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彩云之南 → [原创]《在傣家寨相遇的上海知青》


  共有226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在傣家寨相遇的上海知青》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瑞丽江边
  1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74 积分:2172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10/2/20 20:34:00
[原创]《在傣家寨相遇的上海知青》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1 23:16:00 [只看该作者]

         

       在傣家寨相遇的上海知青

 

 

      2012年2月的成都仍是阴雨绵绵,很长时间不见太阳,气温长时间在0——8度间排徊,往年春光明媚的季节迟迟没有降临,让人感觉很郁闷。

      2月下旬,版纳老同学孙运祜盛情相邀去云南罗平看菜花,便欣然前往。在饱享了春意昂然的旷野菜花美景之后,又经不住老同学的再三邀请,马不停蹄继续前往他家乡西双版纳。在那阳光灿烂、温暖的版纳冬季里去穿行野象谷、仰望“望天树”、翻越糯团山一睹茶树王;去拜会老同学、见识新朋友、去傣家寨、吃傣味餐。。。每天早出晚归玩得乐不思蜀,忘了一切,若不是还要上班,我真不想回成都了。

      这次西双版纳之行,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而在勐腊傣寨偶遇两位上海知青,他们的故事却让我感动和记忆深刻。这里,我把我们游傣家寨与他们相遇的龙门阵给大家摆一下,我想,他们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也会让你有所感慨的。

       2月24日一早,老同学孙运祜、小刀夫妇俩就带着我和我爱人王婉玉开车去勐腊的曼龙代傣家寨去游玩并品尝正宗的傣味餐,说下午再去望天树景区去看热带雨林中的望天树。对这样的安排,正中下怀,我非常满意。他介绍说,这个名叫“曼龙代”的傣家寨保护得很好,变化不是很大,还很传统,民风也还很淳朴,那里的傣味餐也很地道,现在的版纳像这样的傣家寨已不多见了。这让我非常地期待,我就是想好好地看一下我想象中传统的傣家寨是什么样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916_副本.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为了我们能在中午不误午餐,老孙在路上给曼龙代寨子里的老周打了一个电话,请他帮预定一桌傣味餐,并请他和夫人一起与我们共进午餐。老孙告诉我,这个老周是一个娶了傣族姑娘留在版纳的上海知青,前两个月才认识的,人很不错,也健谈,你们都是知青应该谈得来。一听这里还能见到娶了“哨哆哩”(我们德宏叫“小卜少”)留下来的上海知青,这也是让我感兴趣的事,于是,一路上我们又聊开了汉族和傣族之间的话题。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937_副本.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去勐腊的途中一路山清水秀、风光如画。但快速发展的橡胶业正在和原始森林争夺地盘,对面山上正好就是新开的橡胶林和原始森林的交界地带)

       正好,老孙的爱人小刀也是傣族,聊傣族的话题正好可给我们当老师。我也正好了解一下版纳傣族与我们德宏傣族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和不同。我曾在德宏傣族地区前后呆了五、六年时间,很可惜的是当时兵团怕知青惹事,不允许我们私自去傣族寨子、更不允许和傣族交朋友,这让我们兵团知青的傣语水平太差,只学会了一些最基本的交易和生活语言。我很羡慕下乡插队的知青,他们几乎都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傣话,与傣族可以毫无障碍地交流,回到城市后还可将其用来作为外语一样在特定的环境下交流,岂不是很有趣味?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950_副本.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在去曼龙代寨子的途中,山上都是农场栽种的橡胶树,平地大多是香蕉地)

       通过向小刀了解,才知道,我们德宏的“小卜少”在版纳则称“哨哆哩”,我们那里的“小卜冒”这里却叫“猫哆哩”,。。。原来,两地傣族的差别还真不少,交流起来还是会有不少的问题。好在,傣族是一个十分热情、谦虚和爱学习的民族,他们与汉族相处,都能很快地学会汉语,主动地与你用汉话交谈,这的确也让我们知青们检了个懒,不再去虚心地学他们的语言了。可是,傣族的语言与汉语还是有自身的语法习惯的,刚开始时也曾闹出许多误会和笑话来。

