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梦萦天山 → [原创]电视剧《知青》之我见


  共有373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电视剧《知青》之我见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梭梭柴
  1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60 积分:1904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9/12/6 15: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7/1 21:41:00 [只看该作者]

     诸位知青朋友好,《知青》电视剧我认真地看完,我想四十五集电视剧要很好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知青的事,那是做不到的。我想有人写,能排成剧,还能在央视播出,实属不容易。《知青》剧中有许多情节很感人,尤其是知青们与老北大荒人与陕北村民苦难岁月中的情感,我们每个知青都有忘不掉的当地患难之友。作者有些要写的东西,只是点到为止,作者对剧中的极左投机人物吴敏的描写,最后那几句道白,显出了多么无奈。许多真实的东西能让写出来吗!《知青》剧敢偏离审片要求吗?看得出剧的结尾确实草草收场,熊熊大火与孩子的啼哭交混,深藏着作者的寓意。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望战友们指正。有机会能看到《知青》这本书。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梭梭柴
  1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60 积分:1904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9/12/6 15: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7/2 11:00:00 [只看该作者]

   《知青》电视剧观后感:我痴迷地看完四十五集反映那个年代的知青的电视剧,首先感觉有人写知青,有人排成电视剧,央视能播出,已经实属不容易了。要在四十五集剧中体现出那个年代知青的方方面面是不可能的,剧中把那个年代知青的主要精神写出来,作为我们过来人会觉得不过瘾,不透彻。但是,今天的年轻人会感到惊奇不解,我觉得这部作品的作用起到了。

    《知青》电视剧的时代背景是文化大革命,那是中国近代史的大悲剧,而中国的文艺创作是颂扬文化,当政不太喜欢把那段悲剧重提,这部作品的难处就在此,剧中知青吴敏人物的描写,在她极左投机得逞后,剧中的旁白说出了作者的无奈。剧中作者的许多意图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深写,或是圆场,也是创作当代文学作品的必须。

     《知青》剧有许多感人的情节,知青与老北大荒人,知青与陕北农村人在苦难的岁月中经历的人性之间朴实真实的情感会使我们产生苦辣酸甜的回忆,因为我们的经历中都有当地的患难之人。

     剧的最后一集可以感觉到是草草收场,但是,陕北的洪水,东北的森林大火,给人已灾难的痛感,熊熊大火的画面交混着婴儿的嚎哭,深藏着作者的寓意。

     我很想看到《知青》这本书。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天山雄鹰
  13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100 积分:30523 威望:0 精华:42 注册:2011/8/30 13:3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7/2 12:24:00 [只看该作者]

         同感!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玉天山
  1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45 积分:203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27 17:0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7/3 3:06:00 [只看该作者]

  支边新疆兵团,时过境迁,将近半世纪,举手摸着古稀之年。回忆是悲喜交加的事,其艰苦奋斗、不怕任何困难的精神非笔墨所能书。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梭梭柴
  1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60 积分:1904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9/12/6 15: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7/3 14:15:00 [只看该作者]

玉天山说到家了,支边为边疆艰苦奋斗的精神,是笔墨所书不尽。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骆驼1234
  1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18 积分:94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4/8 19:2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7/3 20:22:00 [只看该作者]

人的一生在于他的精彩,我们的人生虽说坎坷,但精彩。那就是我们的经历和对那个时代的追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先珏
  1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42 积分:1652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12/17 15:06:00
梁晓声如是说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7/5 9:18:00 [只看该作者]

 

梁晓声心里的《知·青》

 

许戈辉:通过电视剧的形式呈现出的《知青》,是否符合您写作这部原著的初衷?

梁晓声: 最初我是不完全赞同使用《知青》这个片名的,因为它太大。全国十几个兵团,一千几百万人插队,东南西北全都要体现是不可能的,一部电视剧撑不起这个大题。 但他们恰恰比较喜欢它的大气。当时我想了一个办法,在“知青”之间,顿上一个圆点,“知”是知道,指这一代青年从城市到乡村,知道了国情民生、如何做人处 事;“青”是青春、青涩。或者还可以用《青岁月》,以对应这个火红年代。

许戈辉:如今把这样一个题材呈现给大家,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梁晓声: 我看到社会上一种对于文革的回潮之意。这段历史最先是被规避、屏蔽,然后逐渐成为空白;再通过另外一些歌曲、戏剧、影视作品,使它开始逐渐泛红,而现在的 年轻人因为没经历过,所以不了解,我觉得把它讲出来是我的责任,有些泛红的东西是假的,我们不能回去。我前年在“两会”上就谈到文化的自觉性,它对一个国 家、民族的精神提升和灵魂铸造是有使命感的,你不能剥夺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尽量客观还原历史真相、公允评论历史人物、深刻剖析自己国家历史错误的责任和 义务。

(详细内容,可看凤凰网)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春山秋水
  1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963 积分:6506 威望:0 精华:28 注册:2011/7/23 19:3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7/5 13:25:00 [只看该作者]

       青春无价,怀念青春令人刻骨铭心。知青生涯没齿难忘。歌颂上山下乡运动却不能令人容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苦豆子1
  19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474 积分:308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2/1/1 21: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7/5 23:56:00 [只看该作者]

(转帖)     

五位政治局委员的知青生涯

原创于: 2012-07-03 16:22:21

标签:

 

