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白山黑水 → [原创]追忆集体户(7)


  共有136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追忆集体户(7)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冰雪绿原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295 积分:1512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6/27 17:30:00
[原创]追忆集体户(7)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9/26 7:43:00 [只看该作者]

 

五、共同生活

 

1.煮饭烧菜


古语曰:民以食为天。天大的事,当然不可马虎。因此,生产队在我们初到之时指派了专人为我们做饭,前后共3人:第一个是屯子里小学刘老师的妻子;第二、三个分别是朱姓两兄弟,人称“大老朱”、“二老朱”。刘老师的妻子没干几天便不干了,“大老朱”、“二老朱”干得时间较长。他们所做的饭菜是地道的东北风味,当然是带有本屯特色的。主食通常是大茬子捞饭、焖高粱米饭、小米饭,副食总是盐水煮黄豆、熬豆腐、葱粘酱。


每日天色未明,他们就开始在灶间烧火做饭。柴草在灶坑劈劈啪啪地燃烧,厨具与铁锅叮叮当当地碰撞,冲进我们的耳膜,进入我们的梦乡。感到身下的土炕升腾起热气,鼻孔里充塞了门缝间流入的蒸汽,我们的睡意依然浓重。只有当房门被重重地砸响,召唤起炕的声音如雷贯耳之际,我们才懒懒地起来,一阵乱哄哄地洗漱之后,便开始吃早饭。热气腾腾的小米饭,狼吞虎咽地吃,很干,很咽;而熬豆腐一人一小碗,很咸很咸,据说是为了省菜。吃得不好,当然干活儿无精打采。


记得大老朱做饭时,贴饼子老是酸的。大老朱他自己也纳闷,最后他得出结论,“你们打北京带来的面起子不好使,我搁多少都没用。”他这一说我们才起了疑,让他把那“面起子”拿来看看。他颤颤巍巍地打开纸包,我们一看,真让人哭笑不得,原来是的女生未使完的洗衣粉!


后来我们得知,委派给我们做饭不是白干的,而是要用我们的工分作为补偿。于是我们讨论决定我们自己轮流做饭,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再说,我们有十多个人,轮一次要十几天,经受得起。


自己做饭,第一关就是担水。在没有自己水井的时候,公用水井比较远,担一担水要走很远的路;而那口缸似无底洞,需要挑好几担水才能倒满。个高的还好,个子稍微矮一点儿,挑起挑子费力不说,水筲不是与地面就是与脚跟磕碰,水洒一地一鞋。煮饭烧菜、洗洗涮涮的用水全靠双肩的挑与扛,一天下来,肩膀又红又肿,苦不堪言。第二关就是煮饭,其实就技术而言,难度不大,但火候的掌握却是关键所在。煮饭的流程是煮-捞-焖,煮时水放得要恰到好处,捞时米要软硬适度,焖时柴要不疾不徐。开始的时候由于技术欠佳,我们常吃夹生或是串烟的饭,后来经验积累多了,做饭的质量得到了相应地提高。第三关就是做菜,这是难度最低的事,因为乡村的菜品种不多,又缺油少糖,无论怎样做,都不可能做得有滋有味。在蔬菜丰富的季节,将白菜、萝卜、土豆、茄子等切碎入锅,加水煮,起锅时加盐,就这么简单;在蔬菜短缺的季节,有时是小葱蘸酱,有时是圆白菜拌酱(还美其名曰:生拌甘蓝)。


这无油少盐的日子真是无法忍受,于是我们户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一位知青,吃怕了集体户的高粱米籽儿,一到开饭时就踪影不见,直到铺炕时才酒气熏熏的回户。追问之下才承认,认了村里的地主为“六叔”,天天去蹭吃蹭喝。这时户长想到了自己的职责,觉得应该抓一抓户里的阶级斗争,就组织了一个集体户会议,要对该知青进行一番思想教育。没想到这位知青振振有词,说是正战斗在阶级斗争的第一线:“对地主进行剥削!”后来,这件事成了我们的笑谈。


