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梦萦天山 → [转帖]边城琐记


  共有141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边城琐记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沽上鲁人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4643 积分:27145 威望:0 精华:24 注册:2009/12/2 14:18:00
[转帖]边城琐记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5/3 15:39:00 [只看该作者]

 

边城琐忆

 

“坐上大卡车,戴上大红花,远方的年轻人,塔里木来安家……”1964年8月中旬,我们天津第三批支边青年中的一行30人告别了同列火车进疆的校友、朋友,从乌鲁木齐市分乘两辆大卡车,行程5天后,来到阿克苏专区。经过又一次的誓师大会,我们两女一男来到塔里木边缘的阿瓦提县银行安了家。虽然40个春秋过去了,但是当年的那情那景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涝〓坝

1964年的阿瓦提县城没有自来水,也没有水井,只是在单位场院的一角挖个四方坑,坑里再挖个小坑,然后挖条沟与街道上的渠沟连在一起,让天山的雪水顺着渠沟流入水坑,蓄满水以后堵住沟口,就成为“涝坝”。我们的生活用水,就是站在涝坝上面搭着的木板上用水桶提水。刚开始站在木板上,望着脚下的水坑,双腿直打战,好在少数民族同胞们很热情,经常帮我们提水。记得有一次一位汉族女同志不小心掉了下去,幸亏当时涝坝的水不太深,没出什么意外。可是,一连好长时间,我一提水,总忘不了那一幕。

“泼水节”

那年头县城的街道都是土道,加之雨、雪少得可怜,太阳酷晒,牛车、马车、驴车走过后尘土飞扬,所以每天下午下班后全县所有的单位便集体出动各泼门前水。大家用脸盆从街道两旁的渠沟里舀水泼在街道上,你一盆我一盆,热火朝天。不过开始是泼水,到后来累了就连盆一块儿泼了出去,你身上是水,我身上是水,真是天天过“泼水节”。

“圣诞节”

当时县城每天晚上仅供电两小时,其余时间点煤油灯或蜡烛。每当年终决算时,各公社营业所、信用社的干部都集中到县上加班。煤油灯不够用,银行里的每个办公室都点满了蜡烛,通宵达旦,直至第二天早晨6点钟向上级银行发出电报。加班的夜宵是抓饭和骨头汤,干部加班,家属忙着做饭,孩子们跑前跑后玩耍。那时还不懂什么圣诞节,现在想起来,其实我们早就享受到“圣诞节”的不眠之夜了。

 

县城每个单位的职工宿舍后面都圈出一块菜地,我们银行的菜地四周种满了果树,有苹果、梨、桃、杏树,还有无花果、核桃、酸梅、桑葚等等,还有一长排葡萄架。菜地种有应时到节的蔬菜,夏有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等,秋有大白菜、萝卜、蒜……因此我们的生活用菜基本上是自给自足。

夏季午休时我们几个青年人爬上果树摘果子,“近水楼台先得月”嘛,我们可以优先品尝。摘完果子还要分好份儿,下午上班给每个职工一份。深秋收获大白菜、萝卜时,要当天收割,当天分份儿,当天从菜地运回宿舍门前,再用土培起来,以防菜在地里冻了。一畦畦的大白菜,条条地埂上套种着萝卜,那个劳动场面真热闹,渴了,拔个萝卜用袖子抹抹就啃,没有讲究,也不害羞。虽然我们在银行工作,也学会了干地里的农活儿,同样享受了自己辛勤耕耘后大地赋予我们的果实。

“百家饭”

我们3个人小的十六七岁,最大的只有19岁,在家谁也没有做过饭。到了单位,老同志帮我们砌了个土灶,一到做饭时就围了好多人帮忙,否则,不是点不着火就是把饭烧糊了。后来领导看我们实在忙得手脚朝上,就雇了一位维族大师傅给我们做饭。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每个人的做饭技术也练出来了。

再有,一到元旦、春节、肉孜节、库尔邦节,很多老同志就请我们到他们家吃饭,一是为我们改善伙食;二是怕我们想家,而且从来都是空手去饱肚回,吃百家饭的那份情意我们真是永难忘怀。

有线广播

没有电视,少有电影,有线广播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娱乐伙伴。新闻、相声、歌曲等等,一天三遍使小小的县城充满了欢乐。当然也有特殊用处:一是火警;二是献血。不管是白天还是深更半夜,只要高音喇叭一响:需要救火,男女老少拿起脸盆、水桶就奔向火情地点;需要献血,不问民族、性别,人们纷纷跑步奔向医院排队献血。没有人动员,没有人做工作,救火救人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看电影

露天一块场地,一排排木桩板凳,一面墙上刷上石灰当银幕,就是我们的县城电影院。5分钱一张电影票,但要买上1毛钱的葵花子。因为要提前入场占座位,否则只能买站票,一场电影演完了,地面上一层瓜子皮。最有趣的是冬天看电影,在电影放映中间换胶片时,马上就会响起震耳的跺脚声,画面一出现,跺脚声便嘎然而止,再换带子再跺脚……电影散了,大家都往家里跑。我们几个年轻人也赶快跑回宿舍,凑在一个房间里立即点起炉火,从床底下轱辘出一个西瓜,围着火炉吃了起来。

特别难忘的是有一年秋天看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因为县城不能放映宽银幕,我们几个汉族同志下班后抱上棉衣,拿了块馕,搭上一辆运送甘草的卡车就前往阿克苏专区看电影。78公里的路程现在汽车用不了一个小时就到,可是当时要行驶3个多小时。人坐在甘草包上,树枝不时挂住我们的衣服。下车后带着一身土就奔向电影院。还好,电影刚放映,人山人海,我们只好站在后面伸着脖子,跷着脚看,而且边看边哭。散了电影没有车回县城,多亏县银行一位搞基建的同志,联系了地委招待所。我们在会议室呆了半宿,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又搭便车赶回县城上班。

 

蚊子到处都有,防治的药物也很多。可刚到县城那一年,我们只能买盒清凉油,那蚊子真多,下口真狠,尤其是每天晚上要开会或学习《毛选》,又不能大动作地轰赶蚊子,只好任凭它“得吃得喝”,咬得到处都是疙瘩,奇痒难忍,只好使劲儿挠,而且非要挠破出血方才解痒。胳膊和手上还好说,用水一洗了事,可是脚面、脚脖子就遭殃了,血痂粘住了袜子,每天晚上洗脚时只好连袜子一块儿泡进水盆,待水把血痂浸湿后才能脱下袜子。不过蚊子也是欺生,到了第二年、第三年……也就不那么猖狂,不那么肆无忌惮了,其实是我们的皮肤适应了。

                        ·作者  军·

 



鲁西是我出生的地方,准葛尔是我奉献青春的地方,海河是我播撒夕阳
的地方。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5/8 11:09:00 [只看该作者]

   读了作者的文章,有了许多同感,只是当年我们到奇台县的共青团农场时,因地理位置和气候干燥,许多年在农场里生活,只是感受到了臭虫、跳蚤,没有看到苍蝇和蚊子。而且粮食放置时间再长,也从不长霉变质。我好怀念那时光。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