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延河水 → [推荐]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共有717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推荐]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推荐]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29 13:51:00 [只看该作者]

[央视财经评论]—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一)未富先老,如何突围?

(20120820)

点击开新窗口欣赏该FLASH动画![全屏欣赏]
http://player.ku6.com/refer/iaTc1er9i6qwTjfcqBvG4g../v.swf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29 13:56:00 [只看该作者]

[央视财经评论]—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20120820)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一):未富先老 如何突围?

    目前我国正在迈入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人口老龄化伴随而来的是人口红利逐渐在消失,消失的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将会带来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特邀评论员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杨燕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共同评论。

    银发浪潮袭来,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85亿。人口老龄化,未来谁为中国人养老?

    马奶奶今年78岁了,一生无儿无女,和她相依为命的老伴在七年前也过世了,一个月前,马奶奶发觉自己的腿越来越疼,经过检查,是坐骨神经病变引起的,照理说应该住院进行治疗,但马奶奶是一位孤寡老人,每个月所有的收入就是政府给的不到6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根本没有能力支付住院检查和理疗的费用。最终,医院只给奶奶注射了几次止疼针剂缓解了症状。

    马奶奶:打了几针,腿不那么疼了。

    这次简单的治疗几乎花掉了马奶奶的积蓄。奶奶也打听过养老院的费用,但最低也在1000元左右,她根本负担不起。

    正在烙饼的老人是84岁的王奶奶,已经一个人生活二十多年了。

    王奶奶:这是我的大本营,一天到晚就在这坐着,它能靠着我的腰啊。在厨房晃悠晃悠那点活没弄完,它就支持不住了,赶紧跑回来坐在这儿靠一会儿。

    王奶奶没有退休金,每个月女儿会给她300元生活费,再加上政府给80岁以上老人的300生活补贴和100元养老券,日常生活还可以维持,但眼下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王奶奶想找一家养老院,可费用太高,老人难以承受。在奶奶的桌子上记者无意间看了这样一个纸片,“我没工资,八十四岁,残 痴 老,空巢”,纸片上寥寥13个字,是奶奶对自己的概括。

    日前,北京大学发布调研报告,我国空巢家庭超13%,这势必带来养老、家庭服务、情感关怀等问题。截至去年底全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1.85亿,占到总人口的13.7%。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就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300多万,达到2.21亿。

    王胜今(中国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就是发展速度比较快,再一个是数量大。

    何瑞安(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中国的老龄化是一个规模大且发展迅速的过程,比其他国家都要更快。法国老年人口比例从7%到翻倍到14%经历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而中国将仅需27年。

    2050年,中国将有3.32亿老年人,届时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是老年人,3.32亿这个庞大的数字已经超过了现在欧洲的总人数。

    张车伟:我国人口红利消失的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人口老龄化很简单,就是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如果65岁的人口占比例超过7%,就是老龄化的社会,超过14%就是老龄社会,实际上老龄化指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的现象。大部分的发达国家都是老龄化的社会,比如英国、美国、日本等等,美国的年龄结构稍微好一点,欧洲是老龄化非常严重的国家,日本不仅是老龄化严重,而且老龄化的速度也很快。中国可能会更快,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的老龄化可能是世界上最快的,有可能还会超过日本的老龄化速度。

    所谓人口红利,就是指一个国家里的老年人还比较少的时候,劳动力的人口比较多的时候,劳动力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地增高,而且达到最高点,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口红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过去有人口红利,而且我们也得益于这个人口红利。但从国际比较来讲,我们国家的人口红利应该是来得快,去的急。我们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很强的动力,我们的经济发展也因此受益。随着我们国家老龄化的速度成为世界最快,我们人口红利的消失也成为了世界最快。

    公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的政策,一个就是我怎么保证老年人到老了以后,还有足够的收入方面的保障?也就是说,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问题。另外一类是公共政策,涉及到我老了以后,光有钱还不行,还得有人给我提供服务,提供照料,这就要求我们一些公共服务的一些政策,比如医疗、公共养老服务、养老院等等这些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这两方面的政策就关系到我们今后能不能妥善地,有效地应对我们的老龄化。

