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原创小说:青山洞里学耕田


  共有2899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小说:青山洞里学耕田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山居士
  12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1 积分:17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19 20: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6 11:46:00 [只看该作者]

 

       那天晚上,陈晓阳与李春玲正在吃饭,老队长和先林,还有老队长的女婿先进都来了。先进手里还提着一大包东西。老队长一进屋看了看他俩桌上的咸菜便说:“现在农村正是鱼下塘,鸡上孵的时节,我知道你们没有什么菜吃,所以要先进拿几斤腊鱼来给你们尝尝。”老队长的话刚落音,先进就将手中的那一大包东西放到灶台上了。

       “这,这……”陈晓阳真有点儿受宠若惊了。他本想说上一句无功不受禄之类的客套话,但话到嘴边时,硬将咽回去了。可不是,眼下有的知青为了早日招工出去,变着法子巧立名目往生产队干部家送礼。而今晚却是生产队的实权派给他送东西,事出意外。这还不知道唱的是那一曲。事情反常得让陈晓阳不知说什么为好。

       李春玲见状后,立即放下碗来,拿过凳来,请老队长一家人坐。老队长连忙说:“吃饭大如作官,雷公不扰吃饭人。春玲你就别忙着招呼我们了,吃饭要紧。”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陈晓阳与李春玲都隐隐约约感到老队长一家人是有备而来,有事而来的。匆忙将饭吃完后,李春玲立即去倒开水。老队长连忙制止说:“春玲,别客气,我们坐一下就走。一个生产队的还讲那么多礼节干什么?”

        此时,李春玲笑着对老队长说:“老队长您老不是常说过门为客吗?您是长辈,又是领导,您到我们这里来,我不说蓬荜增辉之类的话,但客来主不顾,这是不礼貌的行为。您老可别让人指我的背身!”入乡随俗,青山洞的俚语李春玲差不多全学会了。指背身,就是普通话中的戳脊梁骨的意思。

       陈晓阳在一旁耐着性子,任李春玲与老队长讲客套。老队长的口才,陈晓阳最清楚不过了。老队长虽然没多少文化,但他记忆力特别强。象《三国演义》、《水浒》、《说岳》、《说唐》之类的全本故事情节记得清清楚楚,讲起来有声有色的。

        有一次,易江桥一位卖豆腐的人经过他门前,他买了几块豆腐,在付钱时,突然听到同为三国迷的卖豆腐老汉随口唱了句戏文:“曹孟德八十二万兵马下江南。”他将豆腐顺手放在门坎上,就跟别人理论了起来:“兄弟,你唱错了,是八十三万兵马下江南。”俩人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的。看热闹的人对他俩说,别争了,你们的豆腐被鸡啄烂了。他俩毫不在乎,反而异口同声地说:“一万兵马都不见了,几块豆腐算什么?”椐说,事后老队长到德武爹那里,请他拿出《三国演义》的书来,在第四十五回中找到了周瑜的一句话:“今操兵八十三万,我兵只五六万,安能拒之?”老队长竟拿着书到易江桥去找那位卖豆腐的老汉,以争一胜。

       老队长就是这么个人,只要话匣子一打开,就来劲了,你听着就是了!去年年底,公社召开贫代会,老队长一个人在台上足足讲了一个小时,水没喝一口,烟没抽一枝,而且还没讲重复话。他的演说,将新调来的公社于书记惊得目瞪口呆。老队长能说会道的本事在青山洞、在易江桥,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老队长接过李春玲的话来:“春玲你真会说话,你们读书人,有文化,说起话来象唱歌一样好听。我老了,想学也学不会了。”老队长接过李春玲送过来的开水,象征性地喝了一小口,继续说:“我今晚称得上无事不登三宝殿。我也不多打扰你们,长话与短语同意,细语与高声同事,我就四方田里插位禾,直来直去了。我家先进是渔民,这个情况你们是知道的。有人向水上派出所举报,说他在湘江河里炸鱼。水上派出所将他的渔船没收了。现在他一家四口人,吃饭都成问题了,更谈不上送小孩去学校读书。想请小三出面帮帮忙。”老队长这番开场白倒还言简意赅。

       “要我帮忙?我能帮得上什么忙?”对老队长突如其来的请求,陈晓阳立即表明自己爱莫能助,无能为力。事实上,与陈晓阳相识相好的人,没有一个进入县革命委员会的。只不过陈晓阳不好点破这层意思。

       “老三,我俩关系这么好,你连这点面子都不肯给我?”先林在一旁开叫了。先林是一个猛张飞。他与陈晓阳的关系很好,每次干农活时都在一起。先林个子高,力气大,干农活时总是帮着陈晓阳。

       “先林你不说话,别人不会将你当哑巴的。叫你不要来,你偏要来。”老队长开始训斥先林了。

       “先林,凤凰脱毛不如鸡。老三现在都是这个样子了,还有什么面子不面子的。他应该给你面子是不错,但哪个又肯给他面子?”李春玲说的是大实话。她唯恐先林产生误会,那就不好办了。

       “春玲,你没听懂我的话。我不是要小三去求人。”姜到底还是老的辣。老队长一下就明白了李春玲的意思。

       “那他还能帮什么忙?”在李春玲看来,只要不让陈晓阳出面求人,其它的事就好办得多。

       “我们请了好多人,写了无数报告,递了几次状纸都没解决问题。今天德武爹来臭我,说我只见树林不见林,放着秀才不请找学童。德武爹有文化,教过书,他看准的人一定错不了。我们将这一宝就押在小三身上了。”老队长真厉害,既送给了你一顶不大不小的“高帽子”,又将困难与希望交待得清清楚楚。陈晓阳仿佛这时才明白:“刘项原来不读书”诗句的高明处。

        “他答应德武爹的事已有一年多了还没兑现,正愁不好交差呢!”李春玲乘机想委婉地推辞掉老队长的请求。

        “一码事了一码,德武爹的事着什么急。青麻石板路的秘密几百年来也没人破译,还不是照常活下来了。我姐夫的事才是大事,急事!”先林气鼓鼓地说。看来,老队长与先林事前就商量好了的,一个唱红花脸,一个唱黑花脸。

        “他会写什么?”李春玲仍旧不肯松口。她不想让陈晓阳卷进这些是非之中。

        “春玲,你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你可别小看小三,他可是高士卧南阳。”老队长尽拣好听地说。

        “老队长,您老快别这样说了。我久在鱼肆常闻其臭!”李春玲说完这句话后,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春玲,我这个人虽然没有文化,但好丑还是分得清的,我办事还是知道分寸的。难道你一定要我三顾茅庐?”老队长绵里藏针,一步步紧逼过来。

        “老队长,您老快别这样说。您交待的事我哪有不办之理。不过我没写过这样的东西,还不知道行不行。官司的输赢我没把握,反正我尽自己最大努力就是了。”陈晓阳听老队长把话说到这种份上,于是就改变了主意,答应了下来。他不想因为这件事得罪老队长,得罪先林。先林毕竟还是大队民兵营长,在大队说话还算得上数的。

        “什么时间开始写?什么时间可以写好?”老队长怕夜长梦多,怕陈晓阳使缓兵之计,一路穷追不舍。

        “今晚就写,明早交卷。”陈晓阳象立下军令状似的。

        “好,好,好!”老队长大喜过望,连声叫好。陈晓阳的回答真出乎他的意料。兵贵神速,这是老队长求之不得的事,他带着先进和先林高高兴兴地走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2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6 17:10: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青山居士在2011-6-4 11:46:00的发言:
 

