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彩云之南红河魂 → [推荐]《红土青春》一书的目录


  共有539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推荐]《红土青春》一书的目录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红土地青春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81 积分:16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6 22:48:00
[推荐]《红土青春》一书的目录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6/4 21:41:00 [只看该作者]

 

目 录

一连............................................................................................................ 1

青春散记——关保成............................................................................. 2

南溪河的故事——武剑......................................................................... 7

青春之苦乐年华——王行伟............................................................... 14

三十年前的“军事秘密”——王兴渝............................................... 17

南疆情趣——月雨今........................................................................... 19

青春印象——钟学慈........................................................................... 26

二连.......................................................................................................... 30

往事依旧——哈力群........................................................................... 31

云南一瞥——李恒光........................................................................... 34

蹉跎岁月里的梦想和追求——吴民光............................................... 38

三连.......................................................................................................... 42

一个山村女教师的记述——李长宜................................................... 43

思念——梁维龙 ............................................................................... 48

重回河口——舒放............................................................................... 49

记忆中的几事——王晓坤................................................................... 51

往事点滴——应明............................................................................... 56

四连.......................................................................................................... 66

我为边疆建设添砖加瓦——刘东雄................................................... 67

知青经历感闻——李发....................................................................... 69

那些青春趣事——刘泉成................................................................... 79

一出当年“样板戏”,两个主角各回忆——李发/刘泉成................ 85

难以忘怀的情与思——张迺平........................................................... 88

六连.......................................................................................................... 93

我当文书——安玉兰........................................................................... 94

南疆拾零——姜家麟........................................................................... 97

那个年代的诗意——姜家麟............................................................. 107

知青 魂——姜家麟 ......................................................................... 111

经历悬空铁轨“云梯桥”——杨华/杨建........................................ 120

七连........................................................................................................ 123

难忘的……——刘奎全..................................................................... 124

金秋河口行——刘奎全..................................................................... 130

历练——吴幼环 ............................................................................. 137

记忆犹新的一天——薛东................................................................. 142

八连........................................................................................................ 145

我的云南知青生活点滴——江孝感................................................. 146

我也做过努力——毛解民................................................................. 148

溪东六年二、三事——宋俊京......................................................... 151

记忆中那些与狗儿有关的故事——韦耘......................................... 154

曾经的人曾经的事——王祖勤 ..................................................... 158

云南三五事——张澍......................................................................... 170

难以忘怀的记忆——朱在................................................................. 182

九连........................................................................................................ 184

永远的思恋——高茹琳..................................................................... 185

重忆当年旧事——刘静..................................................................... 188

南疆晓歌——李津培......................................................................... 195

广阔的课堂,无穷的梦想——冉再................................................. 198

胶刀——冉再 ................................................................................. 204

知青小诗两首——三姐妹................................................................. 205

青春岁月的天然博物馆——王小惠................................................. 208

南疆纪实故事四则——武子勇......................................................... 213

你在哪里?——往事钩沉................................................................. 218

永生难忘的一天——解秀珍............................................................. 220

点滴回忆——尹学斌......................................................................... 224

友情链接................................................................................................ 228

青涩时的甜辣酸苦——傅原............................................................. 229

南极队的故事——黄战船................................................................. 235

我的知青缘——孤骛......................................................................... 241

农场知青的浪漫曲——俞小槐......................................................... 249

梦幻河口共同拥有——雁心 ......................................................... 255

云南往事——岁月如歌..................................................................... 263

梦回南疆——岁月如歌..................................................................... 274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曼峨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4 积分:11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5/30 8:1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6/9 17:36:00 [只看该作者]

战船:祝贺您在《红土青春》上写的文章--南极队的故事。重庆三营六连的战友们支持您!!!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雾翼翼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413 积分:256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6/2 21:3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6/19 22:51:00 [只看该作者]

《红土青春》前  言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本共和国的长子——“老三届”记忆当年青春岁月的文章汇编(老三届们都是共和国成立前后出生的,尤其是居中的老高一、老初三很多是1949年出生的,故曰“长子”)。1969年,在共和国成立20年之际,一批北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云南河口农场溪东分场。这本书记述了他们(也包括上海、重庆、昆明三地知青)的青春足迹;记述了他们的奋斗、学习、生活;记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初恋;记述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记述了农场老同志对他们的关爱、帮助;记述了祖国南疆红土地的美丽;记述了他们和共和国一起跳动的脉搏。

