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呀飞呀我的马》读后感
抽暇拜读了姜付炬新作《飞呀飞呀我的马》。这真是一篇文情并茂的美文,一口气读了三遍,欣喜、感慨之余,荡起了我心中青春的双浆……
我们这一代人,四十年前自愿支援边疆,青春岁月奉献给了天山大漠,到了近花甲之年,常常会追怀曾经的青春美好时光,将这些人生的感悟写下来,对自己是一种告慰,也是一种评价;对后人、对社会则是一种传承,一种启迪。但同是回忆,姜兄的文章却不落俗套,他不费笔墨去谈已往的辉煌或坎坷,也不直抒对年轻时代的怀恋,而是选取了从伊犁牧区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马来切入,通过讲述作者与马的故事,回望自己的青春岁月,讴歌勤劳、朴实、善良的哈萨克牧民,抒发自己对乡土、对逝去的岁月的一往深情。这种别开生面的构思,不仅奇特新颖、不同凡响,而且因为讲述的是与牧区生活息息相关的马的传奇,所以读来让人感觉真实、亲切。
还有文章的题目—飞呀飞呀我的马,充满了悬念和动感,让人一看便产生无尽的猜想和强烈的阅读欲望,急着在文中去探究寻源。
作者讲述与三匹马朋友的故事,先是语态恬淡平和,娓娓道来,看似波澜不惊,其实后面隐藏着惊天骇浪,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让人读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其次,作者用拟人写马,明写马,实则写人。写马的习性、马的命运,暗喻马主人的性情、心态和经历。虚实相间,人马合一,显露出作者独到的视角和深厚的功力。
特别值得称到的是作者厚实的生活底蕴。描写马的神态、习性、奔跑、跳跃等等,用词准确,术语连篇,看得出作者对马是相当熟识,即使养马的行家里手,谈到马,恐怕也莫过如此。
作品中作者年轻时的性格、理想、作为和情感,在描写马时一带而出,虽着墨不多,但画龙点睛,给予读者一个轮廓和想象的空间。如:“那是1965年,我22岁;我的赤雪6岁,青春作伴,年纪相当。”“……我和新源县水管处的技术员们结伴冒雨同行,前往那拉提水利工地。……骑手中最年轻的是我,坐骑中最神骏的是我的赤雪。”“对赤雪的恶作剧我不仅心领神会,而且有意纵容。飞吧飞吧……一路狂喜,一路骄傲……”“我一声长啸,赤雪应声嘶呜。提缰夹马,的卢弦惊,赤雪如箭一样奔行。飞呀飞呀我的马,朝着日落霞飞的方向。”“背着鞍具上山买马”“我已经沉醉兴奋得不能自控,站在高阜之上,对着马群大吼大叫……”“我拍拍乌龙和特勒骠的脸颊,梳理梳理他们的鬃毛。……我的泪水夺眶而出,……买来一包高价方块糖,一块块送到他们嘴里。”
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一个气血方刚、充满理想和热情、争强好胜,敢作敢为、勇敢善良的美少年已经活脱脱地站在了读者面前,他的命运和马的命运一样紧紧地揪住了人心。
还有作品中骑马少年“踏遍草原”,“绿染马蹄”,“阅遍群山”“明月出天山”等经历以及文中对“哈萨克长者”、“瓜田骑手”的描述和文章结尾作者“相忘江湖”的美好祝愿,处处都流露出作者对养育了自己的这片热土,对在这片热土上生活繁衍的哈萨克牧民的深情依恋。正是这种魂牵梦萦、生死相依的情结,造就了一代献身边疆的知识青年的典型。他们几十年坚守新疆,把青春和热血无私奉献给了那个遥远的地方!
“梦从天山开始,洒满大漠一片痴情,也许我们的人生并不精彩,但,探行的脚步写着忠诚。”
《飞呀飞呀我的马》,荡起了我们心中青春的双浆……
以上拉拉杂杂,语无伦次,只是一点肤浅的读后感想,说出来真有点“班门弄斧”的味道。
国 征
2006年2月10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