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延河水 → 吴胜玉——留守农村的女知青


  共有447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吴胜玉——留守农村的女知青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我本善良
  2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6 积分:14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8/30 23:1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 23:02:00 [只看该作者]

托尔斯泰曾一针见血地说,“人们常常想用发现别人的缺点来表现自己,但他们用这种方式表明的只是他们的无能”。“一个人越聪明、越善良,他看到别人身上的美德越多;而人越愚蠢、越恶毒,他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也越多。”给别人台阶,自己也有台阶,给别人面子,自己越有面子。遮丑是美德,行善得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远山净
  2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54 积分:1598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1/4/5 10:1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2 9:56:00 [只看该作者]

原本下了决心,今生再不去评价知青上山下乡的功过,太浪费时间了,因歌颂者还大有人在。首先声明本人论点:有百害而无一利。论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今这项政策措施被彻底取消了。如有不同意者,试想某人大代表或国务院某高官向政府总理提案,解决就业采用动员需安置者上山下乡插队务农,我想一定会认为其有精神病或是故意捣乱。还有那些高喊上山下乡锻炼树人的,没有一个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农村务农。西安留守女知青吴玉胜的悲剧,从根本上说是国家政策的失误,贻害无穷,又没有统一全面的政策补偿。追究个人责任,吴玉胜也有不可原谅的错误,三次安置,置若罔闻,执迷不悟,终成大错。看有相同经历而大有作为的知青,名也有了,禄也有了,位更有了,如他们不识潮流,果断抛弃迂腐的扎根思想,转而求学上进,还不是同样的处境。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我本善良
  2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6 积分:14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8/30 23:1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5 17:41:00 [只看该作者]

这便是她人生的轨迹,无人能替!如是因如是果怨不得人,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因果法则无偏适合每一个众生。整个宇宙人生都难以逃脱一个因果律。它是自然法则。

在此只能希望他们苦尽甘来,以巨大的忍辱、受苦、勤奋、无怨、正知正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离苦得乐!不再轮回。因为有漏皆苦、轮回过患、生死无常、因果不虚!

看到网友不惜笔墨,不吝时间,苦思缠绵,真的于心不忍。在此万分的感谢你们!

放不下的是蠢才;看不破的是庸才。只有看破放下才能得自在!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我本善良
  2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6 积分:14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8/30 23:1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5 19:15:00 [只看该作者]

三、忍辱学处

   说到忍辱,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行。通常所说的忍,主要是指受到别人伤害时能够忍辱。而菩萨道修行中的忍辱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忍耐冤家的伤害,为耐冤害忍;二是忍耐艰苦的生活环境,为安受苦忍;三是忍耐佛法对自己固有观念的颠覆,为谛察法忍。

  1.忍辱自性

   耐他损害及自生苦而能安受,心正直住,于法善思胜解。彼相违品,谓嗔恚、怯弱、不解、不乐也。此中忍度圆满者,但是灭自忿等,心串习圆满,非观待一切有情悉离暴恶也。

  首先还是说明忍辱的自性,也就是它的心理特征。
   “耐他损害及自生苦而能安受,心正直住,于法善思胜解。”作为菩萨行者,不仅要能忍耐他人的损害,还要忍耐自己身心产生的痛苦,并能不带偏见地思惟佛法,正确理解其中深意,而不在意是否和原有观念相冲突。
   “彼相违品,谓嗔恚、怯弱、不解、不乐也。”能够障碍忍辱的心理,主要有嗔恨、怯弱、不解和不乐等。嗔恨,是对不悦意的境界心生抵触乃至报复。怯弱,则是不能吃苦耐劳。不解和不乐,是对真理不能如实理解,所以不乐意接受。
   “此中忍度圆满者,但是灭自忿等,心串习圆满,非观待一切有情悉离暴恶也。”忍辱的圆满,是要对治自身的嗔恚、怯弱、不解、不乐。若能彻底灭除自身的嗔恨和愤怒,使无嗔成为内心主导力量,忍辱的修行便成就了。并不是说,要使一切有情都远离愤怒,忍辱才能修习圆满。即使佛陀在世时,也照样有人会对佛陀出言不逊。可见,忍辱的圆满是在于自身心行的圆满。
   关于此,《入菩萨行论》有个生动的比喻。如果大地充满荆棘,怎么才能避免被刺伤呢?是把大地整个覆盖起来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是徒劳无功的。其实办法很简单,自己穿上一双结实的鞋就解决了。修行也是同样,不是说你把世界的问题都解决了才能成就。事实上,只要把自身问题解决了,你的世界自然就圆满了。所以,修行就是对心的调整,对念头的转变,而不是要成就外在的什么。

  2.忍辱差别

   忍之差别者,谓他作损恼,皆不在念。自身生苦,安忍受之,于法决心堪忍也。

  “忍之差别者,谓他作损恼,皆不在念。”忍辱的种类大体有三种。首先是对他人带来的伤害都不要在意。这并不是说,让我们在心怀不满时强行忍耐,那样往往会使内心压抑,积郁成疾。真正的耐辱,其实是忍无可忍,也就是不觉得有什么需要忍耐。之所以需要忍,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把事情看得太实在了,一方面是因为心量狭隘而产生的排斥。如果我们能从缘起来看世界,了解一切都是因缘假象,哪有什么值得忍耐的呢?
   “自身生苦,安忍受之,于法决心堪忍也。”其次是对身心产生的痛苦能够泰然处之,对于和我们原有认识相抵触的佛法真理能够欣然接受,这就是安受苦忍和谛察法忍。
   可见,佛法所说的忍辱重点不在于忍耐,而在于正确的接纳——这种接纳又是建立在智慧观照的基础上。

