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延河水 → 茶坊随笔


  共有348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茶坊随笔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树人
  2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1 积分:154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6 6:3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 20:50:00 [只看该作者]

 

往 事 如 烟

作者:张树人

 

十一。知青生活

 

 

我是一九六九年元月来到延安地区富县茶坊公社插队的,当年被分配在茶坊大队茶坊生产队。茶坊大队包括茶坊生产队和小泉坡生产队。我们队就在茶坊街里,小泉坡生产队则要走五里山路才能到。小泉坡队知青一直是在窑洞里居住。我们队知青一直住在土坯房里。刚来茶坊插队的时侯,我们先是由队里临时安置在大队党支部书记樊支书家暂时栖身。老支书家是临街的房子,隔壁紧挨着茶坊邮局。插队那会儿,由于茶坊是公社所在地且又交通便利,常有南来北往的北京知青在我们这儿打尖儿歇脚。一来二去的我们还真认识了不少知青,时间久了竟还略有了些小名气。我辗转回城多年以后,曾有幸参加富县知青聚会,还碰到过若干知青提起茶坊邮局旁边,我们队的那个知青点呢。

在老支书家住了约有一年左右光景,队里利用上级拨付的知青建房经费和安家费单独建起了土坯房。我们队这些知青就搬到新落成的土坯房屋里居住了。看官看到这里必会问及土坯房为何物,待小子慢慢道来。若论起陕北民居来,堪称历史悠久,其典型代表当然非窑洞莫属。除此之外,砖混房,土坯房,干打垒房等形制亦比比皆是。说起当地乡民来,尽管生活贫困拮据,甚而家无隔夜粮,但依当地习俗,老乡们对住房建造却绝不苟且。据小子当年之亲身经历,当地至少有土坯房和干打垒房两种形式,在下都曾有幸参与干过,因此对其建造之情形略知一二。例如老乡们若要打算建土坯房,平时就须利用农余时间备料,其中包括建房用的土坯砖,柁,梁,柱,檩条,门窗等木活用料以及灰,沙,石,瓦等建材辅料。待备齐这些材料后,再寻个农闲时节,请若干工匠加之队里乡民帮忙,有个十天八天新房就落成了。其次,述及干打垒建房较之土坯房则略有不同,四面起墙并不用事先准备砖坯之类,直接在画好线且平好的墙基础上,用杉篙两侧固定,然后填入黄土,用石杵分层夯实,继而逐渐往上移动杉篙,再填黄土夯实,循环往复直至规定高度。墙基础或用三合土逐层夯实,或采用砖石结构。房屋内外起墙皆可照此办理,其余工程备料和建造程序与土坯房大体上差不多,集中建造时间相比建土坯房略长些,亦需十天半月方能建成。

知青点的知青们和乡民们一样,平日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先前有一段时间,队里考虑我们这些北京娃初来乍到,独立起火做饭可能有些困难,每天会派一名婆姨来帮我们做饭,以便带带我们。之后,我们知青们自己轮流排班做饭,劈柴和担水等力气活儿平时还是由男知青们主动来做。劈柴劈好码放成垛,用水则须出外去担。我们通常去附近的水井去挑水。若论起吃水来茶坊街里还算好,不似其他队特别是塬上如此困难。我们队水井不算深,也就七,八米深,把桶放下去后舀了水再靠辘轳摇上来。若是做饭喝水要求水质好点,我们就挑着水桶走个大约不到两里山道去挑泉水。说起做饭来,我比队里其他知青特别是女知青们着实差得很多。但是毕竟需要诸位知青轮流做,躲是躲不过去的。通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总算掌握了些烹饪基本技法,好歹儿能把饭菜做熟给大伙儿准备停当。好在每天只是熬粥,蒸馍之类,晚饭按当地习俗有时候做些络,搅团或杂面面条(当地乡民俗称晚餐为喝汤,实在是因缺粮所致,晚餐以稀为主)。夏天我们在知青自留地里弄点菜,冬天则以积酸菜为主,年复一年大致如此。限于条件艰苦,并无什么肉蛋鱼菜之类需要经常料理。我们熬粥一般是小米和棒茬粥居多,有时作些菜汤,暑热时熬些绿豆汤。我记得那会儿熬棒茬粥时总会搁点碱面,熟的毕竟快些。小锅熬粥,大锅自然就蒸馍了,这两样总归是必不可少的。所谓蒸馍我们一般是蒸玉米面和糜子面为主,有时也在玉米面里加点豆面,小米面或者蒸点小米饭等。吃白面馍和大米饭的时候很少,因为队里种小麦特别是稻子数量有限。蒸馍的程序基本上都差不多,面活好后揉成条状,撒点布面捋直,继而用刀均匀切块并整齐码放到蒸屉上。此时要注意的是需保持锅里是温水,灶洞里只可是小火烘着,大约十五分钟左右,揭开锅盖看馍如果已经发了,再开始大火上汽蒸。这样蒸出来的馍特别是玉米面馍口感与白面馒头一般无二。加之我们在农村时吃的粮食都是新粮,其口味儿绝非陈粮可比。直到今天,当年那蒸馍的口感回忆起来仍觉齿颊留香,可惜的是我们回城以后就再没有什么机会吃到新粮了。

偶有一日,忽遇队里老乡言语说,刚刚去城里方向的公路上撞死一只狗,我等闻听此言来了兴致,思量去看看是否可弄点狗肉来。于是乎我自告奋勇提了把刀就去了。待我等来到老乡言说的地点,果见一只狗已赫然被撞死在地,不禁心生悲悯之情,遂望空默祷且口中念念有词,祈愿此狗早升西方极乐世界,修成正果位列仙班。祷毕复又叹曰:呜呼!尊犬既已如此,已然无可挽回。虑及我等饥肠碌碌,久无油水嬴弱不堪,今权且借此聊以果腹,扪心自问实属无奈。苍天在上我等只是学那少林和尚狗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之故事,还望仙犬怜悯我等苍生,万望恕罪云云。待我等言毕心中豁然,乃持刀将狗肉和两只后腿卸下擎回。大伙见到擎回的狗肉皆心中畅快,人人面带喜色,个个踊跃操持。后腿儿等处自然斩块红烧小火慢炖,其余肉嫩之处则细细剁成臊子,打馅儿和面包成饺子,紧锣密鼓热热闹闹的恰似过年一般。待狗肉炖熟煮好,我等风卷残云,饱餐一顿,直吃得脑门子倍亮,鼻洼鬓角往下流汗,皆曰似此等美味只应天上有。

看官阅及此处,必会问及陕北特色食品颇多何故未见提及?其实我们平时有时也吃,但一般都是老乡们作了,给我们拿来些大伙尝尝,并非我等日常为主的饮食。逢年过节特别是农历春节则非比寻常,家家扫炕刷房,穿新衣置办年货,走亲访友热热闹闹的。队里亦会派人帮我们准备下过年的吃食。软黄米面包粘豆包,每个包好的豆包托片梨树叶上屉蒸;软黄米面活好擀成小饼炸油糕;玉米面对上些黄豆面,柴火烧鏊锅摊黄儿;积酸菜,炖猪肉等也忙活了几天。准备下的年节吃食数量之多,两礼拜不做饭都行了。到了年节正日子前后,我等知青由于平日里就和乡亲们和睦相处,水乳交融,感情颇深,此时又恰逢年节,乡亲们之热情我等几无招架之功。早起尚未及洗漱,已有乡民扣扉,必得立约知青随其家中就席,待要起身又有乡民进户热邀,只得婉言谢曰:待去完此家定依约赴彼家云云。如此情景几乎每日必去若干家,连续若干天方稍歇息。

队里乡亲们有时候遇有婚姻嫁娶之事,亦时常约请知青参加和帮忙。婚嫁之事自然是乡民家中之大事,必得十分重视。据小子观察和了解,青年男女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龄,若依当地习俗,一般仍沿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俗,双方一经谈定即为定婚。届时男方则必送彩礼,除衣物饰品等彩礼外,尚有人民币数百元乃至更多些不等。说什么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你情我愿浓情蜜意之类,实是鲜见此等光景。婚前男女双方见面很少,因家境贫寒换亲之事亦属平常。女方陪嫁亦是习俗之必需,视家境之不同无非箱笼椅柜被褥等等。说起当地女子来却也手巧,平时织布绣花为多数女子必修之课。绣花主要以肚兜儿和鞋垫为主,肚兜儿和鞋垫自然也是要送情郎的。

