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湖四海东西南北大家谈 → 交出我的作业


  共有799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交出我的作业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垦牛
  10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65 积分:1570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10/17 12:2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3/10 7:07:00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上山下乡”形成锻炼一段时间再深造的机制,效果可能会好些。当年兵团的带兵干部说过:如果这些学生也像部队士兵服役那样流动起来,兵就好带(管理之意)。

    但是话说回来,当时国内外的形势还不容上山下乡这个“局部”事业配套完善起来,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交织,直到哗啦“一刀切”。

    再好的蓝图也得因势而为,一厢情愿不行!

    无声好久没在《家网》露面了,不回去看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0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3/10 13:22:00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些知青是时代的试验品。

历史不会忘记一代知青的伟大贡献!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0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3/10 14:22: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垦牛在2011-3-10 7:07:00的发言:

    如果“上山下乡”形成锻炼一段时间再深造的机制,效果可能会好些。当年兵团的带兵干部说过:如果这些学生也像部队士兵服役那样流动起来,兵就好带(管理之意)。

    但是话说回来,当时国内外的形势还不容上山下乡这个“局部”事业配套完善起来,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交织,直到哗啦“一刀切”。

    再好的蓝图也得因势而为,一厢情愿不行!

    无声好久没在《家网》露面了,不回去看看?

“流动起来”是个高招!

不但兵好带了,而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好机制!就不至于出那么多问题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10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56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3/10 17:08:00 [只看该作者]

 

“流动起来”是个高招!

不但兵好带了,而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好机制!就不至于出那么多问题了。


垦牛



回垦牛,龙班:



那时对这个问题在中央负责上山下乡的管理层也有激辩,陈永贵说就怕讨论这个问题, 每次都讨论不出结果。下面是当时的记述:



一 部分赞成大多数知青实行轮换制,因为比较合 理也比较容易为人接受;另一部分则坚决反对,认为这样经济代价太大(安置费只是给知青在乡下过一段时间,太不值,而且得进行两次职业培训,到了农村是第一 次,返城后还有一次)。反对的代表建议下乡人数少一些,但应该是固定永久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10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56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3/10 17:21:00 [只看该作者]

在我们下乡时的中国,巨大的城乡差别不仅表现在物质生活的差距上,而且表现在人与人巨大的不平等上,那就是在世界上少有的人为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农村户口意味着什么呢? 现在我们都懂了, 可当时我们不懂。还记得69年北京69届全部分配到黑龙江河内蒙两大兵团,没有插队任务。当时一位邻居老者的两个孩子已在68年 插队去了陕西和山西,他对我说去兵团好啊,是全民所有制单位。后来才知道全民所有制单位是国家所属和投资的企事业单位,成员算国家职工拿工资有劳保,“旱 涝保收”。而农村是集体所有制,也就是说农民不算国家职工,不拿工资没有劳保,靠天吃饭,不保旱涝,这就形成了一个人为的不平等。在一个市场经济为主的社 会里雇主和雇员是商品关系,雇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雇主开出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条件。但在我们下乡的时代国家决定我们的去向,就说是“四个面向”已包含 了巨大的差别了。

文革前邓总书记的上山下乡要以“插队为主”的决策一直延续到文革时代,插队和进厂矿的差别本身就是城乡差别了。那再教育为什么只能由农民来担任呢? 说 到底还是邓总书记会算账,那就是国家省钱。在一个公有制的社会里所有社会成员的命运一切按国家计划安排,在三大差别和个人不能选择去向的前题下,不平等就 是必然的了,但人性中就有天生的追求平等的愿望,国家和个人因此而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我们那个时代里,唯一靠自己能力改变命运的前门(高考)堵住了,后门就不可免了,而走后门的特点就是不平等,用不平等追求平等?


说到平等自由就不能不拿 美国做比较。 美国立国之初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独立宣言阐明的就是民主自由人权。但是当初美国又是蓄奴的国家,因为印地安人被欧洲人带来的病毒和枪炮造成了大量“非 正常死亡”,所以严重缺乏劳动力。当时的美国还是以农业为主, 从非洲搞来的黑奴被大量送到南方的棉花地里做苦力, 这个传统并没有在以解放奴隶为口号的南北战争后被中断, 一直到马丁。路德金时代在美国还存在着种族隔离的社会现象。如黑白不同校,在公车上黑人要给白人让座等等。印地安人更被送到“保护区”隔离起来,这也相当 于一种“户口”制吧? 南北战争后大量南方的黑人涌向北方新兴的工业城市从而造成了大城市的两极分化和破败。

新中国之初还没有硬性限制城 乡之间的人口移动,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大量从农村招工造成了城市人口迅速成长, 但是当工业化因各种原因遭受挫折时城市就负担不起大量人口的生活需求, 社会主义就是国家大包大揽什么都管, 当国家承担不了时就不得不建立城乡壁垒(户籍制),国家变为只管全民所有制下城里人的社会保障,对农村户口的人就撒手不管了,特别是在“大食堂”解散以后。

