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延河水 → 遗失的画像


  共有338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遗失的画像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陈幼民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35 积分:1733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9/12/15 19:24:00
遗失的画像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23 8:59:00 [只看该作者]

......我见过陈幼民。那是在他任教期间,一年夏天放暑假时,他带学生来到延安,可能是带学生采风+爱国主义教育。我由于工作之便认识了陈幼民,他知道我是北京知青后还给我画了一张素描,我一直保留了N多年,直到调回京之前收拾东西时把那张画像遗失在陕北了——山丹丹



 

遗失的画像

 



     这似乎可以写成一个很凄美的故事:在很久以前,一位年轻的画家为小姑娘画了一幅肖像。多年以后,当他们意外重逢时,岁月已改变了双方的容颜,彼此都不认识了,那可以作为青春见证的画像,却在颠沛的生活中遗失了……

     这当然有些遗憾,尽管只是一次邂逅,昙花一现般的短暂,那画像在今天看来也许技法还不成熟,可它记录了少女青春的笑脸,凝固了画家当时的情绪。即便他日后还要画许多幅肖像,但在画这一幅时的感受是永远也不可能复制出来的了。

     我相信女孩子当年也曾留下过照片,可她不一定会记得拍照者,但会记住为她画像的人,不仅是因为画像的机会少,而是拍照的过程过于迅速,几乎没有交流的时间。写生就不同了,在一笔一画之中,画者与被画者会有一个情感的沟通,更由于都是知青,画作便有了不寻常的纪念意义。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子照射进来,女孩儿的轮廓显得很柔和,画家着意刻画了她的眼睛和嘴唇,因为她的目光中有着率性的神采,翘翘的嘴唇在讲着身边有趣的故事,尽管插队的日子已给她带来了不少的挫折与变动,然而那一张脸上,却依然保持着可贵的纯真。

     不是画家的记性好,其实,在纸上一笔一笔刻画的时候,对象的音容笑貌何尝不也留在了心上。就我而言,在翻看旧作的时候,几乎每一幅都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如果那画像还存在,拿到今天来看,双方都会有许多感慨;遗失了,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毕竟过去了那么多年。我只是觉得,这青春的画像好似一个象征,代表了我们曾把很多的东西留在了那个时代。就像《草帽歌》里唱的那样:

     “……很久以前失落了,

       它在何方,你可知道,

       就像你的心儿,我再也得不到。”

     当人们为了生存,向着一个目标疾跑的时候,会舍弃许多的东西。等到了目的地之后,才发觉沿途还有许多风景没有流连,两手空空,不知道曾经保存的生存记录什么时候都不见了。就像翻开一本书,发现里面出现了很多空白页,意思变得不连贯了。莫说别人看不明白,就连我们自己也开始疑惑,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什么能证明我们都做了哪些事情,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没有失去就没有获得,人们总不能被旧物拖住了手脚,但问题在于,我们通常没有时间对即将失去的东西进行评判,甚至无权进行选择,当身份无数次转换之后,捧在手上的,只剩下几张薄薄的证明而已。

     有的日子,在履历表上,只是短短的一行,且不被人看重。可是这一行,犹如文革时的出身一样,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理由忘记曾经的延河岁月。我们现在的思想、价值观乃至生活习惯,都与那段生活有关,当我们决定一些事情的时候,也许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知青经历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像我在一篇文章里写到的:“在黄土地里滚过的人,不论走到哪里,总会带些泥土的痕迹,想去掉也难。”

     于是,在发染霜雪的时候,我们又回过头来,开始找寻旧梦,捡拾散落的记忆,试图填补那一页页的空白。鲁迅先生把自己的一部书取名为《朝花夕拾》,想必也是这个意思。

     有人说,开始怀旧,证明已经老了。人总是要老的,这是自然规律。然而怀旧与记忆,却未必总和老联系在一起。我看到许多有心的年轻人,已经开始收集整理历史了,比如摄影家黑明。在社会急速转型的时期,许多影响我们千百年的东西会在一夜之间消失,更何况那些只存于头脑中片段的记忆。若没有人来做这个工作,用不了多少时间,也就“逝者如斯”了。

     一个时代就应该有一个时代的记忆,有专家说:记忆的遗失不仅是过去的缺损,而且是未来的坍塌。由此可见,只要一个社会还要向前发展,记忆就不可缺失,起码它能告诉你,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万万不可重演。历史有时是会被遮蔽的,当人们有意无意地回避一些话题时,社会的整体记忆就会出现空白,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也许上一代人痛心疾首的事,到下一代却漠不关心。人们无数次地交学费,却依旧犯着曾经的错误。

     知青的经历是那个时代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它,历史将不完整。然而它的记述,不应该只是那冷冰冰的术语;千百万人的命运,也不能只简化成百分之几的数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的记忆,都是我们民族记忆之树的枝叶。只有融入了一个个知青活生生的真实的回忆,那段历史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我想,只要那幅画像还在记忆中,它就没有丢失,黄土高原也会记住那张青春的面孔。

 