青年男女择吉成婚之日,村里乡民们也热闹非凡。唱喜歌送贺礼自不在话下,一帮青年小伙子,姑娘媳妇们都来打趣儿和布置新房,或到灶房帮忙。娃娃们更是里屋外屋,院里院外的窜来窜去,加之灶房里叮叮当当忙个不停,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受邀知青则是负责记账收受贺礼等里外帮忙张罗。待新郎新娘行礼已毕,诸如介绍婚恋情况等程序自不待言,接下来挨桌敬酒递烟发喜糖亦必不可少。此时,喜宴数桌乃至十数桌早已人影瞳瞳,推杯换盏,吆五喝六,高潮迭起。若说起这置办席面内中有讲究,宴请亲朋好友面子上要说得过去,但苦于当地乡民生活拮据,经济负担又不能太重。若论起打理婚宴,大厨们心中有数,喝酒所需下酒凉菜自然要有,无非花生米,积酸菜之类。热菜则一道一道上,且上一道撤一道,看起来碗碗有肉,但皆为以菜打底儿,菜面儿上盖肉。乡民们亦心知肚明,家家皆如此这般实是不足为奇。待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十余道菜已然尝过,末了但见一道肉丸子菜肴端上来,众人知晓此乃席散谢客之意,于是各尝一粒丸子,纷纷起身辞谢离席。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树人
  2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1 积分:154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6 6:3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 20:51:00 [只看该作者]

 

往 事 如 烟

作者:张树人

 

十二。瓜园记事

 

在茶坊街南面紧西头儿队里有块瓜地,约莫有十亩地,种的是香瓜。我在队里时,当地乡民都俗称香瓜为小瓜。为了看官明白,小子在本文还是称香瓜。我们队瓜园的东边紧挨着一条土路。这条土路由茶坊街里出来往南,与小泉坡下来的土路汇合后,再绕过古周峁就到了去县城的渡口。瓜园的北面,西面和南面都是崖畔,崖畔的下面就是滔滔的洛河。

瓜园的种植,队里会统一安排劳力耕种。日常的照料管理则是由一个队里的瓜把式负责。等瓜地接近快开园的时候,队里会另外派人协助开园。自从知青来这里插队以后,每年开园就都派我们协助开园了。看官须知选派知青协助看园子有若干好处,内中除了可以帮助瓜把式一起打理瓜园以外,最重要的是掌称卖瓜和记账收钱。说起当地乡民看园子,毕竟与当地枝枝杈杈的有扯不清的关系,碍不过的情面,得罪不起的公社干部。乡民们日晒雨淋风餐露宿的好不容易种点瓜,一年到头儿的实指望有些收入,年底分红时社员们能落下点油盐酱醋钱,谁知却不够打发人情的。所以队里通常都会选派知青撂地儿看园子,情形就会好很多,除偶有知青造访需给予适当照顾以外,阁下尽管放心,说什么关系情面,别说你是什么公社干部,你就是多么高的头头脑脑也得把钱付清走人。

插队头年儿初夏,队里派我到瓜园帮忙。我和瓜农俩人拾掇园子。老瓜农就是队里的乡亲,我们平时关系处的非常好。我接了任务以后,来到瓜地里放眼一看,园子里已然满地爬满翠绿的瓜秧,金黄色的花朵争先绽放且散发着淡淡的幽香。走进园子,靠近园子的东头儿有个看瓜的窝棚。窝棚是用树干和树枝搭起来的,采用的若干根用作桩脚和横撑的树干则明显要粗壮些,以便于承重。整个窝棚靠桩脚支撑离地约有尺余,大约为避免雨季地面潮湿及鼠窜虫爬等状况。窝棚的顶部为枝条搭成的人字形构架,再用秸秆,麦草,塑料布之类密铺扎紧以避风雨。平日里,日间我跟在老瓜农后面掐尖打蔓,除草松土,浇水施肥,侍弄秧苗,虽烈日炎炎,劳作辛苦,但休息歇凉自由自在,却也怡然自得。

斗转星移。眼瞅着香瓜陆续开始成熟了,心里亦充满了丰收的喜悦。说起香瓜来,我们所种的香瓜乃是一种当地的品种,并非现如今城里农贸市场所见的黄金瓜,绿宝石,伊丽莎白之类的品种。当地的这种香瓜瓜皮浅绿发白,成熟时局部略呈浅黄色,吃起来脆甜爽口,阁下尽可连皮吃,瓜皮并无苦味。天热时,若把瓜放一段时间再吃,瓜肉会变面变沙,口味也很不错。待日后几经辗转回京多年后,我和妻有时常到农贸市场买菜,顺便也逛逛水果摊,亦曾留心寻觅我在茶坊插队时种过和吃过的的那种香瓜,却再也没有寻见过。农贸市场里有时候倒是有一种和在茶坊时所种的类似的瓜,瓜色偏白,个儿也大,瓜皮味道却有些发苦,我常常怀疑难不成茶坊的香瓜被改良了么?

清晨,我披着破棉袄从窝棚里钻出来。陕北这地方是高原山区,昼夜气候温差比较大,晌午时分骄阳似火,早晚却又需穿得厚些。站在窝棚前,跟前地里的瓜秧叶片上结着晶莹的露珠,往远处山梁上看去,东方已露出鱼肚白色,山顶轮廓清晰可辨。北坡上队里出工的钟声在山里回响。我照例挎了个篓子往园子西头走,去把那些已陆续开始成熟的香瓜摘下来,然后集中到窝棚跟前就可以随时对外卖了。每天早起摘瓜我必得寻一,二个熟的绝好的香瓜,吃起来那真是又脆又甜还透着一股凉劲儿,等到了晌午气温上来了,瓜就被晒得没那个脆劲儿和凉劲儿了。

由于瓜地紧邻通往县城的交通要道,且正值盛夏,香瓜还是很好卖的。价格么就听老瓜农的,他比较有经验。我们商定完价格后,他有时就去地里忙了,实际上也是避免一些熟人的麻烦。我呢就在瓜棚前找个阴凉地坐着,守株待兔擎等着掌称卖瓜了。有时候碰到来的人不多,我们就都在地里忙活。待买瓜的主儿来了吆喝一声,我们再过去张罗不迟。但凡遇有来买瓜的我等自然欢迎品尝,热情服务也少不了,加之天气暑热香瓜销售的畅快,心中亦十分欢喜。当地乡民和过往行人来窝棚跟前买瓜,见“掌柜”的是知青,也都十分客气,并无很多讨价还价,挑三拣四的主儿。一来香瓜确实不错也没什么可挑的;二来我等也绝不斤斤计较,秤杆儿上适当的多饶上点儿,无不面露笑容满意而去。偶有时遇有那个色的想吃白食沾点便宜甚或讨价还价纠缠不清之辈,我等知青或讥笑嘲讽,甚或声色俱厉示以颜色,那些厮等亦绝不敢辩,均铩羽落荒而去。前文曾述及,难得有那知青路过进得窝棚来,情况则有不同。须知我等知青见面,颇有些“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虽从未曾谋面,却似曾相识,必得相互亲近,热情攀谈一番。我等自然少不了盛情邀请吃瓜,临走则还要坚持带走一些。那些知青朋友担心给我带来麻烦再三推辞,无奈碍不过盛情,又见那老瓜农亦热情相送,方才慨然受之拱手致谢而别。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树人
  2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1 积分:154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6 6:3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 20:52:00 [只看该作者]

 

往 事 如 烟

作者:张树人

 

十三。寻驴记事

 

我们生产队的场院在茶坊汽车站的后身儿。场院的的西侧是饲养室。饲养室面朝东,为南北向的一排饲养棚。饲养室里由南起沿着过道走先是牛圈,继而是驴棚。过道的尽北头,右手通向饲养室栅栏门,正对的则是饲养员住的地方,左手边是储存牲口草料的饲养棚,里边还放着铡刀,铁锹,木叉之类的工具。我印象里生产队拢共养了15头牛和7匹驴,由一个饲养员老汉负责日常管理,需要集中铡草准备饲料时,队里会另外派人来。我也曾经在饲养室里干过,主要是帮着铡草。我们队的7匹驴里有一匹与众不同,显得格外高大肥壮,大概是喂养的好,毛色黑又亮,其明显的标志是驴的两只耳朵都短一截,好像曾经被剪过,但不知道是为什么。这匹驴的外号叫“大叫驴”,一提起“大叫驴”队里老乡们都知道。

有一天的夜里,大叫驴在饲养室里被人偷走了。饲养员发现驴丢了惊出一身冷汗,赶忙告诉了生产队长。队长带了几个人到饲养室详细了解了情况,又认真踏勘了现场。大伙又聚在一起分析了各种可能性。毕竟驴丢了在生产队里那绝对是大事,乡民们高度重视自不必说。话说此事经过乡民缜密研究,加之乡民们对当地风土人情,地理状况,街景集市无不知晓,料定驴被偷走后在集市卖掉的可能性很大,乃决定即刻派出几路人马分别出发寻驴,或沿洛河赴甘泉,延安集市查访,或往东去牛武和交道塬方向探寻,县城方向亦派出了队伍。过不两日,牛武,交道和县城等方向派去的人均无功而返。乡民们闻听于此无不面露失望的神情。众人正绝望之时,忽见公社派人过来传言,言说接到延安方向打来的电话,驴已找到且偷驴贼也已被擒获,现在正往回返呢。乡民们闻听此言,皆大喜过望。我亦以手加额叹曰:如此幸运捉得此贼,实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待到晚间,远赴延安寻驴的人马押着贼,牵着驴凯旋回来了。乡亲们早已等候多时,见状皆胡啦啦地围了上去,纷纷问寒问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有人接过大叫驴的缰绳,牵到大伙儿跟前,几日不见乡亲们无不觉得亲切,抚摸不已皆言瘦了。大叫驴似通人性亦摇头摆尾欢喜非常。大伙再闪目寻那偷驴的贼,仔细观瞧是何许人如此大胆。近前一看那贼已然被五花大绑,显得个子瘦小,年龄约在40岁上下,眼睛却显得滴溜溜乱转,一看便知绝非那良善之辈。乡民们见到此贼无不怒火填膺,个个攘臂踹腿,口中“狗日的”如何如何骂不绝口。若非队里干部等拦着,那贼必被揍扁,饶是如此已是挨了若干拳脚。

