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届通讯
第145期 2013年10月(上半月) 主办: 厦门知青报系编委会 主编 林福海
为纪念厦门知青上山下乡45周年
2014年举办第三届厦门知青文化年
本报讯 2014年即将到来,厦门知青将迎来插队闽西45周年,届时,第三届厦门知青文化年将隆重举办。
2004年,是厦门知青上山下乡35周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厦门知青文化年。在厦门举行了纪念厦门知青上山下乡35周年座谈会;在龙岩举行纪念厦门知青插队闽西35周年座谈会;举办了大型的厦门知青闽西游,重返第二故乡,出版了大型文集《我们的亲情》等,还举办了其他各种文化活动,总计12项。外地知青数十人参加了活动。其中厦门电视台录播的大型对话节目《永远的知青》(上下集)和大型文艺晚会“知青·一代人”(两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可视为第一届厦门知青文化年的最佳力作。
2009年,是厦门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厦门知青文化年。本届文化年活动量翻了一倍,为24项。给厦门龙岩两市政府送匾、组团至闽西为厦门知青逝者扫墓,出版发行《凤凰花文丛》(14卷)《厦门知青文库》(6卷),举办中国知青诗歌论坛,纪念《知青之歌》创作40周年座谈会,上演大型行为艺术剧《回望1969》等,其中多项活动,在中国知青界引起极大反响。
2014年,是厦门知青上山下乡45周年,第三届厦门知青文化年正策划之中,届时将组织知青重返闽西乡村游和其他题材的文化之旅,编辑出版《凤凰花文丛》第二辑;《厦门知青文库》若干种以及其他题材的知青读物。还计划举办若干场的文艺演出和展览。本届文化年增添两项新的内容,即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其中将组织数百人合唱团,演唱台湾著名音乐人林垂立的《车站》,这是一项引人瞩目的演艺活动,必将对人们产生心灵冲击波。
(本报记者)
厦门知青文化组委会和闽西厦门知青联谊会
在漳州万松关举行第一次联席会议
今后两会将每年举行一至二次的联席会议,将厦门知青文化活动办得更好
本报讯 尽管这么多年来,厦门知青文化活动组委会和闽西厦门知青联谊会来往不断互动不停合作多多,但正式举行两会的联席会议,还未有过。
9月25日上午,在漳州万松关风景区中国知青文化研究基地,厦门知青文化活动组委会和闽西厦门知青文化组委会和闽西厦门知青联谊会正式举行第一次两个知青组织的联席会。来自厦门的知青组委会成员36人,来自龙岩的知青联谊会成员7人,相聚在知青文化研究基地,交流商讨知青文化活动的一些问题和相关工作。
组委会总负责人谢春池主持了今天的会议。他说:“我提议今天两地知青组织在这里举行会议,应成为我们第一次正式的联席会议,会后,每年举行一至两次的联谊会议,以加强双方的交流、增进双方的友谊,促进双方的合作,把厦门知青的文化活动做得更好。”
谢春池的提议,立即引起联谊会会长赖国强的热烈响应,“很高兴在中秋节期间和厦门的兄弟姐妹在一起欢度佳节,共叙朋友之情。”他说:“我很赞成春池的提议,双方每年举行联席会议,我们应该经常见面,协作做好知青的事,我们本来是一家嘛。”
知青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常怀龙,以主人的身份热情欢迎知青朋友常来常往。他介绍了其个人的情况,养心苑养老院以及相关机构的概况,提出了退休知青的养老问题,表达了个人对这个社会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想法与做法。这引起与会者的兴趣和热议。
联席会议就近期活动安排进行了讨论,并形成相关决议:(1)10月下旬或11月初,组委会举办永定乡村游,并参加联谊会在龙岩举行的纪念老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活动。(2)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举办第三届厦门知青诗歌节。(3)12月制定2014年第三届厦门知青文化方案,并筹备实施。
组委会负责人廖逸华、龚林、陈新民、李建解等,联谊会伍玉卿、林秋玉、陈淑祯等出席会议。
(本报记者 夏之青)
风雨无阻访林姨
清 荷
7月14日晚17时32分,我的手机铃声急促地响起。“小李,我刚从疗养院回来,座谈会时间就定在下周五上午9点半吧。你落实一下多少人,我还要安排吃个便饭!”哦,是林姨电话。“阿姨,人数我落实完即刻告知,吃饭的事您老就不用费神啦。”我回林姨话。“不行,一定要!这事你别跟我争,就这样定了。”哇塞,林姨太可爱了!这哪像是80多岁老人家作派,简直还是当年的领导风范,我握着已挂断的电话笑了。
阿姨给出了日程表,我赶紧禀报春池兄。春池说:“19日我得参加武平的文学笔会活动,由你全权向张老夫人解释并邀上几位女同胞代表了。通知欧阳淑顺一起去,还可以拍一组照片回来”。
也许有人会纳闷:上林姨家开“座谈会”?到底想做什么“碗糕”?欲知原由,且听我细细说来。
林姨,芳名林玉瑞,系已故市领导张可同老前辈的遗孀。今年2月26日中午,市政府为张老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后,本人于3月初写了篇报道,题为《厦门知青为张可同老前辈送行》在《老三届通讯》第139期头版登载。在征得春池兄同意,我往林姨家送去几份该期小报。接着,春池兄又想到:张老曾担任过厦门市红十字会会长职务,要我找找资料再写一篇,在《厦门红十字》月刊刊登,好好宣传宣传才是。过了不几天,林姨打来电话:“小李,你们知青什么时候有活动,我想当面感谢谢春池并与大家座谈座谈。”我如实传话,春池说,“等拿到刊登你那篇文章的第2期《厦门红十字》后再座谈吧。”林姨也同意了。正指日可待之时,没想到雅安地震《厦门红十字》临时登载赈灾救灾的一批文章,把我的写张可同前辈的那篇文章“挤”下来。春池主编特意向我致歉,我表示充分理解,同时也诚恳地要求:这篇张老的文章最好能在第3期予以刊登!
