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jpg:

昨天,读了知青好友《英》的一篇文章,文中写了文化大革命徒步串联时“吹牛”的故事,此文也让我想起了串联时一段吹牛的往事。
1966年,轰轰烈烈的红卫兵大串联开始后,我和同学李续科商量着也要出去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去经经风雨见见世面。我们没有学习当年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去徒步串联,那样实在是太累了,我俩就挤上了南下的列车。
达到杭州后,我们俩有幸被红卫兵接待站安排在了西湖边的少年宫。当时,少年宫里住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地上都铺着被褥和凉席。
几天后,我发现:除了我们俩个人和挨着我们俩睡觉的也是两个人以外。人家都是一帮一伙的出去活动,那肯定是一个班的同学或者是一个红卫兵组织的。也许是孤单还是什么原因说不清楚,我们很快就熟悉了。通过说话唠嗑,得知他俩是沈阳的。他们对黑龙江很感兴趣,问这问那,问我们学的什么外语,我告诉他们说我们学的是俄语,因为我们离苏联近。大概是听惯了郭颂的乌苏里船歌,他们又问起了赫哲人的生活,我就根据所了解的那一丁点知识添枝加叶地给他们白话起来了,什么在白桦树皮上写字呀,什么用鱼皮做衣裳啊!什么划着小船在乌苏里江上怎么打鱼呀!我白话地是津津有味,他们俩听的是全神贯注。并且我骗他俩说我就是赫哲族人,他俩非常惊讶!我的同学李续科在旁边捂着嘴偷着乐。他俩又问我赫哲族人学的什么文字,我告诉他俩说我们不但学习汉字还学习我们自己的赫哲族文字,他俩更感兴趣了,连忙拿出笔记本让我给他们写下赫哲族文字留作纪念,我毫不犹豫地拿起笔唰唰唰地为他们俩写下了“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二中学”并签上了我的名字。看着他俩把那似外文不是外文似汉字不是汉字的“赫哲族文字”如获至宝地收藏了起了,心里暗暗发笑:哪里是什么“赫哲族文字”呀!我写的是反字。写的时候也是横着写,看的时候必须把纸翻过来竖着看,写字的时候写的再潦草一些看着可不就是外文不象外文汉字不象汉字似的。
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愧疚,人家是那么实心实意的,我却开了这么个玩笑欺骗了人家,可见当时十五六岁的我也够顽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