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工作站 栏活动与交流 → 回 访 李廷舫/文


  共有80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回 访 李廷舫/文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陆鹏九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818 积分:17247 威望:0 精华:65 注册:2008/12/13 11:14:00
回 访 李廷舫/文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0/30 16:46:00 [只看该作者]

 

                  回  访 李廷舫/文

 

    是什么让他们这样几十年魂牵梦绕,情系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乡亲?是怎样的情怀和力量催动着他们,又来回访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乡亲?

 

    这是他们曾经生活和劳动过的一片土地,是他们度过青春岁月的一片难忘的热土;他们曾经在这里经受磨难和锻炼,也从这片土地上得到过相伴永远的温暖与教益。对他们来说,这里不是故乡又似故乡;这里的乡亲,不是亲人又似亲人。

 

    今天,四十多年过去,他们怀着更为热切的心情,再一次回到这片土地,探望这里的乡亲。

 

    2013年7月中旬,正当河套平原绿意葱茏也是热情喷涌的时节,当年在这里插队的老知青杨守仓、团英、郎俊英、团结及他们的配偶、亲友一行七人,组成了一个小小的北京老知青回访组,先后回访了今临河区白脑包镇(原临河县丹达公社)永胜一社、忠义二社和永清六社。他们的到来,一时成了村子里的一大新闻,这新闻让年轻人感到新鲜、惊奇,让中老年人感动、兴奋,同时也唤起了久远的记忆。老知青与乡亲们相见相聚的一个个热烈场面,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连续搅热了几个村了,也牵动了笔者的情思。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陆鹏九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818 积分:17247 威望:0 精华:65 注册:2008/12/13 11:14:00
先到永胜三队,回访葵花盛开的故地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0/30 16:48:00 [只看该作者]

 

             先到永胜三队,回访葵花盛开的故地

 

    按计划行程,回访的第一天——7月13日,老知青们先到原丹达公社永胜一队(今脑包镇永胜一社),第二天到原丹达公社忠义二队(今白脑包镇忠义二社),期间路过回访原丹达公社永清六队(今白脑包镇永清六社)。

 

    1965年8月11日,河套平原小麦丰收、瓜果飘香的季节,临河县一次迎来了北京插队知青643人,其中来自北京宣武区的十二位姑娘组成一个知青小组,被分配在丹达公社永胜一队。这十二位姑娘怀着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来到村里,下定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决心,克服重重困难,接连勇闯思想关、生活关、劳动关,全身心地投身于农村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很快和社员群众打成了一片,成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受到群众的称赞。几年过去,这个知青小组成了先进典型,多次被评为下乡知青先进集体,参加县、盟和自治区级的知识青年先代会。《人民日报》曾以《十二朵葵花向太阳》为题,宣传她们的先进事迹。这次回访的团英和郎俊英就都是当年的“十二朵葵花”之一。听说团英和郎俊英回来了,村民们闻讯都来迎接。当然,这些来迎接的村民多是当年村里的青年。

 

    当年永胜一队老队长陈长生,是位种田能手,临河县农业战线劳动模范。他对知青们曾给予过父亲般的关爱与呵护,让知青们永远难忘。今天老队长不在世了。团英和郎俊英等最先来到老队长的儿子陈义美家,也包含着她们怀着感恩之情,对老队长表达缅怀之意。陈义美的妻子樊存香是当年本队的“铁姑娘”,女知青们的好朋友。大家几十年后见面,有许多美好的回忆,也有一些往事,让人们不免感叹唏嘘。

 

    永胜一队的老人儿对杨守仓也不陌生,他是永胜一队的女婿。杨守仓是和团英同一批来临河插队的北京知青,被分配在丹达公社忠义二队知青组。当知青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经同学们牵线、撮合,杨守仓和团英结成了一对知青夫妻。他们都不会忘记,1969年9月9日,他们在杨守仓所在的忠义二队举行婚礼,永胜一队二十多青年前去送亲。当年物资供应紧张,买不到白酒,忠义二队就买了葡萄酒和青梅酒招待客人,让永胜一队送亲的青年们全喝醉了。郎俊英当年是临河县的一个知青名人,每次县、盟和自治区召开知青先代会,都是她代表永胜一队知青组参加,并在大会上发言。后来郎俊英在当地参加了工作,与杭锦后旗青年田永贵结了婚,两人都在乌拉特后旗工作,直至退休。

