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工作站 栏活动与交流 → [转帖][推荐]抚远县欢迎杭州知青横幅标语集锦


  共有666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推荐]抚远县欢迎杭州知青横幅标语集锦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劲草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4705 积分:32603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6/12 11:51:00
[转帖][推荐]抚远县欢迎杭州知青横幅标语集锦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1 11:42:00 [只看该作者]

抚远县欢迎杭州知青横幅标语集锦

    7月21日那天,日程安排是知青回各公社、生产队回访。因时间安排上有冲突,我去不了曾经待过两年的生德库队,只身跟随浓江队的新老领导回访了我到抚远后插队的第一个生产队——坐落在美丽的大力加湖畔的浓江生产队。

    因浓江生产队现归属抚远县农场局,我有幸结识了新朋友农场局的书记谢彦云。她年轻、热情,管我叫“王阿姨”。当她问及我在抚远有什么需要帮助时,我提出了一个要求,一个我一踏进抚远这块土地时就萌生的想法。7月18日,我们经过浓江亮子队收费站时,除了军乐队、学生等组成的欢迎队伍外,一幅幅醒目的标语映入眼帘。一路到抚远县城,各单位、广场、街道更是彩旗飘扬,大红横幅到处都能看到,标语的内容足以让我们感动。我想,我要想法子得到全部标语的内容,回家后发给网友共享。

    谢彦云书记满足了我的要求,她给了我一份抚远县委宣传部发各乡镇、各部门和单位布置欢迎知青工作的标语,我觉得这是一份很珍贵的礼物,现发至网上供网友分享:

      《欢迎杭州知青纪念“上山下乡”

     四十周年回望青春抚远行标语口号》

    1.热烈欢迎杭州知青“回望青春”团莅临抚远!(县委宣)

    2.知识青年到农村是知识、教育、文化、科技、管理到农村!(教育局宣、青少年宫)

    3.知识青年到农村,是先进生产力到农村!(农委、国税宣)

    4.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知青精神!(县委宣)

    5.农村是中华民族的母系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和根据地!(农场局、畜牧局宣)

    6.昔日洒汗水 青春无悔  今朝出智慧 人生壮美!(国际大厦宣) 

    7.欢迎同住一间草房、同吃一锅粗粮、同耕一片荒原的知青战友们!(财政局宣)

    8.海内存知己,抚远人民与杭州知青心连心!(正阳市场宣)

    9.纪念火热的青春,重拾逝去的记忆,欢迎您——杭州知青!(建设局宣)

    10.弘扬知青精神,挖掘知青文化,打造知青品牌!(县委宣)

                                    

                                     (待续)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劲草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4705 积分:32603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6/12 11:5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1 11:42:00 [只看该作者]

11.知识青年与工农民众相结合,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教育局宣)

    12.知识青年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农村发展的生力军!(粮食局宣)

    13.知识分子只要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就一定会大有作为!(第一中宣、工商局宣)

    14.把目光投向故乡农业,把真情投向故乡农村,把关爱投向故乡农民!(信用社宣)

    15.重温岁月 重拾记忆 再铸深情  重回青春 重燃激情 再献才智!(福临门大酒店宣) 

    16.回望青春岁月,重温战友情怀!(民政局、移动公司宣)

    17.北大荒没有忘记您,第二故乡欢迎您!(三江保护区、邮政局宣)

    18.抚远人民向杭州知青致以崇高敬意!(县委宣)

    19.亲情、友情、乡情,抚远永远是您热恋的故乡!(县委宣)

    20.欢迎知青朋友常回家看看!(县委宣)

 

                                       (待续)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劲草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4705 积分:32603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6/12 11:5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1 11:43:00 [只看该作者]

21.心系黑土地,情牵北大荒!(县委宣)

    22.华夏东极抚远真情欢迎知青回访团回家探亲!(县委宣)

    23.热烈欢迎杭州知青回访第二故乡!(收费站、人民银行宣)

    24.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共创抚远发展之伟业!(县委宣)

    25.回首青春岁月,品味人生感怀,共绘发展蓝图!(国土局、地税局宣)

    26.风风雨雨四十载,今朝相聚在抚远!(防疫站宣)