  3.身心生起之法
   ① 思惟忍与不忍的得失

   于身心生起之法者,须知修忍之胜利,及不忍之过患也。初者,应思当来无多怨敌,亲友不离,有多喜乐,临终无悔,身坏之后当生天中也。如《摄波罗密论》云:“于有将舍利他意,最妙对治说为忍,世间善乐诸圆满,于嗔过中忍皆救。是具力者胜庄严,是断难行最胜力,是息害心野火雨,今后诸损忍能除。以胜士夫忍甲铠,暴恶众生语之箭,反成赞叹微妙花,亦成悦意名称鬘。”又云:“具德庄严饰相好,着色工巧亦忍是。”于此胜利,乃至未得猛利坚固决定,当修习之。
   次,不忍之过患者。《入行论》云:“千劫所积集,供养善逝等,所有诸善行,一嗔皆能坏。”此如马鸣菩萨所说而建立也明矣。《文殊游戏经》中,则说为坏百劫积集之善也。
   所对境者,一说须于菩萨,一说于普遍之境。前者与《入中论》中“何故以嗔诸菩萨,百劫所积施戒善以一刹那能催坏”所说同也。生嗔之所依者,虽菩萨若嗔犹坏善根,况非菩萨而嗔菩萨哉。其境为菩萨随知不知,见可嗔之原因随实不实,皆如前说能坏善根,同《入中论》注中说也。
   总之,坏善根者不必须嗔菩萨,如《集学论》引《说一切有部律》云:“比丘于发爪窣堵坡,若净信心以一切支分而作礼,乃至金刚地基,尽其所压几许地之微尘,当受用千倍尔许转轮王位。”又云:“彼善根者,若于同梵行所出生疮疱,悉当坏尽。以是之故,若于株杌犹不起嗔,况于具识之身耶。”坏善根之义者,谓坏往昔诸善能速生之果,转令果久远,而先出生嗔之果,以后遇缘,各各之果仍当出生。盖世间道,随以何法,皆不能断所断之种子,以烦恼无有能断之种子故也。此有类善巧者所说,然彼因相不为决定。
   异生以四力对治不善之清净,虽非断种,然其后遇缘,异熟亦不生故。又得加行道顶忍位时,虽未断邪见及恶趣因之不善种子,然纵遇缘,亦终不生邪见及恶趣故也。如云:“业向重处牵。”谓善不善业以何先熟,余业则暂无熟之分位。仅依此理,不能建立为坏善不善,彼未说故。唯就异熟暂远,不可以为坏善根义。若不尔者,则一切具力不善业,皆应说为坏善根也。是故,此中清辩阿阇黎如上所说。以四力而净不善,及以邪见嗔恚而坏善根二者,如种子坏,虽遇缘亦不生芽,后虽遇缘,果亦无能生也,彼亦如前。如说虽修四力忏罪而能清净,然生上道则迟缓,亦不相违。
   故有一类所许,谓虽坏出生布施、持戒、受用及身圆满之果,然不能坏修习施舍及断心之所作等流,后乃易生施戒之善根。又有一类则谓:虽坏出生内戒等之所作等流,同类相续,而不坏出生身受用等圆满。复有一类则如前所说,若不嗔记莂菩萨,则以一劫能行圆满所证之道。倘生一嗔恚之意乐,虽不舍彼身心中已有之道,然以一劫行道则迟缓。
   总之,如净不善,无须令彼一切皆净。其坏善根,亦不须令彼一切皆坏,想当如是耳。虽然,此最切要,须唯佛之教及依彼之正理而观察也。当善阅经教以观察之,如是感极猛利不悦意之异熟,及灭于他世出生极悦意之异熟果者,是非现见之过患也。现法中过患者,意无领受寂静调柔,坏先所有欢喜安乐,后不复得,不能安眠,心不正住。若嗔增盛者,虽昔以恩而为将护,亦皆忘恩而与杀害,虽系亲友,亦为断绝,纵以施摄亦不住等。此《入行论》所说也。
   又《入行》云:“无罪恶如嗔,无难能如忍,由是应殷勤,种种理修忍。”思惟胜利及过患,当从多门励力修习堪忍。积集极苦异熟与摧坏善根二者之恶行,不定唯嗔。如诽谤因果之邪见及谤正法,于菩萨师长等前生起轻蔑我慢等。于《集学论》中,应当了知。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忍辱的修养,乃至圆满忍辱的修行呢?
   “于身心生起之法者,须知修忍之胜利,及不忍之过患也。”我们要培养忍辱的德行,首先还是要从观念进行转变,需要思惟忍辱的殊胜利益,和不能忍辱的负面作用。认识转变了,修行才可能有持久的动力。
   “初者,应思当来无多怨敌,亲友不离,有多喜乐,临终无悔,身坏之后当生天中也。”思惟忍辱的利益,就是要想到,如果我们能够忍辱,必然不会四处树敌,亲友也不会彼此反目而远离你。此外,还能拥有欢喜和快乐,临命终时,不会因曾经的鲁莽粗暴而后悔,而且会因修习忍辱得生人天,趣向善道。
   “如《摄波罗密论》云:于有将舍利他意,最妙对治说为忍,世间善乐诸圆满,于嗔过中忍皆救。”学佛者大多会有这样的经验,虽想发心利他,但受到众生伤害时,往往会感到不满,感到失落,由此退失信心。《摄波罗密论》告诉我们:对于那些将要舍弃利他心的众生,忍辱是最为善巧的对治法门。而世间一切善业、快乐等圆满果报,往往会被嗔心所破坏,如果具备忍的修养,就能挽回嗔心带来的损害。
   “是具力者胜庄严,是断难行最胜力,是息害心野火雨,今后诸损忍能除。”具力者,有权有势者。断难行,指息灭嗔心。如果那些有权势者不是仗势对他人进行报复,而能忍辱不报的话,就更能得到大众尊敬。同时,忍辱还是断除嗔心最有效的力量,是灭除害人之心的甘露,对于世间一切损恼,忍辱都能从根本上予以解除。如果以打报打,以骂报骂,世界就会危机四伏,动荡不安。唯有忍辱才能息灭仇恨,消除对立,化干戈为玉帛。
   “以胜士夫忍甲铠,暴恶众生语之箭,反成赞叹微妙花,亦成悦意名称鬘。”因为忍辱所具有的作用,所以它是菩萨行者的铠甲。如果那些粗暴众生恶言相向,对我们报以毒箭般具有杀伤力的辱骂,但因为有忍辱之铠的保护,即使听到再恶毒的话,也觉得像是赞叹一样,像是天女散布的妙花那样,不会使我们受到任何伤害。也因为忍辱,使我们美名远播,为人称扬。
   “又云:具德庄严饰相好,着色工巧亦忍是。”着色,指涂抹颜色,进行装饰。论中进一步赞叹说:具足德行,才能感得色身的相好庄严,而忍辱正是成就相好的装饰方法。
   “于此胜利,乃至未得猛利坚固决定,当修习之。”对于忍辱的利益,在没有获得坚定不移的信解之前,我们要不断思惟,直到觉得自己必须这样去做,也能自然而然地这样去做。
   “次,不忍之过患者。”其次,是思惟不忍的过患。所谓不忍,就是顺着习气,顺着嗔恨心的作用,那会带来什么结果呢?
   “《入行论》云:千劫所积集,供养善逝等,所有诸善行,一嗔皆能坏。”《入菩萨行论》说:以千劫所积集的供养诸佛菩萨的功德,以及修习的所有善根,只要一念嗔心生起,可以将这些功德善根全部摧毁。
   “此如马鸣菩萨所说而建立也明矣。《文殊游戏经》中,则说为坏百劫积集之善也。”《入菩萨行论》的观点和马鸣菩萨所说是一致的。但在《文殊游戏经》中,则说嗔心将摧毁百劫所积集的善业。不论千劫还是百劫,总之,嗔心的破坏力量非常强大,所以又称怒火、嗔火。就像一个城市的建设,需要几百几千年的积累,但一场大火却可将之彻底毁灭。
   “所对境者,一说须于菩萨,一说于普遍之境。”那么,究竟对什么境界生起嗔心才能构成如此巨大的破坏呢?关于这个所缘对象,经典也有不同说明。一种说法,是必须对菩萨起嗔,才会构成毁灭性的破坏。还有一种说法,是对任何众生起嗔,都会导致这一结果。
   “前者与《入中论》中‘何故以嗔诸菩萨,百劫所积施戒善以一刹那能催坏’所说同也。”其中第一个观点,和《入中论》所说相同。也就是说,如果对菩萨生起嗔心,百劫所积集的布施、持戒等善行,刹那间就会被彻底摧毁。为什么呢?因为功德也是建立在心念的基础上,是以心作为载体。既然心念可以成就无量功德,自然也能将之彻底摧毁。
   “生嗔之所依者,虽菩萨若嗔犹坏善根,况非菩萨而嗔菩萨哉。”所依,即身份。生起嗔心者的身份不同,果报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对菩萨来说,如果对另一个菩萨生起嗔心,也会摧毁善根。何况那些本身不是菩萨的人,如果对菩萨生起嗔心,果报就更为严重了。
   “其境为菩萨随知不知,见可嗔之原因随实不实,皆如前说能坏善根,同《入中论》注中说也。”对于发起嗔心这件事,不论我们所嗔恨的菩萨是否知道你在嗔恨他,也不论嗔恨的原因是否属实,只要对菩萨生起嗔心,都将破坏我们的善根,这个观点和《入中论》注解中所说的一样。
   “总之,坏善根者不必须嗔菩萨。”总之,也不是说必须嗔恨菩萨才会破坏善根,事实上,不论所嗔对象是谁,都会构成破坏。
   “如《集学论》引《说一切有部律》云:比丘于发爪窣堵坡,若净信心以一切支分而作礼,乃至金刚地基,尽其所压几许地之微尘,当受用千倍尔许转轮王位。”窣堵坡,奉安圣物或经文之塔。一切支分,五体投地。正如《集学论》引《说一切有部律》所说:如果比丘对供养佛陀头发或指甲的圣塔,以清净心五体投地而行礼拜,从礼拜处开始,下至金刚地基,身体压到多少微尘,将来就可招感比这些微尘超过千倍的转轮王位。
   “又云:彼善根者,若于同梵行所出生疮疱,悉当坏尽。以是之故,若于株杌犹不起嗔,况于具识之身耶。”但论中接着又说:虽然有这么多善根,如果对一起修行的同道生起嗔心,所有善根将被彻底摧毁。正因为嗔心具有如此可怕的破坏力,我们即便对枯树杂木都不要心生嗔恨,何况对于具有意识的有情。因为只要现起一念嗔恨,内在的嗔恨种子就会得到强化,就会对生命构成破坏。那么,坏善根到底坏到什么程度?
   “坏善根之义者,谓坏往昔诸善能速生之果,转令果久远,而先出生嗔之果,以后遇缘,各各之果仍当出生。”宗大师在解说坏善根的问题之前,先引了一种观点。这个观点是说,所谓的坏善根,是使过去生所修的、本来很快就会结果的善业,推迟招感果报的时间,而先招感嗔心的果报。以后遇到合适因缘,往昔所修善根仍将招感相应果报。这也就是说,坏善根只是时间问题,并没有将善根彻底摧毁。
   “盖世间道,随以何法,皆不能断所断之种子,以烦恼无有能断之种子故也。”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呢?他们认为,以世间有漏的妄心,不论采取什么方法,都无法断除生命中已经形成的善或不善的种子。因为在有漏的生命系统中,并不具备能断的种子。必须是无漏慧的力量,才能断除这些有漏种子。
   “此有类善巧者所说,然彼因相不为决定。”对于这个观点,宗大师虽然觉得有道理,但又不完全认同。有道理的部分在于,世间道确实没有能力断除种子。但宗大师接着又提出,那些已经被嗔心所坏的善根,将来是不能再感果的。
   “异生以四力对治不善之清净,虽非断种,然其后遇缘,异熟亦不生故。”异生,众生。四力,能破力、对治现行力、遮止力、依止力。就像有情以四力对治不善业而得清净,虽然没有断除不善业的种子,但这些经过忏悔对治的种子,即使将来遇到相应的缘,也将不再感果。如果这些种子还能感果的话,忏悔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就像谷子本来可以发芽,但被煮过之后,虽然种子还在,但已没有发芽感果的能力了。
   “又得加行道顶忍位时,虽未断邪见及恶趣因之不善种子,然纵遇缘,亦终不生邪见及恶趣故也。”顶忍位,加行道中的顶位和忍位,顶位名不坏善涅槃,任何外缘不生邪见,但邪见种子未断;忍位名不堕恶趣涅槃,任何外缘不堕恶趣,但恶趣种子未断。又如菩萨在加行道的修行中,尤其在顶位、忍位时,虽然未能断除往昔曾经种下的、招致邪见和恶趣果报的不善种子,但即使遇到相应的缘,也不会产生邪见或恶趣的结果。
   “如云:‘业向重处牵。’谓善不善业以何先熟,余业则暂无熟之分位。仅依此理,不能建立为坏善不善,彼未说故。”正如经论所说的那样:在众多业力中,决定生命去向的,是其中力量最大的业。这是说明,在善或不善的业力中,只是以哪一种先成熟,而其他业暂时没有成熟来区分。按照这一原理,也不能由暂时不感果而说明坏善根。经论中是没有这个说法的。
   “唯就异熟暂远,不可以为坏善根义。若不尔者,则一切具力不善业,皆应说为坏善根也。”如果仅仅是果报推迟,是不可以称为坏善根的。否则的话,我们生命中潜藏着很多能够感果而暂时没有感果的不善业,都应该称为坏善根了。
   “是故,此中清辩阿阇黎如上所说。以四力而净不善,及以邪见嗔恚而坏善根二者,如种子坏,虽遇缘亦不生芽,后虽遇缘,果亦无能生也,彼亦如前。”关于这个问题,论中引用了清辩阿阇黎的说法:就像种子被煮过一样,虽然遇到水土等因缘也不再发芽,不再结果。以四种忏悔力净化不善业,及用邪见和嗔恚毁坏善根这两件事也是同样,虽然种子还在,但感果的功能已遭到破坏。当然这种破坏也有轻重不同,既有毁灭性的破坏,也有程度较轻的破坏。
   “如说虽修四力忏罪而能清净,然生上道则迟缓,亦不相违。”那么,没有造不善业和造了不善业再忏悔的结果是否一样呢?按《道次第》的观点,是不太一样的。虽然说修习四力可以忏罪还净,但想要进入更高阶段的修行时,还是比本身没有造业者来得迟缓,这和之前所说也是不相违背的。就像是从未受伤者和受伤痊愈者,在通常情况下已看不出什么区别,但如果是长途跋涉的话,曾经受伤的一方就会渐渐处于劣势了。
   “故有一类所许,谓虽坏出生布施、持戒、受用及身圆满之果,然不能坏修习施舍及断心之所作等流,后乃易生施戒之善根。”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虽然嗔心能毁坏布施、持戒所招感的财富及色身圆满等果报,但不能毁坏修习布施、持戒而形成的心行习惯,这样的人未来会更容易生起布施或持戒的善根。所谓等流,即果和因相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行习惯,比如有布施习惯的人,只要条件许可,就会乐于布施。
   “又有一类则谓:虽坏出生内戒等之所作等流,同类相续,而不坏出生身受用等圆满。”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坏善根所坏的恰恰是同类相续的等流果,但不会破坏将来招感的受用和果报。
   “复有一类则如前所说,若不嗔记莂菩萨,则以一劫能行圆满所证之道。倘生一嗔恚之意乐,虽不舍彼身心中已有之道,然以一劫行道则迟缓。”还有一种观点则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如果不是对佛陀授记的菩萨生起嗔心,可能用一劫时间就能圆满证果。但只要生起一念嗔心,虽然不会彻底毁坏所修善根,但不再能以一劫成就修行,而会因此推迟。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我本善良
  2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6 积分:14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8/30 23:1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5 19:17:00 [只看该作者]