 

    当年“十二朵葵花”中还有一朵叫艾少茹,她与村里的青年刘三结了婚,以后一直生活在临河县城和村子里。这次团英、郎俊英等回访,当然要看望艾少茹。事先电话约定,到了永胜,中午在艾少茹家聚餐。当团英、郎俊英等离开陈义美家来到艾少茹家时,艾少茹和丈夫已备好了丰盛的午宴。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陆鹏九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818 积分:17247 威望:0 精华:65 注册:2008/12/13 11:14:00
再回忠义二队,重享浓浓乡情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0/30 16:51:00 [只看该作者]

 

               再回忠义二队,重享浓浓乡情

  

    第二天,回访组一行来到原丹达公社忠义二队(今白脑包镇忠义二社),亲人般的相见相聚,让这次老知青回访活动出现了又一个高潮。

 

    原丹达公社忠义二队知青组共九人,六男三女。其中有三个高中毕业生,年龄最大的二十岁。杨守仓是初中毕业生,那年十七岁,在组里男生中排行老三。到1974年离开,杨守仓在队里生活了九年。九年间他与社员群众一起在生产劳动中摸爬滚打,政治运动中经受风浪,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74年他到巴盟师范上学,算是离开了生产队,其实也没有真正离开,离得不远,也还是常常往回跑;直到1979年他离开临河,才算是真正地和生产队“白白”了。但他不会忘记,永远不会忘记,那与社员群众一起劳动、一起开会的几千个日日夜夜,不会忘记和社员们一起出外工挖渠修闸的日子,不会忘记与队里的青年们一起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以及黑夜里一起到瓜地偷西瓜吃的情景,也更不会忘记忠义二队乡亲们为他和团英举办的隆重的婚礼;尤其不会忘记,1971年他在政治运动中身临险境时,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德才出面保护了他,后来大队又推荐他到巴盟师范上学,由此进城走上了工作岗位。

 

    几十年来,杨守仓心里始终记挂着忠义二队,和乡亲们保持着联系,后来当得知王德才生活困难时,他出钱帮他盖了房子;王德才去世时,他专程从北京回来参与为其料理后事。他没有忘记忠义二队的乡亲,乡亲们也都说杨守仓是好样的。

 

    “八斤子!淘淘!全宝!大成宝!福寿……”杨守仓亲热的喊着他们的名字,浓浓的乡情油然而生。当年他们曾甘苦与共,彼此间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今天见了面,也还忘不了喊外号,开玩笑。杨守仓对这里实在太熟了,感情太深了。

忠义二队的老人儿也都记得团英。团英问一位位老人:“还记得我吗?”老人们说:“咋不记得呢?你是我们忠义二队的媳妇,杨守仓媳妇……”

 

    杨守仓事先给队里捎来两仟元钱,执意要宴请乡亲们;而乡亲们坚决不干:“哪有客人宴请主家的呢?”杨守仓说:“我就是忠义二队的人,不是客人,也是主家。”

 

    这时,羊肉已炖好了,酒水也备下了。管他客人还是主家,难得又相聚了,先开席吧!大家都说:“今天要喝个痛快。”

 

    开席之前,杨守仓悄悄叫上在场的王德才的妻弟:“咱出去一下。”有人明白杨守仓要去干甚,也起身跟了出去。他们一起出了村子,来到王德才墓地,片刻默立墓前,以表祭奠之意。杨守仓非要留下伍百元钱,他坚持要用他的钱给王德才立个墓碑。

 

    事后,杨守仓还拿出伍仟元钱,赞助村里修路之用,以表心意。其实这几十年来,杨守仓一直在灵魂深处修筑着一条通向忠义二队的心路,保持着和乡亲们的情感联系,这才是取可贵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陆鹏九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818 积分:17247 威望:0 精华:65 注册:2008/12/13 11:14:00
来永清六队,为的思念一个人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0/30 16:54:00 [只看该作者]