    27.昔日上山下乡战天斗地主战场  今朝富裕文明魅力和谐口岸城!(口岸委宣)

    28.热情好客的东极抚远人,欢迎知青回访第二故乡!(网通公司、渔展馆宣)

    29.昔日苍凉北大荒,今日火热明珠城欢迎您!(卫生局宣)

    30.抚远县xx乡(镇)父老乡亲欢迎杭州知青再回故乡!(各乡镇宣)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劲草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4705 积分:32603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6/12 11:5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1 11:46:00 [只看该作者]

感动,动了感情。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劲草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4705 积分:32603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6/12 11:5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1 11:55:00 [只看该作者]

3.知识青年到农村,是先进生产力到农村!(农委、国税宣)
6.昔日洒汗水 青春无悔  今朝出智慧 人生壮美!(国际大厦宣)
 
当地的人民群众如此看待杭州知青回访,这是我始了不及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1 20:03:00 [只看该作者]

这是来自乡村的企盼!
既是对当年知识青年的充分肯定,
又是对如今城乡携手的殷切期望!
值得引起深思的口号!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劲草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4705 积分:32603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6/12 11:51:00
[转帖]谷子玉米[原创]重返抚远随想录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2 12:34:00 [只看该作者]

    公元二○○八年七月,我作为《回望青春抚远行》杭州知青中的一员,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第二故乡。说来惭愧,除了杭州,我只在抚远住过十年,羡慕那些走南闯北的朋友,仅青春年华,就有N个故乡。但那是特殊年代的一段共同经历,所以对抚远感情是一样的。返乡之旅,一路走来,随便想想,信手记录,或真情流露,或冷眼旁观,或胡言乱语,或玩玩深沉。所以看了此文有点愤然者,千万不要和我一般见识。

    警车开道
    以前跟着领导出差,享受过警车开道的滋味。尤其到了北方城市,主人的热情,客人的身份,都体现在这里。警车在多远迎候,市里的行驶线路,体现了接待级别,是大有讲究的,属于当代中国接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关系到级别,人们见到警车开道就以为来了大官。有些企业托了关系,化了点钱,也在接待中找辆警车,目的就是让客人体会一下做大官的滋味。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一群已经或即将退休的知青,看到从佳木斯起就有警车为自己开道,那种惊愕、惶恐、兴奋、感动和自豪,有效地提高了血压,促进了心跳。
    一路上道好车稀,警车开道象征意义大于实际。进了抚远县城就不一样了,沿途警察敬礼,满街人群欢呼,又如入无人之境,因为一路绿灯。车儿啊,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这种一路绿灯的待遇以后再也享受不到了。我突然想到,未必如此。说不定什么时候坐上救护车,红灯也成绿灯。于是兴高采烈地公开想法,却遭到全车人员指责,认为不吉利。好在大家沉浸在返乡的喜悦和威风中,腾不出功夫来多加指责。

    最高级别
    警车开道只是序幕,好戏还在后头。满街标语横幅,敲锣打鼓,夹道欢迎,扭大秧歌。专业剧团演出,各单位隆重接待,三艘大船组队两江游,白吃白住还送礼品。饭桌中不乏名贵菜肴,多得根本吃不完,一群杭州知青围住负责接待的县领导,要求减少一半,否则太浪费了。县领导没有正面回答,只是郑重地说:“对你们这次来,县委召开了三次常委会专题研究,决定按最高级别接待。”懂了,哪怕减少了一道菜,也意味者降低接待级别,这么大的事,必须召开第四次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领导这么忙,添什么乱呀。
    这些年,听到看到不少各地热情欢迎知青返乡的报道,尽管隆重非凡,都没列为最高级别。我不止一次听到抚远人说:“中央来人不敢张扬,省市来人不能张扬,杭州知青来了,就要张扬张扬。”“人生能有几个四十年?当然要按最高级别接待。”这些话的始作蛹者是否县里的牛书记,尚待考证,但可以确定无疑,其体现的正是牛书记的意志和决心。看来,中国的接待文化,既等级森严,又说破就破;既规矩繁杂,又不堪一击。说到底,什么级别呀,规矩呀,全在于一把手的一句话。一把手,怎样说,全县人民就怎样做。抚远县的牛书记,当之无愧是知青接待上最牛的县委书记。