    去年是共和国历史上全国范围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听说有人要纪念毛泽东主席1968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指示发表40周年,很多人反对。也是,要对这么一个反历史潮流,完全从当年政治经济需要而发出的“最高指示”,搞个纪念活动,确实让人有些莫名其妙又哭笑不得。在当年这场上山下乡的大潮中的主角们(至少绝大多数),无法自主不知所措地被导演们导来导去而天南海北,或“轰轰烈烈”,或浑浑噩噩,虽然中间也不乏可歌可泣,但就整体而言,乏善可陈。不恭敬地说,这么一个“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影响城市几百万上千万个家庭、几亿农民生活,搞得天怒人怨的劳什子指示,有什么伟大可言。必要的倒是,认真地总结反思,不要再发生出自某种政治需要,不负责任地拿几亿人民的命运作实验;人们也再不要一有个什么指示,就不过脑子地万民称颂,大喊伟大,三呼万岁了。

回忆起文化大革命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人讲,“青春无悔”。把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一场违背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荒唐运动,有什么无悔可言。当年“老三届”的知识青年们,如今已年近花甲或年逾花甲。青春无悔可能更多是一些知识青年朋友们自我顾恋的无可奈何的最后呼喊,更多的是,“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的感慨。

     我们这一代也被有的人称为第三代人,可以说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第一代人,这就使我们的命运历史地和共和国的命运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

     我们共和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是很值得研究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共和国的知青史,也就是在研究共和国的历史。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始,到70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共和国的知青史折射了我们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共和国这几十年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经济形势的演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这一代人,孩提时红色思想的教育,雷锋、欧阳海这些榜样的指引,崇高理想的激励,如果不是“文革”,他们可能会比今天的发展要好得多。“文革”这场国家民族的浩劫打乱了可能的这一切,他们中断学业,开始了另一种人生。这一代人由于生活在共和国前二三十年那种特殊的环境,有着先天的缺陷和劣势。在这一代人中,也产生了个别政治精英,少数学术精英(有也多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极少)。可以说就整体而言,他们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在社会发展转型期,他们学历上的劣势、专业技术上的劣势、年龄体力上的劣势都一一显现出来。有人曾经说,这一代人仿佛注定永远是搭乘不上火车的旅客。但是,他们又不甘心,不停地在追赶,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搭上了一班车,成为幸运儿。而更多的人,70年代末,千辛万苦回到城市,又开始待业,找工作,找住房,结婚生子,不经意间,已经人到中年。虽然说,工作都很努力,有的人成为单位的骨干。但社会的发展是无情的,市场经济的竞争是无情的,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多少技术专长等等短处,逐渐显露。于是,下岗、内退、提前退休的行列中,“老三届”的知识青年成了主力。又在不经意中,已经步入老年,“耳顺”了,这次是真正退休,也退出舞台了。抱怨吗?遗憾吗?其实,只要明白“长子”的含义(责任、付出、试验、忍辱负重等等,都是“长子”的应有之义),一切也就都释然了。或如恩格斯说:“每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社会的进步总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一代人的沉浮,如果能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觉醒、进步、发展有所裨益,也算是得其所了。

      至于文化大革命中的知识青年运动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它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起了正面的推动作用。这里同样用得着毛泽东主席的一段话,“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这么一看,是进步是倒退,一目了然。特别是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许多国家抓住这一时机,实现工业化,完成城镇化,发展现代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就能更清楚地判断是进步还是倒退。至于参与其中的个体,倾巢之下安有完卵?身处在文化大革命这个共和国的特殊的疯狂年代,处在这个让国人一想起就感到羞耻的年代,国家民族在受苦受难,我们个人,怎么可能有好的发展呢!

     这本书不是要表达什么无悔,而是作者们对逝去的青春岁月的一点追忆。人们从中能读出什么,可能就见仁见智了。我想,我们从城市来到边疆,来到农村农场,经历了一些,感受了一些,可能每个人也都或多或少吃了一些苦,但是,比较起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农民呢?!如果我们的这一段经历,能够让社会对农民农村农业有更多的重视和投入;能够让新农村建设,城乡差别的缩小,区域的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更好更快的推进,这是国家社会的进步,也是我们的愿望。

   “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代人自己说自己,自己写自己,难免顾影自怜、自我欣赏,不一定那么准确。让我们的后人看这一段历史,写这一段历史,评价这一段历史,或许会更客观更准确吧。

     唉,一言难尽的“知识青年”!一言难尽的“上山下乡”!

