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湖四海东西南北大家谈 → 交出我的作业


  共有802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交出我的作业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3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56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14 14:34:00 [只看该作者]

 有幸与董家耕闲聊半小时。那次《知青心 中的周恩来》在上海搞签售活动,上午组织了个座谈会,侯隽打电话给我,让我早点到,说来也巧,侯隽、邢燕子、董家耕等几乎同时进入开会院子的大门。由于侯 隽是组织者,她去会议室忙她的去了,我与董家耕在一张玻璃小圆桌坐下闲聊,其实主题还是没有离开上山下乡。倒是我先开口问董近况的。他倒也比较直爽,有啥 说啥。下乡时“三年灾害”还未结束,重活、累活他总抢在前面几次上调他也不离开。他是喜欢记日记写东西的,报纸上也刊登,也当选了共青团大会代表,也就成 为知青上山下乡的先进典型。
  
文革开始他成为“黑苗子”把他与刘邓路线连在一起,最厉害要算给他戴上“516分子”帽子。还是74年从邢燕子那里知道董家耕的实际情况,总理要有当地平 反,还提议增补四届人大代表。结果还当上了人大常委。可文革结束时审查他一年多,还是汪东兴批准他回乡的,他又变成一个农民。三年后他又算解放了,当上了 副乡长管乡镇工业。我问他退休算哪级,他说处级,似乎是个副处级样子。他倒是很能说,他总结16字,“人贵有志,志贵不移,观念更新,不改初衷”,后来会上发言他也是这么说的。他还说,知青流动上下都有,他就是属于回乡务农的,回乡务农的数量更大,也进城了不少,是符合社会主义模式的。
  
在座谈会发言除了侯、邢、董,还有周秉和与新疆兵团的几位等,甚至五十年代就下乡的知青。基本是肯定上山下乡的积极意义,会议还提出一个共识,那就是周恩 来精神。从侯、邢、董那里得知,上山下乡具体操劳最多的就是总理,也经常跟其他领导人说,这个问题必须多听听他们的意见。
  
所以,我以为从国家全局上看比较妥帖。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长处与问题。前些天在新浪网看到一篇报道,说“2009年我国公共安全方面的财政支出增加了16%,总金额亦逼近国防开支,将高达5140亿元。” 如果这些钱投入“就业”、如果这些钱投入“三农”,如果结合起来投入呢,那又会怎样呢?当然,问题不能这样看,因为现今与当年不同了……当年粮食还在温饱 线之下,到73年才刚到这条线。现在的问题是农业现代化在哪儿呢?当年不是因为这个美好前景所做的努力吗?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国能成为发达国家吗?

小红柳

回小红柳:

我们上山下乡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事件,其中有很多无法预料的历史原因和无奈的应对之举。总之不是一个按步就班搞毕也生分配和有条不紊让有知识的新农民搞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历史时期,那是一场“革命”!是把学校搬到农村和换老师的革命。  其实我已推论出文革中"一刀切"上山下乡是周恩来全盘操作后交由老人家用其崇高威望向全国动员发动学生离开城市从而结束文革尽快使社会生活恢复正常. 文革中的上山下乡原因有多种, 当时最急迫的目的是结束文革. 此话要讲清就要费点周折。

文革前后的上山下乡最主要的不同点在于文革前是考不上大学的(含出身不好考也白考的)下乡,而文革中是“一刀切”全下乡。 我们都知道我们上山下乡是和文革密切相关的,但我们争论的是如果没有文革我们是否不会下乡? 现在有人说因为大跃进搞砸了才会有后来的上山下乡, 这是一种跳出文革看历史的努力, 要我说还可以往回追到1921年GCD成立,不过现在我们还是需要“就时论时”,先说说文革中
毕业生
分配的难产过程和“一刀切剖腹产”吧。

前面说了文革和过去的政治运动最不同的地方是“学生造反运动”。反右涉及基层小人物, 庐山涉及高层大人物,都在党中央掌控中顺利达到目标,当时学生不乱一切好办。 文革开始的标志是“五一六”通知,我们可看看那是对谁的通知?

“五一六”通知 (选摘)
1966-5-16

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门和各人民团体党组、党委,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中央决定撤销1966年2月12日批转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撤销原来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之下。所谓“五人小组”的汇报提纲是根本错误的,是违反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革命的路线的,是违反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的指导方针的。这个提纲,对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和发动的这场文化大革命,对毛泽东同志在1965年9月至 10月间中央工作会议上(即在一次有各中央局负责同志参加-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关于批判吴晗的指示,阳奉阴违,竭力抗拒......