     乌合之众
    去抚远之前我对郑建平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这个头,领的是群乌合之众。由于不属一个单位,所以东风吹,战鼓擂,当今世界谁怕谁,那个约法八章,没多大用。郑建平对此不以为然,坚信知青们的高素质,我想和他打赌,准会有几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但没这么做,奥运期间应该自觉禁赌。
    还没到抚远县城,就人手拿到一本册子,每个杭州知青和谁住哪屋,吃饭在哪桌,开会坐哪排,外出坐哪车,除了上洗手间,何时何地该干何事,全都规定得一清二楚。我这辈子参加过会议无数,也多次组织过大型活动,没见过考虑得这么仔细,组织得这么周密,安排得这么完善。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此阵势之下,再是个乌合之众,也都赛过岳家军了。加上自身的高素质,知青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正得意洋洋,突然从好几个途径得到信息,有那么几个提前去的杭州知青,居然找到县里,要求提早让他们白吃白住。可能话也说得不太好听,惹得县里的领导发火,此事影响恶劣。 
    如果当初打赌,我赢了,但我宁可输掉。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劲草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4705 积分:32603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6/12 11:5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2 12:36:00 [只看该作者]

政府大楼
   “变化最大者,当属政府楼”,这是我在一首打油诗中读到,到了抚远,才真正领会。清晨上街溜达,无意间看到三十多年前的政府楼,准确地说,只是残留的几间平顶砖房,因为在那儿住过,尽管残墙断壁,还依稀认得。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政府大楼照片,巨大的变化,使我感到十分高兴。到了抚远才知道,那属于过去时了,更新的政府大楼虽未完全竣工,那规模,那气势,不知道用什么词形容才不至于贬低。大门全用紫铜包裹,小偷们眼馋,也只能望而生畏。会议厅能和浙江省政府六号楼中的比试,虽败尤荣。看到这巨大巨大变化,我感到二十分高兴。相信以后再去抚远,一定会看到巨大巨大巨大变化,感到三十分的高兴。

    正确舞姿
    早就在说回抚远有两场联欢会,杭州知青们兴冲冲地排了不少节目,结果头天晚上县里联欢是专业剧团演出,后来去边防联欢,不清楚哪些知青节目要演,直到全体知青大合唱,唱得荡气回肠,才抢着上去演出,秩序稍有混乱,但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最后的压轴戏,是三个海青女知青的舞蹈《天路》,受到了赞扬,总算在杭州没白练。由于其中一位是我的爱人,所以也跟着脸上沾光。第二天早餐桌上,众人还在夸奖,我更为得意。中国人素以谦虚闻名天下,众人越是夸奖,我越应该挑点毛病,毛病还真不小,她们跳舞时居然把后背对着领导。
    客观原因当然有,窄小的跳舞场地,处于领导坐的一号桌和其他饭桌之间。但应该强调主观原因,为什么不把身子转过去?这时有人说了句,这三个人的身段都挺好,我这才恍然大悟,自己错怪她们了。毕竟岁数不饶人,脸蛋再是保养,也比不过保持身段效果好。中国人历来怕官,时代进步了,改称为尊敬领导。上台跳舞应该把最美好部分展示给尊敬的领导。从后面最能显出人的身段。所以最正确的舞姿,就是把后背对着他们。

     又见老乡
    千里迢迢回抚远,为的就是见老乡。奔波三天刚下车,就见到一群熟悉的身影。喊啊,叫啊,哭啊,笑啊,握手啊,拥抱啊,我很想拍照摄影,留下这历史性的瞬间,但哪里腾得出功夫。
    头两天,县里活动安排得太紧,我还参与部分活动的组织工作,没时间去老乡家串门。曾和我一条船上打过二年鱼的二老王,一次次地来叫我,实在过意不去,于是抛开一切去了趟。一进门,全家人都在,桌上摆满吃的。话匣子一打开,怎么也收不住了。
    “二老王,还记得吗?我们一到湸子里,就住在你们家,还给知青翻絮棉大衣。”
    “记得,每天晚上点着油灯看书,俺不让孩子发声,怕吵着你们。那时俺家穷,孩子生病,杭州知青呼啦一下就捐了不少钱。”
     “还记得吗?我跟着你打鱼,一条大鱼让我给弄跑了,把你给气得直咧嘴。”
    “我那时腰不好,不敢使劲,让你多吃了不少苦。还记得吗?我家老三被牛车轮子压了,车上装满土豆,我都急糊涂了,是你们知青抱起就往海青送,医生说幸亏送得早。”
    这件事我模糊记得。站在跟前的老三,现在已经是英俊威武的抚远边防站军官。
    要回杭州了,二老王拿了一大堆物品,非要送给我们。我们想要,也带不动呀,于是再三谢拒。二老王急了:“带不动,你就送人,实在不行,扔在道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还能拒绝吗?这哪是物品,分明是深厚的情,赤诚的心。

