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梦萦天山 → [转帖] 新疆十八怪


  共有345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 新疆十八怪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1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4/3 19:33:00 [只看该作者]

7、铁床摆在大门外 
    当你来到吐鲁番火焰山下参观高昌故城,走进火焰山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家家户户的门口或者院落里的葡萄架下,多摆放着一两张铁床或木床,甚至有的庆就摆在水渠旁边。游客会惊奇地部:这是人们睡觉的床吗? 
    是的,因为吐鲁番太热了,夜里大家都喜欢在房外睡觉,外面夜风凉爽,又没有蚊子咬,当地民风淳朴,素来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好风尚,所以人们都放心在屋外睡觉,一觉能睡到日上三竿。你看到的这种“铁床摆在大门外”的情景,在吐鲁番的许多乡村,甚至在吐鲁番市区内,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铁床摆在大门外.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1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4/3 19:39:00 [只看该作者]

8、男人爱把花帽戴

   在新疆,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你都会看到一种令你啧啧称奇的现象:这里的维吾尔族男人多戴者一顶布满花纹的绣花帽。有人打趣说“没有北京人不敢说的话,没有东北人不敢打的架,没有广东人不敢吃的东西,没有新疆人不敢戴的帽子。”你只要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维吾尔、哈萨克等兄弟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偏爱绿色,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有崇尚绿色的传统,认为绿色是和平、希望、生命的象征,所以男子也带以绿色为基调的绿花帽,妇女喜爱披绿色的头巾,家里门窗多要涂上绿色油漆,墙上多喷上淡绿色石灰,清真寺、陵墓的穹隆、外墙多砌上绿色的琉璃瓦,庭院内外种上果树、葡萄,一片葱绿,春意盎然。   

   新疆兄弟民族的帽子,颜色、帽形是多种多样的,最典型的是维吾尔人的绿花帽。它是用手工、丝线绣上花叶图案的四方棱形的花帽,绣工精致,花叶纹样富有装饰美。颜色有绿、红、黄、黑、白,有单色的,也有无色交织的、黑白相间的。这种花帽,男女老少都爱戴,但颜色花样有所不同。男士戴的多绣花,妇女戴的不但绣花,而且在花纹中镶上玻璃珠子或碎玉石片。年轻人戴的较艳丽,老年人戴的则大方朴素,文化人士戴的偏重素雅。 各地的花帽也各有风格,例如,喀什人男的爱戴白花黑底、巴旦木图案的花帽,库车人女的爱戴珠光闪闪的鼓顶花帽,吐鲁番人爱戴色彩浓烈的花帽。最有风趣的是和田地区的于田、民丰妇女爱戴一种直径不足十厘米、酱醋碟子大小的小花帽。他们把这种小花帽用扣针别在头巾上,看上去就象戴在头顶一样。它纯粹是头上的装饰品。

    维吾尔族除普遍戴小花帽之外,冬天还爱戴羔羊皮做的皮帽子,皮毛是自然卷曲的,很像一簇簇黑亮黑亮的小花。这种帽子戴在小伙子头上,显得特别英俊。

    生活在新疆高山草原上的哈萨克族人,为抵御风吹日晒,几乎常年要戴一种顶部略尖的白色毡帽或皮帽,妇女普遍戴镶有珠宝玛瑙的红色花帽或披白色绣花头巾,小姑娘则在花帽顶上插着一撮猫头鹰的羽毛,象征吉祥幸福,也显得特别潇洒。

    回族人男的普遍戴白色圆帽子,女的披白色或黑色的“盖头”,形式与内地回族人的相似。

    蒙古族人男的喜欢戴礼帽,女的喜欢戴头巾。草原蒙古族牧民多戴一种尖顶圆型的皮帽子,形如瓜皮帽,用水獭皮、貂皮做护耳带,帽顶上有红绳、红布结成的朱英。

     南疆山区的柯尔克孜族人,普遍戴的白毡帽与众不同,帽子上部素白,镶几道黑线,帽子下沿镶着黑布边,并向上翻卷,黑白分明。有的还在帽顶上缀上红色或黑色的缨穗。这种帽子是柯尔克孜族男性最明显的标识。妇女则喜欢披扎大红大绿的头巾,年轻的女子戴上金丝绒的圆帽子,帽子上再蒙上头巾,样子好像下凡的仙女。

