒。”

       “西北老弟,你听,老三在讲《西游记》了。老三,易水桥下春潮暖,青山洞中毛竹香这是你长期向我们展示的感受,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寒?现在是九九艳阳天,无论从那一方面来谈体会都不应该有这样的感受?”成亚胜象抓住了陈晓阳的病语,要大做文章了。

       “此一时,彼一时,此寒非彼寒,各有所指各有所感。”陈晓阳象绕口令似的,在回答成亚胜的刁难。

       “啊,我明白了,伍昌黎走了,老三大概怕冬天没有柴过冬,有感而发。”何先华立即附和着成亚胜的发难。

       “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要靠父子兵。这年头什么人在唱,就有什么人在和!”陈晓阳摇了摇头,装出一副唉声叹气的样子来。

       “常言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身居青山生着一双手,难道不会砍柴火?”李春玲对何先华开玩笑的话有些不满。仿佛觉得何先华在贬低自己与陈晓阳,于是就补了一句:“死了张屠户,真的要吃混毛猪?”

       “是啰,是啰,刚才老三还说这年头什么唱什么随的大有人在,此话果然不假,老三的话刚落音,李春玲就接上了,而且声情并茂。这叫一唱一和呢?还是叫什么唱什么随呢?”成亚胜见李春玲有点生气了,故意开玩笑缓和一下。

       “什么,什么的?有胆量的你就直接说出来,藏头露尾的,打什么哑谜?”李春玲知道成亚胜话里有话。

       “话是老三说的,你不问他却来问我?舍近求远,本末倒置。”成亚胜推得干干净净。

       “亚胜,你也不要刺激我,我知道你巴不得话从我口出,替你挑明。”陈晓阳开玩笑地说,“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没吃猪头肉,我可不愿说。”

       何先华立即听出了弦外之音,在青山洞只有说成媒,才找主人要猪头的。这时何先华与李春玲都明白了这个成语:夫唱妇随。何先华没等李春玲开口,抢先将了陈晓阳一军:“花这么大的力气来做无用功,不如费点心思想一想无名亭。”

       这座无名亭也是青山洞周秦两姓祖上修的,亭上方镶了一块青石板,一板麻石板。青石板上没刻字,麻石板上刻着一个“亭”字。其用意很明显,就是要后人象小学生填空一样,添上一个字,就是这座亭的名字。

       陈晓阳顺着何先华的话说:“想是想过,只不过到现在还没想出一个结果来。逻辑思维是不能用物理公式来衡量与判断的。如果把没有结果的事都称之为作无用功,那么谁还去想?如果你连想都不愿去想,又那来的有用功呢?在想的过程中,只要你思路对头,总会有所发现,有所体会的,在逻辑思维过程中,有用功与无用功是并存的,有结果与无结果的概率是相等的。小妹,你说我的话是不是言之有理?”

       谁都听得出来,陈晓阳这番话并不是单单就亭子一事所发感慨。何先华本想要陈晓阳直截了当地说出体会来,突然间听到了他无意中叫自己的小名,倒不好说什么了。

       “你既然有所发现,有所体会,我们倒想先听为快!”成亚胜这么一说,大家就站在亭子前不想走了。

       “我也想抛砖引玉,没想到你这个贾宝玉步步紧逼了。”陈晓阳谈正事之前仍免不了要开一句玩笑。

       陈晓阳指着这座六角亭内摆设的五块石板说:“这五块石板,一块是青石板,四块是麻石板,这与马船埠呈‘人’字的石板路上的青麻石板排列顺序不同没有相互间隔。这块青石板与亭子上方要我们填空的青石板无论大小,材质都有一样。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在马船埠人字石板路中的一撇上倒数第三块青石板,与这两块青石板是一样的,表现上也作了特殊记号。”

       “什么记号,我们怎么没看出来?”杨瞎子惊奇地叫了起来。

       “我这些光子都没看出来,何况你这位瞎子乎?”成亚胜抓住时机又臭了杨瞎子一句。成亚胜的话引来了大家的笑声。

       待笑声过后,陈晓阳走近青石板前用指指着青石板四个角上有人为凿刻的小孔说:“这四个孔只有我刚才说的这三块青石板上有。如果有人反对说,这是小孩或者是路人好玩而为,那么谁能爬到这亭子上去好玩?再怎么玩耍也无法在这上面去凿小洞?这就告诉了我们这些后人,这三块青石板代表是同一个字!西北老弟又会说我在讲《西游记》了!”

       “老三,你别冤枉我,我在听你讲《青山游记》。”邓西北的打浑,又惹得大家笑了起来。

       “对我是在讲《青山游记》。青山洞的先人真聪明。这块青石板代表的字,在这三处都要用得上,说得清,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巧合和胡猜。我们都知道在数学中,通过一点,在平面中可以作无数直线,而通过两点,只能作一条线段。而通过三点,只能是平面三角形了。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看来青山洞的先人们智慧之高也是出乎我们想象的!我另外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马船埠人字路一撇上的第一块青石板和第二块麻石板与倒数一、二块青麻石板上都有相同的记号,就是四个角缺了一个角。因为是摆在地上,被草遮住了,不易发现而已。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两组相同的字。你们看看,青山洞的先人已经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启迪和暗示,只要我们再努努力,就会有结果的。”

       “看来老三真的是费了不少的劲!”杨瞎子由衷佩服地说。

       “另外,我对青山洞几个生产队的名字也心存好奇,这也许对破译青麻石板路之谜起到一点点作用。德武爹告诉我,这几个生产队的名字是沿袭了几百年自然村的叫法。你们想想看,叫马船埠是为了纪念自己出生之地。那么其他几个生产队的名字叫得不是有些奇怪?村名就象人名一样总是寄托取名的人的期望。我曾对亚胜说过颜家生产队的颜家就安家!亚胜笑我说我不但定不准四声,还把芝城方言当作普通话。但我还坚持我这个思路。如果不是后来修了湘桂铁路,要想进入青山洞腹地必须先进高朝门,再进入伍家坪。听德武爹说,过去伍家坪是没有路通高溪市车站的。那还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农村搞独轮车时,为实现队队车子化而修的简易公路。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高朝门是青山洞的朝门。如果外来人侵入了朝门,就得武力保卫家园的平安。如果想安家,必须以德服人,以德报怨,扬德为善。”