        在车上,老孙又和我们讲起了一段经典的笑话:当年,一位转业干部到傣家寨当工作组队员,与一位傣族汉子很谈得来,交上了朋友。临走时, 傣族汉子热情地与这位转业干部告别,用汉语说到:“大哥,你有空就到我家来,来玩我啊!要细(是)我不在呢,我就让我老婆在家等你,你就玩她嘛!她也好玩呢!你不要客气啊!”听到傣族汉子的话,这位转业干部的眼睛都瞪大了,心也快要跳出来了,脚也在打闪了!后来才知道,傣族的说话习惯与汉族不同,把“找我玩”说成了“来玩我!”因此,汉族与傣族刚开始接触交流时还是闹出了不少的笑话。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954_副本.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去寨子的途中,路边有不少这样的香蕉地。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958_副本_副本.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我们进入了曼龙代傣家寨)

       在车上的谈笑间,我们不知不觉就到了勐腊县城。老孙叫上了小刀的儿媳的哥哥小罗开着出租车带路前往曼龙代村。曼龙代村座落在勐腊县坝区的一条蜿蜒的河边。在去曼龙代村的路上我们一直在一大片的香蕉林中穿行,这个季节香蕉已是硕果累累,果实都被用蓝色的塑料袋包裹起来,据说这是为了让香蕉的卖相更美观、漂亮。难怪我们现在到水果店看到的香蕉都那么好看,几年前这样的香蕉都可当作进口香蕉卖的!听说,这里大片大片的香蕉林几年前都还是水稻田,大都是像福建、广东等地的外地人给租下来改成了香蕉地,这可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据说每亩地的年租金已达2000元,对当地农民来说,这比种水稻要划算,还落得个清闲,若再去给香蕉老板打工还能挣工钱,何乐而不为呢?

待续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瑞丽江边
  2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74 积分:2172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10/2/20 20:3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1 23:36:00 [只看该作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981_副本_副本.jpg:

(上海知青老周竹楼的一堵墙面写有当年上山下乡最有号召力的口号)

      转眼间我们就来到了这个名叫“曼龙代”的傣家寨 。路过一家竹楼看见有一面写有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语录墙,我们想这很有可能就是上海知青老周的家了。果然,这正是他的家。老周又到傣味餐厅去给我们看准备的午餐去了,家里只有他的爱人在,女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到她家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1030_副本_副本_副本.jpg:

                            (上海知青老周竹楼的篱笆围墙和大门)

       老周的竹楼是在2005年新盖的第三代竹楼,屋顶用上了琉璃瓦,水泥地面抹得光滑亮堂,天花板也是当时时兴的塑料槽板。进到竹楼底层,我们惊奇的发现,这底楼竟然如此的宽敞明亮,而四周没有一道墙壁,就连整个竹楼院子都没有围墙,只是用竹笆围住竹楼,有两面甚至只用了鱼网围住了事。这真让我们大感意外。老周家的底楼摆放着大电视、大音箱、大冰箱、及所有的厨房等生活用品,值钱的东西也不少,都这样四无遮拦的敞放着,只有竹楼外的一个小篱笆门把守着这屋里的一切。我们首先就会想到一个问题:这安全吗?这在其他地方是无法想象的!

       看到眼前的这一切,一下就让我对这里刮目相看,这里的民风实在是太淳朴了,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那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社会和伊甸园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980_副本.jpg:

(上海知青老周家的底楼十分宽敞、明亮,后院连竹笆都没要,只用半人高的鱼网一栏了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975_副本.jpg:

                                          傣家寨一角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071_副本.jpg:

    (典型的第二代傣家竹楼,竹笆围栏,大门仅为两根竹竿)