   “总之,如净不善,无须令彼一切皆净。其坏善根,亦不须令彼一切皆坏,想当如是耳。虽然,此最切要,须唯佛之教及依彼之正理而观察也。”总之,就像忏悔业障不可能忏悔到像从未造业那样清净,坏善根也不会把所有善根破坏殆尽,想来应该是这样的。虽然如此,但我们要知道,这是修行路上的关键所在,必须依佛陀经教、依佛法正见如理观察,从而获得确定无疑的认识。
   “当善阅经教以观察之,如是感极猛利不悦意之异熟,及灭于他世出生极悦意之异熟果者,是非现见之过患也。”我们要善于根据经教开示的原理来观察,这些嗔恨导致的过患,或是招感极重苦果,或是破坏未来所感悦意乐果,都不是现在马上可以看到的。如果不善观察,可能就会因为果报没有现前而心存侥幸,对嗔心过患不加提防,最终为其所害。
   “现法中过患者,意无领受寂静调柔,坏先所有欢喜安乐,后不复得,不能安眠,心不正住。”当然也有现世的过患,如果不能忍辱,心就不再寂静调柔,并且会因嗔心而破坏之前所有的欢喜和安乐,以后也很难开心起来,甚至无法安然入睡。更为严重的是,心不能安住于正念,其结果自然是安住于妄念。
   “若嗔增盛者,虽昔以恩而为将护,亦皆忘恩而与杀害,虽系亲友,亦为断绝,纵以施摄亦不住等。此《入行论》所说也。”将护,卫护。若是嗔心炽盛者,即使对往昔曾经有恩并关照过自己的人,也可能忘恩负义,甚至将之杀害。虽然曾经是亲朋好友,但因为嗔心生起,也可能恩断义绝,以后即使再给对方很多好处,也无法恢复过去的亲密关系了。以上是《入菩萨行论》所说的。
   “又《入行》云:‘无罪恶如嗔,无难能如忍,由是应殷勤,种种理修忍。’思惟胜利及过患,当从多门励力修习堪忍。”《入菩萨行论》还说:世间没有什么罪恶比嗔恨更可怕,没有什么事情比忍辱更艰难,所以我们要对此精进不懈,依佛陀种种教法和多门方便修忍。也就是说,思惟忍辱的利益和不忍的过患,应当通过种种途径来努力。
   “积集极苦异熟与摧坏善根二者之恶行,不定唯嗔。如诽谤因果之邪见及谤正法,于菩萨师长等前生起轻蔑我慢等。于《集学论》中,应当了知。”招感重大苦果和摧毁善根的恶行,不仅仅有嗔恨,比如谤无因果的邪见,或者诽谤正法,或者在菩萨、师长前生起轻视、我慢之心,都会导致这两种结果。相关内容在《集学论》中有诸多说明,是我们应当了解的。

  ② 忍辱修习的原理

   修耐怨害忍之理者,观察彼能害之人,于不作害有无自在,以非有自在故为损害。谓以宿习烦恼种子,及非理作意等因缘,而起欲作损恼,以是复起诸损之加行,由此于他发生苦故。然彼亦为烦恼自在,如作僮仆,于自无主,被他劝使而作损害,故嗔不应理。譬如被魔所附者,随彼自在而转,虽遇来救解为作饶益之人,彼反作损害而行打等,然皆念彼因魔力故,毫无自主,故如是作。于彼无少忿恚,惟努力令其离魔,菩萨亦须如是作也。
   《四百颂》云:“嗔亦鬼所持,医不愤如是,能仁见烦恼,非属烦恼人。”
   又如月称阿阇黎亦云:“此非有情过,此乃烦恼咎,察已诸善巧,不忿诸有情。”复次,领受损害所生苦者,是受我往昔所集恶业之果,依于彼故,此业当尽。若于彼修忍,则不新集于后受苦之因。若嗔恚者,则彼业亦须受极大之苦焉。以是之故,如疗重病之方便,须忍于针灸,为除大苦而忍小苦,极应理也。
   修安受苦忍之理者,彼已生苦若有治法,则不须意不喜悦。若不可治者,虽不欢喜,亦无益而有过。倘太娇惯,虽微小苦亦极难堪忍。若娇泰小,虽大痛苦亦能耐故。
   心持苦品之理者,谓若无苦,则于生死不希出离,故有能劝解脱之功德。又若遭痛苦,则摧矜高,故亦有除慢之功德。又若领纳猛利苦受,则思彼苦从不善生。不欲彼苦之果,须止其因,故亦有于罪恶生羞耻之功德。以苦逼者,则希欲安乐。需彼安乐,须修善故,亦有于修善生欢喜之功德。比例自心,念他亦苦,于轮回者知生悲怜。念此苦恼是希求处,而数数修心。彼复如云:“若修不易成,此事定非有,以是修小苦,大苦亦当忍。”执持安受苦意乐之甲胄,渐于小苦受之,则安受苦力当愈增广也。
   修法思胜解忍之理者,信境谓三宝,证境谓二无我,欲境谓佛菩萨之大力,取舍之境谓善行恶行之因及彼等果。修习境所得之义谓菩提,得彼之方便谓菩萨学处之道,闻思之境谓十二分教等之正法。于彼等须无类别而修胜解也。