看看天色已晚,队里决定将那偷驴贼暂押到饲养室,留下几人夜间轮流值守,待第二天一早就解送县里看守所,其余大伙看看无事就都陆续散了。我呢留下值守,到夜半丑时换班的时候,我就在饲养室歇了。黄梁梦做得正香,猛然间听得有人高喊:“快追啊!贼娃子跑啦!”我闻听此言一骨碌身儿爬起来,窜到饲养室外,借着月色放眼望去,果然见一人前面跑,两个社员在后面狂追。未及多想我亦撒丫子追上去。若要论起跑步来,队里等闲人手绝不是知青的对手,话不多时我已追过队里的那两个老乡,迅速接近那个贼娃子。那贼沿着去城里的方向刚好跑到古周峁坡下的路北边,见后面追的急促,也是慌不择路见眼前是个崖畔,乃纵身跳下,跳下后一下没站稳摔了一个马趴。说时迟那时快,我这时业已赶到,紧接着跃下崖畔,没等那贼爬起来就将其按住。此时但见那贼已然上气不接下气只剩下喘气了,等到后面两个社员赶到,掏出绳子又将那贼这回捆了个结实。我等也靠着田埂休息了会儿,看看天色已有些蒙蒙亮了,相互之间简单商量了一下,觉着夜长梦多索性就不再押回去了,反正已经离去县城的摆渡不远了,就直接把那偷驴的贼扭送到县里看守所去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树人
  2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1 积分:154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6 6:3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 20:57:00 [只看该作者]

往 事 如 烟

作者:张树人

 

十四.茶坊落户


 

 

     当年知识青年如果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政府都会按照有关规定给生产队拨付些安置费,用于补贴知青住房建设,添置必要的灶具农具等。但是那会儿讲究的是贯彻领袖指示精神不能过夜,具备条件的要执行,不具备条件的也要先执行,而且执行起来犹如迅雷不及掩耳。因而,实际情况就变成了一切都是先执行,至于执行以后会有什么问题乃至会产生什么后果都是到时候再说了。你想想《人民日报》是1968年12月22日发表的领袖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转瞬之间,我们这些知识青年已然于1969年1月19日踏上了去延安插队的征程。如此仓促,列位看官可想而知,对于承担安置知青任务的县,公社,乃至生产队根本就没有时间做好建房等相关准备工作。乡亲们都是以最大的热情,乃至克服了很多困难,方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和安置了我们这些北京娃。
     1969年元月,我们刚到茶坊生产队插队的时候,就是因为上述原因临时安置在社员的家里居住的。这一点小子在《知青生活》一文中已经说过是住在大队党支部书记家。当时,我们几个男生就住在老支书家院门的左侧,女生则住在进入院门里边右侧的房间,老支书一家则挤住在院门里边左侧的房间。男生的房间门是临街的,屋里面积不大,大约有8平方米左右,差不多进门就得上炕。晚上和乡亲们一样,我们也都逐渐适应了头朝外并排就寝的习惯。茶坊邮局就在我们宿舍的左侧隔壁。那会儿小子经常会去邮局翻翻有没有自己的信。人在他乡日子久了,就会真切的感受到家书抵万金的滋味。好在我们在队里的时候,乡亲们对我们却是关怀备至,极是热情,着实令人感佩不已。平日里,我们如果遇到什么困难,队里和乡亲们都会看到眼里记在心上,常常是还没有等到我们说呢,队里就已经作了安排了。到了晚间或空闲时,乡亲们也会时常来串门儿聊天,相互之间竟处得很是热络呢。冬季的时候,炕烧得很暖和,尽管临街的木板门四处漏风,但是只要是钻进被窝里却还是很舒服。不过有那么几次,火炕烧得热了点,竟热的屁股都不敢沾炕,只得把被子掀开晾会儿再说了。据小子听说其他队里有的知青因烧炕烧得过热,也有将褥子烧糊的。到了严寒期,陕北的气候极其寒冷,即便是在屋里比起屋外头也好不了多少,夜里起床也要有不避寒冷的勇气。列位看官可要知道被窝内外绝对是冰火两重天呢,待踮着脚摸着黑找着鞋,浑身冻得哆哆嗦嗦的,上下牙床止不住的打架,好歹儿吸溜着冷气办完事需迅疾窜回被窝,否则再待一会就会有一种马上要被冻僵的感觉。
     小子在村里的时候,对当地的土炕多少有些了解。基本上当地的土炕有两种,一种是用事先打好的土坯砖砌的,还有一种是搁石板铺就的。土坯砖砌的炕热的慢但是凉的也慢,保暖性能要好一些。石板炕则刚好相反,热的快凉的也快,保暖性差一些。我们在老支书家住的炕就是石板炕。不过甭管是哪种炕尤其是石板炕,烧炕的时候都要特别注意压住火苗,尽量避免明火,讲究得是保持暗火慢慢烘着,灶口再拿块儿石板或是砖头适当挡着点儿风口,实际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控制氧气的供给量。这样作既能节省柴火,而且又能保持火炕的一个舒适温度。烧炕这种事儿说起来容易,只有亲身经历实际锻炼方能摸着点儿门儿。我们那时候烧炕的柴火用得最多的是玉米秸秆轧成的寸段。这种秸秆铡成的寸段实际上是拿来喂牲口搭料用的,使完剩下来后就可以拿来烧炕了。为了照顾知青冬季烧炕取暖的需要,遇着烧柴有困难时,我们就可以到队里的饲养场去挑上点秸秆,以补充柴火的不足。我那会也曾多次去挑秸秆,挑秸秆的篓子是用荆条编的,直径竟有2尺有余,装满秸秆后挑起来一边一个,挑起来那架势就如同二郎担山一般,颤颤悠悠的好不威风。别看秸秆挑起来两大篓子似乎挺唬人的,其实秸秆这东西比起挑别的东西来可要轻的多了。
为了解决知青冬季吃菜的问题,乡亲们每年都会帮助我们积些酸菜,腌菜缸之类的基本生活资料队里也都帮着我们准备好了。逢秋末冬初的时候,知青就在乡亲们的指导下,将白菜略微清洗摘去老帮,然后用刀把白菜整棵地剖成两半,再搁到开水里稍微烫一下备用。待白菜放凉以后,将白菜在腌菜缸内一层一层的码好,每层间可以适当洒些盐(其实不撒也无所谓),继而倒入凉水直到没过白菜,为防止漂浮再用石板把白菜给压上,最后找块塑料薄膜把缸口封好就行了。如此,以陕北的气候条件腌好酸菜,大约需要3到4周左右时间。
等到知青安置费拨下来以后,生产队按照上级要求专门组织人力为我们知青建了房,我们才从老书记家搬出来住进了知青点。新建的房子是木架结构土坯房,宅基地紧挨着队长的家。那时候,知青们和队长家由于住得很近,平日里相互关照和来往就比较多。那年,队长家老两口应该有50出头了。队长看起来眼睛炯炯有神,身板儿结实硬朗,平日里穿戴衣物总是非常干净整洁,浑身上下收拾的利利索索的,显得满精明干练的,举手投足的范儿能让人感觉到过去在部队里呆过。实情确实也是如此,队长解放前曾在赫赫有名的回民支队里干过,据说还曾经给马本斋当过卫士。闲暇时和队长在一起聊天的时候,队长偶而谈起过去在部队的事情,仍然感慨不已难以忘怀呢。队长的婆姨(平日里我们知青都亲切地称呼其为大娘)相比起队长来则显得苍老得多了,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她整日里屋里屋外的忙活,从未见有闲暇的时候。论起手头的活计来,无论是织布纺线,剪裁缝衣,绣花做鞋,还是地里的农活,磨坊点豆腐,灶台的厨艺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村里老老小小的提起来没有不竖大拇指的。原来曾觉得在农村下苦劳动自然要苍老的快些,和队长一家相处时间久了方知队长家里地经历亦十分坎坷。老两口原来曾有一个独子,省吃俭用呕心沥血的,好不容易将其培养成人,且已娶妻成家。本指望一家人能苦尽甘来,和和睦睦,红红火火的过日子,谁知儿子外出时在水库用炸药炸鱼,竟遭不幸以致命丧黄泉,老两口老年丧子,其打击可想而知,叫大娘一家如何不苍老呢。