       “老三,我真的服了这位永州的怪才歪才。也只有你这个不会说普通话的人,才能将高朝门、伍家坪、杨德院和颜家演绎出你心目中的原形与原意。这一点,我不同你争。我只想请你解释一下毛竹山的来历。毛竹山位居青山洞的中心,取这么一个名字,不是在告诉后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吧!”成亚胜觉得陈晓阳说得有一定的道理。但他提出有关毛竹山的命名,又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问号。

       “亚胜,你说得对,我也分析过,如果不解释清楚毛竹山的命名,我前面的推理就显得牵强附会了。周家祠堂的大门正对着毛竹山的那一片竹林,是不是又在暗示我们要对毛竹细心观察呢?”陈晓阳踌躇满志地说。

       “老三,你不是天天在观察毛竹吗?要不然你怎么知道青山洞中毛竹香?”成亚胜除佩服外,还忘不了要臭上一句。

       “老三,你还要观察多久才能有结果?”何先华不象成亚胜那样油腔滑调的,问得倒比较直率。

       “还要多久,这个我也心中没有底,但愿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吧!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灵感来了,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写诗要灵感,写文章要灵感,我看要解开这青麻石板之迷也需要灵感。无论是写诗还是写文章,无非是六个字:写景记事言情。这青麻石板之迷也无非含着写景记事言情。写的什么景,记的什么事,言的什么情?只有灵感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青山洞前人留下来的暗示吃透,将这些暗示一一联系起来,将暗示变明示,答案就出来了!”陈晓阳将自己的想法全盘托了出来。

       “我看六个字多了,只要研究景事情三个字就够了!”成亚胜纠正陈晓阳的说法。

       “亚胜你别卖弄你的三字经了,什么话到你嘴里都可以缩成三个字。我看你这是在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三句半演多了,留下的后遗症。”邓西北挖苦地说。

       有人将杜牧的《清明》七言诗改成了五言,成亚胜说还不够简练。他将杜诗改为:清明雨,路上人,酒家有?杏花村。陈晓阳臭成亚胜说成亚胜之后,天下无五言,七言可言,三字经可代替一切诗词。

      “西北老弟,老三打一个屁你都认为是香的。你老将他的陈词滥调放在嘴边,这违反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古训了。”成亚胜又念起了三字经来了。

      “支持你的观点就没违反古训?谁叫你动不动就来几句三字经的?”李春玲旗帜鲜明地支持西北老弟。

       “你看你看,老三没挑动群众斗群众,你倒好,比老三还厉害。”成亚胜存心给李春玲过不去。

       “挑动群众斗群众?亏你说得出口!在场的哪个是你的基本群众?先华,你是不是的?”李春玲咄咄逼人。

       “春玲,你不要把我扯进来。”何先华高挂免战牌。

       “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你又不是不知道。”成亚胜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十六条》都搬了出来。

       “会几句三字经就说明了真理在你手里了?我也会念三字经,那么真理就应该在我手里了?”李春玲说完后,也不管成亚胜反不反驳,立即念起了三字经来,“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你背错了,应该是勤出工,愁无益,挣工分,拼劳力。”成亚胜又在即兴发挥了。

       “亚胜真能活学活用,立竿见影。”邓西北又挖苦开了。

       “别斗嘴了,快点赶回去出下午工,还能挣到几分工!”李春玲提醒大家。

       “走哇,回去拼劳力,挣工分!”成亚胜连喊带跳的。

       “走哇,走!”大家都附和着成亚胜的喊声。

       望着远处的群山,望着眼前的小路,陈晓阳无限感慨地引用了毛主席的一句词:“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归途歇在无字亭,

晓阳分析推理精,

几名知青斗嘴乐,

卖弄学问各自贫。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山居士
  9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1 积分:17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19 20: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5/27 12:52:00 [只看该作者]

 

       咚、咚、咚咚咚,楼下传来了敲门声。

       “陈晓阳,陈晓阳!”又传来了李春玲的叫喊声。从高溪市火车站回来后,李春玲象大姐姐似的将今后的打算一一说了出来,不管是陈晓阳想到的,还是没有想到的。她的细心使陈晓阳感到十分惊讶。伍昌黎在毛竹山时,除出工外,一切都由伍昌黎安排,李春玲干练的一面也就没显山露水了。时至今日,陈晓阳才领悟到什么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昨晚,陈晓阳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时至鸡叫时才迷迷糊糊地合上双眼。楼下的敲门声他没听到,楼下的叫喊声却将他吵醒了。他一骨碌爬了起来,急忙穿好衣服,跑下楼去,把门打开。李春玲早就起床了,手里拿着两把刚磨过的镰刀。刀上还残留着磨过的水痕呢!磨刀不误砍柴工,李春玲深谙此理:你不磨它,它就磨你。

       “给你!”李春玲将陈晓阳的专用镰刀递了过去。陈晓阳是一个左拐子。他的二哥是一位铁匠,特意为他打制了一把左手镰刀。伍昌黎在毛竹山时看见陈晓阳用左手砍柴觉得特别别扭,说陈晓阳穿着龙袍也不象太子。在一般情况下,陈晓阳留在家里挑水作饭。这把镰刀还没用过几回呢!当他第一次使用这把镰刀时,就无限感慨地说:“初小毕业的二哥在铁匠铺里是打镰刀的,高小毕业的大哥在生产资料门市部里是卖镰刀的,想不到我这个号称读书读得最多最好的高中毕业生竟然成了用镰刀的。”他满脸无奈,话语中充满了自嘲。李春玲听后也为之心酸,但却很婉转地安慰说:“瞧,左拐子就是比一般人要聪明一些,象镰刀之类的小事,也联想翩翩,妙语成珠。”她知道,凭陈晓阳的才能,只要给他一个舞台,他一定会大显身手的。

       陈晓阳见李春玲没有丝毫责备自己起得晚的意思,红着脸儿,接过了镰刀。

       “走吧!”李春玲轻声地催促着。陈晓阳锁上门,抄起靠在门外墙边的两根扦担,同李春玲一前一后朝山里进发,演绎起现实生活中的“刘海砍樵”。

       远处起伏的群山还显得有些蒙胧。秋雾象白色的轻纱,被晨风吹拂着飘渺在山谷中。山下的珠溪涧弯弯曲曲傍山绕田,流过马船埠汇入一泻千里的湘江。湘桂线上的火车仰首长鸣,声音在山野中久久回荡。使人不由得想起了“鸟鸣山更幽”的佳句来。这绝不是妙手偶得,而是人在画中,诗在景中,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山上小路两旁长满荆棘丛,棘丛上一簇簇白色的小花点缀在万绿丛中。大自然显得如此安谥宁静;大自然显得如此协调美丽。

       陈晓阳随口念出了辛弃疾的词来:“小桥流水,欲下前溪去。唤取故人来,伴先生,风烟杖屦。行穿窈窕,时历小崎岖,斜带水,半遮山,翠竹栽成路。  一尊遐想,剩有渊明趣。山上有停云,看山下,蒙蒙细雨,野花啼鸟,不肯入诗来,还一似,笑翁诗,句没安排处。”以豪放著称的辛翁,一反常态,用白描手法写山野清晨小景,使陈晓阳又多了一番感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翁,到如今不也落得剩有渊明趣了?辛翁尚如此,何况我乎!”