     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的帽子更为别致,男子普遍戴黑绒、圆高统的羔羊皮帽。帽子上绣几道细花纹和一道宽花边,天暖时,帽檐卷起来,天冷时,帽沿拉下来,以抵挡风雪。戴着这种帽子,颇有骑士风度。年轻妇女则喜戴嵌镶金银线、珠子的圆形花帽,前沿垂吊着一排小银链,有时还在帽子上再披罩彩色大头巾,山风吹来,彩巾飘逸,银链叮当,别具情趣。

     新疆人的帽子花式万千,琳琅满目。很多中外游客会兴致勃勃地到乌鲁木齐、喀什等城市的民族用品巴扎上,选购一两顶维吾尔族绣花帽,留作丝路旅行的纪念。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男人爱把花帽戴.jpg: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1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4/3 19:49:00 [只看该作者]

9、新疆达坂城姑娘把妹带  
   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一曲《达坂城的姑娘》,唱红了全新疆,全中国。无论你在哪里,只要听到这首旋律优美、歌词诙谐、俏皮的维吾尔民歌,就会想到新疆,想到达坂城。你听:“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西瓜大又甜哎,那里住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你要想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儿来。”好一个浪漫、迷人的达坂城!那么你知道达坂城在哪里吗?

   指的是新疆少数民族女方在出嫁的同时会把自己的妹妹带上,这也是新疆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姑娘出嫁把妹带.jpg: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1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4/3 19:53:00 [只看该作者]

10、兵团姑娘不对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开发边疆、保卫边疆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大部队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立志报国的巾帼英雄,他们承着西去的列车,在高昂的歌声中,用青春谱写了壮丽的人生。20世纪50年代“八千湘女进天山”、一批批山东、河南、西川姑娘到新疆以及60年代上海、南京、天津、武汉支边青年通入塔里木、准噶尔盆地的历史,都成为生产建设兵团了展史上的光辉彩页。许许多多的内地姑娘,离开可爱的家乡,来到遥远而偏僻的边疆屯垦戌边,逐渐融入生产建设兵团的战斗生活洪流,随后大多数在这里找了对象、结婚安家。可以说,如果没有她们当年的无私奉献,就没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今天。  
   谈起这段军垦历史,老兵团人至今还会记起五六十年代流传在民间的一段顺口溜:“兵团兵团三大怪:汽车上坡比下坡快,粗粮吃、细粮卖,兵团的姑娘不对外。”这里的第一句,说的是艰苦创业的兵团人崇尚勤俭节约,驾驶汽车走下坡路往往采取熄火滑行的方法,因而上坡路时往往采取加油的方法,因而上坡反而比下坡块。第二句说的是兵团人时刻不忘国家,尽量把细粮交售给国家,自己宁愿顿顿吃粗粮。在60年代初期因天灾人祸,国家遭受经济困难、人民缺吃少穿时期,兵团人的主食中90%都是包谷面、高梁面等粗粮杂粮。第三句说的是兵团的姑娘不愿嫁到外地去。通过这一点反映了兵团人热爱兵团,兵团姑娘更喜爱兵团中那些一身戎装,为边疆生产投入火热青春的小伙子。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兵团各连队的驻地大都远离城市,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当时兵团的民风淳朴,不像地方那么复杂。兵团人的户口很独特,既不是农业,也不是非农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至今已将近半个世纪了,当年创业的老一代官兵,如今都已鬓发斑斑,息迹林下。其中的“奶奶”辈,很多就是当年远离家乡、支援边疆的内地姑娘,他们同后来结合成亲的兵团男战友,曾经为遵从党的号召,为屯垦戍边、开发新疆、富国强民的事业,在天山南北的土地上艰苦奋斗,默默无闻的奉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正象人们常说的,新疆老一带军垦战士是“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他们的儿孙两代如今大部分仍战斗生活在兵团的农场、牧场、厂矿、企业中,继续发扬“老军垦”的优良传统作风,展示“新军垦”的知识才华、以改革开放精神,在更高层次上发展生产建设兵团的宏伟事业。他们的共同口号是“重塑兵团,再造兵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兵团姑娘不对外.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1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4/3 20:15:00 [只看该作者]

9、新疆达坂城姑娘把妹带 
    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一曲《达坂城的姑娘》,唱红了全新疆,全中国。无论你在哪里,只要听到这首旋律优美、歌词诙谐、俏皮的维吾尔民歌,就会想到新疆,想到达坂城。你听:“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西瓜大又甜哎,那里住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你要想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儿来。”好一个浪漫、迷人的达坂城!那么你知道达坂城在哪里吗?

