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湖四海东西南北大家谈 → 交出我的作业


  共有799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交出我的作业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2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13 9:59:00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两年前写的一篇东西。贴到这里请无声和各位朋友指正一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小议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年了。

这些天在论坛中看了很多朋友的回忆与评价。有了一些想法。在此整理出来,供朋友们参祥。

第一个层次:从社会大环境上分析。

缩小乃至消灭“三大差别”,是我们当年谈得最多的一句话。应该说是一个理想吧。

三大差别是客观存在。要改变它,矛盾的主要方面肯定是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整体上的提高,而绝不会是让城市再返回到(本质上则是破落到)与三农平齐。后者似乎是当年“红色高棉”的波尔布特等人的做法。实践已经无情地淘汰了它。

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角度看,城市和工业客观上先行一步地获得了大机器生产的优势,从而成为新兴生产力的领军部分。当这种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三农”能否亦步亦趋地跟上这个总体发展的步伐,则成了城市与工业自身发展的“瓶颈”。于是“反哺农业”成为势态发展的必然要求。

问题是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之原始动机或者说客观环境却与此相反。抛却当时的各项政治因素不谈,它应该是在城市一片混乱、从而丧失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再因此而无法正常接收新生劳动力的补充这样一种客观条件下发动起来的。这就已经是很不正常、也就是已经违背了客观规律要求的做法了。

第二个层次:从知识青年自身的状况分析。

最初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指毛主席相关指示发表以前),似乎多数是从奉献的角度出发自愿选择的人生道路,当然也不排除其中一些是因家庭原因被迫前往的。

可是到了伟大领袖一挥手以后,上山下乡立刻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滚滚洪流,真的像山洪暴发一样。要不是各自先后建立大规模的兵团,这么多人真得把咱们的“广阔天地”给挤塌了!而在这大拨轰的人群中,想法可就肯定已经是无奇不有了吧。

但是,我在这里想要说的是:尽管大家的初始想法各种各样,但应该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家都对“如何缩小三大差别”的认识绝对地不足!因而,“准备不足”就成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总体归于失败的内在原因。

我接触过北京67年首批自愿赴内蒙古插队落户的那批知青战友。他们十人下乡后真的按照自己的决心很快与当地牧民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过只是在追求“融合”,而并没有真正找到如何“改天换地”的道路(我感觉)。

当然,无论有什么样的宏图大志,“融合”作为第一步的实践总是必要的。只能融合,才能站稳;只能站稳,才能迈步,然后才提得到如何“前进”。

可这融合绝不是单方面的事。像大家的帖子中,似乎就不乏对方(贫下中农)不买帐,甚至敌视知识青年的事实。为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知识青年的到来,客观上增加了农民负担,用当时的话讲就叫“争口粮”。

知识青年绝大多数肯定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他们所能直接体会到的自然只有他人对自己的排斥与压迫,怎么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想到这是整体方针设计上的不足呢?

但是,青年人是不会轻易在命运面前低头的!天生的朝气和文革中锻炼出来的勇气始终在大家的心底里起着作用。“奋斗”成为我们向命运抗争的实践行动。大家为此投入了大好的年华和无数的心血,并由此在自己的人生记忆中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迹。

所以,在绝大多数知青中产生了一种非常令今天的人们不解的“知青情结”:尽管提起当年无不会集中到一个“苦”字上,但相当一个多数的知青们都会对自己的以往下乡经历念念不忘,情深脉脉。那种甜蜜的感觉绝不是大多未曾有过那段经历的人们能真切体会到的!

正是前面提到的不足的准备与后面讲到的拼搏的本性,造就了知识青年这一代人空前绝后的“悲喜剧”式的特殊人生经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2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13 9:59:00 [只看该作者]

第三个层次:其它现实方面的分析。

记得那时候还没有设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原来的机构叫“安置办公室”,简称“安办”。

安办的安置工作程序与操作,是参照原来的一些做法制定的。

然而,有一点当时的人们包括安办工作人员甚至国家领导们可能都没有想到:突然来临的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城市的就业压力固然是一个解脱,但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却又是否真正能承受得住呢?

从结果上看,知识青年确实是从上山下乡中得到了今天的城市年青人们根本无法得到的、普遍的、广泛的和深刻的磨炼。但从支付的成本看,或者说从国家整体的部署安排上看,应当说是全盘的失败。那几年,为了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听说国家把全部农业税都拿出来用了。结果怎么样呢?知识青年的生活状况依然如故。而且,既然名为“安置”,也就是“放下去就不管了”的意思。大原则是知青与当地人同等待遇(这个原则自然是管不了下面某些社员去不平等地对待知青了),所以对知青的安置一般除了第一年以外就没有其他办法了。而庞大的农业税到了底下就成了“杯水车薪”,真的对实际于事无补了。

如此窘境,再加上当时极左的风潮,一切只从“政治路线”上讲问题,因此几乎没有从整体上大规模地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与实际举措,大规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自然会形成大规模的破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悲剧”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后:试着谈谈现在。

我和许多朋友聊过“结论”这个话题。

我的观点是:

作为国家整体部署的“上山下乡”运动是应当否定的。

而知识青年这一代人的实践却是应当歌颂和发扬的!

我觉得,只有把这件事的两个不同的层面分开来讨论和认识,事情才能讲得清楚。

到了今天,知青们大多垂垂老矣。整体上分成了两大块:一块事业有成,总体上融进了自己所在的社会阶层。此中除少部分(我始终认为是少部分)志向远大者仍然关心着知识青年兄弟,多数已经不需要因而也不愿意再提起这个当年的特殊身份话题了。还有一块则是各种原因导致际遇不佳,至今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在“弱势群体”中徘徊。这后一部分人中也包括一些退休后仍然不甘寂寞还想做一点有益事情的老知青们,于是就有了大家共同的“知青话题”的以“知青”命名的各类活动。

鉴于当年数千万人上山下乡几乎是整整一代人都参与了进去,因此,今天谈知青问题,实质上也就是在谈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老年人问题。

恰恰是由于这个原因,今天的对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的纪念,就有了两层意义或者说两个主题。一曰“怀旧”,一曰“抚今”。前者是通过回忆凝聚大家的人气,后者才是大家期盼得到的真正目的。