       陈晓阳念完后,李春玲回过头来深情地望了他一下,什么也没说,什么也不好说。她知道此时此刻陈晓阳的心压抑到了极点,她理解他,她了解他,她同情他!此时只有沉默,沉默是金;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一切尽在不言中。

       他俩翻过茶山岭,绕过石冲大塘,来到了老屋山。老屋山见不到老屋,只有几处断壁残垣。毛竹山的人,早年都住在这里。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兵搜山,一把火将村里的房屋烧得精光。抗战胜利后,毛竹山的人纷纷搬了出来。现在这里长满灌木和杂草。

       “就在这里砍,好吗?”李春玲停了下来,用手指了指眼前的一片,转过身来征求陈晓阳的意见。

       “好的。”陈晓阳低声地回答。他知道,这是李春玲在尊重他。砍柴,对他来说还是一道难解的试题。然而生活的试卷里,这道题还是分数较高的必答题。他把扦担往地上一丢,嘴里嘀咕了一句:“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李春玲笑了笑,摇了摇头,没搭言。她对陈晓阳这样的举动早已司空见惯了。

       老屋山灌木丛生,荆棘遍野,各种不成材的杂树也混在其中。这种杂树晒干后,不但容易燃烧,而且还经烧,但却很难砍。这些杂树象同陈晓阳捉迷藏似的,纷纷躲在杂草和棘丛中。陈晓阳也真有趣,看见哪儿有杂树就往哪里砍,东砍几刀,西砍几刀,还蛮自以为是呢!李春玲看到此情景,又好气来又好笑,一个劲地直摇头。一个钟头过去了,她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走到他身边,叫他停下来:“你看看周围被你修理得成了什么样子?你这里砍一根,那里砍一把,走路的时间比砍柴的时间还花费得多,这样不但是浪费时间,而且也浪费资源。这样下去,一天能砍几捆柴?这样的砍法是事倍而功半。”

       陈晓阳望了望自己砍过的地方,就象一个长满疮疤的脑袋,这里白一圈,那里黑一圈。而李春玲砍柴仿佛就象一位高明的理发师给大地理发一样,一扫而光。他望着她窘困地笑了笑。

       按照李春玲传授的方法砍柴,效果就是不一样。陈晓阳心中一喜,便改动刘禹锡《再游都观》一诗,吟了起来:“老屋山中半是苔,山茶野菊向阳开。砍樵弟子归何处,前度陈郎今又来。”他真的又重新去修理刚砍过的地方。砍着砍着,陈晓阳渐渐地觉得有点儿腰痛。他不时地停一停,站一站,伸直腰,舒动手臂,眼光也不由自主地朝李春玲望去。一看没有任何折射的回波,陈晓阳感到很不自在,象做错了什么事一样。他咬咬牙,弯下腰,低头又拼命地砍了起来。

       “休息一下吧!”李春玲将自己的手绢递了过去,“擦擦汗吧!”其实他的一举一动,李春玲早就看在眼里。她之所以迟迟不下达休息的指令,也只不过想让陈晓阳再承受一下砍柴的难度罢了。

       “你先擦吧!”陈晓阳推辞着。

       “擦吧!”李春玲的声音总是那样不高不低。她的心情就象恒压电流通过固有电阻的导线一样,是那么平稳缓和。

       擦完汗后,望着手中脏兮兮的手绢,陈晓阳有点不好意思递回去。李春玲二话没说笑着从他手里将手绢拿过来就往脸上抹汗,动作是那么自然流畅,没有丝毫做作的样子。

       他俩相对席地而坐,休息了片刻。李春玲便教陈晓阳怎样织条木,怎样捆柴,在青山洞上山砍柴的人是不会带绳索来捆柴的。山里到处都长着差不多有一个人头高的荆木条。这是一种灌生植物,它很柔软,也很有韧性。砍柴的人常常将几根荆条扭在一起,接长后用来捆柴,即简单又方便。

      “会了吗?”

      “会了!”尽管李春玲有点不放心,但陈晓阳却显得非常自信。在他看来,自己的接受能力是首屈一指的,这么简单的事还不容易学吗?他为了证实自己学有所成,匆忙将荆条织好,将砍的柴一一堆放在荆条上,开始表演起来了。没想到,当他去捆柴时,荆条在他的力的作用下,又一分为二了。不但没将柴捆好,险些儿脸被柴划着了。他不服气地自嘲了起来:“刚才还是合二为一,现在又变成了一分为二。这不是成了物理中的还原现象?这也难怪,现在思想领域里在批判合二为一,提倡一分为二。自然科学当然要听从社会科学的。”

       看见陈晓阳这尴尬样,又听到他那发人深省的自嘲,李春玲直想笑,但终于忍住了。她知道他的性格,知道他的“面子观”。这时千万别责怪他,要让他自己树立起自信心,知难而上,知难而进,因为今后的事还多着呢,今后的路还长着呢!

