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湖四海东西南北大家谈 → 对地震的研究预报要坚持周恩来总理的方针


  共有35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对地震的研究预报要坚持周恩来总理的方针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吴为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52 积分:548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11/20 0:50:00
对地震的研究预报要坚持周恩来总理的方针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25 8:56:00 [只看该作者]

转一篇有关地震预报的帖子。帖子中提到,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根据总理““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群测群防”的方针”,70年代曾经成功的预测了多次地震,海城地震是其中最成功的一次。当然成功的地震预报可以说是偶然的,也可以说是蒙上的。只是,偶然中存在着必然,不是吗?

 

对地震的研究预报要坚持周恩来总理的方针

http://blog.people.com.cn/article/1366474923663.html

 

作者:汤惠安

四川卢山地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又一次让人们想到了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报问题。

1966 年邢台地震后,中央成立了地震工作小组,也就是现在国家地震局的前身,周恩来总理让有信心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担任组长,集中一批有水平、有高度责任心的科学家共同研究地震问题。周总理提出了地震预报要“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群测群防”的方针。很快,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群众性的观测站。依靠散布在民间的大量观测站点的数据,老一代科学家成功预报了一些地震,大大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1、成功预测了1971年3月23日—24日新疆乌恰县的两次地震;

2、成功预测了1975年2月4日海城的7.3级地震。

3、成功预测了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潞西7.5 级地震;

4、唐山地震中,青龙县领导因为接受了科学家打的招呼,采取了预防措施,虽有1.8万间房屋倒塌,全县47万人却无一人伤亡。创造了“青龙奇迹”

5、成功预测了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7.3级地震;

6、成功预测了1976年11月7日在四川省盐源县和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交界地区发生的6.7级地震。

上述预测预报最为成功的是对海城地震的预报。专家们预计,这次地震如果没有预报,将会死亡10万多人。由于有了预报死亡降到了1328人,其中多数是老人、小孩和不听劝告者。海城地震的准确预报,举世公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些预测预报实现了周恩来总理倡导的事前“向人民群众打个招呼”的目标。群众是满意的,政府也是满意的。

    从那时到今天,时间已经过去37年,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观测手段有了很大进步,可是我们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却远不如那时候了。原因在哪里?根本问题是我们一些人缺乏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地震预报是世界是世界难题作为挡箭牌,把洋人的地震不可预报作为金科玉律。

        地震并不是不可预报的。汶川地震时,不仅群众中发现了许多异常现象,许多地震研究者也检测到了大地震的前兆,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是没有引起重视,没有人组织力量加强观测和研究。有些人只凭主观想象就否定别人的意见。如,原四川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李有才曾经几次坚持紫坪铺地区(汶川地震附近)将发生强烈地震的意见,提出要提高紫坪铺水库抗地震烈度的级别,并且向各级反映了自己的意见,可是都被否定。2008年2月中下旬,当他发现都江堰紫坪铺水库大坝东侧2至4公里间,发生200多次中小地震时,再一次向政府有关部门发出了预警,也没有引起重视。

原德阳市防震减灾局主任科员潘正权,根据什邡市一些居民家中压水井水质发生变化,认为这是地震前的宏观异常。2008年4月16日,潘正权以德阳市防震减灾局2008年18号红头文件形式报送这一宏观异常。文件同时送达中共德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30个单位,并抄送四川省地震局。可是却没有上边的人认真去调查研究。

2008年5月11日,中国地震局原研究员赵玉林、钱复业夫妇通过监测地电流,预测到可能有大地震,夫妇俩一夜未眠,可是他们只有一个台站的数据没有办法预报震中。按照有关规定也不能提出预报意见。

河南省鹤壁市防震技术研究所所长池顺良研制的,安装在四川康定县姑咱的钻孔应变仪从2007年4月中旬起记录到有规律的固体潮曲线出现畸变。

这些都是捕捉大地震前兆的有效手段。可是观测网点太少,不能为预报提供有力的依据。如今,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五年了,卢山地震依然没有预警更不用说预报了。这些实用而有效的中国人自己的发明推广了没有呢,汶川地震的教训吸取了没有呢?看来是没有。大概有些人还是躲在“地震不可预报”的盾牌后面睡大觉呢。既然没有信心就不要占着位子,还是周总理说得好,要“让有信心的人来干这件事情,”“没有一个有信心的指挥员怎么能打胜仗?”