如果这个判断是对的,那么我们今后对待各种以“知青”命名的活动应当采取什么态度也就明确了,我们的建设和发展方向也就确定了,我们晚年奋斗的内容也就清楚了。

一点愚见。零零散散。不成气候。唯供各位一笑耳。

<!--EndFragment-->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2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56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13 15:12:00 [只看该作者]

龙班有理!问题在于不彻底否定自己就不能彻底否定文革和上山下乡,但彻底否定了自己又让社会看不起。长征是错误路线造成的大逃亡,但“老红军”可是被后人无限敬仰的。飞夺泸定桥, 十八勇士,天险蜡子口,爬雪山过草地成为了历史传奇,1700万知青让出城市远征山乡边陲为国承担了文革的后果,是也?非也? 就算我们进行了一场错误的“人体实验”,但没人来当这个“实验品”,怎能知道行不通?世界上本来就有走不同的路,但没人去走一遍怎能知道走不通? 我们退回来在那条路上插上一块牌子写上“此路现在走不通”,后面跟上来的人看着我们落在后面的身影说“傻帽”!

 


容后再与龙班切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2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56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13 15:13:00 [只看该作者]

(4)连不满十八岁的孩子都不放过, 送到落后的山乡边地,去进行所谓的接受再教育,教育什么,现代人为什么还要学习过去的生产方式

文革中送未成年的我们(我当时下去时16岁)到山乡边地确实给社会千千万万的家庭造成了苦痛, 问题在于说的是去接受"再教育", "一刀切"全去了, 这是与文革前上山下乡最不同的地方.如果说教育革命要把高中头一年搬到乡下去办, 让我们见识一下中国农村的真面目和向农民学习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就象文革前就有的寒暑假到郊区支农和接受老贫农忆苦思甜的教育和了解农村阶级斗争(如果老地主富农真敢斗的话),那谁都接受. 再如果接受了一年,说多了两年的再教育就让我们回城完成学业后根据学习成绩和思想表现选拔和推荐优秀者上大学之后再动员考不上大学的人象文革前上山下乡那 样按步就班操作"可能"也不会造成现在这样的积怨.如此操作的话未成年的学生下乡接受"再教育"是很好的, 现在不少老知青都说当下的孩子们就该去乡下住一段对于让他们的成长很有利, 我很同意这个说法,因为中国城乡差别太大了(现在减少了不少,有的郊县超过了城市),年青人心里应该有穷人. 但是话说回来, 就算没有文革中红卫兵造成的学校里不可收拾的局面所导致的"一刀切"上山下乡,就算我们能在文革前不停课的搞废除高考(是否也含初,高中考试?)后的教育 革命, 真能有操作的可行性吗? 请看我的旧帖:

-------------------------------------

山风 最后编辑于 2010-04-03 15:13:50


先看一篇资料:

 “教育革命是文革在上层建筑各领域对资产阶级发动全面专政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革是从教育领域率先发 起的。1966年毛泽东在?五七指示?中提出‘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和‘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 去了’的指示。1967年年底,《毛主席论教育革命》一书发表,成为教育革命的指导思想。教育革命以摧毁文革十七年旧教育体制、旧教育思想、培养无产阶级 新人为目的,以激进的手段和反传统文化的形式,贯穿文化大革命的始终。”

 假如没有文革是否就没有"再教育"这个说法也就没有"一刀切"的上山下乡运动?

这是个核心问题. "五一六"通知被认为是文革的动员, 而八月八日的"十六条"被说成是文革在社会上全面发动和正式开始.

"在当前,我们的目的是斗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十六条中的第十条: 教学改革  

“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育方针和方法,是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在这场 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在各类学校中,必须彻底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 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教材要彻底改 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也就是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的斗争。"

再看当时教改的大背景:

中断高考

1966年4月6日~14日,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要采用新的办法,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同年6月18日《人民日报》的社论,传播了这次会议的精神,提出废除高考制度,“要彻底把它扔到垃圾堆里”

为什么要“把它扔到垃圾堆里”呢?从当年的许多文件中可以直接读到原因。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说:“鉴于目前大专学校和高中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兴起,要把这一运动搞深搞透,没有一定的时间是不行的。”而且,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 “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因此,“必须彻底改革”。

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教育模式被定性为“培养了资产阶级的接班人”之后,废止高考,将大学转变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的政治运动就开始了。从1966年6月开始,高等教育部连续发通知,暂停研究生招生工作和选拔派遣留学生工作。

196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新的办法”:从本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从此,“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就成了中国大学录取方法。但 当时文革兴起,各地方政府职能陷于瘫痪,地方招生并未能按时开展,在1966~1971年间,中国大部分地区高校未能招生,空白了至少3年。1972年, 大部分高等学校才陆续恢复“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这也是 “工农兵学员”登上舞台的日子。

综上所述, 在文革最早期"十六条"发布前高考就被废除并出台了“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大学录取十六字方针.真是太可惜了, 历史没来的及让我们见识一下这"十六字令"怎样操作? 能够行的通吗?

自愿报名: 这等于没说.有不自愿报名的吗?
群众推荐: 谁是群众? 指的是哪一类群众? 是同学推荐同学吗? 校  园里就只有传达室和校工几个群众!
领导批准: 不能让走资派批准吧?
学校复审: 说的是文化复审吗? 那不又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统大学入学门坎了吗?

1966年7月出台的这"十六字令"在文革"脱缰"的关口完全没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我相信国务院教育部发明这"十六字令"的人后来一定会被打倒!因为"十六字令"的核心是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毛泽东提出的可是"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而不仅是小打小闹的教改.老人家说的与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出台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 学校复审”十六字令可是完全不同.他说的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实践中去。”还是看看毛泽东68年发表的"七 二一指示"吧:

“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
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实践中去。”

几年之后文革进入斗批改时人们才发现工农兵被推荐到大学,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学习,而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 那毛泽东到底要我们学什么? 要抓住这个核心就一定要跳出文革"朝令夕改"的中央指示, 因为那时的国家机器"非正常运转",中央文革正在和政治局斗法, 一切都是未知数.而文革前夕的"五七指示"才真正定下了我们这一代的命运: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从" 五七指示"到"七二一指示", 毛泽东都在强调"教育要革命"而不是教育要改革.《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的"十六字令"是要靠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对此老人家的回答是8月 5日发表的"我的一张大字报"和三天后发表的"十六条".教育革命和文革到底是什么关系? 是教育革命引起了文革还是文革引起了教育革命? 还是两者是一回事?