 我国正面临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高潮。这个高潮有力地冲击着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还保存的一切腐朽的思想阵地和文化阵地。

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些人物,有些已被我们识破了,有些则还没有被识破,有些正在受到我们信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

    这个通知,可以连同中央今年2月12日发出的错误文件,发到县委,文化机关党委和军队团级党委,请他们展开讨论,究竟哪一个文件是错误的,哪一个文件是正确的,他们自己的认识如何,有哪些成绩,有哪些错误。

看到了吧?
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没有大字)要冲击的是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还保存的一切腐朽的思想阵地和文化阵地。尽管通知中说了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但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和老三届拉不上关系。

对我们来说最要命的革命来了,那就是66年4月(文革前)教育部出台的废除高考。到底是教育革命在先还是文革在先?如果没有“五一六”通知可能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在废除高考后的教育革命怎样搞。正是因为“五一六”通知“干扰了”教育革命,随之而来的停课闹革命使“推荐和选拔”大学生(是否也针对初,高中?)的工作无疾而终,教育革命难产还是流产了?

待续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3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56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14 20:03:00 [只看该作者]

 发给全国县团级的“五一六”通知出台不久就引起中学生里有背景和政治敏感度高的学生开始行动。他们过去就给中央写过信要求废除高考, 后来又带头上山下乡。

1966年5月29日红卫兵出现
 最早的红卫兵名称来自于一位清华附中学生张承志(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笔名(根据骆小海与宋柏林的回忆,张承志最早的笔名是红卫士)。意为“毛泽东的红色卫兵”。在1966年5月29日清华附中预科651班所贴的大字报上开始使用。1966年6月2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聂元梓的大字报和陈伯达写的《欢呼北大的一张大字报》。该报同日还发表社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其它中学学生所贴的大字报就纷纷书上红卫兵署名。

从5月到8月各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主要表现在“踢开党委闹革命”和在教师中抓牛鬼蛇神, 这中间刘邓派了工作组, 和刚出现的红卫兵造反派发生了对立。

毛泽东在一九六六年八月一日发表对红卫兵的表态: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同志们:

  你们在七月二十八日寄给我的两张大字报以及转给我要我回答的信,都收到了。你们在六月二十四日和七月四日的两张大字报,说明对一切剥削压迫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和革命党派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他们的走狗,表示愤怒和申讨,说明对反动派造反有理,我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支持。同时我对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红旗战斗小组说明对反动派造反有理的大字报和由彭小蒙同志于七月二十五日在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大会上,代表她们红旗战斗小组所作的很好的革命演说,表示热烈的支持。在这里,我要说,我和我的革命战友,都是采取同样态度的。不论在北京,在全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凡是同你们采取同样革命态度的人们,我们一律给予热烈的支持。还有,我们支持你们,我们又要求你们注意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们。对于犯有严重错误的人们,在指出他们的错误以后,也要给以工作和改正错误重新作人的出路。马克思说,无产阶级不但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如果不能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自己就不能最后地得到解放。这个道理,也请同志们予以注意。

毛泽东
一九六六年八月一日

 8月5日 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全文如下: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和人 民日报评论员的评论,写得何等好呵!请同志们重读这一张大字报和这个评论。可是在50年多天里,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领 导同志,却反其道而行之,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打下去, 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围剿革命派,压制不同意见,实行白色恐怖,自以为得意,长资产阶级的威风,灭无产阶级的志气,又 何其毒也!联想到1962年的右倾和1964年形“左”实右的错误倾向,岂不是可以发人深醒的吗?


三天后发表的十六条上“红卫兵”变成了成了勇敢的闯将。说他们有魄力、有智慧。他们用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大鸣大放,大揭露,大批判,坚决地向那些公开的、隐蔽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进行了进攻。


1966年8月8日十六条

广大的工农兵、革命的知识分子和革命的干部,是这场文化大革命的主力军。一大批本来不出名的革命青少年成了勇敢的闯将。他们有魄力、有智慧。他们用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大鸣大放,大揭露,大批判,坚决地向那些公开的、隐蔽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进行了进攻。在这样大的革命运动中,他们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他们的革命大方向始终是正确的。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主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在沿着这个大方向继续前进。

红卫兵运动能够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迅速席卷全国,与毛泽东从1966年8月18日开始,连续八次检阅(习惯上叫接见)超过1000万红卫兵分不开。毛泽东当时的装束,就是一身绿军装,臂戴红卫兵红袖章。

“十六条”中的第十条是:

 十、教学改革

  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育方针和方法,是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在各类学校中,必须彻底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教材要彻底改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也就是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的斗争。

到了这里文革转向了更清楚的党内斗争的目标, 但是教育革命还停留在口号上而无实际操作的内容,其实只是停课而已。

过了一年中央决定要复课了:

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大学、中学、小学一律立即开学”,“一边进行教学,一边进行改革”。此前一年有余,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所有学校的招生和课程运行均陷于停顿状态,处在所谓“停课闹革命”时期。这就标志着狂热的红卫兵运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学生开始由走向社会“闹革命”,转向“复课闹革命.这个通知发布后,自11月起,大部分中小学生陆续回到课堂,新生也开始入学.由于大学动乱局面仍在发展,各地大学迟迟不能复课。

