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珠海的里维埃拉
多年前,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和俄国作家高尔基的随笔里读到里维埃拉,这个地名。我想这一定是一个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里维埃拉包括意大利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和法国的兰岸地区,其北部因有海滨的山脉作屏障,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干燥,一年四季阳光充足,雨雪的天气较少,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其沿岸瑰丽迷人的风景和地中海的海上风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人来此避寒晒太阳,寻求两情相悦的浪漫情怀。茨威格的小说《温泉》男女主人公的缠绵悱恻,令人匪夷所思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这里,高尔基在这里侨居多年,在他的笔下流淌着对这里的阳光,海浪,礁石的一往情深。
想不到在2013年的春天里,我们也与里维埃拉这个浪漫的地名有了亲密的牵手。不过不是在碧海蓝天的意大利----这个像一只长统靴伸入地中海的国家,而是在中国的南方---珠海市----这个被联合国授予的“人类最宜居城市”。这个由广东世荣兆业地产有限公司投资的滨海人文小区被命名里维埃拉。步入这个花香鸟语,宁静温馨的家园,像是在读一本书的惬意,像是饮一杯新茶的闲适,南国的阳光沁着花草的芬芳,让人们融入山水园林的隐逸中。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170余位知青,来参加一本书《我的后知青时代》的首发式。这本书和首发式的赞助商就是广东世荣兆业地产有限公司。所以这本书首发式的名称为“知青宜居论坛和《我的后知青时代》首发式”。
这本书的问世缘于两年前,旅居北京的内蒙古知青刘昕、罗新生夫妇发起的《我的后知青时代》征文活动。我认识他们夫妇已经15年。1998年,为了纪念知青上山下乡30周年,刘昕远在呼和浩特策划并主编了《中国知青人生感悟录》,经过近两年的努力,1999年在内蒙古的远方出版社出版。1999年8月在上海《文汇报》的支持下,在呼和浩特举行首发式。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文汇报》纪委书记,全国知青模范张韧等来自全国各地30余位知青与会,在呼和浩特的青城饭店举行首发式的研讨活动,在呼和浩特的新华书店举行在签售,我们还去了乌兰察布草原,领略了内蒙古草原的空旷和浓郁的蒙族民俗风情。从那以后,我们这些编委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关注着知青文化的发展。十多年来,当年的主编刘昕一直有一个愿望;再出一本有关后知青时代的书。但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契机和条件,始终未能如愿。2011年夏天,一次好友的聚会,使她最终拿定主意。网络的普及和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为此书的出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40多年来,关于知青话题的各类文学作品和回忆录不计其数,但是关于后知青SDAI时代的话题,成书者寥寥无几。对于每一个知青来说,知青时代就那么几年,多者十几年。可是作为一代人来说,结束了知青生活,人生的路并没有结束。在后知青时代漫长的几十年里,曾经岁月蹉跎,被延误了学业的知青们,人生的道路更加曲折坎坷,更值得书写,留给后世思考的价值更加深远。因此编写出版这本书,把这一代人的生命内涵挖掘出来,把他们在后知青时代的奋斗历程记录下来,那将是一本五彩纷呈的人生百色图------或光怪陆离、或匪夷所思,或乘风破浪,或暗礁遍布,每一个知青的人生经历都是一张不可复制的光盘,把一个时代的知青群体的人生经历汇编成书,那将是留给后代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经过10个多月的征稿,编辑们从数百篇来稿中精心筛选了90多篇文章,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本厚达500多页,有61万字的厚重的大书。它的精髓正如卷后语的总结;这不是一本普通意义的书。它是一本凝聚了近百名知青的心血,浓缩了几千万知青的人生经历,囊括了整整一代人的坎坷命运,展示了一代知青在后知青时代为改变命运苦苦挣扎的淋漓画面和荣辱沉沦的生命史诗。我欣然成为这本书的编委,我的作品“1977,中国,冬天无雪”入选此书。
去年7月,我去内蒙古的二连浩特参加“茶叶之路与城市发展论坛和中蒙俄市长峰会”,在呼和浩特见到刘忻夫妇,知道他们正在夜以继日地编写此书,为征稿,联系出版社,筹集出书经费,耗费了许多心血,我被他们的精神感动,其中有多少难言的苦衷!我看到刘忻这个女强人的执着,就像1999年她主编《中国知青人生感悟录》一样,全国各地的知青朋友对她寄于厚望,她一定会再次成功!今年二月底,刘忻夫妇从呼和浩特来到珠海,开始筹备这本书的首发式,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我们去珠海不仅是去参加首发式,更重要的是会见老朋友。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已经退休,这种青春时代的共同经历和后知青时代的相似的人生感悟,对于已经进入人生深秋的我们,这种风云际会的相聚是多么珍贵!
