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原创小说:青山洞里学耕田


  共有2899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小说:青山洞里学耕田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山居士
  11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1 积分:17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19 20: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2 12:24:00 [只看该作者]

 

       当陈晓阳将这段师生相遇不愿相认的事告诉李春玲后,李春玲深情地说一句:“看来所有了解你的人都在变着法子保护你。你要对得起大家才行!”

       成亚胜的消息真灵通,陈晓阳到家还不到半个小时,就来了。当他看见陈晓阳与李春玲有说有笑时,大老远就开腔挖苦起来了:“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幸好是修围墙,不是修长城,新孟姜女才会未成曲调先有情!”

       陈晓阳并没反击成亚胜的调侃,反问了一句:“你是探子还是先头部队?”

       “探子和先头部队还不是一回事!”成亚胜明白陈晓阳的意思,“等一会儿,他们都有要来为你接风洗尘。”

       “算盘打得精,吃穿不操心。亚胜我算服了你。你们给他接风洗尘,却要我添米加菜。”李春玲一面埋怨,一面淘米作饭,嘴上虽然这么说,但心里却非常高兴。

       何先华,邓西北、杨显亮、张小雅、张文雅都来了。没有那么多碗筷,成亚胜就地取材,砍了一根竹子,削成了几双筷子。碗不够用,成亚胜与邓西北一个用口杯,一个用打水的瓢。成亚胜还得意洋洋地说:“有柴无米,烧烂锅底;有米无柴,煮出饭来。有饭有菜,还愁没法下肚?”

       有道是宁喝开心粥,不吃愁眉饭,陈晓阳望见大家高兴的样子,不由得长吁了一声:“知青知青,顾名思义,在青年人面前冠有知识二字。没想到我们这些有知识的青年竟回到了农耕时代。”

       “这也好哇!”邓西北为陈晓阳这句话拍手叫好起来了,“老三,你不是准备写小说吗?这种场面是可遇不可求的。你不是常说,故事好编,细节难寻吗?没有亲身经历,哪里想得出这样的细节来?”

       邓西北的话还没说完,就被何先华打断了:“不行,不行!西北你怎么尽出馊主意,你当是你在讲《西游记》,这种细节都写进书里面,你不怕后人笑话我们?”

       “笑话我们?谁笑话我们?我们的后人?等我们的后人读到这些细节时,说不定真的同看《西游记》一样了。”邓西北三句话离不开他的《西游记》。

       “我知道小妹的意思是要老三多描述一下我们战天斗地的光辉业绩。”杨显亮从牙缝里挤出了这么一句话来。

        “你战了什么天,斗了什么地?那种口号式的小说,谁看?谁信?知青的历史知青不去写,谁写?没当过知青的人,肯定写不好知青!”邓西北回敬了杨显亮一句。

       “西北老弟,难道也要老三把你晚上一边抓青蛙,一边顺手在田埂上将别人的辣椒、丝瓜也抓进扁篓里的细节写进去?”杨显亮开始揭邓西北的短了。

       “这一点写进去,倒是为西北老弟树碑立传了。西北不这么做,谁肯分自留地给我们?西北的后人明白真相后,肯定会引以自豪的!”成亚胜说完后,有意地朝张文雅笑了笑。

       陈晓阳曾听成亚胜谈起过此事。邓西北这么干,点子还是成亚胜想出来的。下放到青山洞后,知青都没分到自留地,吃菜倒成了一个难题,尽管多次向大队和公社反映,但得到的回答总是那几个字:研究研究。随着邓西北这种你种我收,按需而收的办法在全公社知青中流传开后,逼得公社和大队连忙制定了有关规定,将自留地分给知青。为这件事,陈晓阳一直背着“黑锅”,公社领导认为这个歪点子肯定出自陈晓阳。陈晓阳虽然不愿掠人之美,但对这件事只好笑而纳之。

       “杨瞎子,你书呆子气别太浓了。文章为时而作,也是为我而作。老三说过,为人不可有我,为诗不可无我。”邓西北的话刚开了一个头,就被陈晓阳打断了:“西北老弟,这话不是我说的,这是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的。”

        “不管是谁说的,只要说得有理,我就听!刚才我说过既然是写知青,知青在想什么?知青在干什么?知青的处境,知青的现状谁最清楚,谁最了解?只有我们知青自己!”邓西北是不愿意别人来粉饰太平的。