       李春玲走过来,将荆条重新织好,将地上凌乱的柴堆放在荆条上,笑着对陈晓阳说:“人们常说,看事容易做事难,这也象你写诗一样。你不是常说不要以为每行写七个字,凑上八句便是一首七律了。它里面有特定的格律,平仄啦,对仗啦,韵脚啦。虽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还得注意不能犯孤平,也不能出现三平调和三仄调。还有粘对与拗救,还有古汉语中某些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语声的归属,总之要注意的东西多呢!至于要将诗写好就更不容易了,那还得在炼字炼句炼意境上下一番苦功夫。历代诗词例话不胜枚举。然而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知全这四者,而又身体力行的又有多少人?光你那一套袁枚的《随园诗话》全书共十六卷,补十卷,够你啃一辈子的了。”这不是在关公面前舞大刀,孔子面前卖文章吗?怪不得有班门弄斧这一成语,陈晓阳今天才领略到了。然而,刀又舞得好,文章又卖到点子上了,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陈晓阳只得老老实实从头学起。李春玲不厌其烦地为他作示范。最后手把手地教他,才获得成功。望着捆好的柴,陈晓阳开心地笑了。他正准备向李春玲说几句感谢的话,但李春玲已低着头,弯着腰在那儿砍起柴来了。

       太阳象一个鲜红的火球,从远处的山谷中腾空而起,把碎金似的阳光撒满山野。大自然象一位刚睡醒的少女,羞云泛红了兰天,鸟儿飞,虫儿鸣,群山沸腾了!

       陈晓阳觉得有点儿饿了,便开玩笑地说:“我的肚子开始造反了,在高唱造反有理歌了。”

       “好吧,饿了就回去吃早饭。”李春玲接过了话题,“你别老是造反造反的,造反有什么理?你还不觉得深受其害吗?”说完后,李春玲就有点后悔了,觉得自己有些言重了,于是就补了一句:“我们每人挑一担柴回去吧!这也叫满载而归吧!”

       “对,满载而归!”陈晓阳高兴得重复了一句。他对李春玲刚才的提醒开始为之一愣,继而就释疑于怀了。他也心知肚明,往往是讲者无意,听者有心。现在虽然没有“为民所止”和“清风不识字,何以乱翻书”之类的文字狱,但上纲上线的还是大有人在啊!

就在他发愣的这一刻,李春玲将自己捆好的柴用扦担戳好了。她转过身来帮陈晓阳捆另一头柴。陈晓阳拿着荆条的这一头,李春玲拿着荆条的另一头。一用力,李春玲的头发便扫到了陈晓阳的脸上。他俩第一次相距这么近,一股洗发粉的清香掺杂着汗水味,被陈晓阳深深地吸到心肺里去了。他感觉是那么的新鲜,那么的舒畅。

       朝阳映红了李春玲的脸膛,涔涔的汗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就象一颗颗绚丽的珍珠。秋风吹动她那被荆棘与树丛挂散的头发在肩上飘来飘去。被汗水漫透的上衣紧贴在她的前胸,显露着少女美丽的曲线。当她发觉陈晓阳在盯着自己时,羞红的脸象一朵盛开的月季花。汗水就象花瓣上的晨露,使人想起了“清水去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来。在陈晓阳的眼里,李春玲此时更显得楚楚动人。他打心眼里希望自己真的能“满载而归”!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闯北走南
  9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6820 积分:36451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5/15 8: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5/27 14:26:00 [只看该作者]

    书呆子要把对书的痴迷放到应付眼前事,也一样会变能干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山居士
  9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1 积分:17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19 20: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5/28 11:25:00 [只看该作者]

 

  匆忙吃过早饭,他俩又上老屋山了。秋天,并非时时刻刻都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中午,风停了,空气低闷,阳光象万枝利箭穿过树丛直射下来,使人觉得象在蒸笼里似的。

  陈晓阳伸直了腰,偏着头,望着白炽的太阳,嘴里又念念有词:“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更觉热,但怨秋日长。”

  听了他念出改动了的古诗,李春玲笑着说:“别怨这怨那,怨天怨地的。累了,就休息一下,要不你就将砍的柴搬到一堆去。”李春玲总是变着法子鼓励和关心陈晓阳。

  “不,我还能坚持得住!”陈晓阳装模作样地引用京剧《沙家滨》中的一句台词,“胜利往往产生在再坚持一下之中!”陈晓阳现在砍柴的方法对头了,速度也快了。他一边砍,一边朝李春玲望去,希望从她那儿得到赞许。不知是用力过猛,还是手心出汗太多,再加之思想不集中,左手用力一晃,镰刀被树枝弹了一下后,直朝他右手飞过去。说时迟,那时快,右手食指被镰刀划伤了,血,殷红的血,从他那紧握住右手食指的左手五指缝里渗了出来。

  “唉哟!”陈晓阳忍不住轻轻地哼了一声。刚才镰刀掉在地上与石头的碰撞声早就惊动了李春玲。听到喊声后,李春玲跑了过来,顺手从她上衣的下襟边“哗”的一下撕下了一条来,将陈晓阳受伤的食指包扎好。她的动作是那么迅速、干练,就象一位久经沙场的战地救护员。

  “要你休息一下,你不听,偏要砍!”李春玲有点儿生气了。她眼里闪烁着怜惜的泪花,连推带拉地说:“快回去,回去将衣服换了,睡一觉,什么事也不要做。”

  当陈晓阳被李春玲叫醒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

  “好受点了吧!”李春玲关心地问,看得出来,她眼里充满了心疼的目光。

  “好一点了!”陈晓阳嘴上虽然是这么说,但心里却不是滋味。如果不是自己笨,怎么会砍伤呢?这样以来,李春玲的负担不但没减轻反而加重了。

  “起来吃饭吧!”原来她是将饭做好后才来叫醒陈晓阳的。

  或许出于内疚,或许出于伤痛,吃饭时,陈晓阳没象平时那样海阔天空地边吃边讲,而是第一次做到了“吃不言,睡不语”。而李春玲却一反常态,一边吃饭,一边数落着陈晓阳。

  她面带着笑容,一边往陈晓阳饭碗里夹菜,一边现身说法:“你手痛拿不住筷子,改用调羹你就有点不习惯,不习惯就慢慢来。做什么事都一样,都是一个道理,不会就慢慢学,慢慢来,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就会欲达不速。你写诗时,还知道推敲推敲,但做起事来,既不推也不敲了,一味地性急霸蛮。”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是贾岛的一句名诗。相传贾岛为了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一边走,一边做动作,因太入迷而冲撞了韩愈。韩愈知情后,不但不责怪,反而与之论诗,并说敲字佳矣!推敲一词由此而生。贾岛为此专门写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若不赏,归卧故山秋。”推敲的典故,陈晓阳曾对李春玲说过。没想到又被李春玲拿来将陈晓阳的军。陈晓阳真拿她的话没辙,只好顺着她的意思念出了萧三的一首诗来:“愧无七步成诗才,拙作只能慢慢来,有话即长无话短,但求俚句不成灾。”

  “是呀!”李春玲不失时机地借题发挥,“只有慢慢来,才能不成灾。你不是常说李贺,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顾文炜,为求一字稳,耐得半霄寒吗?这些文坛轶事说的都有是同一个道理:慢慢来。险韵诗成,语不惊人死不休,那是积厚薄发。积厚就得慢,就得勤奋,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积累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须改二遍成。这些不都是你经常挂在嘴边的?干什么事都不能操之过急,慢工出细活,这个道理还不简单?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个道理还用得着我给你上课?你做事总是象火烧眉毛一样,火烧火燎,毛毛草草的,那有不成灾的?”