       青山洞有这样一句谚语:牛怕打坐犁,人怕挑塘泥。用上一个“怕”字,就可见挑塘泥之难了。在陈晓阳的眼里,天下第一累活就是挑塘泥。这种活比“双抢”还累人。

       先智家今年秋天准备修房子,趁农闲时间放砖,请全生产队的男劳力都来帮忙。这里所说的放砖,是祖辈传下来的一种不用火烧的土砖的做法。那工序既简单又原始。先将田里的泥堆在一块,然后让牛去踩。当田泥被牛踩得比较有粘性时,干上几天后,用水发湿后再踩。这样反复几次后,田泥变得又软粘性又强。毛竹山的人通常将这种泥说成很糍了!很糍的泥那就不再叫田泥了,而叫塘泥了。当田泥变成塘泥时,就可以用来放砖了。放砖用的这种塘泥比真正水塘中的泥要干一些,硬一些,粘性更大一些。挑一担塘泥往砖模子里一倒,去掉多余的,再起模,一块土砖便做好了。当土砖完全干透后,便可以用来砌墙修房子了。帮忙的人,负责起模的活叫放砖,打杂的人都叫挑塘泥。挑塘泥的活再苦再累,只要是男劳力,都得去,这也是祖辈传下来不成文的规矩。

       先智一家,原先是属于高朝门生产队的。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先智夫妇在食堂里作事。一九六O年过苦日子后,食堂解散了,接着就是包产到户。高朝门生产队田少人多,先智夫妇就留在毛竹山,住在临时搭建的食堂里。现在孩子大了,原先那小小的食堂就显得有点儿挤不下了。他要放砖的想法已经有好几年了,要不是后来又取消了包产到户,这件事早就办好了。如果不是今年春天下大雨,险些出事了,这放砖的事还得往后拖。

       放砖没多久,先富双手一摊,拦住挑着塘泥的陈晓阳说:“一担重泥拦子路。”陈晓阳听后又好气来又好笑,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老队长一看这一老一少的形态,就笑了起来:“先富,你空肩不知重担累?还拦着小三干什么?”毛竹山年纪大的人都管陈晓阳叫小三。

       周先富在毛竹山说来辈份小,年纪大。私下陈晓阳总是叫他先富叔的。因为他与陈晓阳母亲在一个单位工作过。先富全家四口人比陈晓阳还晚来毛竹山十几天。

       先富的祖籍就在毛竹山。从他祖父开始就在芝城经商。到了他父亲手里,因经营有方,他们家的店是芝城有名的济养斋。每当青黄不接时,毛竹山的人都到济养斋去打短工。先富的父亲也来者不拒。用他父亲的话来说,人来了,无非是增加一双筷子,一个碗。乡里乡亲的,如果不为难的话,谁愿意背井离乡到你这里来寄人篱下?

       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富便从部队解甲回芝城协助父亲经商。解放后,他以工商联代表的身份当选为县政协委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他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先是戴高帽子游街示众,继而又是无休止的批斗,最后全家扫地出门,遣送回原藉,回到了毛竹山。先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腊元与陈晓阳同岁,小儿子小元只有十二岁。如果不是受先富的牵连的话,小元根本就不可能下放。然而父母和哥哥都下放到农村去了,你一个小孩呆在城里怎么生活得下去?父母又如何能放心得下?当小元最想读书的时候,却无法继续读下去了。先富常常自言自语地责怪自己:都怪我,都是我害了全家人。先富一肚子苦水,也无法向外倒,一身的怨气,也不能找人发泄。他只能借着对联,聊以自慰。他是陈晓阳学习对联的老师,所以常常以老师的面孔出现在陈晓阳面前。陈晓阳对先富总是彬彬有礼。先富对自己收了陈晓阳这么个学生倒是津津乐道,沾沾自喜的。

        老队长的叫喊声,先富是听到了的,但却不肯把路让开,口里还喋喋不休地说:“你们知不知道程门立雪的故事?老三对不上,罚他多挑一下重担又有什么不对?”

        “对,对,你是对的。出对易,对对难,难对难对,请先生先对。”由于先富的身份特殊,毛竹山的老老少少都叫他先富,只有陈晓阳叫他先富叔。现在陈晓阳当着众人的面又一语双关地叫先生,先富那股高兴劲自然没法形容。

        “你们听听,小三反过来给我出对子了。开关迟,关关早,早关早关,阻过客过关。小三这是你自己要我阻你过去的,这就怪不得我了。”先富得意洋洋地说。只有这个时候,先富仿佛找到了自我,聊发少年狂。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老队长笑了起来,“先富你还是把路让开吧,小三挑那么一担重泥,站久了有点吃不消了。”

        “我看是少夫子遇到了老夫子。你们看他俩那高兴劲。船上人不着急,我们岸上人空着急有什么用?”先林开腔了。先林平时也很喜欢听先富讲一些典故,他故意这样说,看看他俩怎么个收场法。

        “好了,好了,我放你过去吧!我们的民兵营长都叫我俩为夫子。两个夫子笑颜回。”先富笑了起来,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说出了下联。

        活虽累人,但有先富与陈晓阳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再加上先林推波助浪的,放砖场地倒充满了欢声笑语。转眼间就到了喝茶的时间了。在青山洞不管是哪一家放砖,主人招待前来帮忙的人是三个正餐,两个副餐。副餐又叫喝茶,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大家干活累了,坐下来休息时喝一杯茶,吃几块饼干,啃几块红茹干,剥几粒花生,瓜子一类的东西,然后再干活。当然遇上条件好的主人家,在喝茶时,给每人来上一碗面条。先智家经济条件不太好,但由于他是外来户,也要打脸充胖子,在喝茶时,竟然给每人端上了一碗面条。这真出乎所有人意料。

        家尧队长象有感而发似的,边吃边说:“祚明哥,你说这面条擀得怎么样?”这个被家尧队长称呼为祚明哥的人,姓秦,是毛竹山的上门女婿,他过去擀过面。青山洞的人将生产面条的过程叫做擀面。

        “灰不好,口感差了点,四灰多了点,二灰少了点。”就凭祚明这三个“一点”,就知道他是一个擀面的行家里手。

        “如果要你来擀面,你干不干?”家尧队长试探地发问。

       “擀面是我的老本行,把子都在那里,手艺又没丢。我擀出的面在易江桥肯定是挂头牌的。”秦祚明说话时显得底气十足。

       “你先别吹牛,牛吹死了,队里明年春耕就作难了。”家尧队长既是队长,辈份又高,所以他开谁的玩笑,谁也只好听到。他开完玩笑后,一本正经地对秦祚明说:“我们毛竹山搞一个擀面铺生意会怎么样?能不能保本,有好多嚼头?”家尧队长不愧是生产队当家的,算盘打得可精了,什么事都考虑进去了。

        “如果我们毛竹山开一个擀面铺,能把附近几个大队的生意抢过来,生意肯定好。至于说到嚼头嘛,那就看老队长与你这个当家的怎么个算法。”所谓嚼头,就是赚头。秦祚明也精得很。他不事先说能赚多少钱,反而把这个问题推给了队长。

       老队长看了队长,示意要队长先说。家尧队长并没有直接回答秦祚明,反而向他发问:“如果队里给你的条件你能接受的话,你还有什么要求?”