       “是的,司马迁写《史记》,班固写《汉书》都是直言不讳的。”成亚胜的几句话使人弄不清他倒底赞成哪个的观点,“我们不要杞人忧天,知青一族,总会有人去描写的。无论谁去写,无非是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知青写知青,这当然是最好不过了。第二种情况是旁人写知青,这不可避免要走一点点样了。第三种情况是后人写知青,那也许就面目全非了。我倒认为知青,只有参加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知青,才能写好知青,才能写全知青。知青毕竟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派生物。”

       “看来历史的重任要落到亚胜身上了。”邓西北对成亚胜的观点倒十分赞同。

        “西北老弟,我请你来吃饭还堵不上你的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我倒成了你挖苦的对象。放着老三这个漏网分子,你不去穷追猛打,缠着我干什么?我看你是看《西游记》看蠢了!”成亚胜看到陈晓阳在一边微笑不语,好不来气,想把火引到他身上去。

        邓西北是最佩服陈晓阳的。他决不会拿陈晓阳来说三道四的。但写小说这件事又是自己提出来的,于是装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亚胜,首先我得纠正一下你的说法:今晚不是你请我吃饭,而是你纠集我们这一伙人到老三这里刮共产风。常言说得好,拿了别人的手短,吃了别人的嘴软。我们吃了毛竹山的饭,怎么还好意思去攻击毛竹山的人?我嘴是硬不起来,于情于理也不会呀!”

       “好了,别争了。利用吃饭的时间去讨论这么大的问题,你们不怕噎到?”张文雅真文雅,看见邓西北与成亚胜唇枪舌战的,平淡地说了一句。

        “亚胜才不会因噎废话,更不会因噎废食呢!”杨瞎子又挤出了一句十分高明的话来。

       “不管谁写这段历史,真希望不要因噎废食。但恐怕这也很难啰。”张小雅在这种场合中,通常一言不发的。今天却破例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陈晓阳听张小雅也重复了一句因噎废食,心有感触地说:“你们都提到了因噎废食这个词,倒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来:相传朱元璋登基后,宴请百官,酒过三巡后,涌来了一群乞丐,集中有一人就当众大呼,帮主,帮主,你还记不记得我们当年要饭时,在桥下吃芋头的事?朱元璋闻言不悦,正准备发作。这时另一位年长的人接过话来说,皇上,皇上,当年你领我们兵发桥州,攻破罐州,消灭汤元帅,捉拿芋将军,你一枪,我一刀,威震天下。我们就料定会有这么一天。果然有今天,今天果然是!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悦。其实这两个人说的是同一件事。那就是这一伙要饭讨米的乞丐在桥下生火用沙罐煮芋头吃。你一筷子我一调羹的,结果把罐子弄破了,汤流了出来,芋头也抢光了。”

       “锣鼓听声,说话听音,几十年后老三就会用这种春秋手法去写知青一族的春秋了。”成亚胜硬是将话题往陈晓阳身上套,开始新的一轮煽风点火了。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闯北走南
  11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6820 积分:36451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5/15 8: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2 15:49:00 [只看该作者]

      春秋笔法写知青史,也是一种方式,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把知青的生活真实反映出来就是我们大家的心愿。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1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3 9:01: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青山居士在2011-6-2 12:24:00的发言:
 

       当陈晓阳将这段师生相遇不愿相认的事告诉李春玲后,李春玲深情地说一句:“看来所有了解你的人都在变着法子保护你。你要对得起大家才行!”

       成亚胜的消息真灵通,陈晓阳到家还不到半个小时,就来了。当他看见陈晓阳与李春玲有说有笑时,大老远就开腔挖苦起来了:“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幸好是修围墙,不是修长城,新孟姜女才会未成曲调先有情!”

       陈晓阳并没反击成亚胜的调侃,反问了一句:“你是探子还是先头部队?”

       “探子和先头部队还不是一回事!”成亚胜明白陈晓阳的意思,“等一会儿,他们都有要来为你接风洗尘。”

       “算盘打得精,吃穿不操心。亚胜我算服了你。你们给他接风洗尘,却要我添米加菜。”李春玲一面埋怨,一面淘米作饭,嘴上虽然这么说,但心里却非常高兴。

       何先华,邓西北、杨显亮、张小雅、张文雅都来了。没有那么多碗筷,成亚胜就地取材,砍了一根竹子,削成了几双筷子。碗不够用,成亚胜与邓西北一个用口杯,一个用打水的瓢。成亚胜还得意洋洋地说:“有柴无米,烧烂锅底;有米无柴,煮出饭来。有饭有菜,还愁没法下肚?”