书说简短,自打知青搬来以后,知青点的知青们和队长一家相处的可以说是亲如一家。队长和队长的婆姨对我们的生活起居等处处关心备至,特别是大娘平日里问寒问暖,为我们缝缝补补的没少忙活。知青们也如同部队驻扎一样,亦对老两口敬重有加,常常帮着洒扫庭院,挑水劈柴等干点活儿。记得有一次,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给病倒了,那次病的还挺重,发烧烧得我迷迷糊糊的,只是一个劲儿得想喝水,大娘放在我枕边炕席上的两暖壶开水,好像时间不长我就都给喝光了。之后回想起来,我曾经很纳闷儿,当时那么开的水我怎么就喝下去了呢?印象中,小子自打记事起从来没有病得这么重过,感觉浑身疼痛无力,几乎没有任何意识。大娘见状着急了,先是将队里的赤脚医生叫来,说是急症还是送公社卫生院吧。大娘眼见我瘫软无力起不来床,加之卫生院离这里并不远,就叫赤脚医生在我这儿先看护着,她就赶忙跑到卫生院请大夫去了。还算不错,没有多大会儿公社医院的一位老大夫背着药箱来了。小子在迷糊中只是感觉到老大夫先是取出一根巨型针筒,给我推了一针葡萄糖,随着葡萄糖缓缓的推入的过程,我就感觉到头脑随之渐渐清醒了许多。之后,老大夫又为我采取了些针灸疗法,最怪异的是在我肚子上竟还扎了六针,不知是有什么说法。总之,治疗之后没多久,我的病就开始逐渐好转了。小子躺在炕上爬不起来的那几天,大娘一家嘘寒问暖,送吃送喝,忙里忙外的没少操心,亲生父母亦不过如此而已。40多年过去了,小子每念及此皆感铭肺腑,魂牵梦绕难以忘怀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树人
  2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1 积分:154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6 6:3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 21:00:00 [只看该作者]

往 事 如 烟

作者:张树人

 

十五.难忘的日子

     陕北的冬天真可谓是寒风彻骨,滴水成冰的季节啊!早上起来,小子见水缸没水,就挑起水桶到井台去提水,待打上水来,伸手去拎住水桶时,有时候手竟能粘在水桶的提手上。我那会出门或披件旧大衣,或穿件破棉袄,常常会像乡亲们那样在腰上系上根草绳,好歹挡挡风寒。头上若是不戴上顶带护耳的棉帽子,耳朵非冻掉了不可。两只手自然须戴上棉手套御寒,更多的时候,我则是索性将双手交叉拢到袖子里取暖。怪不得小子见那当地乡民,习惯于穿免档裤,且扎住裤脚,揣手缩脖的形象,原是御寒的缘故呢。
隆冬季节,若是遇有雪天,看官可见那雪花鹅毛也似纷纷扬扬随风飘舞,宛如那扯棉抛絮般连绵不断,铺天盖地呢。其间,君可登高极目远眺天穹山峦已成混沌世界,碍难以分际;寥廓旷野荒原无分塬峁沟梁,千山万壑尽落得茫茫一片白雪皑皑。山间小道上原本就人迹稀少,此时更是踪迹皆无。唯见林木间裸露的干枯的枝头上,蜷缩着若干只乌鸦,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公路上,偶而可以见到沿着山道碾冰压雪蹒跚爬行的车辆,车轮子上则无一例外地装上了防滑链。
      1969年冬季的时候,各队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纷纷整饬和建立健全民兵组织,贯彻和落实中央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文件精神,依县,公社,大队体制需分别按团,营,连等体系构建民兵组织。我们大队自然也不例外,亦仿效建立。大队除了成立民兵连以外,还按上级规定组建了武装基干民兵班,由公社人武部酌情配发武器。小子有幸被指定为武装基干民兵班班长。记得同队的另一位女知青李师担当了大队民兵连的副连长,并被选派参加了上级统一组织的民兵训练和业务骨干培训。李师参加完培训后,回队时还带回些训练器材,于是就在知青点先指导我们这些人操练了一下。那天训练的时候,大家每人擎了一把木质模拟枪,按照训练要求练习持枪,拨刺,突刺,跨步枪托击打等技术动作。本来练这些东西倒也无所谓,关键这会儿是冬天,小子原想气候如此寒冷,参加训练活动活动必能暖和暖和,谁知手握住的木枪竟似握住枚冰块,心中暗暗叫苦,好歹练了几个回合,非但体温没有丝毫增加,反倒是觉得手已然冻得毫无知觉,几乎连枪杆都握不住了。小子偷觑其余知青特别是李师等女知青,看起来竟似若无其事一般,您说怪不怪呢?而且,李师非但如此,还认真作示范演示,逐个给大伙纠正动作,俨然久经沙场的老手。小子见状心中暗自惭愧,思量同为城里来此下乡知青,如何我辈却狼狈若此?原想着放弃不练了,这下反倒觉得不好意思了,只得瘦驴拉硬屎硬撑着,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表情,待勉强坚持到结束训练,方急忙找个背人处搓手跺脚捂耳朵去了。
     前文说过,因为我是武装基干民兵班班长,公社人武部给武装基干民兵班配发了若干枪支。有一段时间,我曾手里持有两支步枪。枪都是旧枪,一支是三八式步枪,另外一只是七九口径步枪,俗称“汉阳造”。后来,村里老乡们不知是在哪年淘井时,曾从井里掏出一把刺刀来,拿给我们试了一下,刚好是三八式步枪的配置就留下了。有了枪就想得瑟得瑟,小子有时傍晚去小泉坡就背上枪带上狗,夜走山路时自觉胆气壮了不少。我们插队那会儿,人武部为了加强民兵实战训练,还专门组织武装基干民兵进行了一次实弹射击。实弹射击是在去小泉坡路上的一个山沟里进行的,当时射击使的枪是用的半自动步枪,这也是我第一次领教和使用半自动步枪。

     1969年11月5日,根据对当时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判断,人民日报曾发表《注意工作方法》的社论。社论指出“要考虑到全局。一切工作都要从‘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个战略思想出发,用这个观点观察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这就是全局观念”。因此从1969年12月开始,各地各单位按照上级关于在国内建设中则要切实做好战备工作,要进一步挖深防空掩体,加强粮食储备的指示精神,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搞人防工程建设,挖防空壕,建防空洞,修筑战备设施,储备粮食和布匹,形成了全民搞战备的运动。从而将所谓“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热浪推向了又一个高潮,那会儿几乎各单位和解放军部队都挖了各种各样的“防空洞”。无一例外,我们当时即使是在生产队,也得贯彻上级指示精神组织挖了防空洞。我记得是在北山的一个山洼里选址挖的。之所以选这里,是因为这个地方乡亲们居住的还算相对集中一些,便于战时群众防空的需要。我也参加了挖防空洞的工程。陕北高原是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广袤的地层覆盖着厚厚的黄土。而且黄土质地细密,结构稳定且立而不倒,非常便于开掘施工 。但是,由于是冬季施工,所以先得将已经冻瓷实的足有尺把厚的地表土,用镐和钁艰难破开,往下深挖铲平坡面,再剔线找好墙立面,继而按照当地挖掘窑洞的章法横向掘进,挖出来的黄土就直接垫坡了。坑道的高度大约一人来高,宽约有1米5左右。在坑道里施工开始时,工作面狭窄站不开人,几个人就轮流作业,待掘进一段以后人工就可调度开了。有的在前面倒班开掘,有的负责剔线找平面,有的则负责将黄土运出去及时清理工作面,倒也步骤清晰,协调有序。我在坑道里干了几天之后,又被队里派去积肥了。往后,防空洞又挖了多深,进展情况如何我就再没有回去过也没有问过,只知道没过多久由于政治气候的变化,挖防空洞的事也就烟消云散了。
     还是那年的冬天,解放军的一支部队拉练去延安路过茶坊,在我们这里驻扎了几天。有一个班战士就住在我们隔壁老乡的家里。也巧了,这个班战士是部队的篮球队。嘿!你瞧这个儿,个个得有1米九左右。他们住在这里,招来不少赞叹的目光和看热闹的,着实引来不少的动静儿。战士们住到乡亲们家里,整天介扫院子,劈柴,挑水的没少干活儿。屋里屋外见着人大爷长大娘短的叫着显得格外亲热,透着军民鱼水般的情份儿,小子亲眼所见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打心底儿里往外的佩服人家。我等知青和部队战士亦是一见如故,如同异乡见到了亲人,不知为什么似乎就有那说不完的话。战士们驻扎的第三天,篮球队的同志就去了一趟县城。下午回来以后,我们碰到一起闲聊。问起去县里的情况,他们说和县里的篮球队打了一场友谊赛。我顺嘴儿问了句胜负如何,战士们哈哈一笑,说大伙儿都轮流上场打了打,赢了100分,瞧说话的语气,似乎显得很平常和轻松。部队的同志驻扎的这几天,我们之间你来我往的相处的还挺不错的呢。末了战士们临开拔的时候,还专门邀请我们过去,一起吃了一顿热腾腾的狗肉。别看我们就相处了短短的这么几天功夫,相互之间竟还多少有些留恋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树人
  2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1 积分:154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6 6:3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 21:02:00 [只看该作者]