 

                 来永清六队,为的思念一个人

 

    7月13日,回访组一行路经永清六队时,汽车拐进了村子。这是团结当年住过的村子。

 

    团结是团英的妹妹,原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因身体不好,为得到姐姐、姐夫的照顾,也是为“曲线救国”能够早日回城,便由姐夫杨守仓疏通了关系,于1976年4月初转到丹达公社永清六队插队,同年9月便回了北京。她在这里总共住了五个月,又属过渡性质,可以说并没有像姐姐、姐夫那样融入到当地群众的生活之中。到现在三十七年过去,对村里的人大多记不得了,但有母女俩却让她一直记在心里,并时常思念。每讲起当年那母女俩给她的关照和温暖,都不免流出感动的泪水,以至哽咽。

 

    她在永清六队,被安排在政治队长乔景云家西房暂住。一天黑夜,外面突然雷声大作,暴雨倾盆,那雷声就像在屋顶上盘旋着,滚动着,一声声炸响,震得整个房子都在颤抖。她一个人躺在土炕上,蜷缩着身子,害怕极了!正当她处在极度恐怖与无助之中,在雷声停息的片刻,忽听有人在门外喊“姐”,她听出是房东女儿景秀的声音,便急忙下地开了屋门。景秀走进来说:“外面打雷,我妈怕你害怕,叫我来给你作伴。”团结赶紧拉住景秀的手,心中的恐惧立即消除了,代之而来的一般暖流片刻间涌遍全身。黑暗之中,她眼里涌出了热泪。

 

    雨夜里姐妹俩一时不能入睡,便说开了悄悄话……从此景秀每夜晚都来和她作伴,两人成了好朋友。那时景秀十六七岁,常常向她倾诉心中的苦恼和愿望。

 

    后来团结离开了村子,两人再没见过面,那时农村又没有便捷的通讯方式,后来失去了联系。但在以后的日子里,团结常常忆起那个乡村里雷声大作的夜晚,心中一直珍藏着那母女俩曾经给过她的宝贵情意。这次团结就是怀着对那母女俩的真挚的思念,回访永清六队,希望能见到乔景秀。

 

    汽车在村间的一个空场停下,人们下车后便向村民打问乔景秀。

 

    可巧跟前正有乔景秀的侄媳妇和侄女,她们说乔景秀是她们的姑姑,现住在包头;乔景秀的母亲乔大娘去世多年了,当年的政治队长、乔景秀的哥哥乔景云也去世了。

 

    听了这情况,团结心里一阵失落。好在现今通讯便捷,乔景秀的侄媳和侄女回家找来了乔景秀的电话号码,告诉了团结。团结立时给乔景秀拨通了电话。那边乔景秀接到团结的电话,又惊又喜,两人就在电话里说开了。因时间紧迫,乔景秀不能跑回村里见团结,就邀团结去包头,到她家住几天,团结却诚邀乔景秀去北京。

 

    团结没有白来,总算和当年的好朋友乔景秀联系上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陆鹏九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818 积分:17247 威望:0 精华:65 注册:2008/12/13 11:14:00
笔者为什么参与这次老知青回访活动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0/30 17:01:00 [只看该作者]

 

            笔者为什么参与这次老知青回访活动

 

    由于历史的渊源和现实的情感,笔者应邀自始至终参与了这次老知青回访活动

说历史渊源,1965年8月杨守仓等到临河县丹达公社忠义二队插队时,笔者和另六位同学正作为自治区党委选拔的接班人培养对象,在丹达公社忠义大队锻炼,名义是自治区党委驻临河县农村综合工作队队员,社员称我们为“工作组”,相当于今天的大学生村官。杨守仓他们来到的第一天,夜晚开欢迎会,我们都参加了。后来一段时间,我们就住在忠义二队,常和知青们接触。

 

