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届知青电视剧《北风那个吹》“硬伤”情节太多
2009年2月5日
前些天辽宁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晚7-10点,每天三集)晚上播放描写东北老三届插队知青的三十六集电视剧《北风那个吹》,到2009年1月20日晚全部播放完毕,这部把“正说”老三届插队知青的青年时代生活剧和“戏说”改革开放八九十年代的都市家庭伦理情感剧非常别扭地嫁接在一起,该剧后十八集是“戏说”,与其他都市情感剧大同小异,尽管有些荒诞离奇,但因为是“戏说”,所以还能被人理解是为了市场经济时代的收视率;可是前十八集的“正说”所描写东北老三届插队知青青年点的生活,把戏虽然写得很热闹,演员们演得也很投入,尤其是牛鲜花的扮演者阎妮的演技是一流水平的,黑鸭子组合演唱的片尾曲《那时候》一种淡淡的忧伤情调更是为此剧增色不少。尽管如此,但是看了此剧插队下乡在东北农村(不是兵团生活)的老三届插队知青们就感到糊涂、感到困惑:
难道东北老三届插队知青当年在青年点里是这样生活吗?
难道老三届插队知青的历史是这个样子的吗?
以下是该剧“硬伤”情节:
一 剧中人物组织结构不符合历史真实;在那个年代是党政军一元化领导,从1967年初到1968年春夏,全国各省市都成立了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的革命委员会(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成立,人民日报都会有一篇加上很文学标题的社论或评论的),而农村基层党支部的重新组建是在老三届知青1968年秋冬下乡一年后的1969年,利用农闲在1969年秋后的冬季完成的,当时党员都要“爬坡”(就是总结自己思想),最后重新组建了基层党支部,大队党支书一般都是由大队革命委员会主任兼职,副书记由大队副主任兼。
按剧情介绍女一号牛鲜花被称为牛主任,那么按当年的历史她应该是月亮湾大队革命委员会主任,可是大队还另有一位郝书记,所以就产生了一个重大矛盾:究竟谁是正的、谁是副的、谁是一把手、谁是二把手?(不象现在有的单位有个行政正职级别的主官,再有个同级别的书记)
所以按剧情牛鲜花要么是负责知青、人保、共青团、妇女等工作的副主任兼副书记,郝书记是正主任兼书记;
要么牛鲜花是大队革命委员会的正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就不能再有什么郝书记了(当年实行一正一副或一正多副),那么郝书记就应该是郝副书记兼副主任。
剧中在月亮湾大队设计了两个正职人物是矛盾的
二 牛鲜花的身份?
在剧中对女一号牛鲜花的介绍是年龄比帅子大一点,曾经念过书,当过铁姑娘队长,当过县武装部副部长。在七十年代,县武装部长是团级干部,穿军装有领章帽徽的,那么武装部副部长就应该是副团级干部,最起码也应该是正营级干部,是不可能再到大队去当挣工分的大队革命委员会主任的,也就不可能是剧中牛鲜花口口声声说的自己是农村人,牛鲜花应该是农村出身的军队干部或普通干部,是挣工资的,而不是挣工分的,这个问题没搞清楚是会影响剧情发展的。
所以文革时期副团级干部身份的牛鲜花与家庭出身有问题的老三届知青帅子结婚则是该剧最大的败笔,是根本不会发生的。
三 大队部设置缺陷;当年所有的大队部全都有男性通讯员值守,是大队部的重要成员。通讯员每天白天去公社送信、取信、取报纸、取文件等,晚上在大队部值夜、接电话、烧炕、烧火炉、烧火墙等取暖设施,有外来工作的男性干部可以住在大队部。月亮湾大队大队部里有民兵用的枪、有广播器材(电唱机、麦克风、扩音器等),大队部里有这么多重要的东西却没有人值守?难道谁都可以随便进!!
