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生活 专栏音画交流 → 周信芳的徐策跑城


  共有195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周信芳的徐策跑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凉快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925 积分:5803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8/7/9
周信芳的徐策跑城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9/16 12:43:00 [只看该作者]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雨晴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1677 积分:63583 威望:0 精华:36 注册:2008/6/10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9/16 14:59:00 [只看该作者]

凉快老师的戏台,又搭上了!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真情年代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068 积分:90274 威望:0 精华:28 注册:2008/5/15 8: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9/16 15:21:00 [只看该作者]

这出戏是我在五岁时听得第一出戏,印象深刻!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周信芳  京剧演员,工老生。字士楚,艺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1895年1月14日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清江市)。先辈皆为仕宦。父周慰堂,业余爱好京剧,后正式搭班演青衣,艺名金琴仙。周信芳 6岁时,随父旅居杭州,开始从陈长兴练功学戏。 7岁登台,在《铁莲花》中配演娃娃生。1906年,随王鸿寿(三麻子)赴汉口演出,因取艺名“七龄童”。后流动演出于芜湖及沪宁线一带,改名“七灵童”。1907年至上海,用“麒麟童”艺名。1908年在北京喜连成科班搭班,与梅兰芳、林树森、高百岁同台。继而辗转于烟台、天津、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演出。1912年返沪,在新新舞台等剧场与谭鑫培、李吉瑞、金秀山、冯子和等同台,深受熏陶,演技渐趋成熟。1915年,进上海丹桂第一台,直至1923年,后期并兼任后台管事。在欧阳予倩、王鸿寿、汪笑侬等人影响下,开始自编新戏。第一出为《英雄血泪图》,搬演水浒传中林冲受迫害的故事。其后又两度赴北京演出,把后来被称为“麒派”代表作之一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介绍给北方观众,他的演技得到北京同行的称赞。1924年回沪,先后在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连台本戏《汉刘邦》、《天雨花》、《封神榜》,对京剧艺术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其中有些较好的段落,后来成为单独演出的剧目,如《鸿门宴》、《鹿台恨》、《反五关》等。这一时期,他不仅以做功著称,有些戏还灌成唱片,广为流传,表现出他在演唱方面的深厚功力。1927年参加南国社,与田汉等进步的新文艺工作者颇多交往,后来并曾参加话剧《雷雨》的演出,饰周朴园,艺术眼界逐渐开阔,同时广泛涉猎文史书画,艺术造诣更为精进,渐以“麒派”享誉海内。1937年组织移风社,在上海卡尔登大戏院连续演出达 4年之久。抗日战争期间,他在上海积极投身各项救亡活动,负责京剧界的宣传和动员工作。1943年支持京剧界进步组织“艺友座谈会”的活动,并与当时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有联系。1944年接办黄金大戏院,抗日战争胜利后,戏院即作为文艺界进步人士集会的场所。1946年在各种座谈会上得识周恩来、郭沫若、夏衍、蔡楚生等人,对革命形势加深了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参加了反“艺员登记”、抗捐抗税等爱国民主运动,并拒赴电台演唱所谓“戡乱”节目。1948年初,家居研究戏剧理论和古典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同梅兰芳、程砚秋、袁雪芬一起应邀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53年冬,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副总团长。1955年及1961年,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先后联合在京举办“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及“周信芳舞台生活六十年纪念”演出活动,文化部向周信芳颁发奖状。1956年,率上海京剧院访苏演出团赴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演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3月8日逝世。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雨晴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1677 积分:63583 威望:0 精华:36 注册:2008/6/10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9/16 18:53:00 [只看该作者]

扯大锯.拉大锯,凉快门口唱大戏, 爱听戏的赶快去.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雨晴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1677 积分:63583 威望:0 精华:36 注册:2008/6/10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9/18 23:45: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劲草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4705 积分:32603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6/12 11:5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9/19 8:25:00 [只看该作者]

“歌舞”与“故事”

邓小秋

  近半个世纪以来,戏曲剧本的创作,充满生机,佳作迭见。但也无庸讳言,与那些优秀的作品相比,差强人意、昙花一现以及质量欠佳的剧本,仍然占着极大的比例。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有些则是由于受到一些戏剧理论家的误导,偏离了戏曲艺术的轨道。很多新编的戏曲剧本,往往都是受话剧艺术的创作方法的影响与干扰,在故事演绎的方式与刻画人物的手法上,忽略了戏曲艺术的本体特征。使得戏曲艺术的虚拟、写意的手法,不断的趋于弱化与淡化,甚至有逐渐变异的趋势。从而,不断的向话剧剧本结构的形式靠拢,着重于生活的真实与再现。这,恐怕便是很多新编的戏曲剧本不尽如人意的症结所在。

  戏曲艺术的核心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以歌舞演故事”。歌舞的本身,对现实生活而言,它就是一种变形的艺术。更多的是象征性的“意象”,而并非是写实性的“真实”。话剧艺术刻画人物,强调的是:生活化、真实化。而京剧艺术刻画人物,则是强调:“内在世界的歌舞化”。两者各有个性,艺术特征不同。不容混淆,不能替代。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塑造鲜明动人的艺术形象时,采用的是“载歌载舞”的手段。许多剧本,总是腾出了大量的篇幅,给演员以充分驰骋的机会,让他们以优美的演唱技巧与精湛的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与精神状态。