    忠义二队知青组中有几个高中毕业生,和我们年龄相差无几;其他多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在十七八岁。我们基本算同一茬人。科学意义讲,我们都属“知识青年”,只是当时在村里身份不同,学历有所差异。那时我们对他们很关注很友好,他们对我们的工作也很配合很支持。1976年春节,我和另一同学在队里过年,还曾在我们的住处请知青们吃饭。相处一年多天气,彼此建立了十分友好的关系。特别是比我小六岁的杨守仓,以后我们成了好朋友,多年保持联系。他们这次回访,我最早得到消息,便表示愿意同行。

 

    他们回访的三个村子,除了对永胜一队我不甚熟悉,对其他两个村子都熟。1964年12月至1965年7月,“四清”期间,我就住在永清六队,半年多天气,那里的人都认识我,我也认识他们。虽然距今近五十年,我相信进到村里,也定会见到相识的人。

 

    果然,走进永清六队,一阵儿就有人指着我说:“你是那咋会儿工作组的小李!”

 

    到了忠义二队,也很快有人认出了我是当年驻村工作组的小李,他们是当年我们工作组房东的儿子。

 

    照片中与我握手者叫王立道,是当年工作组房东王大婶的儿子。我们工作组有两位女同志,一位叫王颖,另一位叫王芬芳,就住在他家东房。坐在中间穿浅色花格上衣者叫李长锁,正是我们男工作队员的房东李大娘的儿子,他当时还是小后生。我们住的是他家的东房。我们工作组的两处住房离得很近,中间只隔着一条窄窄的路。

 

    看见了吧,我这次陪同几位老知青回访,其实也是我自己对当年住过的两个村子的回访。

 

    我这次参加老知青回访活动,还有现实的情感因素。我与杨守仓的情感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即近年我参与《河套文化》丛书及会刊的撰稿和编辑工作,并参与撰写《十万知青在河套》一卷,较全面地了解了河套知青的概况及来龙去脉,对一切关乎河套知青的事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不放过任何可获取更多鲜活素材的机会。参与这次老知青回访活动,对我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好机会。

 

                  留下的感动、回味与思索

 

    参与这次老知青回访活动,见证了老知青与乡亲们见面聚会时的一个个感人的场景,听着他们彼此亲热的交谈,讲述往昔岁月的故事,几天都让我处在深深的感动之中。不仅我感动,随行的别人也很感动。团英的弟弟和弟媳——薛群和刘瑾夫妇,当年分别在江苏和江西农村插过队。他们说:“当然,我们与原来插队的村子、那里的乡亲也很有感情,却不像姐姐、姐夫与插队地方、乡亲的感情这样深。”他们说,以前常听姐姐、姐夫讲起插队的村子、经历,说河套民风如何醇厚,人情如何好,他们在这里插队时怎样怎样……就产生了要来看看的愿望。这次来了,真是眼见为实。见到他们和当年乡亲们见面那亲热劲儿,那般深情,真的很感人。

 

    杨守仓和忠义二队乡亲的系念情怀,团英、郎俊英和永胜一队乡亲的深厚感情,以及团结对当年村里伙伴的思念,难道是个例吗?不是。笔者这几年接触和采访过为数不少的当年在河套农村插队的知青,听说过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听说,2015年8月,北京那批1965年同一趟车来临河插队的老知青,要举行河套插队50周年纪念活动,当然也要有回访活动。由此可见许许多多的老知青对当年插队的河套这片土地都保留着一份深情,亦可见他们对那段岁月的不倦的回顾,他们深挚的知青情结与河套情结。

 