四 剧中时间设计错误;老三届知青下乡是从1968年秋季开始,到1969年春夏全都下到农村插队或到边疆生产建设兵团,插队知青吃一年商品粮,用粮本到公社粮库去买粮。
在农村大张旗鼓成立以知青为主的文艺宣传队是1968年末到1969年初的事,提出在农村过革命化春节也是1969年1月的事(1969年春节是2月17日);
开始时知青们年龄小不成熟(16岁到20岁),串点、起哄、闹事、小偷小摸、传看“黄色”书籍、甚至有打架的(耍流氓的基本没有)等等都是在下乡初期一两年之间发生的,但也只是发生在少部分知青身上;随着年龄和下乡时间的增加,知青们成熟起来,逐渐适应了农村生活。
另外从1971年开始,插队形式(不含兵团)的大批老三届知青被陆续抽调回城,还有参军、上大学、上中专、转点近郊、有病或有残疾的照顾回城、独生子女照顾回城、一家多子女下乡的知青抽回一个照顾回城、父母身边无人的照顾回城、被坏人奸污的女知青照顾回城等等,到1975年末,老三届知青绝大多数都已不在青年点了(有的队有后下乡的不具备抽调条件的新知青)。
再有就是1973年毛主席给李庆霖一封信之后,当年年底调整知青们家庭出身的三革子女政策 (就是不再以祖父辈的成份划定知青的家庭出身,而是按知青的父亲辈的工作调整知青的家庭出身,父亲是军人的称为革命军人出身,父亲是干部的称为革命干部出身,父亲是职工的称为革命职工出身,统称为三革子女,都是革命人的后代,在入党、入团、参军、推荐上大学、中专等方面减少了受家庭出身影响因素。), 全国四类分子摘帽,再加上大批解放老干部,已经淡化了“阶级斗争”的提法,更多提的是“路线斗争”。所以吃忆苦饭 (忆苦饭是把高梁用碾子压碎,然后把壳筛出去,连糠带碎高粮米用水一搅煮的糊糊粥,而不是剧中吃的小豆腐。)、
请老贫农讲旧社会的苦、唱“天上布满星”之类的事都是发生在1973年之前。
所以剧中前十八集把时间设计在1974年底到1976年是错误的,不符合历史的真实。
五 青年点设置缺陷;按剧情青年点里是老三届知青,时间起始于1974年末的冬季,当年有大雪和树林的青年点住房一般都是南北炕(适合当地气候),与大队部在同一村落里而不是隔很远的一片无人的树林雪路。
厨房里有能装五挑水以上的大水缸,有泔水缸,有十八印以上的大铁锅;
住房里应该有怕冻的酸菜缸、咸菜缸;
住房侧面应该有装粮食的仓房和储藏冬菜的菜窖。
住房前应该有柴火垛和保存带棒苞米的苞米楼(仓)子(很高,得登梯子才能爬上去,防备猪、鸡来吃,一般在住房前院,春天拆掉);
还应该有喂的猪(每天会有很多剩饭菜等可以喂猪)等。
以上这些青年点必需的要件都没有,他们怎么生活呀?
虽然在青年点内有一口带轳辘的道具井,可是井沿上根本就没有冰,太假了!东北农村这样的大井一般都是设在村口或村子中间,而决不会打在青年点里,好条件的青年点或许会有一口在厨房里打的压柄式洋井(怕冻所以打在厨房里)。
剧里面的青年点太漂亮、太豪华、太明亮、太宽敞、太暖和,这哪是青年点呀?简直就是今天我们去雪乡旅游的度假村了!