  了解到忍与不忍的得失,那么,应该怎么样修习忍辱呢?接着,宗大师为我们分别说明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的修习原理。
   “修耐怨害忍之理者,观察彼能害之人,于不作害有无自在,以非有自在故为损害。”怎样修习耐怨害忍?首先要观察对方,当他发起嗔心时,当他想要伤害我们时,对这种心行是否有自主能力?是不是因为无法自主而对我们施加伤害?我们再想想,当自己生气时,能否立刻放下这些烦恼?事实上是不能自主的。有些人觉得:我喜欢,我讨厌,我不高兴,我高兴,似乎都是自己说了算。可对大多数人来说,不高兴时,想要高兴是高兴不起来的,想要不生气也是做不到的。既然我们自己这样,将心比心,就能对他人有更多谅解。
   “谓以宿习烦恼种子,及非理作意等因缘,而起欲作损恼,以是复起诸损之加行,由此于他发生苦故。”因为他首先有这些长期形成的嗔心种子,然后又有很多错误观念在作用,所以才会生起损害他人的想法,进一步产生损害他人的行为,从而对他人造成痛苦。
   “然彼亦为烦恼自在,如作僮仆,于自无主,被他劝使而作损害,故嗔不应理。”虽然对方是施害者,但这一行为的真正主谋是烦恼,也就是说,他是被烦恼所控制。就像仆人一样,完全没有自主能力,只是在烦恼驱使下对他人进行伤害,所以我们没理由对他心生嗔恨。
   “譬如被魔所附者,随彼自在而转,虽遇来救解为作饶益之人,彼反作损害而行打等,然皆念彼因魔力故,毫无自主,故如是作。”接着,宗大师又为我们举例说明。就像一个被魔附体的人,完全受到魔鬼的控制,对之言听计从。虽然遇到想来解救和帮助他的人,但他因为被魔所控,反而会对解救者加以损害乃至打骂。即使这种行为令人生气,但我们要想到,他是因为被魔控制而神志不清,无法自主,才会做出如此颠倒的举动。所以,我们应该怜悯而不是责怪对方。
   “于彼无少忿恚,惟努力令其离魔。菩萨亦须如是作也。”因为想到这些,对施害者就不会有一点嗔心了,唯有努力帮助他,令他脱离魔的掌控。菩萨对待众生也应该这样。当众生伤害我们时,要想到众生是被烦恼支配,根本不能自主。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忍心生气吗?
   “《四百颂》云:嗔亦鬼所持,医不愤如是,能仁见烦恼,非属烦恼人。”《四百颂》说:当我们生起嗔心时,就像被魔附体一样。医生是不会责怪那些被附体的病人对自己无礼,佛菩萨对待众生也是同样,会把众生和他生起的烦恼分开看待。而不是将这些烦恼和他等同起来,因为他做出无明颠倒的举动就加以责备。
   “又如月称阿阇黎亦云:此非有情过,此乃烦恼咎,察已诸善巧,不忿诸有情。”又如月称阿阇黎所说:当众生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我们要意识到,这不是他们本身的过失,而是烦恼的过失。当我们能够这样观察时,就不会因此对有情心生愤恨了。事实上,那个伤害我们的人才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因为嗔心首先是在他的内心生起,然后才影响到我们。所以,嗔心对他造成的伤害是强于对我们的伤害。
   “复次,领受损害所生苦者,是受我往昔所集恶业之果,依于彼故,此业当尽。”其次还要想到,我们因为受害而感到的痛苦,都是因为往昔积集的恶业所造成。现在被他人伤害,正好偿还这个业报,就像欠债还钱一样,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对此进行报复,就会没完没了地冤冤相报。
   “若于彼修忍,则不新集于后受苦之因。若嗔恚者,则彼业亦须受极大之苦焉。以是之故,如疗重病之方便,须忍于针灸,为除大苦而忍小苦,极应理也。”如果我们能以忍辱之心安然承受伤害,就不会继续造作感得未来苦果的因。如果因此生起嗔心,则会造作新的业力,招感未来苦果。就像在治疗重病时,有时需要忍耐针灸的痛苦,但忍耐这种小小的痛苦,是为了解除更大更重的痛苦,是完全应该的。
   “修安受苦忍之理者,彼已生苦若有治法,则不须意不喜悦。若不可治者,虽不欢喜,亦无益而有过。”修习安受苦忍的原理,就是要想到,对于已经产生的痛苦,比如酷暑严寒或身体病痛等,如果有办法加以改善,应该直接付诸行动,完全没必要为此感到不快。而对于那些无法改变的痛苦,即使我们因此烦恼也于事无补,没有任何作用,只会使心情变得更加糟糕。既然如此,不如坦然接受。
   “倘太娇惯,虽微小苦亦极难堪忍。若娇泰小,虽大痛苦亦能耐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过于娇惯自己,虽然只是一点微小的痛苦都会觉得难以忍受。但如果勇于忍耐,意志坚强,虽然是很大的痛苦也能安然承受。
   “心持苦品之理者,谓若无苦,则于生死不希出离,故有能劝解脱之功德。又若遭痛苦,则摧矜高,故亦有除慢之功德。”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对痛苦的忍耐呢?如果没有痛苦的话,我们对生死就没有出离的愿望了,所以痛苦具有令人生起解脱之心的功德。同时,一个人遭遇痛苦之后,能克服过于膨胀的自我感觉,又具有解除我慢的功德。
   “又若领纳猛利苦受,则思彼苦从不善生。不欲彼苦之果,须止其因,故亦有于罪恶生羞耻之功德。”如果我们遭受剧烈的痛苦,要想到这些痛苦是从不善言行而生。我们不希望感得这些痛苦的结果,就要终止招感痛苦的因。所以,痛苦还具有使我们对不善行感到羞耻的作用。
   “以苦逼者,则希欲安乐。需彼安乐,须修善故,亦有于修善生欢喜之功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为我们现在被痛苦逼迫,所以就希求安乐与幸福。而要感得安乐,则须修习善行,所以痛苦又具有使我们对修习善行生起欢喜的功德。
   “比例自心,念他亦苦,于轮回者知生悲怜。念此苦恼是希求处,而数数修心。”因为自身的痛苦,就能推己及人,想到众生所遭受的痛苦,对此生起悲心和怜悯。所以,念苦是希求出离轮回的重要因缘,需要时时进行观察,进行思考,否则是不会有真切出离之心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痛苦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倘能认识到痛苦对修行的意义之后,就能将苦转变为修行的增上缘。
   “彼复如云:若修不易成,此事定非有,以是修小苦,大苦亦当忍。”论中又说到:如果通过正当观修而无法成就,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从忍受小苦开始,逐渐就能忍耐更大、更重的痛苦。
   “执持安受苦意乐之甲胄,渐于小苦受之,则安受苦力当愈增广也。”如果将修习安受苦忍的意乐作为铠甲,逐渐就有能力承受微小的痛苦,久而久之,对痛苦的承受力将不断增强。
   “修法思胜解忍之理者,信境谓三宝,证境谓二无我,欲境谓佛菩萨之大力,取舍之境谓善行恶行之因及彼等果。”修法思胜解忍之理者,就是谛察法忍,是以佛法观念取代固有观念和生活习惯,这也是需要忍耐的。对于学佛来说,我们所要相信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所要证得的境界是人无我和法无我,希望成就的是佛菩萨功德,取舍标准是深信善因得乐果和恶因得苦果,从而取善舍恶。
   “修习境所得之义谓菩提,得彼之方便谓菩萨学处之道,闻思之境谓十二分教等之正法。”修行最终要圆满证得的,就是菩提之果。而证得无上菩提的途径,就是菩萨学处。我们闻思的内容,则是长行、重颂、孤起、因缘、本生、本事、未曾有、譬喻、论议、无问自说、方广、授记十二分教,以及一切正法。
   “于彼等须无类别而修胜解也。”对于以上所说的信境、证境、欲境、取舍境、修习境、闻思境,我们都要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
   通过以上观察和思惟,我们可以了解到,忍辱决不是弱者的表现,也不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而是对修行有着莫大的利益。耐怨害忍,能使我们迅速消除业障,放下我执;安受苦忍,能使我们增强承受能力,对顺逆境界不迎不拒,安然处之;谛察法忍,能使我们放下成见,与法相应。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我本善良
  2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6 积分:14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8/30 23:1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9 20:29: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门措上师略传