文革前和文革后上山下乡的最大区别就是教育革命,文革教育革命最大的革命就是废除高考和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而不是同学推荐,领导批准,学 校复审.话说到这个份上, 不下去变成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怎能被选拔上大学? 文革前的"五七指示"总动员, 文革中的"七二一指示"给出方法和步骤, 得到内部消息的红卫兵"自发"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废除高考,后来又带头下乡,中央文革动笔杆子,周恩来系统具体操作, 我们还能上哪?

-----------------------------------------

看完这篇旧帖后, 又让我想起大跃进前刘少奇的讲话:

一九五七年大中学校招生人数急剧下降;城市机关、工厂“精简”、“停招”。4月8日,《人民日报》据刘少奇在湖南的讲话精神发表长篇社论《关于中小学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提出“只能把绝大多数人安排去就农业,就农业也是就业”“做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
 
文革前还有几位中央领导对上山下乡的"发明"和提议也不得不说,  如邓老人家在文革前发明了"插队"方法后又提出了对兵团建设的新思路:

先看"插队"一词地来历:

1964年1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又作了十分明确的掰指头算帐式的指示:
                              
“第一,安置城市知识青年下乡,要以插队为主,这是一件长期大事。安置费每个不到200元,而插场每人则要 1000元。如果100万人插场的话,需要10亿元,费用太高,这怎么得了。第二,安置要集中,不要分散,用打歼灭战的办法来搞,每省选若干个县成批安 置,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投点资也合算。这样就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第三,下乡前要进行两三个月的训练,给以知识本领和技术,供应报纸等。报纸 上要增加农业方面的知识和科学方面的知识,还要编些小册子,用国家补贴的办法供应农村。”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彭真也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关键是要集中一点安置,不要那么分散,有些地方一投入劳动就会见效,矛盾尖税的地方不要去。 邓小平还说,一个公社安置百把人,就是一个势力。据下乡的同志反映,农村有三股力量,一是本土干部,二是复员军人,三是下乡知识青年。这三股势力合作得 好,就可以把事情搞得很好。扭不在一起,就会搞坏事。集中一点的办法,关心他们也好关心,容易巩固,容易组织起来搞文化娱乐活动,组织业余学习;报刊也好 供应;也好搞科学试验。这样花钱(投资)也可以集中,效果也容易看得见。南方人口少的地方,像大别山也可选为一个点,安置青年去治山。选择这样一些地区, 知识青年也好发挥作用。给青年以理想,去改造自然,就有了奔头。总之,城市青年下去,不搞理想,单是当个农民,是巩固不下来的。
                              
对于邓小平的谈话,周恩来表示同意。他说,关于下乡的组织形式,主要要搞好插队。今后18年内,要有3500万知识青年,主要采取插队的方法,到农村去。
      
1963 年6月29日至7月10日,中央安置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谭震林的指示,召开了各大城市精减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会议,主题就是能不能插队和如 何搞好插队。会上,谭震林把邓小平关于安置工作的新思路传达给了与会者。周恩来在听取了各方情况汇报后,也说,插队本来是小平同志提议的,我赞成。嘉兴的 生产队能安置,为什么其他地方不能这样干呢?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一号召,就会到处有人响应。因此,今后安置方式,插队是主要的,往农、林、牧、渔场安置是 第二位的。你们回去订计划时,第一插队,第二插场,第三新建、扩建场。这样投资少,效果大,才能真正贯彻勤俭办事业的精神。
1964 年1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这个文件是新中国历史上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次 发布指导知青下乡的纲领性文件。这是中共安置领导小组召开各大区和重点省市参加的一次会议上代起草,并得到各中央局和各省市、治区党委同意。邓小平提出的 “以插队为主要方向”的安置办法最终写入了这一文件。在实际工作中,插队也成为知青的主要安置方向。据统计,1962年至1979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 山下乡人数为1776.48万人,其中插队人数为1282.21万人,占72%之多。虽然后来插队这种形式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当初国家困难的历史 条件下,对于安置下乡知青还是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1964年8月北京召开共青团“九大”,被新闻媒体宣传赞扬了放弃上北京大学当农民的董加耕当选为代表。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为他写的日记一书题词,邓小平、彭真、薄一波、陆定一都在报告中号召全国青年向“新式农民董加耕学习”。

再看兵团:

1962年4月至5月,苏联在伊犁地区进行大规模的颠覆活动。引诱胁迫中国公民跑到苏联境内,赫鲁晓夫扬言:“苏联将吞并这块土地”,直到69年苏军扬言 要对新疆的核设施实行“外科手术”。两国接壤的7300公里的边境线上出现了紧张局势,边界争端事件不断发生,这就构成了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巨大军事威 胁。此时,在上海,初、高中毕业生及需要安置社会青年就有十几万人。“上海市委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派工作团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和农二师,塔里木垦区 作长期安置计划的考察,把该垦区作为安置上海知青的基地。这项计划曾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的支持,他指示“将童男童女分别组织部队,生产打下了基础,劳动熟练了,有对象结婚,就在边疆安家”,鼓励上海青年在新疆安家落户,既缓解了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又可起到屯垦戍边的作用”。一举两得,是深远的考虑。就这样,以知识青年为对象制定了大规模向新疆迁徒移民的计划。农垦部部长王震在1963年9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发言》肯定了将知识青年编入生产建设兵团的安置办法,他讲:“采 取征兵组织生产部队的形式,首先是保证青年学生在吃、穿、用上面相等于步兵、士兵的待遇(每月津贴费可比士兵略低),每人每年伙食、服装、津贴等费用约需 250—300元。三年后,再评定农工资等级,这样就能够巩固住。其次是参军可以激发青年革命精神和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军队形式的组织 纪律性强,便于对青年进行管理和政治、生产技术教育,能够较快地成为有文化、有生产技能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产业军。”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安置知识青年的场所,带“军”字的单位,当时是颇具诱惑力的,不仅过集体生活,而且有军人的崇高荣誉,切实可行”。
                               

