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梦萦天山 → 我犯了一次错误——上了人家的房顶


  共有136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我犯了一次错误——上了人家的房顶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我犯了一次错误——上了人家的房顶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29 20:25:00 [只看该作者]

 

上了人家的房顶


    1965年9月28日,我们这些北京、天津来的知识青年,从师部五家渠分到共青团农场已经3天了。

    3天里,团领导给我们上过一次政治课,为我们开了一次欢迎会,负责接待我们的是已经在这里的上海、武汉来的知青。

    3天里,我们还犯了一次错误——上了人家的房顶,从而认识了兵团人生活条件的艰苦。

    那天,我们走出团部,到外面去看无际的戈壁滩,望绮丽的天山,寻高耸的博格达主峰,探宽阔的芨芨湖边缘。不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柔弱,预感到了将来生活的艰辛。

共青团农场安静的就象熟睡的婴儿一样,地头很远的庄稼们梦想着延伸到远远的芨芨湖畔,地里的玉米杆挺直了腰,伸长着穗子,摇着绿叶向我们点头,好象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天高地阔、浩瀚的大戈壁伸向远方,映衬出天山那么巍峨、壮威!

    近一点儿的地方,有一片几十个一米来高一尺见方的泥土方柱体在地面上挺立着,象烟囱、似墓碑高矮粗细、稀疏坐落的土坯垛。“那是什么?”我们十分好奇地问着上海知青毛毛,她告诉我们,那就是农场职工们住的房子。

    什么?是房子?那些似烟囱、似墓碑的土坯垛,怎么是房子?那倒底是怎样的房子?

好奇心使我们急步跑过去,想看个究竟,有的知青跑的快了些,刚靠近土坯垛,就被一个高声叫喊吓住了脚步,“那个上房,跑啥子呀?”随着话声的落地,一个人从地下冒了出来。这时,我们才发现一条人造的台阶斜通向那一个土坯垛的下面,一位四川口音的人边说边走了上来,一看见我们,他笑了,“不知道不怪嘛,以后莫要跑到房子上面来罗!你们是从大城市来的,晓不得这个地窝子是要住人的,房子顶上是不可以跑步地哟。”我们真是从没想到,人就是住在这样的地下房子里的,马上我联想起上甘岭和地道战来了,里面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有了更强烈的好奇心。他看着我们那种惊奇的神态,说道:“进嘛!进去就晓得了!”

    这时我们才注意到,这方柱体确实是烟囱,每隔不远,就有一段土阶梯向下通向屋内,原来房子就在我们的脚下-----并且它有一个俗称,叫做地窝子。这是五、六十年代艰苦岁月里新疆大多数人的住房,也是我们自己最初的住房。

    我们几个知青随着他的“进去耍耍!”的热情邀请进了他的家。

    地窝子是一间地下房子,它完全是靠人工向地下一点一点挖出来的,房间大约有十六、七平方米。也就是从地面向下挖一个两米深的四方坑,坑的四面自然就是房子的墙了,上面支撑的树干是房屋的顶梁,再用树枝作为檩条,上面铺上草,草上铺土和泥,就是房顶了。屋内开门处向上挖成梯样台阶,就可通向外面了。地窝子的门向里开,是为了防止大雪封门。迎门口处搭了一个炉子,炉子后面竖着一堵墙。墙是空心的,里面有烟道,一人多高,一尺多厚,一米多宽,烟顺烟道通向外边的烟囱。它与正对着门的火炉连接,称作“火墙”。做饭生火的烟全由这个火墙内溜出去,屋里就免去了烟气的熏呛,这倒不错,冬季还是房屋取暖的土暖气,屋内既可以减少烟灰,还有热源,取暖加做饭,还真是一举两得。

    迎着太阳,每家房顶上那个土坯搭的烟囱,在金色的戈壁上探出头来,屋内火墙散出来的烟,飘逸向上,徐徐升高,被金色的阳光照耀,成了五颜六色的尘埃,我只有在新疆才能看到这一景观。

    这是我们第二天发现的,也是新疆住房一大特色。

    地窝子构造如此简单,经不住人在顶上跑。从远处看去,只看到一片烟囱,看不到房子。这家四川人,特意留下一个两米见方、高70公分大小的土方没有挖去,就成了一张硬土床了。床下的靠地面位置又挖进去了一块可以放脸盆和鞋子的空地儿。床的边缘也留有大约是七、八十公分高、一米长、半米宽的地方作为桌子。除了这些“家俱”,只有一个大水缸和一对水桶,一付扁担。再就是靠门口的火墙旁边堆着不少炭,还有一些被脱干净的玉米裸核。地上有几个他们自己做的很粗糙的小木头板凳,锅、洗衣盆、洗脸盆、鞋袜等散放着。

    房主人很认真地用报纸把墙壁糊贴的很严密,全是正面向上,缝隙对齐,从上到下,连同屋顶都糊的很漂亮,还有两张年画在其中,显得屋内亮了一些,也有几分生气。墙上钉了几个木橛子,上面挂着绳子、篮子、镰刀、锯子、衣服、帽子等,全都很齐整地成为一排。火墙上边拴有一根铁丝,那里搭有他们家的毛巾、袜子和刚刚洗过的小孩衣服。女主人背着个一岁多的孩子,她直说:“坐吧,坐!”我们没有多逗留,因为我们感到他们家里太小了,太黑了。不知道是苦、是酸,同时也意识到我们也要住进这样的“房子”里。

    共青团农场在北疆东线重镇奇台以西,她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年青,就像四周的戈壁一样艰苦,十几个连队的一个农场里,只有团部有“匚”字形的数间土坯房,其余全部是新疆特有的住房——地窝子。

    没过几天,我们也就搬进了三连老职工为我们准备的家——地窝子。我们的房子是老同志为我们挖好的,但家里面的布置是我们自己动手的。我们用白纸糊了墙壁,用布做了墙围子,我和王曼纯、王康德、毛华芝住在一个屋内。

    记得转过年来开春时节,一次大家全上工了,融化的天山雪水汹涌地一下淹没了地窝子,脸盆、饭盒、衣服等全漂了出去,在戈壁滩上游荡。知青们下工回来一看,冬暖夏凉的地窝子早已变成了水漫金山寺,包括老职工在内,一下子全没有了被褥,只好互助到没有被水淹的人家里暂住。这次突然袭击,进一步加深了地窝子与我们的关系,感受到兵团生活的艰苦。

    以后的两三年中,我们和老职工一起,利用春播、夏忙、秋收、冬修路的空隙时间,自己打土坯、和泥、砌墙,为自己和全连队的职工们盖起了地面上的房子,“地窝子”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沽上鲁人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4643 积分:27145 威望:0 精华:24 注册:2009/12/2 14:1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29 20:39:00 [只看该作者]

我们都住过地窝子,其实是很不错的居室,冬暖夏凉嘛,至今记忆犹新。


鲁西是我出生的地方,准葛尔是我奉献青春的地方,海河是我播撒夕阳
的地方。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莫旗知青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4741 积分:25715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8/2 20:2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30 13:11:00 [只看该作者]

   当时的兵团生活真艰苦啊!楼主的文章使我们没有在兵团工作过的人也体会到当时的艰苦生活,并令我也回忆起儿时在新疆住地窝子的那段生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