     注:山丹丹的记忆也有误,那次给她画像的还有我的师兄耿铁群,他是知青女画家邢仪的老公,现在已经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家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凌云志
  2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9106 积分:50941 威望:0 精华:41 注册:2009/5/13 9:3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23 9:29:00 [只看该作者]

失去的才知其珍贵,可失不去的可是知青情感,浓厚的延安情。


原陕北延安地区延长县郭旗公社插队,祝愿全国的知青朋友们幸福快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志丹双河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544 积分:3620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9/11/20 9:2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23 10:40:00 [只看该作者]

纸的画像可以遗失,脑海里的画像永远不会遗失!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往事如云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13 积分:4373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12/28 11:5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23 12:48: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邢.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邢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幼民,看看有没有你的师兄?注:照片为阿元所拍


往事总是很淡很淡,如缕如烟,却又令人难以忘怀。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郭家塬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6 积分:8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4/11 22:2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23 13:26:00 [只看该作者]


  邢仪人耿直,还执著;情深,还念旧。40年前,17岁的她,涌进上山下乡大潮,从北京出发去了陕北插队。

  知青那一代无法为自己设计前途,阴差阳错,她考上西安美院。毕业后,又回陕北呆了几年才重新回到北京,在中国体育博物院当美编。先生耿铁群亦是同在陕北插队的北京知青,如今是有名的雕塑家。

  邢仪画画来自生活,且画风质朴、淳厚,即使回到北京,拿起画笔,想到的题材总离不开当年知情的故事。知青上山下乡30年时,她曾在中国美术馆办过回忆知青生活的个展。今年夏天,有过知青身份的陈丹青、李斌、何多苓等几十位画家在上海举办《青春叙事·中国知青画家油画邀请展》时,邢仪的画有5幅参加了展览,其中她画陕北婆姨的油画《三八节留念》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月4日至11日,邢仪又在北京世纪坛展出她最近10年创作的油画,展名是《曾经走过黄土地》。画的还是插队生活,今年恰是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她和这一代有过同样经历的老知青们,共同留下这一代人谁也不能忘却的青春回忆。有幸她爱画画,绘画承载了她的深情。当年和现在已是文化名人的史铁生、孙立哲、陈幼民都是插友,而一起插队的女同学还嫁给了作家路遥,于是,就有了这一整版他们共同写下的青春回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陈幼民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35 积分:1733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9/12/15 19:2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23 14:10:00 [只看该作者]

耿铁群和邢仪都在,应该让山丹丹再辨认一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郭家塬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6 积分:8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4/11 22:2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23 15:42:00 [只看该作者]

 

不知如云的照片中那个是邢仪和耿铁群?好象没有山丹丹。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陈幼民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35 积分:1733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9/12/15 19:2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23 16:37:00 [只看该作者]

第一张图片中,前排拿着黄大衣的是邢仪,右三叉着手的是耿铁群。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往事如云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13 积分:4373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12/28 11:5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23 18:57: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陈幼民在2009-12-23 16:37:00的发言:
第一张图片中,前排拿着黄大衣的是邢仪,右三叉着手的是耿铁群。

是的


往事总是很淡很淡,如缕如烟,却又令人难以忘怀。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山丹丹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3357 积分:20630 威望:0 精华:15 注册:2008/10/29 13:5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24 11:35: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陈幼民的经典话语:

    我们没有理由忘记曾经的延河岁月。我们现在的思想、价值观乃至生活习惯,都与那段生活有关,当我们决定一些事情的时候,也许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知青经历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像我在一篇文章里写到的:“在黄土地里滚过的人,不论走到哪里,总会带些泥土的痕迹,想去掉也难。”

    陈幼民你好:你的这篇文章我看了不下三遍,只是无从回复,因为你写的太完美了。

   是的,那年你们青春、俊朗,带着一群活泼的大学生回到了陕北。不经意间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相识了还留在延安工作的一女知青。共同的乡音共同的插队经历、以及共同的知青情结使我们产生了共鸣

,也就引出了“遗失的画像”这一令人回味的美丽故事。

   你从我们三十年前短暂的相识,回忆到画像的过程、以及对美好青春的眷恋。写到对人生生存空间的深刻分析,以及黄土地给予我们终生的影响。最后,又回归到了那幅画像,归结于一个时代的记忆……。

   作家就是不同凡响,能把一幅画引伸的那么遥远,令我非常仰慕。

 注:山丹丹的记忆也有误,那次给她画像的还有我的师兄耿铁群,他是知青女画家邢仪的老公,现在已经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家了。

     经你的提醒我倒是回忆起来了。是的,你们当时是两个人。没想到我认识了两个名人。记得你,是因为画像在墙上每天都可以看到,那么画像的落款是:陈幼民三个字,我就把这三个字深嵌在记忆里了。至于长相我只记下了你青春的轮廓。时过境迁,青春已不在,我们都已不年轻了,不知你现在什么样了?从相片上我认出了耿铁群,是的,是他。就是那个模样。代我向他问好,问他夫人好。

   愿意看到你更多的文章。至于那幅画像遗失了也好,可能是天意,说明我人虽然回到了北京,但是把灵魂永远的留在了那片陕北高原上。你说呢?


 回到顶部
总数 37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