       有道是宁喝开心粥,不吃愁眉饭,陈晓阳望见大家高兴的样子,不由得长吁了一声:“知青知青,顾名思义,在青年人面前冠有知识二字。没想到我们这些有知识的青年竟回到了农耕时代。”

       “这也好哇!”邓西北为陈晓阳这句话拍手叫好起来了,“老三,你不是准备写小说吗?这种场面是可遇不可求的。你不是常说,故事好编,细节难寻吗?没有亲身经历,哪里想得出这样的细节来?”

       邓西北的话还没说完,就被何先华打断了:“不行,不行!西北你怎么尽出馊主意,你当是你在讲《西游记》,这种细节都写进书里面,你不怕后人笑话我们?”

       “笑话我们?谁笑话我们?我们的后人?等我们的后人读到这些细节时,说不定真的同看《西游记》一样了。”邓西北三句话离不开他的《西游记》。

       “我知道小妹的意思是要老三多描述一下我们战天斗地的光辉业绩。”杨显亮从牙缝里挤出了这么一句话来。

        “你战了什么天,斗了什么地?那种口号式的小说,谁看?谁信?知青的历史知青不去写,谁写?没当过知青的人,肯定写不好知青!”邓西北回敬了杨显亮一句。

       “西北老弟,难道也要老三把你晚上一边抓青蛙,一边顺手在田埂上将别人的辣椒、丝瓜也抓进扁篓里的细节写进去?”杨显亮开始揭邓西北的短了。

       “这一点写进去,倒是为西北老弟树碑立传了。西北不这么做,谁肯分自留地给我们?西北的后人明白真相后,肯定会引以自豪的!”成亚胜说完后,有意地朝张文雅笑了笑。

       陈晓阳曾听成亚胜谈起过此事。邓西北这么干,点子还是成亚胜想出来的。下放到青山洞后,知青都没分到自留地,吃菜倒成了一个难题,尽管多次向大队和公社反映,但得到的回答总是那几个字:研究研究。随着邓西北这种你种我收,按需而收的办法在全公社知青中流传开后,逼得公社和大队连忙制定了有关规定,将自留地分给知青。为这件事,陈晓阳一直背着“黑锅”,公社领导认为这个歪点子肯定出自陈晓阳。陈晓阳虽然不愿掠人之美,但对这件事只好笑而纳之。

       “杨瞎子,你书呆子气别太浓了。文章为时而作,也是为我而作。老三说过,为人不可有我,为诗不可无我。”邓西北的话刚开了一个头,就被陈晓阳打断了:“西北老弟,这话不是我说的,这是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的。”

        “不管是谁说的,只要说得有理,我就听!刚才我说过既然是写知青,知青在想什么?知青在干什么?知青的处境,知青的现状谁最清楚,谁最了解?只有我们知青自己!”邓西北是不愿意别人来粉饰太平的。

       “是的,司马迁写《史记》,班固写《汉书》都是直言不讳的。”成亚胜的几句话使人弄不清他倒底赞成哪个的观点,“我们不要杞人忧天,知青一族,总会有人去描写的。无论谁去写,无非是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知青写知青,这当然是最好不过了。第二种情况是旁人写知青,这不可避免要走一点点样了。第三种情况是后人写知青,那也许就面目全非了。我倒认为知青,只有参加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知青,才能写好知青,才能写全知青。知青毕竟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派生物。”

       “看来历史的重任要落到亚胜身上了。”邓西北对成亚胜的观点倒十分赞同。

        “西北老弟,我请你来吃饭还堵不上你的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我倒成了你挖苦的对象。放着老三这个漏网分子,你不去穷追猛打,缠着我干什么?我看你是看《西游记》看蠢了!”成亚胜看到陈晓阳在一边微笑不语,好不来气,想把火引到他身上去。

        邓西北是最佩服陈晓阳的。他决不会拿陈晓阳来说三道四的。但写小说这件事又是自己提出来的,于是装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亚胜,首先我得纠正一下你的说法:今晚不是你请我吃饭,而是你纠集我们这一伙人到老三这里刮共产风。常言说得好,拿了别人的手短,吃了别人的嘴软。我们吃了毛竹山的饭,怎么还好意思去攻击毛竹山的人?我嘴是硬不起来,于情于理也不会呀!”