    不忍心拍照
    旧地重返,重要的是拍照,杭州知青几乎人手一只相机,又不用节约胶卷,所以多多益善,没来的知青在杭州还等着看呢。但到了已住县城的湸子里老乡梁金库家,我没有拍。
    由于脑溢血,金库卧床十多年。我们虽有思想准备,进屋后还是深感震惊,当年那个结实、腼腆、总眯着眼笑的金库哪去了?床上从被子里露出的,是包着层皮的骷髅。两目无光,张大着嘴,对外界声响毫无反应。他的妻子陈英说,金库的病越来越重,已经不会说话了。他们家屋子破旧,除了两铺炕,没什么家具,气味很重。两口子本来收入就低,又要填治病这个无底洞,难为陈英了。当年我们看着他俩恋爱结婚,几十年的患难夫妻,太不容易。当我们刚要起身离去,金库张得大大的嘴里,突然发出了“啊”声。我们忙喊“金库,金库---”,他回答“啊,啊---”,我们热泪盈眶,不忍心看,更不忍心拍照。那凄惨无助的表情深深刻在我的脑海,此生难忘。
    如果把纳税人交纳的钱,从接待、造楼、买车中省出个零头用于民生,可以帮助多少个梁金库家庭缓解困境。但这不是抚远能做到的,这是全国性问题、体制性问题,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长着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劲草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4705 积分:32603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6/12 11:5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2 12:36:00 [只看该作者]

故地凭吊
    当年的县五七干校设在浓江,我待了四年,结婚后家也按在那儿,所以和爱人挤出时间去故地凭吊。然而当年校舍不见踪影,连方位都糊涂了。于是问站在路边的一位妇女,她手一指说,吴廉莲厕所吗?在那儿。
    什么?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杭州知青吴廉莲不幸患了骨癌,失去一条右腿。她拒绝病退回杭,坚持留在干校工作。 当时特地为她搭了个厕所,其中可以坐人的木架子,还是我做的呢。我问那妇女,你见过吴廉莲?她说自己来浓江时,吴廉莲已不在了,但每年都有一波波的县里学生,来参观吴廉莲厕所,学习她人残志坚,扎根边疆的精神。我急着要去找那个厕所,那妇女说,前几年给扒了。
    扒了?此时的失望,远甚于找不到当年干校校舍。我急着要去看看厕所遗址。但那已是住家户院子,大门紧闭,一只狗朝我们狂叫。
婚后曾住过的那排泥房,终于找到了,已被现在的住户改造得面目全非。我没有兴趣细看,只是痴痴望着曾经是干校的那片土地。下雨了,潇潇雨声夹着呼啸而过的汽车声,我全听不到,时空都已凝结。我看到吴廉莲了,穿着朴素,带副眼镜,面挂笑容,夹着本书,朝我走来。那么文静,那么健康,那么熟悉。我注视她,她也注视我,又悄然消失,消失了。
    人生的舞台上,有人煞费苦心表演,人走茶就凉。有人只是流露真情本色,却留下深深怀念。随着时间流逝,一切都会过去,但那种为崇高理想和普世价值献身的精神永存。