 

往 事 如 烟

作者:张树人

 

 

 

十六.地皮儿

 

现如今人们把吃野菜看成是一种讲究,甚或是一种养生时尚,其实当野菜摆到饭店里的餐桌上时,往往在价格上可并不便宜呢。记得小子在乡下插队的时候,乡亲们吃起野菜来,可绝没有什么闲情逸致可言。那些婆姨和女子娃们,闲暇时间或是于地里的农活歇晌时,趁空挎个篮子掂个小铲,在山洼野地里稍带着挖点野菜,比如苦菜,荠菜,马齿笕之类。野菜擎回家后,先是摘洗干净,焯水,刀切之后或凉拌,或熬菜粥,或兑上些玉米面做搅团等。乡民们弄点野菜,无非是聊以充饥,以此饱腹,惦着好歹挣扎着熬过春荒而已。说起野菜来,我在小泉坡溪水边,还曾看到过长着不少的野芹菜。从形态上看,野芹菜的茎干纤细而且有棱,与韭苔倒有些类似,当时小子还曾纳闷,何不称之为野韭苔不是更贴切么?待尝过之后,方感到其口感的确有些芹菜的味道。如此,山区里的野菜林林总总,品种虽多,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一种当地称之为“地皮儿”的野菜。

所谓地皮儿,当地也有叫做地软或地耳的。据小子看来不妨叫做地耳或地木耳似乎显得更为贴切些。原因就在于地皮儿这种东西,无论是它的外形还是色泽,几乎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木耳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地皮儿朵叶的轮廓比起木耳来略微小些,其厚度略微薄些,吃起来不如木耳更加筋道罢了。我们插队那会儿,每年夏秋季节气温都比较高,时遇雷雨滂沱或细雨连绵的天气,受到雨季的影响,山坳内和沟壑间云雾壅塞,潮气浓重。待雨过天晴之后,看官如稍加留意,就可在溪水流经的河滩附近,或周边山坡上的草丛中找到地皮儿。地皮儿是在草丛里滋生出来的,如果气温,湿度等条件适宜特别是刚下过雨后,则生长极其迅速,繁衍时则紧贴着地面向四周蔓延,往往找到了就会是一簇簇的,甚或是连成一片,数量还挺多的呢。此时的地皮儿,有如水发的木耳,晶莹润滑,你尽可放下篮子捡拾,运气好的话一会就可以捡拾一篮子。不过看官须谨记,捡拾地皮儿必须抓紧时间,切记不可延误。否则的话,太阳公公出来照射时间一长,地皮儿很快就会被晒得干缩了,如同化了一般踪迹皆无,再去寻觅就势比登天了。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正所谓老话所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可叹人间天道轮回,世事沧桑,又有谁能料想到如今,野菜竟成待客之佳肴,养生保健之必备,甚而药膳饮食之上品呢。当年乡亲们不过是用来果腹,且雨后随处可见的地皮儿,如今竟身价倍增今非昔比了。据小子了解,专家认为地皮儿性寒,味甘,有滋阴润肺,清热收敛,益气明目之功效。如鲜炒常食,可治夜盲和牙痛;用白糖浸泡凉食,可医脱肛;与糯米,鸡汤熬粥,补血益气;将其焙干研末调菜油外敷,可疗烫伤,足见地皮儿既可食用和药膳食疗,又可用于入药,用途广泛且功效显著。

地皮儿入菜还是一种营养价值很丰富的野生美味。在营养价值方面,它同木耳、发菜等不相上下,甚至比木耳还要略强一些。据小子查阅《陕西特产---陕西地耳》等相关资料,方知地皮儿的利用前景广阔,现代科学工作者,甚至还在探索其在宇航食品中的价值。在食用菌王国,地皮儿虽没有黑木耳、银耳那样名贵,然而古往今来,它是人们特别是乡间人喜爱的美食,堪称席上奇馔。它味鲜,有特殊的香味。地皮儿入馔,可以凉拌、热炒、熘烩、作汤、作馅,可荤可素,味道均佳。地皮儿以鸡汤下食,滑脆鲜美,味佳甘香,堪称山蔬第一品;若以精猪肉烹炒,食之鲜透齿颊,满口生香,尤其用鸡汤汆之,更是味盖参汤。据说著名的“陕西四色包子”,就是用猪肉、大油、白糖和地皮儿四种佐料作的馅。其次,历来与天津狗不理包子;上海水煎包、扬州蟹黄包子并驾齐名的“陕西地软包子”,里面的馅,就是以地皮儿为主料,配以豆腐和大葱,并辅之以香油、姜末、花椒及盐、味精等调料做成的。陕西传统名菜“醪糟醅烩葛仙米”,就是用地皮儿与醪糟醅烩制成的,亦曾是宴席上不可多得的佳肴。如此,地皮儿入菜,成就诸多菜品,不胜枚举矣!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树人
  2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1 积分:154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6 6:3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 21:04:00 [只看该作者]

 

 

往 事 如 烟

作者:张树人

 

十七.苍    

 

 

 

城里与乡下原本就是扯不断的联系,常常是城里刚有点动静,甚至连城里人可能都还不知道,或者还没有搞清楚是什么事儿呢,乡下已经不知传成什么样了。俗话说:若闻城里事,需问乡里人。说的就是人们内心长期期盼的东西,抑或是渴望实现的愿望,即便是上级没有正式部署,哪怕就仅仅是只言片语呢,于是乎各种小道消息,传言甚或是谣言,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口口相传不胫而走,在街里坊间或明或暗,或隐或现,添油加醋,真假难辨的迅速传播。

小子自从1969年元月19日离开北京到陕北插队,转眼间已经跨入第三个年头了。开春以来,小子就枝枝蔓蔓的听到不少传言。传言大抵不过是说,上级有关部门可能要在插队满两年以上的知识青年中,陆续开展招工,招生等工作。说句老实话,到农村参加农业劳动这几年,整天昏昏噩噩的听不到什么正道儿来的消息,信息来源的渠道相当闭塞,即便是有也极其限。原因就在于乡下根本就没有条件能够看到报纸或是听到广播,也没有多少人手里拥有半导体收音机,生产队里更没有条件安装各家各户连在一起的话匣子。小子等虽号称“知识青年”,在深山落户所遇境况如此又怎能奢望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呢。所谓有限的信息来源不过是来自于上级层层传达,直到生产队这一级时方才有幸知晓,或通过知青家长及亲朋好友之间的信函往来可略知一二,或有那所谓“消息灵通人士”口传心授及坊间传言辗转得知。知青招工这类消息,大约是从小子插队的头天起就没有断过。有时候扯闲篇时,乡亲们常说,我们毕竟是农民没有啥办法,你们是城里来的和我们不一样,你们下来插队也就是来锻炼锻炼,时间肯定长不了,早早晚晚的还是得走啊!之后,事情的发展最后也的确是这样,此是后话不提。总归是这段时间以来,忽而传言县里某某单位招工,忽而又传延安地区有招工考虑等等,不过从未见过真渣儿,听多了也就渐渐地懈怠了。再者说了,若是真遇上当地招工的情况,小子或许还真得考虑考虑去不去呢。

前边说过,唯今年开春以后,传言似乎刮得比以往猛些,听起来也更像是真的。显见得招工的消息,在知青群落中引发了些许期盼和希望,犹如一潭平静的湖水激起了涟漪并逐渐地扩散开来。其实依小子的见识,无论传言交织混杂难辨真伪也好,私底下钻营打探议论纷纷也好,即便是白日里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夜晚被窝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又能奈何,唯有听天由命而已!身处于“文化革命”的年代里,我辈知青更多的是迷惘和困惑,整日里被那浑浊的“革命”洪流抛过来颠过去,恰似一叶孤舟随波逐流,虽勉力挣扎呼号于惊涛骇浪间,竟是宛如蚍蜉般莫能逆势,唯有望空徒然慨叹,如此情势又有谁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呢?在那动乱的年代里,老百姓奢望寻觅一条生存或安稳之路,可又有谁能透过那纷扰的社会乱像,看清社会乃至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呢?我辈知青离开繁华的都市,远赴边疆来到地处高原山区的穷乡僻壤。小子感受最深的就是亲身看到和体验到了什么叫苍生,什么是老百姓真实的生活状况和他们人生的命运。据小子查询,苍生:寓意不过是指草木丛生之处而已。古有称之为刘良者注曰:“苍生,百姓也。”小子近来似乎听说有本书的名字叫《苍天在上》,甚至还被拍成同名电视连续剧,似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小子并未浏览过此书,也没有看过这部同名电视连续剧,只是觉得单就这书名来说,就足以引发我等深思与感慨。在当年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乃至当今社会的各级管理者们不妨以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戒,时时扪心自问,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心中唯有“黔首”,“苍生”的利益而念念不忘,是否真的感受到了肩负“苍天在上”的重托和压力,是否真的以践行人民的公仆为己任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树人
  2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1 积分:154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6 6:3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 21:04:00 [只看该作者]