  李春玲严然象姐姐在告戒淘气不懂事的小弟弟一样。有什么办法呢?她句句在理,而且又以汝之矛攻之盾。陈晓阳被她数落得有一点不好意思了,便笑着自嘲了一句:“你今天的话,稍加整理就可以编一本青山诗话了。”

  “我不管你编什么诗话词话的,只要你今后做事象话就行了。”李春玲仍旧面带笑容地数落着陈晓阳。他笑了,笑得那么天真,笑得那么开心。在笑中忘掉了疼痛,在笑声中全盘接受她的数落。

  “下午,你还是在家里休息吧!”李春玲有意提高了说话的声调,仿佛在告诉陈晓阳,这就是决定,是不允许讨价还价的。

  “不,下午我还是出工吧!”出工要比砍柴轻松一点,所以陈晓阳就举轻避重了。

  “出工?挣工分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半天又能挣到多少工分?如果手指发炎了那岂不是得不偿失了?你不睡觉就躺在床上看书吧!”李春玲断然拒绝了陈晓阳想出工的要求。

  “十有九事干不行,百无一用是书生。”无奈之下,陈晓阳又改动了“十有九人堪白眼”的诗句借以自嘲。

  “你怎么不记得‘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诗句了?”李春玲笑着又将了他一军。

  吃完饭,李春玲没要陈晓阳干任何事,就催他回屋休息。她独自一人又去老屋山砍柴了。

  秋日的夜幕降临得特别早,晚风吹动着煤油灯的火苗一晃一晃的。幸亏有一个灯罩,否则煤油灯早就被吹灭了。李春玲从老屋山挑柴回来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她象一股旋风似的,突的一下就将门推开了。刚跨过门坎,就用手去掀放在灶上那口大锅的锅盖。当她发现满满一大锅水已被烧得热气腾腾时,便向陈晓阳报之一笑。

  “你饿了吧!”做事的她反而惦记着在家休息的人。

  “不饿!”陈晓阳见李春玲满头大汗,连忙又补上一句,“你先洗澡吧!洗完后我们再慢慢吃。”这句话,倒正合她的心意。

  正当陈晓阳与房东先荣闲谈得起劲的时候,李春玲端着饭走了过来笑着说:“你还想不想吃饭?”

  “想吃。”

  “想吃怎么不来吃?在这里天南海北地瞎吹个没完没了?”

  “我以为你还没洗完呢!”陈晓阳以攻为守。

  “我洗澡要洗一年?”他俩一问一答,把先荣和他家的几个小孩都逗乐了。

  陈晓阳的饭,李春玲早就给盛好了,他坐下来就吃,而且边吃边发问:“当我砍伤手时,你怎么将衣服撕了给我包扎?”

  “不撕衣服给你包扎,我拿什么给你包扎伤口?”李春玲对他的发问感到有些难以理解。

  “你用手绢给我包扎一下,不是一样吗?”陈晓阳讲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李春玲看见他那惊奇的样子真想发笑,但还是平静地说:“你想想看,手绢早就被汗水弄脏了。如果用手绢来包扎你的伤口,脏倒先别说,光汗水一浸,你的伤口不就钻心地痛?十指连心,你不尖喊鬼叫我就谢天谢地了。你当你是关云长,能下棋刮骨疗伤?”

  一番话将陈晓阳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我总觉得衣服撕了怪可惜的,何况你的衣服本来就不多。”陈晓阳的书呆子气又上来了。

  “衣服撕破了找一块布补上就是了。实在不能穿就算了。伤口不及时包扎,血岂不流得更多,何况又是近午天,天气热,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血总比衣服精贵,比衣服值钱,你怎么连这个算盘都不会打?真是个书呆子!心痛我的衣服,以后等你有钱了,赔我就是了!”李春玲说完后,开心地笑了起来。

  “啊!”陈晓阳啊了一声,顿时象明白了什么大道理似的,“好的,将来你要什么样的衣服我都替你买!”“真的?说话算数!”

  “算数,当然算数!大丈夫一言即出,驷马难追!”

  “啊!”一听到“大丈夫”几个字,李春玲微微地愣了一下,再也没往下说了,一个“啊”,代表了她此时此刻的感受。同样是一个“啊”,唤起了他对李春玲情感细微变化的注意。

  谁说不是呢!共同生活的浪花,推动着情感的小舟,载着他俩在现实长河中逆流而进。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9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5/28 11:57: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青山居士在2011-5-27 12:52:00的发言:
 

       咚、咚、咚咚咚,楼下传来了敲门声。

       “陈晓阳,陈晓阳!”又传来了李春玲的叫喊声。从高溪市火车站回来后,李春玲象大姐姐似的将今后的打算一一说了出来,不管是陈晓阳想到的,还是没有想到的。她的细心使陈晓阳感到十分惊讶。伍昌黎在毛竹山时,除出工外,一切都由伍昌黎安排,李春玲干练的一面也就没显山露水了。时至今日,陈晓阳才领悟到什么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昨晚,陈晓阳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时至鸡叫时才迷迷糊糊地合上双眼。楼下的敲门声他没听到,楼下的叫喊声却将他吵醒了。他一骨碌爬了起来,急忙穿好衣服,跑下楼去,把门打开。李春玲早就起床了,手里拿着两把刚磨过的镰刀。刀上还残留着磨过的水痕呢!磨刀不误砍柴工,李春玲深谙此理:你不磨它,它就磨你。