这无油少盐的日子真是无法忍受,于是我们效法老乡开始养猪,以期待到肉厚膘肥的时候杀了食肉用油。我们先后养了几只,不是饲养,而是“溺养”和“苛养”相结合。在粮食富足时是“溺养”,喂其大捧大捧的苞米豆儿,从不留泔水,煳猪食;在粮食稀缺时是“苛养”,让其自谋生路,任其四处打野食,或偷或夺自便。无论怎样,条条大路通罗马,猪不负众望,终于大了,肥了。记得其中一只宰过一看,我们都傻眼了,那“豆儿”哗哗啦啦地涌出来,原来是“豆儿猪”。无奈,只得熬成油,装坛,慢慢享用。


蔬菜收获的季节,我们也学老乡将多余的蔬菜晾晒起来,准备青黄不接的时候食用,比如把茄子削成薄片挂在屋前园子墙上插起的秫秸杆上,煞是好看。我们还在屯东头的高岗上掘土挖坑,棚上秫秸,上面铺上泥土,做成窖,把土豆、萝卜、角瓜等放入其中,打算来年食用。不想,经过一冬,大雪把它压塌 ,劳动成果毁于一旦,我们成了名副其实的土里刨食的人了。


进入上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集体户人员的减少,我们的轮流做饭体制渐渐消于无形,代之而起的是共同做饭的制度,这就叫做“人少好吃饭”。每日下工,大家围在一起,淘米、择菜、背柴、烧火,一阵忙而不乱、相互默契的操作后,便可吃上一顿热乎的饭菜。当时我们盛行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家中寄来的或各自买来的食品总是拿来一起分享,既增进了感情,又在食物分配上互通了有无。


月有阴晴圆缺,食物一样有盈余和匮乏的时候。在粮食危机之时,我们的应对方法可谓多种多样,或佯装不饿,或打扫粮仓库底,或四处借贷,或精神会餐。一次天降大雨,我们可以趁势歇工,只是装粮食的缸已经余粮不多,并且柴火大都被雨淋湿,无法点燃,当然也不能做饭。于是大家围坐炕上,开始精神会餐。从全聚德的烤鸭,到六必居的酱菜;从南来顺的涮锅,到护国寺的小吃,所有北京的名吃徜徉一遍。尽管巧舌如簧,唾沫横飞,依然抵挡不住饥肠辘辘的感觉。这时不知何人说了一句:“咱们现在吃什么呢?”大家突然兴趣索然,默不作声了。精神会餐是当时知青的一大法宝,想一想在北京吃过的,做过的,流一流口水,也就算解了馋了。还是我们的沈同学有办法,他说要给大家做从内蒙古学来的炒米子。于是,有的同学从装粮食的缸底子挫出一小盆小米,有的同学从水缸底舀来仅剩的一小碗水,有的同学从装柴火的灶前划拉出一小堆干柴。。。。。。由沈同学掌勺开炒。他先把柴草添入灶坑,点燃,再把小米倒入锅中翻炒,当锅中小米被炒香炒熟之后,又将那一小碗水撒在小米上并马上盖上锅盖。在焖了一段时间之后,打开锅盖,原先瘪塌塌的小米变得涨鼓鼓的、香喷喷的。大家欢呼雀跃,竞相“品尝”。在雨天缺粮、缺水、缺柴的情况下,竟然可以吃到一口东西,这真是难得。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冰雪绿原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295 积分:1512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6/27 17:3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9/26 7:44:00 [只看该作者]

 

2.挑水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击壤歌》

 

我屯那口井井壁呈六角型,井口到水面有两人高,水面经常漂浮烂木条之类的杂物,井壁攀爬几只青蛙,井水浑浊不能见底。后来又在老邢家西墙外打了口机井,辘轳把也换成铁制的了,而不像那口老井用的是木制的。说到挑水的辛苦,最糟的是冬季,井的四周都是冰,弄不好会“人仰马翻”的。不过后来我们就不用挑水了,因为我们的房子里打了一眼井。

 