3月23日,我从武汉站乘武广高铁仅仅4个半小时就到了广州南站,再转乘轻轨70分钟就到了珠海的拱北口岸。上一次来珠海是2008年12月,我去深圳参加全国高校旅游学院院长年会后,去珠海看望我的大学同座罗立群(暨南大学珠海分校教授),乘汽车花了3个多小时。现代化的高铁时代太便捷了。我赶到首发式的下榻地“锦江之星”的拱北店已经是下午四时。许多我熟悉和不熟悉的知青朋友已经报到,武汉知青漫画家落子正在给广州作家郭小东和他的研究生们在画像。特别令我高兴的是1999年《中国知青人生感悟录》的编委们基本都来了,他们是叶辛(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朱昆年(北京老三届酒店老总)、曲折、郭兆英夫妇(1967年7月第一批去内蒙古插队的北京知青)、王真智(上海航空传播公司党委书记),孙永明(上海去内蒙古知青)、官国柱(四川泸州知青,第一个注册知青商标的企业家),黄启筹(福建东山知青,中医),梁育南(山东枣庄八中教师),黎风仪(内蒙古知青,本书副主编),只有上海的张韧大姐在无锡疗养,柴春泽没来,女作家陆星儿已在2004年去世。我们已经十多年没有这么多人在一起相聚了,每一个人都有比较大的变化。有说不完的话,别提多高兴了!但是,我们的主编刘忻累病倒了,躺在床上发着低烧,不能吃饭,我们去慰问她,她看我们这些老编委都来了,脸上绽开笑容。
在这里,我见到不少近几年活跃在各地知青文化活动的具有凝聚力的朋友;上海知青网创办人张刚,红色收藏家刘德宝,中国知青网秘书长马运昌,香港知青联谊会副会长夏国基、澳大利亚知青联谊会会长许绍辉、香港知青学者张穗祥,河北廊坊知青联谊会会长安育中、北京知青,企业家,诗人林小仲,河南知青联谊会会长刘建生、湖南知青艺术团团长郭晓鸣,还有去年认识的银川知青,宁夏林业厅的赵惊奇等。上海知青杂志来了17位代表。广州和香港知青来的人比较多。
3月24日上午在里维埃拉社区的多功能大厅举行“后知青时代宜居生活论坛”。十多家媒体和崔永元口述历史工作室到现场采访报道。主持人对坐在嘉宾席上的广东世荣兆业地产公司总裁严军,香港著名学者,广州知青蓝瑞明,作家叶辛,郭小东,澳大利亚知青联谊会会长许绍辉分别就后知青时代与宜居生活的主题发表各自的观点,既有哲理沉思,也有妙趣横生的调侃,论坛气氛非常活跃。他们的互动对话表达了一种共识;知青这一代人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们经历了共和国的初创,建设,动荡,复兴和改革开放全过程,几十年来无论风云变幻,这代人总是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既有为国分忧,奉献青春的过去,更有迎接人生各种挑战的后知青时代的奋斗,是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做出巨大牺牲与贡献的一代人!。共和国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宜居论坛活动结束后,举行首发式,由四川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知青邓贤主持,主编刘忻作了简单的致辞,北京知青,90年代风靡京城的老三届酒家老总朱昆年和四川女知青曾经担任四川雅安市副市长的高起植发表感言。接着由刘忻和4位著名的知青作家叶辛、邓贤、肖复兴。郭小东签售。会场气氛热烈。