                                                                                             张  澍 八营八连北京知青     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 院长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雾翼翼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413 积分:256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6/2 21:35:00
[原创]《红土青春》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6/26 23:03:00 [只看该作者]

 

知 青 魂            ——姜家麟

      文化革命那个荒唐的时代似乎离我们已经十分遥远,十分遥远了;那些血腥的岁月留下的血的痕迹,也已经被时间冲淡,淡得几乎象天空一样透明了;北京站那些哭天抢地送别知青的惨景,也已经淹没在灯红酒绿之中,无声无息了。社会和人们似乎在有意无意地竭力地把那些苦难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让它们尘封在历史的档案里,消逝在岁月的长河里……曾经遭受过凌辱迫害摧残的人们不愿回忆那屈辱的往事,不愿揭开痛苦的伤疤;而那些曾经凌辱迫害摧残杀害过别人的红卫兵和造反派们则把自己犯下的罪恶(或许还有他们的忏悔)深藏在心底,等待岁月的流逝把他们冲洗干净。

      就连人们的记忆也总是过滤着那些痛苦的往事,总是把悲伤淘汰出局,让欢乐浮上心头,把悲惨世界幻化为人间天堂,如同大浪淘沙一样,把沙子淘得干干净净,只留下一汪清水让人清凉陶醉。就象许多知青回忆起下乡的往事,想起的、谈起的尽是温馨和欢乐:无怨无悔者有之,光荣辉煌者有之,流金岁月者有之,骄傲自豪者有之——我不能否定他们的回忆,因为很多人都拥有一份那个年代给我们留下的美好而珍贵的回忆。然而,这种美好而珍贵的回忆却掩盖不了那个年代的荒唐与血腥,抹不去它留在我们心中的阴影,遮不住历史画卷里那血迹斑斑的一张张一页页……

      老朋友不愿谈起痛苦的往事,也劝我多想些快乐的幸福的浪漫的事,可我却不能,我忘不了死去的知青战友,他们孤独地长眠在云南边陲的山沟里。他们中有为爱情投河的重庆女孩,有因抑郁绝望而开枪自尽的北京知青,有因车祸牺牲的昆明知青,有在自卫反击战中给部队带路而被前线部队误杀的重庆男孩,更有因为一句平常话而被打成反革命最后被迫开枪自尽的绰号为“五一六”的重庆知青游登柱,还有在围杀“五一六”中被“五一六”不得已而击毙的重庆知青葛代华——他是个书法爱好者,跟我是不错的朋友。而“五一六”则被另一位抵近射击而被“五一六”不得已而击毙的退伍军人袁成科的亲属用绳索套住脖子,用牛把他的尸体像拉柴火一样拉到荒山沟里,埋在胶林下的树林里,连脚都裸露着。他是开枪自尽的,而法院的布告说是被击毙的,不准说是自杀的——子弹从下鄂穿过头颅,左眼及左半天灵盖已经被打飞。

      他被打成反革命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在毛泽东同志逝世后说了一句“毛主席死了,没有人管咱们知青了”,而保卫干事***则说他说的是“毛主席死了,没有人管得了咱们知青了”。于是把他抓起来刑讯逼供,营部警卫排的人心狠手毒,把他反绑着吊起来毒打。他拒不承认自己说过,“没有人管得了咱们知青了”那句话,所有在场知青都做证他没说过那句话,然而领导一口咬定他说的就是那句话,认定他是反革命分子,收押在场部监督劳动改造。

      于是,“五一六”绝望了,面对一群安慰他的知青,他含着眼泪沮丧地说:“他们非要把我打成反革命分子,我这辈子注定是完了!”后来他趁去卫生所看病的机会偷偷跑回了连队——他们连是武装连,每人都有枪支:半自动步枪或冲锋枪,他提了自己的半自动,压了10发子弹,抓了一把面条,跑到了山上。据说他想回他的老连队三连,但很快就被发现,营部立即调集所有民兵上山围捕,封锁了所有路口,把他围堵在边境线上。

      连队离边境线只有两三公里,那是一条界河——八字河,窄的地方不到10米宽,很容易游过去。然而,他不愿过去,也不能过去;因为过去就意味着叛国投敌——那就真成了反革命,万劫不复。我们不知道他提着步枪,面对着清清的八字河想了些什么,他一定是百感交集,悲愤交加,惆怅迷惘……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很清醒地知道,自己决不能跨过国界一步。跨过国界就是死路一条,而回到连队则还可能有生的希望,还可能有回旋的余地。