1966年3月,陈毅副总理接见了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上海和其它地区的19位知识青年,表扬他们在参加边疆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起了带头作用,树立了 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好榜样。他们在北京学习和汇报期间,还受到农垦部副部长萧克,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克实,路金栋的接见,希望他们按照毛主 席的教导,努力学习,积极开展科学实验,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邓老人家在文革中坚决和四人帮对着干,搞整顿, 否定文革极左思潮,"刮右倾翻案风"都是他的专利, 直到他再被打倒.在他复出期间他决不会支持四人帮那一套, 他甚至对毛要他对文革表态时说"不知有汉"(传闻),他背后有半个周恩来(周与四人帮在毛在世时决不会和四人帮搞翻, 如周活到毛之后会怎样? 有人说他只可能通过十一大搞掉四人帮甚至还可能让四人帮身败而名不裂), 但在上山下乡问题上毛,周,邓和四人帮是空前的一致, 请看他复出时对上山下乡的台度:

 直至1975年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时,来自各省的12位知青代表写信给毛泽东表示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热潮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干一番事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提笔指示:“建议全文或摘文在报纸上发表,以鼓励下乡知识青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立即发表该信。

在上山下乡的学生年龄问题上还是周恩来比较有人情味,请看文革前的资料:

"总理还说:安置到农村去的学生,一般要求年纪要到18岁,再小了下去不能参加劳动。城市还有另外一条出路是当兵,可是入伍后5年又回来了,还得安置。大家来开会研究,是一项重要的事,不然,把18岁以上的城市青年都变成闲散人口那就不好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2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56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13 15:15:00 [只看该作者]

回无声

你是在美国吧?假如我也在美国,那就可以辩论。
假如不能说真话,我宁可沉默。
1。GCD的初衷是好的。
2。你引用的文字中,那人关于权利之争的观点太天真了!
3。GCD的初衷,与后来的权利之争不是一回事!
谢谢你的文章,我很喜欢读。但,我不谈政治。请谅解。

君子万年

2011-2-13 11:26:00

 

回君子万年

 

我们现在是在中国的网上讨论,一切都受中国互联网和具体的网站管理,并不是人在国外就可在国内网站随便讲话。反之,来自国外的IP被监管的更严。你说假如在 美国就可辩论,如不能讲真话就宁可沉默。看来你对美国并不了解。美国也没有绝对的言论自由,举一例,“911”后美国要“反恐”就加大了对私人通讯的监 控。有位名歌星反对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美国情调部门就对他严格监控和给予压力。另外在美国好象人人都能骂总统,但你骂骂你的老板试试? 

 

你说的权力斗争 其实是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普遍规律,但我理解的权力斗争有两种,一种是纯粹的权力争夺,狮群和猴群里争王称霸就属这类斗争, 古代的皇室亲族争王血拼和农 民起义自己当皇帝也是大同小异。在这类权力斗争中没有对旧秩序的改变, 改变的是掌权者。还有一种权力斗争不仅要改朝换代还要改变制度,如法国大革命就是 新兴资产阶级上台不但推翻了帝制还要按资产阶级的纲领建立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这种夺权就被称为“革命”。类似的还有“辛亥革命”,“十 月革命”和中国GCD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但为何美国独立战争不被称为革命? 因为当时英国已是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在美洲殖民地的另一 些英国移民只不过想独立而已, 他们还是要建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我认为美国人当初搞的就是“换汤不换药”的夺权,说的好听“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但是 又屠杀印地安人又从非洲贩卖黑奴,比英国本土的人凶残多了。 

老 人家搞的文革是权力斗争,但还是属于后一种吧? 他已是第一把手了, 说大权旁落要夺回权力还不如说是他要推行的“大同”计划得不到响应甚至受阻。 他气 愤的就是这一点,他发现“彭德怀式的人物”不是一个, 就连原来批彭的刘少奇到了文革前都替彭说话了,而彭在文革前又上了一次万言书要求翻案。 彭反的正 是“大跃进”和“小资产阶级狂热性”, 而老人家正是对大同追求最“只争朝夕的人。说到底, 老人家是谁反对大同就要夺谁的权, 他发现七千人大会上党的 官员们都对大同不热心, 倾向于老彭的越来越多, 怎么办? 只有用文革来推出新人再奔大同,那就是要用”五七蓝图“改造党和改朝换代。 文革中有多少工 农兵进了这中央? 


九届中央委员170人【其中47人工农出身】  

候补中央委员109人【47人工农出身】  

十届中央委员195人,【69人工农出身】  

候补中央委员124人【其中73人工农出身】
 

 

八大有工农兵中委吗?


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名单

(按得票多少排列、得票相同的按姓氏笔划排列)
    中央委员:
    毛泽东、刘少奇、林伯渠、邓小平、朱德、周恩来、董必武、陈云、林彪、吴玉章、陈伯达、蔡畅、李富春、罗荣桓、徐特立、陆定一、罗瑞卿、徐向前、邓颖超、 刘伯承、陈毅、彭德怀、廖承志、李先念、陈赓、聂荣臻、林枫、张鼎丞、彭真、乌兰夫、黄克诚、滕代远、肖劲光、谭政、柯庆施、粟裕、贺龙、王首道、王维 舟、邓子恢、李克农、杨尚昆、叶剑英、宋任穷、张云逸、刘晓、李维汉、王稼祥、康生、叶季壮、刘澜涛、刘宁一、薄一波、胡乔木、杨秀峰、舒同、赖若愚、张 际春、程子华、陈郁、刘长胜、伍修权、肖克、钱瑛、王从吾、邓华、马明方、张闻天、谭震林、刘亚楼、李雪峰、陈少敏、李葆华、许光达、王震、曾山、林铁、 郑位三、徐海东、肖华、胡耀邦、赵尔陆、欧阳钦、习仲勋、刘格平、谢富治、安子文、贾拓夫、李立三、黄敬、李井泉、吴芝圃、吕正操、王树声、陶铸、曾希 圣、陈绍禹。
    候补中央委员:
    杨献珍、王恩茂、杨得志、韦国清、罗贵波、张经武、谢觉哉、叶飞、杨成武、甘泗淇、章汉夫、潘自力、李大章、许世友、帅孟奇、杨勇、刘仁、陈锡联、万毅、 张宗逊、周扬、黄火青、李涛、陈奇涵、陈漫远、徐子荣、黄欧东、古大存、李志民、刘澜波、苏振华、冯白驹、周保中、吴德、奎璧、张德生、区梦觉、范文澜、 朱德海、邵式平、张启龙、黄永胜、李坚真、马文瑞、张霖之、张玺、王世泰、阎红彦、桑吉悦希、张达志、高克林、赛福鼎、廖汉生、洪学智、章蕴、徐冰、江渭 清、廖鲁言、宋时轮、谭启龙、周桓、钟期光、陈丕显、赵健民、蔡树藩、钱俊瑞、潘复生、蒋南翔、江华、韩光、李昌、王鹤寿、陈正人。*

