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1956年的秋天,妈妈送我去上学,就读的这个小学校过去是一个特别有钱人的家,双套的四合院里,房子特别讲究,就像故宫里的建筑一样金碧辉煌。院子里有几棵好大的丁香树,每到春天的时候,到处都是丁香的味道。教室是由居室改造的,面积不是很大,光线也不是很好。教室里的桌椅都是很简单的双人桌,桌面粗糙不平而且留有不少深深的刀工痕迹。教室里黑板的上方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很大的红字。班主任孙老师 从外表上看很年轻,高高的身材但是挺廋,讲话的声音总是小声小气的 ,好像怕惊动谁。特别清楚地记得头一天上课时她的样子,总觉得他象妈妈一样和蔼慈祥。孙老师一直教到小学四年级,遗憾的是这几年里我的书念得不好,经常得3分有时还得2分,叫她非常费心。小学2年级的时候,孙老师找我谈过一次话,她夸奖我说人挺聪明的,应该好好学习。第二天,她叫我当少先队的小队长,估计是想鼓励我一下,可是我一直令她挺失望,因为到她离开我时,我也没有提高学习成绩为她争口气。
这年冬天的三九天是出奇的冷,坚固的柏油马路被冻得裂了缝,26中学的后面有一个我们经常去的臭河泡子,也被冻得象乌龟壳一样,想滑冰都划不了。这年的大雪下的特别勤,呜呜作响的北风烟雪抽在脸上象刀割的一样。本来白天是晴空万里,一夜之间大雪就可以轻松地把街道掩埋、把房门堵上。大人们上班,孩子们上学只好从窗户里爬出来。寒冷的冬季里,学校没有暖气,每个教室里只有一个洋炉子,上课以前学校的工友把洋炉子点着,以后添煤的事情就由学生自己完成。虽然说教室里有炉子,但是它的热量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冷的发抖,为了不使脚被冻伤,需要双腿不断的运动,所以教室里经常发生乱七八糟的声音。有的时候因为天气实在是太冷了,老师不得不宣布停课叫同学们回家。
当然,雪大了也有好处。记得要过年的时候雪还是那样大,院子里的几个孩子,把外面的雪堆得高高地就像“雪山”一样,然后还要把“雪山”用铁锨拍实。二天以后再往雪堆上泼水,水很快地会在“雪山”的外面形成一个冰壳,这个时候再把里面的雪挖出去,就成了一个冰壳房子。在这个水晶一样的小房子里,穿过透明的外壳,白天能看到太阳,晚上能看到月亮,如果在水晶房子里面点上个红蜡烛,和女孩子们过家家玩,简直象生活在童话世界里非常有趣。
对于男孩子们来说,更有趣的是在雪天里打雪仗,打群仗。院子里的孩子们之间打,院与院之间的孩子们打,胡同与胡同之间的孩子们也打。最热闹的时候就像孩子们的领域发生了“世界大战”。班里有个同学,他的姐姐足智多谋英勇无比,很快就成了胡同里的孩子王。我们管她叫司令,听从她的指挥,在她的率领下经常同别的胡同里的孩子们打雪仗。那时侯的打雪仗非常有特点,双方都是把雪揉成棒球一样的雪团,扔过来扔过去的,顺利的时候能逮住对方的一个孩子,大家就往他的脖子里灌雪,然后就是得意的哈哈大笑。不管是谁,要是被人家灌一脖子雪那就惨了,雪一化开,后背全是冰凉的水,只得赶紧往家跑。
为了保卫我们大院的“领土”,防止附近院子里孩子们的“入侵“,我们还用雪堆成雪的长城,每天有人拿着棍子站岗放哨。有一次,前胡同的孩子向我们进攻,打了一天雪仗也没有攻下我们的城堡,反而被我们抓来了2个“战俘“,为了庆祝胜利,我们用草绳子把“战俘“绑到电线杆子上,然后就跑了。过一会儿,我们怕把“战俘“冻死,跑去看他们,结果发现那两个小孩已经跑了,后来才知道,那草绳不结实一挣就开。司令说挺好要不就该出事了。
除此以外,冬天里还可以打冰嘎,滑冰车,弹玻璃球,或者找一块人少的地方,把雪扫干净,在地上撒一些高粱米,再用根棍子支个破筐,等家雀进到筐的下面吃高粱米的时候,用绳一拉支筐的棍子,就把家雀扣到筐里了。不过,看来是简单,可要是想从筐里把家雀拿出来,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个时候好像谁家都穷,尤其是我家,冬天穿的就是空心棉袄、棉裤。棉鞋都是自己家作的,记得穿了好长时间的傻鞋,就是那种前面有两条筋,穿的时候不用分左右撇的布制鞋。没有袜子,也没有手套,大冷天的只要玩上几天,手就会被冻得裂大口子。虽然有时口子里往外淌血,但是该玩还是玩,该闹还是闹。
