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湖四海东西南北大家谈 → [转帖]说“不”的知青


  共有112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说“不”的知青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血色残阳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13 积分:93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10/21 12:17:00
[转帖]说“不”的知青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0/25 19:42:00 [只看该作者]

                                      说“不”的知青
                                            作者:海内胜     
     哈力生中学的时候学过一篇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两鬓苍苍十指黑,满面尘灰烟火色,卖炭得钱何所云,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半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人困牛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公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老师讲课的时候没有讲“手把文书称敕中”,这个文书是什么意思,现在理解,大约这种文书属于最高指示一类的圣旨或红头文件之类的东西,按现代的说法,红衣使者和白衫儿大约是两个宫内的公差。就是街上戴大盖帽的那种公人,手拿最高指示,在市场搞统购统销,这车炭必须卖给国家,卖给皇宫,价格是上面定了的,红绡半匹,一丈绸绫,强行收购一车炭,约千余斤。这位老农想必家庭困难得很,不然不会“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面对强权,这位卖炭翁乖乖的就范了,白居易没有描写这个卖炭翁当时的心情如何,反正没有说个不字,也可能他因为他的一车炭被送进皇宫内皇上使用,他高兴得睡不着觉呢。再看一位卖瓜农,也是在这个市场上,这位农民家里不知怎的,一株黄瓜竟然大冬天结出三条水灵灵的鲜嫩黄瓜来,这个农民舍不得吃,想卖个好价钱,他提着瓜来到市场上,看的人多,买的人少,因为这个农民要一两白花花的银子一条黄瓜。这时原先买炭的这两个红衣使者和白衫儿正好在市场巡视,他们想给皇上采购点什么新鲜东西,一眼就瞧见这三条鲜脆的黄瓜,眼睛一下就亮了,大冬天皇上能吃上黄瓜,他俩的功劳大了于是他们一个拿最高指示,一个拿红头文件:“喂,卖瓜的,多少钱?”瓜农答:“一两银子一条。”“不行,皇宫今天给你征用了,两尺红绫,赏你,不要不识相。”农民说:“不卖,少一两都不行。”红衣使者说:“反了,你知道不,这是皇上要吃东西。”农民说:“皇上吃得我也吃得。”说完拣起一条黄瓜,咔嚓咔嚓就吃下去了。正要吃第二条,白衫儿急了,说:“且慢,一两就一两,剩下两条全要了。”这个不向权贵低头的农民才说:“这才差不多。”这两个大盖帽说:“老子今天算服你了,敢一口吃下一两银子,没见过这样耍横的。” 可惜后面发生的这个事白居易没有在场,没有记录下来。公元1969年,发生了一宗有史以来强买强卖的大买卖,买什么?买人。根据红衣使者和白衫儿们传达的文书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买价是230元的安家费,买一个知青的人生自由、青春和前途。几百万的知青拿着买命钱浩浩荡荡地把自己卖了,把自己十多岁的青春、前途卖给了一位老者,他们依依不舍地到了广阔天地,努力的干活去了。历史上一桩最大最惨的买卖像那个卖炭翁的炭一样被钱买了。这是有史以来最贱的买卖:公元1969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可是有一群知青,一群老三届的知青,人数不多,大约占1%不到,他们像那位卖瓜农一样,二尺红绡,不卖,红头文件不买帐。金钱有价,青春无价,就是不卖,他们说: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不过他们的遭遇远不像卖瓜农幸运,红衣使者白衫儿们使用了办学班、喝叱家长,扣发家长工资扣粮等各种手段来强买他们的自由,但都失败了。终于这桩买卖没有做成。不为二斗米折腰,不向权贵低头,不为230元出卖自己的自由,敢于向红衣使者们说“不”的知青们,他们用“不”字捍卫了自己的人生自由的尊严,这批人不多,他们从不买最高指示的帐。可是历史没有记录他们,就像那位卖瓜的农民一样,敢对最高指示说“不”的,大写的人。因此上我佩服他们。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清风出袖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815 积分:15479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9/13 13:56: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0/26 0:13:00 [只看该作者]

    漏网之鱼呀!为他们庆幸了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哎哎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63 积分:507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0/23 1:5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0/26 0:38:00 [只看该作者]