6月1日傍晚,春池来电话,让我向林姨索要张老前辈的照片,准备做《厦门红十字》封二彩页。6月4日上午,林姨约我去取照片。但是看了林姨事先所选的几张,我觉得不是很理想。末了,林姨想起了挂在房间里的用镜框镶嵌着的张老生前最满意的大照片,并取下让我带走。7月5日下午,彩伟电告:刊物已到,可与林姨预约座谈时间。我高兴地向林姨报信,林姨告诉我“她已报名参加7月8日—14日的疗养,回来后再联系。”
7月19日上午8点半我走出家门,天空仍下着不大不小的雨,走出小区大门一看,整条建兴路挤满了大小车辆。再往前走,白鹭洲路桥上更是各种车辆堵得无法动弹,桥下的筼筜湖是水满为患,沿河边的石路上积水约有一尺多高,连坎上的草坪全都泡在分不清的雨水或海水里。继续往前走到天湖苑路口,看到湖滨南路的四叉路口的车辆与人流都得淌水而过。此时,我想到应改乘公交,便于在车上观看湖滨南路(东西向)一片汪洋的景象。可过了湖滨南路的四叉路口后,我惊奇地发现:同样经过“西马仑”一夜的暴雨洗礼,禾祥西路(东西向)、厦禾路(东西向),甚至是位于公园东路上的二市公交站地下通道的城市排水系统竟然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路面上干干净净的,不见有一点积水的痕迹,这实在太出乎我的意料。
9点整,我准时到达林姨家,阿姨早把各色点心摆上茶几;林姨的儿子张国庆、女婿陈新民也已在家恭候。见过林姨后,我就开始讲述这一路上的情形,林姨还夸我很守时。9时10分,琼华告急:鼓浪屿也遭水涝,轮渡停航过不来的消息;9时35分,彩伟电告:因公交车浸水,被堵在湖滨南路的积水里已多时;我几次拨通欧阳淑顺大姐的电话她没有接听,估计也是被堵在路上。直到上午10时半左右,秀芹、彩伟、欧阳大姐、立曼等接踵而至,座谈会正式开始。
林姨发表“演说”:今天是个很特殊的日子,你们几位风雨无阻地来家里做客,一起叙叙旧,借以表达我和老张对大家的心意。所以,我要儿子、女婿都过来,还特地邀请了我的篆刻学友也是知青的邓文乘;让国庆邀请与他一同下乡武平东留至今仍是好朋友好兄长李良佐和国庆的小学同学曾立曼。话说3月份,你们知青小报《老三届通讯》登载的文章,我看了很受感动,本想要当面感谢春池的,可惜他今天不能来。听小李说,你们红十字编辑部还要为老张撰写纪念文章,真的很感谢以谢春池为领头的厦门知青这个群体,同时也要感谢小李同志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提起与厦门知青的缘分和四十多年的深厚感情,林姨娓娓道来:“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无政府状态下,老张是厦门最大的“走资派”之一。老张对儿子是要求严格,1969年3月,他就把年仅15岁的张国庆送到武平山区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第二年,我们全家又跟着老张一起下放到武平东留。那时侯,老张真的是一心要扎根农村的。阿姨从小生活在城市,三个女儿年幼,第一次到农村生活当然很不习惯,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林阿姨继续说:“令我感动的一是知青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当时有一个女知青在大队养猪场任饲养员,名字叫幼美,天天帮我们挑水啊,送柴火什么的;尤其是‘双抢’期间,大家早出晚归,挑秧、插秧犁田,小小年纪什么农活都要干,被烈日晒得脸上、背上脱了一曾皮和留下的背心印,我至今都忘不了。二是1999年谢春池主编的《告诉后代》一书,请老张出席首发式,从书中又加深了对知青的了解,感受更加深刻。从此以后,老张只要有时间都会出席知青邀请的各项活动。返城后,不少当年的知青也会经常来访,老张都亲自接待;在老张生病住院期间也有不少知青前往探望,我们全家都很感动。”