地震预报的确是个难题,人民也没有要求时间、震级、震中都报得非常准,但是,给大家一个预警,一个中短期预报,尽可能减少损失总是应该努力去做的。办法就是坚持周总理提出来的“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群测群防”。把身处地震带的老百姓发动起来、把中小学师生发动起来,像组织打战一样把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就一定能够做到在地震前给政府、给人民打个招呼,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谁不愿意这样做就走人,各级地震局不是救灾局,不研究地震预报,要地震局何用。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25 9:36:00 [只看该作者]

就是应当相互一同起作用!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梧桐树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9337 积分:51015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10/21 21: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25 12:56:00 [只看该作者]

        我是天津的知青。印象中。一九七五年某日。单位传达过一个文件:未来一段时间,京、津、唐一带会发生地震。

        不知有没有朋友。佐证一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吴为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52 积分:548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11/20 0:5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27 1:22:00 [只看该作者]

地震预报,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观测收集资料,数据的分析判断,地震预警,特别是根据预警做出最后的政府决策,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许多问题,不是一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就可以解决的。因为,至今为止,对地震的发生还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面对众多相互矛盾的信息,政府的决策就更加困难,而且往往带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下面是一篇描述海城地震预报的帖子,讲述了当年是如何做出预报的经过。帖子最后指出,“在海城地震30周年到来之际,曾经举办过一场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得出两个结论,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各级地震部门提出的准确地震预报意见;二是各级人民政府所作出的果断的地震预报决策及其所采取的有效防震减灾紧急措施。



他预报了海城地震


http://news.sina.com.cn/c/2006-07-19/174410476204.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17:44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李梓

   有3场地震可称为中国地震研究的拐点事件,邢台地震开启了中国地震研究之门,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使地震工作者欣喜若狂,认为距离准确预报地震已经不远 了,但接踵而来的唐山大地震又粉碎了人们的梦想。“地震预报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来临之际,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说。

  海城地震被中国地震界视为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准确预报的强震,联合国迄今为止只承认了这一个准确预报的地震案例。根据有关部门的估计,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使可能导致超过10万人死亡递减到1300多人。

  已经退休在家的李志永,曾经亲历了发生于1975年2月4日的海城地震,并参与了震前预报,这是他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这是我一生中干得最漂亮的事情。”李志永说。

  巧遇海城

  “我并不是地震研究的权威和专家,但我的经历比较特殊,邢台、海城、唐山,三大地震发生的当年我都到了现场,而海城我是亲身经历。”李志永说。

   1975年2月3日,工作于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李志永,结束了对沈阳水库一个月的观测后,到营口探亲。2月4日早,营口发生了有感地震,出于“地震就是 命令”的责任感,他赶到营口市科技局和地震办,参与工作。在对地震台源源不断报上来的数据绘制出图表后,他在2月4日中午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推测,在2月4 日晚12点左右可能会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

  营口已经处在高度紧张中,1974年6月国务院转发的中科院的69号文件中,锁定了几个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京、津、唐、渤、张,“立足有震,提高警惕,防备六级以上地震的突然袭击……”

  此后,营口地区不断出现地震前的征兆,当地的地震工作者一再推测和锁定大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1975年1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发布了地震情况通报:丹东、营口、旅大、盘锦地区有发生五六级地震的可能。

   从2月1日开始,营口地震台地震仪的指针开始摆动,到2月3日,小震增强。2月4日凌晨,辽宁省革命委会地震办公室发布简报称,即将发生5级以上地震。 2月4日早晨7点50分,一场4.8级的地震发生了。这场地震让李志永和近一个月在水库的观测结果以及6年前在邢台地震中所取得的重要经验联系起来。“可 能因为我介绍是北京来的,还有我的工作单位等,他们都把我看成专家了。”李志永后来推测说。他把这一推测结果和图表往3位局长面前一摆,阐述了自己在邢台 地震期间的经验和自己的一套推论:“现在形势非常紧急……”