       “给你!”李春玲将陈晓阳的专用镰刀递了过去。陈晓阳是一个左拐子。他的二哥是一位铁匠,特意为他打制了一把左手镰刀。伍昌黎在毛竹山时看见陈晓阳用左手砍柴觉得特别别扭,说陈晓阳穿着龙袍也不象太子。在一般情况下,陈晓阳留在家里挑水作饭。这把镰刀还没用过几回呢!当他第一次使用这把镰刀时,就无限感慨地说:“初小毕业的二哥在铁匠铺里是打镰刀的,高小毕业的大哥在生产资料门市部里是卖镰刀的,想不到我这个号称读书读得最多最好的高中毕业生竟然成了用镰刀的。”他满脸无奈,话语中充满了自嘲。李春玲听后也为之心酸,但却很婉转地安慰说:“瞧,左拐子就是比一般人要聪明一些,象镰刀之类的小事,也联想翩翩,妙语成珠。”她知道,凭陈晓阳的才能,只要给他一个舞台,他一定会大显身手的。

       陈晓阳见李春玲没有丝毫责备自己起得晚的意思,红着脸儿,接过了镰刀。

       “走吧!”李春玲轻声地催促着。陈晓阳锁上门,抄起靠在门外墙边的两根扦担,同李春玲一前一后朝山里进发,演绎起现实生活中的“刘海砍樵”。

       远处起伏的群山还显得有些蒙胧。秋雾象白色的轻纱,被晨风吹拂着飘渺在山谷中。山下的珠溪涧弯弯曲曲傍山绕田,流过马船埠汇入一泻千里的湘江。湘桂线上的火车仰首长鸣,声音在山野中久久回荡。使人不由得想起了“鸟鸣山更幽”的佳句来。这绝不是妙手偶得,而是人在画中,诗在景中,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山上小路两旁长满荆棘丛,棘丛上一簇簇白色的小花点缀在万绿丛中。大自然显得如此安谥宁静;大自然显得如此协调美丽。

       陈晓阳随口念出了辛弃疾的词来:“小桥流水,欲下前溪去。唤取故人来,伴先生,风烟杖屦。行穿窈窕,时历小崎岖,斜带水,半遮山,翠竹栽成路。  一尊遐想,剩有渊明趣。山上有停云,看山下,蒙蒙细雨,野花啼鸟,不肯入诗来,还一似,笑翁诗,句没安排处。”以豪放著称的辛翁,一反常态,用白描手法写山野清晨小景,使陈晓阳又多了一番感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翁,到如今不也落得剩有渊明趣了?辛翁尚如此,何况我乎!”

       陈晓阳念完后,李春玲回过头来深情地望了他一下,什么也没说,什么也不好说。她知道此时此刻陈晓阳的心压抑到了极点,她理解他,她了解他,她同情他!此时只有沉默,沉默是金;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一切尽在不言中。

       他俩翻过茶山岭,绕过石冲大塘,来到了老屋山。老屋山见不到老屋,只有几处断壁残垣。毛竹山的人,早年都住在这里。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兵搜山,一把火将村里的房屋烧得精光。抗战胜利后,毛竹山的人纷纷搬了出来。现在这里长满灌木和杂草。

       “就在这里砍,好吗?”李春玲停了下来,用手指了指眼前的一片,转过身来征求陈晓阳的意见。

       “好的。”陈晓阳低声地回答。他知道,这是李春玲在尊重他。砍柴,对他来说还是一道难解的试题。然而生活的试卷里,这道题还是分数较高的必答题。他把扦担往地上一丢,嘴里嘀咕了一句:“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李春玲笑了笑,摇了摇头,没搭言。她对陈晓阳这样的举动早已司空见惯了。

       老屋山灌木丛生,荆棘遍野,各种不成材的杂树也混在其中。这种杂树晒干后,不但容易燃烧,而且还经烧,但却很难砍。这些杂树象同陈晓阳捉迷藏似的,纷纷躲在杂草和棘丛中。陈晓阳也真有趣,看见哪儿有杂树就往哪里砍,东砍几刀,西砍几刀,还蛮自以为是呢!李春玲看到此情景,又好气来又好笑,一个劲地直摇头。一个钟头过去了,她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走到他身边,叫他停下来:“你看看周围被你修理得成了什么样子?你这里砍一根,那里砍一把,走路的时间比砍柴的时间还花费得多,这样不但是浪费时间,而且也浪费资源。这样下去,一天能砍几捆柴?这样的砍法是事倍而功半。”

       陈晓阳望了望自己砍过的地方,就象一个长满疮疤的脑袋,这里白一圈,那里黑一圈。而李春玲砍柴仿佛就象一位高明的理发师给大地理发一样,一扫而光。他望着她窘困地笑了笑。

       按照李春玲传授的方法砍柴,效果就是不一样。陈晓阳心中一喜,便改动刘禹锡《再游都观》一诗,吟了起来:“老屋山中半是苔,山茶野菊向阳开。砍樵弟子归何处,前度陈郎今又来。”他真的又重新去修理刚砍过的地方。砍着砍着,陈晓阳渐渐地觉得有点儿腰痛。他不时地停一停,站一站,伸直腰,舒动手臂,眼光也不由自主地朝李春玲望去。一看没有任何折射的回波,陈晓阳感到很不自在,象做错了什么事一样。他咬咬牙,弯下腰,低头又拼命地砍了起来。

       “休息一下吧!”李春玲将自己的手绢递了过去,“擦擦汗吧!”其实他的一举一动,李春玲早就看在眼里。她之所以迟迟不下达休息的指令,也只不过想让陈晓阳再承受一下砍柴的难度罢了。

       “你先擦吧!”陈晓阳推辞着。

       “擦吧!”李春玲的声音总是那样不高不低。她的心情就象恒压电流通过固有电阻的导线一样,是那么平稳缓和。

       擦完汗后,望着手中脏兮兮的手绢,陈晓阳有点不好意思递回去。李春玲二话没说笑着从他手里将手绢拿过来就往脸上抹汗,动作是那么自然流畅,没有丝毫做作的样子。

       他俩相对席地而坐,休息了片刻。李春玲便教陈晓阳怎样织条木,怎样捆柴,在青山洞上山砍柴的人是不会带绳索来捆柴的。山里到处都长着差不多有一个人头高的荆木条。这是一种灌生植物,它很柔软,也很有韧性。砍柴的人常常将几根荆条扭在一起,接长后用来捆柴,即简单又方便。

      “会了吗?”