  一、殊胜的化身
  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是诸多菩萨的化身总集。在《文殊根本续》中,以及新龙虹身成就者班玛登德、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尊者、观音上师和法王如意宝的教言等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和授记: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是金刚瑜伽母的化身、度母的化身、妙音天女的化身,是莲花生大士的空行母益西措嘉、马尔巴大师的空行母达梅玛、息结派的祖师玛吉拉准、大成就者门觉华珍的化身。海内外高僧大德也一致认定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为益西措嘉佛母、达梅玛化身门觉华珍的转世,并于1999年迎往宁玛三大祖庭之一的敏珠林寺坐床。在一百多年前,虹身成就者班玛登德明确的授记:益西措嘉的化身门措将在新龙的嘉日措杰寺坐床弘法。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尊者也讲:“现在我对你们(嘉日措杰寺)没有做过什么很大的帮助,但以后我下一世的外甥女益西措嘉佛母的化身门措会来饶益你们的。”以上每一位殊胜的化身都有着不可思议的功德和利益众生的事业,每一殊胜化身的传记都是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功德的介绍。
  二、 神奇的降生
  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出生于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洛若一个叫琼效的地方。藏文“琼”是大鹏鸟的意思,“效”是显现的意思。藏历十六胜生火马(1966)年,在一个吉祥的日子里,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降生了。当时帐篷内外飘满了香气,悦耳动听的乐音响彻虚空,当时村民们无不感到震惊,虽值寒冬时节,但天界虹光四射。她出生后没有哭泣,并且相当地调柔。当下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就给她赐予了“才旺才勾杰巴”的长寿佛灌顶予以加持。又因法王如意宝刚好圆满诵修文殊心咒一亿遍的缘起,为其赐名为——门措。“门”为文殊菩萨的一个秘密种子字,“措”是妙音天女的意思。
  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在非常清净的环境中逐渐成长,很小的时候,其境界中经常有无忧最胜吉祥如来(药师七佛之一)刹土的清净显现。法王如意宝亲口说过:“她(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小的时候给我讲有关清净刹土的一些事情。”每当看到有人去伤害众生或去行持恶业,空行母都会流下伤心的眼泪并且尽己所能去救护被伤害的众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与生俱来的慈悲、正直、寂静、调柔等圣者种姓特征就越来越显现出来。
  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恒时受到护法神的护佑。如空行母与几个小伙伴在村边的一座山上玩耍,一不小心, 空行母脚下一滑,从高山上滚下山坡。小伙伴们吓坏了,大声呼喊求救,以为她会因此伤及生命。但空行母除了衣服有几处划破之外,毫发无损,并且若无其事的与伙伴们继续玩耍。法王如意宝也讲过:"门措小时候能和熊等凶恶的众生擦肩而过,且不会被伤害。"
  空行母自四、五岁起就去放牧,有时候没有去照看自己的牦牛,而是到法王如意宝身边听闻佛法。等传完法后,法王如意宝总是开玩笑问:“门措,你的牦牛都在哪里?”因为空行母给每头牦牛都起了好听的名字,大人们都知道她所说的牦牛。空行母随口就能把每头牦牛的名字和位置清楚地说出来。法王如意宝向经过的路人询问,得知实际情况与空行母所说完全相符,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2000年,法王如意宝在万名僧众面前赞叹:“门措从小就有神通,那时候村子里谁家有什么事都来问,门措每次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来。自从受持沙弥尼戒后,她就不再讲神通了,戒律非常清净。”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从不宣讲自己的功德,我们弟子也只能从法王如意宝宣讲的一些事例和其他一些知情人的赞叹中略知一二。
  三、 苏醒大乘种性
  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从小就喜爱修行,每当法王如意宝讲解显密要法和甚深大圆满法要时,空行母都会如理如法恭敬谛听且加以修持。每次遇到有困难的众生,年纪幼小的空行母也会请求家人予以救助。遇到伤害众生性命的恶劣行径时,她总是会泪流不止,对弱小的动物总是尽力施予保护。天气寒冷的时候,空行母会将需要救护的动物放在家中饲养。她对小朋友也从不会恶语相向,总是喜欢随喜同伴的善行功德,帮助与自己同行者。空行母幼年时也会经常将自己食用的饮食布施给乞丐。即使是玩耍,空行母也喜欢修建佛塔或者讲经说法、演绎高僧大德的事迹等等。年纪稍大后,空行母示现追随法王如意宝剃度出家,踏上自己喜爱的大乘修学之路。
  四、 法王如意宝慈悲摄受
  三百年前,法王如意宝曾转生为明朗伏藏大师,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转生为明朗伏藏大师的女儿门觉华珍。据《明朗传》记载,明朗大师三、四岁时无勤通达藏文读写、念诵开光等仪轨;十三岁时能将《大幻化网续》、《宝性论》、《大圆满心性休息》和《如意宝藏论》传讲于别人;二十一岁时,成为第五世达赖喇嘛的经师,开取了无数伏藏品。在宁玛的传承、仪轨等各方面教法接近隐没时,大师输入了新的血液,如今完整的宁玛传承全是依明朗大师恩德而来。明朗大师还亲自培养了女儿门觉华珍,明朗大师的空行母说:“别人家都是重视儿子,唯有我们家是重视女儿。”明朗大师将一切教法传予了女儿,亲自印证了女儿的修行境界。明朗大师圆寂后,女儿继承了父亲的法位,成为大师教法的绍圣者。法王如意宝的前一世就是名闻藏地的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尊者,而至尊门措上师正是列绕朗巴大师的空行母——布姆(门杰华珍转世),布姆常年闭关修行,一生中念诵观音心咒13亿遍。前世的显现仿佛在今生重演,法王如意宝今生的弘法利生事业也有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一直相伴随。法王在世时,多次在大经堂讲课时说:“我和美珠、门措一家三口从来没有分开过,不管是前世、今生还是来世,我们都在一起,永远也不分开。”
  五、 清净戒律
  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对于戒律极其重视,遵循传统的沿袭,她一直按照法王如意宝所应行持的规范要求,将指导僧众念诵、注重威仪等日常行为一一严加落实。她不论何时何地都能做到戒律清净,佛制的安居等行持规定,均能完全彻底的遵照执行。空行母从不说众生的过失,对佛门中人常观清净心,如果听到他人指指点点、议论别人的时候,她马上会制止说:“看到别人的过失,只能证明我们的心不清净;别人到底怎么样,我们谁也无法确定(诸佛菩萨为调化众生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注意善护自己的口业。”
  六、 闻思修行
  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闻思修,从法王那里得到了数不尽的妙法甘露。在依止法王期间,她从未中断过闻思修的步伐,除了闻思修念诵经典花费时间外,几乎再没有浪费任何时间于琐碎之事上。上师在闻思的时候,总是非常细致入微的思维每一句法义,并不是囫囵吞枣,每个法义都会认真再三思维后才进入下个法义的思维。就这样严格精进的修学了三藏,并且将法义完全通达掌握,了然于胸。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虽久已彻底断除二障、获证佛果,但为度化末法时代根基低劣的我等第子,依然示现精进闻思修。上师对护持戒律是非常清净、严谨,对因果取舍更是非常细微,经常以身作则来教导有缘的众生。法王如意宝曾赞叹:“门措念诵咒语语音精准、吐字清晰,而且已经以非常严格的标准方式念诵心咒好几亿遍了。”上师每天修行时间非常有规律,凌晨三点起床,一直到上午九点,在接待和处理一些日常事务之后,又开始修持善法,直到晚上十二点左右才入眠,而且中午从不休息。上师经常教导有缘众生懒惰、贪睡、邪淫都是堕落的因,让有缘众生多思维《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的法义;并且尽量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以善小而不为之,不以恶小而为之)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很少离开藏地,即使在藏地期间也多是足不出户,每日安住于自己的修行之中。她衣食住行非常简朴,对世俗没有任何贪恋,唯一喜爱的就是修行。
  七、 彻证大圆满
  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自幼跟随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勇列吉祥贤修学显密加行到一切生起、圆满次第及大圆满窍决且为独传窍决宝藏和亲近意子,是法王如意宝最重要的补处。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亲自认证:“外甥女门措三乘戒律清净无疑,已证得无上大圆满本性。”又因为她是益西措嘉佛母的化身,拥有最清净的莲师传承;又曾是息结派的创始人,拥有最根本的断法传承。所以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同时拥有莲师、法王如意宝等最直接和最清净的传承。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一直辅佐法王如意宝从事广大的弘法利生事业,每次与法王一同受邀,前往国内外许多寺庙和中心灌顶、传法,所到之处与法王共享同等礼遇。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在佛学院给予堪布、活佛为主的全体僧众、还有从其他地方慕名而来的各大教派的高僧大德以及善男信女,依缘传授从事部、行部直至无上大圆满的各种灌顶,成为公认的金刚上师,现任四川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院长。法王如意宝也曾在大经堂为万名弟子传法时多次宣讲:“经过我的观察,门措现在已经圆满具备金刚上师的法相,如果你们想在她的面前获得灌顶可以不必去观察金刚上师的法相。”
  八、 慈悲与神通
  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对众生恒时不离慈悲,总是惦记着学院里生活有困难的僧尼和善男信女,常常让侍者悄悄为他们送去急需的衣食资具。上师对病人更加慈悲,当遇到条件不好的病患,上师也会为其慷慨解囊;有人带着外表污秽、羸弱受伤的动物请上师加持,上师完全不顾自身的病痛,专心致志地为可怜的生命念经祈祷且流下慈悲的泪水,令人感动不已。
  为帮助无量的众生消除业障,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经常修持自他相换,将众生的疾病背负在自己身上,承担疾苦并坦然面对,即便再严重的疾病,上师也不会显现出来,但每次医院检查身体的结果多项指标严重超标,身体状况已很恶劣。医生多次说:“您能活着就是一个奇迹。”但上师仍很乐观,即便在医院里也不忘行持善法,令他人对佛教生起欢喜心。偶有医生护士起初因为不了解而对出家人态度不佳,后来通过与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的接触,从中感受到上师的慈悲而转变态度,并不禁由衷地对上师说:“看到您的目光与微笑,好像遇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大家总是想方设法与空行母多待一会儿,上师出院时医护人员都依依不舍。
  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的神通也是不可思议,在2007年阿弥陀佛法会灌顶时,现场出现莲师显相,很多人都亲眼所见。跟随在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身边,总是经常遇到不可思议的事情。有一次侍者外出办事,回来后发现上师不在房间,与之伴随的小狗也都不在,侍者于是到处寻找上师,但都没找到。侍者知道上师从不单独出门,心里开始紧张和害怕,不禁大声呼喊起上师来。这时突然听见上师笑着问道:“你看不见我啊?”随着上师的声音响起,前一刻还空空如也的法座旁刹那间显现上师来,而此刻在上师身边的小狗也汪汪地叫了起来。还有一次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在佛堂里修完法离开后,侍者按例锁好房门并带走钥匙。第二天侍者打开佛堂的门,发现里面多了一尊旃檀木雕刻的妙音天女佛像。平时,侍者们心里想的一些问题,经常被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在不经意间讲出来。诸如此类的功德不胜枚举。
  九、 弘法利生
  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一直辅佐法王如意宝弘扬佛法,可以说法王的所有弘法事业即是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的弘法事业。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在佛学院为僧众传授《大鹏展翅》、《直指心性》、《一子续》、《文殊根本续》等等大圆满窍诀,传授《大圆满心性休息》等从共同乘的出离心直至无上大圆满的实修引导。法王如意宝与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曾在新龙、色达、道孚等地举办极乐法会为与会信众赐予灌顶,前来参加的四众弟子多达几十万,最多的一次将近一百万,盛况空前。当时美国《纽约时报》等传媒也做了相关报道。
  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对世俗没有任何贪恋,在弘法过程中所得到的供养总是默默地分配用于社会的慈善事业和学院里供僧、供灯、修建寺庙、放生等,自己从不留财物在身边。她经常告诫身边的侍者:“你们不要巧立名目地去化缘,不要攀缘众生,不要邪命养活。要记住按《山法宝鬘论》中的教言去行持,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十、 祈祷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长久住世
  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虽然身体仍然欠佳,但她早已获得了生死自在,唯一是为利益众生而住世。她经常对身边人说:“我走了,你们怎么办?”这令身边的人不禁涕泣哽咽。作为弟子的我们,看到上师的殊胜功德和感人事迹,应当尽心尽力忏悔业障、行持善法。愿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与持教高僧大德心生欢喜、法体安康、长久住世、常转法轮!
  让我们虔诚祈祷至尊空行母门措上师:
  堕落无边有海煎熬众
  赐予清净智慧胜光明
  海生天女喜悦妙音海
  善演至尊空行诚祈祷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我本善良
  2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6 积分:14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8/30 23:1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0 17:36:00 [只看该作者]