       “好了,别争了。利用吃饭的时间去讨论这么大的问题,你们不怕噎到?”张文雅真文雅,看见邓西北与成亚胜唇枪舌战的,平淡地说了一句。

        “亚胜才不会因噎废话,更不会因噎废食呢!”杨瞎子又挤出了一句十分高明的话来。

       “不管谁写这段历史,真希望不要因噎废食。但恐怕这也很难啰。”张小雅在这种场合中,通常一言不发的。今天却破例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陈晓阳听张小雅也重复了一句因噎废食,心有感触地说:“你们都提到了因噎废食这个词,倒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来:相传朱元璋登基后,宴请百官,酒过三巡后,涌来了一群乞丐,集中有一人就当众大呼,帮主,帮主,你还记不记得我们当年要饭时,在桥下吃芋头的事?朱元璋闻言不悦,正准备发作。这时另一位年长的人接过话来说,皇上,皇上,当年你领我们兵发桥州,攻破罐州,消灭汤元帅,捉拿芋将军,你一枪,我一刀,威震天下。我们就料定会有这么一天。果然有今天,今天果然是!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悦。其实这两个人说的是同一件事。那就是这一伙要饭讨米的乞丐在桥下生火用沙罐煮芋头吃。你一筷子我一调羹的,结果把罐子弄破了,汤流了出来,芋头也抢光了。”

       “锣鼓听声,说话听音,几十年后老三就会用这种春秋手法去写知青一族的春秋了。”成亚胜硬是将话题往陈晓阳身上套,开始新的一轮煽风点火了。

听得晓阳回青山,

一众知青相聚欢,

说起描写知青事,

各抒己见纷纷言。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山居士
  11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1 积分:17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19 20: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3 11:38:00 [只看该作者]

         “亚胜,你放心好了,我不会用春秋手法写任何东西。要么不写,宁可烂在肚子里,带进棺材里,掩埋黄土中。要写就用白描手法,直截了当。你转弯抹角去写,一则使人晦涩难懂,二则也说明你理不直,气不壮,心中没底。如果你有意隐瞒历史的真相,就证明你心中有鬼。心中无私天地宽,我们既然号称自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论者,还怕什么?还学吕不韦那一套干什么?知青一族的历史本来就不好写,现在亚胜又给她加上了一个成氏定语:参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这就难上加难了。”陈晓阳也只能点到为止了。

       “好了,别争了,不管谁来写,不管怎样写,那是以后的事了。亚胜,你不是常说,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将来的还没来,现在就是现在!现在的任务就是吃饭。快点吃吧,我还等着洗碗呢?就你一个人话多,吃得多又吃得磨。”李春玲笑着岔开话题,想早一点结束这样的争论。

        “哈哈,”成亚胜打起哈哈来了,“看,李春玲下逐客令了!这也难怪,老三还没有向她汇报,我们就来打扰了!”成亚胜嘴下留情了,没说出更露骨的活来。

        一听汇报这两个字,陈晓阳突然想起了一件事:“亚胜,我这次在黄阳司区中学见到了胡胄军老师!”

       “什么?你见到了胡老师?他还好吗?”成亚胜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人还健在,但身体却不太好,每况愈下。”陈晓阳如实地说,“他现在被群众专政,在学校敲点,算是给一条出路吧!”

       “什么出路?是给一条活路。”邓西北狠狠地说。

       “什么时候,我俩去看看胡老师?”成亚胜也是胡老师的得意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了要执学生之礼,何况他又出身教育世家。成亚胜没就邓西北的一字之改发表评论。在他看来活路和出路对胡老师而言都是一样的。

       “胡老师不同意我们去看他。他担心因他的问题连累上我们。”陈晓阳劝成亚胜取消看望胡老师的念头。

        “唉!现在真看不懂,好象到处都在讲《西游记》。”邓西北说完后,随手将手中新削的筷子往门外一丢,象是要丢掉心中的不平似的。

       “看不懂也得看下去。天下之大,何止是我们这几个人看不懂。看不懂的人要比看得懂的人多得多!胡老师早年学的是政法,又是行武出身。军人的坚毅与法律学者的轫性共聚一身,这就是他能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多少比胡老师身休状况好得多的人,都带着看不懂,想不通离开了人世。忧国忧民是可以的,而杞人忧天就不太明智了。老三,你说我的总结有道理不?”用成亚胜自己的话来形容他的讲话,那就是他不会象邓西北那样大放厥词的。

       “亚胜,还是你那句话说得好,不要光充实你的外表,更要充实你的知识!”陈晓阳没有正面回答成亚胜的发问。

        “我看还得加上一句:不忘充实你的肚皮!”杨瞎子开玩笑似地加了一句。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加得好!”邓西北带头肯定了杨瞎子的成就。

