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内基说:“假如乐团中的每一位音乐家都正确无误地弹出自己部分的音符,整个乐曲还不一定会悦耳动听。这时,假如有一个指挥出来调和每一个音乐家的演出,则效果一定与先前大不相同”。而乐团的指挥正是优秀的领导。
西汉时期,陈平任汉左丞相,刘恒帝一日问,全国一年审决了多少案件,全国一年的财政收支有多少。陈平说:“这些事有人主管”。刘恒问:“谁主管?”陈平答道:“陛下要了解司法问题,可以问廷尉;陛下要了解财政收支,应该问治粟内史。”刘恒又追问:“如果什么工作都有人主管,那么你管什么?”陈平答:“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帝乃称善。(《史记·陈平传》)
陈平、诸葛亮是当时的高官,作为领导者,一个重要职责是“授权原则”,把精力集中在重要事务,下属获得一定的职权和责任,就能独立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成就,在成就感的激励下取得更大的成就。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工作人员,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汉高祖刘邦说;“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身边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领导人不一定样样都行,样样才干过人,但他必须善于识人、选人、用人。否则,任何雄才大略都难以实施,任何宏图伟业都不能成功。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任何人才,只有在集体中各显其长,互补其短,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人无全才,偏才组合,相互搭配如果把人才一个个孤立起来看,几乎都是偏才,但一经合理组合,各展所长,就会形成1+1>2的局面。列宁说得好,组织能使力量增加十倍。
蜀国的灭亡是与诸葛亮事必躬亲,高度集权,不顾国力疲弊穷兵赎武,不注重人才培养有关,不能说全是阿斗的错。其实人才是很重要的,蜀的人才相对魏和吴要少,同时蜀的地盘要小,被灭包含了很多的因素,有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还包括其他两国的发展相对要比蜀好,蜀被灭只是顺应的当时的局势而已。
其实只要社会秩序较为安定,能让老百姓从事正常农业生产,那么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会很快见效的。休养生息的政策也是中国历代统治者在经过大的战争和社会动乱之后都会采用的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有效政策和措施,诸葛亮在蜀国连年战争后,人口.经济还没有恢复过来的情况下,不顾老百性死活,冒然发动战争,其目的究竟何在?难道真像他对阿斗所说;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吗?
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出师北伐,进行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战争。尽管蜀汉在北伐中也取得了一些局部的胜利,但双方力量的悬殊也注定了北伐最后失败的命运。任何一场战争都可能胜或负,一城一地的得失,一次战斗的胜利,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对整个战局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如果双方态势相差悬殊,那么一次小胜对整个战局就不会起多大做用的。虽然诸葛亮利用其聪明才智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战术上的胜利,但这些战术上的小胜从根本上无法右左整个战争。
有一种说法认为诸葛亮以其聪明才智发动北伐战争(六出祁山),才延缓了蜀国的灭亡,很多人认为如果不是关羽失荆州、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就会平定中原。其实这是一种谬误,国家走向统一,蜀国灭亡是必然的趋势。如果关羽不失荆州,蜀国就不会灭亡?如果马谡不失街亭,诸葛亮就会平定中原?答案是否定的,没有关羽,必有李羽,没有马谡,必有牛谡。关羽和马谡的失误,只是偶然事件,蜀国的必然灭亡就体现在这些偶然事件之中,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必然蕴藏于偶然之中”这种偶然只不过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而巳。北伐战争不是延缓了蜀国的灭亡,而是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战争打的是其综合国力所创造的战略资源。两国之间的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其战略物资的储备和后继能力,(其中包括人才储备)而战略物资的后继力是由其国力是否强盛而决定的。