1968年4月4日把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报告转发中央各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并在批示中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毕业生分配是个普遍问题,不仅有大学,且有中、小学”。批语中说:“希望各部门、各地方、各单位、各大中小学的领导机关和负责人,按照毛主席这一指示,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厂,面向基层,对大、中、小学一切学龄已到毕业期限的学生,一律及时地做出适当安排,做好分配工作。”后来人们把这个批示精神,简化为“四个面向”的分配方针。

1968年4月21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发出的《关于分配中学毕业生的通知》,就是强调动员“三届”毕业生上山下乡。通知引用毛主席在《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的按语:“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知识青年“自觉地报名下乡上山,服从国家的分配,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通知明确指出:“对于农业户口的毕业生,应迅速动员他们一律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对城市居民户口的毕业生,凡农村有直系亲属的,应动员他们回乡;原籍在农村而有其他亲属的,也应积极动员他们回原籍插队落户,参加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凡农村没有亲属的毕业生,各区县都应有计划、分期分批地组织他们下乡上山、下厂、下矿或参加边疆的工农业生产建设。”

到了这时教育革命还没着落就忙着分配“四个面向”了。这时
有人要改变“四个面向”的分配方向了, 说起来只是个小小的“国务院知青安置办办”,但说话的口气很大:

1968年5月2日中央安置领导小组关于老三届毕业生上山下乡的请示报告
中央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国务院呈送《关于1968年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请示报告》。全国66——68年三届城镇初、高中毕业生近400万人,其中势必有大批人要走上山下乡这条路。下去要以插队为主,安置方式可多种多样。京、津、沪、浙需要跨省安排的,请国务院召开协作会议给予落实。《报告》说: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受磨炼最大,最能体现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的光辉思想。但是阻力甚大,问题较多,工作确实艰巨。但不能动摇插队为主的方针。1968年安置经费2.5亿元,拟根据各地计划分配下去,没有完成计划的,其剩余部分安置费上缴中央,不再留给地方结转使用,各省、市、自治区应尽早制定计划。

我个人认为正是这个报告决定了我们被“一刀切”全部一个面向山乡边塞的命运, 老人家几个月后发表的12-21动员讲话正是回应这份报告的,能否搞清这份报告就好象能否找到“一刀切”的原因一样。。。。。。

待续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3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56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14 20:26: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交出我的作业
以下为引用内容:
以下是引用南人北相在2011-2-14 15:54:00的发言:


从安排城市就业人口的角度思考,为缓解就业压力。60年代初起就有城市人口下乡的举措。

因为,当时的经济规模和计划经济体制无法安排如此多的新生就业人口在城市就业是客观实际。

在中国,1950年-1958年出生的人口就像一个庞然大物被蛇吞入后,不管到哪个阶段都是鼓出来的一个“大结节”。

就学的二部制;升学的困难;就业的困难;婚后住房的困难,育儿产院的拥挤。然后衍生下一代的困难:我们的孩子从入幼儿园开始就体现出来了,不断的新阶段不同的高峰,包括目前的婚房刚性需求。 第三波又要从孙子辈开始啦!

所以,我认为,即便不是文化大革命,我们如果按部就班读书,高中阶段后或者初中阶段,就要有下乡或者到外地工矿的学生,这样相当一部分学生来化解城市就业人口。因为上海当时的工业的规模不能吸收如此庞大的就业大军,更不要说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了。

比照当年的 高考入学率5-7%(考虑了69年初中毕业生,72年高中毕业,7年间高校录取比例由1965年的5%增加1-2个百分点),推论:每个小学和初中班级里50个同学,最后只有3个学业顶尖的同学能进入高等教育的摇篮里,其余47个统统开路!半工半读的技校安排也是有限的。

流出学校的初中生高中生绝对数不是一点点呢?文革期间100万上海学生肯定是个压力锅~外地企业少更加没有条件安排如此多的当地年轻人(如目前数据所言的1700万)。

非常客观地说,如果没有文革,是否像当年那样,上海知青集中分布7个省份很难讲,但是向农村转移城市人口是当时政府不得不做的一件大事。

我们现在的孩子,能够应对当前的就业高峰,不得不感谢市场经济的发展孕育了吸收就业人口的多渠道和社会办学隐蔽了许多学习人口。




正是知青大回城逼出了“多种渠道”就业, 因此逼出了经济思想解放和市场经济, 这是知青一代用自己十年青春换来的历史转折, 是谁最先从知青大回城造成的分配困局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始思想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3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56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15 12:20:00 [只看该作者]

续32楼:

1968年5月蒯大富组织和指挥清华大学两派学生“武斗”,导致18人死亡,1100多人受伤,30多人终生残疾。



1968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分别发出《关于1967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工作问题的通知》、《关于分配一部分大专院校毕业生到解放军农场去锻炼的通知》、《关于1967年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半工半读学校毕业生分配的通知》。关于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分配,通知说,必须坚持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方针。通知规定,1966年、1967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包括研究生),一般都必须先当普通农民、普通工人,虚心向工农群众学习,使“知识分子劳动化”。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安排他们到解放军、地方和中央部门举办的国营农场去。


1968年的6月24日北京中学原老红卫兵几百人刺死了北京"顽主"首领小浑蛋而引发了以后双方更大规模的"武斗", 据说此事上了中央内参.