      茂密的原始森林,要躲起个把人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草丛树木岩石洞穴,为他提供了绝好的藏身之地。他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谨防自己被人们发现。他隐藏得很好,搜捕的队伍就从他附近走过,而他却安然无恙。他屏住呼吸,紧紧地握住步枪,右手食指扣在扳机上,枪口随着搜捕的人们。他从准星的缺口里看见了一个个熟悉的身影,自己的知青战友——重庆的、北京的、上海的,还有那些老工人和他们的子女们,他们提着半自动枪或冲锋枪在小心翼翼地搜索着“五一六”的痕迹。忽然,他的视野里出现了营长的女儿的身影,他瞄准了她,扣住扳机的食指紧张了起来.他枪法极好,据说立姿无依托百米可以打十环。如果要打,可以一枪毙命。可是他没开枪,他不愿杀害无辜,尽管她父亲对他成为反革命有责任,可她不是迫害他的凶手。再说,他一心希望自己能昭雪平反,摘掉反革命的帽子。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开枪的,因为枪一响,他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于是他小心翼翼地躲着藏着,在山林里躲避着民兵的搜索。

     天上下起了雨,他浑身上下都湿透了,面条也成了面团,不敢生火,害怕暴露,只能生吞面团充饥。后来又不慎踩到了马蜂窝,被蜇得到处是伤,一条腿肿得简直不能走路。他绝望了,只好抱着一丝侥幸,半夜时分一拐一拐地悄悄地潜回了连队,回到自己的宿舍。同住的重庆知青们又惊又喜,赶紧找卫生员要来止痛药,可是他不敢吃,唯恐是安眠药,吃了一旦睡着了便被活捉。弟兄们煮了面条给他,他实在饿坏了,顾不得有无安眠药,一通狼吞虎咽。他一只手夹面,另一只手却扣着半自动的扳机,唯恐别人趁他吃饭时对他下手。其实大家对他都很同情,没有害他的意思,不过他的警惕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在生死关头,不得不防。吃完了,他紧握着半自动,跟大家讲起了在山上的经历,讲了他看见营长女儿的事,讲了自己的打算。他说,只要不把他打成反革命,他就放下武器。他让战友们转告连队和营部领导,他要和他们谈判。如果他们怕死,可以隔着墙在隔壁房间跟他谈判。这时候,消息已经传遍连队,营部领导也已经赶到九连,把九连围得铁桶一般。可是那些领导也许是胆小鬼,也许是不敢承担责任,谁也不敢出头露面。弟兄们劝他放下武器,认为他即使被打成反革命也不至于判死罪。可是“五一六”已经彻底绝望了,反革命的罪名是他绝不能接受的,他决心抵抗到底。于是,他让大家离开房间,自己留在屋里,决心以死抗争。大家很难过,明知道这就是生离死别,可是无可奈何,只好含泪离开了房间,留下了“五一六”一个人。他把所有的被褥都搬上了顶棚,用水浇湿,当作掩体。自己躲在上面,准备抵抗到底。

      08年知青聚会,一个老知青问我是否有“五一六”要求谈判一事,还问如果能够谈判,是否可以免除那场死亡3人的灾难。“五一六”要求谈判一事是毫无疑问的,如果真的能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即使是使用诱骗让他放下武器,也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保住3个人的性命。因为即使到了那个地步,“五一六”也没有犯下死罪,也就是说罪不至死,而另外2个所谓烈士也就可以避免无谓的牺牲了。而所谓反革命的“事实”本来就是捏造的。后来才听说,保卫干事***在连队当指导员时就想方设法挖空心思搜罗知青的各种“罪状”,连知青的揩屁股纸他都要弄去看个究竟,甚至会趴窗子偷听知青吹牛聊天。就是这样一个人,一手制造了“五一六”的冤案。而当时的八营的领导,对“五一六”的死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他们稍微有点实事求是的精神,也不至于造成这个冤案。当然,在那个没有法治的时代,在那个是个领导就可以草菅人命的时代,在那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出现这种事是一点也不奇怪的。这一点我们稍后再谈,现在还是回到“五一六”事件的现场来。