中共“八大”第二次会议增选的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按得票多少排列,得票相同的,按姓氏笔划排列)
    王任重、张仲良、 陶鲁笳、彭涛、 刘建勋、赵毅敏、 孔原、唐亮、刘子厚、张苏、杨一辰、汪锋、 周小舟、方毅、王尚荣、刘震、张平化、张劲夫、韩先楚、李颉伯、 廖志高、赵伯平、孙志远、张爱萍、姚依林*

九大(1969年4月1~24日)


中央委员一百七十人:

    毛泽东主席、林彪副主席

    (以下按姓氏笔划次序排列)

    丁盛、于桑、马福全、王震、王白旦、王进喜、王宏坤、王秀珍(女)、王秉璋、王国藩、王洪文、王树声、王首道、王效禹、王淮湘、王超柱、王辉球、王新亭、 邓子恢、邓颖超(女)、韦国清、天宝、孔石泉、叶群(女)、叶剑英、龙书金、邝任农、田华贵、申茂功、皮定、刘丰、刘伟、刘子厚、刘兴元、刘伯承、刘均 益、刘贤权、刘建勋、刘结挺、刘格平、刘盛田、刘锡昌、江青(女)、江礼银、江拥辉、江燮元、朱德、华国锋、许世友、任思忠、年继荣、纪登奎、陈云、陈 郁、陈康、陈毅、陈士榘、陈永贵、陈先瑞、陈伯达、陈奇涵、陈锡联、李强、李震、李大章、李天佑、李水清、李四光、李先念、李作鹏、李顺达、李素文 (女)、李雪峰、李富春、李瑞山、李德生、吴涛、吴德、吴大胜、吴法宪、吴桂贤(女)、吴瑞林、吕玉兰(女)、张才千、张天云、张云逸、张达志、张池明、 张体学、张国华、张恒云、张春桥、张富贵、张福恒、张鼎丞、张翼翔、汪东兴、邱创成、邱会作、邱国光、杨春甫、杨得志、杨富珍(女)、杜平、苏静、肖劲 光、余秋里、周兴、周赤萍、周建人、周恩来、郑维山、宝日勒岱(女)、范文澜、宗希云、冼恒汉、胡继宗、姚文元、南萍、饶兴礼、耿飚、徐向前、徐海东、徐 景贤、聂荣臻、唐岐山、唐 忠富、钱之光、郭沫若、袁升平、倪志福、夏邦银、莫显耀、高维嵩、梁兴初、康生、黄镇、黄永胜、曹里怀、曹轶欧(女)、尉凤英(女)、鹿田计、曾山、曾绍 山、曾国华、曾思玉、彭绍辉、鲁瑞林、韩先楚、粟裕、温玉成、董必武、董明会、程世清、谢家祥、谢富治、赖际发、解学恭、谭甫仁、赛福鼎、蔡畅(女)、蔡 协斌、蔡树梅(女)、滕代远、滕海清、潘世告、潘复生、魏秉奎

    候补中央委员一百零九人:

    七林旺丹、马天水、王体、王新、王六生、王光临、王志强、王恩茂、王维国、方铭、方毅、邓华、韦祖珍、尤太忠、文香兰(女)、石少华、冯占武、央宗 (女)、刘西尧、刘春樵、刘浩天、刘振华、朱光亚、华林森、达洛、肉孜吐尔迪、阮泊生、陈仁麒、陈华堂、陈励耘、陈和发、陈敢峰、李立、李化民、李书茂、 李再含、李守林、李定山、李跃松、吴忠、吴纯仁、吴金全、吕和、吕存姐(女)、张日清、张世忠、张令彬、张延成、张江霖、张西挺(女)、张秀川、张泗洲、 张英才、张积慧、汪家道、杨俊生、杨焕民、宋双来、岑国荣、罗元发、罗春dì@(女)、罗锡康、郑三生、金祖敏、易耀彩、胡炜、胡良才、姚连蔚、赵峰、赵 兴元、赵启民、耿起昌、徐驰、聂元梓(女)、唐亮、钱学森、郭玉峰、郭宏杰、梁锦棠、康林、康健民、黄文明、黄成连、黄作珍、黄志勇、黄荣海、崔修范、崔 海龙、阎仲川、盘美英(女)、隆光前、曾雍雅、彭、冲、彭贵和、鲁大东、韩英、傅传作、焦林义、舒积成、蒋宝娣(女)、谢家塘、谢望春(女)、蓝亦农、蓝 荣玉、谭启龙、裴周玉、樊孝菊(女)、樊德玲、黎原