          新疆少数民族女方在出嫁的同时会把自己的妹妹带上,这也是新疆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姑娘出嫁把妹带.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1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4/3 20:24:00 [只看该作者]

10、兵团姑娘不对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开发边疆、保卫边疆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大部队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立志报国的巾帼英雄,他们承着西去的列车,在高昂的歌声中,用青春谱写了壮丽的人生。20世纪50年代“八千湘女进天山”、一批批山东、河南、西川姑娘到新疆以及60年代上海、南京、天津、武汉支边青年通入塔里木、准噶尔盆地的历史,都成为生产建设兵团了展史上的光辉彩页。许许多多的内地姑娘,离开可爱的家乡,来到遥远而偏僻的边疆屯垦戌边,逐渐融入生产建设兵团的战斗生活洪流,随后大多数在这里找了对象、结婚安家。可以说,如果没有她们当年的无私奉献,就没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今天。  
   谈起这段军垦历史,老兵团人至今还会记起五六十年代流传在民间的一段顺口溜:“兵团兵团三大怪:汽车上坡比下坡快,粗粮吃、细粮卖,兵团的姑娘不对外。”这里的第一句,说的是艰苦创业的兵团人崇尚勤俭节约,驾驶汽车走下坡路往往采取熄火滑行的方法,因而上坡路时往往采取加油的方法,因而上坡反而比下坡块。第二句说的是兵团人时刻不忘国家,尽量把细粮交售给国家,自己宁愿顿顿吃粗粮。在60年代初期因天灾人祸,国家遭受经济困难、人民缺吃少穿时期,兵团人的主食中90%都是包谷面、高梁面等粗粮杂粮。第三句说的是兵团的姑娘不愿嫁到外地去。通过这一点反映了兵团人热爱兵团,兵团姑娘更喜爱兵团中那些一身戎装,为边疆生产投入火热青春的小伙子。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兵团各连队的驻地大都远离城市,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当时兵团的民风淳朴,不像地方那么复杂。兵团人的户口很独特,既不是农业,也不是非农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至今已将近半个世纪了,当年创业的老一代官兵,如今都已鬓发斑斑,息迹林下。其中的“奶奶”辈,很多就是当年远离家乡、支援边疆的内地姑娘,他们同后来结合成亲的兵团男战友,曾经为遵从党的号召,为屯垦戍边、开发新疆、富国强民的事业,在天山南北的土地上艰苦奋斗,默默无闻的奉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正象人们常说的,新疆老一带军垦战士是“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他们的儿孙两代如今大部分仍战斗生活在兵团的农场、牧场、厂矿、企业中,继续发扬“老军垦”的优良传统作风,展示“新军垦”的知识才华、以改革开放精神,在更高层次上发展生产建设兵团的宏伟事业。他们的共同口号是“重塑兵团,再造兵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兵团姑娘不对外.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1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4/3 20:28:00 [只看该作者]