      要了解那天的整个过程,首先还必须说一下当时的地形。“五一六”所住的房子是九连自建的红色砖瓦房,三面都被林地的梯田拥抱着,房后紧靠着山坡是一排竹篱笆盖的各家的伙房,伙房与住房之间有条窄窄的通道,像一条小胡同。民兵包围房子之后,在房子左面的山包架了一挺机枪,斜对着“五一六”所在的房子的屋顶,另一挺在“胡同”左边尽头处,正对着“胡同”,以防“五一六”窜进伙房。后面的山坡林地里布满了民兵,步枪冲锋枪机枪密密麻麻,严阵以待。房子前面是一个操场,操场前是一条小河沟,河沟紧贴着通往营部和边境的农场的公路,越过公路就是九连的连部,紧靠着林地。也就是说,这排房子就处在两山夹一水的夹皮沟里。在房子的南边紧靠着河沟有一个猪圈,当时的营长等人就提着枪在那里督战。总之,那排房子被包围得如同铁桶一般,“五一六”是在劫难逃了。

      (文章长,分两次刊出)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雷午寨主
  5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790 积分:1996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0/31 14: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6/27 20:41:00 [只看该作者]

  续:

     对于领导来说,那是一个充满焦虑的难眠之夜。而对于“五一六”,那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夜晚,也许是最长最难熬的一个夜晚。我们无从得知他是如何熬过那个夜晚的。也许,他在回忆自己短短的却不幸的人生(据说他是被抱养的,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也许他在回忆着这段从天而降的灭顶之灾的前前后后,心中充满了痛苦仇恨和愤懑,也许他已经什么都不再思考,静静地等待着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黎明和日出——他谈判的要求被拒绝,而他绝不愿意背负反革命的罪名,他决心以死明志,以死抗争。或许,正因为决心已下,生路已绝,此时他反而心怀坦然,平静地等待着生命尽头的到来。也许,他还怀着一丝希望,希望能有贵人从天而降,带给他一线生机……

      然而,从他提枪出逃的那一刻起,或者说从他说了那句倒霉的话被保卫干事听到之后,他的人生悲剧就已经注定。有人认为,他的思维方式太过于绝对,一根筋钻了牛角尖,如果他不钻牛角尖,不计较反革命的罪名,不提枪出逃,那是不会走到绝路的。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些看法,只想说那个时代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是一件很要命的事情,连很多老干部老知识分子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含冤自尽,以死抗争,那么一个小小的知青“五一六”又有什么办法保全自己呢?当然他可以隐忍偷生,在枪口下屈辱地活下去,等到平反的那一天——那一天应当是很快就会来到了。可是,并不是人人都会那么想,都能够背着反革命的罪名屈辱地活下去。也许是“五一六”性格决定了他不幸的命运——不是所有人都会隐忍偷生的。他的抉择,正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人权对生命的践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抉择正如老舍先生等人的抉择一样,是一种无奈的抗争。他宁愿死去而不愿背负反革命的罪名——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天亮了,当南疆山涧的雾岚散去之后, “五一六”人生的最后一天开始了。营部领导用广播呼吁“五一六”放下武器,缴械投降,当然,绝对不会有不将其打成反革命的承诺。对此,“五一六”只能报以沉默。9点左右,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声,各种武器一起开火,围剿“五一六”的战斗开始了。有人说是“五一六”先开的枪,我们无从考查,我们唯一可以断定的是,无论如何,围剿的战斗是无可避免的,“五一六”开不开枪都是一样的,而他根本没有抢先开火的必要,因为那些把他打成反革命的领导以及毒打他的警卫排的人都不在他的视野里,他们躲藏得很好。营长一帮人躲在猪圈那里,“五一六”根本看不见。既然看不见这些人,他也就没必要开枪了。何况他还怀有最后一丝生的希望呢!

      200多支步枪冲锋枪机枪一起开火,枪声响成一片,打得“五一六”所在的那间房子的屋顶瓦片横飞。有人是基于对反革命的无比仇恨,怀着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真诚而射出子弹的,也有人纯粹是为了过枪瘾而乱打一气的,也有不少人则是因同情“五一六”而朝对面的胶林猛烈开火的。

