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梦萦天山 → 说说“盲流


  共有75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说说“盲流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散淡山人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637 积分:12600 威望:0 精华:63 注册:2011/10/27 6:35:00
说说“盲流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1/13 5:56:00 [只看该作者]

                 盲流

什么是盲流?在计划经济时代,什么都是按计划办事,就连人口迁徙亦是如此。解放以后新疆人口的大规模迁入,主要有几个途径:一是军队转业。包括解放初期的解放军集体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后入伍到新疆的解放军官兵的转业退伍,一般是就地安置而不是那来那去;还有一些省籍官兵转业退伍也安置到了新疆。比如安徽省籍的航空地勤兵,几乎成建制的安置到新疆。阿克苏各市县都有。二是专业技术人员。解放初期,上海就动员了一大批银行业的专业人员到新疆,全疆各地都有。天津也有不少人去了新疆,到阿克苏最早的是外贸上的,后来油脂公司又去了一批,再后来是是整个企业的迁徙,比方说天津的二建,迁到库尔勒变成新疆四建了,听说还有医院、塑料厂什么的。三是支边青年。这是解放以后最大规模的移民,几乎涉及到全国各个地方。天津支边青年去了约有数万人,各行各业都有,以兵团、农垦、银行为主,特别是银行,从自治区分行到农村营业所,都有天津人的身影。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他们纷纷走上了银行的领导岗位。四就是盲流,相对与上面三种人有计划的迁徙新疆而言的、盲目流动到新疆的人员,简称“盲流”。这个词是新疆首创的。大批的劳动力流入一个特定的区域,在全国也是仅见的。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 原因,一是新疆劳动力奇缺,工作好找,特别是兰新铁路修建时期,需要大批民工。曾流传这么个笑话:在铁路修到哈密以后,扩音喇叭里一直播放歌曲《达阪城的姑娘》,勾起不少小伙子的心思,都盼着快快修到达阪城,见识见识。等铁路修到吐鲁番了,达阪城还是不见踪影,就纷纷打听达阪城到底在那里,为了安抚人心,广播喇叭里又播放了一首歌曲《阿拉木汗》,“阿拉木汗住在那里,吐鲁番西去三百六”。小伙子们干劲大增,很快就把铁路修到了乌鲁木齐。达阪,维语“山路”的音译。达阪城就是“山路上的城”的意思,是南疆去乌鲁木齐的必经之路。由阿克苏东进到库尔勒,然后北上翻越天山主脉后到达托克逊县,已经进入吐鲁番境内了,然后接着北上再翻越天山支脉白杨沟,在山顶你就可以看见一座小城,那就是达阪城了。很小的一个小镇,回族聚集地,由于是风口,常年大风不断,所有的树都朝一个方向倾斜,枝叶稀疏,树型低矮。达阪城是过往旅客休息打尖的地方,改革开放之前,主要的菜肴是素炒粉条,别无它肴。改革开放以后,花样繁多了,以回族传统风味居多。油炸大豆是特产。二是新疆“混饭”容易。不但粮食统购统销以前新疆的粮食随便买,就是在统购统销以后,新疆的粮食也并不是很紧张,六零年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阿克苏并没感觉到太饥饿。62年一过,新疆各种食堂、饭馆就都不收粮票了。直到文革后期才又要粮票,文革一结束又不要了,200粮票折一毛钱,有钱就可以吃上饭。所以,不少省份的壮劳力纷纷拥入新疆,多以河南人、四川人和甘肃人为主。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粮食、蔬菜种植技术,建材制造技术,房屋建筑技术等等实用技术,给新疆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活力和动力。比如,阿克苏是新疆主要水稻产区,但是当地农民只是撒播,既把谷种直接撒进稻田而不是育秧、插秧,同时不除锄稗草和杂草。因此不但量产低而且稗子和草籽很多,影响大米质量。这些“盲流”们不但带来了育秧、插秧技术,使得水稻单产超千斤,而且还把口里的各类蔬菜引入新疆,极大地丰富了新疆的菜篮子。

如同现在的民工一样,他们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只因身份的原因,不被认可。“名不正则言不顺”吧。改革开放以后‘盲流’这个词渐渐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外来工’,‘农民工’等称呼,我觉得都不确切但也没有更好的词代替。当然也有不少盲流还真干出了名堂。我手底下建筑公司、供销公司等的经理们就是这种身份,后来逐渐通过招工解决了身份问题,成为正式职工。90年代每人的固定资产以外,流动资金都有几百万。干的最好的,是行署副专员,处级、科级也很有几个。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