       家尧队长这一番话倒是秦祚明没有想到的,他生怕上当,沉思了好一会儿才说:“向队里怎么个交法,只要合理,我就干。不过得给我派一个帮手来。帮手的工分怎么算,得事先讲清楚。亲兄弟,明算账,丑话说前面,先小人后君子,亏众不亏一。”秦祚明连亏众不亏一的话都说出来了,看来他是想干。

       秦祚明给队里交多少钱,记多少工分;帮手是谁?帮手的工分又是怎么记法?这一些都是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千辛万苦挑塘泥,

欢声笑语没停息,

队长考虑开面铺,

具体议程尚待议。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2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6 17:17: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青山居士在2011-6-5 11:52:00的发言:
 

         然而这些问题似乎队长与老队长早就商量好了。老队长慢条斯理地说:“队长讲得好,我们毛竹山是要办个面铺,增加一点经济收入。现在虽然到处在割资本主义尾巴,但集体副业不是资本主义尾巴。资本主义尾巴应该割,这没有错。我们开面铺是壮大集体经济,也没有错。这一点大家不用担心。你们看,持山书记所在的颜家不就办了一个瓦场?他们可以烧瓦,我们就可以擀面!”老队长每次讲话,都先讲政策,再谈想法,最后定规矩。用毛竹山人的说法,这叫做摆谱。生产队的大小事,只要老队长一摆谱,事情就算定了下来。难怪秦祚明刚才也将老队长放在队长前面,逼得老队长出面定砣。

        大家原以为家尧队长见景生情,信口开河随便说说的,并没将这件事放在心上。现在老队长开始摆谱了,大家也停止了相互戏弄,静了下来。

       “我看长话不如短说,别耽误给先智放砖的事。面铺的事,我看要趁热打铁,抓住强盗连夜干,说干就干!”老队长刚开了个头,先林就插了一句:“立竿见影。”

       老队长用眼睛瞪了先林一眼:“你说得也对,是要立竿见影。明天就开张。反正擀面那些工具,祚明保管得好好的,面铺一切开支自己负责。生产队将会议室和农具仓库腾给你们作面铺。工分嘛,就按去年分红的数字办,祚明你交四毛二分钱给队里,队里给你记十分工。交多少钱,记多少工,多交多记。但还有一条,到过年时要保证每户有五斤不要钱的面条。”

       “老队长,五斤太多了,每户三斤吧!“秦祚明开始讨价还价了。

       “队长你说呢?我看三斤就三斤吧!第一年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刚才祚明还说亏众不亏一呢!”老队长真会说话。

       “老队长,我的帮手派哪个来?他的工分怎么算法?”秦祚明看到老队长让了步,心中非常高兴,又准备在帮手的问题上讨价还价了。

       “至于帮手嘛,我给你找是找了一个,不知道你满不满意!”老队长有意停顿了一下,看了看大家才说,“我看你的帮手还是由小三来当吧!为什么要小三来当呢?我有两条理由:第一,小三不是主要劳动力;第二,小三有文化,聪明机灵,在面铺里又能记账,又能发货。颜家把张小雅放到瓦场里也是这么个原因。小三的工分按每天八分算钱交到队里。队里给他记八分半工。这也是祚明讲的亏众不亏一。如果大家没有意见,就这么定了。”

       千万别小看老队长这两条理由。这是两条谁也不好出面反驳的理由。老队长第一条理由就把话说死了,帮手只能选不是主要劳动力的人。在毛竹山,只要不是主要劳动力,男的每天就挣不到十分工。哪个愿意自己说自己不是主要劳动力?每天只记八分半工,哪一个男劳力愿意。在毛竹山男劳动力中只有陈晓阳和腊元每天八分工。老队长看准了毛竹山的男劳动力谁也不会自靠奋勇站出来争这八分半工的。何况又加上了第二条理由:有文化,聪明机灵,并且以颜家张小雅为例,谁还愿说什么?哪一个人愿意两杯茶不喝,喝一杯茶?

       家尧队长立即表态同意老队长的意见。就这样,开面铺的事定了下来。看来,这一担重泥拦子路的上联,在现实中不但没拦子路,反而为陈晓阳别开生路了。难怪下联是两个夫子笑颜回。这是巧合吗?李春玲倒是旁观者清:“陈晓阳,你知道老队长为什么指名要你去当秦祚明的帮手?”

       陈晓阳不防李春玲有这么一问,没加思索就说:“别人当帮手,老队长当然不放心。秦祚明那么精的人,换上别人,将他卖了还不知道,或许还帮着秦祚明数钱呢?”

       李春玲点了点头:“你也看到了这一点,还有呢?”

       “还有?!那就是别人当帮手,半夜里将面拿回家,谁管得了?总不可能整天整夜地盯着不行?那样的话,倒应了老队长常说的话:买一个猴子,累死一个狗。老队长才不会干亏本的买卖。我是家徒四壁,吃饭的时候谁都可以光顾,你喝什么,吃什么,一目了然。何况你又住在先荣家里。老队长打过的算盘,还有什么空子给别人钻?”

       “这当然也是老队长推荐你的一个原因之一。还有呢?”李春玲引而不发,好象在考验陈晓阳的思维能力。

       “还有,还有?哪有那么多还有!没有了,这两点足可以说明一切了!”陈晓阳真有点不耐烦了。

       “真的没有了?”

        “真的没有了!”陈晓阳肯定的回答,逗笑了李春玲。

       她笑着说:“亏你还自称才子,聪明不到底,聘金在壶里。”

       “什么?”陈晓阳听到李春玲用这样一句俚话来挖苦自己,感到有些费解。

       这句俚语讲的周秦两家通婚的一个典故。说的是周秦两姓中,各有一大户人家曾指腹为媒。双方儿女长大成人后,女方听说未来的女婿不太聪明,便有悔婚之意,但又不好言明。于是通过媒人之口出了一道难题:送聘金时,既要将聘金放在桌上,又不能让人看得见。送聘金那天,未来的女婿口似悬河,舌似利剑,有问必答,仿佛不记得有这么一道难题。临走前,未来的女婿反客为主,给未来的岳父岳母一一敬茶。待一壶茶喝完后,立即起身告辞。这时女方父母倒着急了。他们对未来的女婿相当满意,后悔不该出这么一道题。只要未来女婿迈出门坎,这桩美满姻缘就要告吹了。女方父母迫不及待地要媒人出面追问聘金。没想到未来的女婿笑着说:“聪明不到底,聘金在壶里。”原来他借敬茶的机会,完成了对难题的解答。当他们喜结连理后,便将此事作为笑谈,就象苏小妹三难新郎一样。

        “我聪明不到底?”陈晓阳很不服气地说,“你就聪明到底了?那你说说看还有什么原因?”

        “你想想看,你在队里出工,每天记的是八分工,按八分工一天交钱,秦祚明没吃亏。但按八分半记工分,你是沾了光的。当然你会说,不去面铺帮忙,队里也少不了每天给记八分工,队里的总工分没变,但总收入增加了。老队长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用八分工的钱,买走的只是半分工。这也是大家能同意老队长意见的原因。但我总觉得这半分工是节外生枝。联想到派你去黄阳司区中学修围墙的事,我觉得老队长对你格外照顾。说他假公济私嘛,这又是大家同意的事。老队长的作法是刀切豆腐两面光,公私两便。当然,一礼还一拜,吃了萝卜还芥菜,这也是人之常情。问题是你要领情。‘隔靴搔痒有何益,入木三分骂益精。’我是在隔靴搔痒呢,还是入木三分?”说完后,李春玲得意洋洋地望着陈晓阳。

       “入木三分,一针见血!我算服了你。我真的没想那么多。”陈晓阳对李春玲的分析由衷地佩服。

李春玲话出有因,说老队长公私两便也不算牵强附会。那还是陈晓阳没去黄阳司区中学修围墙前发生的事。

助手确定是晓阳,

队长心中计短长,

多方考虑真周到,

春玲分析理由强。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2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6 17:24: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青山居士在2011-6-6 11:46:00的发言:
 