      11点来钟,退伍战士袁成科,手持五零式冲锋枪抵近“五一六”所在房间的后门右侧,倚着门框向顶棚上扫射,一口气打完一梭子。他退回来换上弹夹,又将枪口伸进门框准备扫射,可是“五一六”的枪口早已对准了门口,没等袁成科反映过来,“五一六”一枪打中他的左颈,他登时翻倒在地。后边的人赶紧将他拖了回来。子弹打穿左腕射入左胸,从后背穿出,形成一个大洞。人们七手八脚将他拉出来,但已经无力回天,抬出胡同不久就咽了气。他死后留下了3个年幼的孩子,还好,农场把他们养到了18岁。

      后来还有团里一位保卫干事从前门用手枪向“五一六”射击,结果被“五一六”如法炮制,一枪打在他的小臂上,据说子弹从两根骨头之间穿过,也有的说打断了骨头。最好笑的是另一个保卫干事从前门口往里扔手榴弹,回来发现腿上在流血,一摸屁股,疼得呲牙咧嘴,原来屁股上挨了一块弹片——自己扔的手榴弹竟然炸了自己的屁股。

      下午4点左右,九连的重庆知青葛代华提着手榴弹到前门,劝“五一六”投降,说是不投降就扔手榴弹了。“五一六”说,大家都是知青,无冤无仇,何必相煎太急!并警告他说:“你娃再投,老子就不认人了。”可葛代华不管三七二十一,扔了两颗手榴弹进去。投完手榴弹后,他撤到左面山包上的那挺机枪旁,抽出一支烟,跟旁边的人说:“手榴弹声音太响了!”话音才落,“五一六”的枪响了,正打中他人中穴,他头向后一仰,当即毙命。葛代华是个挺文静的孩子,喜欢书法,常来学校找我玩,死时他的一本《毛主席诗词隶书字帖》还在我的手里,我还写上了“烈士遗物”,保存起来。后来搬家,连同另一本字帖不翼而飞。每念及此事,总有无限伤感。毕竟是一条年青而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命丧黄泉,殊为可惜可叹!

      此后,没人再敢抵近射击或投掷手榴弹。农场曾经求助当地驻军请他们用火箭弹攻击,结果人家不予理睬。大概5点多钟,守在胡同口的机枪射手突然发现“五一六”一手提着步枪,从房间窗口里跳将出来,冲向对面伙房。他立即一顿猛烈扫射。但门口距伙房只是一步之遥,“五一六”一下子就窜进了伙房。不过那伙房的竹篱笆毕竟挡不住子弹,他还是被击中了腿部。他本来就已经受了伤,因为他所在的房顶早已经被打得稀巴烂,现在又被机枪射中,已经毫无反抗之力——他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然而,人们并不知道“五一六”受伤的具体情况,再说伙房是互相连接在一起的,每间伙房之间就是一层竹篱笆,他完全可以很容易地从这一间跑到另一间。因此,人们无法肯定他躲藏在哪一间,于是也就不敢贸然攻击。可是天色渐晚,再拖下去到了天黑,那就很可能让他逃脱。经过研究,领导们决定每间房子派一两个人,从后窗口一起向伙房扫射。很快,民兵们进入各个房间,一声令下,冲锋枪一齐开火。硝烟过后,大家一起冲进各自对面的伙房。人们这才发现,“五一六”静静地坐在地上,背靠在灶台上,步枪枪托朝下,倚在左脚边;枪口指着下颚,子弹就从下颚打进了头部。他尸体已经僵硬,原来他早已开枪自尽多时了。后来子弹扫射的,只是一具冤死的尸体罢了。据说他全身是血,右手小指、无名指、中指不见了,右腿膝盖被击中,大腿、小腿错了位。还有人说由于尸体僵硬,五零式冲锋枪的子弹已经打不进肉里,露着半截在外边。

      后来,“五一六”被袁成科的一个亲戚用绳子勒住脖子,用牛象拖柴火一样从胡同里拖了出来。记得,“五一六”左眼和同侧的天灵盖已经被子弹打飞,其状惨不忍睹!一个才十五六岁就被上山下乡运动从重庆抛到边疆的孩子,就这样成了那个时代的冤魂!他死后被用牛拖着埋在了九连附近的山沟里。有人说被大卸八块,埋在荒山沟里。后来,被他的知青朋友们埋在了另外的地方。尽管这样惨死,后来农场还召开了大会,贴出了河口法院的布告,宣布他是反革命,罪该万死。领导还特别强调他是被击毙,不准说是自杀。我当时愤愤不平地对弟兄们说:“他坐在地上,子弹从脖子下面打进去,不是自杀是什么?难道那子弹是导弹,还会拐弯不成!”然而,在那个一个连级干部就可以因为一句话就致人死地的年代,人们有理又能到哪里去讲呢?