十大(1973/08/30)
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
三百一十九人名单


中央委员一百九十五人毛泽东(以下按姓氏笔划为序)丁盛 丁可则 丁国钰 马宁 马天水 于桑 于会泳 于洪亮 王诤 王震 王必成 王宏坤 王秀珍(女) 王国藩 王洪文 王树声 王首道 王淑珍(女) 王淮湘 王超柱 王稼祥 天宝 巴桑(女) 方毅 邓小平 邓颖超(女) 尤太忠 孔石泉 孔照年 乌兰夫 韦国清 冯铉 司马义·艾买提白如冰 田华贵 田维新 皮定均 叶剑英 刘伟 刘子厚 刘兴元 刘伯承刘均益 刘贤权 刘建勋 刘盛田 刘湘屏(女)刘锡昌 江青(女) 江礼银 江拥辉 江燮元 朱德 朱穆之许世友 吕玉兰(女) 安平生 庄则栋 华国锋 华林森    乔冠华 任思忠 年继荣 纪登奎 邢燕子(女) 陈云   陈郁 陈康 陈士榘 陈永贵 陈先瑞 陈奇涵 陈锡联 陈慕华(女)杜平 李达 李强 李震 李大章 李井泉 李水清 李任之 李先念 李志民 李顺达 李素文(女) 李葆华 李富春 李瑞山 李德生 谷牧 杨勇 杨春甫 杨得志 吴涛 吴德 吴大胜 吴桂贤(女) 苏静 苏振华 张才千 张云逸 张平化张达志 张池明 张延成 张体学 张宗逊 张恒云 张洪池 张树芝 张春桥 张维民 张富贵 张福恒 张鼎丞 张翼翔 汪东兴 肖劲光  岑国荣 宋佩璋 余秋里 周兴 周宏宝 周丽琴(女) 周纯麟 周建人 周恩来 宝日勒岱(女) 宗希云林丽韫(女) 罗青长 罗锡康 冼恒汉 金祖敏 姚文元 饶兴礼 段君毅 祝家耀 胡继宗 赵紫阳 耿飚 耿起昌 钱之光 钱正英(女) 郭玉峰 郭宏杰 郭沫若 徐向前 徐景贤夏邦银 唐岐山 唐忠富 倪志福 聂荣臻 莫显耀 秦基伟 陶鲁笳 姬鹏飞 康生 黄华 黄镇 尉凤英(女) 鹿田计 曹里怀 曹轶欧(女)崔海龙 梁锦棠 韩英 韩先楚 粟裕 董必武 董明会 傅传作 焦林义 曾绍山 曾思玉 彭绍辉 谢家祥 谢静宜(女) 鲁瑞林 解学恭 蔡畅(女) 蔡啸 蔡协斌    蔡树海(女)滕代远 谭启龙 谭震林 廖承志 赛福鼎潘世告 樊德玲    魏秉奎
        候补中央委员一百二十四人卜谷香 七林旺丹 马明 马小六 马立新 马金花(女) 邓华 王体 王谦 王六生 王光临 王百得 王志强 王美季(女) 王景升 王德山 文香兰(女) 叶飞 央宗(女) 石少华 厉日耐 冯占武 冯品德 申茂功 卢忠阳 白栋材 江华 江渭清 吕和 吕存姐(女) 任荣 达洛 孙健 孙玉国 刘西尧 刘光涛 刘春樵 刘振华 向仲华 朱光亚 朱克家 肉孜·吐尔迪 阮泊生 肖克 吴忠 吴从树 吴玉德 吴向必 吴金全 杨贵 杨大易  杨坡兰(女) 杨俊生 杨富珍(女) 陈玉宝 陈代富 陈和发 陈佳忠 陈佩珍(女) 李化民 李守林 李定山 李祖根 李跃松 张令彬 张怀连 张世忠 张江霖 张英才 张林池 张国权 张泗洲 张积慧 宋双来 宋庆友   宋时轮 陆金龙 汪家道 王湘君(女) 佘积德郑三生 林李明 罗春俤(女)胡炜 胡良才 胡金娣(女) 赵峰 赵兴元 赵辛初 姚连蔚 姚依林 徐驰 唐亮 唐克碧(女) 唐闻生(女) 铁瑛 贾那布尔 钱学森 高淑兰(女) 诸惠芬(女) 郭耀卿 康林 康健民 黄文明 黄成连黄作珍 黄知真 黄炳秀(女) 黄荣海 隆光前 崔修范 盘美英(女) 彭冲 彭贵和 鲁大东 蒋宝娣(女) 谢家塘谢振华 谢望春(女) 廖志高 裴周玉 黎原 樊孝菊(女) 薛金莲(女)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2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56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13 17:31:00 [只看该作者]

 

(5)怎么能还去说它是屯垦戌边,国家强大了,需要那么多国民上前线吗?

 

问题在于没有象新疆兵团那样在少数民族地区屯垦戌边,国家就可能被分裂。17大上新疆兵团司令接受采访时说再也不指望今后上海那样的大城市知青再入疆了,他只盼望中央能容许在兵团属地多办几所大学。

 

新疆兵团恢复后招收了一批内地和当地的农牧民,那些人进了兵团就是国家职工享受医保和福利。 “人往高处走”,知青要回城, 农民愿“填空”。。。。。。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2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56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13 17:37:00 [只看该作者]

 (4)连不满十八岁的孩子都不放过, 送到落后的山乡边地,去进行所谓的接受再教育,教育什么,现代人为什么还要学习过去的生产方式

文革中送未成年的我们(我当时下去时16岁)到山乡边地确实给社会千千万万的家庭造成了苦痛, 问题在于说的是去接受"再教育", "一刀切"全去了, 这是与文革前上山下乡最不同的地方.如果说教育革命要把高中头一年搬到乡下去办, 让我们见识一下中国农村的真面目和向农民学习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就象文革前就有的寒暑假到郊区支农和接受老贫农忆苦思甜的教育和了解农村阶级斗争(如果老地主富农真敢斗的话),那谁都接受. 再如果接受了一年,说多了两年的再教育就让我们回城完成学业后根据学习成绩和思想表现选拔和推荐优秀者上大学之后再动员考不上大学的人象文革前上山下乡那 样按步就班操作"可能"也不会造成现在这样的积怨.如此操作的话未成年的学生下乡接受"再教育"是很好的, 现在不少老知青都说当下的孩子们就该去乡下住一段对于让他们的成长很有利, 我很同意这个说法,因为中国城乡差别太大了(现在减少了不少,有的郊县超过了城市),年青人心里应该有穷人. 但是话说回来, 就算没有文革中红卫兵造成的学校里不可收拾的局面所导致的"一刀切"上山下乡,就算我们能在文革前不停课的搞废除高考(是否也含初,高中考试?)后的教育 革命, 真能有操作的可行性吗? 请看我的旧帖:

-------------------------------------------------

山风 最后编辑于 2010-04-03 15:13:50


先看一篇资料:

 “教育革命是文革在上层建筑各领域对资产阶级发动全面专政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革是从教育领域率先发 起的。1966年毛泽东在?五七指示?中提出‘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和‘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 去了’的指示。1967年年底,《毛主席论教育革命》一书发表,成为教育革命的指导思想。教育革命以摧毁文革十七年旧教育体制、旧教育思想、培养无产阶级 新人为目的,以激进的手段和反传统文化的形式,贯穿文化大革命的始终。”

 假如没有文革是否就没有"再教育"这个说法也就没有"一刀切"的上山下乡运动?