       那天晚上,陈晓阳与李春玲正在吃饭,老队长和先林,还有老队长的女婿先进都来了。先进手里还提着一大包东西。老队长一进屋看了看他俩桌上的咸菜便说:“现在农村正是鱼下塘,鸡上孵的时节,我知道你们没有什么菜吃,所以要先进拿几斤腊鱼来给你们尝尝。”老队长的话刚落音,先进就将手中的那一大包东西放到灶台上了。

       “这,这……”陈晓阳真有点儿受宠若惊了。他本想说上一句无功不受禄之类的客套话,但话到嘴边时,硬将咽回去了。可不是,眼下有的知青为了早日招工出去,变着法子巧立名目往生产队干部家送礼。而今晚却是生产队的实权派给他送东西,事出意外。这还不知道唱的是那一曲。事情反常得让陈晓阳不知说什么为好。

       李春玲见状后,立即放下碗来,拿过凳来,请老队长一家人坐。老队长连忙说:“吃饭大如作官,雷公不扰吃饭人。春玲你就别忙着招呼我们了,吃饭要紧。”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陈晓阳与李春玲都隐隐约约感到老队长一家人是有备而来,有事而来的。匆忙将饭吃完后,李春玲立即去倒开水。老队长连忙制止说:“春玲,别客气,我们坐一下就走。一个生产队的还讲那么多礼节干什么?”

        此时,李春玲笑着对老队长说:“老队长您老不是常说过门为客吗?您是长辈,又是领导,您到我们这里来,我不说蓬荜增辉之类的话,但客来主不顾,这是不礼貌的行为。您老可别让人指我的背身!”入乡随俗,青山洞的俚语李春玲差不多全学会了。指背身,就是普通话中的戳脊梁骨的意思。

       陈晓阳在一旁耐着性子,任李春玲与老队长讲客套。老队长的口才,陈晓阳最清楚不过了。老队长虽然没多少文化,但他记忆力特别强。象《三国演义》、《水浒》、《说岳》、《说唐》之类的全本故事情节记得清清楚楚,讲起来有声有色的。

        有一次,易江桥一位卖豆腐的人经过他门前,他买了几块豆腐,在付钱时,突然听到同为三国迷的卖豆腐老汉随口唱了句戏文:“曹孟德八十二万兵马下江南。”他将豆腐顺手放在门坎上,就跟别人理论了起来:“兄弟,你唱错了,是八十三万兵马下江南。”俩人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的。看热闹的人对他俩说,别争了,你们的豆腐被鸡啄烂了。他俩毫不在乎,反而异口同声地说:“一万兵马都不见了,几块豆腐算什么?”椐说,事后老队长到德武爹那里,请他拿出《三国演义》的书来,在第四十五回中找到了周瑜的一句话:“今操兵八十三万,我兵只五六万,安能拒之?”老队长竟拿着书到易江桥去找那位卖豆腐的老汉,以争一胜。

       老队长就是这么个人,只要话匣子一打开,就来劲了,你听着就是了!去年年底,公社召开贫代会,老队长一个人在台上足足讲了一个小时,水没喝一口,烟没抽一枝,而且还没讲重复话。他的演说,将新调来的公社于书记惊得目瞪口呆。老队长能说会道的本事在青山洞、在易江桥,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老队长接过李春玲的话来:“春玲你真会说话,你们读书人,有文化,说起话来象唱歌一样好听。我老了,想学也学不会了。”老队长接过李春玲送过来的开水,象征性地喝了一小口,继续说:“我今晚称得上无事不登三宝殿。我也不多打扰你们,长话与短语同意,细语与高声同事,我就四方田里插位禾,直来直去了。我家先进是渔民,这个情况你们是知道的。有人向水上派出所举报,说他在湘江河里炸鱼。水上派出所将他的渔船没收了。现在他一家四口人,吃饭都成问题了,更谈不上送小孩去学校读书。想请小三出面帮帮忙。”老队长这番开场白倒还言简意赅。

       “要我帮忙?我能帮得上什么忙?”对老队长突如其来的请求,陈晓阳立即表明自己爱莫能助,无能为力。事实上,与陈晓阳相识相好的人,没有一个进入县革命委员会的。只不过陈晓阳不好点破这层意思。

       “老三,我俩关系这么好,你连这点面子都不肯给我?”先林在一旁开叫了。先林是一个猛张飞。他与陈晓阳的关系很好,每次干农活时都在一起。先林个子高,力气大,干农活时总是帮着陈晓阳。

       “先林你不说话,别人不会将你当哑巴的。叫你不要来,你偏要来。”老队长开始训斥先林了。

       “先林,凤凰脱毛不如鸡。老三现在都是这个样子了,还有什么面子不面子的。他应该给你面子是不错,但哪个又肯给他面子?”李春玲说的是大实话。她唯恐先林产生误会,那就不好办了。

       “春玲,你没听懂我的话。我不是要小三去求人。”姜到底还是老的辣。老队长一下就明白了李春玲的意思。

       “那他还能帮什么忙?”在李春玲看来,只要不让陈晓阳出面求人,其它的事就好办得多。

       “我们请了好多人,写了无数报告,递了几次状纸都没解决问题。今天德武爹来臭我,说我只见树林不见林,放着秀才不请找学童。德武爹有文化,教过书,他看准的人一定错不了。我们将这一宝就押在小三身上了。”老队长真厉害,既送给了你一顶不大不小的“高帽子”,又将困难与希望交待得清清楚楚。陈晓阳仿佛这时才明白:“刘项原来不读书”诗句的高明处。

        “他答应德武爹的事已有一年多了还没兑现,正愁不好交差呢!”李春玲乘机想委婉地推辞掉老队长的请求。

        “一码事了一码,德武爹的事着什么急。青麻石板路的秘密几百年来也没人破译,还不是照常活下来了。我姐夫的事才是大事,急事!”先林气鼓鼓地说。看来,老队长与先林事前就商量好了的,一个唱红花脸,一个唱黑花脸。

        “他会写什么?”李春玲仍旧不肯松口。她不想让陈晓阳卷进这些是非之中。

        “春玲,你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你可别小看小三,他可是高士卧南阳。”老队长尽拣好听地说。

        “老队长,您老快别这样说了。我久在鱼肆常闻其臭!”李春玲说完这句话后,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春玲,我这个人虽然没有文化,但好丑还是分得清的,我办事还是知道分寸的。难道你一定要我三顾茅庐?”老队长绵里藏针,一步步紧逼过来。

        “老队长,您老快别这样说。您交待的事我哪有不办之理。不过我没写过这样的东西,还不知道行不行。官司的输赢我没把握,反正我尽自己最大努力就是了。”陈晓阳听老队长把话说到这种份上,于是就改变了主意,答应了下来。他不想因为这件事得罪老队长,得罪先林。先林毕竟还是大队民兵营长,在大队说话还算得上数的。

        “什么时间开始写?什么时间可以写好?”老队长怕夜长梦多,怕陈晓阳使缓兵之计,一路穷追不舍。

        “今晚就写,明早交卷。”陈晓阳象立下军令状似的。

        “好,好,好!”老队长大喜过望,连声叫好。陈晓阳的回答真出乎他的意料。兵贵神速,这是老队长求之不得的事,他带着先进和先林高高兴兴地走了。

队长来见陈晓阳,

原来求代写诉状,

几番推辞不见效,

终于答应立帮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闯北走南
  12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6820 积分:36451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5/15 8: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7 5:29:00 [只看该作者]