       走到寨子随处看看,这里的竹楼几乎都是象这样用一道简易的竹篱笆围住就行了,有的人家干脆连门都不要了,基本上都是不设防的!这的确让我们这些来自所谓代表着社会和时代发展进步的大城市的人感到吃惊,更感到羞愧!在现代社会大城市的飞速发展中,人们得到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的防范之心也越来越重,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也让人们生活在了防盗门、防盗窗、保险柜、密码锁。。。等等里三层外三层的层层防范之中,那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社会的景象正离我们远去。我万万没想到,今天这里所见到的情景却让我看到了我曾认为我们已经永远失去了的东西却在这里失而复得,这不能不让我十分的欣喜和惊讶! 在后来与上海知青的交流中和我对寨子逐渐的了解后,似乎有了一些答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1024_副本.jpg:

(上海老周竹楼旁盛开的火焰花真像一朵正在燃烧、跳动的火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997_副本.jpg:

(女主人依庄扁热情地招待我们吃水果。右三为上海知青老周,左三为老周爱人依庄扁,左一为上海知青老董)

        上海知青老周还未回来之前,女主人依庄扁一边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一边忙着端上香蕉、龙眼、甜酸角等一大堆水果并沏上茶端给我们。女主人的大方和犹如她家屋前盛开的火焰花般的热情让我们一进屋就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心里顿时感到暖暖的。

       老孙告诉我,老周名叫周建国,因寨子里只有他一位上海知青,老乡们便都叫他“上海老周”。上海知青老周联系好午餐后回到家里,今天凑巧还来了两位从上海回版纳来的他的老朋友上海知青老董和小黄夫妇俩,这么多老知青相聚在一起让这间知青屋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上海知青老周现在说得一口略带上海腔的流利的云南话,这也是他扎根边疆几十年的一种必然结果,也让我们之间的交流显得更为亲切和自然。他向我们介绍说老董也是1969年来西双版纳勐腊插队的上海知青,他的爱人小黄也是1969年到建设兵团的水利兵团支边的上海知青。现在小黄今年初也刚退休下来,儿子又在德国留学,身边没什么牵挂,就回到西双版纳来过了。看来,今天我们这一群具有边疆情结和云南情结的人相聚在一起又是一种必然了,既然大家都是支边的老知青,知青的秉性让大家都一见如故的热络起来,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我对上海知青老周与傣族姑娘结合扎根边疆几十年的经历十分好奇,便直接了当地请他介绍。老周说,他1969年因为家庭问题不能到东北生产建设兵团支边,所以选择了到云南插队,当时想的是云南气候好,就选的到云南。他们那批人中还有朱克家。老董讲他们那年上海报名到云南来插队的知青总共有三千多名,但因各种原因很多人不来了,最后到云南来的只有三百多人,并且大多都是因家庭出身不好或有问题去不了建设兵团的人。开始并不是分到西双版纳,而是分到临沧地区。由于当时六十年代初去新疆的上海知青要求回上海正在闹事,等我们到了昆明后上面又才改变了原计划,把我们全部分到了西双版纳。当然这里比临沧条件要好多了。

       老周讲:“我当年插队是在勐仑的一个傣族寨子。因表现好,1971年勐腊县农资公司招人时,寨子里就把我推荐给了他们成为了第一批被招工的下乡知青。当时的农资公司供销社在曼龙代这个寨子有一个售货点,就把我安排在这里当了售货员。寨子里的人觉得一个从大城市的年轻人离开父母来到边疆很不容易,因此都很关心和照顾我。依庄扁的父母就经常让女儿给我送一点小菜什么的。依庄扁长大一点下田劳动每天要从小卖部门口过也乐意来店里卖点什么。当时的依庄扁活泼、年轻、漂亮,我也常爱去她家买点小菜什么的,这么一来二往就喜欢上了这个傣族小姑娘。再后来我们就相爱了,最后,我和庄依扁结了婚,就在边疆扎了根。”