     “五一六”死时,才仅仅20出头,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上山下乡运动本来就是一场闹剧兼悲剧,对于很多人来说那是一场挥之不去的梦魇,对于“五一六”来说,那更是悲剧中的悲剧了!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据说,80年代“五一六”的父亲到河口申诉,农场终于给“五一六”平了反。这让人感到一丝欣慰,“五一六”在天之灵终于可以摆脱“反革命”这样让人永世不得超生的罪名了!然而,袁成科和葛代华九泉之下又该怎么想呢?他们不是也牺牲得很有点冤枉吗?他们当时一起被追认为烈士,葬在河口烈士陵园。然而据说是上边没同意,还听说八营把围剿‘五一六’一事当成经验在师以上大会介绍时,有高一层的大官指出;动用了那么多人,用了那么多子弹还用了手榴弹才打死一个,自己还死了俩(而且所谓被击毙可能是自杀的)。这怎能叫经验?可能受这位高层的定调,两个无辜的牺牲者最后也没追认烈士。1980年农场通知家属,他们被从烈士墓迁回了农场墓地。生前他们3人同根相煎,同赴黄泉,如果真有阴间,死后他们能泉下相见,真不知道该是什么滋味!

      一场悲剧,3条无辜的生命,其中两个是尚未成年就被上山下乡运动从山城重庆发配到河口的仅仅有小学文化水准的“知识青年”!在饱尝了边疆艰苦生活之后,他们竟然这样血洒农场,悲惨地把年轻的生命留在了南疆的山林里。而2位英勇献身的朋友,却连烈士的名分也没有得到,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和愤怒!

      很多年了,“五一六”一直在我的心灵深处,每想到此事常常会夜不能寐。我一直想把这件事写出来,似乎我承担着一种义务和责任,似乎不写出来就对不起那些死去的战友。可每次想动笔时,又常常不知该如何下笔。有人跟我说,写这些东西有什么意思呢?!写了又能怎样呢?于是我常常感到很悲哀,为“五一六”的惨死感到悲哀,更为人们的麻木感到悲哀!在那个时代,人就如同一只小小的蚂蚁,可以任人践踏杀戮。这使人常常想起“蚁民”这两个字眼来。同时,“愚民”这两个字眼也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让人感到无尽的悲哀!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死了,难道我们还不能说上几句吗?我们这些历史的见证者难道不应该写下自己的证言吗?我很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些人嚷嚷着要让后人去评价文化革命,评价上山下乡,我们自己经历了那段历史,见证了那段历史,为什么不能写出我们自己的评价和见解呢?你们当年文革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何如今成了哑巴?恐怕这些人心里有点什么莫名其妙的东西吧?

      不过,到底还有当年的战友们记得这些悲剧,并督促我把这些悲惨的往事写出来。于是我终于提起了笔,鼓足勇气写出了这些文字。老实说,写这些东西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悲伤愤怒始终伴随着、冲击着我的思绪。不过,我终于在“五一六”逝世33年之际写完了这个悲惨的故事,放下了压在自己心中33年的那块沉重的石头,摆脱了那种让我悲愤不已的梦魇。

      愿3位战友的灵魂在九泉之下安息。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雷午寨主
  6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790 积分:1996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0/31 14:39:00
[灌水]后记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6/27 20:45:00 [只看该作者]

    由于编辑此文,而文章太长一次无法发表,就分两次刊出。文章发表人应是雾翼翼。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武松打老虎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94 积分:95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7/12 18:0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12 20:10:00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武松打老虎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94 积分:95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7/12 18:0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12 21:56:00 [只看该作者]

十六团今天的知青会开的很成功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雾翼翼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413 积分:256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6/2 21:35:00
[贴图]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12 22:26: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大合影.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雾翼翼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413 积分:256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6/2 21:35:00
[原创]红土青春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20 19:47:00 [只看该作者]

 

没有“九菜一汤”的早晨  王祖勤

   知青们在溪东分场生活的岁月里,生活基本所需的食油、蔬菜匮乏之极,是众所周知的。食油不用说,是集体供应,每月每人0.2斤(记忆里是这个数字),全归连队食堂集中使用。个人想私开小灶,只能想方设法“筹油”。蔬菜没有,是因为地属亚热带环境,野草生命力极强,疯长速度极快,种植什么蔬菜都长不过野草,都会长不起来,最后枯萎。好象只有韭菜、南瓜、空心菜还能与其竞争,所以全年365天,连队食堂的菜谱,千篇一律:早餐韭菜汤,午餐水熬南瓜,晚餐盐炒空心菜。有时还会是午餐、晚餐顿顿水熬南瓜,直至半年之久,吃得人胃返酸水。别说再吃,只要一看那满盆的熬南瓜,胃口就已经倒了。