 

往 事 如 烟

作者:张树人

 

十八.广阔天地

 

传说自神农氏发明农耕技术以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至今已经延续数千年了。小子来延安插队已有些时日,自然免不了入乡随俗,闻鸡启扉,踏月回庐,亦逐渐习以为常了。《易经·系辞》说,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小子想那神农氏发明耜耒等农具,开创农业之先河,绝想不到后世子孙,却仍袭刀耕火种,牲畜踩场,连枷脱粒等祖宗成法,至今弄得连温饱问题都没能解决,真是愧对祖先呢!话虽是如此,其实我辈身处穷乡僻壤亦不甘于碌碌无为,私下里也常常思量,既是已然响应号召来了,而且还被称之为“知识青年”,总归是应该有点想法,有些作为,好歹也得为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尽点微薄之力吧!

.玉米

说句老实话,在乡亲们的眼里,知识青年毕竟是从城里来的,堪称是见多识广有点墨水的。当时队里也挺注重发挥知青的作用,曾派我们队的知青李师到县农技站,进行过短期农业技术的培训学习。我们几个知青也曾过河到北校场农技站,向人家请教和咨询有关问题。那时候,站里的工作人员接待我们非常热心,回答咨询也很耐心细致。小子还记得,我们队曾经在川地里试种过玉米的优良品种,头年的玉米种子就是县农技站支持的。为了保持玉米的遗传优势,防止种子的退化,队里还按照良种培育的要求,专门划出一块玉米籽的繁育地块儿。原因就在于种籽用地需要远离其他玉米地,从而有利于保持玉米品种的遗传优势。由于这种玉米耐寒抗旱,产量较高,比较适应陕北的生长环境,所以被列为县里重点推广的品种之一。据小子了解,县农技站为了繁育适于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在海南岛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块,专门是用来搞良种繁育的。之所以选在海南岛,原因就在于那里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气候,长夏无冬,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稻可三熟,菜满四季,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繁殖,极其有利于培育和选育优良品种。

.水稻

除了玉米以外,水稻的品种筛选试验工作我们也做过。因为我们队里当时有些平川地,又守着小泉坡和川口方向汇聚的溪水,就近引水浇灌还挺方便的,所以每年都会种些水稻。由于水质不错,而且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周期又较长,所以产的稻米吃起来口感相当不错。那会儿,我们觉得稻米虽然口感较好,但是产量却略嫌低些,相比起“日本矮”品种来秸秆要高出不少,而且穗头儿结粒儿也少得多。再者说秸秆长得高,不仅无端消耗养分也容易产生倒伏。农机站的意见是,考虑到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水稻生产因需要一定的灌溉条件,管理成本和技术难度也较高,因此暂时还不是重点选育推广项目。但是具备条件的川地,积极发展水稻生产仍有重要意义。农技站曾建议我们可多试种几个水稻品种,且做好观测记录,到收获时再对比考察一下产量,品质和耐寒,抗倒伏,抗病虫害以及管理成本等情况,届时可根据综合比对分析,再因地制宜择优确定推广品种。为此,农技站还帮助选择了若干水稻品种种子送给了我们。之后,我们将情况向队里汇报后,队里很是支持,随即划出一块地,而且还增派了人手和我们一起来做。整个实验过程还是蛮复杂的呢,先是育出水稻秧苗,规划灌溉系统和平整土地,按水稻品种分别划块儿将秧苗植入水田。为便于选育苗对照管理,还为每个水稻品种做了标记。

. 暖炕育苗

在先前参加培训过的李师带领下,我们也做过开春前的暖炕育苗试验工作。这种实验的目的是将农作物栽种期和收获期提前,对果蔬类作物的生产很有意义。搞这个项目的时候真挺不容易的,首先需要有个能够用来保持一定温度的地龙或叫暖炕。除了地龙以外,为了冬季保温的需要,还要用地膜搭架子覆盖,内部尚需足够空间以方便人员操作。实际上在小子看来,所谓的地龙和现在的蔬菜大棚的原理差不多,只不过限于当时的条件规模小很多,相比起大棚来也简陋许多而已。其次,我们用废报纸糊成直径五公分,高十公分左右的圆筒,需要糊很多呢;然后在圆筒里依次填入按比例配制好的营养土和种子,并将其在地龙上整齐排列,密集码放好。剩下的工作就是每天测量室温,再根据室温情况,及时往地龙内补充秸秆谷糠等柴火,适时给幼苗浇水补充水分,往地面喷水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大约一周到十天左右,种籽就会露头,继而伸枝展叶,叶片嫩绿萌发生气勃勃气象。再过上十天左右,就接上开春春耕时节了,此时只需直接将生长有幼苗的纸筒儿移栽到农田里就可以了。恕小子罗嗦,李师还带着我们一起搞过 920”的作物生长实验。所谓“920”是一种 植物生长激素,如果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后喷洒在农作物上,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发挥植物体内的生长潜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具体来说,“920”可以使植物细胞在50小时之内向纵向发展,植株迅速伸长。如果在制种田里喷洒,可以提高授粉几率,延长授粉时间,提高异交结实率,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效果相当显著呢。

时至今日,回想当年我们在插队的时候,能够和乡亲们一起,在县农技站和队里的支持下,无论是搞选种育苗还是搞优良品种的推广种植,对于改变传统农耕观念,逐步熟悉和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从而改变落后的农村面貌,都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所采取的措施和实施的具体步骤,都不同程度的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队里日后的农业发展,初步奠定了基础。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树人
  2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1 积分:154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6 6:3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 21:05:00 [只看该作者]

 

 

往 事 如 烟

作者:张树人

 

十九.乡间趣闻

 

岁月沧桑,夕阳几度。春风静静地消融了洛河河面漂浮的冰凌,乍暖还寒的河水唱着欢快的歌声,潺潺流淌汇入渭河,旋即又依偎着黄河母亲的博大胸怀曲折盘旋,历尽坎坷扑向那浩瀚的东海。北山南凹里的灌木丛林间,前几日还是干枯嶙峋的枝头上,竟已冒出些许嫩绿的新芽。山脊,路边和陇畔上钻出地面的小草儿沐浴着朝阳,贪婪地吸允着早春二月那清新的气息。塬峁川坡的农田里,积肥的架子车,驮粪的毛驴,耕地的黄牛间或夹杂着乡亲们吆喝的声音,脆响的鞭声回荡在山洼中。吆牛的陕北汉子那红彤彤的脸庞流着汗水,眼神里充满了对新的年景儿丰收的期盼,长满老茧的手扶着的犁把子在黄土地上划出了条条垄沟儿。垄沟内新翻出的黄土里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年复一年,乡亲们吆着牛耕田耙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播撒着希望的种子,也毫无顾忌的释放和宣泄着自己的情感。