     无主孤坟
    我永远忘不了浓江的杭州知青祝光烧下葬时凄惨情景,他母亲“肉啊,肉啊-----”的声声哀鸣。离开抚远时我就想,如果有机会回抚远,一定要来祭奠,为死去的杭州知青立碑。机会终于来了,但三十年过去,坟头可能找不到了,没想到情况更惨。前几年新建浓江屯至县城的公路,贴布告要求各家把亲人的坟迁走。祝光烧属于无主孤坟,几根遗骨在隆隆推土声中不知推哪去了。我们曾和他的女儿取得联系,女儿表示如早一个月知道立碑的事,她也请假跟去抚远。现在看来,还是没去成好。还有个年仅22岁就不幸去逝的浓江知青严文尧,我们临上火车前他的弟妹都来送行,千叮万嘱要把立碑和祭奠情形录下来。写这些文字我心在淌血。安息吧,长眠在抚远的知青战友,我们的兄弟姐妹,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了却心愿
    为长眠在抚远的杭州知青所建的纪念碑,立在了滔滔黑龙江畔的抚远县城西山公园,并举行了隆重的祭奠活动。我终于了却心愿。顺便提一句,这次活动的保密工作做得相当不错,快到西山公园苏军烈士纪念碑时还有杭州知青惊呼,怎么给老毛子送花圈来了?
    感谢陈新、郑建平、唐明、魏莉娜等人,发起并组织了这次回望活动。
    感谢吴岱超、钱剑萍、崔京喜、刘卫平、张旭坤、蔡一先、祝柄发等海青杭州知青,参与发起建碑并慷慨解囊。
    感谢109位杭州知青为建碑捐款,其中包括林慧英等5名未参加回望活动的海青杭州知青。感谢顾继华、王利军、邵勤等人,为捐款奔波,辛苦了。
    感谢抚远县领导,对这次建碑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提供了这么理想的场所,并在我们到达之前立好了纪念碑。
    感谢我的爱人,坚决支持并积极投入建碑活动。最后,也要感谢我自己,7月19日14时前,没让车压了,雷劈了,水淹了,活着看到心愿了却。
    活着真好。

    给老孟扫墓
    四十年前海青湸子里队党支部书记孟宪章,是我当年成长的引路人,也是所有湸子里杭州知青最尊敬和最挂念的。我们回杭后,听说老孟病重,知青们纷纷解囊,筹了一笔款寄去,要他来杭州治病,不久钱又退了回来。这次去了,听老孟嫂说,老孟病倒时,几个孩子还小,经济挺困难,两个大孩子拼命干活,供两个小的读书,身体都累垮了。你们寄钱来,老孟坚决不要,说知青在杭州也不容易。老孟临走前,还常念叨你们知青。听了这番话,我们心里阵阵发酸。那时真傻,寄什么钱呀,去趟抚远把老孟接出来,就行了嘛。现在面对一杯黄土,阴阳两隔,后悔莫及。老孟,你走得太早,我们又来得太晚。
    湸子里杭州知青陈丽明,在网上看到我们给老孟扫墓的照片后,写了这么一段话:“我终于看到了老孟的安息之地。老孟文化不高,一个基层的农村干部,他对政策的理解,对知识青年的爱护,待人处事的水平,时至今日,想起来都很感动,他家在海青,从我们知青到湸子里后,他就很少回家,大年三十都是和我们一起过的,有一次我去海青办事,顺便去看老孟大嫂,一进门只见大嫂和孩子们挤在炕头,原来家中已断柴火。入冬来,老孟都没回过家!这次知青回抚远,我们都再三拜托,去给老孟扫墓,一定要代我们鞠躬。”
    这些话,是从心底里淌出来的。

    怀念邹队长
    和爱人从哈巴回到抚远,连夜去了邹成义家。四十年前,他在湸子里当队长,四年前去世。老太太还在,患老年痴呆,虚弱地坐着,基本不认识人,但见了我爱人就紧紧抓住,不肯松手,我爱人也泪汪汪。我却一阵紧张,因为听到有人在讲谷子玉米,那可是我的网名,我在网上文章中写到邹队长,会不会有哪句话得罪了老邹家,他们肯定猜出是我写的,猜不出我也逃不脱,网络上正流行“人肉搜索”。
    幸好,气氛和谐热烈。邹队长女儿回顾往事,说我爱人拿着我的照片去问她,选择的对象是不是太丑了点。我插嘴解释说,那时候知识青年思想特别好,谈恋爱也是最美的让给别人,最丑的留给自己。他们不依不饶地追问:哪你呢?由于爱人在场,我只好老实交代,当时私心太重,见到可心的舍不得放手。全场轰然大笑。
    第二天我们去给邹队长扫墓。他女儿说,邹队长晚年特别爱忆旧,常提起湸子里的知青。他本来可以多活几年,正赶上过节。偏要多喝几口,结果出事了。我们忙问,怎么不劝阻?他女儿叹了口气:俺爸的脾气你们还不知道?谁能劝得住他?
    能干正直、人敬人怕的邹队长,就是离开人世,还带着那股倔强和高傲。