  随着《知青》这一电视剧在央视的热播,知青、上山下乡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上个世纪60年代,上千万的青年人积极响应号召,奔赴农村广阔天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中国政坛有知青背景的高官数不胜数,仅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就有5人,他们分别是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李源潮、张德江。

  习近平、李克强:双双当村官

1969年,还不到16岁的习近平下乡插队。当时延安3万北京知青,习近平第一个当上大队党支部书记(本报2010年5月10日秘闻版曾详细报道习近平插队延安的日子)。

  和习近平一样,李克强插队安徽凤阳也当了村官。李克强出身于干部家庭,父亲李奉三是安徽省一位地方官。从城市来到贫穷的农村,李克强可谓历尽艰辛。由于水土不服,他一度全身皮肤溃烂。然而,他照样坚持田间劳动,一年到头大都用印有“为人民服务”的挎包装着干粮和咸菜下地。那年头劳动强度大,加之缺少油水和蔬菜,他的饭量显得特别大。田间归来,李克强坚持挑灯夜读,自学从合肥带来的书籍。同时,他还尝试着把知识用于实践,带领农民科学种田,推广水稻良种,深得农民的拥护,后来担任了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1976年5月,他在插队期间入了党。

  1977年恢复高考,李克强成为考生一员。在填报志愿时,他的第一志愿是安徽师范学院,第二志愿才是北京大学,因为担心北大录取分数线太高。让李克强兴奋的是,自己被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这在凤阳轰动一时。

  王岐山:深深体会了饿的滋味,1969年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王岐山前往延安插队。西去的火车上有众多高干子弟,比如邓小平之女邓榕、罗瑞卿之女罗朵朵和罗点点、刚从少管所出来的习近平(15岁时因其父问题成为“反动学生”),还有周恩来的侄子周秉和。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吃。王岐山多年后回忆,当时他选择了延安圣地,没有去黑龙江,“后来我跟黑龙江的同学见面后我都想哭,他们干活累了至少还吃得饱啊,我这是累了还吃不饱,知道饿是什么滋味了”。

王岐山在延安和一个女知青结识并恋爱。1971年,他被招进陕西省博物馆,从那里被送到西北大学历史系学习。1982年,王岐山进入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从此步入从政之路。曾一起插队的知青姜作涛说到王岐山,最大的感慨是“人和人不能比”。

李源潮:四人一天割稻7亩2分

位于江苏大丰境内的海丰农场最早是上海农场的一个分场。李源潮是第一批5000多名“老知青”中的一员,待在仿部队建制的海丰农场庆丰二队,当时还用“李援朝”的名字。和他一起下放的知青梁铁旦回忆说:“我们四人一天割稻7亩2分,那时秋收很紧张,农活很艰巨,虽然很艰苦,但大家看到劳动成果,心里很高兴。”如今在上海知青纪念馆展览室,馆藏资料中就有当年李源潮所在知青点的考核记录等。

1998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李源潮带着妻儿从北京回大丰“探亲”。他回忆起当年在这里挖河挑泥时的情景:工棚就建在海堤边,有时夜里会突然涨潮,海水一直涨到床边,被子全湿了,人要赶紧往堤上跑。兴致很高的他还让儿子当了一回“挑河工”。

张德江:比当地小青年还能吃苦

张德江的父亲张志毅被称为炮兵鼻祖。张德江是被“文革”耽误的“老高三”之一,1968年11月下乡。

“这些小青年每天参加完生产队劳动收工回来就到篮球场打篮球。”老会计邢锡国说,“张德江是七队集体户的户长,他是这些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在知青中很有威望。”

生产队里的什么活儿张德江都干,铲地、割庄稼、上山冬采,赶车拉烧柴,放爬犁,有些当地小青年都没有他这种吃苦的劲头。他是生产队的政治队长,经常代表七队在大会上讲话,讲的条条是理儿,比老百姓想的还周到。春节集体户的同学们都回家和亲人团聚去了,他就主动留下来看房子。

在队长胡乃和政治队长张德江的带领下,太平七队很快就走在了全大队的前面。当时学校的老师每月才拿三十元工资,而每个社员一个月平均能收入100余元。张德江由于表现出色,成为100多下乡知青中第一个入党的人。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冷燕
  2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435 积分:93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9 21: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7/7 2:21:00 [只看该作者]

      因为没有看过《知青》,没有发言权。但因有人推荐,我在电脑里看过《兵团岁月》。那里面的黑龙江兵团生活与新疆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同样的生活,有不同种人的出现、发展、命运和机遇,也是能理解的。

  对知青的评论,各有各说,每人有不同经历就有不同说法和看法。关键是那是一段中国历史,任何人无法抹杀的真实事实,如同文革和任何发生在那个年代的历史事件一样。各种电视、电影、文学作品都是各说各意,只有咱们这些亲历者才能真正的懂得那个年代和那种生活。

  在那段岁月里,咱们经历过的一切除了战争(当然我们经历过武斗,远比不上战争,虽然也有你死我活的场面),什么酸甜苦辣、磨忍拼抢,都有的事实,那就是刻骨铭心的记忆,那就是生动真切的现实。

  朋友们的每个贴都是自己的心声和看法,我很认同,也谈一点自己的同感。



1965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2004年和当年战友们共同出版《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一书,为北京和新疆真实的历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回到顶部
总数 22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