       没想到杨瞎子的话,再加上邓西北的赞许,引起了成亚胜无限的思念:“提到了民以食为天,我就想起了我的父母。不知道现在他二老的情况如何。我父母的胃都不好,现在又不能自己开伙做饭,食无定时,食无定量,什么时候才能熬出个头来。我已好长一段日子没接到他们的来信了。”

       “亚胜,你大可不必杞人忧天。你父母的情况反正明摆在那儿。无论是反动学术权威,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事情就那么一回事了。你还有家书抵万金的体会,还能南望王师。我呢?首先他们说我父亲是国民党中校团长,后来又说是中将军长,现在又说是国民党中央委员。没想到我父亲一个普通的机械师竟在几十年后,平步青云。我邓某人也一夜之间身价百倍,成了将门之后。我就是想不通,看不懂,天下的人怎么都在说《西游记》。反正我是做好了终老茅屋的准备。我父亲再升级下去,那官不知道要大到什么程度了,我也许会成为帝皇之后了。我表现再好,也是招工无望的。我讲我的《西游记》,你们唱你们的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将来老三写小说也好兵发桥州。”邓西北不吐不快,说完后仿佛轻松了许多。

       本来就快收场的议论,没想到因胡老师的事又引来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邓西北终老茅屋的断论,强烈地冲击着陈晓阳的胸扉。陈晓阳不愿大家议论下去了,因为谁都清楚,知青史是一部辛酸史,知青史是一部悲壮史。而且现在每天都有辛酸的事在发生,每天都有悲壮的事在出现。他只得另找话题,安慰大家,安慰自己:“西北老弟,茅屋虽小,但也能称得上陋室呀!我记得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写得不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陈晓阳声情并茂地背诵了仅仅八十一个字的《陋室铭》后,又加上了自己一点感悟:出了陋室,就是广阔天地!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闯北走南
  11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6820 积分:36451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5/15 8: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3 14:10:00 [只看该作者]

     只有亲身经历过当年的情景,又有过深切思考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对话。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1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4 10:43:00 [只看该作者]

对话感叹世道艰,

众人心意充分现,

知青情结细描述,

平常日子内容鲜。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山居士
  11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1 积分:17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19 20: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4 11:46:00 [只看该作者]

 

       青山洞有这样一句谚语:牛怕打坐犁,人怕挑塘泥。用上一个“怕”字,就可见挑塘泥之难了。在陈晓阳的眼里,天下第一累活就是挑塘泥。这种活比“双抢”还累人。

       先智家今年秋天准备修房子,趁农闲时间放砖,请全生产队的男劳力都来帮忙。这里所说的放砖,是祖辈传下来的一种不用火烧的土砖的做法。那工序既简单又原始。先将田里的泥堆在一块,然后让牛去踩。当田泥被牛踩得比较有粘性时,干上几天后,用水发湿后再踩。这样反复几次后,田泥变得又软粘性又强。毛竹山的人通常将这种泥说成很糍了!很糍的泥那就不再叫田泥了,而叫塘泥了。当田泥变成塘泥时,就可以用来放砖了。放砖用的这种塘泥比真正水塘中的泥要干一些,硬一些,粘性更大一些。挑一担塘泥往砖模子里一倒,去掉多余的,再起模,一块土砖便做好了。当土砖完全干透后,便可以用来砌墙修房子了。帮忙的人,负责起模的活叫放砖,打杂的人都叫挑塘泥。挑塘泥的活再苦再累,只要是男劳力,都得去,这也是祖辈传下来不成文的规矩。

       先智一家,原先是属于高朝门生产队的。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先智夫妇在食堂里作事。一九六O年过苦日子后,食堂解散了,接着就是包产到户。高朝门生产队田少人多,先智夫妇就留在毛竹山,住在临时搭建的食堂里。现在孩子大了,原先那小小的食堂就显得有点儿挤不下了。他要放砖的想法已经有好几年了,要不是后来又取消了包产到户,这件事早就办好了。如果不是今年春天下大雨,险些出事了,这放砖的事还得往后拖。

       放砖没多久,先富双手一摊,拦住挑着塘泥的陈晓阳说:“一担重泥拦子路。”陈晓阳听后又好气来又好笑,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老队长一看这一老一少的形态,就笑了起来:“先富,你空肩不知重担累?还拦着小三干什么?”毛竹山年纪大的人都管陈晓阳叫小三。

       周先富在毛竹山说来辈份小,年纪大。私下陈晓阳总是叫他先富叔的。因为他与陈晓阳母亲在一个单位工作过。先富全家四口人比陈晓阳还晚来毛竹山十几天。

       先富的祖籍就在毛竹山。从他祖父开始就在芝城经商。到了他父亲手里,因经营有方,他们家的店是芝城有名的济养斋。每当青黄不接时,毛竹山的人都到济养斋去打短工。先富的父亲也来者不拒。用他父亲的话来说,人来了,无非是增加一双筷子,一个碗。乡里乡亲的,如果不为难的话,谁愿意背井离乡到你这里来寄人篱下?