  《文昭关》中的伍子胥,在出关前夕,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感慨万千。伴着更楼鼓声,倾诉愁怀。真实地披露了一位古代英雄穷途末路的内心世界,深深地震憾了每个观众的心灵。这是成功地以歌唱艺术作为载体,将极不容易直观的人物内在的心理过程,细致入微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群英会》中的周瑜,在与黄盖定下了“苦肉计”后,看到诸葛亮却是无动于衷,只顾自斟自饮。便以“耍翎子”等强烈的舞蹈身段,来显示其激愤恼怒的心情。这强烈的形体动作的表演,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剧本腾出篇幅,让演员以出色的舞蹈动作,将人物的内心世界直观化,充分体现了戏曲艺术的本体特征。

  《跑城》中的徐策,急于上殿奏本,清除奸佞。在进宫的路上,演员通过高难度的身段动作,描绘了披肝沥胆地为薛家伸冤的急迫心情;同时,又以苍凉动听的歌声,抒发了一代老臣正气磅礴的豪情。这里,既有歌唱,又有舞蹈。充分发挥了戏曲艺术“载歌载舞“的优势,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与精神状态。

  写戏即写人。从上面的一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京剧作品,都是让演员以歌唱、舞蹈,或者“唱舞并重”的手段,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戏曲艺术特有的一种艺术功能,这也是它多少年来富有艺术魅力的历史价值所在。这种经过美化的独成一格的表达方式,是其它的艺术形式所难以替代的。虽然,话剧也能演这些故事。但,如果我们是用话剧的生活化、真实化的艺术手法,来刻画这些剧目中的人物,那肯定是别具风貌,面目俱非。与戏曲是风马牛不相及,毫不相干了。所以说,在戏曲剧本中,即使是借鉴了话剧艺术的某些创作手法,那也必须天衣无缝地融化到戏曲的本体特征中来。否则的话,就是非驴非马,不伦不类。但是,我们现在却看到有很多戏曲剧本,没有给演员的歌舞表演留出足够的“空白”;在剧本结构安排方面,追求生活的真实,缺乏写意的意境。追求“故事”的完整性,忽略“歌舞”的重要性。很多剧本,除了“唱”以外,其它的戏曲表现方法——尤其是“虚拟”、“变形”的艺术手法,往往都受到了忽视。这些剧本,脱离了戏曲本体的正确轨道,已在向话剧剧本的结构方向发展。因而,难免就会陷入不伦不类、左右为难的处境。

  写意性的戏曲所以不是写实性的话剧,就因为它具有形式美与虚拟化的“歌舞”的优势。戏曲所以也不是“话剧加唱”,就因为它还具有意境美、程式化的“歌舞并重”的特点。为什么中国的戏曲能够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受到欢迎?就是因为它出色地运用了“歌舞并重”的艺术手段,而使得人们赏心悦目,得到充分的审美享受。所以说,王国维的“以歌舞演故事”的论点,至今仍然对我们戏曲剧本的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借鉴与接受。

  另外,为了使戏曲剧本更具有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我们不妨还可以作更深入一步的研究。从探索戏曲艺术本体的角度来看,还可以对王国维的“以歌舞演故事”这个概念,予以新的认识。

  因为,既然是“以歌舞演故事”,那末,显然是“故事”是主体,而“歌舞”仅是用来“演故事”的手段了。

  当然,完整的戏曲作品,一般都有着完整的故事。那么,优秀的戏曲艺术作品,是不是仅仅就是让大家欣赏一个精彩的“故事”呢?我看,恐怕还不仅是如此。

  在戏曲舞台上,有一种特殊的现象,那就是保留着很多精彩的“折子戏”。它们往往脱离整本戏而单独演出。至今,内行的观众们依然对它们有着浓厚、特殊的兴趣。如《贵妃醉酒》、《徐策跑城》、《游园惊梦》、《武松打店》等,都称得上是戏曲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观众乐于去欣赏这些剧目。那么,他们难道仅仅是因为要去看这些没头没尾并且都已熟知的“故事”吗?当然不是!在这里,已很难用“以歌舞演故事”这句话来进行解释了。实际上,观众欣赏的主体,已经不是以歌舞来表演的“故事”了,而是有故事情节的“歌舞”了!

  我们再拿一些整本的大戏来说,其中,很多也包含着“借故事演歌舞”的成份。如《天下乐》中的《嫁妹》、《和戎记》中的《出塞》、《宝剑记》中的《夜奔》等,都是整本戏中的最后一折。要说是“故事”,可以说都已经演完了。但是,最好看的,却还是那些故事性并不强而技巧性却极为高超的“歌舞”。

  由此可见,戏曲剧本的创作,决不要仅仅是为追求表现一个情节曲折离奇的“故事”而满足,也不要仅仅是将“歌舞”作为“演故事”的一种手段。而是应该将“歌舞性”作为戏曲艺术本体的主要特征!也可以这样说:戏曲就是“借故事演歌舞”,就是有故事情节的“歌舞”!这,也就是戏曲艺术的核心所在!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想,今后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符合戏曲本体特征的戏曲剧本!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槐乡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4322 积分:200252 威望:0 精华:23 注册:2008/6/12 11: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9/19 14:01: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看戏.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鹃子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92 积分:1204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6/29 8:5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9/21 9:39:00 [只看该作者]

凉快大哥 周末愉快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