11、夏日要把皮袄带 
  “出门要带三件宝:风镜、水壶、大皮袄”,“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两句新疆俚语 十分形象的表现了新疆地理气候的特色,并且提醒来新疆旅游的朋友们注意一下旅行的准备工作。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角,深居亚洲大陆的腹地中心,远离海洋,周围都有高大的山脉,阻挡着海洋暖湿气流的进入,形成了新疆境内的干燥的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就是干旱少雨多风沙,夏热冬寒,昼夜温差大。但是,新疆各个地区的气候又不完全一样。新疆全境多山,北有阿尔泰,南有昆仑山,中间有天山山脉东西横贯,形成了天山南北两大部分,即俗称的南疆和北疆,也就是所谓“三山夹两盆”的地理格局(两盆指南疆的塔里木盆地、北疆的准噶尔盆地)。山地中有连绵的冰峰、雪岭、森林、草原,盆地里有大大小小的沙漠、戈壁、绿洲、河流、城镇。不同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特色。一般说来,北疆气温较低、雨雪较多,南疆气温较高、雨雪稀洚;山区寒凉,绿洲温暖;草原秀美恬静,大漠雄浑粗犷。你打算到哪个地方旅行,就应该知道那里的地理气候环境,预先做好必要的准备。 
   出门带风镜,为的是防尘护眼,这是一般的旅行常识。新疆的古今道路大都要跨越大漠戈壁,这里风乍起,就飞沙扑面,浑身尘灰,不戴帽子(妇女用头巾)、风镜,就会大大地吃亏。 
   出门带水壶,这道理一想就明白。因为新疆地域辽阔(占全国六分之一的面积),旅行坐汽车,一边几个小时,走百十公进而是常事,车行戈壁,又热又渴,前不见村,后不着店,到哪里要水去?这时,就看你有没有带上足够的挣水饮料,水壶就成了你的“救渴恩人”。如果你旅途上留意到路旁骑毛驴的维吾尔族故乡,他们总会在驴背上挂着一两个装懑了水、沉甸甸的葫芦,那就是他们出门必备的“水罐”,有了它,路上断水也不怕。 
   可是,为什么夏天出门还要带大皮袄?这一问,真是让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原来,这是因为新疆气候直接受西伯利亚气候变化的影响,有时一日数变,所以人们的穿着也必须随更换。这里,早上还是旭日蓝空,过午,说不定就朔风呼啸,乌云漫天,雨雪纷飞。特别是新疆的山区,平时气温就比平原凉爽,夏日也不过摄氏20度左右,常言道“山区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一旦云低雨骤,气温马上就会下降十多度。所以当地牧民上山放牧,都会未雨绸缪,把大羊皮袄、大皮帽子都带在身边。即使是戈壁滩上赶脚的驮夫、商贩,也多在驴鞍上垫件皮袄或棉袍,遇到大风,用来挡风,一到天黑,就裹着这件皮袄,钻进低洼处或红柳丛中歇息过夜。还有那许许多多成年累月驾车跑长途的老司机,他的座位旁也总是放着一件厚厚的老羊皮褛,加上一口袋馕饼。一旦在戈壁滩上遇到沙暴、寒潮,或者是汽车出了故障在野地里抛锚,这件羊皮大褛和那点平时不屑一顾的干粮就足以保护他度过一场冻饿的灾劫。 
   从内地第一次到新疆旅游的客人,在乌鲁木齐、喀什这样的大城市,对天气变化大可不必忧虑,但是,如果到著名的山区旅游景点,像阿勒泰的喀纳斯湖自然保护区、天腹地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和尤乐都斯天鹅保护区,或者是到乌鲁木齐周边的天池、南山风景区、一号冰川等山地,尽管此时还是七八九月黄金旅游季节,出门时丽日蓝天,气温宜人,但笔者还是要奉劝诸位,请学学那些“老新疆”出门远远行的老办法,还是带上你的“风镜、水壶、大皮袄”吧,当然水壶不必是大葫芦,而羽绒衣、毛衣就是你的“大皮袄”,这叫有备无患,遇上气候骤变也不用慌。前些年,有数队来自广东、港澳的年轻游客,只穿着衬衣、短裤到了巴音布鲁克草原游玩,正在游兴大发时,突遇一场雨雪,气温骤降到零度,一个个都冷得浑身筛糠,差点冻僵在车子里。回到乌鲁木齐,历诉“险情”,被人当成笑料。他们不知道乌鲁木齐海拔只有600-800米,而那些山区旅游景点却都在海拔2000米以上。按常规,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就会下降6-8摄氏度。所以山上山下,往往温度相差一二十度。同样在接近雪线(海拔约3500米)的高原风景区,一天之内时晴时阴,忽雨忽雪,竟出现了春秋冬的四季气候。许多旅游者就为了要到那里感觉一天过四季的奇趣而驱车前往的。但是他们确确实实是带全了出门三件宝:风镜、水壶、“大皮袄”,所以个个是高兴而去,尽兴而归。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夏日要把皮袄带.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1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4/3 20:30:00 [只看该作者]

12、猪字不要随便往外摔

   指的是在新疆自治区有很多比例的人是信奉伊斯兰教。所以比较忌讳“猪”这个字。(朋友们要是来新疆旅游,这点千万记住哦)作为汉族朋友“猪”字不可以乱说,是要尊重少数民族,对这一怪呢,如果知道一点点关于“伊斯兰教”的朋友就会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了。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1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4/3 20:31:00 [只看该作者]