张国庆动情地说:“与知青兄弟姐妹建立的这份感情和对第二故乡的眷念之情是无法割舍的。知青返城后,从1976年开始至今,每年的大年初二是我们同队知青及家属聚会的日子,已经坚持近四十年了。去年,我还带着母亲和妹妹们到东留去看望乡亲们,再次体验了浓浓的乡情。尤其是看到熟悉的乡亲还健在,母亲特别高兴。”我插话:“提议国庆,把这些感人的事情写出来在我们的知青小报发表,与大家分享。”
林姨接着说:“老张去世后,很多人都很关心我的生活。我这个人生性比较开朗,退休后又爱上了集邮和收藏(寿山石),每天的生活不仅丰富而且多彩。”林姨兴致勃勃地带我们参观了她的工作室,鉴赏了她编撰的专题邮品以及林姨把纂刻与邮品相结合的创意和所收藏寿山石的物件,着实让我们这些“门外汉”大开眼界,甚为赞叹……
最后,与会者一致称道:张老生前为厦门特区和红十字事业做出的不朽的贡献,值得厦门人民永远的缅怀与纪念。素月采写的《红十字精神的践行者——厦门市红十字会老会长张可同追记》,事例很翔实,精神很感人,确实很有意义。
2013年8月6日完稿
快乐的一天
———厦门知青游万松关风景区
陈秀芹
这一天,厦门市知青组委会组织四十多位知青前往漳州江东附近的万松关风景区游览,我们乘坐厦门金龙旅行车离开市体育中心,一个小时,到达目的地。
这个景区包含四个部分:“六朝名胜万松关隘”、“五代古刹瑞竹岩寺”、迄今为止全省最大的慈善敬老院“大家庭养心苑”和“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园”。整个景区占地近千亩,建筑面积约十万平方米。
我的知青伙伴有的来过二三次了,我这是第一次来,最关注的是养老院,我们这些人都六七十岁了,进养老院是不久的事。
养老院共有600张床位,设计时考虑到老人们的情感需求,吸收了客家土楼“全体相互关照的理念”,主楼结构为圆形土楼状。
这个“大家庭养心苑”是瑞竹岩寺方丈普法大和尚本着慈悲济世思想发心修建的。
这里交通方便,离厦门30公里,比同安、翔安的有些地段更近,小轿车40来分钟就能抵达。
万松关风景区吸引人的另一因素是“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园”。这里有许多中国传统名画名字复制品,可供欣赏,可供销售。
用过午膳,我们在大观园客房午休。午休后,举办大家喜爱的博饼活动,四五十人分成五桌博,个个开口笑乐呵呵。
随着骰子落碗一阵阵哔哩叭啦响声,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六个骰子上,或欢笑或惊喜,或一声叹息,或一丝遗憾。施建初、郑炯垣、冯岚等的相机,不失时机地捕捉这一幕幕精彩的瞬间。
郑炯垣博得他们那一桌的状元,他说自己二十多年没博到状元了,今年他进入“古稀之年”,博到状元我很为他高兴。他是我们这群人当中的年长者,有大哥风范,有思想,有正义感,懂一些宗教知识,他最近在“海峡网”连续发表西亚之行的博文图片,严谨认真,可读性高,可看性强,点击率很高,许多人看后,对他更加尊重。
博完饼之后举行联欢。
鼓浪屿歌手李朝林演唱了《鼓浪屿颂》等多首歌曲,《鼓浪屿颂》由常怀林作词、李朝林作曲,歌词优美,如诗如画;歌声激昂、意蕴旷远。
闽西知青联谊会会长赖国强的演唱,引得同伴合拍同乐。厦门知青艺术团曾华山演唱《十五的月亮》,吴胜卫表演了一段京剧,大家给予热烈的鼓掌。
这一天,一群六七十岁的乐龄人,在一起度过了轻松快乐的一天。我最近常伏案作业,脖子发硬腰腿痛,可今天与知青伙伴外出玩一天乐一天,感觉身体轻松许多,颈也不僵腰背也不痛了。
厦门老三届知青丘山墨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