      以晓阳的文笔应该没问题,可那个年代可不是个讲理讲法的年代,这事还不知是吉是凶。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山居士
  12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1 积分:17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19 20: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7 14:03:00 [只看该作者]

 

       第二天早上,老队长家里高朋满座七姑八舅议论不休。德武爹也不请自来。他们都是来听诉讼词的,来评价诉讼词的。

       陈晓阳匆忙吃过早饭,拿着挑灯夜战的杰作来到了老队长家中。

       他不快不慢地念着,还不时地停下来察言观色,看看大家的反应。因为老队长请来的人中也不乏文笔高手。

       “渔民,顾名思义以捕鱼为业,以捕鱼为生。渔民,无论是取其义,还是观其情,均就业于水域,谋生于江河。由此观之,水域是渔民就业的场地,江河是渔民谋生的源头。进而推之,渔船实乃渔民的生产厂房和住屋。综上所述,渔船,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之规定,生活资料属私有财产,受国家法律保护,神圣不容侵犯;又据宪法之规定,凡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公民均有生存居住之自由权。

       我实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其职业为渔民,此情此况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均裁定为实。

       古往今来,谁都知道捕鱼者临水驾舟,视船为命,靠水谋生,水中取粟,养家糊口。

       今日扣我渔船,无异毁我家园;今日扣我渔船,无异侵犯我私有财产。今日扣我渔船,茫茫江河,我徒无奈,无异断我生计!渔船即扣,我以何为业,我*何为生?我既无业可就,无生可谋,试问扣我渔船者,置国法于何地,置情理于何言?

       我上有白发高堂,下有待哺幼婴,就算我有所过失,也罪不容诛,更不能株连九族。而今扣我渔船,断我生路,危及全家,实属执法违法,执法犯法!

       人眼不开法眼开,国法与党纪同在,谁敢以身试法?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对照毛主席的教导,请扣我渔船者扪心自问,你们是怎样掌握党的政策的?要知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这篇诉讼词,思路清晰,侃侃而述,丝丝相扣,合情合理。以党纪国法为盾,用毛主席语录画龙点睛,陈晓阳可谓匠心独运。

       “好,写得好,写得真好!”带头叫好的是易江桥中学的老师,他是先进的表兄。他兴奋地对德武爹说:“真没想到青山洞还有这一等一的高手,多亏您老的推荐。”

       “我这是元直走马荐诸葛。”德武爹高兴得合不拢嘴了,“青山洞本来就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

       “德武爹,看样子百年之谜也非他莫属了!”先进的表兄深知德武爹的心病。

       “你放心好了,他早就讨令出关了。”德武爹看了看陈晓阳,悠闲自在地说。

       “德武爹,我可不是讨令出关,而是奉命出关的!”陈晓阳见大家对诉讼词比较满意,心情顿时轻松了下来。

       “不管是讨令,还是奉令,反正你是出了关。开弓没有回头箭,你总不能自食其言?”德武爹狡黠地眨了眨眼睛,“我不找你这个怪才,歪才,我去找哪个?”

       “德武爹,交给小三的事,你就放一百个心好了。”老队长这一下子倒真的放心了。

状纸递上去了,官司打赢了,渔船归还回来了。老队长一家更是感激不尽,隔三差五的送一些吃的东西来。陈晓阳也为此洋洋自得:谁说文章不抵钱?

        陈晓阳这回也确确实实为知青争了一口气,争了一回光。他怪才歪才的叫法不胫而走。事实上这种叫法出自语言大师秦东明之口。

        下农村没多久,陈晓阳就接到了尚在学校等待四个面向的六八届学友的来信,言及在编辑《潇湘别歌》第二集。他便兴冲冲地赶回了学校,即兴呤诗一首:“离家未久又还家,学友相聚共诗话。喜闻别歌有新篇,乐在青山耕天涯。”

        没想到这件事被秦东明知道了,立即给陈晓阳写来一封信,提出再编一部诗集。他连诗集的名都取好了:《天地放歌》。秦东明毛遂自荐担任主编。这个时候,他已经在东安都塘公社中学当民办教师了。

        陈晓阳一看秦东明向他索句,自然不敢怠慢,立即寄出了自己的新作《赠都塘东明友》:

鸿雁回旋云际中,墨香素笺情更浓。

青山洞浅不落凤,都塘水深有潜龙。

黑夜吟罢恋东明,白日歌后慕岩松。

我以我血浇园林,铸剑为犁贯长虹。

       秦东明对“青山洞浅不落凤”、“黑夜吟罢恋东明”两联赞不绝口,认为非怪才与歪才不能为之。没想到这封信被成亚胜看后,怪才歪才的说法就传了出去。也不知道怎么传到了德武爹的耳里,这就更增强了他对陈晓阳的期望。

       擀面的事,经李春玲这样一点破,陈晓阳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一切看似平淡的事,一定包含着出奇的因素;一切看似简单的过程,一定包含着复杂的运作。对这一切的一切,陈晓阳开始心领神会了。

       毛竹山的面铺如期开张了,颜家的瓦窑也按期点火了。老队长告诉陈晓阳说,这些事都是公社新调来的于书记授意的。开始大家都半信半疑,有人还认为这是于书记在试探他们的政治觉悟,阶级立场呢!谁都不愿意贸然表态。这倒不是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枪打出头鸟的事还屡见不鲜,谁不心有余悸?于书记看大家这样缩手缩脚的,也没多说什么。他明白大家的心思,也理解大家的心情,于是在会上点了持山书记的将,要他带个头。只要持山书记动起来了,其他大队你就是不做工作,也会群起而效法的。

       持山书记与老队长一商量,认为这年月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上面既然有于书记发话,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反正大家都听到了的。自己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还有什么可怕的!只要年终分红,大家多分得一些钱,管你说过没说过,就是挨骂挨整也值得。谁还对自己用劳动换来的钱过不去?

       面铺的生意比预料的还要好,颜家的瓦也供不应求。张小雅特地给陈晓阳送来了一个自己设计自己烧制的笔架。笔架造型很美:青山连着绿水塘。山谷可搁毛笔,池塘可盛墨水。笔架的正面刻着“挥斥方遒”四个毛体字。陈晓阳爱不释手,连声道谢,并从面铺称了五斤面条相赠。张小雅推辞不要,并且说:“这笔架是烧瓦的副产品,送给你,一是为纪念我们这一段知青经历,二是希望你挥斥方遒,早日写出小说来。你送我面条岂不变成了为得鹅而写黄庭了?”

       陈晓阳听后笑着说:“面条你也要收下,黄庭我也会写。我跟李春玲商量过,要给青山洞的知青每一位送五斤面条。年终分红时从我口粮中扣就是了,这点你就别担心什么了。”

       说完后,陈晓阳立即挥毫写下了一副对联:“试烧窑学生成瓦匠,初擀面知青变门徒。”

       张小雅看后连声说:“这只有你这位怪才歪才想得出这样绝妙的黄庭来?”

