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生活 专栏天伦之乐 → [转帖]“化学天才”的自杀也是“他杀”


  共有83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化学天才”的自杀也是“他杀”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转帖]“化学天才”的自杀也是“他杀”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4/30 10:27:00 [只看该作者]

 

 

“化学天才”的自杀也是“他杀”

2012年04月29日
来源:华商报

当年的“江苏首位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金牌得主”王庆根近日在美国自杀,留下太太和两个孩子。消息称王庆根是因为不堪工作压力患抑郁症。据悉,王庆根出身于农村家庭,从南京大学到斯坦福;从奥赛化学金牌得主到

知名计算机软件工程师,其经历堪称寒门学子励志史。(4月28日《扬子晚报》)

王庆根走了,留下了太太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从20多年前海安农村那个背着蛇皮袋赶考的学子,到美国年薪20万美元的电脑工程师,刚刚人到中年的王庆根就这么抛弃了父母和妻儿,离开了人世,这是怎样的悲剧啊!扼腕长叹之余,带给我们的思考更为触动心灵,耐人寻味。

王庆根之死有三大悬疑。第一,王庆根一直是“寒门出贵子”现实版。当年他用蛇皮袋装行李,走出小乡村到大城市求学。这样一个有着“穷底子”的人为何在成功之后却顶不住生活的压力?第二,他现在所从事的计算机行业是为了避免“天花板困局”而半路出家的,混得太累之时,为何不能重操旧业?第三,按说,一个人遇到天大的压力,家庭和父母都是自己避风的港湾,而王庆根为什么选择将心结瞒着父母,一个人扛着?

追寻“三大悬疑”的答案其实并不难,只要打开王庆根的履历就能透视他的心路历程。从海安高级中学,到南京大学,再到斯坦福;从奥赛化学金牌得主,到知名计算机软件工程师,王庆根的人生轨迹就像是一部寒门学子励志史。人们欣赏他的光鲜,却不知道他是如何背着重负上路的。出身寒门,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一切的惊喜来得那么突然,他稚嫩脆弱的心理还没准备好就被推向了“人生高速公路”,谁曾想到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少年才子,竟有“内伤”需要治疗。不向父母袒露心迹,不重拾化学之路,我们隐约中听到了“好马不吃回头草”;“混得不好如何见江东父老……”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王庆根在智力、学术乃至事业上的成就,这一切能等同于他心智健康、内心强大吗?何况在一次次加码的压力之下,他默默地选择了忍着背着,直到被压趴为止。

心理学家认为,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心理存在,而自卑的形成则往往源于儿童时代。一个人如果在儿童时期就因为某种压力被自卑心理所笼罩,其身心发展及交往能力将受到严重的束缚,会影响他的一生。虽然王庆根在美国发展,在美国患了抑郁症,但别忘了他的少年时光是在中国度过的,“海安之光”的头衔是在国内被炒作的,他的血液里一直流淌着我们共有的文化基因,“被捧杀”的隐痛始终折磨着他的心灵。当所有的光环都是那么幸运地围绕在他的周围,当一切的荣耀都降临到他的头上,当人们羡慕、期待甚至嫉妒的目光都聚集于他的身上,包括他的家人在内,谁还会关注他内心的恐惧和潜藏的焦虑?!

虽然现实生活每每带给我们“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真实故事,然而,我们的周围也从来不缺少年仲永的身影。人们一边为天才的陨落唏嘘不已,一边却趋之若鹜地围观“高考状元”、“神童学子”,津津乐道他们的神奇,以至于电视相亲、益智娱乐节目动辄推出海归精英、双硕士,满地球跑的潇洒才俊,令人羡慕嫉妒恨,恨不得自家的孩子立马就拿了绿卡,到比尔盖茨手下去当个CEO。某种意义上说,“化学天才”王庆根自杀也是“他杀”。咱们的教育体制、社会环境、人才评价制度乃至公民素养,都应从王庆根之死中有所反思才是。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