二战中德国发动战争时,其国力已达到顶盛阶段,希特勒确实是人人皆曰杀的恶棍,但其治国的才干却无法抹杀的,当然德意志民族聪明和才智也是主要因素。德国在当时无论工业.科技还是理论研究均巳达到世界的顶峰,军事上由于其综合国力的鼎盛己屹立于世界顶点。德国又占领了大片的土地,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在1944年未,德国的军事工业达到最高峰,武器生产超过原先的七倍。但是德国面对的是欧美苏几个国家的同盟体,整个战争的战况反映了德国军事工业生产能力的不足,无法及时补充两线作战的损失。任何头脑清醒的德国人都知道德国不可能战胜苏联和美英联合起来的强大敌人,由于是以一国之力敌欧.美.苏多国,其国力再强也注定其必将灭亡。
苏联的军事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整个国家都投入了战争中。虽然在战争开始的头一个星期苏军就损失了一千多架飞机,一千五百辆坦克,二千门火炮,苏军西部的300多万军队也迅速土崩瓦解。但是由于苏联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基本上保证了苏联军事生产能力的复兴,在莫斯科战役以后,苏联的军事生产能力开始赶了上来,其综合国力使其战略物资生产后继力发挥出来,到了1944年未,军事力量对德国已经处于了优势地位。
二战前由于日本没受到过战争的伤害,其国力在亚洲可以称雄,其军事能力在亚洲是首位,由于是岛国生产原科匮乏,迫使其优先发展海上力量,其海军力量甚至在世界称霸。这使得日本主战派忘乎所以,竟然认为可以打败任何对手。但是头脑清醒的“日本军魂山本五十六”站在美国洛基山上看到那如林的工厂的烟囱时,他明白日本对美国一旦开战必败无疑,其幅员辽阔,战略物资后续力之强,日本是无法相比的。
日本到了战争后期,由于战线过长,兵源不足,只得征调十六岁以上三十五岁以下的充实兵源。日本军事工业原料全靠海运,战争初期美国只有几十艘潜艇,美国潜艇艇长不会为一艘千吨货轮浪费一颗珍贵的鱼雷。到了战争后期,美国潜艇像狼群一样围着日本的周围,为了不把鱼雷带回基地就是一艘一百多吨的船也给它一颗,一位美国艇长从潜望镜中竟然看到了二艘江轮时,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直跟踪到日本近海,才相信这是真的,将其击沉。日本军事工业由于生产原料缺乏,无法提供足够的武器装备,日本士兵只好以武士道精神,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去阻滞美国坦克的履带。
美国战前只有军队三十万,但是二战中最大功臣“马歇尔将军”高瞻远曙,战前已作好人才储备,麦克何瑟早已到了退休年令,横扫欧洲的美国坦克战创始人,军界人人皆曰杀的巴顿,战前只是个上校文书的艾森毫威尔,默默无闻的布莱德利,这些人都被目光敏锐的“马歇尔将军”发现并保护起来。由于美国没有参战,国会不批准发展军事工业,马歇尔就利用手中的权力抽调大批科学家进行军事工业理论的研究,同时加快进行各种先进武器的研发。
美国参战后,由于战前的准备工作充足,美国强大的民用工业迅速转入军工生产。强大的工业基础为军队提供了充足的武器装备,马歇尔将军共组织了五百万军队,要把这五百万年青人,组织起来,装备上先进的武器,训练好,再送到前线去打胜仗,如果不是马歇尔将军战前进行了人才的储备,和大量充足的准备工作是无法想像的。美国战前只有几艘航空母舰,到了一九四五年已达到二百八十余艘航空母舰,当然其中不少是货轮改装的运输航母,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作到的。
这些实例说明;再聪明的军事天才也无法赢得一场经济实力相差悬殊战争,诸葛亮是军事天才,他可以轻易地赢得一场战役,却很难赢得一场战争。因为蜀国在综合国力上与魏国相差过于悬殊,这种综合国力上的差距不是一两个军事天才、一两步高超策略所能改变的。诸葛亮发动的北伐战争已是蜀国全国人口.经济的极限了,而对魏国来说并未伤其筋骨。
诸葛亮高卧隆中,隐居待时十年。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他最佩服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乐毅,诸葛亮自认为治国可比名相管仲,军事可比名将乐毅。那么诸葛亮对治国策略,军法兵书自然是烂熟于胸了。对于蜀.魏经济,人口的悬殊差距也必然是明白的。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曾经提到:“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对于这种差距,诸葛亮自己也有深刻的认识。
汉武帝进攻匈奴时,从战略上讲是以强攻弱,在进行穿越沙漠的战役时,也还是集全国之力,准备了几年,才发动的。为越过沙漠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马匹是五比一,兵员是六比一,也就是说卫青所带的三十万人马,真正在一线作战的只有五万名战士。
伐魏战争,从战略上讲是以弱攻强。诸葛亮所能集结的兵力三十万,已是蜀国人口的极限了,出山作战虽说不能和穿越沙漠相比,但其真正作战的兵力最多也不会超过十五万。而魏国是防守,粮草备足,无需大量人马运送粮草,这兵员上一增一减,再加上攻坚战是要三比一或四比一。这无需军事专家,一个稍有军事常识的人也会明白北伐战争的结果,更何况蜀,魏身后还有一只“恶狼”东吴呢。
兵法云;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这是打胜仗如此,那么败仗呢?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打的就是兵力上的消耗战,这种消耗战从蜀魏人口比例1:7来讲,蜀国能承受起吗? 而这一点正是西蜀的软肋。笫六次出祁山时,兵源己严重不足,迫使诸葛亮采用轮耕法来解决,以三个月为期,三个月种地然后轮换再当三个月兵。估且不说这轮耕法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其训练状况可想而知,就这样的军队能击败魏国枕戈侍旦的虎狼之师吗?
