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古镇 美丽的边塞——古北口
位于具有“燕京门户”之称的密云县古北口镇,距北京130公里。
古北口保卫战纪念碑
竖有12m多高的碑,直径约50cm,向南的碑文是“古北口保卫战纪念碑”,背面“河山永在”碑文。综合国民党与日本的抗战纪念碑、中共与国民党的解放战争而成的纪念碑。据相关资料表明,是1934年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建的“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和1946年修建的“古北口保卫战纪念碑及烈士墓碑”,对考察历史、教育后人都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古御道
建于1680年, 位于杨令公庙东侧一个很窄的通道,就是古御道,历史上是南北往来的必经之路。是去往承德、内蒙、东北都是必经之路。因为从南北朝建北齐城墙的时候就建了这个北口,就有了这条道。它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是皇帝前往承德路过的时候所走的路线,古御道全长1500米。
一步三眼井: 金泰和五年(1205年)修建的三眼井。传说这口井是龙王嘴。龙王吃什么,这口井就有什么味。位于河东村南古御道旁,即东山根下的一眼井,这眼井深6米多,井口用一个圆形石盖盖着,石盖上有三个直径8寸左右的打水口,成三角形排列,人称三眼井。据说过去从三眼井分别打水,虽说是同一口井,但水味却大不一样,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两步三座庙:是一组以药王庙为主的庙宇群,包括药王庙、财神庙、杨令公庙,统健在一高台上,俗称“两步三座庙”。
琉璃影壁靠大道
琉璃影壁: 在古北口北门坡药王庙前,原有一座高3米、宽4米左右的琉璃影壁,影壁正中装饰着一幅二龙戏珠的图案,下面是大海图像,海里有鱼、海马等,真可以说是活灵活现,尤其是雨天,龙的眼睛,好似真龙的眼睛一般,群众称其为宝眼。相传这个影壁是由于药王爷医冶好了一位陕西老人的病,老人为了感谢而修建的。
药王庙戏楼
面阔三间,进深二间。虽不是重檐但分上下两层,下层为进院通道,面积83平方米,上层为戏台。现前檐及脊已坏需修复。药王庙、观音菩萨庙,已修葺完善,戏楼也修复好,但其壁画已不存在。关帝庙与龙王庙尚未修复。
建筑格局与寺庙布局,十分独特少见。与当地民居相协调,墙是石砌,砖瓦为青色,沿山体而建。药王庙庙会是周边地区盛大的民间庙会,每年参加人数达30000人之多,庙会于每年农历九月十四举行。药王庙是周边其它庙宇中修建年代最早,始建于明王朝,人们为了寻求上苍的保佑就有了药王庙。庙中的药王苗是祈福,关帝庙是为了守关,龙王庙是祈祷风调雨顺,观音菩萨庙有送子观音之称,而之后的财神庙是人们为了多财多福,均是古北口镇作为商贸重镇的一个多民俗文化表现。
财神庙: 位于河东南上坡,建于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有前后两殿和东西禅堂,财神庙东禅堂还有一个土地祠堂,总建筑面积96平方米。此庙在长城抗战后,由陈明玉为首的十几个道士居住。此庙供奉了文武财神,是人们为了多财多福而设。这些均是古北口镇作为商贸重镇的一个多民俗文化表现,体现古北口商贸重镇,人们祈福·祈财民俗文化,已经融入到当地的民居民俗文化中。
令公庙: 始建于北宋元佑年间,大约在1087—1095年,至今已经历900多年的历史,国内现存唯一纪念抗辽名将杨继业的庙,1983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950平方米。杨令公庙。坐落于古北口河东东门里,坐北朝南。1983年被密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进院落,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内塑杨令公及杨八郎等塑像14尊,后殿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有佘太君、周夫人、柴君主、八姐、九妹等塑像7尊,包括东西配房,山门等建筑面积301平方米。)
瘟神庙: 建于明代,瘟神庙为当地人祭祀祈福、送瘟神之地。位于潮河关村村口,是一个观看卧虎山长城很好的视觉点。房屋及屋顶主要是木结构,墙根是砖石结构。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院内东、西、北三面壁画为明代壁画,是北京市确定的明代壁画重点保护地,殿前建有清代戏楼。庙内有配房、耳房,总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明代壁画部分已经被涂掉,目前正在修复中。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古北口 蟠龙山长城-00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