    当年的知识青年下乡插队,是那个时代的事情,对与错、好与坏,我们不去评论;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究竟是锻炼和成就了一些人,还是影响以至说毁了一些人,也自有历史评论家和专门的研究探讨者们去评说,更有许许多多活生生的事实来说明。我们只就人论人,就事论事。就说杨守仓和团英,他们回京后一个发展为普通企业经理,一个几十年当中学教师,都属平民百姓阶层;还有许多我接触过的和他们境况差不多的老知青,谈起当年的下乡插队,他们不抱怨,不诅咒,不消极,有的只是有滋有味的回忆,甚至说起当年的艰苦经历来,还带有几分自豪感。他们认为,当年上山下乡,虽然大多人是迫于无奈,虽然吃过许多苦,或有过这样那样的伤痛,但确实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为以后的奋斗拼搏打下了底子。是的,他们当年的艰苦经历,又何尝不是他们赢得的受用一生的财富,是他们以后走向成功的坚实的阶石?正如一位河套女哲人所说:“苦难是一种磨砺,让其锋利,也让其圆润;在锋利与圆润之间,都是无形的财富。这种财富到今天才能体现,可以看出伟人的高瞻远瞩。知青们与今天的‘富二代’、‘官二代’相比,精神生活是非常丰富的,足以令其享受一生。”

 

    老知青们结束了回访活动,于7月16日离开临河经呼和浩特回北京了。这次回访活动虽然是小型的、短暂的,却在他们所到之处再次搅热了有关当年知青的话题,给见证者们留下了许多感动、回味与思考。

 


     李廷舫山东寿光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临河县县委干事、记者、教师,巴彦淖尔盟文化局及文联创作员、编辑,《草原》编辑部编辑、编辑室主任,临河市副市长,内蒙古作家协会秘书长,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196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风流儿女》、《降伏恶魔的人》、《命运女神》,散文集《昨日情缘》等。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逗你玩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4322 积分:24104 威望:0 精华:14 注册:2009/5/10 12:5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0/30 21:32:00 [只看该作者]

    四十多年后的回访“留下的感动、回味与思索”,“当年的知识青年下乡插队,是那个时代的事情,对与错、好与坏,我们不去评论;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究竟是锻炼和成就了一些人,还是影响以至说毁了一些人,也自有历史评论家和专门的研究探讨者们去评说,更有许许多多活生生的事实来说明。”“他们不抱怨,不诅咒,不消极,有的只是有滋有味的回忆,甚至说起当年的艰苦经历来,还带有几分自豪感。他们认为,当年上山下乡,虽然大多人是迫于无奈,虽然吃过许多苦,或有过这样那样的伤痛,但确实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为以后的奋斗拼搏打下了底子。是的,他们当年的艰苦经历,又何尝不是他们赢得的受用一生的财富,”。

    概括的好!预祝“河套插队50周年纪念活动”成功举办。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0/31 7:52:00 [只看该作者]

知青激情回故乡,

一众乡亲欢迎忙,

说起当年共处事,

情义绵绵回味长。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陆鹏九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818 积分:17247 威望:0 精华:65 注册:2008/12/13 11:1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0/31 17:06: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逗你玩在2013-10-30 21:32:00的发言:

    四十多年后的回访“留下的感动、回味与思索”,“当年的知识青年下乡插队,是那个时代的事情,对与错、好与坏,我们不去评论;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究竟是锻炼和成就了一些人,还是影响以至说毁了一些人,也自有历史评论家和专门的研究探讨者们去评说,更有许许多多活生生的事实来说明。”“他们不抱怨,不诅咒,不消极,有的只是有滋有味的回忆,甚至说起当年的艰苦经历来,还带有几分自豪感。他们认为,当年上山下乡,虽然大多人是迫于无奈,虽然吃过许多苦,或有过这样那样的伤痛,但确实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为以后的奋斗拼搏打下了底子。是的,他们当年的艰苦经历,又何尝不是他们赢得的受用一生的财富,”。

    概括的好!预祝“河套插队50周年纪念活动”成功举办。

 

忱谢逗你玩朋友的驻读和评赞,及对我们65老插筹备50周

 

纪念活动的祝愿!问候逗你玩朋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陆鹏九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818 积分:17247 威望:0 精华:65 注册:2008/12/13 11:1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0/31 17:11: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13-10-31 7:52:00的发言:

知青激情回故乡,

一众乡亲欢迎忙,

说起当年共处事,

情义绵绵回味长。

 

感谢龙行天下超版对我们65老插一贯的关注

 

与支持!龙版保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陆鹏九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818 积分:17247 威望:0 精华:65 注册:2008/12/13 11:1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1/11 16:23: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英-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记忆与珍存之四]

