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
人人都说故乡好,人到了老年还经常要说“落叶归根”的话题。而我的故乡在哪里?这却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故乡?“故乡”一词在《词海》和《新华字典》上没有确切的定义。而在《汉语小词典》和《小学生词典》上则解释为;故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它的同义词很多,如老家、家乡、故土、故里、故园、故国、家山、籍贯……等等。
我们都知道,在每个人的户口本上都有一项内容必须填写,那就是“籍贯”,指的是你出生地或家庭久居的地方,但是一般来讲都填写的是你的祖辈生活的地方。在很早以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在固定地域内生活和繁衍后代的,很少到其他地方定居,因此就把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称之为祖籍,也就是一个人的籍贯所在,人们称那里是老家,也就是故乡。
由于社会的发展,祖籍和故乡就产生了区别。不管是发展商业也好,还是逃荒也好,人口有了流动。一部分流动的人口就在其他地方定居了下来,并且在那里长期地生活和繁衍着后代,这些人及其他们的后代仍然应该把过去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作为自己的籍贯。但是对他们的后代来说,他们的故乡就不再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了。比如很多侨民,已经在国外居住和繁衍了后代,他们后代的故乡应该是他们居住和繁衍后代的地方,而他们的祖籍依然是在中国。
因为我的祖父是个逃荒的难民,我父亲又是个铁路工人。所以,我的祖籍是河北省交河县,户口本上的籍贯栏目里有是这样填写的,我出生在内蒙古王爷庙(现在的乌兰浩特市),三岁到八岁生活在齐齐哈尔,八岁到北京,二十二岁下乡到北大荒,在北大荒生活了将近三十年,退休后又回到了北京。哪里是我的故乡呢?是河北省交河县?还是内蒙古王爷庙?是齐齐哈尔?是北京?还是北大荒?
祖籍,我是没有去过的,不知道那里的过去和现在是什么样子。我父亲对我讲起过;我的祖父携家带口从那里逃荒出来后,再也没有回去过。所以那里只是我的籍贯,恐怕不能算是我的故乡了。
听我奶奶说起过,王爷庙是成吉思汗诞生的地方。我就出生在王爷庙,那里周围都是大山,所以奶奶给我起了个名字叫“占山”。在我的记忆中也曾经有过;我们家的房后就是一座大山,那时我们家的土院墙内还养过一群羊,而且我老伯还经常把我放在一支大的卷毛羊的背上玩儿,我骑着的那个大羊非常老实而且温顺,它的头上还有两个转了好几圈儿的羊角呢……那里是我的故乡吗?我虽然比较早的就有了记忆,但是再也没有其他任何的印象了,而且随着我父亲工作的调动,我们全家又都搬到了齐齐哈尔。
我的童年是在齐齐哈尔度过的,虽然只有五年左右的时间,但是给我留下的印象却很深刻。日本投降以前我们住的是小平房,我们院里另一家住的是个卖牛肉的,就在院子里杀牛宰羊的。我们还经常能啃到他们用大锅煮熟的剔过肉的牛骨头呢。
那一年,后来才知道是1945年吧,苏联飞机轰炸齐齐哈尔时,我们家的人都躲进地窖时,我爸爸却站在平房的屋顶上看着飞机投炸弹,我妈妈吓得一边掉眼泪一边还直喊“老冤家,快回来躲一躲吧,别叫飞机看见了。”我爸爸还说:“那一棵炸弹比咱们这片房子可贵多了,人家才舍不得把炸弹扔到咱们这儿呢,飞机是来炸小日本的,咱们怕什么。”
日本投降后,我们家就搬到了叫“南居宅”的地方,那里原来是日本人住的两层的楼房,在那里我认识了不少的小伙伴,我还记得比我大的有丁玉玺、戴尔义、张立言,和我一般大的有张大中、庞学勤、李富荣、何小六等,我们经常一起到草甸子里捉蛤蟆,用蜘蛛网粘蜻蜓,到火车站的破闷罐子车里捉迷藏……我还记得我看过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民主东北”第多少集来着?片子名叫“不要杀他”。故事的情节我都记得比较清楚,讲的是一个东北民主联军(就是后来的解放军)的战士,在擦枪时走了火,打死了一个老大妈的儿子。部队为了严肃纪律决定要枪毙那个战士,用来抵命。在刑场上,老大妈哭着喊道:“不要杀他”。并把那个战士认作了自己的儿子。听大人们说那是真事儿呢;还记得爷爷带我去“龙沙公园”玩,在高山上的亭子里给我买油炸丸子吃呢;我还记得在火车站和姐姐一起卖过凉水;我和小伙伴带着各自家的大狗到草甸子玩时,曾经遇到过狼群,我们还以为是野狗呢,我们带着的三条大狗都非常勇敢地一边狂叫着,一边左右奔跑着保护着我们,要不是几个种地的农民帮忙我们可就惨了……还有很多很多美好的记忆使我一直都想着再回去看看。齐齐哈尔能是我的故乡吗?
有人说我的故乡是北京,因为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在北京长期的居住与生活着,再也没有离开过,我的青少年时代也是在北京度过的。49年的6月我们就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来到了北京。我家住在东单船板胡同31号,那里是铁路职工宿舍大院,我和姐姐们都是在毛家湾胡同“第一铁路职工子弟完全小学”读书的。直到57年要在我们小学那个地方建设新的北京火车站,小学校要迁到我们居住的铁路宿舍来,我的家又搬到了东四的铁路宿舍了。总之都是在北京市东城区居住。我爱北京,这里是我发育成长的温床,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供养,是我从小学一直升入大学的保障。父母的谆谆教导和他们的行为榜样,给了我勤劳、好学、天天向上的力量。
我爱北京,我熟悉这里的大街小巷,更熟悉天安门广场。49年10月1日,虽然我只有八岁,可是我却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就站在东三座门旁,观看了我们国家的开国大典;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建设,有我义务劳动的汗水;长安大街的修建,有我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时,头顶烈日,手持钢锤,砸出的一堆堆碎石块儿铺就的地段;十三陵山区的绿化和十三陵水库的工地上都有我的足迹;上初中时,每逢“五一”、“十一”我都戴着红领巾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接受着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们的检阅;隆重的十年大庆,我参加了学校的服务队,值勤在正义路北口,观看了坦克兵以后的所有的游行队伍;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天坛、北海、动物园、颐和园、香山……一年四季美好风光的玩赏,以及在那河湖水面上划船荡舟,是学校或班级组织的班日、团日活动的地方;每星期六到“少年之家”参加的科技小组的活动,不但增长了很多的课外知识,更培养了我自己动手的能力;消灭“四害”时,到城墙上去轰麻雀、到护城河边挖苍蝇蛹、到处去打老鼠,还要上交老鼠尾巴;大炼钢铁时,半夜拉着小车到几十里外的焦化厂去拉焦碳、把王府井大街铺地的耐火砖起出来修建炼钢的炉子……总之,这学生时代的学习和丰富的社会活动,都奠定了我诚实做人的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爱北京,不仅因为它是祖国的首都,更因为它是我从无知的孩童到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的成长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