说起当年村儿里吆牛耕地的场景儿来,小子在陕北插队时曾亲眼目睹,其平淡中频现地火爆热烈的场面竟十分了得呢。以小子拙眼看来,吆牛耕地的场景儿真可以说是充分体现和张扬了乡土文化的内涵甚或掺杂着些许糟粕。看官看到此处必会问及何故如是说,原来那帮村儿里的若干瓜怂驱牛耕地,无不精通于拿着牛打趣儿,借着牛说事儿,相互间讥讽笑骂极尽斗嘴之能事。驱牛耕种时,瓜怂们乃一边用鞭杆儿在牛身上挥来舞去虚张声势,偶尔间亦恶狠狠落鞭,且故作咬牙切齿状其实也未必是真抽,一边则口喷白沫嘟嘟囔囔“骂”不绝口,活脱脱就似对牛儿有那深仇大恨般。小子在旁冷眼细观,心想牛若有知亦会觉得蹊跷,如此这般受虐竟不知如何得罪了这帮瓜怂的先人呢。而且这些怂们,其训牛之用语无所不用其极,内中不少言语堪称龌龊和低俗,甚或是不堪入耳。每每逢到那耕种季节,驭牛的瓜怂们凑至一块儿就如同打了鸡血般精神抖擞,或互相取笑爆料儿花边新闻,或虚张声势编排故事交口贬损,无所不用其极。有时候相互间斗嘴激烈时,瓜怂们遣词造句念念有词狂喷若干时辰竟不重样儿。其“激战”场面极其热烈且不时发出轰然爆笑,颇有那当世之影帝周星驰饰演的包公子与妓院老鸨斗嘴之风采。在队里那会儿每年春耕的时侯,耕地的,耙地的,拿粪的,摇耧和撒种的少不得都要到齐,各路人马自然来得不少,遇有那斗嘴情景,但见那各色人等或在旁观战捂嘴偷笑,或插空参战敲个边鼓儿,或添油加醋推波助澜,或索性赤膊上阵鏖战起来。内中若干年轻的婆姨女子们闻听不堪或装作充耳未闻,或赧颜啐之,抑或有笑骂还击者。有一次斗嘴到高潮处,遇有那倒霉瓜怂出语不慎,言语中捎着内中一泼辣婆姨,这下可招祸了。但见那媳子柳眉倒竖,杏眼圆睁,继而招呼一帮女子将那瓜怂按倒在地,且竟然骑将上去将其胖揍一顿,直至那瓜怂再三讨饶,婆姨们方哄笑散去。此时旁观者已然是乐的叉了气儿。此经典场景亦传为日后不可多得之美谈矣。我辈知青既然来此插队,自然入乡随俗耳濡目染,免不了受此等乡土文化地日日熏陶,亦少不得被卷入拿牛讽喻说事儿的斗嘴之中。初时尚觉得言语低俗,难免有些张不开口,未及多时即习以为常,而且逐渐学着敲起了锣边儿掺和进去了,时间不长内中若干知青竟已熟练掌握个中技巧,诙谐笑骂起牛来挥洒自如,讥讽打趣那帮瓜怂们滔滔不绝且显得颇为老道,些许斗嘴高手上得阵来未及数合竟纷纷丢盔卸甲落荒而逃,频频摇头馁颜自愧不如矣。

在城里时,小子偶尔翻阅书报或者到电影院看电影,亲眼目睹所载之图片乃至影像作品,内中多有描述劳动人民战天斗地时的热火朝天的场面,有雄浑有力且热情奔放的劳动号子和引吭歌唱的生动情景。其中,尤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兴修水利的拍摄场面,只见工地上遍插彩旗,处处人潮汹涌,颇有那“遍地英雄下夕烟”,“六亿神州尽舜尧”,“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感觉。看起来,银幕中的建设者们雄赳赳气昂昂如同罗汉在世,金刚重生,或打钎或砸夯锤起夯落上下翻飞,或肩挑或推车快步流星往来穿梭,手持背负之重直似轻如鸿毛般,整个劳动场景竟是气壮山河,摄人心魄,感人肺腑着实令人难忘。待我辈知青来延安插队亲身体验劳作之艰辛后,方知文艺影视作品所描述的场景和实际参与战天斗地的情况竟是天壤之别。小子在农村日日劳作,几乎什么累活苦活都干过,也曾参加过洛河滚水坝地建设工作。据小子切身体会,莫说是挑土拉粪和背粮扛包,就说是锄草收麦等活茬儿,人若似影视作品宣传报道得那样干活儿,唯恐落后且全然不解张弛之道,只顾手脚并用紧着捯饬,如此“霸王硬上弓”,“瘦驴拉硬屎”般强弩着,其实是无论何人也坚持不了多一会儿就指定趴架了。就拿锄地来说吧,凡有经验者无不知晓干活需悠着点劲儿,分配好体力方能持之以恒,似这般愣头愣脑单凭一股猛劲儿干活纯属鲁莽行事,断不可取也。镜头下的如此干法全然是缺乏劳动规律的基本常识之举。小子以亲身经历体会,脱离实际的文艺宣传作品至多只能算是个虚幻的美丽气泡而已,实在是经不起劳动者地实践和检验。虽说“文革”那些年,文学艺术横遭摧残,凋敝殆尽,但是植根于民间的乡土文化则来源于劳动大众的生产实践活动,流淌于心田并发乎于自然,以劳动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活跃于民间,繁衍传承,充满活力且生生不息。据小子了解,诸如陕北道情,陕北秧歌,安塞腰鼓,秦腔,碗碗腔等自不必说,其实不少乡民们闲来无事或是在田间地头,都会吼上两句地方上流传的戏词儿。而且,有的村里甚至自己就能拉起个草台班子来,逢年过节时走村串户地自娱自乐。就是平时干活也离不了整上点节目,以利于步调统一,团结协作,调节气氛,催人奋发,使人忘掉疲劳,堪称工地一景儿呢。记得在洛河滚水坝建设工地干活那阵儿,小子就曾屡屡见那农民工们们联手砸夯时,粗犷有力地嗓音唱起的那劳动号子,抑扬顿挫颇具节奏感。所谓砸夯乃是以石夯为中心,对称四角各占一位工人以手拽绳,在领头儿的组织下同步移动或同步拉起和落下石夯,借以夯实坝面基础。其间领手领唱,其余和之,真真是声振寰宇气势如虹矣。多年以后小子曾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找到最接近当年劳动号子(参阅文章:劳动号子)的领夯词,并记下领夯词一首如下,供读者赏析: 

领:大家准备好哇,                  众:咳,把夯提起来呀。
      领:一夯接一夯啊,          众:夯夯有力量啊。

      领:一夯压半夯啊,          众:千万别空夯啊。

      领:大家使足劲呀,          众:唉嗨,唉嗨呀。

      领:大家要注意啊,          众:千万别砸脚啊。

      领:打夯要打实呀,         众:质量要第一呀。

      领:劲往一处使呀,         众:千万别溜号啊。

      领:保质又保量呀,         众:唉嗨,唉嗨哟。

其实据小子当年所见,作为一名有经验的领手,通常都极善于根据场景的变化,不拘一格,随心所欲,变化领词内容,全然无需死记硬背。众人和时其实和词多与领词是一致的,并非有什么区别,或索性直接以“唉嗨,唉嗨呀”应对,这样实际做起来就简单多了。

记得插队时在山坡上锄地,每人搂上两三垄苗,大伙儿并排标着膀子往前锄,有时候兴致使然就会有人出头儿,或者就推举一人领唱,其余人则一句递一句地跟着合唱。所唱曲调沿用的差不多都是陕北道情的调调儿,其节奏舒缓,高亢嘹亮,在山间回响绵远悠长。至今小子尚能嚎上两句,只不过词儿却是一句也记不起来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树人
  3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1 积分:154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6 6:3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 21:08:00 [只看该作者]

 

 

往 事 如 烟

作者:张树人

 

二十.走 出 深 山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从1969年元月19日离开北京来到陕北插队落户,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已然两年多了。前两天队长跟我说:咱们队是在茶坊街里,还紧邻着去延安的公路,车来人往的是个交通要道。因此,公社里要求我们配合“农业学大寨”搞搞宣传,看看有什么办法好歹也弄一弄,面子上看得过去就成。我考虑了一下说:这事儿好办,咱们就在山上弄个标语,这样南来北往的人都能看到不就行了。小子站到街里朝两边山上张望了一下,看到南山上有面坡如果写上字应该比较显眼,而且远远看去坡面也还算是平整,于是拿定主意就是它了。之后,小子回到队里扛了一把尖镢,提上半桶石灰就奔南山了。等到了地方其实干起来很简单,我先是拿步量了量,大体上规划了一下,估摸着三米左右见方一个字,然后字与字之间有个间隔就可以了。继而用撅头直接在坡面上抠出双线笔划来,为了远看更清晰些采用的是笔画较粗的黑体字。待字抠完以后又略微修整了一下,再提着桶沿着笔画走向均匀撒上石灰就大功告成了。等小子回到街里再往南山看时,“农业学大寨”五个字已经赫然在目了。