从60年代初开始形成规模的上山下乡在经济上来说就是把潜在的城市全民所有制人口转变为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人口,文革前曾有“插队”和“插场”两种说法,所谓“插 场”就是到国营农场,换句话说到了国营农场就是全民有制的国家职工,国家要负责医保和褪休等福利。难怪邓总书记在文革前大力主张“插队”反对“插场”,按 刘主席的话说“就农业也是就业”, 提倡当一辈子新农民,这就是文革前在上山下乡问题上的刘邓路线。如果没有文革, 到了我们这一茬人就一定会按邓总书记说的以“插队为主”的方式安排我们,那样我们就会永远失去城市户口变为“新农民”,也就不可能有下乡两年招工回城的机 会, 因为文革前上山下乡的都是在考上大学和留城进工厂 的人选之外形成的“末流”,而文革“一刀切”都下乡两年之后再从中挑选招工名额重拿城市户口,这就是“再教育“一说留下的”空子“。

不论是刘邓的经济账还是老人家的政治账都不能让我们这些人缩小三大差别,城乡差别的缩小是农民数量减少而不是增多。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0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3/11 12:53:00 [只看该作者]

要我说这问题的本质并不是什么是否自由平等,而是国家有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和有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对劳动力作二次培训的问题。再加上当时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一切都得国家掏钱,当然是感觉捉襟见肘、入不溥出了!经济上宽裕了,说什么都好说了,而且有了市场经济后,许多事也不用全靠国家一家掏钱了,事情自然也就好办得多了嘛!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10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56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3/11 17:37:00 [只看该作者]

回龙班:

三大差别是个世界问题,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人群是靠商业价值分为等级的,每个人都有凭能力在市场中“待价而沽”的机会,不过能力的培养条件也是有价的,富人家的孩子上私立学校是要多花大价钱的,因此也不平等。有人说这种不平等相对来说还不是最坏的。也就是常有人说起的那种“在最坏的里面相比较而言是最好的”,“最不平等里面最平等的”。一些美国人常如此形容美国, 面对批评,美国人会反唇相讥的回击:“说我们是假民主?你们连假的都没有”。近年来美国也搞一些平权措施,如降低黑人的大学录取分数线,规定录取黑人学生的比例。在政府和私人公司招募雇员时也是如此,总之名义上不能歧视。但事实上三大歧视(种族,性别,贫穷)仍然存在,只不过隐蔽一些罢了。

回顾上山下乡时代,在文革前就有政治歧视了,那时大学录取最看中的不是成绩是出身。换言之考不上大学而上山下乡的人可能并不是
成绩不好而是出身不好。文革前到新疆的上海知青里有不少是“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就连周恩来树立了出身不好的侯隽为知青典型都有人不满。文革中出台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之说法就很典型。当年国共之争中就有“还乡团”常说的“穷小子想翻天”的口语典故,不知道阶级斗争的理论是否就源于不同阶级间世世代代冤冤相报?确的说GCD早年的阶级斗争理论都是出身不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明出来的,马克思学的是资产阶级法律,恩格斯是小资本家,列宁,毛泽东都是有钱人家出身,毛泽东童年的一则事迹就是每天上学多带些饭菜给挨饿的同学吃。中国GCD成立时的代表百分之百都是“非无产阶级”出身。有时我很纳闷, 这些人怎么就生出无产阶级思想来了呢? 有时我更困惑,“无产阶级思想”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当GCD取得政权无产者中的老革命者变为有产者(当了大官)住进洋房有了专车和服务员,他们的思想就不是无产阶级的吗?老人家说“比资本家还厉害”,不过革命不就是让穷人变富有吗?说到底GCD要的是军事共产主义那种低水平的物质平等吗?

我们的上山下乡到底为了什么?所谓缩小城乡差别是要缩小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差别还是反过来?文革上山下乡被冠以“再教育”,这就留下一个有人把管的大缺口。
有“再教育”就有“再毕业”吗?都能平等毕业吗?请看当年主管上山下乡的中央部委机关干部的发言:

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始末

        童辰  郭海峰

  

    从1955 年开始,就业压力就开始变得很大。1955年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提出要开荒3868万亩,要完成这个任务,除了农民和一些国营农场外,必须另外组织力量 去完成。这个任务交给共青团中央,团中央就组建青年自愿垦荒队。当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亲自抓的这件事,但这个路子后来也不通。

 

  毛泽东发出第一次号召195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农 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一篇文章的按语里说:“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发出上山下乡运动的号召,他讲这句话是从 农村需要来讲,不是从解决城市就业的角度谈的,农村社会主义高潮到来时,农村建立合作社,缺乏保管、会计、出纳等人才。

 

  毛泽东的号召成为多年来上山下乡的指导思想。紧接着1956年搞农业发展纲要,纲要正式通过时就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上山下乡”这个词。那个时候,城市就业问题等内部矛盾也很多,如毕业生出路问题等。

 