  而早餐的韭菜汤,乃俗称“九菜一汤”,便是割一把韭菜,洗净切成寸段备用。在1.5米直径的大铁锅中放一至两调羹食油,烧热后炒一两盐,再将做捞饭沥下的米汤倒入锅内。米汤不多,会往锅内充上半锅水,最后下入那把切好的韭菜寸段。待锅中的汤水翻滚时,这“九菜一汤”便烹制成了。要说连队的午餐、晚餐会有南瓜或空心菜做调剂,但每天早餐的“九菜一汤”却是铁打不换的。这个常年不变的早餐“九菜一汤”,别说在溪东分场的各个连队,就是河口农场大概也是如此。当年的每个早晨,知青们端着大小空碗,在食堂窗口打上一大勺清亮亮的韭菜汤(那碗中的数颗韭菜寸段,有时竟可数清),泡上一口米饭下肚的情景,无论是知青经历长则8~10年,还是短则2~3年的人,都会记忆犹新。

可是这百日不变、千日不变的早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水准不能再低的食谱,竟在八连的某一个早晨改变了。

  这个早晨,知青们捧起空碗,打回的不再是正宗的“九菜一汤”,而是韭菜水汤。那么做韭菜汤的原料——捞饭沥下的米汤呢?原来负责烹制早餐的炊事员出了事故,就此改变了这水准极低的食谱,使“九菜一汤”又向下降了一级,成了韭菜水汤。

  这天凌晨,八连做早餐的炊事员是上海女知青陈月英和重庆男知青孔令华。他们天未亮便照常摸黑来到食堂,开始了做早餐的工作。先洗好米,下入开水翻滚的大铁锅中,煮到八成熟时,用竹笊篱将米饭捞到大蒸桶中,再将做“九菜一汤”的原料米汤,倒入大灶台左角边的大盆中备用。接下来是在大铁锅中注水后,将大蒸桶抬入铁锅内继续蒸米饭。可抬大蒸桶的工作,是必须爬到大灶台上,两人各站灶台一角,用一大木棍抬起大蒸桶,方能使蒸桶下入铁锅。

  就在这普通惯例的抬蒸桶环节上,意外发生了:陈月英刚好站在灶台左角边的米汤盆旁,大概是用力的原因,身体失去平衡,不由自主地向后倒去,一屁股坐在了滚烫的米汤盆内。站在灶台另一角的孔令华,顿时吓得脸色煞白,木然不知所措。陈月英刚一坐进米汤盆中,并未感觉身体被烫。因米汤不同开水,有一定浓度,浸透衣服的速度较慢,所以立时没有烫痛的感受。而浓浓的米汤透过衣服灼伤皮肤后,又不易冲洗掉,粘粘稠稠地沾在皮肉上,热度不宜散去。所以陈月英没有叫喊,一轱辘爬出米汤盆,跳到地下,此时,滚滚的灼热感伴随着皮肤的疼痛才全部袭来。陈月英呻吟着,哭泣着,湿湿热热的衣服紧紧地裹在身上……孔令华如何办呢?既四下无人,人们还在沉睡;又男女有别,爱莫能助。帮她脱下衣服不是,帮她擦抹身上的米汤不是,于是抓起一个水盆,舀起冷水一盆盆地对着陈月英从上到下地一通狂泼,直到米汤的粘稠液冲下。陈月英在几分钟内经历了冷热两重天,从近8~90度的高温中烫一下,又劈头盖脸地在几度的凉水中浇一回,真是深受了折磨,身心几近崩溃。她勉强地挪动步子走到食堂里间,将湿衣服脱下,把找来的衣服慌忙换上,被孔令华搀扶着到连队卫生室治疗上药。

  天放亮了,固定的早餐节目——“九菜一汤”,没有了基本原料——米汤,盛到每个职工和知青碗中的只能是一碗盐水中漂着几颗韭菜叶了。

  这个早晨没有“九菜一汤”。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王祖勤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王祖勤.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总数 23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