 这1%里的很多人,顶着“落后分子”的名头,在家里偷偷地学习着先进文化,到后来,世道变了,黑白颠倒的年代过去了,大家又能凭真才实学考大学了,一下子,这些“落后分子”一下子翻身了,扬眉吐气地进了大学。他们都是真正的聪明人!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泉比清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48 积分:31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6/17 21:3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25 19:16:00 [只看该作者]

        这个故事编得过头了。当年,如果应该下乡而明目张胆说“不去”的人,应该没有。因为与政府对抗的罪名是其祖宗三代谁也承担不起的。那种“汽泡穿短裤——软鼓着”的人,到是不少。他[她]们一到目的地,就耍弄各种手段装病,开证明,继而到“县革委”办“病退”的合法手续回家。其手段诸如此类:刺开指头把鲜血挤入将要送交化验室的小便里——装肾炎;在照X光片子前,把锡伯纸贴在背上——装肺病;更有甚者,把自己的先天性“右位心”说成是从树上掉下来摔成的,居然,也拿到了病退手续。还有一些人,才到就放下行李不辞而别,翻山越岭到缅甸参加“人民军”去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美丽的云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061 积分:1345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10/6 18:11:00
不是没有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25 20:46:00 [只看该作者]

       纠正一下:我的小说【不能忘记】中的邵月,在生活中的真人叫赵悦,女五中的,是坚决不去上山下乡的。她曾住白广路邮电部宿舍。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泷桂
  6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23 积分:26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7/25 7:47:00
雾里看花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26 23:29:00 [只看该作者]

用户已被锁定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74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26 23:52:00 [只看该作者]

转帖节选

 沉痛的使命--纪念毛泽东“12.22指示”发布35周年


发布: 2007-6-01 11:10 战备


    现在在讨论“上山下乡”的文章中,很难见到有人提及这个因素。然而这是在讨论“上山下乡”起因时不可忽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当时的中苏关系已从“政治对立走向军事对立”。毛泽东已经向全国发出“全民皆兵”,“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等一系列关于备战的指示。在农村,家家都有战备粮。在城市,高楼大厦下面都已经被掏空,建成了防空洞;学校,机关,工厂的玻璃都贴上了“米”字预防空袭。防空演习,防核爆炸演习的警报频繁地回响在九百六十万公里土地的上空。家家户户的住宅地下都建了防空洞,躲避核爆炸的课程和演习已经普及到家家户户。说当时的话叫做“战争一触即发”。果然数月后珍宝岛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种种事实表明,当时国家已经在作打核战争的准备:重要的军工,重工业企业陆续迁移到偏远地区。“疏散人口”便成为备战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恰好这些劳动力的“积淤部分”正是最有“保留价值”的人口。因此“上山下乡”势在必行!
    当时,国家正在经受着内忧外患的严峻考验,作为国家的最高决策人毛泽东所体验到的绝非象事后人们对“上山下乡”评头品足时那么轻松。也可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毛泽东而已。
    然而这一切灾难,特别是学校停课,工厂停产造成人口“积淤”都是由他亲手发动的文化大革命造成的。这些原因又怎能和老百姓一一说明呢?如果真的把真情讲出来,不仅会造成更大的混乱,而且备战疏散人口和疏通就业渠道的目的都将不可能实现。因此,把“上山下乡”如此重大的举措说成是“接收再教育”的言不由衷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兵团的成立看“上山下乡”的备战目的

    “屯垦”之制古已有之。从汉武帝到曹操,诸葛亮,再到康熙,乾隆都有过“屯垦”的先例。古代的“屯垦”几乎没有例外,都是为了实现单一的军事目的:或因久攻不下,或因军队需长期驻守,而造成国家军费负担过重,遂令部队就地垦荒种田以减少军费开支。“建设兵团”可以说是效法古代的“屯垦”之制,虽然在当时的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上山下乡”的一部分,其性质具有“上山下乡”的所有特性,然而军事目的却是其首要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说“插队落户”的“备战”成分是“疏散人口”,“建设兵团”则是“储备兵源”。只有成立了“建设兵团”才真正在组织上实现了“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从 1969年初到1970年仅仅一年的时间内(1969年3月2日珍宝岛事件发生),全国新成立内蒙古,兰州,广州,江苏,安徽,福建,云南,浙江,山东,湖北十个建设兵团,和西藏,江西,广西三个农垦师。与此同时,黑龙江兵团也在扩建招收知识青年。加上原有的新疆建设兵团,黑龙江建设兵团,全国共有十二个建设兵团,三个农垦师。全国建设兵团总人数不详,但时至1972年仅内蒙古建设兵团的现役军人,退伍军人和知识青年达十七万人。全国建设兵团总数之大可见一斑......