    杨燕绥:将来可能出现收入少、人太多的三面楚歌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衡量老龄化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劳动人口对老龄人口的赡养比问题。赡养比到7%的时候说明进入老龄化,65岁占到14%说明深度老龄化,这时候5个劳动人口对1个老年人口,工作的人必须交10%养老金税,只能占工作人工资的50%。中国的情况有点不太一样,年轻人还要养孩子,买房子,再严重有问题了。当65岁的老人占到总人口20%的时候,这就是老龄化,那时候出现2:1,3:1,这是衡量老龄化非常通俗的标准。随着这个比例越来越升高,年轻人减少,老年人增多,这时候如果年轻劳动力的还是低成本,可能他们供养老年人口的能力就非常差,老年人的负担非常大。这种情况可能跟我们计划生育有关系,因为当时日本、德国的老龄化,是因为战争时代年轻人死了,老年人也不长寿。而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少生将近5亿人口,老年人长寿,我非常担心收入少、人太多的三面楚歌,我们需要正视这个问题。

    对中国劳动人口红利问题,我有两点补充,统计人口不能反应实际人口,做一个实际赡养比的研究,劳动人口是15岁到64岁,我们得把在校生,失业,64岁以前提前退休四个人群减掉,实际上已经5:1,劳动人口充足的时候,是可以有点红利,相对人工成本低一点,使企业竞争力强一点,这不能滥用。美国人均一小时10美元,我们是不是可以8美元,6美元?不能长期2美元,人有一生的财务生命周期,就会给后面留下很多成本,所以得适度利用。实际赡养是一个分析,把在校生,低收入人口,64岁以前提前退休这些人口减掉,能真实反应出劳动人口对老年人口实际赡养比问题,如果公共政策比较好,可能是一个正面效应,如果公共政策不太好,我们缺乏战略,它可能是负面效应。人口老龄化,孩子越来越少,这时候低收入人越来越多,可能负担越来越重。

    张车伟: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 生产方式必须得发生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人口红利对我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首先对我们经济方面的影响非常大,这和我们过去经济的基础、发展方式关系非常大。有人口红利,劳动力便宜,所以我们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我们的产品在国际上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这样的生产方式必须得发生变化,就是说我们再靠这样的便宜劳动力难以再支撑经济发展了,这必须得有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的人口素质有一个根本性的提高。过去,我们三个人干活可以养活一个老人,今后我一个人干活就要养活一个老年人,这要求我干活的效率要增加,这是一个很重大的变化。

    另外,我们国家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老年人多了。比如日本,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的、或者说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在社会生活当中的参与程度也不一样,要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很多社会的活动,社会的产品,社会的服务等等。与此相对应,我们社会制度的建设也要为老年人提供很多的服务,比如我们收入方面的政策,服务方面的一些设施等等方面的建设,我觉得老龄化的挑战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全方位的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

    杨燕绥:让老年人有资产 把负担变成机遇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既然老龄化不可扭转,那么我们只能面对。怎么面对?在概念上,劳动人口红利,我们也叫第一人口红利,现在我们提出来是老龄人口红利,我们叫第二人口红利。现在我们要说第二人口红利,老龄人口红利,现在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了,社会开始进入买方市场,所以这样一个大前提决定,老年人多了不一定是坏事,反正不可逆转,就得面对它,我们得把负担变成机遇。这个机遇怎么办?就是让老年人口有养老资产,让老年人有钱去买单,让企业有定单,这时候年轻人提高生产率。

    原来三个养一个,现在一个人养一个,所以你得有定单,那么定单从那里来,是老年人买单。后面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老年人有资产,让年轻人有人力资本来应对老龄化,创造第二人口红利,但是第二人口红利得靠公共政策,劳动人口是出生生出来的。第二人口红利是靠公共政策打造出来,让老年人有消费能力,纳税能力,就业能力,投资能力,四个能力我们现在正在算,原来没有预期发生的老年人的经济贡献。

    在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的路上,我们需要开拓哪些新思路?如何延缓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不利影响?

    张车伟:我们在养老制度上要有创新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国际上现在有一些好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但是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这对我们更重要。从学习的角度来讲,别人的教训更能提供经验,至少我可以不这样做。与此相对应,我们可以吸收很多其他国家走的不成功的例子。比如日本,他们因为老年人的处理问题,90年代经济一直陷入衰退,这值得借鉴。一个是养老金的债务在日本很重,同时没有找到一个在老龄化的情况下,保持经济活力的办法,经济到现在为止一直是萎靡不振。什么叫做失去的20年?就是日本基本上在过去20年当中停滞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等于你为老年人提供好的服务源头的活水不存在。

    在我来讲,人口因素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老龄化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在你可以看到,实际上现在欧洲很多国家的债务问题都跟老龄化问题有关系,和没有处理好养老金的债务有非常大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怎么建立一套好的、可持续的养老金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的一些制度,同时又不损伤、不损害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能力,这是我们要借鉴、要创造的,不能是等着学习别人,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创新的制度。