3月24日下午,在里维埃拉的多功能厅举行首发式论坛的自由发言,由郭小东教授主持。他是中国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同时在知青文学的理论研究上有许多成果,近年,在北京出版了60多万字《中国知青文学史稿》。2001年,他在他执教的大学成立了“中国知青文学研究所”,培养了两届知青文学的硕士生,2008年12月20日,他率领他的9位研究生参加了在上海社科院和复旦大学举办的“2008,上海知青学术研讨会”,展示了知青文学研究上后继有人的可喜现象。2012年6月我和他参加了在银川召开的“全国第22届图书博览会”,在武汉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知青文库首发式”上,我们作为嘉宾,对当前知青文学的衰落表示忧虑。郭小东的演讲儒雅而冷静,妙语连珠,他的酒量也厉害。
由于,这么多的关注知青文化的朋友汇聚一堂,机会非常难得,所以会场上出现知青们争抢话筒的现象,所以限定每个人只能讲5分钟。我是第一个发言的,由于从2007年来。我和各地一些知青作家致力于知青文化活动,还有我的知青题材的作品受到知青们的喜爱,所以,大家对我非常熟悉。我说;2006年,当我走在北京的中华世纪坛上,看到连在3000年前发生在两个诸侯小国之间的一次战争都被用铜字嵌刻在地上,而发生在1960----1980年代1700万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青年迁徙,却只字未提。整整一代人的命运和历史被可拍地遮蔽了,我感到非常愤怒!这么多年来,国内关于知青的话题,一直被视为敏感问题,出版受到种种限制,这说明我们的话语权被剥夺了。但是,我们的历史,我们自己不说,谁给你说?(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我们知青是共和国的长子,是这个时代最后一批有理想的人,我们经历了5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所有变迁,与共和国的命运一同沉浮,我们要理直气壮地书写知青一代人的历史,我们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做出巨大的牺牲与贡献!国外评价,中国从十八大后进入知青治国的时代,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许多曾经是知青,正是刻骨铭心的知青经历使他们形成务实亲民的作风,才能带领全体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实现美好的中国梦!当我们兴奋地看到习近平和彭丽媛访问俄国,他们亲和地出现在飞机的旋梯上微笑,这是中国人最美好的形象!(掌声)
湖南知青艺术团团长郭晓鸣介绍湖南知青艺术团走出国门演出,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在美国辛辛那提的世界合唱节上连连获奖,代表了中国知青的美好形象。近期,文革前去江永的3000多长沙知青将出版发行他们的回忆录《异乡---故乡----长沙知青在江永》。
北京知青,企业家林小仲发言,慷慨激昂地评价知青一代人在共和国历史上是最具传奇的一代人,我们是共和国的脊梁。他的自传体文集《梦随风万里》深受知青欢迎,详实记录了他在北大荒插队九年以及他在30多年后知青时代时代的奋斗经历。
香港知青学者张穗祥当年在海南岛知青农场长达七年,去年出版了他自传体文集《走出胶林》,他在发言中介绍广州知青和香港知青的后知青时代的奋斗和知青文化活动的发展,对已经淡出历史舞台的知青一代人的阳光心态提出一系列见解。
旅居澳大利亚的广州知青,企业家吴云天讲述了他的知青经历,以及他在海外创业的不凡历程,海外知青对国内知青文化发展的关注。
山东枣庄知青梁育南和北京知青郭兆英在发言中谈了他们各自的后知青时代的人生追求。
北京知青曲折的发言言简意赅;未来还在召唤我们,我们知青仍然还有梦想!
