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981_副本_副本.jpg:

(上海知青老周竹楼的一堵墙面写有当年上山下乡最有号召力的口号)
转眼间我们就来到了这个名叫“曼龙代”的傣家寨 。路过一家竹楼看见有一面写有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语录墙,我们想这很有可能就是上海知青老周的家了。果然,这正是他的家。老周又到傣味餐厅去给我们看准备的午餐去了,家里只有他的爱人在,女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到她家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1030_副本_副本_副本.jpg:

(上海知青老周竹楼的篱笆围墙和大门)
老周的竹楼是在2005年新盖的第三代竹楼,屋顶用上了琉璃瓦,水泥地面抹得光滑亮堂,天花板也是当时时兴的塑料槽板。进到竹楼底层,我们惊奇的发现,这底楼竟然如此的宽敞明亮,而四周没有一道墙壁,就连整个竹楼院子都没有围墙,只是用竹笆围住竹楼,有两面甚至只用了鱼网围住了事。这真让我们大感意外。老周家的底楼摆放着大电视、大音箱、大冰箱、及所有的厨房等生活用品,值钱的东西也不少,都这样四无遮拦的敞放着,只有竹楼外的一个小篱笆门把守着这屋里的一切。我们首先就会想到一个问题:这安全吗?这在其他地方是无法想象的!
看到眼前的这一切,一下就让我对这里刮目相看,这里的民风实在是太淳朴了,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那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社会和伊甸园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980_副本.jpg:

(上海知青老周家的底楼十分宽敞、明亮,后院连竹笆都没要,只用半人高的鱼网一栏了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975_副本.jpg:

傣家寨一角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071_副本.jpg:
(典型的第二代傣家竹楼,竹笆围栏,大门仅为两根竹竿)
走到寨子随处看看,这里的竹楼几乎都是象这样用一道简易的竹篱笆围住就行了,有的人家干脆连门都不要了,基本上都是不设防的!这的确让我们这些来自所谓代表着社会和时代发展进步的大城市的人感到吃惊,更感到羞愧!在现代社会大城市的飞速发展中,人们得到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的防范之心也越来越重,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也让人们生活在了防盗门、防盗窗、保险柜、密码锁。。。等等里三层外三层的层层防范之中,那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社会的景象正离我们远去。我万万没想到,今天这里所见到的情景却让我看到了我曾认为我们已经永远失去了的东西却在这里失而复得,这不能不让我十分的欣喜和惊讶! 在后来与上海知青的交流中和我对寨子逐渐的了解后,似乎有了一些答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1024_副本.jpg:

(上海老周竹楼旁盛开的火焰花真像一朵正在燃烧、跳动的火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0997_副本.jpg:

(女主人依庄扁热情地招待我们吃水果。右三为上海知青老周,左三为老周爱人依庄扁,左一为上海知青老董)
上海知青老周还未回来之前,女主人依庄扁一边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一边忙着端上香蕉、龙眼、甜酸角等一大堆水果并沏上茶端给我们。女主人的大方和犹如她家屋前盛开的火焰花般的热情让我们一进屋就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心里顿时感到暖暖的。
老孙告诉我,老周名叫周建国,因寨子里只有他一位上海知青,老乡们便都叫他“上海老周”。上海知青老周联系好午餐后回到家里,今天凑巧还来了两位从上海回版纳来的他的老朋友上海知青老董和小黄夫妇俩,这么多老知青相聚在一起让这间知青屋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上海知青老周现在说得一口略带上海腔的流利的云南话,这也是他扎根边疆几十年的一种必然结果,也让我们之间的交流显得更为亲切和自然。他向我们介绍说老董也是1969年来西双版纳勐腊插队的上海知青,他的爱人小黄也是1969年到建设兵团的水利兵团支边的上海知青。现在小黄今年初也刚退休下来,儿子又在德国留学,身边没什么牵挂,就回到西双版纳来过了。看来,今天我们这一群具有边疆情结和云南情结的人相聚在一起又是一种必然了,既然大家都是支边的老知青,知青的秉性让大家都一见如故的热络起来,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我对上海知青老周与傣族姑娘结合扎根边疆几十年的经历十分好奇,便直接了当地请他介绍。老周说,他1969年因为家庭问题不能到东北生产建设兵团支边,所以选择了到云南插队,当时想的是云南气候好,就选的到云南。他们那批人中还有朱克家。老董讲他们那年上海报名到云南来插队的知青总共有三千多名,但因各种原因很多人不来了,最后到云南来的只有三百多人,并且大多都是因家庭出身不好或有问题去不了建设兵团的人。开始并不是分到西双版纳,而是分到临沧地区。由于当时六十年代初去新疆的上海知青要求回上海正在闹事,等我们到了昆明后上面又才改变了原计划,把我们全部分到了西双版纳。当然这里比临沧条件要好多了。
老周讲:“我当年插队是在勐仑的一个傣族寨子。因表现好,1971年勐腊县农资公司招人时,寨子里就把我推荐给了他们成为了第一批被招工的下乡知青。当时的农资公司供销社在曼龙代这个寨子有一个售货点,就把我安排在这里当了售货员。寨子里的人觉得一个从大城市的年轻人离开父母来到边疆很不容易,因此都很关心和照顾我。依庄扁的父母就经常让女儿给我送一点小菜什么的。依庄扁长大一点下田劳动每天要从小卖部门口过也乐意来店里卖点什么。当时的依庄扁活泼、年轻、漂亮,我也常爱去她家买点小菜什么的,这么一来二往就喜欢上了这个傣族小姑娘。再后来我们就相爱了,最后,我和庄依扁结了婚,就在边疆扎了根。”
后来,老周被调到了县里工作。一起下乡的上海知青也陆续被招工,回了城。随着知青的大返城,边疆没留下多少知青,老周也没再动过回城的念头,他说我在这里也挺好的,为什么非要回去啊!改革开放后,老周又逐渐走上了领导岗位,先后在县供销社、商业局、县经委等领导岗位任过职,前两年已从县发改委退休下来。由于喜欢傣家寨的环境和氛围,2005年,老周和妻子在老岳父母的宅基地上大兴土木,花了20多万元盖起了现在的这幢新式的傣家楼。就连今年第一次回西双版纳的上海知青老董的爱人小黄都对老周夫妇的这幢傣家楼羡慕不已,她更是赞不绝口地说道:“就是我们上海的市委书记、市长也住不到象你们这样宽敞、环境这么好的好房子呀!住在这里多舒服呀!”我想,小黄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在这种风光如画的田园景色中更享受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淳朴民风中的宁静和闲适生活,这在现代大城市中是肯定享受不到的!说实话,我也很想早日来体会一下这样的生活,那该多有意思啊!只是现在还有工作在身,只有等退休才能考虑了。
上海知青老董1969年下乡到勐腊的傣族寨子后,一直住在傣族老乡家,没有条件回上海。一直到了1974年才第一次回到上海探亲,然后就再也没回到西双版纳。我问他为什么没再回来,他说:“我那时已没有买一张火车票的钱了,没条件回来了!”可是,时隔27年后,他从2001年开始,却每年都要回西双版纳一次,回来看他的老房东一家人!不管是坐火车还是乘飞机,总之每年都要回来一次才行!
我好奇地问:“你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呢?”
老董说:“现在不是都有年休假了吗?”
“哦!那你这么多年就没用年休假去其它地方旅游过?每年都回西双版纳?”我有些不敢相信。
“没有,我每年都回到我的老房东家里,其它地方都不去!”老董肯定地说。“此外,我每次回来也要来老周家一次,吃一顿饭,看看他们。”
“那么你爱人黄老师也和你一道经常回来啰?”我又向老董的爱人黄老师问道。
“我还从没跟他回来过,一是家里还有老人、小孩走不开,另外经济上也还不太允许。今年我刚办好退休,是第一次跟他回来。”老董的爱人黄老师这样回答。这让我颇感意外,我想,老董在时隔十多年后还不忘老房东,并且每年都用年休假回到寨子里,他一定和老房东一家的关系不一般,他一定是个重感情的人,他和房东家也一定有着不一般的故事!
在一旁的老周看我一直有些疑惑、不理解。就告诉我:“他呢,到寨子后就一直住在傣族房东家,房东看他年龄小,一个人远离父母,心疼他,就把他当儿子看,对他很好。人嘛,都是有感情的嘛!他也就把房东家当成了他自己的家了!那些年他没条件回来,他有条件了,肯定是要回来的呀!”老周一席话一下子触到了我内心的深处,让我从心里涌起了一种感动,眼睛一下子有些模糊了。
是啊!老房东能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对待,完全是出于一种人性的善良和质朴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以我对傣族人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对远离父母的汉族小青年的照顾、关心和心疼都一定是出自于他们人性的善良和真心,他们肯定也不是为了要求回报的。否则,就很难理解现在的老董还坚持不计成本地每年回来看房东一家人的行为了。
老周继续向我们介绍说:“老董是个重感情、懂感恩的人,他每年回来都要为老房东做些帮忙的事情。他原来的老房东也已经去世了,现在每年回来就想方设法帮助老房东的子女们。”
“老董,你回来一般会帮老房东家做些什么呢?”我很想了解更多的东西。
“他们需要什么我就帮什么,我能帮什么我就尽力帮什么。”老董简单地回答我,看来他已经不想再具体地去作解释了。我相信,只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用真诚和真心去做别人需要的事和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行了,而不在于要做多大的事情,这样的解释也应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了。
4.22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