1968年
7月-21日
毛泽东发表教育革命讲话:“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实践中去。”


1968年7月27日根据毛泽东的决定,由来自北京6 1个工厂工人组成的、中共中央警卫团(83 4 1部队)人员领导的三万多工人组成的“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以下简称“工宣队”)进驻清华,制止武斗,竟遭蒯手下武装学生的开枪抵抗,自中午时分至子夜,共计有5名工人被打死,7 3 1名工人、解放军官兵受伤。那一天,进驻清华的工人们和清华大学的所有人员都不知道这一工宣队进驻是由毛泽东本人直接决定的。7月28日凌晨2时多,住在中南海而入睡不久的毛泽东被周恩来的电话叫醒周恩来向毛泽东报告了发生在清华大学严重的流血事件,毛泽东听后,惊奇之余,大为恼怒,脱口而出地说道:“造反派,真的反了?!”(5〕毛泽东对于清华“七?二七事件”当下的反应,充分表明毛泽东完全没有意识到他派出工宣队所带来的事态的严峻性。当时,毛泽东再也无法入睡了,他驱车前往人民大会堂,在那里的湖南厅召集会议,开始着手处理这一事件。


1968年7月28日凌晨,毛泽东主席召见红卫兵“五大领袖”时说:今天是找你们来商量制止大学的武斗问题怎么办?文化大革命搞了两年,你们现在是一不斗,二不批,三不改。斗是斗,你们少数大专学校是在搞武斗。现在的工人、农民、战士、居民都不高兴,大多数的学生都不高兴,就连拥护你们一派的也有人不高兴,你们脱离了工人、农民、战士、学生的大多数。有些学校搞了些斗黑帮,但很不够,就是因为分了两派,忙于武斗。现在消遥派那么多,不搞斗批改,而要斗批走,斗批散。我说大学还要办,讲了理工科,但没有讲文科都不办。但旧的制度,旧的方法不行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还是要文斗,不要武斗。现在提出四个办法:(一)实行军管;(二)一分为二(就是两派要分两个学校,住两个地方);(三)斗批走;(四)继续打下去。大打,打他十年八年,地球还是照样转动。这个问题也不必现在答复,回去你们商量,讨论讨论。”“如果有人继续反对解放军,跟解放军打仗,毁坏交通工具,杀人放火,那便是犯罪,要坚决消灭之”。


就是在这次接见上谈到了教育革命,我们可从中看出文革还没开始就提出的教育革命(废除高考)一直无法推进, 一是无法操作二是文革爆发为社会革命后其主要目标是打倒走资派,后来学校全乱了并爆发武斗, 教育革命处于难产。。。。。。

摘录”接见“谈话:

陈伯达说:“教育革命,教改搞不上去。”

毛主席说:“教育革命搞不上去,甚至我们也搞不下去,更别说你们了,这是旧制度害了他们,为什么搞不上去呢?……我们的陈伯达同志在中央会议上着急,我说不要着急,过几年人家走了就算了么?我看无非这么几条,搞什么教育革命,搞不成了,还不就散了,这是学生讲的,我还不是从消遥派那里得点消息?恩格斯还不是中学没毕业,马克思搞经济,变成搞哲学,什么《资本论》研究他的一本什么书,他的资本论,第一卷为什么不能出版,因为他身体不好。你说创建党就这么容易。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党就那么纯。第一国际至少分三派,一个马克思主义,一个蒲鲁东主义,一个布朗基主义、拉萨尔主义,布朗基的所谓报告……只不过是根本无政府,为什么搞不下去呢?第一国际还不是四分五裂?我给你们讲了四条,最后一条就是大打,打上十年八年、地球照样转动。现在我们来管些事情,我看不公道,老佛爷,这个天派、地派,我也搞不清,学校那么多……

姚文元说:“我倾向于学校斗、批、走,斗、批、散或者在一些学校里采用斗、批、走方式。”

毛主席说:“地球一转一年、十转十年,要打我就让他们大打,空出地盘来,让人家写小说的去自修。学文写的你要写诗,写剧本;学哲学的,你给我搞家史。写历史革命的过程;学政治经济学不能学北大的教育,北大有没有什么出名的教授?这些东西不要先生教,先生教这是个害人的办法。”

