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诗词曲赋楹联 → 永遇乐---喜读党的十七五公报


  共有104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永遇乐---喜读党的十七五公报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斑马线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440 积分:3983 威望:0 精华:14 注册:2009/12/12 10:09:00
永遇乐---喜读党的十七五公报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0/26 22:59:00 [只看该作者]

永遇乐---喜读党的十七五公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金秋送祥

公报上墙

人气飞扬。

 

体恤民意 

岂止饱囊 

宅小可安床。

 

岂容贪狂

齐国肃吏 

富民方国强

 

得民心

才是栋梁

百姓本就爹娘

怎把众生弃旁

 

明镜如盘

手软即降

尺寸谁都量

 

先富窃喜

不进狱堂

以往也罢止亡

 

望明日

尚有蜜糖

好果待尝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陆鹏九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818 积分:17247 威望:0 精华:65 注册:2008/12/13 11:14:00
拜读斑马线君《永遇乐·喜读党的十七五公报》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0/30 18:51:00 [只看该作者]

 

斑马线君《永遇乐·喜读党的十七五公报》立意不错。然而,填词实不易。鹏九不谙词律,比照(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君词上半阙,平仄多违,“富民方国强”句缺二字;下半阙,则完全离谱了。

我读过斑马线君很多诗,其伸张正义的豪气,嫉恶如仇的剑胆,特别是那冷峻的笔触,炽热情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诸如《英雄纪念碑》“……它是如椽巨笔/在诺大的白纸上雄起/它就写了两个字/人民大会堂为---- /历史博物馆为 --- 正义”,真可谓大气磅礴。

古典诗词,包括旧体诗:诗经、乐府、歌行体,统称古风;新体诗则指成熟和兴盛于唐的律诗、绝句,统称格律诗。宋人用长短句,突破格律,这就是成熟和兴盛于宋的词。词的形式规范了,固定了,词谱行于世。元人又以曲牌挣脱词谱的束缚,这就是成熟和兴盛于元的曲。毛泽东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道:“李白只有很少几首律诗,李贺除有很少几首五言律外,七言律他一首也不写。李贺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更何况词又多入声韵,如我们熟知的(宋)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觅”“戚”“鱼”“渡”“舒”……用韵皆为入声。我在内蒙时,曾听包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沈文玉先生用山西方言吟诵这两首词,其方言中留存的入声韵,听来短促,急切,强化了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可惜入声韵早已在现代语音中消失了。毛泽东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我以为值得我们思考。

拉拉杂杂,不知所云。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陆鹏九2010-10-30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斑马线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440 积分:3983 威望:0 精华:14 注册:2009/12/12 10:09:00
谢谢陆鹏九老师的指教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1/4 10:39:00 [只看该作者]

谢谢陆老师的指教。这是真话。本人不才,造诣单薄,偶尔胡嘘,也是生搬。高师在上,不吝赐教,甚喜甚喜。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陆鹏九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818 积分:17247 威望:0 精华:65 注册:2008/12/13 11:1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1/18 17:58:00 [只看该作者]

 

电脑故障,迟复为歉!

 

斑马线君客气了,我们都是知青,谈何“赐教”!

 

前此与君谈诗,鹏九以为写格律诗和填词,须在古音韵学方面,具有颇深的造诣,诸如入声的把握和应用,皆非我等所能及。而古典诗歌的创作和学习,天地广阔。《诗经》中的 “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被尊为中国古代诗歌两大典范。继“风”“骚”之后的两汉乐府诗歌(如被称为“双璧”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加强了叙事成分,汉代文人无名氏的古诗(《古诗十九首》)深化了抒情功能,皆为楷模。其后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气势高峻、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直到继承传统超迈前贤创一代新风的唐诗。而唐诗中与格律诗(新体诗)相对的歌行体(旧体诗)也大行其道,如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白的《古风》《蜀道难》《将进酒》,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居易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苏小小墓》《致酒行》……睹物兴怀,不事雕琢,形式比较自由。我个人觉得读来更为亲切,学来更为浅近。何必非得知其不可,勉为其难,庶竭驽钝,强作格律诗,费力填词呢?

 

当然,在我们知青论坛的诗词歌赋楹联版块,有不少谙熟格律、词谱的高手,在吟咏、赞赏他们的佳作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自己力所能及诗歌形式,抒写自己的心声。各尽所能,各臻其妙!

 

张志公先生的《汉语简论》,在谈到汉语语法的时候谈到:“汉语组合简便、容易。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各语言单位的组合不靠形态变化这个手段,而是靠语义、逻辑事理、约定俗成。这样,强制性的规则有,比较少 ,而可选择的规则比较多。有些例子,过去我们当笑话说,至多视之为标点符号问题,而没有从语法方面考虑过,其实正是语法问题。比如七言绝句《清明》,把停顿的位置调整一下,变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就成为一首自度曲的词或曰散曲了。如果有形态,主语 、谓语、修饰语都由形态反映出来了,那就不可能自由变动了。又比如七言绝句《凉州词》,有人在抄写时漏掉两个字,却巧妙地改变了结构,也成了一首很好的自度曲: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以这样说,汉语的各级语言单位之间只要符合语义、逻辑事理,符合汉民族的语言习惯,就能组合到一起。”读后,很受启发。让我们互励共勉,老有所乐,同享古典诗歌的福荫,丰富我们的退休生活。

 

陆鹏九2010-11-18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