    杨燕绥:在进入深度老龄化时要进行养老金结构的调整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入老龄化,到90年代深度老龄化,未来10年里进入超度老龄化,基本是这样的一个时间表。在他们进入老龄化的时候,他们有比较完善养老金制度,尽管德国是社会保险,美国是老残保障金,他们不一样,但顺利进入深度老龄化进行养老金结构调整,西方国家的经验很好。他们开始强化政府的基础养老金,让所有老人吃饭,另一方面强化个人账户,有能力的人自我改善,这个结构调整也非常好。现在正在进入超度老龄化,他们开始领取政府养老金的标准提高,个人账户的管理加强,这些都是成功经验。

    从他们失败的经验来看,我在90年代到欧洲留学体会很深刻。90年代,他们普遍进入深度老龄化的时候,他们还是比较注重完善老年人,就是让老年人有钱。另一方面,就是让年轻人就业,可是他们的很多措施不利,他们的失业保险可以无限期发下去,这样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尤其是很多移民家庭吃养老金、吃社会福利,他们不愿意学习,年轻人也不愿意努力。这样一来,就业就上不来了。比如撒切尔夫人就把英国失业保险拿掉了。在90年代,他们的这个问题失策了,一直导致现在的国民依赖养老金,依赖福利,不愿意吃苦,可能是欧洲一大教训。

    杜鹏: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 中国老年学会副会长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面对着将来人口红利会出现消失的情况,我觉得一个应该是调整产业结构,不能够老用劳动密集型的、产出比较少的结构去延续生产,比如说靠廉价劳动力。第二,应该使现在的劳动力提高其教育水平和素质,转变过去仅仅靠数量。将来我们的数量可能会比现在劳动力减少,但是他的素质会不断提高,那么用素质来替代数量的优势。也就是说我们将来不可能老是靠人多去保持这种发展,所以我们在看到人口红利有可能下降,甚至于消失的同时。其实我们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现在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龄已经是初中以上了,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变化,也是将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在数量转变的同时,不断提高他的素质,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注意充分就业。

    张车伟:不要让老年人成为社会负担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们对待老龄化,对待人口红利的消失,不能持消极的态度,而是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应该实施一种积极老龄化战略。所谓积极老龄化战略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我国制度的建设是积极的,不能造成社会懒惰的现象,不能造成养懒人,靠吃养老金过活的现象,比如欧洲过去出现的那些情况,我们要建立一套制度,保证老年人在老了以后也比较有活力。第二,要保证我们的整个劳动力市场有活力,保证我们的人有活力。第三,要让老年人成为一个社会的财富,不要让他成为社会负担。

    杨燕绥:要使老年人具有消费能力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们要使老年人有一个好的养老金结构,让他们具有消费能力。关于养老资产,它很有消费能力,用延期征税的政策,让人们做养老储蓄,将来养老金高的人纳税地变成老龄人口的贡献,养老投资要搞好,老年人弹性就业,相互服务,让他们有一些老年的就业能力。实现老龄人口红利,还在于价值观和公共政策的选择。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29 14:06:00 [只看该作者]

[央视财经评论]—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二)我的社区能养老吗?

(20120821)

点击开新窗口欣赏该FLASH动画![全屏欣赏]
http://play1.wasu.cn/1Ekq.swf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29 14:21:00 [只看该作者]

[央视财经评论]—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20120821)

 

(二) 我的社区能养老吗?

    社区养老:它是指老人住在家庭里,在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承担一些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比如社区办老年饭桌、送餐上门、家庭病床、料理家务等。社区养老当前面临哪些问题?有哪些国际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该为推进社区养老做些什么?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史小诺和著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张鸿共同评论。

    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加速,经营捉襟见肘,社区养老机构能否解老人燃眉之急?

    苏州沧浪区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现在有180位服务员,每天人们都可以从电脑屏幕上看到实际的工作人数,现在他们的用工情况已经处于满负荷状态。几乎每天都有人和他们联系要求提供服务,但他们却无法满足。

    路忠(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副主任):从6月份到现在,我们各个服务站上报上来的数据,到目前已经有60户左右的老人等待着要延伸增加他们的服务。

    今年以来,居家乐每周都会派人到劳务市场去招工,但每次效果都不理想。

    谢云(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主管):难,非常非常难。

    记者:有多难?