六 剧中没有设置团组织和团支部;在老三届插队知青时代,团组织和团支部是相当重要的,1969年末,农村利用冬季农闲期间,经过一段时间的重新整建党团组织,各个大队经过“吐故纳新”,恢复了文革时期处于休止状态的基层党、团组织,以大队为基础成立了党支部、团支部,党支部书记一般都是由大队革命委员会主任兼,团支部书记有的是由年轻的党支部委员兼,有的是从重新登记的团员中选出。知青中就不再以原来下乡时以红卫兵知青排编制称呼,改称为知青点或青年点,点长一般还是由原来的排长担任(往往就是团员),原来在学校就是团员的知青编入到当地团支部参加组织活动。出身好的与出身不好的知青、是团员的与不是团员的知青政治待遇和地位大不一样,前者可以被吸收参加党支部扩大会成为党的发展对象,不是团员出身好的可以参加团支部扩大会成为团的发展对象,而后者则是被“再教育”及“改造”的对象,政治待遇和地位低于当地青年农民(社员)。
民兵也是按前面所说的政治条件分为武装民兵、基干民兵、普通民兵三种:
武装民兵情况紧急时可以发枪、开大会时值勤、参加护秋、看押“四类分子”、到公社参加军训活动等(相当于现在的预备役),民兵连长一般是大队三把手,党支部委员,在正、副主任之下;
基干民兵可以参加护秋、参加军训活动等,年龄在18-30岁之间;
普通民兵则是“全民皆兵”的那种“兵”,只要不是被改造对象就都在花名册上有个名,虚的,四十五岁以下都是。
所以团支部的作用很重要,知青们更多的时间是与团支部打交道,加入共青团是知青们的最大愿望(加入党那简直就是腾云的愿望,也没人敢想),也是回城抽调的跳板,入团是需要政审和外调家庭出身的,出身不好的是难以进入团内的,团支书的权力也很大,一般都是大队革委会主任的年轻亲戚担当,假如剧中设置成郝书记的女儿当团支书或石虎子兼职团支书那么曾经下过乡的知青们都会感到很正常,知青中的团员一般会安排一两个人当个说了不算的团支委,决不会超过表决的多数(一般团支部五个支委),而剧中却没有团组织和团支部的存在。
七 驴蛋子参军年龄段的疑点?
剧中表示了在1976年的春天,外大队知青驴蛋子因为救了一个掉进粪坑里的小孩,当了英雄,被大队推荐参军入伍,并且还是空军,此事刺激了帅子,导至帅子在一场下大雨的夜里(夏天?)自导自演一出“英雄保护集体财产受伤”的故事。
这样一来,驴蛋子参军就有一个年龄段的问题没有交待给观众。
按照剧中情节暗示,外大队知青驴蛋子与祥子都是爱打架、爱闹事表现不好的老三届知青,所以迟迟不能回城,一个偶然的事件使驴蛋子当了英雄,最后得以参军离开农村。那么驴蛋子的年龄符合参军的年龄段吗?老三届知青最小的是初一下乡,约1952年生人,到1976年就是24岁,而当部队招兵的年龄段是18-22周岁(1971年以后改成18-20周岁),所以驴蛋子在年龄段上根本就不符合参军的条件。
假如驴蛋子是厂社挂钩时代1974年下乡的新知青,那么到1976年春天又不符合当时知青招工、参军、上大学的条件——“下乡参加农业劳动两年以上”。
以上两点剧中没有交待清楚,留下了不能自圆的疑点。
八 牛鲜花杀猪?
剧中有一段帅子有病了想吃炒猪肝,牛鲜花回家找两个人把家里的一头还没长大的“克郎”猪抬出去杀了取肝做给帅子吃,这事情可能出现吗?
按七十年代农村的养猪政策是不允许随便杀猪的,农民(社员)自家养猪的存栏数是要上报到小队、大队、公社的,生猪分五种:猪崽、克郎、肥猪、母猪、种猪。
猪崽是重20斤以下的小猪,可凭此到小队购买平价20斤苞米猪粮;
“克郎”是重20-100斤并且劁了的准备将来卖给国家或自家杀吃的猪,可凭此到小队平价购买40斤苞米猪粮,是不允许杀的;
肥猪是养大的“克郎”,一般是长到200斤左右卖给供销社(国家),每个大队都有必须卖给国家的指标数,决不允许私自杀,想杀猪必需大队和公社两级政权批准才能杀,但是知青养的猪卖或者杀不需要上级批准,这是鼓励知青养猪的优惠政策;
母猪可凭存栏数到小队购买平价苞米100斤猪粮;
种猪由公社兽医站指定哪家饲养,具体可买的平价猪粮数好象是每年400斤。
当时的政策对生猪的管理非常严格的,做为大队革命委员会主任的牛鲜花是决不会带头破坏国家政策去杀自家养的“克郎”猪的(从剧中看那个猪就是七八十斤重的“克郎”猪)。
九 帅子其人及行为、性格?