这是个核心问题. "五一六"通知被认为是文革的动员, 而八月八日的"十六条"被说成是文革在社会上全面发动和正式开始.

"在当前,我们的目的是斗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十六条中的第十条: 教学改革  

“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育方针和方法,是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在这场 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在各类学校中,必须彻底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 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教材要彻底改 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也就是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的斗争。"

再看当时教改的大背景:

中断高考

1966年4月6日~14日,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要采用新的办法,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同年6月18日《人民日报》的社论,传播了这次会议的精神,提出废除高考制度,“要彻底把它扔到垃圾堆里”

为什么要“把它扔到垃圾堆里”呢?从当年的许多文件中可以直接读到原因。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说:“鉴于目前大专学校和高中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兴起,要把这一运动搞深搞透,没有一定的时间是不行的。”而且,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 “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因此,“必须彻底改革”。

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教育模式被定性为“培养了资产阶级的接班人”之后,废止高考,将大学转变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的政治运动就开始了。从1966年6月开始,高等教育部连续发通知,暂停研究生招生工作和选拔派遣留学生工作。

196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新的办法”:从本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从此,“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就成了中国大学录取方法。但 当时文革兴起,各地方政府职能陷于瘫痪,地方招生并未能按时开展,在1966~1971年间,中国大部分地区高校未能招生,空白了至少3年。1972年, 大部分高等学校才陆续恢复“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这也是 “工农兵学员”登上舞台的日子。

综上所述, 在文革最早期"十六条"发布前高考就被废除并出台了“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大学录取十六字方针.真是太可惜了, 历史没来的及让我们见识一下这"十六字令"怎样操作? 能够行的通吗?

自愿报名: 这等于没说.有不自愿报名的吗?
群众推荐: 谁是群众? 指的是哪一类群众? 是同学推荐同学吗? 校  园里就只有传达室和校工几个群众!
领导批准: 不能让走资派批准吧?
学校复审: 说的是文化复审吗? 那不又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统大学入学门坎了吗?

1966年7月出台的这"十六字令"在文革"脱缰"的关口完全没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我相信国务院教育部发明这"十六字令"的人后来一定会被打倒!因为"十六字令"的核心是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毛泽东提出的可是"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而不仅是小打小闹的教改.老人家说的与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出台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 学校复审”十六字令可是完全不同.他说的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实践中去。”还是看看毛泽东68年发表的"七 二一指示"吧:

“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
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实践中去。”

几年之后文革进入斗批改时人们才发现工农兵被推荐到大学,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学习,而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 那毛泽东到底要我们学什么? 要抓住这个核心就一定要跳出文革"朝令夕改"的中央指示, 因为那时的国家机器"非正常运转",中央文革正在和政治局斗法, 一切都是未知数.而文革前夕的"五七指示"才真正定下了我们这一代的命运: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从" 五七指示"到"七二一指示", 毛泽东都在强调"教育要革命"而不是教育要改革.《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的"十六字令"是要靠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对此老人家的回答是8月 5日发表的"我的一张大字报"和三天后发表的"十六条".教育革命和文革到底是什么关系? 是教育革命引起了文革还是文革引起了教育革命? 还是两者是一回事?

文革前和文革后上山下乡的最大区别就是教育革命,文革教育革命最大的革命就是废除高考和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而不是同学推荐,领导批准,学 校复审.话说到这个份上, 不下去变成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怎能被选拔上大学? 文革前的"五七指示"总动员, 文革中的"七二一指示"给出方法和步骤, 得到内部消息的红卫兵"自发"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废除高考,后来又带头下乡,中央文革动笔杆子,周恩来系统具体操作, 我们还能上哪?

-----------------------------------------

看完这篇旧帖后, 又让我想起大跃进前刘少奇的讲话:

一九五七年大中学校招生人数急剧下降;城市机关、工厂“精简”、“停招”。4月8日,《人民日报》据刘少奇在湖南的讲话精神发表长篇社论《关于中小学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提出“只能把绝大多数人安排去就农业,就农业也是就业”“做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
 
文革前还有几位中央领导对上山下乡的"发明"和提议也不得不说,  如邓老人家在文革前发明了"插队"方法后又提出了对兵团建设的新思路:

先看"插队"一词地来历:

1964年1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又作了十分明确的掰指头算帐式的指示:
                              
“第一,安置城市知识青年下乡,要以插队为主,这是一件长期大事。安置费每个不到200元,而插场每人则要 1000元。如果100万人插场的话,需要10亿元,费用太高,这怎么得了。第二,安置要集中,不要分散,用打歼灭战的办法来搞,每省选若干个县成批安 置,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投点资也合算。这样就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第三,下乡前要进行两三个月的训练,给以知识本领和技术,供应报纸等。报纸 上要增加农业方面的知识和科学方面的知识,还要编些小册子,用国家补贴的办法供应农村。”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彭真也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关键是要集中一点安置,不要那么分散,有些地方一投入劳动就会见效,矛盾尖税的地方不要去。 邓小平还说,一个公社安置百把人,就是一个势力。据下乡的同志反映,农村有三股力量,一是本土干部,二是复员军人,三是下乡知识青年。这三股势力合作得 好,就可以把事情搞得很好。扭不在一起,就会搞坏事。集中一点的办法,关心他们也好关心,容易巩固,容易组织起来搞文化娱乐活动,组织业余学习;报刊也好 供应;也好搞科学试验。这样花钱(投资)也可以集中,效果也容易看得见。南方人口少的地方,像大别山也可选为一个点,安置青年去治山。选择这样一些地区, 知识青年也好发挥作用。给青年以理想,去改造自然,就有了奔头。总之,城市青年下去,不搞理想,单是当个农民,是巩固不下来的。
                              