    谢云(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主管):反正我这一阵都是空门,一个也没招到。

    服务员录用后的工资每个月是2100块钱,和一般家政公司工资水平大体相当,但许多人觉得老人比较难伺候、事情多就不愿意来了。

    应聘者:老人是病瘫的,相对坐起来很困难,睡在床上,翻身给他擦。

    居家乐也想提高员工工资水平,但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一小时家政服务标准是15元,一个员工每天工作6个小时。一天创造的价值是90元,每月按照23个工作日计算,一个月一个员工创造的价值是2070元,员工每月工资为2100元。(表)企业还要为员工上社保,加起来一个员工要三千一到三千二百元.如果单算这笔帐,养老服务中心肯定是经营不下去的,不过地方政府对他们有扶持政策,每年补贴总额达400万元,综合算来盈亏大体平衡,但要想给家政服务员提高工资就不太可能了。

    路忠(苏州市沧浪区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副主任):关键是公益性的收费标准,但是它是企业化运作的成本,结果导致了这样一个亏损的矛盾就出现了。

    2009年这家养老服务机构做起了商品配送,他们为老人配送的粮油食品要低于市场价格,不收送货费,也不收企业的费用,负责人希望能迅速扩大服务规模,等规模大了,他们就有资本和企业谈判,赚取企业一定的服务费。

    张鸿:很多老人不得不自己面对自己的养老问题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举一个例子,92岁的王爷爷要照顾52岁的智障儿子,还要照顾自己84岁有脑血栓的老伴,王爷爷感到力不从心,他们一家人的生活费不到3000块钱。这个我看了以后觉得特别痛心,这是现在社区养老或者是居家养老面临的困境,王爷爷在北京,北京相对来说还是各种保障比较完善的,可能一些贫困地区还做不到这些。这个王爷爷有2000块钱的退休金,他老伴有政府的80岁以上的补贴是270多块钱,这个儿子有一个残疾人的保障700多块钱,当然保证层次不是特别高,但是都有。

    我们再看社区养老的服务,也是和王大爷一样力不从心,为什么?因为必须得有足够收费的东西,我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现在招人也很困难,整个的运作也很困难。现在我们只能说,如果政府保障水平更高的话,比如补贴更多的话,可能会好一些。有很多王爷爷这样的老人不得不自己面对自己的养老问题。其实我们很难把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完全分开,比如王大爷这种情况,就需要社区养老来补充。

    马光远:居家养老不可能完全的实现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在王爷爷的观念里,他老伴和他智障儿子的养老,仍然是他自己来完成。92岁的王爷爷是家里的顶梁柱,他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这是一个困难集中的家庭,也特别典型。也就是说,很多人要么遇到这种情况,要么遇到他家里的某一个情况,而且这个案例本身还把现在社区养老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都能折射出来。比如社区服务人员每天到他家里工作3个小时,但收费只有660块钱,这在北京应该是相当便宜的,而且记者去他们家里采访以前,他们是叫不来人的,因为社区服务的人手不够,这个社区养老的机构每年亏损18万。

    一方面,社区养老机构非常为难,经费不足,面临亏损,人员不足,同时,需要去养老的这些老人面临同样的困境,所以这个案例本身把现在中国社区养老所有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或者我们需要解决的困难全部体现了。事实上,以后完全的实现居家养老,按照现在的家庭结构可能不现实,现在一个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孩子,白天还要上班。从我们的期待来讲,可能觉得居家养老还是我们的传统,不愿意老了以后到一些社会机构去,但是未来,如果我们的社区养老这一块发展不起来,那么我们可能面临直接从家到养老院的一个路径。

    张鸿: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的方式让利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除去政府的补贴,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也想通过老年人这样一个受众群体,来发展一些别的产业。比如北京的养老服务机构的收支结构是这样,去年一年收入34万,支出52万,收入来源主要是各类基金会、非盈利机构会给它钱,占到40%到50%;政府购买,包括老龄办给5万块钱一年,区政府给8万块钱,街道给几千块钱,能够有30%左右的收入;剩下就是老人的收费,是三到五万。支出的最大一块是人员工资,因为它和普通的家政还不一样,需要非常强的专业技能,尤其对一些不能动的老人。我们建议要减免他的税收,就是5.5%的营业税和2.5%的所得税,如果有利润,就还有20%的所得税,这个成本也占了不小的费用支出。还有一块,政府已经给了一些让利的房租,一家3.5万房租费,房租费已经把老人收费的那块抵掉了,这样算下来一年亏18万。现在对它来说,如果政府的补贴能够和基金会给的钱差不多,我就可以维持下去。当然前提是政府愿意让利,让利方式也可以是通过税收减免的方式,才能鼓励他继续运营下去。