       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富便从部队解甲回芝城协助父亲经商。解放后,他以工商联代表的身份当选为县政协委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他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先是戴高帽子游街示众,继而又是无休止的批斗,最后全家扫地出门,遣送回原藉,回到了毛竹山。先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腊元与陈晓阳同岁,小儿子小元只有十二岁。如果不是受先富的牵连的话,小元根本就不可能下放。然而父母和哥哥都下放到农村去了,你一个小孩呆在城里怎么生活得下去?父母又如何能放心得下?当小元最想读书的时候,却无法继续读下去了。先富常常自言自语地责怪自己:都怪我,都是我害了全家人。先富一肚子苦水,也无法向外倒,一身的怨气,也不能找人发泄。他只能借着对联,聊以自慰。他是陈晓阳学习对联的老师,所以常常以老师的面孔出现在陈晓阳面前。陈晓阳对先富总是彬彬有礼。先富对自己收了陈晓阳这么个学生倒是津津乐道,沾沾自喜的。

        老队长的叫喊声,先富是听到了的,但却不肯把路让开,口里还喋喋不休地说:“你们知不知道程门立雪的故事?老三对不上,罚他多挑一下重担又有什么不对?”

        “对,对,你是对的。出对易,对对难,难对难对,请先生先对。”由于先富的身份特殊,毛竹山的老老少少都叫他先富,只有陈晓阳叫他先富叔。现在陈晓阳当着众人的面又一语双关地叫先生,先富那股高兴劲自然没法形容。

        “你们听听,小三反过来给我出对子了。开关迟,关关早,早关早关,阻过客过关。小三这是你自己要我阻你过去的,这就怪不得我了。”先富得意洋洋地说。只有这个时候,先富仿佛找到了自我,聊发少年狂。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老队长笑了起来,“先富你还是把路让开吧,小三挑那么一担重泥,站久了有点吃不消了。”

        “我看是少夫子遇到了老夫子。你们看他俩那高兴劲。船上人不着急,我们岸上人空着急有什么用?”先林开腔了。先林平时也很喜欢听先富讲一些典故,他故意这样说,看看他俩怎么个收场法。

        “好了,好了,我放你过去吧!我们的民兵营长都叫我俩为夫子。两个夫子笑颜回。”先富笑了起来,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说出了下联。

        活虽累人,但有先富与陈晓阳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再加上先林推波助浪的,放砖场地倒充满了欢声笑语。转眼间就到了喝茶的时间了。在青山洞不管是哪一家放砖,主人招待前来帮忙的人是三个正餐,两个副餐。副餐又叫喝茶,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大家干活累了,坐下来休息时喝一杯茶,吃几块饼干,啃几块红茹干,剥几粒花生,瓜子一类的东西,然后再干活。当然遇上条件好的主人家,在喝茶时,给每人来上一碗面条。先智家经济条件不太好,但由于他是外来户,也要打脸充胖子,在喝茶时,竟然给每人端上了一碗面条。这真出乎所有人意料。

        家尧队长象有感而发似的,边吃边说:“祚明哥,你说这面条擀得怎么样?”这个被家尧队长称呼为祚明哥的人,姓秦,是毛竹山的上门女婿,他过去擀过面。青山洞的人将生产面条的过程叫做擀面。

        “灰不好,口感差了点,四灰多了点,二灰少了点。”就凭祚明这三个“一点”,就知道他是一个擀面的行家里手。

        “如果要你来擀面,你干不干?”家尧队长试探地发问。

       “擀面是我的老本行,把子都在那里,手艺又没丢。我擀出的面在易江桥肯定是挂头牌的。”秦祚明说话时显得底气十足。

       “你先别吹牛,牛吹死了,队里明年春耕就作难了。”家尧队长既是队长,辈份又高,所以他开谁的玩笑,谁也只好听到。他开完玩笑后,一本正经地对秦祚明说:“我们毛竹山搞一个擀面铺生意会怎么样?能不能保本,有好多嚼头?”家尧队长不愧是生产队当家的,算盘打得可精了,什么事都考虑进去了。

        “如果我们毛竹山开一个擀面铺,能把附近几个大队的生意抢过来,生意肯定好。至于说到嚼头嘛,那就看老队长与你这个当家的怎么个算法。”所谓嚼头,就是赚头。秦祚明也精得很。他不事先说能赚多少钱,反而把这个问题推给了队长。

       老队长看了队长,示意要队长先说。家尧队长并没有直接回答秦祚明,反而向他发问:“如果队里给你的条件你能接受的话,你还有什么要求?”