      后来,老周被调到了县里工作。一起下乡的上海知青也陆续被招工,回了城。随着知青的大返城,边疆没留下多少知青,老周也没再动过回城的念头,他说我在这里也挺好的,为什么非要回去啊!改革开放后,老周又逐渐走上了领导岗位,先后在县供销社、商业局、县经委等领导岗位任过职,前两年已从县发改委退休下来。由于喜欢傣家寨的环境和氛围,2005年,老周和妻子在老岳父母的宅基地上大兴土木,花了20多万元盖起了现在的这幢新式的傣家楼。就连今年第一次回西双版纳的上海知青老董的爱人小黄都对老周夫妇的这幢傣家楼羡慕不已,她更是赞不绝口地说道:“就是我们上海的市委书记、市长也住不到象你们这样宽敞、环境这么好的好房子呀!住在这里多舒服呀!”我想,小黄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在这种风光如画的田园景色中更享受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淳朴民风中的宁静和闲适生活,这在现代大城市中是肯定享受不到的!说实话,我也很想早日来体会一下这样的生活,那该多有意思啊!只是现在还有工作在身,只有等退休才能考虑了。

       上海知青老董1969年下乡到勐腊的傣族寨子后,一直住在傣族老乡家,没有条件回上海。一直到了1974年才第一次回到上海探亲,然后就再也没回到西双版纳。我问他为什么没再回来,他说:“我那时已没有买一张火车票的钱了,没条件回来了!”可是,时隔27年后,他从2001年开始,却每年都要回西双版纳一次,回来看他的老房东一家人!不管是坐火车还是乘飞机,总之每年都要回来一次才行!

       我好奇地问:“你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呢?”

       老董说:“现在不是都有年休假了吗?”

      “哦!那你这么多年就没用年休假去其它地方旅游过?每年都回西双版纳?”我有些不敢相信。

      “没有,我每年都回到我的老房东家里,其它地方都不去!”老董肯定地说。“此外,我每次回来也要来老周家一次,吃一顿饭,看看他们。”

      “那么你爱人黄老师也和你一道经常回来啰?”我又向老董的爱人黄老师问道。

       “我还从没跟他回来过,一是家里还有老人、小孩走不开,另外经济上也还不太允许。今年我刚办好退休,是第一次跟他回来。”老董的爱人黄老师这样回答。这让我颇感意外,我想,老董在时隔十多年后还不忘老房东,并且每年都用年休假回到寨子里,他一定和老房东一家的关系不一般,他一定是个重感情的人,他和房东家也一定有着不一般的故事!

       在一旁的老周看我一直有些疑惑、不理解。就告诉我:“他呢,到寨子后就一直住在傣族房东家,房东看他年龄小,一个人远离父母,心疼他,就把他当儿子看,对他很好。人嘛,都是有感情的嘛!他也就把房东家当成了他自己的家了!那些年他没条件回来,他有条件了,肯定是要回来的呀!”老周一席话一下子触到了我内心的深处,让我从心里涌起了一种感动,眼睛一下子有些模糊了。

       是啊!老房东能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对待,完全是出于一种人性的善良和质朴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以我对傣族人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对远离父母的汉族小青年的照顾、关心和心疼都一定是出自于他们人性的善良和真心,他们肯定也不是为了要求回报的。否则,就很难理解现在的老董还坚持不计成本地每年回来看房东一家人的行为了。

        老周继续向我们介绍说:“老董是个重感情、懂感恩的人,他每年回来都要为老房东做些帮忙的事情。他原来的老房东也已经去世了,现在每年回来就想方设法帮助老房东的子女们。”

      “老董,你回来一般会帮老房东家做些什么呢?”我很想了解更多的东西。

      “他们需要什么我就帮什么,我能帮什么我就尽力帮什么。”老董简单地回答我,看来他已经不想再具体地去作解释了。我相信,只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用真诚和真心去做别人需要的事和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行了,而不在于要做多大的事情,这样的解释也应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了。

    4.22  待续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瑞丽江边
  3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74 积分:2172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10/2/20 20:3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1 23:52:00 [只看该作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026_副本.jpg:

 (右一为上海知青老周,右二为上海知青小黄,右三为上海知青老董,左二为老孙。)