    马光远:社区养老的相关政策不到位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社区养老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社区养老的内涵、外延似乎很简单,政府扶持再加上一些社会的机构等等,大家一块来养老,但是社区养老的设计蓝图本身还不清楚。比如社区养老里,政府应该承担什么?社区养老本身是一个盈利机构,还是一个福利机构,或者是一个半福利机构?在整个社区养老体系里,政府应该给社区养老提供什么样的政策,提供什么样的便利,社区应该做什么?等等……而且很多的政策本身都需要打一个问号,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矛盾,事实上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我以前接触过一些民办的养老机构,无论是养老院,还是社区养老等等,大家总感觉到政策不到位。比如究竟在税收方面有什么政策?很多养老机构谈到亏损,比如在北方,冬天的取暖费很高,那么取暖费能不能有一些优惠?因为老人的取暖费免不了。就全国来讲,社区养老真的要建起来的话,仅仅靠非盈利机构的捐赠是不可能的。那么下一步怎么样吸引民间资本的进入?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机构不是来做慈善的,而是来赚钱的,所以政府要在政策层面让利,这是必须去做的。我们今天谈社区养老,我们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概念,但是没有把这个概念变成一个设计图,没有把这个设计图变成一个漂亮的大厦。

    此外,有很多的民间资本跟我说未来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就是白发经济、银发经济,但是他们不敢投入,为什么?因为有很多政策不明确,所以现在当务之急,一方面政府可能要考虑未来为社区养老,比如考虑财政拨多少钱的问题。另一方面,政策的边界何在?政策怎么样进行优惠?这个架子搭不起来,困难还是会存在。

    就近、方便、实惠,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如何实现广覆盖?

    张鸿:要让养老机构之间存在良性的竞争关系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发达国家有很多经验。比如日本,他们首先有硬约束,日本从60年代就有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等等,还有一些社区的要求,比如在建小区的时候,要求有相关的配套,一个社区里面应该有一个养老机构。这就需要有更多的钱进入,需要多层次的投资方式。

    首先政府要投钱,这是必然的,但是政府用来兜底的,我们鼓励更多的公益机构进入这里面来,要给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包括我们要鼓励一些想在这里面挣钱的资本进来,更应该给它各种优惠政策。国外很多的养老机构都是企业和慈善组织做的,那么一个大的企业为什么愿意做这个?因为他投入社区养老机构的这些钱可以在税前免税,所以他更愿意把钱投入这里面,还能增强自己企业的信用。那么政府要做的是什么?一个是兜底,比如比较基层的一个服务应该让政府来买单,更多的政府掏钱。还有,为了鼓励更多的企业进来,还要有竞争。比如北京已经试行养老券,退休了,一人一个月100块钱,拿这个券当钱花,那些养老机构之间也存在这种竞争的关系,有一个良性的循环,才能让养老的产业壮大起来。

    马光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问题,当我们进入老龄社会以后,我们发现老年人养老地方非常少。第一在硬件上,我们能不能强制要求?既然我们推行社区养老,能不能强制性的要求每一个社区在建立的时候,根据社区的人口要配备相应未来为老年人活动的设施以及医疗设施等等,这是必要的一部分。事实上政府不需要承担很多的成本,我们现在的物业费完全能够覆盖这部分。

    此外,在软件层面,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大家的认识有一个飞跃,就是养老产业化,产业化本身意味着什么?养老完全靠政府不可能,也就是说未来必须给大家提供差异化、多元、多渠道、多路径的一个养老的途径,比如有很多的富人需要高端养老环境,那就把这个交给私人,让他赚钱。另一部分人, 80%,甚至100%恐怕得靠政府,不可能靠那些想赚钱的养老机构。作为养老产业,我们提出来这么多年,而且我们已经进入养老化社会以后,我们真正的蓝图何在?政府在哪个层面应该做?应该做什么?社会化的资本应该做什么?包括2010年提出的民间投资36条里其中有一条也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

    陈章明:子女的部分公积金可以用于养老

    (香港安老事务委员会主席《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们的养老体系跟世界比较起来,大概是中上的一个水平,在它的背后有中央公积金的支援,这个支援包括三方面的投放:一方面是个人的投放,另外是社区的投放,还有就是政府的投放,三方面的支援投放在内,支援还是足够。但是有些时候就是有大病等等,可能是因病致贫的情况出现,那怎么处理?在新加坡就是可以有跨代的一个补偿,这个补偿就是从公积金方面,他的子女如果爸爸妈妈的公积金不够养老,就可以把子女的公积金部分转给他的爸爸妈妈。

    张鸿:要使养老社区覆盖半数以上农村社区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建设的队伍得掏钱。全国2011到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里明确规定关于社区养老是,重点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推进增强养老服务功能,使日间照料社区覆盖半数以上农村社区。我们有目标,就要把目标变成现实,这需要技术层面的分解,我更希望在产业化的规划一个目标上,或者振兴规划上,我们能看到它的分解路线。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29 14:39:00 [只看该作者]

[央视财经评论]—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三) 民营养老院难办,怎么办?

