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之歌》原曲作者之谜
在中国历时20多年,席卷千百万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已离我们渐渐远去,可是留给今天的人们,思考的东西却难以磨灭。例如,一首《知青之歌》曾在遍布于穷乡僻壤的知青中广为流传.又在“四人帮”的淫威下.被批为“黑歌“遭禁唱.其词作者任毅被判刑。那么.这首歌的曲子从何而来?作者又是谁呢?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
歌咏言竟获罪
在《中国知青史)(刘小萌著,中国社会引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歌曲作者任毅(又名任安国)南京八中(应为五中,笔者注)六六届高中毕业生,1968年12月到江浦县永宁公社插队落户”,“随着上山下乡初那种狂热激情的消退,失望情绪在知青中蔓延.悄绪低落的知青感到前途渺茫.用弹唱歌曲排迫心中的忧患和思乡的情愫,1969年5月下旬,任毅在一首名叫《塔里木,我的第二故乡》的知青歌曲(此歌词为南京赴新疆支边的知青高世隆(应为高诗农,本文注)所作,根据(丰收农场之歌)的曲调谱成)基础上,重新填词,并对原曲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创作出一首表达知识青年思乡情绪的新歌《我的家乡》。全曲深沉、缓慢...
“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啊,长虹般的大桥直插云霄横跨长江,威武的钟山虎踞在我的家乡。
辞别了妈妈再见了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了青春的史册一去不复返。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争么漫长,生活的脚步深浅在偏僻的异乡。
跟着太阳起伴着月亮归.沉重地修理地球是光荣而神圣的天职,我的命运,啊,用我们的双手绣红地球赤遍宇宙,幢憬的明天相信吧一定会到来。”
“这年8月,苏联莫斯科广播电台的华语广播播放了这首歌,他们称之为《中国知识青年之歌》。当时正值中苏两国因边境争端和意识形态分歧而处于严重对立的非常时期,莫斯科广播电台频繁演唱这首歌,无异于将任毅推人绝境”。任毅被批斗数十场,三次被拉去在公判大会上为死刑犯“陪绑”深有末日随时降临的感觉。
原曲从何而来?
既然任毅的“黑歌”与南京支边的知青高诗农有关,南京公捡法军管会人员,万里迢迢赶到新疆阿瓦提县丰收三场进行排查。经甄别,《丰收农场之歌》早在高诗农支边来农场之前,已在丰收三场传唱已久,而且《丰收农场之歌》是根据一首歌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歌曲大约是名为《塔里木,我的第二故乡》改词而成的。
早在1965年8、9月间,一千多名南京知青,分作数批,先后开进阿瓦提县的戈壁荒滩,创建丰收三场。首批进疆的知青,受到相邻的农一师所属团场前来慰问。慰问演出中有一首歌歌颂塔里木河两岸兵团农场的歌曲。歌词中唱道:“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塔里木河两岸,是辽阔的国营农场,我的第二故乡……”丰收三场二连的知青就将“辽阔的国营农场”改为“可爱的丰收农场”,并冠以《丰收农场之歌》在10月份丰收三场立大会上唱响。不久农场组建文艺队,排练的节目中就有《丰收农场之歌》,文艺队深人各连队演出后,产生了不小的轰动,以后各连队在赴工地劳作途中,或是在周末篝火晚会上,都要唱这些充满豪言壮语的农场新歌。
1966年秋在南京曲艺团任学员的高诗农,恰逢新疆阿瓦提县丰收一场来南京招知识青年,看到宣传材料中有南京知青在阿瓦提县丰收三场,不畏艰苦,辛勤垦荒的热火朝天场面的照片,深受鼓舞他要求支边,未获批准.又写了血书,向文化局领导提出申请才获批准。高诗农到了丰收一场后,又要求调到远离县城的丰收三场,丰收三场文艺队的一些成员,与高诗农曾在南京市中学生艺术团时就相识,竭力向领导推荐高诗农。高诗农调到丰收三场后,丰收三场已呈瘫痪状态,连年亏损,《丰收农场之歌》里表现的激情已减退。高诗农凭着对艺术的热爱,对丰收三场文艺队的节目留心抄录,一次回南京时.与原南京五中初中时的校友们相聚,以歌会友,留下了这首《丰收农场之歌》。与高诗农同校不同班的任毅,在此曲的基础上,重新填词,使原曲借助知青怀乡之情,不胫而走,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任毅蒙难,世人瞩目,而原歌词、曲的创作者却被湮没,个中原因,令人感概。
原曲何人所作?
原曲产生于“文革,’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初具规模时,歌词中有明显的新疆气候特点,如“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即是新疆海拔高、干燥少雨、空气纯净的写实,这词句又作为原歌词的印记留在了《知青之歌》里。原词以开发塔里木的知青的身份,把塔里木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丰收农场之歌)亦是如此。但无情的现实是,这种对第二故乡”的情感,切切实实地是产生于离开那片留下青春热血的土地后,产生于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下。在我们支边四十周年的今天,不少南京知青都想故地重游,甚至想偕子女探望他们的出生地。正是基于这种平和、成熟的心态,我们一群原在新疆阿瓦提县丰收三场的老知青认为,是拂去历史浮尘,弄清这首原曲作者的时候了。
那么,到底是谁创作了原曲?有人认为,这首曲子应是出于新疆著名作曲家之手。没有他那样的艺术造诣怎能写出这颇具艺术魅力的曲子呢?
可毕竟是推测,毕竟这原曲诞生于四十多年前,可供佐证的资料难以查找。但我们坚信,酷爱音乐的人们,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他们早年珍藏的歌本、手抄本或许能躲过劫难保存至今。尤其是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的战友们或许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时,也热切地期待,能唤起原曲创作者的回忆.回忆此曲诞生的背景故事。
这不是平常的寻根,而是从尊重历史出发,体现一种人文关怀,或许可以从中发掘出更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我们期待着。 (完)(责任编辑:魏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