蒲月已尽,荷月渐至,眼瞅着川地里的麦子籽粒饱满,再过些日子就是夏收季节了。恰在这时候,从公社里传来了消息,说是有单位来招工了,正紧锣密鼓的操作这事呢。小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倒是真没什么太多想法。原因就在于消息是真是假先另当别论,传来传去的到底是什么单位招工,招工去干什么都说不清楚,怎么去啊?再者说了,就算是“天上掉馅饼”,砸到我们公社就有200多知青翘首以盼呢,难道我辈运气就那么好么?小子当时觉得这种事儿还是淡定点儿好,为此着急上火的也没什么用啊!于是,小子抱定了“车到山前必有路”和“天无绝人之路的念头儿,想着走一步看一步到时再说了。这种事儿也奇了,你越是不当回事吧,它还越是偏偏就来了,甚而容不得功夫让你思考呢!没过几天的功夫,记得小子那天还正在地里干活呢,就有人带过话来,说是单位招工的人来了要和大家见见面,就在知青点呢,你别干了赶紧过去吧!当时我听了以后,确实也没多想,琢磨着即是如此就先去看看再说吧!况且这些日子传言不少,到底是啥情况谁能说得清啊。等我回到知青点才知道大伙已经都到了,招工的同志正和大伙聊着呢。但见招工的同志和知青们热情交谈,气氛融洽如同见到亲朋好友。大伙见到我来了自然引见介绍,我见招工的同志讲起话来竟是熟悉的北京口音,加之受到场内热烈气氛的感染,顿时觉得亲切许多,犹如他乡遇故知。在闲聊过程中,小子多少了解了些情况。这次来招工的同志拢共是三个人,说是汉中100号信箱的。三个人里边儿,有一位是单位军宣队的,大伙都叫他朱队长;一位是单位人事组的,看起来年龄稍大些尊称为老李,还有一位是随队医生姓韩。说起这汉中100号信箱,小子只知道是北京的一个内迁单位,到底是干什么的我也没有机会详细咨询,只听大伙私下里猜测说这种有代号的单位应该是保密单位吧。那会儿,小子头脑简单也没见过啥世面就信以为真了。书说简短,闲话少叙。经过队里推荐,单位面试考察,政审体检之类程序,我被录取了。招工录取之后,小子全然没有什么特别兴奋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对招工单位的具体情况,毕竟觉得不是很托底儿。再者说了,虽然是离开了插队地点,但是转来转去的还是没有离开陕西啊!从陕北高原出来又一猛子扎到汉中盆地,而且北有秦岭,南有大巴山,看来这辈子难不成小子就跟山区干上了么?后来,直到我离开村里上了车,小子都没搞清楚去的单位到底是干什么的。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怎么会那么傻呢?参加工作这么大的事情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既然明知道有些事情没搞清楚,为什么不向招工单位的同志问问清楚呢,挺简单的事儿怎么就笨成这样呢,难不成鼻子底下没长嘴么?得亏去的单位情况还算不错,否则后悔药可是没得吃了。这是后话不提。我哪会儿决定去的原因,主要是觉得可以离开农村,而且能到城里参加工作挣工资了,将来能自己养活自己,也能好歹攒点钱孝敬父母抚养弟妹帮衬家里了。其次,小子想得也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幼稚,当时脑子里还琢磨呢,既然是决定去了,就权且到汉中去看看,真要是各方面情况不如意的话,那就把包袱卷儿一扛再回来吧,有啥了不得的!您瞅瞅我那会儿都想些什么,是不是很可笑呢?

说话就要离开茶坊了,倏忽而过却又刻骨铭心的插队生活。想我出生在山东,在上海度过儿童时期,小学、中学则是在北京就学,继而陕北插队,汉中建校,西安工作时间最长有20年之久,之后又辗转回到北京工作18年,直至退休。唯有在陕北插队这两年半的经历,至今小子魂牵梦绕难以忘怀。我走在茶坊街上,看着这熟悉的一切。茶坊邮局就在我们原先知青点的隔壁,那时候小子老是有事没事的就去趟邮局,反正也是方便的很,无非就是想翻翻有没有亲友的来信而已。邮局的东边是长途汽车站。车站的斜对过就是粮站。那是我们知青当年来到茶房后,吃的第一顿饭的地方。在这里开过欢迎会,交过公粮,也曾见识过粮站会计那精熟的业务。那家伙竟一只手边翻帐页边用笔记账,另一只手则将算盘珠子打得不停点儿的爆响,直看得我等瞠目结舌。街南边西头有队里的大车店。大车店进门以后,是停放大车的院落和牲口棚,临街的房子是供车把式等客人住宿用的。客房里面没别的就是通铺。住宿所需的被褥,则是根据客人的要求和数量到街对过有家茶坊旅店去临时租用。也想不起是什么原因了,我还曾在大车店里住过呢。在充满小叶子烟草刺鼻的浑浊气味中,小子和那些南来北往的各色老客们挤了几晚。记得我等也曾在大车店院里,看过公社里的知青们组织的宣传队表演的节目。好像是演的“白毛女”等节目,那晚上来了不少人观看。演到悲惨处,由于演员表演十分投入竟至泣不成声,场内观众们亦被情绪感染而唏嘘不已。不过,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倒是其中扮演狗腿子的一位知青,其形象及做派实在是逼真,举手投足活脱脱就是个狗腿子,至今回想起来仍令人忍俊不禁呢。大车店的左边是队里开设的钢磨坊,大约是我们来队后第二年开始对外营业的。有了钢磨坊后就方便多了,粮食磨面或者拉棒碴时,只需要拿着粮食到钢磨坊直接按比例换面就行了。大车店的右侧是茶坊街上唯一的一家餐馆,餐馆里经营的自然都是些家常菜,原本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但是自打知青来插队以后,南来北往或路过或赶集的知青,都爱到这个小店里坐坐,顺便打打牙祭解解馋,一来二去的倒是把小店的生意给照顾了。店里其它的菜倒也平常,不过是“猪八样”再辅之以土豆罗卜等菜蔬而已,唯有一道菜在知青部落中却是小有声名,这道菜就是葱爆海参。据小子看来,倒不是因为这家餐馆做的菜有多么好,只是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这种店不过也就是个乡下的路边小店,居然会有当时人们视之为高级菜品的葱爆海参,要知道这种菜当时在大城市也不多见,想来着实令人有些诧异呢。饶是如此,小子来此插队近三年,实在是因为囊中羞涩竟从未舍得光顾过这家饭馆,倒是每每见到不少知青相约进店,猜拳行令,杯盘狼藉地搓上一顿,小子偶尔在窗外窥见亦颇觉羡慕不已呢。之后,小子曾听进店吃过的知青形容,葱爆海参这道菜确实有,只不过是这里的大师傅刀工着实不错,楞将那少许海参用刀切的雪片儿也似薄,烧完以后海参看起来显得还挺多呢!

说话要离开茶坊了,宛如第二故乡的眷恋之情却油然升起。小子立于茶坊西头洛河边的崖畔上,俯视那新落成不久的滚水坝,如彩虹般跨越清澈的河水。洛河对岸,长庆油田石油钻井队的钻探井架傲然屹立,给这荒漠的原野带来了勃勃的生机。眺望龟山半坡上的唐开元寺塔依然巍峨屹立。小子默然不语感慨良久,古塔虽近在咫尺竟从未曾登临探访,如今却要踏上征程无缘亲泽,恐此生难偿夙愿了。沿着崖畔往南靠近北校场,我曾种过红苕。小瓜地里小子亦呆过两月,当过“掌柜”的。古周峁上种过燕麦,收过小麦和荞麦。水磨房里彻夜磨面,萝面,昏暗的油灯下,伴着那水车带着磨盘轰隆隆的声响,恍惚间就像登上了回北京的列车。茶坊到牛武的路上,小子开过手扶搞过运输。插队至今,小子深山砍柴,喂猪做豆腐,套牛耕田,除草靶地,碾麦扬场,数九寒天挑粪积肥,烈日炎炎挥汗割麦,当年的北京娃如今也成了陕北的汉子。

说话要离开茶坊了,小子竟觉得泪眼模糊依依不舍起来。两年多了,我们刚来这里的时候,也就17,18岁左右,甚至还有年龄更小的。依现在人们的看法,我们那会儿根本就是群少不更事的娃娃呢。乡亲们对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娃们,给予了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从日常的柴米油盐到生活起居,地里的农活就更是不用说了,样样数数的几乎没有不关照到的。几年来,和乡亲们朝夕相处,深切的感受到他们那博大的胸怀,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性格,朴实谦逊俭省勤劳的内在品质。我辈知青生活在偏僻的山区,生活在贫瘠的村落,生活在穷苦的农民中间,日日耳濡目染感受到的这一切,就像是那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地浸染着自己的心灵。苦难的生活磨练和造就了自己,我们也从背负着沉重生活重担的农民的精神中,汲取了劳动人民传统精神文化的积淀,重塑了自己的灵魂。听说我们要走了,乡亲们络绎不绝纷纷来看望我们。平时,大伙在一起的时候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的倒没觉得有啥,这回突然间要分别了,就觉得惜别和感慨之情涌上心头,溢于言表,话语间有的是对往事的回忆,有的是饱含深情的嘱托,有的是故乡亲人的殷切期望。小子亦难舍眷恋之情,不禁叹曰:执手相送别亦难,川口白杨望断肠。溪水难掩离别泪,此去何时君再还。

到我们离开陕北的那天,我们一行30人和前来招工的同志是在茶坊汽车站整队点名之后,集中上了长途汽车。如果小子没有记错的话,那天应该是1971619日。上午发车时,生产队里的乡亲们没有出工,都跑来车站送别我们。那依依不舍的送别场面着实感人肺腑令人刻骨铭心,至今难以忘怀。站在车里望着车窗外乡亲们挥动的手臂,小子不禁百感交集,眼泪就像断线的珍珠夺眶而出。别了陕北,盼着荒漠的塬峁沟壑勃发生机披上绿装;别了延安,盼着贫瘠的山村旧貌换新颜踏上幸福路;别了苦难的乡亲们,盼着能早日脱贫致富过上美满富足的生活!茶坊街渐渐远去,终于消失在视野中,留给我们的则是怅惘和无尽的思念……


 回到顶部
总数 41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