  局长听完,就往市里走,下午市里有个关于地震的紧急会议,李志永的这个推 论被在会议上传达,并通过街道办等基层组织传达给市民。许多人证实,在海城地震发生之前的那天下午,居民被通知,晚上可能有大地震,必须做好抗震准备,睡 觉不能关灯锁门,有的地方甚至通知放映露天电影,建议居民不要进屋睡觉等。

  下午的会议开完后,有群众打电话说有地气涌出地面,李志永 和地震办的人驾车去看,在回头的路上,大地震就发生了,“我看见火球从地面上冒起,大地在不停地喷砂喷水,亲历这种场面和别人的描述感觉完全不同。”根据 邢台地震中的经验,他初步判断地震级数为7.4级,并把数据提供给军方作为抢险救灾的依据。

  海城大地震,震级7.3,震中烈度9度 多,波及了6个市、10个县,却仅有1300多人死亡,占全地区人口的0.016%。在海城地震发生后,联合国确认海城地震预报为人类第一次,也是迄今为 止唯一一次对强震作出准确临震预报(海城为营口下面的一个县)。但事实上,在海城地震之前,中国的地震工作者已经作出过准确的临震预报,那是在邢台地震 中。

  邢台地震——中国地震学的起源

  “邢台地震是我成为一个地震工作者的开始。”李志永说,如果没有这场地震,他的人生将和中国的核事业联系起来。

  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发生,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发生大地震,中国当时甚至还没有地震局,

周 恩来总理迅速作出安排,通知中国科学院及地球物理研究所派人赶赴震区。地球所派出的人中,除了几位地震专家,还有一批大学生,以及像李志永这样为核爆炸而 刚刚招收进来的中学生,“我那时才20岁,参加工作几个月,就懂得一点地震的科普知识。”李志永说。这批赶往邢台灾区的年轻人中,后来有4位成为院士。
   按照周总理的指示,要把邢台地震当成一个大课题来看待,“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解决地震预报问题。”为此,中国几十个部委纷纷组成课题组进驻邢台。中科院地 球物理所邢台大队,在邢台坚持了6年之久,李志永的地震知识就从这6年中积累而来。鲜为人知的是,邢台地震的余震长达10年以上,先后发生余震7万多次, 最频繁的时候,一天甚至发生1200到1400次余震,中国的地震研究体系,关于地震研究的八大方法,就是在这频繁的余震期间逐步建立起来的。而当年进驻 的许多人,根本不是地震学出身,因而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

  在3月8日后,邢台一直余震不断,3月22日,又发生一次大地震,中科 院地球物理所根据一直以来的观测数据,由此总结出“平静——密集”的强震前兆规律,并推测出即将发生一次6级地震。在全体人员慎重讨论后,于3月26日晚 向北京中国科学院指挥中心报告这一结论。在往北京打电话报告的过程中,地震就已经来了。地震研究者一直认为,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地震预报,但是,由于时间的 问题,这次预报没有取到任何实效。

  “是年轻,是凑巧,是责任感”

  “后来很多人问过我,怎么能下那么大的结论,那 纯粹是年轻,是凑巧,是责任感。我有时候也在回想,如果换了今天,我是否还能作出那样大胆的结论?我毕竟不是专家,也不是单位派去的。”李志永说,当年的 总理国庆招待晚宴,他有幸和其他参与海城地震预报的人员一起获得邀请。

  海城地震后,李志永也曾参加了唐山地震震后抢险和研究工作。3 次地震,给他留下的印象完全不一样,“邢台地震的时候,大家对地震都没有什么认识,感觉都比较麻木,我们需要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讲解地震常识。但海城地震 时,整个城市都处在备战状态,感觉非常紧张,我住在哥哥家里,每晚都有人守在家门口,等着听地震消息。”至于唐山地震,“我们在地震后不到24小时到达, 有人告诉我们,千万别说是搞地震的。当地地震局的牌子已经让群众砸了”。

  在海城地震30周年到来之际,曾经举办过一场学术研讨会,与 会专家得出两个结论,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各级地震部门提出的准确地震预报意见;二是各级人民政府所作出的果断的地震预报决策及其所采 取的有效防震减灾紧急措施。《美国地震协会公告》上的一篇专文评论说:“虽然海城地震的预测,是结合了混乱、经验主义分析、直觉判断和好运气,但这是预测 地震的一次尝试,且第一次没有以失败而告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