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在晨曦掩映下,我们(何同学依然未睡好,让他继续沉入梦乡)乘坐老隋大哥儿子驾驶的面包车,在李大哥的陪同下,带上黑小儿,前往后屯。道路笔直,而非原来蜿蜒曲折的样子。车在新建成的道路上飞速前进,掠过车窗的,东面是块块稻田,西面是片片草甸。甸子偶有马群出现,沈同学欲举起相机拍照,无奈车速较快,失之交臂。
后屯是站在隋家围子角度对新力屯的称呼,是徐家村委会的所在地,亦有小学校和商店等坐落其间。
下了车,在黑小儿的前导下,向西再向北,见到了小学校的大门。所谓大门,其实就是左右两个垛子,中间有钢管焊接而成的钢铁架子;垛子左右分别与暗红色的砖墙相连,墙上涂有标语。
时值暑假,校园里鸦雀无声。走进大门,展现在眼前的是宽阔的操场,操场是裸露的土面,一些绿草散落其间。由大门至教室是一条砖砌的、只容一人通行的步道,砖头高低错落,很难行走。步道的尽头是一溜红瓦黄墙的教学建筑,建筑门的左右各分别建有8个窗户,窗棱成T字型。走进教学建筑,走廊便分为左右两叉,其南半部各开若干教室。教室内黑板、课桌、教具一应俱全。课桌分为两列四排,算起来,一个班大约16名学生。学生这样少,是否都到县里读书了呢?“县内留学”的现象,一方面增添了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使村屯一级甚或乡镇一级的学校教育资源的闲置或浪费,从长远看是不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的。
出了这幢建筑物,沈同学发现门后立有一个书有校名的牌子,便拖出放在门口,牌子上赫然写着“徐家村庆恩小学”,真是匪夷所思。我们无心打听此命名的出处,旋即走出校门。校门口,迎面走来两个人,一个是李大哥,另一个面熟。近前,看出是原隋家围子、现居后屯的吴焕义,即吴焕文的堂兄弟,我们称他为“小神仙”。当年贫嘴滑舌的他,如今已老态龙钟。吴焕义名不见经传,他的弟弟却是经常接受采访,时常登报,以吟唱民谣而名闻遐迩的人物。我们故意提到他,小神仙说:“别听他糊咧咧!他媳妇和我们大家都熊他:‘瞎的瑟啥呀,不(知)道吃几碗干饭的了!’”
接着,我们到学校西面的村委会转悠一下。与小学校一墙之隔的村委会的确不一般,光那黄黑相间的网状大门就够唬人的了。走进大门,远远望见村委会的蓝顶白房。走到近前,门旁墙壁上挂有写着“五棵树镇徐家村为民服务工作站”的铜牌,拉开白色铁皮包裹的大门,对面的窗外(即房子的北墙外),工人门正在忙碌,原来正在安装移动信号塔,据说将提高附近村屯的手机信号强度。沿走廊左转,再左转进门,是一间挂有党旗、摆有老板桌、老板椅的套房,我们立刻明白是什么所在。墙上高高悬挂着“支部工作显示板”和“哈吐气片区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看来一切都有条不紊,一切都顺理成章。
实际上镇赉不缺水,缺少的是水利控制和调节工程。为解决镇赉对嫩江水资源利用率不足1%的矛盾,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引嫩入白”于2007年启动实施。项目区10万人口直接受益,五棵树镇徐家村作为项目区的东部前沿,自然就成了首批受益的村屯。工程实施前,整个徐家村有600多公顷盐碱地,没有水田,全是旱地。靠天吃饭是天经地义的事,干旱严重,就只能打井灌溉,每公顷旱地最好的时候能产5000公斤玉米,纯收入只有2000元。工程实施后的2008年,改种水田,每公顷的纯收入达到了一万元左右。真是化水害为水利,增产又增收!
了解到水利工程是镇赉农村命脉攸关的大事,我们衷心祝它早日完成,早日造福于我们的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