 

                       搪瓷脸盆  团英/图文


    在我的插队生活老物件里,这两个脸盆,是当年插队的知青朋友和贫下中农送给我的结婚礼物

——十二个搪瓷脸盆中的两个。我至今还在用着,是使用时间最久的。它见证了我们知青间的深厚

姊妹情谊,也见证了知青与社员间不可分的鱼水关系。

    我在69年结婚时,文化革命还没结束。最实兴送的结婚礼物,就是脸盆、暖瓶、毛主席去安源

画像、林彪和主席照片相框等。市面上卖的东西都会有文革的印迹。你看,我这脸盆上的文字是“鱼

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周围有藤蔓生长,盆底凹凸的图案,更显出鱼儿在嫩绿的水草中多

么自由自在。淡蓝的水清亮透彻,可见阳光是多么灿烂。我们只有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方向对了,

生活才会安定幸福。那时,在农村劳动收工后,先打上一盆清澈的拔凉井水,看着水中的鱼儿,赶

快把手脸一洗,那叫个痛快,爽啊。一天的劳累和烦恼几乎一扫而光。然后再忙着喂鸡,喂羊,喂

猪,拉风箱烧火做饭。

    后来进城上学当了老师,每当我使用它时,不由的就会想起我们当年在生产队举行婚礼的情形。

是从永胜三队嫁到忠义八队知青小组的。结婚前,他们组的知青在生产队的配合下,翻盖了原来的

三间知青房,这次都盖成里外套间了,布局有了很大改善。这也是以前农村从没有过的房屋结构。

我还记得,结婚时,我们的屋门上贴了一幅对联,是请社员帮着写的。上联:安得广厦千万间  下

联: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横批:穷欢乐。

    那会儿,我们都是20岁出头的青年,劳动累了,倒在炕上闭眼就着,真的无忧无虑,还挺乐观。

年我家人给我寄了点钱,我们自己买了20斤白酒,40元的喜糖和两条烟,这已经很奢侈了。我爱

所在的生产队很穷。但当时他们队还无偿为我们宰了一只羊和我们自己养的一口猪,共同操办了

宴。

    婚庆那天,知青和好友早早就来啦,摘菜,洗菜,切菜的,提柴烧火的,忙得头上直流汗。在

院子里,有的摆桌子,有的搬凳子,人们到处忙活着。队长还派出队里最会做饭的来掌勺。吃罢早

饭肉丝面,马上准备午饭烩菜,多少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忠义八队是婆家,永胜三队社员就是娘家

人。两个生产队的人都来凑热闹啦。那天也不出工了,要来看看北京知青婚礼的场面。

    我和守仓都穿上了新做的衣服。他穿的黑条绒裤子,还是我们生产队支援我的7尺条绒券儿,在

供销社买的布,请裁缝姚润花做的。他穿的是我做的布鞋。我穿的衣服是他让家人在北京买好的。

头是他家人亲自绣的,上面有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

    当天来的知青特多。除永胜三队的,忠义三队天津知青,永清六队68年北京知青,像咱们鹏九兄

小组的班福生,永胜十队的小孔等。你知道內蒙古的风气就是喝酒就要喝痛快,因此那天醉倒一片,

包括许多知青。到后来只有倒在炕上睡大觉啦!现在想想那情景,老的,少的,男的,女的,说着,

笑着,唱着,划着,一桌桌吃饭的人,那难得的两个生产队社员的聚会,恐怕也不是轻易能做到的。

一想到这些,至今我都会感到很兴奋,知足,难忘,幸福。

    69年,那时农村很穷,农民劳动一年也分不到什么钱。老乡和朋友还为我们买礼物,祝福我们,

我真的非常感动。那年一个搪瓷脸盆虽然只要两元钱,但我们彼此的情谊绝不是钱能衡量的,那是

海枯石烂都不会变的!两个搪瓷脸盆我要留给孩子,一定要让她们也记住这真实,感人难忘的故事。



                                                   (陆翀  转发)



 回到顶部
总数 11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