姚文元插话∶“少慢差费。”

毛主席接着说:“组织个小组自己读书,自修大学等等,来来去去,半年一年,不要考试,考试不是办法,一本书考十题,一本书一百个观点,不只是十分之一吗?就考对了么?对其它百分之九十怎么办呢?谁考马克思?谁考恩格斯?谁考斯大林?谁考林彪同志?谁考黄作珍同志?群众需要,蒋介石当教员,我们都是这样。中学要教师,小学要教师,教材要删繁就简。”

姚文元说:“办好几个图书馆。”

毛主席说:“让工农兵都有时间去,到图书馆读书是个好办法。我在湖南图书馆读了半年书,自己选择图书,谁教啊!我只上了一门新闻学,新闻班我算一个,那个哲学研究会,办哲学研究会的没有诚意。胡适签的名,还有谭平山,陈公博。大学办得那么死,应该比较自由一些。”


1968年8月25日,新华社转发红旗杂志第二期刊登的姚文元的文章“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文章公布了毛泽东最新指示:“实现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必须有工人阶级领导,必须有工人群众参加,配合解放军战士,同学校的学生、教员、工人中决心把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的积极分子实行革命的三结合。工人宣传队要在学校中长期留下去,参加学校中全部斗批改任务,并且永远领导学校。在农村,则应由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的通知》。到8月底,首都59所大专院校全部进驻了工宣队。紧接着全国各城市大、中、小学以及上层建筑各个领域都普遍派驻了工宣队或军宣队。

1968年11月15日,中央决定,1968年大专院校毕业生从1968年11月中旬开始分配,并发出通知。通知继续强调要使他们坚定地走同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除了安排到解放军农场、国营农场外,还可以组织他们参加改造盐碱地、兴修水库等改造大自然的斗争,进行建立人民公社生产队的试点等。

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通知各地和有关部门,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半工(农)半读学校1968年的毕业生,于11月开始分配。分配方向是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工矿去,到基层去,当普通农民、普通工人。

1968年12月22日

毛泽东全盘接受了68年五月
中央安置领导小组关于老三届毕业生上山下乡的请示报告,他的这段讲话几乎是“一对一”的回复这份请示报告提出的问题和具体操作的步骤: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女子,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请对比那份请示报告来细读细品:

1968年5月2日中央安置领导小组关于老三届毕业生上山下乡的请示报告
中 央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国务院呈送《关于1968年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请示报告》。全国66——68年三届城镇初、高中毕业生近400万 人,其中势必有大批人要走上山下乡这条路。下去要以插队为主,安置方式可多种多样。京、津、沪、浙需要跨省安排的,请国务院召开协作会议给予落实。《报 告》说: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受磨炼最大,最能体现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的光辉思想。但是阻力甚大,问题较多,工作确实艰巨。但不能动摇插队为主的方针。 1968年安置经费2.5亿元,拟根据各地计划分配下去,没有完成计划的,其剩余部分安置费上缴中央,不再留给地方结转使用,各省、市、自治区应尽早制定计划。


待续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15 12:34:00 [只看该作者]

无声辛苦了!

资料真够全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3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56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15 15:30: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11-2-15 12:34:00的发言:

无声辛苦了!

资料真够全的!


回龙班:

我是按时间把相关的教育革命(废除高考, 停课闹革命, 复课闹革命等)和文革中“一刀切”上山下乡的流程演变用“串糖葫芦”的办法串在一起再上下纵横的来比看,希望能找出前因后果来!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3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56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15 15:31: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交出我的作业

给出原始思想来源于老邓南昌下放期间的“闭门思过”和他本人的中国经济何去何从的战略思考。

没有下放,也没有了冷静的思考,没有下放也没有了置身局外的思考。

社会外部条件:下乡务工务农,涉及大专大学的五届学生(1966届至1970届,俗称老5届);中学老3届(69届初中全部,68届的初中高中全部,67 届初高中部分,66届初中高中部分都是务农),这,不能不涉及党内,政府内,军队内的高级干部(以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为限的高级干部,下同)。他们子 女的实际感受,他们所反映的第一手基层情况,和策划政策者的初衷矛盾结果是催化剂。

社会内部条件:1700万人的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对下乡的实际感受,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冲击。

所谓的三不满意,四不满意都是当年政府,农村,学生,农民情绪生动的刻画。

但是回城后的尴尬,就业的困难是现在官员不可能想象的。所以,自由创业,市场化道路是逼出来的也是走出来的。

 

南人北相

 

回南班:

 

我在一个旧帖里写道:


文革后有个"否定之肯定", 好象文革中所有事都是一个人的主意和决定.我同意周恩来中流坻柱的作用 ,但如果他象复出后的邓就早下台了.  毛泽东是改造社会蓝图制定者, "五七指示"就决定了文革的方向. 在上山下乡问题上周恩来是身体力行的积极倡导者和"总设计师". 这无损周总理的人格光辉, 在那个历史时代我们能要求他老人家给中央打报告让我们去卖"傻子瓜籽"?!              
                              
最后提一点, 知青留下了什么? 正是大回城后上千万知青待业的压力逼出来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薛暮桥最先提出"多种经营"安排知青, 提出应容许自主创业,被邓采纳并推广到全社会, 中国社会的转型正是我们走出来的, 谁还能说我们是无为的一代? 长征是决策错误造成了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的冤枉路,但后人盛赞的是长征的精神, 上山下乡的知青一代不是也长征了一回吗?