     计划生育
    干校有个老俞,是我的邻居,要么憨厚地笑,要么愁眉苦脸。那时有个口号,叫“抓革命,促生产”,老俞大概理解成生产孩子了,努力生了六个,这点工资要喂八张嘴,能不愁嘛。我的爱人是浓江公社妇女主任,抓计划生育。对这项工作当地人取了个粗俗又贴切的名称:“把门的”。老俞夫妇这么把年纪,应该不属工作对象。我们两家关系密切,我回到杭州读大学,老俞的几个女儿就和我爱人挤一条炕。女儿不听话老俞嫂追着打,就一头扎进我爱人怀里。三十年了,终于又见到老俞嫂,还那么豪爽,那么大嗓门。旁边站着个壮实汉子憨厚地笑,像极当年的老俞,原来是老七,1979年7月生。我爱人是1979年1月离开浓江,失职啊,还是没把住门。
      当年挤一条炕的几个女儿风风火火地赶了回来,姨呀叔呀地叫,一个比一个嘴甜。姐妹们在县城开了家“博爱养生堂”,专门从事按摩保健。据说生意火爆,门庭若市,哈巴的老毛子也慕名而来,挂号预约。老俞家真是发了。
    提起已去世十多年的老俞,气氛顿时低沉。老俞女儿感叹地说:“那时家里太苦,俺爸是愁死的,累死的。一天福也没享到呀。”
    老俞呀老俞,你的子女生活那么富裕,也只生一个,最多二个。你只能在天上看着自己的家人吃香喝辣,是自豪还是后悔?
    老俞在相片里憨笑,没有回答。

    亦官亦商
    在抚远最感欣慰的,是一些当年老乡(包括已去世的)辛苦一生,子女都发达了。发达的标志是当官,至少是成了公务员。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发达标志应该是经商发财。在抚远这根本不成问题,因为可以亦官亦商。据我所知,在南方这是不允许的,准确地说不允许公开这么做的。而在抚远,在这种氛围下,当了官员却不经商,有可能被认为脑子灌水了。
      早些年听人说,在东北私有经济发展不起来,因为官员们思想保守,老来吃大户。现在不太听到了,这次还目睹抚远个体店铺办得红火,恐怕和官员们带头致富不无关系。黑格尔有句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只要符合发展这个硬道理,好像什么现实都可以心安理得接受。不过,凡是政策都有利有弊,都是双刃剑。有人问我,如果有一大笔钱,会不会去抚远投资?我想了想,回答说,除非有亲戚在抚远官场有权有势,我才敢投。当然,这只是句屁话。要是那些财大气粗的外地投资者也这么想,就值得深思了。

    新农村建设
    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和部署,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抚远县农场局的局长和副局长都来自海青湸子里。根据“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客观规律,一百多万资金投入了这个三十多户人家的小屯。我们来到湸子里,哇,旧貌换新颜!当年的泥泞土路铺了水泥道,道边正在用石头砌水沟,石头还是从很远地方运来。崭新的砖房够气派,一些土房正在扒除。国家投钱进去,形象确实变好,但新农村建设还该有些其他内容吧?我们没有细问,也来不及细问,因为第二天就要到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简称哈巴)去旅游。
    旅游团里有个来自寒葱沟的老农,黝黑粗壮,嗓门极响,行为粗鲁,脾气直爽。他是十多年前从内地来到抚远,开垦和承包了几十晌地,只要种地国家每年给补贴,打下粮食都归自己,每年能赚六、七万。儿子倒腾黄豆,每年赚五十万,动员他出来旅游,可惜老伴身体不好,只能孤身前来。他才不管什么公共场合,大着嗓门说现在政策好,干农业有奔头,自己还要买大型机器,种更多地,赚更多钱。我被他的兴奋感染。从湸子里的变化,我看到了农村新面貌,从寒葱沟老农的叙述,我更感受到中国农村蓬勃发展的不可阻挡的内在力量。

