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颐和园诗画21-.jpg:

五律·涵远堂
独对赤墀下,阶兰凝曙霜。水光残墨沼,柳影浸书堂。
箬叶沉池暖,荷花绕殿香。踟蹰意无尽,余雅在诗章。
谐趣园水池北部正中建筑面阔5间,名涵远堂,堂前湖畔有一石码头。涵远堂是谐趣园的正殿,是慈禧来谐趣园钓鱼、游玩休息的地方。现殿内辟作古物陈列室,不对外开放,据说殿内装修木雕及其精美雅致,在颐和园内属上乘之作。这座建筑是园内变化较大的一座,乾隆仿无锡惠山寄畅园修建惠山园(清漪园时谐趣园原名)时,此为三间敞轩,赐名为“墨妙轩”,轩中专门置放三希堂续摹石刻。乾隆曾有诗自夸道:“点缀亭台学惠山,胜它墨妙萃斯间。”
乾隆是一个博学风雅的皇帝,除了诗歌以外,他对书法和绘画也很精通,他不仅自己能写能画,而且是一位高超的书画鉴赏家。他多方收集得到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三件书法珍品,如获至宝,尤为喜爱,将其珍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此三贴因被乾隆帝称为“三希”, 故其所藏之室亦命名为《三希堂》。三希堂也因所藏“均属上品”而闻名于世。
清乾隆十二年(1747),吏部尚书梁诗正等奉命,将内府所藏魏、晋至明历代书法家名迹由乾隆皇帝弘历亲自选录,编次法帖,此帖包含以上三件书迹珍品,故名《三希堂法帖》。共32卷,收录134人作品,各种书体名籍349件,是历代蒐罗最富的大型丛帖。而后又命摹勒上石,刻于495块富阳石上,此碑帖摹刻精良,字口十分清晰。于乾隆十五年(1750)完成,其摹勒之佳,卷之富有,审定之精为历代法帖之冠。
乾隆十八年(1753),北海修建阅古楼,专门嵌藏《三希堂石渠宝籍法帖》。楼上下墙壁间满嵌石刻“三希堂法帖”,石刻法贴共495方,书法刻法均精巧绝伦。目前书店所出售的“三希堂法帖”的原版均来自“阅古楼”。
嘉庆十六年大修时墨妙轩改轩为堂,慈禧重建时易名为涵远堂。原轩内续摹的三希堂石刻移到北海,法帖诸石移至宜芸馆。由于这座建筑位于园中水池北岸的正中位置,因而轩改为堂后,使整个小园的风格发生了变化,涵远堂也成为谐趣园内的中心建筑,一副富丽堂皇的皇家气派,令原来的江南自然典雅风景的韵味消失殆尽。而涵远堂门前的楹联:“西岭烟霞生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更是以极度夸张的手法,彰显了皇家不可一世、唯我独尊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