  出台纲领性文件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城镇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这是上山下乡运动一个纲领性文件。1965年中央办公厅发布了通知,说不再修改了,就依此发布。从此,上山下乡被列入党和国家重要的日常工作范围。

 

  那时工作有组织,每年都有计划、安排,都有物质、经费的保 障,组织比较严密,强调自愿原则。“文革”前5年有计划上山下乡共下去了129万。平均每年26万,规模比较小,安置比较稳妥,社会影响并不像“文革”期 间那样大,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就是动员城市青年扎根农村,安家落户,指导思想、措施、步骤都是很稳妥的。所以“文革”结束后,有人说上山下乡是“文革”的 产物,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它源于50年代,60年代开始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这一段上山下乡和文革中的上山下乡显然不同。

 

  毛泽东的第二次号召决定千百万知识青年命运的,是1968 年12月22日发表的毛泽东的指示。这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按语转引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 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这是毛泽东的第二次号召。

 

  此后,全国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出现。这里有个背景:1968年11月,那时1968届毕业生快毕业了,加上1966年、1967年的许多未安排的毕业生,怎么安排,当时中央就此作了个通知。其中提到了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

 

  那时出现这种情况涉及到对教育的“两个估计”,说17年的教育受资产阶级影响,大学受的教育都是修正主义,因此,修正主义的受教育者必须到农村去改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上山下乡的初衷被扭曲这样就扭曲了上山下乡的初衷,同样是 上山下乡,出发点大不一样。规模上1969年260万,是最多的一年,是个高潮。1966、1967、1968三届毕业生一起下乡,260万人,根本没有 准备。就是有准备,260万城市青年到农村也是个了不起的事情。而相当多的人是被这股政治潮流卷下去的,不下不行,下去光荣。革命嘛,接受再教育。

 

  后来老这样下去也不行啊,城市工厂也要人,也要招工。我们 当时做这一工作也很矛盾,接受再教育如果从教育出发,有无毕业年限呢?教育完怎么办呢?不能接受贫下中农一辈子再教育吧!“多长时间”谁也回答不了。紧接 着出现城市要人,从农村招工,就动员原来下乡的青年回城,又出现了招工与回城的矛盾,很不好做。所以我们的心情很矛盾。

 

  扎根还是拔根后来又有一个波折,就是在1976年,这时上 山下乡运动中的矛盾增多、复杂化了。1976年2月12日,毛主席有个批示,背景是有陕西的两个青年给吴桂贤写信--吴桂贤曾是陕西国棉二厂的工人,当时 是副总理--反映下乡知青被招工招回来对下乡知青队伍是不稳定因素,他们反对招工。吴桂贤把信给毛主席,又写了封信,把招工比成拆台。毛泽东在2月12日 给政治局批示:“知识青年问题适宜专题研究,先做准备,然后再一次给予解决。”但这个批示并未对吴桂贤的信表态。当时条件下,他的话好像认同吴桂贤的话, 但又未讲出来,更多的理解应是稳定下乡知青。于是,在农村就出现了扎根与拔根问题的斗争。当时提升到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来讨论,所以知青工作更复杂化了, 究竟城市招不招工呢?

 

  调整和结束上山下乡如果把历时20多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分为三个阶段,那么从1955年至1961年可以认为是探索阶段,目的是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发展农业生产。这一阶段的探索进入1962年后,国家有组织地统一实施这一政策,为第二阶段,至1965年结束。

 

  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上山下乡运动,是第三个阶段。“文革”10年,全国城镇知青下乡人数达1400万人。

  上山下乡运动问题越来越多。1976年10月,粉粹“四人帮”,党和国家又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使知青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1977年8月,中共十一大宣布“文革”正式结束。

  1978年3月,邓小平同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指出:要研究如何使城镇吸纳更多劳动力的问题。现在搞上山下乡,这种办法不是长期办法,农民不欢迎……城市人下去实际上形成同农民抢饭吃的局面。我们的第一步应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然后再解决从农村吸收人的问题。

 

  1978年12月10日,历时41天的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 作会议结束。《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被中央批转。这次会议及其形成的文件成为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转折。会议提 出:还要坚持上山下乡,是为了条件成熟时不再上山下乡;要逐步缩小范围、有条件安置的城市不再动员下乡;尚需动员下乡的不再插队,要因地制宜举办知青场、 队,国家给以优惠政策;已在农村插队的知青,要逐步给予解决,其中老知青要限期解决;城镇要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行业,扩大就业门路。

 

  到1979年,全国仅有24.7万人上山下乡,进入 1980年,已有10省市停止上山下乡,进入1981年,工作重心已转向安排历史遗留的96万插队知青了。1981年底,国务院知青办并入国家劳动总局, 各省、市、自治区也仿照办理。至此,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宣告结束。

              (原载《北京日报》1998年7月26日)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0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3/13 14:04:00 [只看该作者]

内蒙知青办也是81年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劳动厅的。

 回到顶部
总数 108 1..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