在没有新井以前,屯子当中的那口井是屯里的主要水源,从早到晚都有人来挑水。一条扁担两个桶,咣当咣当地来,吱扭吱扭地去。有时大伙不约而同一起来,等着轮流使用井上的辘轳,这时井台旁就成了个社交场所。空桶放在脚边,扁担拄在地上,问问晌饭晚饭,聊聊鸡窝酱缸。直到两桶都灌满了,扁担上肩,家走。

 

姑娘家来挑水碰上了,桶都满了还不走,唧唧呱呱说个没完,直到等水做饭的娘急头白脸地来找。

 

有时大人忙不开,又急着用水,就打发孩子来挑。半大的丫头、小子两人一块儿来,面对面一起摇辘轳,水筲摇上来了,一个用身子压住摇把,另一个把筲拉上井台,每个桶里倒半下子。挂上扁担钩,一个钻到扁担下用肩顶,另一个两手托扁担帮着起。扛扁担的站起来往家走,另一个紧跟,几十步一换人,几十步一换人。

 

知青都是拧着水龙头长大的,刚开始挑水时,比屯里的孩子们强不到哪儿去,也经常是两人一起轮着把水挑回来。扁担上了肩,腰腿使不上劲儿,步子踩不到点儿,一路连晃带颠。井边提上来两桶水,到家就剩一桶多,别的都泼了屯道。最苦的是肩膀头子,戴上从北京带来的垫肩也不管用,让扁担压得通红。知青偏偏用水多,除了做饭,洗头、洗澡、洗衣服、洗床单,洗个没完。洗衣物最费水,用一盆肥皂水去污,至少还得用三、四盆清水才能投干净。人家老乡,一件新衣上身穿烂了为止,不带洗的,可知青就学不会那种生活经验。也试过利用天然水源:把衣服挂在雨中让老天爷洗,晾干了以后硬邦邦的,有股土腥味儿。

 

多用水就得多挑水,大部分知青很快就能独力挑满一缸。女生挑水总是更费力,只能少挑点,多跑几趟。挑水费力的还是户里一个瘦小的男生,那套挑水家什就不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对他来说,那水桶大了点儿,扁担绳长了点儿。他每次都得把绳在扁担头上绕两下,才能把水桶挑离地面,他一起步,两个桶就在扁担上玩儿压板,不是前边的磕头,就是后边的蹾地。他也有办法,把扁担横过来,俩胳膊左右搭上,掌握平衡。户里一位膀大腰圆的知青每见他挑水都要笑,给他那独特的姿势起了个名――“小燕儿飞”。

 

户里轮流做饭的时候就由做饭的负责挑水。每轮到户长做饭时,户里总是怨声载道,不是贴饼子不熟,就是粥里有沙子。有时户长还早上睡过头,让大伙儿饿着肚子上工。可他挑水从不惜力,水缸总是满满的,所以大伙儿对户长的评价:就会傻逼挑水!

 

暑天在地里干活,队长有时派户长回村取(求)水,他可以满满一挑从屯里出发,一边走一边换肩,两三里地桶不沾地。正当他自以为挑水可以算个“行家”的时候,见到了老沙头挑水。那是个大冷天儿的早晨,他和老沙头走了个对面,老沙头一身黑布袄裤,正挑水家走。老沙头两手插在袄袖里,脚下不跑不颠好像在散步,那根扁担像是长在了他的肩上,随着他的步子轻颤,溜满的两桶水,水皮上荡着水纹,一点水花不起。从那以后,我们的户长开始练习挑水不用手。

 

如果北京知青初来时用水让东北老乡看了笑话,真正让他们开眼的是后来的浙江知青。这些知青可能来自水乡,比北京人更爱洗澡。下工以后男的只穿条裤衩,把水井围个严实,提上水来,从头擦到脚,然后,“哗----”,脏水倒回井里。老乡这个骂,“让俺们上哪去弄水做饭?!”知青们肯定不是故意搞破坏,那是他们从家乡带来的习惯。至于为什么家乡有这种习惯,我们到现在也没搞清。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冰雪绿原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295 积分:1512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6/27 17:3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9/26 7:45:00 [只看该作者]