上学的路边有两个说书的茶馆,一个在路东一个在路西。东边的那个茶馆开张后不久就黄了,后来改成跳二人转的小场子。而西边的那个说书的小茶馆,一直坚持到1964年。茶馆里经常演出的节目就是《三侠五义》、《隋唐演义》。茶馆不太大也就能装20来个人。茶馆里的茶水随便喝,随喝随倒。说书的每讲一段,一句且听下回分解,小伙计就端盘子下来收钱。我们院子里的几个同学,因为没有钱,又爱听人家讲的评书。经常蹲在茶馆的外面,猫在人家的窗户下,装作看书的样子,偷偷的听人家说评书。
当然了,真正有组织有意义的活动,还是在学校里。同学们经常在操场上围坐一圈,作《丢手绢》的游戏:“丢手绢,丢手绢,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大家不要告诉他。”做游戏当然是件高兴的事,不过时间长了我就想,人为什么这样自私啊,你不告诉他就算了,还叫“大家不要告诉他”。你看那个《找朋友》多好:“找哇,找哇,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大家都是好朋友。”明显地是一种团结友谊的气氛。那个时候学校是半日制,功课也不是很多,所以有很多的时间去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有时候去交通岗站岗举着小红旗帮助警察叔叔维护秩序,遇到那些不守纪律的骑车人,上前敬个礼,叫他下次注意。有的时候到革命烈士、革命军人的家里帮助干活。前胡同有个老大娘,她的三个孩子跟共/产/党干革命都牺牲了,家里只有大娘一个人。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每星期去一次她家,洗衣服、扫地、擦窗户、倒垃圾。后来几乎天天去,只要我们能干的活全都干了。我们毕业以后还把这件事情很郑重交给了低年级的同学,千叮咛万嘱咐叫他们一定要照顾好大娘。其实我们很愿意到汽车公司帮助清洗公交车,虽然干活很累,但是司机叔叔总能叫我们白坐车,那可是捡了不小的便宜啊。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同学们逐渐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少年基层组织。解放以前,曾经叫过儿童团。少先队的队旗有大、中、小队队旗之分,每面队旗都是鲜红鲜红的红颜色,那鲜红的颜色代表烈士的鲜血,提醒人们别忘了革命的先烈。队旗上的那个黄色的五星,代表着少先队是革命的一部分,是革命少年中的先进分子。那把正在燃烧的火炬,代表着少先队是革命的星星之火,是革命的希望。而且,每个队员的脖子上系有红领巾。那个鲜艳的红领巾,恰好是红旗的一角,代表少先队员是革命的一部分。
我们正式戴上红领巾,是在少先队的大队会上。入队仪式被安排在学校西侧树木环抱的操场里。仪式上,几十面印有金黄色五星和火炬的红色少先队队旗在微风中随风飘舞,几十架排列有序的大、小队洋鼓有节奏地敲响,还有那金黄色的小号发出响亮的“滴滴嗒,滴滴嗒”声音。在这如此庄严肃穆的时刻,在这令多少少年心潮澎湃的瞬间,大杨树底下的大队辅导员老师和高一年级的少先队员们,把那鲜艳的红领巾系在新入队同学的脖子上。所有新入队的同学不仅感到这是党和人民给与他们的光荣,也是社会主义革命赋予他们的责任。在大队文艺委员的领唱下,少先队员们齐声高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我们新中国的儿童
我们新少年的先锋
团结起来继承我们的父兄
不怕困难不怕担子重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斗争
战斗在民主阵营的最前线
毛泽东新中国的太阳
开辟了新中国的方向
黑暗势力已从全中国扫荡
红旗招展前途无限量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
勇敢前进,前进,跟着共产党
(其中“继承我们的父兄”一句在六十年代改过一句,改为“继承革命的英雄”。)
我们郑重地把展平的右手举在头上,向庄严的少先队队旗宣誓,我们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要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爱国家、爱人民、让鲜艳的红领巾永远飘扬在胸前。我们决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辜负党和毛主席的教导,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