13、汽车要比火车快 
   当你乘坐汽车行驶在312国道新疆境内的高速公路上时,你会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铁路与公路平行靠近,火车与汽车并排奔驰,而铁老大火车竟跑不过小弟弟汽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两年兰新铁路列车经过两坎提速后。时速也超过100公里,可是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时速可达100公里到120公里。 
   新疆自从1998年修通了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吐鲁番—乌鲁木齐——大黄山)以来,乘汽车旅行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从吐鲁番至乌鲁木齐180余公里,行车时间已由原来的5个小时缩短到现在的两个小时。这条高速等级公路是312国道新疆境内的重要路段。 
   312国道是我国目前最长的一条国道。它东起连云港,西到新疆伊犁的霍尔果斯口岸,全长4800多公里。我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基本上是与312国道重叠或者平行的。古代的人们坐着马车、牵着骆驼在这条丝路上经商往来,大约需要半年才能走完全程。20世纪40年代未,王震将军率领大军乘坐原苏联的尕斯车和美国的大道奇从甘肃进疆,那时只有一条沙土路面的甘新公路,日夜兼程,颠簸了一二十天才到达乌鲁木齐。六七十年代,这条公路仍然把吉普车、解放牌汽车折腾得钢板断裂、轮胎砸破,让司机叫苦连天。80年代全国公路普遍铺上沥青路面,但是312国道上从柳园到星星峡这一段,大部分是在甘肃境内,而路上跑的汽车几乎都是新疆的车,因此,这一段公路,甘肃人想修,新疆人也不好越权去修,于是多年欠修,被人称为“头痛路”。进入90年代,改革开放加快,新疆交通建设也在快马加鞭。由世界银行贷款修建的全长283公里的吐乌大(吐鲁番—乌鲁木齐—大黄山)高等级公路于1998年8月竣工,结束了新疆公路长期落后的历史,大大提高了汽车运输效率,有一件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以前,新疆铁道旅行社每年组织的东方快车团,每到乌鲁木齐、吐鲁番,铁道旅行社都要分别派汽车到这两个火车站接送客人,自从吐乌大高等级公路开能后,旅行社派汽车把客人送到乌鲁木齐火车战,客人上了火车后,汽车立即南行走高等级公路,一路上同那一列南行的火车赛跑,两个小时后,汽车、火车几乎同时到达吐鲁番火车站,汽车又及时完成了接送旅行团的任务。 
   西部开发的号角吹响,新疆公路建设又上了新台阶。2000年底乌鲁木齐—奎屯的乌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程行车时间3个小时,比乌鲁木齐—奎屯火车行车时间3个时20分钟还快了20分钟,铁老大与公路老弟在新疆运输市场的竞争也愈益激烈,对新疆人则是件大好事,交通更方便、更迅速、更实惠,这将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到新疆来。据说,乌鲁木齐—南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高速公路也已在修建之中,预计2002年内可以交付使用,它将和南疆铁路一比高低。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的新疆铁路、高速公路交通网不再是梦想,它的实现是指日可待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汽车要比火车快.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2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4/3 20:34:00 [只看该作者]

14、结婚宴席无酒菜 
  一提起结婚礼宴,人们就会想到七碟八碗九大盘、鸡鸭鱼肉摆满台的场面,“好烟好酒尽管上,好菜堆成山一样,管它是否能吃完,婚宴要像过大年。”结果,不但造成浪费,而且让许多客人喝得酩酊大醉,真是劳民伤财损身体。 

   维吾尔族人的婚宴简单朴素而很实惠,主人家只需好好地做一大锅抓饭一大锅手抓羊肉来宴酬亲友。主人请所有来宾净手之后,在大地毯上或在大桌旁坐成一圈,先是喝荼,吃喜糖、干果、点心、然后端上大摞的馕和大盘的抓饭、手抓羊肉,大家按传统习惯,以手指攫取羊肉、抓饭,尽饱一顿(城市维吾尔人而今已多改用筷、勺吃饭),便可离席。这种婚宴形式表示主客之间不分贵贱,大家同吃同乐,十分得体。维吾尔人的婚宴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整个婚礼仪式还是比较隆重的。当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领到结婚证书之后,便可举行婚礼。婚典通常要进行两三天。 
  婚礼第一天的早上,新郎新娘梳妆打扮之后,要在女家举行宗教仪式“尼卡”,请阿訇来诵经证婚。阿訇手捧《古兰经》,分别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要连问三次,连答三次才算“过关”。一般情况,新郎新娘都会回答愿意,而且新郎会大声回答,而新娘则羞羞答答,答声很低, 得由伴娘大声复述一遍。接着,阿訇要让新郎新娘各吃一口蘸了盐水的小馕,以表示从此结为夫妻,白头揩老。举行这种 “尼卡”之后,新郎立即回家去做迎亲准备。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结婚宴席无酒菜.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
总数 26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