       家尧队长这一番话倒是秦祚明没有想到的,他生怕上当,沉思了好一会儿才说:“向队里怎么个交法,只要合理,我就干。不过得给我派一个帮手来。帮手的工分怎么算,得事先讲清楚。亲兄弟,明算账,丑话说前面,先小人后君子,亏众不亏一。”秦祚明连亏众不亏一的话都说出来了,看来他是想干。

       秦祚明给队里交多少钱,记多少工分;帮手是谁?帮手的工分又是怎么记法?这一些都是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闯北走南
  11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6820 积分:36451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5/15 8: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4 19:15:00 [只看该作者]

      这和我们在湖北农村压面不一样,那里是各家自己拿面来,自己和面,师傅只管上机器压,按面的重量交加工费。我第一个工作单位是泵站,周围都是村子,也办了个粮食加工厂,我就在那收过钱。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山居士
  11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1 积分:17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19 20: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5 11:52:00 [只看该作者]

 

         然而这些问题似乎队长与老队长早就商量好了。老队长慢条斯理地说:“队长讲得好,我们毛竹山是要办个面铺,增加一点经济收入。现在虽然到处在割资本主义尾巴,但集体副业不是资本主义尾巴。资本主义尾巴应该割,这没有错。我们开面铺是壮大集体经济,也没有错。这一点大家不用担心。你们看,持山书记所在的颜家不就办了一个瓦场?他们可以烧瓦,我们就可以擀面!”老队长每次讲话,都先讲政策,再谈想法,最后定规矩。用毛竹山人的说法,这叫做摆谱。生产队的大小事,只要老队长一摆谱,事情就算定了下来。难怪秦祚明刚才也将老队长放在队长前面,逼得老队长出面定砣。

        大家原以为家尧队长见景生情,信口开河随便说说的,并没将这件事放在心上。现在老队长开始摆谱了,大家也停止了相互戏弄,静了下来。

       “我看长话不如短说,别耽误给先智放砖的事。面铺的事,我看要趁热打铁,抓住强盗连夜干,说干就干!”老队长刚开了个头,先林就插了一句:“立竿见影。”

       老队长用眼睛瞪了先林一眼:“你说得也对,是要立竿见影。明天就开张。反正擀面那些工具,祚明保管得好好的,面铺一切开支自己负责。生产队将会议室和农具仓库腾给你们作面铺。工分嘛,就按去年分红的数字办,祚明你交四毛二分钱给队里,队里给你记十分工。交多少钱,记多少工,多交多记。但还有一条,到过年时要保证每户有五斤不要钱的面条。”

       “老队长,五斤太多了,每户三斤吧!“秦祚明开始讨价还价了。

       “队长你说呢?我看三斤就三斤吧!第一年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刚才祚明还说亏众不亏一呢!”老队长真会说话。

       “老队长,我的帮手派哪个来?他的工分怎么算法?”秦祚明看到老队长让了步,心中非常高兴,又准备在帮手的问题上讨价还价了。

       “至于帮手嘛,我给你找是找了一个,不知道你满不满意!”老队长有意停顿了一下,看了看大家才说,“我看你的帮手还是由小三来当吧!为什么要小三来当呢?我有两条理由:第一,小三不是主要劳动力;第二,小三有文化,聪明机灵,在面铺里又能记账,又能发货。颜家把张小雅放到瓦场里也是这么个原因。小三的工分按每天八分算钱交到队里。队里给他记八分半工。这也是祚明讲的亏众不亏一。如果大家没有意见,就这么定了。”

       千万别小看老队长这两条理由。这是两条谁也不好出面反驳的理由。老队长第一条理由就把话说死了,帮手只能选不是主要劳动力的人。在毛竹山,只要不是主要劳动力,男的每天就挣不到十分工。哪个愿意自己说自己不是主要劳动力?每天只记八分半工,哪一个男劳力愿意。在毛竹山男劳动力中只有陈晓阳和腊元每天八分工。老队长看准了毛竹山的男劳动力谁也不会自靠奋勇站出来争这八分半工的。何况又加上了第二条理由:有文化,聪明机灵,并且以颜家张小雅为例,谁还愿说什么?哪一个人愿意两杯茶不喝,喝一杯茶?