利他主义与菩提心

日期:2012-04-12
丹增活佛  讲述

  这次在加拿大多伦多,各位法友共聚一堂,有机会讲闻佛法,我非常高兴,感谢大家!

  今天讲课的主题是围绕利他主义与菩提心来展开的。华智仁波切说:“修行修行乃为修自心,倘若能以菩提心修心,即使未有身语之善根,除解脱外更无他歧途。”对于真正想寻求解脱的人来说,不应该将佛法挂在嘴上或只做形象上的修行,必须修持自心。若想成佛,菩提心是必不可少也是唯一的妙法,因此当依菩提心来修持自心。如果菩提心的修持能够有所成就的话,由于心的善根起到主导作用,哪怕普通的身语善根一个也没有修成,依然能踏上解脱之道。这个偈颂强调了菩提心之重要性。无论修持何种显密佛法,无论属于闻思修何种阶段,从最初发心直至最终回向都不能离开菩提心,其原因就在这里。

  所谓菩提心,是来自于理性的观察,并伴随着智慧的利他心而生起的。以前在一个RA真的地方,有位名叫香门切出的修行人请教波多瓦格西:“请问什么是菩提心?”波多瓦格西回答说:“所谓菩提心,是救度轮回中一切苦难众生,并将他们安置于佛的果位。”弟子惊讶地说:“啊扎吗!(表示惊叹的意思)那可需要多大的胆量啊!”波多瓦格西在私下中说:“这说明这名弟子已经懂得了菩提心”。确实,无论从思想广度,还是从理想高度上观察,菩提心都无比伟大。
  像如意宝一般的菩提心,他的体相是什么呢?在《现观庄严论》中讲到,“菩提之心为利他,寻求圆满菩提果。”也就是说,发菩提心需具足两个条件:一,以慈悲心的力量关怀无边有情;二,以智慧的力量寻求佛果。

  首先讲慈悲心的力量关怀无边有情。如何生起呢?对一切众生如慈母对待独子一般疼爱,并且不忍心看到他遭受任何痛苦。这两种心态足以激发起具有深刻体会的清净利他之意乐,这就是成就清净大悲心的源泉。
   一般说,悲心有两种,一种是愿一切众生远离痛苦之心,另一种是救度出离苦难之心。在这里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愿一切众生远离痛苦之心,而是承担起救度众生出离苦难的重担。我有责任将为痛苦所逼恼的众生,从苦难中完全救度出来,这种强烈的使命感能引发担负起救度利他意乐的悲心。通常来说,仅仅说悲心的话,声闻缘觉也有,但是担负起救度利他意乐的悲心只有菩萨才有,这就称为大悲心。这样的大悲心有别于声闻、缘觉渴望众生远离痛苦之心。《积聚福德禅定经》中提到:“不是大悲心的悲心,就如同声缘之悲心。”这里做了清晰的阐述。

  前面以慈悲力关怀有情讲完后,接下来讲以智慧力寻求佛果。
  以上所说的大悲心生起以后,谁有能力帮助一切有情,并将他们安置于菩提果位呢?通过详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并深深信解,唯一是一切智如来具有这样的能力。获得佛果需要相应的因缘,否则如果无因也能成佛的话,那菩萨们精勤修持佛果将无有任何意义。所以佛果是由与菩萨行相关的因和缘所产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救度众生,自己发愿:愿成就佛果,这称为菩提心。
  菩提心分两种: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其中世俗菩提心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简单阐述愿菩提心的体相的话,圣者寂天菩萨说道:“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正如想前往和正在前往的区别一样,区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以所发之愿是否具有菩萨行的摄持来划分的。
  有关愿、行菩提心是怎样按次第来修持的呢?具体分阿底峡尊者的七支因果教授和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两种修持方法。七支因果为: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和菩提心,反过来理解:首先圆满成就佛果来源于菩提心,寻求菩提佛果的菩提心由增上意乐产生,增上意乐由悲心产生,悲心由慈心产生,慈心由报恩心产生,报恩心由念恩心产生,念恩心来源于知母。

  七支因果中,怎样修第一支知母呢?轮回无始无终,生死无始无终,轮回中没有一处未曾投生过,没有哪一个众生未曾做过我的母亲。《地之正行》中引用佛语云:“佛说,我很难看见无始以来没有投生过、没有去过、没有死过的的地方。”“我亦很难看到任何一个没有做过自己父亲或母亲,兄弟或姐妹,教师、师父或相当于师父的人。”书中引用经典之语,是阐明知母之意。知母是以母亲为代表,并不仅仅指的是母亲,假如对现实母亲生不起念恩之心,可以寻找对自己最有恩德的人来修持念恩。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母亲最为亲切,所以在有关授记中常提到如母有情,原因也在这里。回到原来话题,不仅是往昔,今后也将无数次成为我的母亲,应作此想,从心底深处生起强烈知母的念头。真正生起知母之心后,念恩等心会轻而易举地产生,如果知母之心没生起的话,生起念恩等心将无从谈起。

  怎样修第二支念恩呢?波多瓦格西说,在体会并了知一切众生如母的前提下,先观想今生的母亲有助于快速生起念恩之心。在前方清晰地观想今生母亲的形象,接下来观想她不仅今生,而是无数次做过我的母亲,这样反复观想。在做母亲的时候,保护我们免受外界的伤害,帮助我们成就所有的快乐和利益,特别是在孕育我们的怀胎过程中,长时间将我们怀在胎腹中,出生时,母亲不嫌弃我们,将粘乎乎的我们慈爱地抱在怀里,用体温温暖我们,给我们喂奶,用手擦我们的大小便,不畏辛劳地养育我们,冷时给我们添衣,饥时给我们加饭,渴时给我们添水,贫苦时贴补我们财物,自己舍不得用的都留给我们,而所有母亲的这些财物都那么来之不易,都是辛勤劳作而来,但她们在给予我们时却慷慨大方。孩子生病或痛苦时,母亲宁愿自己痛不愿孩子苦,宁愿自己替孩子死也不愿孩子有个三长两短,想尽一切办法来解除孩子的苦难。总之,母亲尽己所能为孩子成办利益,一心一意为孩子解除忧苦。如是观想以后,并非口头上而是发自内心生起念恩之心。接着将父母、亲人等都观想成有恩德之人,以如上方法生起念恩心。再将一般人观作如同母亲一般,观想成功后再观仇敌,仇敌观知母念恩成功后再将十方一切有情观为母亲一般,逐步扩大。这就是念恩的修法。