对于邓小平的谈话,周恩来表示同意。他说,关于下乡的组织形式,主要要搞好插队。今后18年内,要有3500万知识青年,主要采取插队的方法,到农村去。
      
1963 年6月29日至7月10日,中央安置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谭震林的指示,召开了各大城市精减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会议,主题就是能不能插队和如 何搞好插队。会上,谭震林把邓小平关于安置工作的新思路传达给了与会者。周恩来在听取了各方情况汇报后,也说,插队本来是小平同志提议的,我赞成。嘉兴的 生产队能安置,为什么其他地方不能这样干呢?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一号召,就会到处有人响应。因此,今后安置方式,插队是主要的,往农、林、牧、渔场安置是 第二位的。你们回去订计划时,第一插队,第二插场,第三新建、扩建场。这样投资少,效果大,才能真正贯彻勤俭办事业的精神。
1964 年1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这个文件是新中国历史上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次 发布指导知青下乡的纲领性文件。这是中共安置领导小组召开各大区和重点省市参加的一次会议上代起草,并得到各中央局和各省市、治区党委同意。邓小平提出的 “以插队为主要方向”的安置办法最终写入了这一文件。在实际工作中,插队也成为知青的主要安置方向。据统计,1962年至1979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 山下乡人数为1776.48万人,其中插队人数为1282.21万人,占72%之多。虽然后来插队这种形式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当初国家困难的历史 条件下,对于安置下乡知青还是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1964年8月北京召开共青团“九大”,被新闻媒体宣传赞扬了放弃上北京大学当农民的董加耕当选为代表。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为他写的日记一书题词,邓小平、彭真、薄一波、陆定一都在报告中号召全国青年向“新式农民董加耕学习”。

再看兵团:

1962年4月至5月,苏联在伊犁地区进行大规模的颠覆活动。引诱胁迫中国公民跑到苏联境内,赫鲁晓夫扬言:“苏联将吞并这块土地”,直到69年苏军扬言 要对新疆的核设施实行“外科手术”。两国接壤的7300公里的边境线上出现了紧张局势,边界争端事件不断发生,这就构成了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巨大军事威 胁。此时,在上海,初、高中毕业生及需要安置社会青年就有十几万人。“上海市委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派工作团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和农二师,塔里木垦区 作长期安置计划的考察,把该垦区作为安置上海知青的基地。这项计划曾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的支持,他指示“将童男童女分别组织部队,生产打下了基础,劳动熟练了,有对象结婚,就在边疆安家”,鼓励上海青年在新疆安家落户,既缓解了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又可起到屯垦戍边的作用”。一举两得,是深远的考虑。就这样,以知识青年为对象制定了大规模向新疆迁徒移民的计划。农垦部部长王震在1963年9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发言》肯定了将知识青年编入生产建设兵团的安置办法,他讲:“采 取征兵组织生产部队的形式,首先是保证青年学生在吃、穿、用上面相等于步兵、士兵的待遇(每月津贴费可比士兵略低),每人每年伙食、服装、津贴等费用约需 250—300元。三年后,再评定农工资等级,这样就能够巩固住。其次是参军可以激发青年革命精神和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军队形式的组织 纪律性强,便于对青年进行管理和政治、生产技术教育,能够较快地成为有文化、有生产技能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产业军。”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安置知识青年的场所,带“军”字的单位,当时是颇具诱惑力的,不仅过集体生活,而且有军人的崇高荣誉,切实可行”。
                               

1966年3月,陈毅副总理接见了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上海和其它地区的19位知识青年,表扬他们在参加边疆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起了带头作用,树立了 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好榜样。他们在北京学习和汇报期间,还受到农垦部副部长萧克,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克实,路金栋的接见,希望他们按照毛主 席的教导,努力学习,积极开展科学实验,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邓老人家在文革中坚决和四人帮对着干,搞整顿, 否定文革极左思潮,"刮右倾翻案风"都是他的专利, 直到他再被打倒.在他复出期间他决不会支持四人帮那一套, 他甚至对毛要他对文革表态时说"不知有汉"(传闻),他背后有半个周恩来(周与四人帮在毛在世时决不会和四人帮搞翻, 如周活到毛之后会怎样? 有人说他只可能通过十一大搞掉四人帮甚至还可能让四人帮身败而名不裂), 但在上山下乡问题上毛,周,邓和四人帮是空前的一致, 请看他复出时对上山下乡的台度:

 直至1975年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时,来自各省的12位知青代表写信给毛泽东表示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热潮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干一番事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提笔指示:“建议全文或摘文在报纸上发表,以鼓励下乡知识青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立即发表该信。

在上山下乡的学生年龄问题上还是周恩来比较有人情味,请看文革前的资料:

"总理还说:安置到农村去的学生,一般要求年纪要到18岁,再小了下去不能参加劳动。城市还有另外一条出路是当兵,可是入伍后5年又回来了,还得安置。大家来开会研究,是一项重要的事,不然,把18岁以上的城市青年都变成闲散人口那就不好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2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56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13 17:39:00 [只看该作者]

(5)怎么能还去说它是屯垦戌边,国家强大了,需要那么多国民上前线吗?

 

问题在于没有象新疆兵团那样在少数民族地区屯垦戌边,国家就可能被分裂。17大上新疆兵团司令接受采访时说再也不指望今后上海那样的大城市知青再入疆了,他只盼望中央能容许在兵团属地多办几所大学。

 

新疆兵团恢复后招收了一批内地和当地的农牧民,那些人进了兵团就是国家职工享受医保和福利。 “人往高处走”,知青要回城, 农民愿“填空”。。。。。。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2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14 11:27: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无声在2011-2-13 15:12:00的发言:
龙班有理!问题在于不彻底否定自己就不能彻底否定文革和上山下乡,但彻底否定了自己又让社会看不起。长征是错误路线造成的大逃亡,但“老红军”可是被后人无限敬仰的。飞夺泸定桥, 十八勇士,天险蜡子口,爬雪山过草地成为了历史传奇,1700万知青让出城市远征山乡边陲为国承担了文革的后果,是也?非也? 就算我们进行了一场错误的“人体实验”,但没人来当这个“实验品”,怎能知道行不通?世界上本来就有走不同的路,但没人去走一遍怎能知道走不通? 我们退回来在那条路上插上一块牌子写上“此路现在走不通”,后面跟上来的人看着我们落在后面的身影说“傻帽”!

 


容后再与龙班切磋。
 

所以,贴切地说起来,咱们是共和国的“铺路石”!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小童话
  3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34 积分:8494 威望:0 精华:6 注册:2009/11/2 19:56: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14 14:12:00 [只看该作者]

无声交出胜有声

历史谈说细细分

今我读来长见识

作业篇篇有责任 


 回到顶部
总数 108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