       “快别说什么怪才歪才了,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春玲没喜反而有点忧。

       “小李,你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张小雅一本正经地说。

       “小雅你有所不知,自老三帮老队长写状纸赢了官司。德武爹对他的期望更高了。我怕他跳得高,摔得惨。我总觉得树大招风,到时候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李春玲忧心仲仲地说,“到时候真的成了怪才,青山洞之怪了。”

       “吉人自有天助,想开点!青山洞的人与城里的人不一样。他们朴实单纯,不会因老三破译不了青麻石板之谜而另眼相看的。老三不会终老青山的。你看看,现在他不是当伙计了吗?当伙计离当工人只差那么一点点了。”张小雅这时才明白李春玲的担心。

       “照你这么一说,你当瓦匠已经是半个工人了?”李春玲笑了起来。

       “不是半个,是一个!只不过是拿工分,不拿工资。”张小雅也开心地笑了。

       在与张小雅的交往中,陈晓阳与李春玲第一次看到了张小雅的另一面,仿佛又结交了另一位张小雅。

       李春玲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陈晓阳答应的事拖了这么久还没兑现。欠账是要还的,拖得越久,付的利息越多,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

       唉,谁叫他那么不经说,这怪谁呢?德武爹三言两语就将陈晓阳的心说动了,而且还誓言旦旦地说,不破译青麻石板之谜,决不离开青山洞。这就是李春玲担心的起因。这也是李春玲的心病。自伍昌黎走后,李春玲才发现自己的心病越来越重了,但又不能对任何人说,包括对陈晓阳。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闯北走南
  12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6820 积分:36451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5/15 8: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7 21:42:00 [只看该作者]

      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这些古话都是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李春玲的担心不无道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2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8 11:40: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青山居士在2011-6-7 14:03:00的发言:
 

       第二天早上,老队长家里高朋满座七姑八舅议论不休。德武爹也不请自来。他们都是来听诉讼词的,来评价诉讼词的。

       陈晓阳匆忙吃过早饭,拿着挑灯夜战的杰作来到了老队长家中。

       他不快不慢地念着,还不时地停下来察言观色,看看大家的反应。因为老队长请来的人中也不乏文笔高手。

       “渔民,顾名思义以捕鱼为业,以捕鱼为生。渔民,无论是取其义,还是观其情,均就业于水域,谋生于江河。由此观之,水域是渔民就业的场地,江河是渔民谋生的源头。进而推之,渔船实乃渔民的生产厂房和住屋。综上所述,渔船,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之规定,生活资料属私有财产,受国家法律保护,神圣不容侵犯;又据宪法之规定,凡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公民均有生存居住之自由权。

       我实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其职业为渔民,此情此况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均裁定为实。

       古往今来,谁都知道捕鱼者临水驾舟,视船为命,靠水谋生,水中取粟,养家糊口。

       今日扣我渔船,无异毁我家园;今日扣我渔船,无异侵犯我私有财产。今日扣我渔船,茫茫江河,我徒无奈,无异断我生计!渔船即扣,我以何为业,我*何为生?我既无业可就,无生可谋,试问扣我渔船者,置国法于何地,置情理于何言?

       我上有白发高堂,下有待哺幼婴,就算我有所过失,也罪不容诛,更不能株连九族。而今扣我渔船,断我生路,危及全家,实属执法违法,执法犯法!

       人眼不开法眼开,国法与党纪同在,谁敢以身试法?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对照毛主席的教导,请扣我渔船者扪心自问,你们是怎样掌握党的政策的?要知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这篇诉讼词,思路清晰,侃侃而述,丝丝相扣,合情合理。以党纪国法为盾,用毛主席语录画龙点睛,陈晓阳可谓匠心独运。

       “好,写得好,写得真好!”带头叫好的是易江桥中学的老师,他是先进的表兄。他兴奋地对德武爹说:“真没想到青山洞还有这一等一的高手,多亏您老的推荐。”

       “我这是元直走马荐诸葛。”德武爹高兴得合不拢嘴了,“青山洞本来就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

       “德武爹,看样子百年之谜也非他莫属了!”先进的表兄深知德武爹的心病。

       “你放心好了,他早就讨令出关了。”德武爹看了看陈晓阳,悠闲自在地说。

       “德武爹,我可不是讨令出关,而是奉命出关的!”陈晓阳见大家对诉讼词比较满意,心情顿时轻松了下来。

       “不管是讨令,还是奉令,反正你是出了关。开弓没有回头箭,你总不能自食其言?”德武爹狡黠地眨了眨眼睛,“我不找你这个怪才,歪才,我去找哪个?”

       “德武爹,交给小三的事,你就放一百个心好了。”老队长这一下子倒真的放心了。

状纸递上去了,官司打赢了,渔船归还回来了。老队长一家更是感激不尽,隔三差五的送一些吃的东西来。陈晓阳也为此洋洋自得:谁说文章不抵钱?

        陈晓阳这回也确确实实为知青争了一口气,争了一回光。他怪才歪才的叫法不胫而走。事实上这种叫法出自语言大师秦东明之口。

        下农村没多久,陈晓阳就接到了尚在学校等待四个面向的六八届学友的来信,言及在编辑《潇湘别歌》第二集。他便兴冲冲地赶回了学校,即兴呤诗一首:“离家未久又还家,学友相聚共诗话。喜闻别歌有新篇,乐在青山耕天涯。”

        没想到这件事被秦东明知道了,立即给陈晓阳写来一封信,提出再编一部诗集。他连诗集的名都取好了:《天地放歌》。秦东明毛遂自荐担任主编。这个时候,他已经在东安都塘公社中学当民办教师了。

        陈晓阳一看秦东明向他索句,自然不敢怠慢,立即寄出了自己的新作《赠都塘东明友》:

鸿雁回旋云际中,墨香素笺情更浓。

青山洞浅不落凤,都塘水深有潜龙。

黑夜吟罢恋东明,白日歌后慕岩松。

我以我血浇园林,铸剑为犁贯长虹。

       秦东明对“青山洞浅不落凤”、“黑夜吟罢恋东明”两联赞不绝口,认为非怪才与歪才不能为之。没想到这封信被成亚胜看后,怪才歪才的说法就传了出去。也不知道怎么传到了德武爹的耳里,这就更增强了他对陈晓阳的期望。

       擀面的事,经李春玲这样一点破,陈晓阳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一切看似平淡的事,一定包含着出奇的因素;一切看似简单的过程,一定包含着复杂的运作。对这一切的一切,陈晓阳开始心领神会了。

       毛竹山的面铺如期开张了,颜家的瓦窑也按期点火了。老队长告诉陈晓阳说,这些事都是公社新调来的于书记授意的。开始大家都半信半疑,有人还认为这是于书记在试探他们的政治觉悟,阶级立场呢!谁都不愿意贸然表态。这倒不是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枪打出头鸟的事还屡见不鲜,谁不心有余悸?于书记看大家这样缩手缩脚的,也没多说什么。他明白大家的心思,也理解大家的心情,于是在会上点了持山书记的将,要他带个头。只要持山书记动起来了,其他大队你就是不做工作,也会群起而效法的。

       持山书记与老队长一商量,认为这年月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上面既然有于书记发话,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反正大家都听到了的。自己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还有什么可怕的!只要年终分红,大家多分得一些钱,管你说过没说过,就是挨骂挨整也值得。谁还对自己用劳动换来的钱过不去?

       面铺的生意比预料的还要好,颜家的瓦也供不应求。张小雅特地给陈晓阳送来了一个自己设计自己烧制的笔架。笔架造型很美:青山连着绿水塘。山谷可搁毛笔,池塘可盛墨水。笔架的正面刻着“挥斥方遒”四个毛体字。陈晓阳爱不释手,连声道谢,并从面铺称了五斤面条相赠。张小雅推辞不要,并且说:“这笔架是烧瓦的副产品,送给你,一是为纪念我们这一段知青经历,二是希望你挥斥方遒,早日写出小说来。你送我面条岂不变成了为得鹅而写黄庭了?”

       陈晓阳听后笑着说:“面条你也要收下,黄庭我也会写。我跟李春玲商量过,要给青山洞的知青每一位送五斤面条。年终分红时从我口粮中扣就是了,这点你就别担心什么了。”

       说完后,陈晓阳立即挥毫写下了一副对联:“试烧窑学生成瓦匠,初擀面知青变门徒。”

       张小雅看后连声说:“这只有你这位怪才歪才想得出这样绝妙的黄庭来?”