    鉴于当时中苏关系越来越紧张,“战争一触即发”,建立一支在战争尚未打起来之前,既能接收军事训练,又能从事工农业生产以节省军费开支,而一旦战争打起来,立即可以投入战斗的非野战军部队成为当时的最佳选择。

        那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并没有真的打起来。此时当人们对“上山下乡”评头品足时可以指责它的各种弊端,下乡的知青们也可以大呼“上当受骗”,痛哭流涕,抱怨毛泽东和共和国毁了他们的青春。却很少有人提及当时的备战。

    但是,如果战争真的打起来,知青就是幸存者。战争也会因为有了这一步而减少巨大损失,国家最有生机的,有文化的一部分人口被保存下来,为赢得战争的胜利,为战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为保留文化,甚至为繁衍后代,保留下了强壮的生力军。那时候“伟大领袖”的英明之处都会显现出来。那时候,感激涕零地赞扬“上山下乡”是伟大领袖的“英明决策”,伟大的“战略部署”的也正是现在痛哭流涕地抱怨毛泽东和共和国毁了他们的青春的这些人。在这件事上,人们的幸运,和毛泽东的“不幸”基于同一件事实:战争并没有爆发。人们只有受到战争的摧残才会懂得毛泽东的深谋远虑,否则就会诅咒他昏庸残暴。这是怎样的一个悖论!历史跟毛泽东开了怎样一个玩笑!

    诚然,那段历史是那样痛苦,那样损失惨重,那样不堪回首,那样“值得否定”。但是,当我们要把这盆污水泼除去的时候,是否应该看看里面还有婴孩?

诚然,我们上文所讨论的“经济崩溃”并没有发生。尽管十分艰难,经济还是一路上歪歪扭扭地走了过来,最终迎来了改革开放。但是,如果没有“上山下乡”这样惨重的代价,是否会有共和国的今天?

    诚然,那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并没有爆发。这时,人们看到的只是孟姜女故事的美丽。但是,如果战争爆发了,人们想到的会是长城。

诚然,现在人们在评论“上山下乡”时,可以说它是一场“闹剧”,是一场“百害无一利”的“失误”,“上山下乡”的这一代人是“被愚弄”的一代。但是,事实证明,“上山下乡”是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这一代人承担了这个使命!完成了这个使命!

从这个意义讲,这一代人为共和国走出荒诞岁月,渡过难关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共和国不该忘记他们。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感恩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301 积分:773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1/13 9:0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27 10:22: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清风出袖在2008-10-26 0:13:00的发言:
    漏网之鱼呀!为他们庆幸了

曲线救自己!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醒无语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18 积分:75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0/17 10:1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27 11:10:00 [只看该作者]

用户已被锁定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声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5854 积分:33074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8/11/3 21: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27 11:42: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梦醒无语在2009-7-27 11:10:00的发言:
崇祯皇帝在上吊前刺死了他的女儿,并说了一句“谁让你生在帝王家”。对于已经过去的年月,无奈的面对命运,也会无奈的对自己说:"谁让你生在......!"


远的不说, 往上数三代就可看出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家庭都曾面对无奈. 我们的祖父母那一辈赶上了八国联军或者赶上了军阀混战, 还有后来的北伐和国共分裂. 我们的父母赶上了日本人侵华和后来的国共内战, 我们出生时正在打朝鲜战争. 等到我们上中学了就赶上文革和上山下乡. 看来三代人都有一个"谁让你生在......"的问题. 不过要比起来我们还不算最惨的, 看看68年的世界, 捷克一夜之间就让人占了. 越战打的你死我活, 后来又累及老挝.柬埔寨.那里的美军"老三届"流下了"第一滴血", 而那里的人民生灵涂炭,血流成河"!

中国知青一代好歹全身而退, 中国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过如果没有文革, 按64年前后周恩来组织制定的18年上山下乡计划要有3000万知青去兵团或插队落户. 这是那个时代的必然道路......




 回到顶部
总数 18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