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津的园子5
过去,天津人把看曲艺演出叫做看杂耍儿、听哈哈、看玩意儿、听书、听戏。
这些术语皆来自于所谓的“什样杂耍儿”,什样杂耍儿即汉、满鼓曲、杂技的大会演。一般简称“杂耍儿”。
说到这个名词不由得不想到“李鸿章杂碎”这道菜。它是由各种食材混杂在一起烧制而成,一出手就赢得了中外美食家的赞许。而曲艺的什样杂耍儿就像饮食中的“李鸿章杂碎”一样,由于将鼓、曲、书、杂技各种曲艺形式融为一体而出彩。
为何出现杂耍这种演出形式呢,答案只有一个,为了招揽观众。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京津地区的园子为了吸引不同爱好的观众,将北方各种不同的鼓曲加上相声、双簧、戏法、魔术、杂技等一起演出,起名就叫“十样杂耍”。这种杂耍具有集吹、打、拉 、弹、说、学、逗、唱、变、练十门技艺于一堂的效果,因而引起观众的热烈追捧。天津著名的杂耍节目有“快手刘”的戏法,王葵的抖空竹,常连安和小蘑菇父子的对口相声,攒底一般以众角色反串演出小闹剧《打面缸》结束。
2008年天津曲艺团再现了一台内容丰富的“什样杂耍儿”演出,安颖表演 “含灯大鼓”,杨奇君表演“飞叉”,王梅表演魔术,李响演唱骆派京韵大鼓《伯牙摔琴》,陈春演唱河北梆子《苏武牧羊》选段,梁润珠、郝德宝表演男女对口河南坠子《打黄狼》等,向观众诠释了什样杂耍的真正内涵。
把杂耍儿叫做曲艺是解放以后的事情。所谓曲艺,也是早已出现的术语。但解放以后,将杂耍统一称为曲艺,一是为了提高艺人的社会地位,二是为了把杂耍之类的说唱形式提高到艺术高度来对待。
旧社会,艺人、伶人地位低下。尽管当时媒体上有了艺术家、曲艺家之类的术语、称呼。但艺人之间从不使用。他们互相称呼为“老板”,比如“马老板”、“梅老板”。到了园子的舞台上,新艺人自称“学徒”,老演员即时艺术水平再高,也谦称为“在下”、“不才”,这也是显示对观众的尊重。
园子的早场都是不入流的演员或新艺人演出的地方,他们上台会说:“学徒今天献给大家一个小段,让大家听个哈哈。”而来早场看杂耍的大多是附近的大妈、大婶,所以在她们嘴里,把看杂耍叫做“听哈哈”,这是典型的天津卫说法。
除了哈哈外,杂耍在民间还叫“玩意儿”,这来源于艺人的即兴表演。由于艺人地位低下,他们不敢把自己表演的段子叫做“艺”,而说成玩意儿。即使是艺术造诣很高的艺人,也说:“观众来看玩意儿来了,我们得尽心使活,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所以,玩意儿在民间传开来,就成为曲艺的另一种代称。
把杂耍称作听书,是源于民间的俗称。杂耍内容繁多,但主要以鼓书、相声、快板书和评书为主,天津的老爷们把这些说唱类节目简化为说书,把“听说书”直接叫做“听书”,特别符合天津人干脆、直率的性格。
京津地区的杂耍园子里还经常演出一些地方小戏种,在市井百姓口里也叫做“戏”,看这类演出就叫“听戏”。听戏这个词得看啥人说,如果是出自地位显赫或文化人的嘴里,那就是听京剧、河北梆子这类的大戏,这些大戏都要在大戏园子里面演出,环境高雅,气氛清幽。而出自市民之口,所谓听戏,也许就是看哈哈,看杂耍或听蹦蹦戏去了。所以,听戏也是听玩意儿,看杂耍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