       “快别说什么怪才歪才了,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春玲没喜反而有点忧。

       “小李,你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张小雅一本正经地说。

       “小雅你有所不知,自老三帮老队长写状纸赢了官司。德武爹对他的期望更高了。我怕他跳得高,摔得惨。我总觉得树大招风,到时候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李春玲忧心仲仲地说,“到时候真的成了怪才,青山洞之怪了。”

       “吉人自有天助,想开点!青山洞的人与城里的人不一样。他们朴实单纯,不会因老三破译不了青麻石板之谜而另眼相看的。老三不会终老青山的。你看看,现在他不是当伙计了吗?当伙计离当工人只差那么一点点了。”张小雅这时才明白李春玲的担心。

       “照你这么一说,你当瓦匠已经是半个工人了?”李春玲笑了起来。

       “不是半个,是一个!只不过是拿工分,不拿工资。”张小雅也开心地笑了。

       在与张小雅的交往中,陈晓阳与李春玲第一次看到了张小雅的另一面,仿佛又结交了另一位张小雅。

       李春玲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陈晓阳答应的事拖了这么久还没兑现。欠账是要还的,拖得越久,付的利息越多,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

       唉,谁叫他那么不经说,这怪谁呢?德武爹三言两语就将陈晓阳的心说动了,而且还誓言旦旦地说,不破译青麻石板之谜,决不离开青山洞。这就是李春玲担心的起因。这也是李春玲的心病。自伍昌黎走后,李春玲才发现自己的心病越来越重了,但又不能对任何人说,包括对陈晓阳。

妙笔生花作诉状,

打赢官司名声响,

面铺瓦窑皆成功,

春玲担忧更惆怅。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山居士
  12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1 积分:17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19 20: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8 13:03:00 [只看该作者]

 

       陈晓阳答应德武爹的事,还是到青山洞第一年的正月初八。

       刚下到青山洞不久,就遇上了春节。无论是县四个面向办公室,还是公社领导都要求下放知青在农村与当地贫下中农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陈晓阳他们这批知青没有一个回芝城的。正月初八那天,大队召开农业学大寨誓师大会。下放到青山洞两个月来,知青这么集中在一起还是第一次。大家那股高兴劲自然无法形容了。会前,大家凑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谈论着各自生产队的情况。会后又聚在一起,观看起大队部来了。除毛竹山的知青每天都要到大队部来挑井水外,马船埠和伍家坪的知青还是第二次来大队部。第一次来大队部是他们刚下放到易江桥公社的那天。持山书记将他们从公社领回大队部已经是晚上了,几个生产队长坐在煤油灯边听候持山书记分配人员。几乎是念一个,就走一个,因为时间太晚了,又要走山路,回生产队还要安排食宿,所以谁也不讲什么客套与礼数了,谁也没心思参观一下大队部。

       青山洞大队大队部,原来是周家祠堂,现在这里还是大队小学。

       周家祠堂保存得相当完好。这里既没有拆墙掀瓦,乱砸乱毁的现象,也没有乱写乱画,任意打X的墨迹。在这里丝毫也看不出破四旧风暴刮过的痕迹。这一切都说明了青山洞民风民情的纯朴;这一切也说明了持山书记领导有方。无产阶级文化大干革命中两派对垒,誓不两立的现象,在青山洞几乎不存在。在青山洞支持持山书记这一派的人太多了。多得连易山江桥煤矿想到青山洞来煽风点火的人都不敢轻举妄动。

       正当大家为周家祠堂保存完好而惊叹时,成亚胜忘形之中又管不住自己的嘴了,开始评头品足。

       “老三,你看这一副对联怎么显得有点儿不太对称?”成来胜指着大厅柱子上的对联说,“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将字与送字好象一个是副词,一个是动词,词性不对呀。再说这个绕字与来字,也是这个毛病。”

       一听成亚胜提出了质疑,正准备从他们身边走过去的持山书记和德武爹便驻足不前,侧耳细听了。陈晓阳在心里开始埋怨成亚胜。当着主人的面,在主人的祠堂里说三道四是犯大忌的,陈晓阳心中为之相当恼火。恼火归恼火,但有火还不能发,得赶快补台,赶快圆场,要不然会惹上麻烦的。

       “亚胜,我看你是关老爷面前舞刀,鲁班师傅面前弄斧,孔夫子面前卖文章了。”陈晓阳一语双关地提醒成亚胜。陈晓阳象是在发火,实际上是帮成亚胜灭火:“你自己在犯浑,反而说别人。这个‘将’字不但可以当作副词用,也可以做动词用。这种用法与理解,不仅古来有之,而且很多,也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当然,不包括你。”

       陈晓阳这么一说,自然把大家都逗笑了。现场的气氛也缓和了许多。

       “你总是把我排除在外。”成亚胜也借机开了一句玩笑,“吃饭的时候可不能这样!”

       “讲到吃饭,我就想起了李白的《将进酒》。这个‘将’字就作‘请’字解释。同样在《将进酒》的诗篇中,李白有句诗写道:‘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愁万古愁’。这里的‘将’字就作‘拿’字解释。唐朝元结曾有诗云:‘将家就鱼表,归老江湖边。’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也曾诗云:‘将花揉碎掷郎前,请郎今夜伴花眠。’告诉你,将字有十来种用法。你却把将字复杂的用法简单化了。而来字,来来去去,本身就可以作动词解,你却复杂化了。告诉你,来字也有十几种用法。我知道你为什么会产生错觉,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就是将来这一个词害了你的。把将来一词拆开,一分为二,这不就是小葱扮豆腐一青二白了吗?你偏偏要合二为一,搞阶级斗争熄灭论,哪有不错之理?”

       陈晓阳的话刚说完,成亚胜说接过来了:“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写道回香豆的回字有四种写法,我看老三比孔乙己还孔乙己。”

       “亚胜,你还不服气?”陈晓阳生怕成亚胜倔下去。

       “服气,我哪敢不服气的,你连阶级斗争熄灭论的大帽子都搬了出来,再不服,不成了反革命?不过,老三,你这不是在说文解字,而是变着法子在臭我。”成亚胜倒底还非常明白事理。

       “不耻下问,知耻者近乎勇。既然说到这个份上了,亚胜,我不妨告诉你,这是千古名句,没有什么瑕不掩瑜的,你那一套吹毛求疵的搞法在这里是行不通的。”陈晓阳半真半假地开起玩笑来了。

       “什么?你说什么?这是千古名句?你刚才说我犯浑,你现在又如何,还不是照常犯浑?你这是马列主义装在手电筒里,专照别人不照自己?周家祠堂才建了多少年,怎么说得上千古?”成亚胜似乎抓住了陈晓阳的话柄,把能用上的帽子都用上了。

       “你看看,我刚说你那一套吹毛求疵的搞法行不通,就是不愿改,又在钻牛角尖,真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我说的千古名句,只不过套袭一下文学述语而已。如果你硬要抬死扛,鸡蛋里找骨头的话,告诉你,这句名言也有九百多年了。逢五收,逢四丢,说他是千年名句也不足为怪。”陈晓阳有意活跃气氛,故意引而不发。

       “九百多年了,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听谁说的?你是如何推算出来的,哪一个能为你作证?”成亚胜倔劲又上来了。因为他在马船埠生产队听老一辈的人说,周秦两姓在青山洞开基的事也不过是在明朝年间。