  如何修第三支报恩呢?看到如母的一切众生在轮回中受一切痛苦,而只愿自己一人独自解脱的话,再没有比这种行为更让人感到羞耻的了。舍弃具有恩德的有情众生,这对于一般世间人来说,都不合情理,更何况是修学菩萨道的我们呢?《弟子书》中说:“生于母怀无力生存之婴孩,慈母挤出乳汁以爱心哺育,万般辛劳满怀慈心勤抚养,饶使下劣众生亦不弃老母”。
  说到这里,有人会想,因为一切众生做过母亲并利益我们的缘故,需要念恩的话,同样的道理,众生曾经作为仇人害我们的缘故应该放弃念恩。对于这个疑惑的存在虽然有些道理,但是变为仇敌伤害我们并非出于其本意,因而情有可原。《入行论》中说:“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如是不欲恼,烦恼强涌现。”譬如世间人不愿意生病,但以业缘感遭落,疾病仍会生起;同样,怨敌虽然不想生烦恼,但是在业缘的逼迫下,烦恼仍会强涌出来。
  “心虽不思嗔,而人自然嗔,如是未思生,嗔恼犹自生”。我们不应该对怨敌生嗔恨心,因为他没有力量自主,因缘聚合一定会随烦恼而转,无法约束自己的身心。嗔恨心并没有思维“我要嗔恨”,敌人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生嗔,各种因缘一旦聚合,即使自己没有想,嗔恨心也会喷涌而出。
  “所有众过失,种种诸罪恶,彼皆缘所生,全然非自力。”贪嗔等烦恼的所有过失,以及由它引发的罪恶,全部是依靠因缘所产生,根本不是依靠自力而产生的。
  “彼等众缘聚,不思将生嗔,所生诸嗔恼,亦无已生想。”各种因缘积聚时,因缘并没有意识要生起嗔恨,所生的嗔恨烦恼,也没有意念我是他们所生的,完全是不由自主,无意识的。
  “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知已不应嗔,如幻如化事。”世间上任何事完全是不由自主,依靠因缘而产生,所生烦恼也没有掌控的能力,认识到这一点以后,一切如幻化一般,对任何对境都不产生嗔恨心。
  “故见怨或亲,非理妄加害,思此乃缘生,受之甘如饴。”所以纵然遇到怨敌或亲人非理加害,我们也应该想得通,知道这是因缘所致而欣然接受,甘之如饴。
  以如是方式正面思维,并细加分析和体会。

  以上修好报恩后,如何修第四支慈心呢?观想如自己母亲一般的悦意对境,内心发愿:第一,愿他如果能具足一切安乐和安乐之因该多好啊!第二,愿他具足一切安乐和安乐因;第三,一切安乐和安乐因由我来创造,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具有这样的力量。这样的心扩展到亲朋好友、无利无害、中庸之人,最后对仇敌、一切众生都作为修此想的对境。平时看到任何一个众生正享受于安乐之中,以及正行持安乐的因和来源---也就是行持善法的时候时,心中生起欢喜心和随喜心,并这样想:我多么高兴看到他们在享受安乐和安乐因啊!多希望他们享受更好更多的安乐和安乐因啊!应当这样以慈心看待每一众生。《入行论》中说:“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应舍弃贪欲心、嗔恨心、痴心的眼神,而以诚恳和慈爱的眼神看待有情。如此修持慈心,能获得修慈心的八大功德,今生今世令自己的身心拥有诸多健康安乐。只有修慈心的修行人才能具有他人所没有的诸多安乐,这样的安乐即使是亿万富翁也无法用金钱来买到。《入行论》中说:“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估,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所做一切为了愉悦,这种欢喜以价值难以估量,故应当享受依靠随喜他人功德而创造出来的愉悦之心。《修心七要》中“常持单纯恬适心”,指的也是这个意思。
  修慈心的反面是嗔恨心,对嗔恨心的生起应想方设法予以对治,但这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对治成功的。仅靠思维一个对治方法不一定能够奏效,应从诸多方面下手去思维和分析。这里引用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所论述的若干思维方法: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得此不乐食,嗔恨毁自己。”本来我不想做的事情,非要让我做;本来我希求的事情,他人却百般阻挠,不让我去做。嗔恨心得到这两种不悦意的食物,就能毁灭自己今生来世的所有善根。“故当尽断除,嗔敌诸粮食,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嗔心的粮食就是不悦食,应当断除不快乐这个嗔敌的粮食。其中提到“嗔盛毁自己”,现实生活中所犯下的杀人等种种罪行,都是给嗔恨心的敌人吃了不快乐的食物而引发的。
  有人会想,你是将以不快乐作为粮食的嗔恨心视为敌人,但从我的角度来看,“做了我不愿意看到的事或阻挠我愿意看到的事”,我所不愿意见到的都是这个人,对于这样的人我没有理由不去嗔恨他。事实上,做了我所不愿意看到的事,或阻挠我愿意看到的事,其作者并非是人,这个我们接下来会阐述。即使按你的角度来看,也不应该生嗔恨心,因为什么呢?《入行论》中说:“故当尽断除,嗔敌诸粮食,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因为你的敌人除了伤害你,让你不高兴之外,再没有其他事了,如果你很不快乐并痛苦的话,不正达到他的目的了吗?不但不能影响到敌人,反而伤害了自身,因此无论如何不能扰乱自己的欢喜心。
  遭受他人损害等不愉快的情况发生时,内心不应生起不悦意心。除了以上理由外,还有其它诸多思维方法:“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任何事只有两种结果:可修复、不可修复。可修复的话,则不应不高兴;如果怎样努力都修复不了的话,那忧恼不高兴又有什么用呢?这样去思维的话,有时会有很好的收效。有人会想:“道理上是这样,但很难做到”。虽然一开始有一定难度,但是《入行论》上说:“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如果长时间练习,还不能转难为易的话,这样的事决定没有。渐渐修习忍受小损害的缘故,即使面临大的苦难也有安忍的能力。
  不扰乱内心欢喜心,与嗔心进行搏斗并获得胜利并非易事,一旦克服一切困难大获全胜才是真正的勇士。《入行论》中说:“奋战诸烦恼,虽生多害苦,然应轻彼苦,力克嗔等敌,制惑真勇士,余唯弑尸者。”消灭世间所说的敌人,而称其为大将军勇士,其实敌人就算不消灭也早晚必定会死,消灭敌人等于杀害一具活动的尸体而已,真正的智者纵然遭遇痛苦也能安忍,不乱内心的澄净清明。在与烦恼奋战时即使产生诸多伤害和痛苦,然而应藐视这一切苦受而奋力降服嗔心等敌人。只有调伏烦恼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勇士。

  如何观修第五支悲心呢?首先修悲心的对境是:无一例外遭受三苦逼恼的一切众生。修悲心的方法是:他们能远离痛苦该多好啊!多希望他们能远离痛苦啊!帮助他们远离痛苦由我来承担!修行次第为:母亲—亲人—一般人—仇敌,当将仇敌视为自己的亲人后,再扩大到十方一切有情。
  当看到众生遭受痛苦时,就好像亲眼目睹自己的母亲在遭受猛烈痛苦一般,而对他生起强烈悲心,悲心生起后再想:母亲有情因为造作恶业而遭受无比痛苦,他们是多么可怜啊!应该想个办法,该怎样做才能让他们脱离痛苦呢?一直观修悲心到眼泪哗哗地流下为止。观想时,身体的姿势为:双手托着下巴,双肘撑在双腿上,身体蹲着,头向下垂,嘴里叫着:“妈妈!妈妈!”或者身体下蹲,右手托起下巴,右肘撑在右腿上;左手平放左腿上,眉毛因悲伤而紧皱,嘴里成百上千次地叫着“我的妈妈!我的妈妈!”这样会情不自禁地想哭出来,一看到、听到、想到痛苦众生,悲心就会油然生起。以上为钦大师在《修心法要》中提到的修法。
  在《道次捷径》中说:首先观想一头正在被屠夫宰杀的羊所遭受的痛苦,将整个景象在前方观想得一清二楚,它们的四肢被绳子捆得紧紧的,胸部的皮肉被刀划开,看到屠夫的手伸入羊的心脏内,亲眼目睹它即将失去生命,羊的眼睛痛苦无助地望着屠夫。心中这样想:“如果它能摆脱痛苦和痛苦的因该多好啊!多希望它能摆脱痛苦和痛苦的因!祈祷上师加持让我有能力帮助它来实现!”当内心真实生起体验时,再分别观想轮回八苦、六苦、三苦,六道轮回各支分痛苦。将《菩萨地》中说到的110种痛苦一一观想。
  如果上述所有方法都不能帮助生起悲心的话,《缘起心要引导文》中说:首先皈依、发心,观想头顶上方的莲花日月垫上安坐着根本上师观音菩萨,前方观想今生母亲,一一回忆从入母胎、出生、成长过程中母亲对我们的恩德,生起强烈的慈爱心,口中一次又一次地呼喊“妈妈!妈妈!”直到汗毛竖立,扑簌簌流下泪水为止。如果这样还不能生起悲心的话,就将两膝贴胸,头下垂,两手托下巴,眉头紧皱,将无名指放在嘴里,以这一悲伤的坐姿修悲心,竭力大声呼喊并祈祷,叫道: “父亲上师啊!请马上将大恩母亲送至解脱道吧!”
  当生起悲心时,将此观想对境遍于六道一切众生,对天人下堕死亡苦、阿修罗斗争苦,人间生老病死苦、旁生奴役苦、饿鬼饥渴苦、地狱煎煮苦,一一观想而生悲心,这样一一地为他们猛厉地祈祷“如母六道众生的一切痛苦都由我自己来承担!”生起这样的安忍之心,安住于自他平等如虚空般的离戏境界中。
  在没有生起大悲心之前,不光在坐上观修,在坐下也不间断修持,这样对生起悲心会有很大推动。《中修次第》中说:“不论是在禅定中修悲心也好,还是在坐下日常生活中也好,都要为一切众生修悲心。在坐下可以看一些讲解悲心的经论,并以悦耳的声音唱诵有关颂词。”
  悲心修到量的标准是,《初修次第》中说到:“如同母亲不忍心独子遭受病苦的难忍悲心一般,将此悲心遍及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脱离痛苦的悲心会油然生起,这称之为大悲心。如同可爱独子遭受痛苦时,母亲生起难忍之心,将此心遍及一切众生,这就是大悲心修到量的标准,也是大慈心修到量的标准。”