老三届知青文化程度和年龄差别很大,从初一到高三相距六年学历及年龄,剧中帅子到某单位应聘,提到自己是高二学历(高中),老三届高中生在全国十年上山下乡的1700万知青之中的500万老三届知青里是文化程度最高的,人数不超过100万。
如此推算帅子应该是1948年生人,1964年考入高中(当年城市初三毕业能考上高中的只占不到三分之一,老三届高中生的三分之二同龄人或考上中专、或考上技校、或进工厂学徒当工人等等因而错过上山下乡留在城市工作),1968年秋冬下乡。
帅子出生在抗战时期去过延安参加革命并且与腊梅姑娘谈过恋爱搞文艺工作有些浪漫的老干部家庭,妈妈也是文艺工作者。帅子在文革初期武斗时攻进图书馆,背回家半麻袋书(或许就有那本《红与黑》)。
这样一个看过禁书《红与黑》并崇拜“个人奋斗追求爱情的资产阶级英雄于连”并与漂亮女知青刘青热恋多年的老高中知青帅子怎么可能会去偷“集体”猪肝并且还傻瓜似的藏在帽子里往外滴血?
怎么可能在知青点里大讲特讲《红与黑》并且盘剥同学食物?
怎么可能在胳膊上放火炭耍光棍(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中土匪流氓汉奸伪司令高大成的流氓光棍手段)?
怎么可能在下乡的行李里偷藏一双女式红色芭蕾舞鞋(性变态)?
怎么可能与想吃“女人奶水”的流氓知青祥子象土匪一样大碗拼酒后来还成了朋友(能瞧得起祥子吗?白酒很贵从哪来的?)?
怎么可能在只有两人守护的值班室做出把哑巴五爷捆绑再制造“粮食被盗”假案冒充英雄的蠢事? 等等
这是老三届高中知青帅子吗?
这整个是一个在某电影里所刻划的某军区大院出生只有小学文化喜欢“拍婆子”小混混的翻版。
十 《知青招工表是一式三张而不是一张》
剧中两次出现知青招工表,其中第一次是石虎子拿一张假招工表诱骗兔子揭发帅子后把表撕了,或许兔子是“缺心眼”那种知青,下乡六七年了还不知道招工表有几张?也不知道在月亮湾大队是谁说了算,才会被也很傻的石虎子骗。
第二次出现知青招工表是在月亮湾大队部,刘青与牛鲜花一场对手戏。两人互相用尽心机斗嘴,但是刘青不是那个傻兔子,牛鲜花也不是蠢货石虎子,两人都是聪明女人,那么这场“智斗”的戏可能发生吗?因为这里有个知青招工程序问题没有交待给观众,所以观众就会按剧情的发展信以为真。
在此次招工一年以前,李长河与赵春丽被招回城,做为大队主任牛鲜花和与赵春丽住在同宿舍的刘青都能知道知青招工的程序:
知青招工表是一式三张,是上级按指标数发到各大队的,没有任何多余,那时也没有复印机,当然也做不了假的。大队从公社按此次招工指标领来知青招工表,大队把表发给要抽调走的知青,本人填好后拿到大队盖章,然后送到公社交给管知青的助理,由管知青的助理把全公社的表盖章后送到县知青办,县知青办把全县的表盖章后送到地区(市)劳动局,地区劳动局把全部表盖章后各留一份,然后按表格数和人名名单开出劳动调转介绍信(写上人名了改不了的)发给各县,各县再按名单把地区盖完章的招工表和劳动调转介绍信发给各公社,公社管知青的助理把盖完四个章的知青招工表留一份装入本人档案(档案将来由接收单位取走),把劳动调转介绍信发给各大队或直接给本人,这些程序需要两周才能办完,而不是象剧中演的牛鲜花把大队公章盖在表上就完成程序。
这还没完,被抽调走的知青本人还需凭劳动调转介绍信办理调转粮食关系手续,把农村粮食关系(知青每人每年标准粮600斤定量)转变成城市粮食供应关系(成年职工每人每月30斤定量),这是最重要的手续(那时没有粮食关系就没有购买粮食的指标,也就买不到粮食),那时计算知青的粮食指标是从每年的10月1日到次年的9月30日,假如是12月份抽调,这时小队早在10月到11月间已经把该知青的600斤标准粮分到青年点了,这就需要从青年点粮仓里称出450斤粮食(知青平均每个月50斤定量。50乘9个月等于450斤),