      “会了!”尽管李春玲有点不放心,但陈晓阳却显得非常自信。在他看来,自己的接受能力是首屈一指的,这么简单的事还不容易学吗?他为了证实自己学有所成,匆忙将荆条织好,将砍的柴一一堆放在荆条上,开始表演起来了。没想到,当他去捆柴时,荆条在他的力的作用下,又一分为二了。不但没将柴捆好,险些儿脸被柴划着了。他不服气地自嘲了起来:“刚才还是合二为一,现在又变成了一分为二。这不是成了物理中的还原现象?这也难怪,现在思想领域里在批判合二为一,提倡一分为二。自然科学当然要听从社会科学的。”

       看见陈晓阳这尴尬样,又听到他那发人深省的自嘲,李春玲直想笑,但终于忍住了。她知道他的性格,知道他的“面子观”。这时千万别责怪他,要让他自己树立起自信心,知难而上,知难而进,因为今后的事还多着呢,今后的路还长着呢!

       李春玲走过来,将荆条重新织好,将地上凌乱的柴堆放在荆条上,笑着对陈晓阳说:“人们常说,看事容易做事难,这也象你写诗一样。你不是常说不要以为每行写七个字,凑上八句便是一首七律了。它里面有特定的格律,平仄啦,对仗啦,韵脚啦。虽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还得注意不能犯孤平,也不能出现三平调和三仄调。还有粘对与拗救,还有古汉语中某些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语声的归属,总之要注意的东西多呢!至于要将诗写好就更不容易了,那还得在炼字炼句炼意境上下一番苦功夫。历代诗词例话不胜枚举。然而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知全这四者,而又身体力行的又有多少人?光你那一套袁枚的《随园诗话》全书共十六卷,补十卷,够你啃一辈子的了。”这不是在关公面前舞大刀,孔子面前卖文章吗?怪不得有班门弄斧这一成语,陈晓阳今天才领略到了。然而,刀又舞得好,文章又卖到点子上了,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陈晓阳只得老老实实从头学起。李春玲不厌其烦地为他作示范。最后手把手地教他,才获得成功。望着捆好的柴,陈晓阳开心地笑了。他正准备向李春玲说几句感谢的话,但李春玲已低着头,弯着腰在那儿砍起柴来了。

       太阳象一个鲜红的火球,从远处的山谷中腾空而起,把碎金似的阳光撒满山野。大自然象一位刚睡醒的少女,羞云泛红了兰天,鸟儿飞,虫儿鸣,群山沸腾了!

       陈晓阳觉得有点儿饿了,便开玩笑地说:“我的肚子开始造反了,在高唱造反有理歌了。”

       “好吧,饿了就回去吃早饭。”李春玲接过了话题,“你别老是造反造反的,造反有什么理?你还不觉得深受其害吗?”说完后,李春玲就有点后悔了,觉得自己有些言重了,于是就补了一句:“我们每人挑一担柴回去吧!这也叫满载而归吧!”

       “对,满载而归!”陈晓阳高兴得重复了一句。他对李春玲刚才的提醒开始为之一愣,继而就释疑于怀了。他也心知肚明,往往是讲者无意,听者有心。现在虽然没有“为民所止”和“清风不识字,何以乱翻书”之类的文字狱,但上纲上线的还是大有人在啊!

就在他发愣的这一刻,李春玲将自己捆好的柴用扦担戳好了。她转过身来帮陈晓阳捆另一头柴。陈晓阳拿着荆条的这一头,李春玲拿着荆条的另一头。一用力,李春玲的头发便扫到了陈晓阳的脸上。他俩第一次相距这么近,一股洗发粉的清香掺杂着汗水味,被陈晓阳深深地吸到心肺里去了。他感觉是那么的新鲜,那么的舒畅。

       朝阳映红了李春玲的脸膛,涔涔的汗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就象一颗颗绚丽的珍珠。秋风吹动她那被荆棘与树丛挂散的头发在肩上飘来飘去。被汗水漫透的上衣紧贴在她的前胸,显露着少女美丽的曲线。当她发觉陈晓阳在盯着自己时,羞红的脸象一朵盛开的月季花。汗水就象花瓣上的晨露,使人想起了“清水去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来。在陈晓阳的眼里,李春玲此时更显得楚楚动人。他打心眼里希望自己真的能“满载而归”!

如今事事靠春玲,

起床干活学重新,

渐渐生出温情意,

且看下回怎解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9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5/28 12:09: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青山居士在2011-5-28 11:25:00的发言:
 

  匆忙吃过早饭,他俩又上老屋山了。秋天,并非时时刻刻都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中午,风停了,空气低闷,阳光象万枝利箭穿过树丛直射下来,使人觉得象在蒸笼里似的。

  陈晓阳伸直了腰,偏着头,望着白炽的太阳,嘴里又念念有词:“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更觉热,但怨秋日长。”

  听了他念出改动了的古诗,李春玲笑着说:“别怨这怨那,怨天怨地的。累了,就休息一下,要不你就将砍的柴搬到一堆去。”李春玲总是变着法子鼓励和关心陈晓阳。

  “不,我还能坚持得住!”陈晓阳装模作样地引用京剧《沙家滨》中的一句台词,“胜利往往产生在再坚持一下之中!”陈晓阳现在砍柴的方法对头了,速度也快了。他一边砍,一边朝李春玲望去,希望从她那儿得到赞许。不知是用力过猛,还是手心出汗太多,再加之思想不集中,左手用力一晃,镰刀被树枝弹了一下后,直朝他右手飞过去。说时迟,那时快,右手食指被镰刀划伤了,血,殷红的血,从他那紧握住右手食指的左手五指缝里渗了出来。

  “唉哟!”陈晓阳忍不住轻轻地哼了一声。刚才镰刀掉在地上与石头的碰撞声早就惊动了李春玲。听到喊声后,李春玲跑了过来,顺手从她上衣的下襟边“哗”的一下撕下了一条来,将陈晓阳受伤的食指包扎好。她的动作是那么迅速、干练,就象一位久经沙场的战地救护员。

  “要你休息一下,你不听,偏要砍!”李春玲有点儿生气了。她眼里闪烁着怜惜的泪花,连推带拉地说:“快回去,回去将衣服换了,睡一觉,什么事也不要做。”

