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兵团6团知青大事记
(本大事记主要收录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1师第6团发展历程中与知识青年群体有关的重大事件。本大事记起讫时间主要从1968年大批知青抵达6团到1978年大批知青返城。)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6团,源自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青年干部教导第1团1949年8月在黑龙江省德都县境内二龙山创建的军垦农场。1952年青干1团奉命集体转业,农场定名为“黑龙江省国营二龙山机械农场”。
最早成批到达的知青是196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400余名知识青年。
1968年4月至5月,双鸭山市910名知识青年下乡到二龙山农场。
5月,鹤岗市286名知识青年下乡到二龙山农场。
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中央文革小组作出《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简称“六一八”批示。
10月,天津市知识青年1327人抵达二龙山农场。
11月,哈尔滨市知识青年496人抵达二龙山农场。
12月,现役军人王振生、马勇明、何义生、莫祉旭先行来到二龙山农场,负责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团的组建工作。
1969年1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6团正式组建,马勇明任团长,王振生任政治委员。6团设司令部、政治处和后勤处,下辖4个营、45个连队,通讯代码为“黑龙江省德都县建字106信箱”。
5月,上海市知识青年1197人抵达6团。
5月,双鸭山市知青慰问团来团慰问。
5月,筹建造纸连(后更名为造纸厂)。
8月至10月,北京市知识青年约6000余人分6批陆续抵达6团。
8月,团组建了以知识青年为主体的专职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后各营也陆续建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8月,遇严重夏涝,小麦和大豆只能人工收割。当年冬和次年春,全团严重缺粮缺菜。
10月,开展整建党工作,首次吸收部分知识青年入党。
团、营成立了以知识青年为主的报道组,至1978年每年在省内各级报刊、电台、杂志上发表各类稿件数百篇,在兵团系统产生一定影响。
1970年2月,组建5营和6营,将1连、4连、5连和6连从1营划出组建5营,营部设在4连驻地;6营下辖造纸连等团直属连队。
2月,3连、10连、11连、17连、26连被确定为武装值班连队。4月,水库工程被列入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并从各连队抽调了1000多人参加水库建设工程大会战。
夏季,哈尔滨知青慰问团抵达6团慰问。
团里组织以知识青年为主体的文学创作队伍,出版内部文学刊物《龙山风华》。嗣后,1营的《涌泉》、2营的《春蕾》、3营的《朝霞》、4营的《简报》等也相继问世。
是年,造纸厂建轮胎翻新车间。
1971年3月,部分北京、天津、哈尔滨、鹤岗等市知青“投亲”,从1师的部分团调入6团。
5月,6团召开第一届党代会,正式代表270人,列席代表70人,选举产生中共6团委员会。党代会提出:“高举红旗学大寨,奋发图强赶涝洲,宁可洒尽满腔血,决心粮食上纲要,拼命大干三五年,誓把六团变江南”的口号。
6月,水库竣工,被命名为“跃进水库”。
是年,国家制定知青“困退”、“病退”政策,有60名(35名困退、25名病退)知青因家庭困难和严重疾病被批准返城。
全团粮豆平均亩产293.5斤,比历史最高年份增长18%。有5个连队平均亩产上纲要(亩产400斤),1个连队平均亩产过黄河(亩产500斤)。
1972年1月,开展冬季积肥送肥大会战。
3月,因春雪大,给春播带来障碍,进行了人工踩雪大会战。
4月,团召开共青团一届一次代表大会,出席团员代表250人。
5月,天津市知青慰问团到团慰问。
7月,首批选送44名知识青年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
8月至9月,因夏涝和秋涝机械无法下地,大量使用人工收割,粮食减产导致口粮紧张,次年全团商品粮率为建团以来最低。
造纸厂建成并正式投产。
开展热爱边疆、扎根边疆教育,先后树立一批“扎根边疆”的知青典型。
知识青年首次有91人被批准参军入伍。
首次出现183名知识青年转到农村插队。
11月,撤销5营,将5营所属连队重新划归1营管辖;撤销6营,组建团直机关党委,团直造纸厂、加工厂、砖瓦厂、修理厂、供应连、服务连、汽车连、科研连、水利连、装卸连、电业所、卫生队、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单位党的关系均隶属于团直机关党委。
1973年3月,全团抽调2700余名老职工、知识青年去新组建的6师,开发三江平原。
5月,团召开共青团一届二次代表大会,出席团员代表210人。
建成机制砖厂。
7月,建成铁路专运线,成立团直装卸连。
1974年2月至4月,北京市、上海市知青慰问团分别来团慰问。
11月,上海市、北京市知青慰问团再次来团慰问。
11月,团召开共青团一届三次代表大会,出席团员代表357人。
北京市开始成批量发出知青困退函,知青病退、困退返城数量骤增。
12月,建粮油加工厂浸油车间。
全团开展业余文化建设活动。各单位纷纷办起政治夜校、理论组、图书室、创作组、体育组、演唱组等。
1975年5月,团部三层楼的文化宫开始建设。
5月,百余名知青乘4部解放牌卡车前往沾河林业局参加扑火战斗。
全团粮豆平均亩产308斤,创历史最好水平。
12月,团召开首次妇女代表大会,恢复各级妇联组织。
1976年7月,哈尔滨市知识青年200余人到达,成为6团接收的最后一批知青。
夏季,以知青为主体的团男子篮球队取得兵团篮球比赛第3名,团女子排球队获1师排球比赛第1名。
10月,组织知青300余人赴沾河林业局投入灭火战斗。
1977年1月,中央决定撤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建制,6团现役军人陆续返回部队。
3月,6团恢复为农场,改名为“黑龙江省二龙山农场”,隶属省国营农场总局北安管理局。
5月,国家批准职工低工资调整,1971年底以前到团的知青工资均晋升一级,分别定为农工2级或机务工2级的标准。
7月,改名为农场后的又一届共青团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团员代表240人。
11月,国家恢复高考制度,200余人报名参加入学考试。
1978年2月,24人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27人收到中等专业学校录取通知书,成为恢复高考后首批入学的大中专学生,其中大多数为知识青年。
4月,首次大规模报批知青600余人的病退申请因故搁浅,上千名知青云集场部,险些酿成突发事件。
6月,建筑面积33328平方米的文化宫竣工并启用。
8月,北安农管局通知执行知青病退政策,一批300余人的病退材料再次上报被批准并发往有关城市,之后又有几大批知青病退材料发往有关城市。1977年至1978年,知青返城迁出户口4205人,约为当时知青总数的
75%。
2月,国家农垦总局、黑龙江省政府、省农场总局分别授予二龙山农场“农垦系统先进集体”和“十万亩小麦上纲要先进单位”。二龙山农场被省命名为“机务管理标准化农场”。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78年,全团累计接收各地知识青年10200余人,其中高中、中专文化的约占20%,初中文化的约占80%;知识青年有536人加入中国共产党,2799人加入中国共青团,478人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其中团级3人、营级10人、连排级465人),更多的知识青年担任了教师、卫生员、会计、班组长、驾驶员、修理工等,成为6团、农场建设的骨干力量;选送或报考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的知识青年730余人;参军入伍的知识青年252人;转到农村“插队”的知识青年1840人;死亡的知识青年49人。
—摘自“远方的白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