      交谈中,上海知青老董给我们讲了他帮爱人小黄办回上海的故事:“我们结婚后也

没有什么办法把她调回上海,那个年代要回上海多难啊!我们也没有一点关系,就更

难了。她那么小的个子在水利兵团是干不动体力活的,很痛苦!后来终于想到小黄的身体

条件当时是不够支边条件的,就壮起胆子给当时的陈云副总理写了一封信反映情况,希

望能落实政策把小黄调回上海。没想到,后来最终等来了她们街道办事处来调查处理。

街道办事处的人把他的父母叫去给骂了一顿,说为什么当时女儿身体条件不够要求还要

来求情坚持要她去,这下可好,现在又要回来了,上面批评我们违反政策,要我们承担

责任!还要我们来处理她调动的事!他父母只有赶快道歉,还好,最终还是把她

调回来了。”

       的确,看到我们身边的上海知青小黄真是个头又小又瘦,身高还不到1.5米,她说

支边当时体重才70多斤。真是很难想象当年在水利兵团时她如何承受那些繁重的体力活。

回想当年我们个头比她大、身体比她壮得多的人都很难承受农场的体力活,也不知

她是怎样走过来的。我问她当时为什么不够条件还要去呢?她说:“当时我的同学好朋

友都要去云南,我才坚决要求去的,其它也没想那么多。去后才知道那样的体力活的确

干不了,只能到食堂干些轻的活。”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121_副本.jpg:

 (寨子里新落成的佛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169_副本_副本.jpg:

           寨子里随处可见的小和尚
      午饭前,我们到寨子里到处走了走,看到了一座新建的十分漂亮的据说刚开了光的

新佛寺。  傣族信奉小乘佛教,基本上每个村寨都有一座佛寺。小乘佛教提倡出家修行,

他们认为人若生前不积善修行,死后就会入地狱受苦受难,因此,他们提倡行善积德。

傣族的传统是男子从儿童时代起,就必须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寺院生活以接受佛教的教育。

他们认为

只有当过和尚的人才是有教养有学问的人,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我们在寨子里不时

可看到有身穿黄色袈裟、正在出家休行当和尚的十多岁的男孩子,这就不

难让我们理解了这里的民风如今仍然会如此淳朴和洁净的原因了。

       在交谈中,我了解到上海知青老董、小黄夫妇这次回西双版纳已经在景洪市区买

了一套一百多平米的二手住房,准备在西双版纳第二次安家了!看来,他们真正是把

西双

版纳当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以我对自己支边所在地瑞丽的情感来看,我十分理解他们

的做法,因为,这里不但留有他们青春的足迹,更有在那段艰苦岁月中无私接纳了和帮

助了他们的善良的老房东一家人,我想,一定还有这里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淳朴、善良的

民风在深深地吸引着他们。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204_副本_副本.jpg:

        在享受了一餐十分可口风味独特的傣味午餐后, 就要和上海知青老周、依庄扁夫

妇和上海知青老董小黄夫妇告别了,好像我们已是多年没见面的老朋友一样还有很多

话都没说完,有些依依不舍。上海知青老周、依庄扁夫妇说我们是第一个来到他家的

成都知青,热情地邀请我们有机会再到寨子里来玩,说想住下来就到家里住上几天都

没问题,一席话说得我心里暖暖的。我想,我一定还会再来的!

      离开西双版纳这段时间,和上海知青老周、依庄扁夫妇与上海知青老董小黄夫妇

相遇的经历,经常让我想起他们,他们与众不同的经历和与第二故乡的情感也让我深

受感动。我从心里深深地祝福他们在深爱的第二故乡健康、快乐、幸福地度过晚年!

                                                                                                                                                                                                                             完
                                                                              

                                                                                              2012.6.1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永远的柳遥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098 积分:6540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1/21 18:4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9 16:29:00 [只看该作者]

 

 

     深深地感动,知青与傣族乡亲们的亲情。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川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589 积分:345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11/30 1:0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9 23:12:00 [只看该作者]

离开西双版纳这段时间,和上海知青老周、依庄扁夫妇与上海知青老董小黄夫妇

相遇的经历,经常让我想起他们,他们与众不同的经历和与第二故乡的情感也让我深

受感动。我从心里深深地祝福他们在深爱的第二故乡健康、快乐、幸福地度过晚年!:

                                           隆重分享 杜兄的美图美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