诸葛亮六次北伐,三次因粮尽而退,蜀军远途击敌需携带大量粮草和装备,西蜀的经济根本无法承受这种损耗。经济发展是需要人才和人力的,战争更需要人才和人力,战争把杰出的人才和人力都大量的消耗掉了,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可想而知了。不能持续发展的经济,如何能提供充足的物资来支撑战争的消耗。
斯大林进行的党内清洗,大批优秀的将领被清洗掉。当苏联用一百万军队去侵占爱沙尼亚时,由于是侵略战争,遭到爱沙尼亚人民的顽强抵抗,使苏联的百万大军屡吃败仗。最后虽然寡不敌众,被百万之众的军队吞掉,但他们以几万军队英勇抵抗百万军队侵略的精神,使苏联红军在世界上成为笑炳。这就是缺少的人才的后果,试想; 诸葛亮如果真的打进魏国,诸葛亮手下有几个能独挡一面的人才,去打败,去管理占领1400万人口,土地面积比蜀国大数倍的魏国。
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争比比皆是,汉高祖刘邦区区一介小吏竟能击败强大的秦国,曹操能携天子以令诸侯,击败兵力上数倍于己的袁绍。那么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就不能打败强魏吗?
表面上看;无论刘邦,曹操都和诸葛亮无法相比,但是刘邦和曹操面对的是前秦和董卓,袁绍的暴政,百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纷纷起义造反。刘邦和曹操顺应潮流,登高一呼,群雄皆应,得取天下是民心所向。
而诸葛亮面对的魏国,一,不是暴君统治,二,不是恶棍政权,而是社会秩序稳定,工业,农业,商业,经济都很发达国家,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政权。尽管诸葛亮欺世盗名,打着兴汉的旗号,但他发动的战争是不得人心的,魏国的老百根本不会去迎合这种逆天而行的战争,只会团结一心的反击。
那么问题是诸葛亮对政治计谋,军事方略都了然于胸,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对这一切不会不明白。可是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不顾老百性的死活,用几十万人的鲜血和生命,几十万个家庭的悲伤来发动一场根本不可能战胜的战争呢?
诸葛亮说;“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难道诸葛亮发动北伐攻魏,真的是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真的为了防止魏国攻击蜀国吗?
如果真的要防止强魏侵占蜀的话,发动一到二次北伐,起到威嚇作用后。倚托川蜀易守难攻之势,真心的和东吴联合起来(诸葛亮对东吴从未真心联合)。同时加快发展经济,恢复正常的农业生产,增强国力,让魏不敢轻举妄动,偏安一隅还是有可能的。可惜的是如果真的要偏安一隅的话,诸葛亮也只是一个小国的良臣而巳,怎能实现其名垂青史的神话呢?
六次北伐,不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拖侉了川蜀的经济发展,而且还把其弱点完全暴露给对手。到第五次北伐时,魏已完全明白西蜀巳是强弩之末了,不用出动一兵一卒,只要坚守,即可使诸葛亮前功尽弃,无所作为而自已退兵。这那里是在完成刘备的遗愿,那里是防止魏国侵犯,分明是把川蜀几十万人的生命当赌注的自杀式杀戮。
那么究竟是什么动力使这祸国殃民的诸葛亮不顾百性死活,去发动这场连他自已也明白无法战胜的战争呢?
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他最佩服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乐毅,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立志要象管仲、乐毅那样,干一番有益于天下统一的事业。为此,诸葛亮高卧隆中,静观天下风云变幻,等待时机,期遇明主,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
曹操虽然实力最强,大有一统华夏的趋势。但诸葛亮深知,且不说曹操不是任人摆布的庸才,就其手下有荀彧、郭嘉等一批贤才谋士,他也难以实现其对权力的欲望,而只能作个有才的谋士而己。
孙权帐下早已有张昭、周瑜等一批元老重臣。诸葛亮同样难以实现高度集权的目的。因此,在张昭荐亮于孙权时,诸葛亮不肯留下,人问其故,诸葛亮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诸葛亮审时度势,认为刘备有望成就帝业。同时刘备身边一直缺乏谋略之士,诸葛亮认为只有辅佐刘备,才可以实现其高度集权的目的。因此,当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欣然应允出山辅佐刘备。其实即使刘备不去三顾茅庐,为了达到自已有能够有名垂青史的这一天赐良机,诸葛亮也会迫不及待的自巳送货上门的。
就这样诸葛亮以上百万人的血肉,几十万户人家辛酸的泪水筑就他个人名永垂青史的美名。
第一部分完
未完待续
苍狼向月
2008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