    我是外国人
    去哈巴旅游,先经过海关。办完繁琐的手续,我用俄文说“斯巴西巴。”对方用中文说“别客气。”出关一看,全是外国人。不对,我们才是外国人。
哈巴不是旅游城市,好就好在这里。想想杭州吧,谁还愿意去西湖景区?全给游客占去了。在哈巴,最高兴的是能真实地看到居民们日常生活。他们挤公共汽车,到公园游玩,在商店购物,我们这几个游客,也融合成他们中的一员。
    在哈巴,最感叹的是城市的变化太小。很少有新盖的楼,许多陈旧破烂的房屋还住满人。旅馆用的是早就该淘汰的中国杂牌窗式空调,街上大多是早就过时的丰田汽车,但路边可以随便停,这倒不错。
    在哈巴,最震撼的是参观英雄纪念碑。十多扇黑色大理石组成雄壮的围墙,上面刻着在二次大战中牺牲的出生哈巴地区的四万多名军人的姓名。中间是永不熄灭的圣火。广场另一边,又是一堵大理石围墙,刻着1928年以来其它战争(包括珍宝岛战争)中牺牲的出生哈巴地区的军人姓名。车臣战争只有标题没有人名  因为战争尚未结束。站在碑前,心中会涌现为祖国献身的冲动。
    在哈巴,最庄严的是在教堂,可以随便进去,但不能说话喧哗。中国人拜菩萨是求它为自己办事,好像当了菩萨就活该为人民服务。俄罗斯人去教堂是为了赎罪而忏悔,听到那沉闷的钟声,如诉如泣的祷告,游客也仿佛经历了灵魂的洗涤。
    在哈巴,最沮丧的是物价太贵,一顿很普通的饭要化一千卢布,折换成人民币就是三百元,肚子里那点货也跟着升值了,所以要少去洗手间,尽量延长保留期吧。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劲草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4705 积分:32603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6/12 11:5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2 12:37:00 [只看该作者]

真诚的导游
    导游维拉是典型的俄罗斯美女,金发碧眼高鼻梁,但额头眼角已爬上皱纹。她会讲中文,在上海读过二年书,住了四年,来过杭州,还有个中文名字蔚蓝。
与中国的导游相比,蔚蓝更像个陪同出游的朋友。她坦然地介绍自己身世,毫不为这座城市涂脂抹粉。拉家常似地讲述居民们是怎么生活,还指指路过的警察说:“最坏”。经过一座雕塑像,蔚蓝不轻不重地说了句:“是他签订《瑷晖条约》,你们中国人,会恨他。”
   交谈中难免涉及政治,问题再敏感,蔚蓝也不回避,不讲套话, 怎么想就怎么说。  她不向我们提这类问题,但私下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西藏,怎么回事?”
    我们问她,俄罗斯人喜欢前苏联,还是现在?
    蔚蓝说:“这是中国游客最喜欢问的。我讲个故事。”
    还有故事?
   “我小时候,要到元旦,也是东正教的圣诞节,政府才发给家里一张票,可以买一只鸡。我在寒冷的雪地里排了七个小时队,没有排到,鸡就没有了。”
我们沉默,听蔚蓝继续说:“现在,物价很贵,挣钱很难,治安也不好,但钱可以动脑子去挣,脑子好就挣得多,有钱什么都能买到。”
她停顿一下,表情严肃地表示:“我喜欢现在。”
    我为前苏联悲哀。轰轰烈烈八十年,打败了法西斯,建成世界第二强国,留给人民的印象,却是严寒中长长的购物队伍。我怀念邓小平,是他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可能还在领取粮票、油票,煤饼票,豆制品票,然后排长队购物。
     贫穷的社会主义,没有人会留恋。

                                                                                        二○○八年七月三十一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 8:49:50编辑过]


 回到顶部
总数 20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