转帖:


把“漏洞”改成大门


薛暮桥与待业青年就业
   
A03版:新闻
稿件来源:报刊文摘

    1978年11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时年75岁的薛暮桥带吴凯泰、余学本去杭州,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想的是要总结28年的经验教训,清理“左”的错误。可实际写起来,发现很困难,越写问题越多,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却很少。

    1979 年元旦之后不久,便是羊年春节。这期间,浙江上山下乡的回城待业青年到省府大院请愿,要求就业。这不是孤立的行动。此时,全国待业人员已经有2000多 万,回城知青700万,留城待业青年320万。有21个省、市、自治区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城镇待业人员先后集会、游行、罢工、绝食、请愿、拦火车、进北 京、写公开信,惊动中南海,成为“爆炸性问题”。

    薛暮桥听说消息,提出要去现场。

    面对眼前的青年,他们身处大好年华却无事可做,无业可求,令薛暮桥十分痛心。他觉得自己有责任。

    不从理论上找到问题的根本、孤立地研究一项具体管理制度是没有出路的。薛暮桥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得从根儿上动。

    他找到浙江省委书记铁瑛,和他交流看法。

    1979年3月24日全国改革工资制度座谈会秘书处整理的薛暮桥讲话 《谈谈劳动工资问题》,印在黑而薄的纸上。

    “理论界还有‘恐右病’,把资本主义当作瘟神,必须使它完全绝种。……目前,留一点资本主义和个体经济的尾巴,可能利多害少。第一,可以有一点竞争,使国营经济减少一点官僚主义;第二,填空白,干一些国营经济不愿干的事;第三,满足市场需要,方便人民生活。 ”

    接着,薛暮桥呼吁取消禁令,“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凡是能赚钱的都可以干。在不违反国家计划和国家政策法令的条件下,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 ”

    如果安排就业的办法不改,“总有一天会把劳动局的大门挤破”。 “劳动局一安排,就是‘铁饭碗’,一包到底,不好好干活也不能开除,开除出来还要劳动局再替他安排工作。 ”

    “能 不能搞一点自负盈亏的建筑队伍。车站码头食品供应,组织一批小贩来干。……城市居民最忙的是吃饭,卖小馄饨、烤白薯等类的小摊贩也可以恢复起来。洗衣也是 一项繁重的家务劳动,现在家庭买不起洗衣机,洗衣作坊有可能买一个洗衣机,这样职工在星期天就可以不至于半天洗衣,比平日更劳累。 ”

    北京市委有位负责人说:北京市的 “资本主义漏洞”多得堵不胜堵,农民进城干零活一天赚两三块钱很容易。薛暮桥反问:“可不可以把这些漏洞向城市待业青年开放呢? ”

    1979 年7月,薛暮桥去中央党校做了一场报告,他讲了一个笑话:一位外国公主到了中国机场愿出10美金请人提一件行李,然而没人干这个活。公主走遍全世界,就只 是到了中国,第一次自己提小皮箱。他还提到过去车站、机场有人帮助搬行李,解放前上海的祥生出租汽车公司,还有搬家公司都办得好。

    这 个报告得到胡耀邦的支持,7月5日在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 1979年7月18日,《北京日报》摘要发表了这篇讲话。接着, 《北京日报》开始了一场关于打破“铁饭碗”的辩论。薛暮桥的建议在北京地区首先试行。前门摆起了大碗茶,天坛开了燕京书画社,个体户挎个包或推个小车照相 的生意开进了天安门广场。待业青年生产自救者一切税费全免。

    家住王府井红霞公寓的薛暮桥,每天早上去天 安门散步、打太极拳。看到 有个体户在那儿照相,他很高兴。这天,他特意上前照顾他们的生意,当他在取相单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时,那位个体户激动地说:“噢,是您啊?就是您说我们可以 自谋职业,我才有了这份工作。 ”他高兴地给薛暮桥照了好多相片,坚决不肯收钱。

    1980年中央提出 “劳动部门介绍就业、 自愿 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终于逐步得到了解决。自薛暮桥的文章发表后,国内外读者纷纷来信表示赞成,并向薛老提出新的问题请他 解决。这就回到了这篇文章的开头。是薛暮桥把一个具体问题提到了最高的层次,除了使知青成为受益者之外,中国的劳动就业制度、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也由此起 步。