湖南知青联谊会会长刘建生不畏“人微言轻”,20年来为河南知青不辞辛劳,组织了一系列知青文化活动,获得社会的好评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他的发言介绍了河南郏县广阔天地乡知青纪念馆的开馆情况。
湖南邵阳知青龙国武先后主编了中国知青纪念文集《永远的丰碑》和《我们这一辈子》,他今天的发言自有一句话;“我们后知青时代的人生使命就是为了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下午,最后一个发言的是来自河北廊坊的北京知青,廊坊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党委书记安育中,他的发言极为精彩,题目是“知青运动评价的新视角”,2008年12月,我们都参加了“2008,上海知青学术研讨会”,都在那次研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他今天的讲话是他近年思考的总结;他指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作为一段历史,已经过去45年,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真正客观地,历史地评价它,是后人的事情。当前对知青运动的评价存在多义性,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这是很正常的。每一个知青的后知青时代的经历不同,政治观点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作为知青运动的当事人-----每一个知青在自我认知上也有一个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视角也有很大不同,也需要作出评价角度的调整。
在新中国60多年的历程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头30年可以称为政治年代,,评价历史都从政治角度去考量,习惯用对和错,是与非的标准去衡量。从这种角度看,发生在文革期间的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无疑是错误的,它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也违反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造成不少人为的悲剧。对这场运动,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社会也不满意。所以,作为一场政治运动,不管发动者的愿望多么好,结果是不好的。这一历史教训是极为深刻的,这段历史不能重演。改革开放后的35年,称为中国的经济时代,人们都是从经济角度,习惯用得与失的标准去考量。假如从经济角度看,力图通过城市人口向农村迁徙,缩小城乡差别,化解城乡二元矛盾是行不通的。1700万知青最后以“胜利大逃亡而告终。20多年后2.6亿农民向城市迁徙。现在的共识是;就地城镇化,这是中国农村的根本出路,这种共识是以一代知青的牺牲为代价的。应该说,在中国发展道路的持续探索中,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一代知青付出沉重的代价和牺牲。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文时期,对知青运动的评价需要从人文的角度去考量。这首先体现在对知青主体的尊重。他们是愿意肯定这段历史,还是否定这段经历?即使遭遇过许多苦难的知青也愿意社会认可他们对社会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把对知青一代人的评价和对这场运动的评价混为一谈,显然会伤害知青主体的感情与利益。其次,从人权的角度去考量,当时知青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没有居住选择的自由,没有接受教育的选择自由,更没有人生道路选择的自由。现在,中央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部局,把民生放在突出的地位,明确提出“自由迁徙”,这是时代的巨大进步。再次,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当前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理想失缺,精神滑坡,道德失范的状况迫在眉睫。要让年轻一代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需要一个正能量的舆论环境。提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打造主流文化。而知青一代人身上体现的爱国精神,敬业精神是值得弘扬的。
安校长的高屋建瓯讲话获得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3月25日上午组织躯、全体代表参观风景如画的里维埃拉社区。下午的会议安排知青们与世荣兆业地产公司的王方总经理就知青宜居话题进行热烈的对话。接着由我主持研讨会的自由发言,每人的时间依旧限制在5分钟。要求发言的人实在太多,下午发言的有南京知青韩工,广州知青冯国慈,湖南知青戴经邦。中国知青网副理事长马运昌,沈阳知青于忠民,北京知青,中央政策研究室李海鸥副司长,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知青》杂志主编方国平等。
最后,著名知青作家,北京知青肖复兴作了极为精彩的发言。他从上海知青方国平写的“寻找亡灵”为切入点,条分缕析地阐述了知青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的反思,反映知青时代不仅仅是怀旧,而是一种拷问灵魂的回顾,这种回顾需要深刻地寻找,从肉体到精神层面的发掘,不然就是苍白无力的。肖复兴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早在1990年代,我们就读了他写的《啊,老三届》、《黑白记忆》,他的演讲非常有吸引力。几天后,他应邀到广州,在郭小东执教的大学作了一场题为《我和知青文学》的精彩报告,可以容纳500多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他概叹,知青一代人正在慢慢老去,但是,知青文学不会灭亡,更优秀的知青文学作品将在下一代作家手中诞生。他认为当下的知青文学缺少三样东西;缺少对过去,现实和自身的批判精神;缺少对人性深入的探索;缺少史诗般的大作品。现在的大多数知青文学作品基本上是放在政治背景上的,而不是放在更广阔的人生背景之上。
3月26日,在香港知青联谊会夏国基的协助下,会务组安排部分知青去香港、澳门旅游。首发式画上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