       “你是跟我睹气呢?还是真心向我学一点东西?如果是睹气的话,那回答你三个字:晓不得!”陈晓阳说完后,装出一付要走的样子。

       “老三,亚胜不学,你告诉我们吧!”天真的小丫头陆佳秀抓住陈晓阳手恳切地说。

       “谁说我不肯学。他讲话时老先臭人,臭人不打草稿的事只有他老三办得到。”成来胜还是忘不了报复一下。

       “这的确是千古名句,其中护田一词出自《汉书·西域传序》,而排闼一词出自《汉书·樊哙传》。在修辞上严格地史对史,汉朝语对汉朝语,读起来你却不觉得作者是在用典,只感受到动态美与静态美的统一与和谐,这就是作者的高明所在。无独有偶,更有甚者,将这千古名句嵌在这里,更是亦典亦实,独出心裁,独具匠心,独辟蹊径,实在令人拍手叫好,拍案叫绝。亚胜,你想想看,珠溪涧不就象一条绿带将青山洞绕了起来?周秦两家不都盼望着各自山上送青来?虽然说这是引用前人的名句,你难道不觉得这浑然天成?你难道不觉得这是为青山洞量身定制?亚胜,如此美好的诗句,如此美妙的境地,还轮得到你来倒胃口?”陈晓阳一番话将持山书记和德武爹拉长的脸给还原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山居士
  13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1 积分:172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4/19 20: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9 13:57:00 [只看该作者]

 

       特别是德武爹,他是当过老师的,自然对陈晓阳一番解释非常留心在意。当他听到陈晓阳亦典亦实,浑然天成,量身定制的说法时,心中感到惊讶诧异。自己面对着这千古名句几十年了,怎么就不往这上面去想呢?难道真的又应了那一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名言?难道这百年之谜,竟然为旁观者“量身定制”的?想到了这里,德武爹的心更加不安了。他第一次听到陈晓阳这样高谈阔论,从而真正地对陈晓阳另眼相看了。陈晓阳下到青山洞的前三天,他听易江桥煤矿杨卫革谈过对陈晓阳的看法。陈晓阳来到青山洞第二天,又听到了罗连长对陈晓阳的评价。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上,当时德武爹就牢牢记住了陈晓阳这三个字。在他看来,大凡一个人集毁誉于一身,这个人一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陈晓阳每天都来大队部挑水,每次都非常礼貌地向德武爹问候,还真看不出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时至今日,才知道陈晓阳果然胸中有货,只不过没遇上识货的人而已。

       德武爹不动声色地仔细听陈晓阳与成亚胜的对话。

       “数落了我这么多,这么久也够意思了吧!还说我倒胃口,看来你是在吊我的胃口。你还没说出来,这千古名句出自那位大家之手?”成亚胜的求知欲是相当高的。他也只有在求知时才显得平静与谦虚。这也是十多年来,成亚胜与陈晓阳友谊的纽带。

       “此人生于宋朝,几次官拜相位,推行过著名的变法。一个‘绿’字,颠倒众生,流传千古。现在同样又是一个‘绿’字,难倒了亚胜。”陈晓阳仅仅提示一下,要给成亚胜留一点英雄用武的空间。

       “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还?’这是王安石的大作!”成亚胜果然如大梦初醒。

       “对,这是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中的一首。原诗是:‘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我认为这首诗就专门为青山洞量身定制的。世上竟有这样的巧合,你说绝妙不绝妙?”陈晓阳说完后,看见持山书记和德武爹脸上云开雾散,才如释重负。

       “王安石是用绿高手,称得上天下用绿第一人。”成亚胜深有感触地说。

       “用绿高手那是真,但说他是天下用绿的第一个人倒有点言过其实。历史上用绿的人多着呢?李白就有诗云:‘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春觉好。’丘为也有诗赞道:‘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温庭筠也有佳句:‘绿昏睛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王维也有名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么多人用绿字,怎么就没有王安石出名呢?王安石这个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而用上的,据说,起初为到字,后改为过字,再改为入字,又改为满字,最后定格在绿字上。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文字频改,工夫自出。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炼字,炼句,炼意境。当然咯,有人说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境。我倒认为意境是由字与句子构成的。无砖瓦何以成大厦?我这也是一孔之见,一人之言,还不知道对还是不对?”陈晓阳说完后,又一次看了看持山书记和德武爹。他俩不但频频点头,而且还露出笑容。

       “老三,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小丫头陆佳秀打心眼里佩服陈晓阳。

       “小丫头,你还不知道我们老三天上知道一半,地上全知道!”邓西北忍不住搭腔了。

       “西北老弟,怎么连你都在臭我?”陈晓阳自谦地说。

       “小丫头,你快过来看,这就是我给你说的那口井。”李春玲有意引开话题,怕陈晓阳言多语失。

       “哎呀,这水怎么这样清呀!”小丫头惊奇地叫了起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站在陈晓阳身旁的德武爹好象在无意之中答了一句言似的。

       “亚胜,高手中的高手就在你我身边。而我俩却在这里不知天高地厚地夸夸其谈,惭愧呀惭愧!德武爹您老深藏不露,是不是想让我出丑,看我的笑话?”陈晓阳立机转过了话题。

       “哪里,我刚才听这位女同学发问,不过随口而说。”德武爹有意掩饰自己的本来用意,说得相当含蓄。

       “心中有剑,手中无剑,无招似有招,无招胜有招。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呀!德武爹谈笑之间名句随口而出,即通俗易懂,又脱俗超然。”陈晓阳的话将身边的知青带进了云雾之中。

       “老三,你与德武爹在讲什么?我怎么听不懂?”心直口快的小丫头是藏不住话的。

       “他俩在讲《西游记》,自然你就听不懂了!”邓西北又抬出了《西游记》。邓西北自然知道他俩在讲什么。因为德武爹刚才念的那两句,出自他老乡之口。

       “《西游记》倒没讲,德武爹刚才那两句诗倒是千古名句。”陈晓阳解释说。

       “千古名句?又一个千古名句?那有那么多千古名句?”小丫头象发连珠炮似的发表自己的感想。

       “什么叫文明古国?这就是最好的证明!”成亚胜代替陈晓阳在回答。

       “好了,好了,我算是服了你两人,刚才还相互攻击,现在又变成了相互勾结。老三你快说。”小丫头的话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再不回答小丫头的提问,不知又要列举我们什么样的罪名了。”陈晓阳笑了笑接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出自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自周敦颐提倡以文载道之说,打破了文道平衡,另树旗帜。朱熹的观点与周敦颐相似,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是一派的。朱熹写了大量讲解儒家经传的著作。而他的诗与文一样,大多与教化有关。德武爹随口而出的这两句出自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一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另一首诗是:‘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从题目上看,这两首诗谈的是观书体会。但朱老夫子没有空发议论,而是用形象来说话。你看,半亩塘不大,但能反映天光云彩,这本身就很有玄机了。试想一下,如果水浊,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后面的一问一答,不但有玄机,而且更显禅意了。前一首,至今为人们所常常引用,广为传诵。而后一首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我直到下放前,同亚胜去看他爸爸。才从雁谷校长那儿学来的。我觉得后一首诗给人们以哲理的启迪并不比前一首逊色。你想想看,要想冲开巨舰,非得等待春水生,否则就枉自费力。这个道理说起来谁都懂,但到了现实之中,往往就有很多人不懂了。矛盾到处都存在,但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来,那倒不是人人都会的。毛主席要求我们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怎么个走法,有多种多样,但那一种走法是最好的,这就不是一道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的算术题了。”陈晓阳在讲解朱熹带有玄机的诗时,他的话里也显得有点玄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