    (葛申申摘自10月20日《扬子晚报》作者柳红)

 

链接

 

薛暮桥:从计划经济的领导者到市场经济的开拓者--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转帖

 

邓小平与市场经济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645  更新时间:2006-5-18 17:32:50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正式起步。全会要求,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 大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确定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八字方针,把改革放在重 要位置上。

  但是,按照什么方向和原则进行改革?如何进行改 革?当时的认识并不一致。于是,从上到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1979年4月 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多数同志的提法是:“在我们的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与此同时,1979年4月在江苏无 锡市召开的有三百多名学者参与的全国性大型经济理论讨论会上,对改革的原则和方向提出了许多有创新性的观点。例如,有的指出:“社会主义既然实行商品制 度,那么社会主义经济在本质上就不能不是一种特殊的市场经济。”还有的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市场经济。”这些见解 虽然当时未被多数人接受,但可以肯定,它对打破计划经济一统的坚冰,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

  理论界在讨论,邓小平同志也在思考。1979 年11月2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 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这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 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谈话语惊四座,不仅客 人感到新鲜,连中国经济学界也是闻所未闻的。他第一次把市场引入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内部,使市场成为内在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种崭新的理论,无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在人类文明史上,都划出了一个新时代。这就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3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56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15 20:30:00 [只看该作者]

 续34楼:

当我们按时间把文革前后相关的教育革命(废除高考, 停课闹革命, 复课闹革命等)和文革中“一刀切”上山下乡的流程演变用“串糖葫芦”的办法串在一起再上下纵横的来比看之后,我们发现了从理论上来推测正是因为教育革命的难产才导致了“一刀切”的上山下乡,这是因为废除高考的选拔制在文革大乱后根本无法进行。

不过就算没有文革只有教育革命, 那就是在党委领导下由推荐选拔通过政审再由教师“评审团”通过文化审核在毕业班里选送5%的优秀生上大学,还有95%的人上哪? 这些人不正是落在文革前周恩来主持设计的18年间下乡3500
并以邓总书记发明的以插队为主的学生群体里面吗?历史没给我们机会让我们见识上述场景, 有人可能会说那还有“四个面向”的可能,也就是说可能会有人留城进工厂。这话不错,在68年中学毕业生分配时我就想起有些人留城了,但那是很少数,有的是独子或身体不好的。北京69届全部分到两大兵团,当时我的同学因高血压虽然报名去兵团也没被批准,后来他偷偷溜进我们前往内蒙的火车还是被发现后中途送了回去。如此说来没有文革也会有大规模上山下乡了,历史不讲如果, 我们只能还回到我们真实的历史。我们看到了从67年底复课到68年底“一刀切”的一年中出台了毕业分配的一系列政策,老人家也讲了不少话,主要是“四个面向”变为“一刀切”,他在68年4月讲“四个面向”,到了5月周恩来系统的“安置办”在请示报告中偷偷把插队为主的“邓路线”重伸,后来“四个面向”主要在68年大学毕业生分配中对线,68年分配的中学生基本上都下乡了。

既然在68年分配的中学生中已大部分下乡,以后照此办就行了,那老人家为何还要出来发表那篇“软棉棉”的“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  的12-21讲话呢? 我认为有两个因素:

一是68年招了两次兵,春季那次招兵还算正规,到了秋
季招兵就后门大开了。那是因为军队里的实力派(主要在各大军区)发现高考无望,而且中央要推动上山下乡的政策已见倪端,所以当时军队中走后门A军子弟送B军,B军子弟送A军已很流行, 后来军委在接获“举报”后向林彪请示,林说了一句“军队子女当兵是子继父业天经地义(还有一说是”理所当然”),就此在68年底各大军区子女当兵几乎是百分之百,反而是北京军委三总部的子女很多下乡了, 可能是因为三总部开展文革,大多数领导都在受审, 再有就是周恩来送侄女侄子下乡的表帅作用(这作用有限),总之“天高皇帝远”,68年军队率先走后门毛周看在眼里也只能让林一步,那时正在军管要靠军队, 因此老人家“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大概就是指的军队,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95%以上非军队系统干部都在受审,而且那时“五七干校”把老干部都卷走了,连子女都见不到,用说服吗?

