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之家在二楼特意开辟了一间图书阅览室.目的很明了.为知青服务。为此主人对知青文化的关注从未停息.还专门收集了知青书籍和有关杂志.为的就是传承弘扬知青文化.沟通情感.能使大家在精神上感到愉悦。知青书籍有(北极光).(北大荒文学).(北方文学).(黑.白.红一兵团知青生活写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雪域).(年轮).(昨日风雨路).(那山那水那嘎垯).(苦辣酸甜的回忆).(黑土残阳).(中国知青部落).(我们的故事).(初升的太阳垄上行).还有(北大荒后知青时代)等,使我们真的能产生一种对知青文化的敬畏。在安靜的环境里.倾听手指轻轻翻过书页发出的沙沙声.徜徉在书旳海洋里.心灵在字里行间自由游戏.有时读着读着眼睛中就有了湿润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感动了我们?是坎坷?是苦难?还是.....
知青之家的有心人于苏婷总是看似肄意地制造着让人或兴奋或留恋的想法并付诸行动.最近一次我去她家.在图书室意外发现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织锦缎的毛主席去安源的大幅画像悬挂在进门醒目的墙上。在墙上.玻璃橱窗里还摆放着许多时代变迁.知青历史见证的实物"杭三中学生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光荣证.""黑龙江省边境地区居民证"."杭州至福利屯的火车票"."全国流动粮票"."黄绿色的军大衣.棉帽.家信.黑色的棉胶鞋.黄色的綁带.蚊帐帽.垫肩.套袖.还有北大荒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推出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纪念品.如北大荒知青纪念封.纪念邮票.纪念明信片.纪念衫.纪念章等....哇塞.真不知她从哪里搞来这么多珍贵物品.真像一个小型的知青博物馆了.它是知青一代艰辛生涯的见证书.更是未来一代的历史路线图。虽然我们己经离开农场30多年了.栖身其中的岁月.有如一朵飘流的云.永远地逝去了.但岁月中的一些场景.一些事情.一些词语.至今留在我们的脑海里.时常进入我们的梦境.它们像埋在地下多年的佳酿.历史弥醇.余味无穷。
知青之家也是知青们释放心情.追忆曾经的岁月.激情放歌的好去处。一楼大厅左侧就是卡拉OK室.宽大的屏幕和一流的功放设备.虽然菜单上曲目众多.唯有北大荒歌曲最热门.这些歌曲准确地抓住和诠释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如(北大荒人的歌).(兵团战士胸有朝阳).(永不放下枪).(大烟炮).(开江冰排).(大荒情魂).(北大荒的风).(哦.我的黑土地).(陶醉这北国夜色).(说不清这黑土地).(小白杨)等.音乐是语言.只有真心融入其中.你才能感受得到那种特别的情感。还有一首我们大家都会哼上几句的曾唱遍三江平原的六师创业歌"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迎着困难上.踏着苦字走.不向上级来伸手.苦干实干加巧干.誓让抚远山河变."这首人人都会唱的歌曲.在那特定的艰苦环境下.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兵团战士.特别对我们这群不谙世事的知识青年.更有着振耷发聩的震撼力。
这些歌曲记录着时代的轨迹.它是以岁月为谱.以青春为词.记录了我们一代人非凡的生命历程.我们熟稔每个音符和每一个转折.总忍不住要轻哼或高唱.当旋律响起时.许多生活的感受.许多遥远的记忆都向我们奔涌而来.那些留在记忆深处的日子.那些被深深埋藏的记忆.就在这一首首歌的旋律中渐渐清晰.渐渐嘹亮。
知青之家凝聚着知青的人气.彰显它的特色.以于苏婷为核心的原杭三中赴胜利农场知青为骨干.辐射至北京.上海.天冿.哈尔滨.佳木斯等城市知青.这里是他们的集散地.这里是他们旅途中的驿站.这不.过几天原农场修理连的哈市知青孙民杰及家人在上海观看世博会后将与上海知青刘慧琴等人一起来杭.看来于苏婷又要策划.按排他们在杭的吃.住.行及三地知青聚会的日程安排了。
于苏婷热衷于知青事业.据原北大荒24团在杭战友联谊会有关记录显示.纪念赴黑28周年.30周年.40周年各大型联谊庆典活动.以及2004年回访第二故乡捐款于农场子弟学校.捐款给家庭有困难的.生病的.逝世的知青战友家属.数额达万元以上.知青战友在她家活动的费用就更不好说了。
正如于苏婷所言.人活着不单是赚钱.更要学会感恩.特别在那荒原岁月.我们患难与共.凝聚而成友情.如今我们渐渐老了.需要互相支撑和搀扶.这支撑和搀扶的动力就是荒友情.荒友爰。
思想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我们有理由相信.于苏婷在后知青时代将会走得更踏实.更有韵味。
最近看到(北大荒后知青时代)一书的结尾这样写到:"在这个盛大的纪念活动中.我们不能忘记一大批北大荒知青中的佼佼者和知青活动的积极分子.不论他们是否名人.是否草根.只要为北大荒知青活动做出了贡献.就应该受到表彰.他们的胸前.将佩戴上金光闪闪的北大荒知青奖章。
全国三千枚北大荒知青奖章中.胜利农场杭州知青共获十枚.其中一枚属于于苏婷.
徐志伟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