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51
积分:36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3/25 17:33:00
|
[原创]心中有座"望儿山" Post By:2010/3/29 12:29:00 [只看该作者]
心中有座望儿山
辽宁熊岳有座望儿山.
望儿山有个传说.
一个青年去赶考,走了好多好多天,没有音信.母亲思儿心切,每天站在小山包上眺望.天天如此.
母亲盼啊盼,盼得黑发变白发,肉身变成石身,最后变成一尊石象屹立在山顶.
望儿山传说的实质是宏扬伟大的母爱,"儿行千里母担忧"就是最好的诠释.
然而,在我心中也有一座这样的"望儿山".
六十年代末也就是一九六八年,在史无前例的上山下乡的洪流中,我离开家乡走上知青道路.这一走
就象小燕离窝--出飞了.到离家500多里辽西北镇插队,三年后我被安排在县城工作并安了家.
每次回抚探亲,母亲不论身体怎样都要坚持亲自到车站送行.当火车驶离车站后,凭窗而望,空荡荡
的站台上只剩下一个老人在远眺,直到身影消失在地平线下.每每如此.不变的是身影,变的只是由
黑到白的头发.
这个影子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头成为我心中的"望儿山".
我的母亲是个平凡普通的传统妇女,她既没有美丽漂亮的面孔,也没有高贵典雅的气质;既不富有,
也无才华.但是她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相夫教子,忙忙碌碌一生,为丈夫为国家为社会养育了五个子女.
在我记忆中,她经常穿的是一件干靠色带大襟的市布褂子,洗的又洗,补了又补,洗的都褪了色变成
肉白色,上面是补丁摞补丁.她的针线活特别好,左手持针,缝的又平又密,经常在家人入睡后还在灯
下缝缝补补.母亲做的饭很好吃,那个时候粗粮多,母亲就粗粮细作,用玉米面烙的饼比白面饼还"香".
擀出的杂米面条又细又长又筋斗,吃了一碗还想下吃下一碗.
我母亲会做家乡饭,甩出的汤子甜甜的酸酸的,非常非常的好吃.母亲甩汤子时的情景就好象仙女
手持彩练在挥撒,汤条上下翻飞,有时高过了头顶,有时离开灶台二三步远也能把汤条准确的甩到锅
里,实为一绝,被人赞叹.她还会烙粘火勺,烙出粘火勺又软又甜又糯.
母亲总是说自己爱吃鱼头.每次家里改善生活她都把吃剩的鱼头鱼尾鱼刺收集起来,重新回到锅里
翻炒,炒到焦黄稀酥蹦脆时就饭吃.当时我还小哪里知道妈妈是舍不得吃鱼呀.天下有专爱吃鱼头人
吗?估计只是个借口,或者是个传说.而我的母亲却是为了家人多吃一口而想出一个的托词.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小时候常跟妈妈去露天矿西舍场去拣煤.临走时妈妈总会特意给我烙两块葱花
饼,灌一壶凉水.从我家到西舍场有八里地远,徒步要走一个多小时,背煤回来则要磨蹭两三个小时.
到西舍场后,母亲去拣煤,让我看东西.等我抓了一串蚂蚱几个蜻蜓回来时,妈妈已经拣了一大堆煤.
最难忘的情景是母亲背负煤袋行走的身影,那身影几成C字,一步一挪蹭,一步一滴汗,走的是那么的艰
难.......那么艰辛.此时,母亲给我逢的小麻袋仿佛还压在我的背上,舌头舔着咸咸的汗珠.......
母亲去世后,听我一个同父异母的大姐讲.大姐亲眼目睹了母亲在土改时遭受了很多罪.我的父亲
是三代单传的独苗.解放前爷爷家有地有房,即吃房租又吃地租.父亲从小读私塾,国高毕业,在当地是
有名的才子.土改时爷爷的家被分.父亲闻讯后家也没敢回连夜逃到奉天(沈阳),后碾转到了千金寨
(抚顺).农会逼母亲交出父亲下落.母亲不说,被鞭抽棒打,直至后背被打烂.姥爷家贫,舅舅是贫农会
的,说:"你们不能这么逼我妹妹,不能自己打自己人".后来舅舅把母亲和哥哥姐姐偷偷的从宽甸老家
送到抚顺父亲那里.解放后,有了我和弟弟妹妹.纠偏时父亲的成分由富农改成中农.
母亲就是这样忠贞不渝的热爱自己的丈夫,忠诚于家庭和爱情.
母亲个子并不高,只有一米五几,但是她在我心里特别高大.她就象一座大山,天塌下来她敢顶上;
母亲其貌并不美,单眼皮白头发,但是她在我眼里就是一个女神,那么端庄那么慈祥,简直就是南海救
苦救难观士音的化身;母亲文化程度也不高,大字不识一斗,但是她在我心中是智慧的化身,那么通情
达理,那么贤惠,言传身教哺育着子孙后代.
后来我在北镇安了家,回去的次数随着岁月递减.每次要离开家的时候,母亲她都要亲手作一碗
热气腾腾的面条,亲自来到站台上望着渐去渐远的列车,默默的眺望着自己的儿女........
这就是埋藏在我心中的"望儿山".
有个名人说: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不知何人所说,吾却将其深深牢记.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