(20120822)

点击开新窗口欣赏该FLASH动画![全屏欣赏]
http://play1.wasu.cn/1E0x.swf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29 14:43:00 [只看该作者]

[央视财经评论]—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20120822)

 

(三) 民营养老院难办,怎么办?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现在已经超过1.85亿。养老需求在逐渐增加,但一些地方养老院出现了一床难求的局面,也有很多人说养老院特别难办,难题到底出在哪里?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特邀评论员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杨燕绥、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入不敷出,部分民营养老院经营步履维艰,我们该为民营养老院做些什么?

    76岁的喜欢轮滑的刘翼鹰老人为他的老母亲,96岁高龄的老人寻找养老院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按说76岁、96岁的这两位老人都应该是在养老院颐养天年的年纪,他们遇到了什么样的状况?这两位老人退休之后的月收入一共是600块钱。而整个江西赣州,也就是两位老人的家乡,最便宜的养老院也要一个月900块钱,也就是说两位老人收入加在一块还不够供养一个老人进养老院的,但整个江西赣州很多的养老院空置率挺高的,没有人来住。一方面是想住进养老院的人住不进养老院;另一方面却是养老院有床位没有人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冰火两重天的情况?问题出在了哪里?

    杨燕绥:我们最需要的是官办民营的养老院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这是个结构性的问题,建设养老院有三种类型,第一种叫官办官营,就是政府办政府管;第二种叫政府办民营;第三种叫民办民营。第一种类型管的是穷人,以上这两位老人应该住到这种政府办政府管的养老院里去。但是在中国,这种还比较少,尤其是它主要针对鳏寡孤独,所以在当地,可能这两个老人还不够鳏寡孤独,这种养老院比较少,而且有资格审查,服务也相对差。第三种当然是富人的了,民办民营,有钱你去买高档服务。

    实际上,真正养老院最需要大量的还是中间这部分,就是官办民营,政府跟非政府合作。合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政府用地皮,政府盖养老院,然后请专业的养老经营集团,像现在的物业集团,它来经营养老事业。第二种是给你地皮,你自己办可以有点税收优惠,甚至有点补贴,那你就自己办自己营,政府来帮助你,当然这是小规模的。最好的还是政府占地皮盖养老院,我们的土地是国有的,因为老龄化了,所以就拿出一些土地来让政府盖养老院,聘请专业的养老经营集团,这是大头。

    张鸿:大部分老人接受不了民营养老院的价格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很多人会关心,说为什么刘大爷的退休金也没有什么,因为他原来是一个民间的轮滑爱好者,年轻的时候靠轮滑挣一些钱,基本上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他现在只能靠低保,所以两个人才600块钱,但是他滑着轮滑去找的绝大多数是民营养老院,民营养老院不可能长期低于成本的给你,这样,在价格上就没法谈得拢,就这个案例是不可能有一个妥协的办法的,所以现在这个问题非常纠结。那么有没有可能让他以房养老?很不幸,这两位老人住在廉租房里,所以他的房子也不能以资产的方式变成养老的一个资产。

    上海:王林珠是上海浦东沈庄绿园养老院的院长,每天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养老院处理日常工作,她还要兼做护理工的工作照料老人,她当过医生,还能给老人看病,当前,最让她心烦的是这家成立了10多年的养老院,成否还能撑下去。

    王林珠(上海沈庄绿园养老院院长):每个月要亏损七八千块。

    记者:现在有政府补贴吗?

    王林珠:没有,政府没有补贴呀。所以我们要开不下去了呀,真的。我去年工资自己拿1600。

    记者调查,在上海浦东65家民营的养老院的空置率超过30%。大部分民营养老院都处于维持经营或微利的状态。

    深圳:叶志良是深圳南山区一家民办养老院的经理,他正在为自己养老院的一辆已经跑了11年的汽车犯愁。

    叶志良(深圳市敬夕阳颐养院院长):现在这个车已经用了十一年不能再用了,包括开办到现在,我们院很多设施都是一样的。到十年都是要更替的。

    杭州:她叫李青,曾经是一名出租车司机,2004年她半路转行,租用了小区的几间房,开起了一家民办养老院,不过现实远比她想象得艰难。2006年,在杭州民政局和街道办事处的协调下,李青的爱心之家接管了两栋三层楼高的敬老院,同时,两栋楼的租金也被优惠到五万元一年。