 

3.宰牛

 

有一年八月十五,生产队宰牛,这在农村可是大事。那天杀牛本来是马倌老王的活儿,可他老婆不知转了哪根筋,闹着不让他干,说是杀生要遭报应,还让他小儿子(就是在打草干仗时被知青飞出的磨石误伤的那小子)跟在他爹屁股后头哭哭咧咧:“爹呀,别杀呀……”老王没招了,只好让别人干,可是没人接他的杀牛刀,不是不敢,就是也怕遭报应,老王这才找到集体户来。户长打小连鸡都没杀过,哪有杀牛的胆?白给牛头、牛蹄是不假,可那些东西拿家来也不好整,再说生产队杀牛各户都能分到肉,还费那劲干啥?可是,说杀牛的还给一天工分,自称懒人的户长就经不住诱惑了,捅一刀,歇一天!这么好的事儿可不是天天都有。重赏之下就出了勇夫。

 

老王把磨得雪亮的牛刀交到户长手里,就去圈里帮着拉牛。那牛知道大事不好,死活不动窝。老王放下牛鼻绳,绕到牛后头去拧它的尾巴,拉绳的就剩下几个小年轻,邢三在前,他身后的小姑娘是新上任的妇女队长(原妇女队长,老王的闺女,远嫁他乡了。)老王这招儿见效,那牛负痛猛然前冲,妇女队长和她身后的人扔下绳子逃了个精光,就惨了邢三,让那牛一头撞躺下了。多亏老王拽着牛尾巴才把它拉住。邢三恨恨的往起爬,妇女队长笑得直不起腰。大伙重新拽起绳子,那牛又不肯走了。老王冲户长喊:“给它一刀!”户长糊涂了,难道就这么杀吗?老王又喊:“给它腚上一刀!”户长抬起拿刀的手冲着牛屁股一杵,刀尖撞在骨头上震得手腕发酸,可牛终于出了圈。老王用绳子兜住牛腿把它拽倒,四蹄一攒,穿根杠子,把牛压住,大伙的眼光就都聚在我们户长身上了。户长攥着刀围着牛转,转得老王不耐烦了,他挪了挪身子,让出牛脖子后头的地方,告诉户长哪是下刀的位置。看见户长拿刀在牛脖子底下比划,老王又制止了他。老王把两根手指杵在牛颈椎的下方,指示进刀的具体部位。户长看着那只往上瞪着大牛眼,忽然想到不知会遭到啥样的报应。看着身边把牛死死压住的一帮人,户长知道没有退路了,于是双手握刀向下捅进牛脖子。牛使劲喘气,血沫子从刀口喷出,涂了户长满手满脸。他什么也不顾了,照着老王教的方法,把刀刃转个九十度,从里向外割断了牛的气管。后来户长回忆道:“总共几秒钟的事儿,我觉得干了好长时间。”那时户长可能心里会念叨“你不卖我不买,你不吃我不宰”。

 

那个牛头户长一个人可端不回去,由吴同学和沈同学把牛头牛蹄拴在一根棍子当中,一人一头扛了回去,忽闪忽闪真的好沉。那时不知牛蹄牛尾的美味,都给别人了,而那个牛头剔出好多斤肉呢。

 

(待续)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轻舟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29871 积分:156737 威望:0 精华:25 注册:2008/10/20 14:1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9/26 9:39:00 [只看该作者]

有生活、有观察、有文笔、有热情。



width="80%">size="3" face="宋体">欢迎到《生活百科》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9/26 11:37:00 [只看该作者]

知青生活难忘怀,

做饭挑水杀牛快,

样样本领都要学,

只为适应生存来。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轻舟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29871 积分:156737 威望:0 精华:25 注册:2008/10/20 14:1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9/27 6:48:00 [只看该作者]

读你的作品,更觉得我们的经历是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了。


width="80%">size="3" face="宋体">欢迎到《生活百科》做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