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兵团只有5个小工厂,年产值533万元,上缴利润113.58万元。到1975年,工业基本投资达13230万元,建成和接收大小工矿企业41个,有团级厂3个,营级厂1个。各师有被服厂、拖修厂、粮油加工厂、食品加工厂。
15团副业连工地与化纤厂雕塑
1970年,兵团司令部将原驻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农场的二师十三团改建为工业团,接收了包头新生阀门厂、新生砂石厂、农药厂,新建了无线电厂、造纸厂,生产农药、化肥、拖车、阀门、农机配件、混纺布、棉纱、平板玻璃、煤、电、半导体元件等30多种工业品。6年产值达3100多万元,盈利1132万元,供销企业盈利244万元。
1969年7月,兵团直属团级企业化纤厂列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纺织车间和化纤车间分别建在呼和浩特市南郊大台什村原内蒙古农业学校和西郊孔家营村。兵团战士参加了工厂基建和车间建设,到外地培训后的387名女知青战士成为技术骨干,第二年正式投产,5年为国家生产了大批紧缺的化纤混纺布,填补了自治区化学纤维纺织品的空白。
兵团组建初有22个农业团,共5.1万人。在“农业学大寨”和“以粮为纲”口号下,兵团战士改造沙漠,治理盐碱,开荒造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荒136万亩,建成基本农田3.34万亩,植树造林6.96万亩。1975年,耕地面积由64万亩扩大到147万亩,灌溉面积由31万亩增加到49万亩。第一年生产粮食200万公斤,平均亩产31.25公斤。6年来,农业团生产粮食16787万公斤,上缴国家肉类706万公斤。锡林郭勒草原的牧业团,在当地蒙古族牧民的指导下,战士们学会了放牧、接羔、挤奶、剪羊毛等技能,1974年牲畜总头数达到108.79万头(只),年平均增长22.4%,纯增4.6%,为自治区的农牧业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各农牧业团还种蔬菜、养猪,解决副食品自给问题。但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事事讲突出政治,没有从实际出发的长远规划,缺乏生产经验,尽管干部战士风餐露宿、流血流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由于生产成本高,出现了亏损,粮食始终没有实现自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