    李青(杭州市别墅区爱心老年之家院长):到了这以后,这个房租给我非常便宜,所以说我非常有信心。

    陈国民(杭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实行一次性床位,新增床位进行补贴,和你这个机构运行了以后,进行运行补贴,两项补贴。如果说是每一年你这个民办养老机构,我们增加的床位数是3000张的话,补贴的额度每年是在四千万左右。

    杨燕绥:将来越来越多的老人都会进养老院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中国这样一个将近14亿人口的大国,又在迅速的老龄化,所以将来养老大量需要的还是民营养老院。现在人们对养老院的需求好像不是特别大,就是4%的人愿意进养老院,是因为现在还有孩子回家看看,还能买得起小时工的服务,还有老伴,所以这个居家还是个家,当这三个条件没有了,那这个家就是黑洞了。所以在这时候,实际上40%以上的人都会进养老院。

    如果以后没有孩子回家看看了,老伴又没有了,小时工又买不起了,那还是家吗?所以我们以后会从4%到40%,甚至50%,60%,70%的人需要进养老院。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养老院的发展是非常大的一块。现在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国家现在还缺乏养老服务设施,养老产业的整体规划,所以民营养老院到底怎么用地,到底怎么税收?政府到底要不要补贴他们?我们在这个方面缺乏规划。如果有了规划,城市一块土地做养老事业,即使小产权归公以后也做养老事业,或者从个人产权里把它赎买过来,要给办养老院的人一个定心丸;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服务,老年的餐饮、服务、私人医生、护工等等这些服务,如果都是个体提供,那么成本会非常的高,如果国家面对老龄化,有老年服务产业链条,那么这样的养老院办起来的成本也会降低,所以关键的两个问题是,缺乏规划,服务昂贵。

    张鸿:地方政府规划养老院的意愿并不强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规划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我接触了很多地方的民营养老院的院长,基本上都反映一个问题,因为他们多数用的都是集体土地,因为集体土地便宜,原来都在城外面,或者在城中村的地方,但随着城镇化进度的越来越快,很多地方开始拆迁,一拆迁,他拿到的补偿就很少。所以他要继续想做的话,就得继续往远的地方搬,因为继续在这个地方用更贵的钱来租房子,这个成本就受不了。所以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问题,包括人工成本,养老院现在请护理工非常难,因为护理工其实比普通家政人员的技术水平高,所以他的收入水平要比那些人高,但是这个成本民营养老院很难支付。

    此外,在政府的意愿上,非常遗憾的是,很多地方政府规划养老院的意愿并不强。关于规划的内生的主动性,地方政府太弱了,因为我那块地本来是可以拍卖出去盖商品房的,那是带来收入的,带来GDP的,但是我免费给你,我不仅要少了这个收入,我还要持续地不断地给你养老的补贴,这从现在的政绩考核体系上来说,地方政府官员的主动性显然是要弱于我直接把这块地拿出去拍卖。

    我国民营养老院的发展方向在哪儿?国外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杨燕绥:急功暴利的公司绝对不能进入养老行业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在美国,最漂亮,整齐的公寓,而且在城市里非常好的位置,因为上车,买东西都比较方便,而不是把老人都弄到山沟里去,因为那土地便宜,不是的,这些地方都是老年公寓,这样的土地是政府的,甚至公寓也是政府盖的,但是经营老年服务事业却是民营的专业集团,而这些民营专业集团等于是老年服务采购的龙头,因为他们为老年人进行同质化的采购,所以他们就可以对打造服务链条,比如生产早餐、晚餐以及医生服务等等都可以团购,这样大家就形成一个老年服务链条,这是一种最好的模式。

    在瑞典,瑞典的义工是一种时间银行,香港也是这样,叫时间银行。瑞典的中学生,高中生,大学生下了课就到那个社区去了,然后用可视镜头跟老人对话,俩小时对话四个,然后老年人有什么需求记下来,最后把记录交给社区,他们是不收费的,那么为什么坚持这么干?他会说国家有纪录,我今天做了,明天就有人为我服务,所以这是一种时间银行。

    其实还有很多专业化服务,这些专业化服务应该形成专业的老年服务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可以由老年公寓、保险公司,像日本的信托银行来集体团购形成,所以这里面两块非常关键,就是地皮。老年公寓这些固定资产是政府的,但经营是专业的养老金管理公司,或者养老服务管理公司,但是经营养老服务事业一律是微利的,因为税收可能是减免的。