  在《初修次第》中接下来说:如此训练大悲心的前提下,会生起我愿度化一切众生的决心,这时,愿天边无尽众生获得无上正觉果位之心会自然生起。生起愿菩提心之因主要是具足大悲心,这也是愿菩提心生起的标准。前面所提到的以大悲之力度化一切众生,称之为清净意乐,即:我有责任来消除所有众生痛苦,也有责任来为她们创造一切利乐!我今天得到人身,见到具德善知识,听到殊胜教言,懂得因果取舍的道理,利益一切众生的因缘如今都已具足,我不来担当谁来担当呢?我一定担当起消除众生痛苦,给予他们利乐的责任,这样的心能激发起寻求无上菩提之心。
  以上通过阿底峡尊者的七支因果教授(编者按:第六支和第七支修法略)来讲授如何修持菩提心。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讲授了通过自他相换来修持菩提心的修法,以及如何将违缘转为道用等等,以后有机会时再给大家讲授,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将以上讲闻佛法功德为代表的自他三世所积善根,发愿回向大菩提果位,大家一起念诵回向文: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我本善良
  2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6 积分:14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8/30 23:1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0 17:47:00 [只看该作者]

文武百尊法行习气自解脱图解

日期:2012-04-12

 

莲花生大师  著
嘎玛朗巴  取伏藏
丹增活佛  图片设计 撰释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嗡啊吽
普贤最胜文武会众及
一切圣尊百部会众前
恭敬顶礼中阴获解脱
惟愿众生三身义竟成

  以主尊普贤如来和最胜黑日嘎父母为首的文武本尊圣众,乃外之所有蕴界处不除本净显现为寂静尊,内之所有烦恼分别心转化显现为忿怒尊,偈颂有云:“界处清净于本处,寂静圣众誓愿酬,烦恼分别所转化,忿怒圣众誓愿酬”。

  此百部圣尊有外内密之分:外百部圣尊,是如正文中所述的诸具面臂显相者,象征果位的净相或以圆满报身表徵方式说法;内百部圣尊,是指位于身坛城心间的四十二位寂静本尊和脑部的六十位忿怒本尊,具细微光明身,常人目不能视,如本《法行仪轨》中所说,居于各处脉界;密百部圣尊,是指烦恼分别与妙力显相等不净迷乱法,若归类则足有百部之多,以不除本净的方式无一遗留、完全涵摄于心性自生圣智本面,住于超越一切性相行境的自性之中。

  如是外内密百部圣尊若与瑜伽士修道次第相结合,则基蕴界处等一切心生不净迷乱法,如书中所言,以等净之见基果和合。或对身坛城实相生起定解,以见抉择本来具备百部圣尊自性。依靠生起道次第了知本基实质后,按照广略生起仪轨中所说,具足明、净、固三要[注:明观形相,忆念净相,坚固佛慢]观修所有文武圣尊。或以圆满次第深道观修自身具足三位[注:蕴界为佛父佛母位,根境为男女菩萨位,肢体为忿怒父母位]寂忿坛城本性——百部圣尊体性。何时以见抉择并以修持现前修行实相,基成熟于果时,称为证得实相义之果百部圣尊果位。因此有诸佛归集为百部圣尊之说,自己成佛时亦需证得百部圣尊体性。

(……)

  “五大界种莫要成敌障,五部佛之净土愿亲见”一句中:地大界种为敌,是指犹如被埋于地下的痛苦感觉显现;水大界种为敌,是指犹如被投入水中的痛苦感觉显现;火大界种为敌,是指犹如在火炕焚烧的痛苦感觉显现;风大界种为敌,是指犹如摩擦击打身体的痛苦感觉显现;空大界种为敌,是指犹如身体被推堕悬崖的痛苦感觉显现。故此时应发愿五大界种不为敌而显为五部佛刹,发愿:空大不为敌显为蓝色佛刹,亲见出有坏金刚不动佛刹土;地大不为敌显为白色佛刹,亲见出有坏大日如来刹土;水大不为敌显为黄色佛刹,亲见出有坏宝生如来刹土;火大不为敌显为红色佛刹,亲见出有坏无量光佛刹土;风大不为敌显为绿色佛刹,亲见出有坏不空成就佛刹土。

  如是文武法行发愿,若三时精进努力行此法,今生可以清净五无间罪并且灭除那日嘎地狱,无疑往生持明佛刹,此乃出有坏普贤如来亲授:“何人虔心敬顶礼,幻化文武坛城尊,一切失坏皆令净,五无间罪亦能消,根除恶处那日嘎,称为持明佛之刹”。如理修持此法行之功德不可思议。坛城诸本尊之名号,仅闻一遍则不生恶趣,渐次成佛而作宣说,吉祥普贤如来亲允诺:“若任何瑜伽男女仅一次听闻此坛城诸圣尊之名号,不会堕入大地狱。” “自性幻化坛城前,何人虔心敬顶礼,一切失坏皆令净,酬补誓言证悉地”。如是宣说故,是因为法行意义超出此内容功德,因此愿当精进明观自身文武圣尊并修持,今生获证共与不共成就,死亡法性中阴文武光明初现时,无二融入而成佛。当努力修持,即使百千杀手驱逐之时切莫忘记法行词义,当执持守持、念诵、彻底通达、如理作意。
  极明文武会集法行,《中阴听闻解脱》之修法,《文武羯磨仪轨·受自解脱》之精要,《中阴自灌自解脱》之分轨,《酬忏·失毁自解脱》之正行,具缘士夫之解脱道——《法行仪轨·习气自解脱》,轮回未空之前此法不终止。

??????????????????
萨玛雅!嘉嘉嘉!! 嘎玛朗巴伏藏竟


 

所属类别: 著作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我本善良
  2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6 积分:14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8/30 23:1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24 19:29:00 [只看该作者]

※※ 上师教言 ※※

有些道友,因为以前的环境等原因所致,最初对大乘佛教信心不那么大,自私自利的心特别强,自己有利益就愿意做,没有利益的话,根本不愿意参与,觉得自己好好修行就可以。但学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一味希求自己的利益是不合理的。不要说今生的吃喝玩乐,就连来世独自解脱也没有意义,一定要帮助众生,只要对众生有利,宁可将自己的一切赐给别人。如果对众生没有利益,心里就会闷闷不乐。这一点,菩提心修得比较圆满的人都会感受得到。在这个时候,自己的快乐愿意施给众生,别人的痛苦愿意自己代受。心态慢慢转变到一定的时候,你会认为利益众生就是你的工作,不是利益众生的事情你不愿意做,这种发心可以成为生生世世的行为准则。——《入行论讲记第八册》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我本善良
  3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6 积分:14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8/30 23:1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27 17:56:00 [只看该作者]

 ※※ 上师教言 ※※

--------------------------------------------------------------------------------

我们作为修行人,不管与佛教团体还是非佛教团体相处,都应该给人一种和睦的气氛。有些人平时呆在屋子里还好,但一接触人的时候,就露出自己丑陋的一面。所以,出离心和性格孤僻千万不要搞错,你到底是跟谁都合不拢呢?还是真正生起了出离心,愿意呆在寂静的地方,厌倦散乱的城市?这个一定要分清楚!——《正法醍醐》 
 
 ※※ 上师教言 ※※

--------------------------------------------------------------------------------

从大乘最高境界来讲,万法都是自心的幻化,饿鬼也不例外。因此,真正能伤害自己的,并不是外在的鬼魔,而是内在的我执。世间的一切灾害、恐怖、痛苦,全都是从我执而生,我执是最可怕的魔王,正是因为它,我们才会被鬼魔所害。因此,修行人应该对付的,不是那些饿鬼,而是根深蒂固的我执。----《前行广释4》
 
※※ 上师教言 ※※

--------------------------------------------------------------------------------

自己在今生对某些人特别好,可是他始终不满意,不断地给自己带来身心伤害;有时自己根本没有作什么不如法的事情,可别人会无缘无故地诽谤、讥讽,给自己制造种种损害痛苦。这些情况便是自己在往昔造过恶业,现在因缘成熟,果报现前而致。——《入行论广释》

 ※※ 上师教言 ※※

--------------------------------------------------------------------------------

现在很多人对生活、感情、家庭以及单位等方面的问题始终想不开,一直执迷不悟。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懂:有为法(有实法和无实法)和无为法所包括的一切万法全部是空和假。由此也在相续中积累了很多不好的种子,从而漂泊流转在漫漫无垠的轮回当中。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有实法和无实法的本体全部是空性的。——《般若妙瓶?解义慧剑》


 回到顶部
总数 30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