第二因素待续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3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56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16 11:59:00 [只看该作者]

老人家在68年底向全国发出号召要我们这一代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个人认为这是要把上山下乡制度化合法化的一个动作。前面说了军队方面在68年下半年掀起了内部招兵的热潮, 一直延续到周恩来把入伍的侄子,侄女退回乡下。毛周为了要早日结束文革, 下了大决心要走这一步,也就是“一刀切”的全让我们下乡。因为教育革命怎样搞完全没有头续, 老人家在接见红卫兵“五大领袖”时透露出中央在教育革命的搞法上陷入困境,而且文革怎样搞也没有了章法:

毛主席说:“教育革命搞不上去,甚至我们也搞不下去,更别说你们了,这是旧制度害了他们,为什么搞不上去呢?……我们的陈伯达同志在中央会议上着急,我说不要着急,过几年人家走了就算了么?我看无非这么几条,搞什么教育革命,搞不成了,还不就散了。。。。。。

姚文元说:“我倾向于学校斗、批、走,斗、批、散或者在一些学校里采用斗、批、走方式。

由此我们可看出文革已形成烂摊子什么也搞不成,主要“掺乱”的就是一度在“十六条”中被称为革命闯将的红卫兵。古往今来当一个旧的国家机器被打碎后新兴力量就是要忙于立山头争权夺利。文革中的红卫兵开始造反时大都是怀着纯洁的革命理想和激情, 但是一旦进入权力中心体验到权力的优越和使用权力的快感后自私的人性就会膨胀。89年那些学生领袖到了海外完全和文革中的造反派领袖一样为了权力和私利大打出手相互攻奸。说到底学生运动不是一种成熟的能够“改朝换代”的政治力量,“五四运动”的学生们就是凭激情冲了一下之后就烟消云散,接上来的还是“枪杆子”(如北伐)和“笔杆子(如《新青年》醒世和GCD成立) 。正是由于文革中的学生组织在权力面前鬼迷心窍妄想在“大联合”,“三结合”,“全国山河一片红”中挤进最高权力中心而不惜血拼, 因此他们要提前退出历史舞台,因为他们到了老人家说的“该是小将们犯错误的时候了”,甚至到了如再胡闹就要被“坚决消灭之”的田地!

在刘少奇被打倒后,老人家在“一刀切”送我们下乡之前已对全国科以上干部先砍了“另一刀”:


1968年5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纪念《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个有500名省直机关人员参加劳动锻炼的农场。[3] 同年10月5日,《人民日报》以《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经验》为题,用一整版篇幅进行了报道,并在配发的编者按中传达了毛泽东的“最新最高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该这样做。”此后全国各地竞相仿效。

近年披露的以上这段造成全国大兴“五七干校”的老人家
“最新最高指示”背后形成的内幕如下:

毛主席看到黑龙江省革命委员这个材料后,于9月30日写了一则批语:“此件可在《人民日报》发表。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以上请提到碰头会上讨论决定。”  

    姚文元接到毛泽东的上述批示后,对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报上来的材料又进行了一些文字上的加工修改,定题目为:《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 化提供了新的经验》,并在他写的编者按中引用了毛泽东的批语。这个由姚文元写的按语说:毛主席关于柳河“五七”干校经验的批语,“对反修、防修,对搞好 斗、批、改,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应引起我们各级革命干部和广大革命群众的高度重视。希望广大干部(除老弱病残者外),包括那些犯过错误的干部,遵照毛主席 的指示,在下放劳动的过程中重新学习,使自己的精神面貌来一个比较彻底的革命化。在革命委员会中工作的新老革命干部,也要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分期分批下放 劳动,使自己不脱离劳动人民,既当‘官’,又当老百姓。新干部要特别注意不要染上脱离群众、脱离劳动、一切依靠秘书、做官当老爷的剥削阶级坏作风,要保持 无产阶级朝气蓬勃的革命的青春”。姚文元写好这一按语后,报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批示:“可用。”10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柳河“五七”干校为机 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的报道,同时刊发了姚文元写的编者按。


我从老人家上述批示出台过程的解密中联想到老人家12-21讲话幕后的耘釀过程。2008年上海《上山下乡40周年国际研讨会》上那些“知青学”专家学者们爆出一个大冷门“密闻”,他们说
12-21讲话查无出处, 是姚文元伪造的!这真是骇人听闻,难道是姚文元一手遮天上瞒老人家下骗1700万知青? 这显然是个笑话,突显出我国目前对文革上山下乡研究的水平。解密固然是瓶颈,但研究方法总要科学化吧?

再对比老人家发动“五七干校”所筹划的过程,我们知道他是先看到材料,再写批语后送到“碰头会”上讨论,然后由姚文元加写人民日报编者按并引用老人家的批语,最后联同
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的报告一起发表。我相信上述动员发表两个月后对我们动员的12-21讲话一定也是如此出炉的!那为何直到今天对12-21讲话的形成内幕还不解密呢? 对比“五七动员”我们看到有个“碰头会”要先讨论老人家的批示,什么叫“碰头会”?

待续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4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2/16 13:42:00 [只看该作者]

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肯定有它的必然性存在。更重要的是无声提到的它的回归(回城)又必然地推动了改革开放!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回到顶部
总数 108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