    两种,一种是非盈利的,就是把成本收回来;一种是盈利的,但是应该是微利的,政府有一定的让税,急功暴利的公司进入养老事业是绝对不可以的。什么样的公司会进入这样的微利市场呢?首先看它有没有养老服务的专业性,然后它有没有能力去团购各种养老服务,把这个链条打造起来,最后让人感觉到什么呢?就是政府放心,老人买得起,老人满意,然后公司微利也能经营下去,这三方都满意这事就可以了。企业是要逐利的,但是这个利有暴利和微利。这样一个老年服务它有准公共品的价值,所以只能是微利的,急功暴利是绝对不要让他进来的,因为进来以后会造成政府不放心,老百姓不满意。

    张鸿:民营养老院 梦想很难照进现实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中国这些民营养老院其实都是微利的,很多都不盈利,比如江西的那个养老院,其实从09年到现在,他砸了600多万在里面了,到现在还没看到利,连微利都没看到。所以在这个时候,政府要用自己的努力,让企业减少一些成本,不管你是提供土地,提供房子,还是减免税等等,让企业的成本降下来,盈利的可能就会增加。我们是有政策的,但是现在据我接触的这些养老院的园长,院长,他们反应的情况是,政策很难照进现实。

    比如民政部门出的政策,养老院跟收电费的人来说,电费应该减免,但他说我们电力归发改委管,民政部门的政策我不执行,所以这些政策很难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来。有一个市里的09年城市污水处理收费的改革方案写到,大中小学公立医疗,幼儿园,托儿所,养老院,敬老院等等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单位免征污水处理费,然后这些养老院就不行,因为必须得是事业单位,民营养老院就不能减免,但是你知道养老院在用水和污水的份额是多少吗?这几乎占到了支出的6%,因为老年人要不停的洗洗涮涮,所以这个成本就是很大的成本,但是因为歧视性的政策,所以民营养老院享受不了。

    陈章明:在香港 养老的钱很大一部分由政府提供

    (香港安老事务委员会主席《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全港大概有的安老院私人和公立的大概是700多所,私人的大概500多所,政府的200多所,在私人(安老院)里头的老人,大概是6成左右,所以香港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就是养老院大部分的,有超过6成的老人,是住进私人的安老院去。但是另外一个方面看养老的钱从哪里来?很大的部分是从政府来的,虽然说政府补贴津贴的机构,大概是200多所,但是500多所私人(养老)机构里头,其实大概是有4成多是有政府的补贴的。所以就算是住在私人老人院的老人,他们每个月政府都要给钱补助。

    张鸿:要减少民营养老院的负担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们现在呼吁的就是什么?就是既然政府明白了,要用我们的努力来减少这些民营养老院的负担,让他们争取有微利,哪怕是微利,我们要让这些政策真的是具体可行的政策。

    杨燕绥:我们的养老政策太空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们的政策都有,但是太空,所以需要配套,但是关于配套,我们政府也要做一点进步,就是多龙制水,信息辅导。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小平鱼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111 积分:630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8/31 15:1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29 14:52:00 [只看该作者]

从我个人讲,以后还是得去敬老院,靠儿女是不可行的,靠自己,总有力不从心的一天。

前几年父母在的时候,我关注过一些敬老院的情况。

市内有几个好的,是政府办的,离家近,条件又好,如:第一、第五社会福利院、西城银铃中心等,但人满为患,根本排不上队。

郊区也有一些很不错的,但不少是企业或私人办的,收费较高;还有一些是县乡政府办的,条件参差不齐,就要细细去比较了。

郊区的普遍有空床位,所以,我想趁着自己还不太老,多看几个地方,为自己选个合适的。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盖头坪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541 积分:24440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9/10/25 18:4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29 14:54:00 [只看该作者]

我跟着你!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29 15:16:00 [只看该作者]

    这个央视二套的专题节目《明天我们如何养老》,昨天播到第六集。感觉对养老问题讲得比较透彻,把社会当下所存在的一些焦点都提到百姓大众面前。因为没能全部看到,所以想都集中在这哒儿介,供俺们这拨儿准老年人们参考和思考。

    每个人具体情况不同,养老方式也会不尽相同,但如何来养老能够较好地安享自己晚年,不仅出于自我角度考虑,还必须依靠整个社会整体观念的升华,以及顺应发展的趋势,综合各项因素,选择最佳方案。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29 15:19:00 [只看该作者]

   视频是不是没出来呀?这儿机器怂、网速差,想快弄出来不灵。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总数 97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