  当陈晓阳被李春玲叫醒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

  “好受点了吧!”李春玲关心地问,看得出来,她眼里充满了心疼的目光。

  “好一点了!”陈晓阳嘴上虽然是这么说,但心里却不是滋味。如果不是自己笨,怎么会砍伤呢?这样以来,李春玲的负担不但没减轻反而加重了。

  “起来吃饭吧!”原来她是将饭做好后才来叫醒陈晓阳的。

  或许出于内疚,或许出于伤痛,吃饭时,陈晓阳没象平时那样海阔天空地边吃边讲,而是第一次做到了“吃不言,睡不语”。而李春玲却一反常态,一边吃饭,一边数落着陈晓阳。

  她面带着笑容,一边往陈晓阳饭碗里夹菜,一边现身说法:“你手痛拿不住筷子,改用调羹你就有点不习惯,不习惯就慢慢来。做什么事都一样,都是一个道理,不会就慢慢学,慢慢来,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就会欲达不速。你写诗时,还知道推敲推敲,但做起事来,既不推也不敲了,一味地性急霸蛮。”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是贾岛的一句名诗。相传贾岛为了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一边走,一边做动作,因太入迷而冲撞了韩愈。韩愈知情后,不但不责怪,反而与之论诗,并说敲字佳矣!推敲一词由此而生。贾岛为此专门写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若不赏,归卧故山秋。”推敲的典故,陈晓阳曾对李春玲说过。没想到又被李春玲拿来将陈晓阳的军。陈晓阳真拿她的话没辙,只好顺着她的意思念出了萧三的一首诗来:“愧无七步成诗才,拙作只能慢慢来,有话即长无话短,但求俚句不成灾。”

  “是呀!”李春玲不失时机地借题发挥,“只有慢慢来,才能不成灾。你不是常说李贺,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顾文炜,为求一字稳,耐得半霄寒吗?这些文坛轶事说的都有是同一个道理:慢慢来。险韵诗成,语不惊人死不休,那是积厚薄发。积厚就得慢,就得勤奋,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积累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须改二遍成。这些不都是你经常挂在嘴边的?干什么事都不能操之过急,慢工出细活,这个道理还不简单?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个道理还用得着我给你上课?你做事总是象火烧眉毛一样,火烧火燎,毛毛草草的,那有不成灾的?”

  李春玲严然象姐姐在告戒淘气不懂事的小弟弟一样。有什么办法呢?她句句在理,而且又以汝之矛攻之盾。陈晓阳被她数落得有一点不好意思了,便笑着自嘲了一句:“你今天的话,稍加整理就可以编一本青山诗话了。”

  “我不管你编什么诗话词话的,只要你今后做事象话就行了。”李春玲仍旧面带笑容地数落着陈晓阳。他笑了,笑得那么天真,笑得那么开心。在笑中忘掉了疼痛,在笑声中全盘接受她的数落。

  “下午,你还是在家里休息吧!”李春玲有意提高了说话的声调,仿佛在告诉陈晓阳,这就是决定,是不允许讨价还价的。

  “不,下午我还是出工吧!”出工要比砍柴轻松一点,所以陈晓阳就举轻避重了。

  “出工?挣工分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半天又能挣到多少工分?如果手指发炎了那岂不是得不偿失了?你不睡觉就躺在床上看书吧!”李春玲断然拒绝了陈晓阳想出工的要求。

  “十有九事干不行,百无一用是书生。”无奈之下,陈晓阳又改动了“十有九人堪白眼”的诗句借以自嘲。

  “你怎么不记得‘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诗句了?”李春玲笑着又将了他一军。

  吃完饭,李春玲没要陈晓阳干任何事,就催他回屋休息。她独自一人又去老屋山砍柴了。

  秋日的夜幕降临得特别早,晚风吹动着煤油灯的火苗一晃一晃的。幸亏有一个灯罩,否则煤油灯早就被吹灭了。李春玲从老屋山挑柴回来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她象一股旋风似的,突的一下就将门推开了。刚跨过门坎,就用手去掀放在灶上那口大锅的锅盖。当她发现满满一大锅水已被烧得热气腾腾时,便向陈晓阳报之一笑。

  “你饿了吧!”做事的她反而惦记着在家休息的人。

  “不饿!”陈晓阳见李春玲满头大汗,连忙又补上一句,“你先洗澡吧!洗完后我们再慢慢吃。”这句话,倒正合她的心意。

  正当陈晓阳与房东先荣闲谈得起劲的时候,李春玲端着饭走了过来笑着说:“你还想不想吃饭?”

  “想吃。”

  “想吃怎么不来吃?在这里天南海北地瞎吹个没完没了?”

  “我以为你还没洗完呢!”陈晓阳以攻为守。

  “我洗澡要洗一年?”他俩一问一答,把先荣和他家的几个小孩都逗乐了。

  陈晓阳的饭,李春玲早就给盛好了,他坐下来就吃,而且边吃边发问:“当我砍伤手时,你怎么将衣服撕了给我包扎?”

  “不撕衣服给你包扎,我拿什么给你包扎伤口?”李春玲对他的发问感到有些难以理解。

  “你用手绢给我包扎一下,不是一样吗?”陈晓阳讲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李春玲看见他那惊奇的样子真想发笑,但还是平静地说:“你想想看,手绢早就被汗水弄脏了。如果用手绢来包扎你的伤口,脏倒先别说,光汗水一浸,你的伤口不就钻心地痛?十指连心,你不尖喊鬼叫我就谢天谢地了。你当你是关云长,能下棋刮骨疗伤?”

  一番话将陈晓阳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我总觉得衣服撕了怪可惜的,何况你的衣服本来就不多。”陈晓阳的书呆子气又上来了。

  “衣服撕破了找一块布补上就是了。实在不能穿就算了。伤口不及时包扎,血岂不流得更多,何况又是近午天,天气热,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血总比衣服精贵,比衣服值钱,你怎么连这个算盘都不会打?真是个书呆子!心痛我的衣服,以后等你有钱了,赔我就是了!”李春玲说完后,开心地笑了起来。

  “啊!”陈晓阳啊了一声,顿时象明白了什么大道理似的,“好的,将来你要什么样的衣服我都替你买!”“真的?说话算数!”

  “算数,当然算数!大丈夫一言即出,驷马难追!”

  “啊!”一听到“大丈夫”几个字,李春玲微微地愣了一下,再也没往下说了,一个“啊”,代表了她此时此刻的感受。同样是一个“啊”,唤起了他对李春玲情感细微变化的注意。

  谁说不是呢!共同生活的浪花,推动着情感的小舟,载着他俩在现实长河中逆流而进。

技艺不精受了伤,

春玲服侍把困扛,

共同生活情感近,

携手并肩心意长。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闯北走南
  10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6820 积分:36451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5/15 8: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5/28 13:38:00 [只看该作者]

      好一位温柔娴淑的好姑娘,生活上的关心易做到,精神上的安慰鼓励可就难能可贵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