       家尧队长立即表态同意老队长的意见。就这样,开面铺的事定了下来。看来,这一担重泥拦子路的上联,在现实中不但没拦子路,反而为陈晓阳别开生路了。难怪下联是两个夫子笑颜回。这是巧合吗?李春玲倒是旁观者清:“陈晓阳,你知道老队长为什么指名要你去当秦祚明的帮手?”

       陈晓阳不防李春玲有这么一问,没加思索就说:“别人当帮手,老队长当然不放心。秦祚明那么精的人,换上别人,将他卖了还不知道,或许还帮着秦祚明数钱呢?”

       李春玲点了点头:“你也看到了这一点,还有呢?”

       “还有?!那就是别人当帮手,半夜里将面拿回家,谁管得了?总不可能整天整夜地盯着不行?那样的话,倒应了老队长常说的话:买一个猴子,累死一个狗。老队长才不会干亏本的买卖。我是家徒四壁,吃饭的时候谁都可以光顾,你喝什么,吃什么,一目了然。何况你又住在先荣家里。老队长打过的算盘,还有什么空子给别人钻?”

       “这当然也是老队长推荐你的一个原因之一。还有呢?”李春玲引而不发,好象在考验陈晓阳的思维能力。

       “还有,还有?哪有那么多还有!没有了,这两点足可以说明一切了!”陈晓阳真有点不耐烦了。

       “真的没有了?”

        “真的没有了!”陈晓阳肯定的回答,逗笑了李春玲。

       她笑着说:“亏你还自称才子,聪明不到底,聘金在壶里。”

       “什么?”陈晓阳听到李春玲用这样一句俚话来挖苦自己,感到有些费解。

       这句俚语讲的周秦两家通婚的一个典故。说的是周秦两姓中,各有一大户人家曾指腹为媒。双方儿女长大成人后,女方听说未来的女婿不太聪明,便有悔婚之意,但又不好言明。于是通过媒人之口出了一道难题:送聘金时,既要将聘金放在桌上,又不能让人看得见。送聘金那天,未来的女婿口似悬河,舌似利剑,有问必答,仿佛不记得有这么一道难题。临走前,未来的女婿反客为主,给未来的岳父岳母一一敬茶。待一壶茶喝完后,立即起身告辞。这时女方父母倒着急了。他们对未来的女婿相当满意,后悔不该出这么一道题。只要未来女婿迈出门坎,这桩美满姻缘就要告吹了。女方父母迫不及待地要媒人出面追问聘金。没想到未来的女婿笑着说:“聪明不到底,聘金在壶里。”原来他借敬茶的机会,完成了对难题的解答。当他们喜结连理后,便将此事作为笑谈,就象苏小妹三难新郎一样。

        “我聪明不到底?”陈晓阳很不服气地说,“你就聪明到底了?那你说说看还有什么原因?”

        “你想想看,你在队里出工,每天记的是八分工,按八分工一天交钱,秦祚明没吃亏。但按八分半记工分,你是沾了光的。当然你会说,不去面铺帮忙,队里也少不了每天给记八分工,队里的总工分没变,但总收入增加了。老队长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用八分工的钱,买走的只是半分工。这也是大家能同意老队长意见的原因。但我总觉得这半分工是节外生枝。联想到派你去黄阳司区中学修围墙的事,我觉得老队长对你格外照顾。说他假公济私嘛,这又是大家同意的事。老队长的作法是刀切豆腐两面光,公私两便。当然,一礼还一拜,吃了萝卜还芥菜,这也是人之常情。问题是你要领情。‘隔靴搔痒有何益,入木三分骂益精。’我是在隔靴搔痒呢,还是入木三分?”说完后,李春玲得意洋洋地望着陈晓阳。

       “入木三分,一针见血!我算服了你。我真的没想那么多。”陈晓阳对李春玲的分析由衷地佩服。

李春玲话出有因,说老队长公私两便也不算牵强附会。那还是陈晓阳没去黄阳司区中学修围墙前发生的事。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闯北走南
  12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6820 积分:36451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5/15 8: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5 14:38:00 [只看该作者]

     农村的基层干部个个精明,但也厚道,给学生仔安排这么个事其实就是一种照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