用马车从青年点把450斤粮食拉到公社粮库卖掉,公社粮库按实际称量的份量付给粮款,再给开一张粮食调转手续,上面标明了从19XX年1月份起由接收粮站按定量供应给XXX的字样,再盖上粮库公章,骑缝也盖上粮库公章,交给来卖粮的知青本人或代办的人。还有知青是党员的要从大队党支部办理党员组织调转关系,是团员的要从大队团支部办理团员组织调转关系等等。
这么复杂的知青抽调回城的程序,由其是从青年点粮仓里要称出几百斤粮食用马车拉到公社粮库去办调转粮食关系是相当大的举动,牛鲜花一定知道,刘青也会在赵春丽、李长河前一年抽调时看到过,因此,刘青在大队部领走牛鲜花盖公章的知青招工表时应该知道这只是抽调程序的第一步,还有好多手续没办完,所以决不会在月亮湾大队部上演这出刘青与牛鲜花口角争斗甚至下跪的事!!!
已经下乡近八年的刘青最少应该填过三次表:知青登记表、团员登记表、三革子女登记表等,每次都是一式三张,聪明的刘青不是糊涂的傻兔子,当然也应该知道知青招工表是一式三张而不是一张。
所有被抽调回城的知青本人档案袋里都会有这几张表的。
十一 剧中枪支和子弹的管理混乱;当年农村民兵军训时用的枪和子弹管理相当严格,平时都是放在公社武装部的枪柜里锁着,钥匙在公社武装部长手里,组织民兵军训时才拿出来按人头发给参加军训的民兵,并且也没有子弹,训练时民兵拿的都是空枪,并且严格纪律:枪口决不允许对准人!!
只有到实弹射击当天早上才按人头发子弹,每人五发,射击时每个射击者旁边都是有人监督的,要把五发子弹全部打出,决不允许私留子弹,哑火的凭哑弹换新弹。只有县级武装部才有权保管子弹,公社是现用现去县里领子弹并且登记数目,过后要按原领数上交弹壳。一般大队是无权保管枪支的,更别说子弹。剧中的民兵连长石虎子随便拿枪外出,还敢瞄准人,还敢朝天对空射击?
十二 当时农村的经济结构是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核算基础,插队的知青们都是分到各小队劳动、核算的,只有居住、吃饭、睡觉、日常生活才在青年点里;剧中没看见一个生产队小队长和生产组长(打头的,也负责考勤记工),青年点游离在村庄和农民(社员)们之外,成了知青们的“世外桃园”,这根本就不符合那个年代的真实情况。
另外,大队是没有打粮食和保管粮食的场院和仓库,也不会设一个保管大队场院的值守人员,都是在小队部旁边设小队仓库保管马料、种子、杂粮、杂物、农具等等,小队有不脱产的保管员拿着仓库钥匙;对农民(社员)来说,偷盗集体仓库里的粮食、杂物等远比看什么《红与黑》性质要严重得多,在搜查青年点那场戏中从知青们箱子里搜出所谓大队仓库里才有的花生、红枣、地瓜、苹果等等,其情节是极为严重的,那可不是什么小偷小摸,按农民土话,从仓库里偷东西那叫“砸明火”,已经属于抢了,是很大的罪行,决不会轻意了之的;同时因为所有的大队都没有场院(即便有,在下大雨的夏天也会撤掉),所以也不会有帅子去看“大队场院”这种可能;小队的场院里到了春夏就只会有谷草垛和稻草垛,是没有粮食的,在打谷场上会种一些不能吃的烟叶,有栅栏门只是防猪、牛等牲畜进去啃草,不设专门的保管员,一般由小队部里喂马的饲养员(白天黑夜都在小队部住)兼管一下,知青或社员们需要稻草用时经过小队长同意可以到场院去取,拿多少数字要告诉小队会计,要扣钱的,每捆五分或一角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