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延河水 → [转帖]《知青往事谁在说》作者—老城


  共有115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知青往事谁在说》作者—老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转帖]《知青往事谁在说》作者—老城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12 11:28:00 [只看该作者]

《知青往事谁在说》

文/老城 


      一说到知青这个话题,很容易让人想起祥林嫂。非当事人觉得,那些陈糜子烂谷子的往事,有什么好说的?而当事人却始终怀有一个不化解的情结,絮絮叨叨,说了又说。

      知青代群,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曾经变得模糊。那时候的知青,处于年富力强阶段,大多返城不久,工作、生活压力大,孩子尚未长大成人,他们把自己融进社会,散在于各个阶层中,也不像现在经常有各种规模的聚会。因此,大部分知青没有话语权,也顾不得说话。

      那个阶段代表知青说话的,以知青作家为主。中国文坛知青出身的作家,我能想起来的有:梁晓声、肖复兴、史铁生、张承志、叶辛、张抗抗、韩少功、王安忆、孔捷生、邓贤、郭小东、陆星儿、钟阿城、甘铁生、陈村、铁凝、赵丽宏、老鬼、王小鹰等等。当然,他们大多创作题材广泛,并不拘泥于知青文学,也并不希望被称为“知青作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批知青学者和企业家,作为成功人士的代言人,加入了知青话语行列。随后,知青运动30周年纪念活动在各地开展,出现了一批知青作家和名人自传性文体的回忆录或随笔汇编。较有代表性的是吉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丛书,陈建功、高洪波、赵丽宏、肖复兴、陆星儿、叶辛、贾平凹、张抗抗、王小鹰、毕淑敏、范小青以及叶广芩等,他们的作品共同讲述了一代人的命运。

      但是,这些声音并不能代表整个知青,人数约2000万之多的广大知青代群,因历史后遗症,教育缺失、生存技能不足,大多数在社会中下层挣扎求存,他们始终没有话语权。而只有当一直沉默的大多数知青有说话机会时,才能真正反映一代知青的精神炼狱与生命历程。

      到了9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知青代群继续分化,除职场群体、下岗群体、退休群体以及少数精英群体和海外群体,还引人注目地出现了进入高层的“领袖”群体。近几年,媒体对知青的关注,逐渐转向弱势人群,使仍留在当地或生活贫困的知青的生存状况,通过电视或纸媒,进入公众视线。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博客的兴起,知青话题重新活跃,变得更为深入宽泛,几乎涵盖了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大约形成于90年代中后期的知青网,更是遍及各地乃至海外。其中,我浏览过的有“华夏知青网”、“老三届”、“中国知青网”、“北京知青网”和“美国南加州中国知青协会”等。

      那么,在网络上,知青往事究竟是谁在说?

      经常上网的知青,多为准退休或退休人群。他们此前的社会分布,多数处于中位阶层,也有一些精英,但仍然鲜见真正的底层生存者。发表在网站、论坛、博客上的大量知青文章,内容多为事件回忆、人物特写、思考与论述等,包括纪实文学、散文、随笔、诗歌、小说等多种文体。与知青作家、知青名人的作品相比,这些原创之作更能反映大多数知青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对自身经历的内视与反思。

      作为一个也在网上诉说知青往事的“当事人”,我希望除了纪念那些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还能看到更多同龄人创作的走出“知青情结”的局限、关注社会现实、思考生命本质的佳作。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转帖]本文跟帖摘录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12 13:59:00 [只看该作者]

老白:

据最新报道,《三枪拍案惊奇》还未公映,张艺谋又悄然筹备新片――《山楂树》,此部作品被喻为张艺谋向“知青时代的爱情”致敬的一部片子。张艺谋有“知青”生活体验,而且可以将画面拍得非常具有美感,如此看来,《山楂树》应该是一个能够让人期待的作品。
严重同意你的看法,走出“知青情结”的局限,关注社会现实、人物命运,思考生命本质的佳作太少,但愿张艺谋能有这样的佳作出现。

邵玉玲

老城好!从博文可以看出,老城是非常关注知青群体的走向的,分析的很到位,对现实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看法。我一直想,我们的40年实际是有10年加30年组成的,后30年依旧有很多这一代人特殊的故事。

共享人生

老城提的问题很深刻,很多知青生活仍然很窘迫,没有上网的条件,更谈不上参与论坛,反映社会问题不全面,知青那一段生活对人的影响是终生的。

陶然雅士

网络普及,使知青如今有了交流的园地,大部分知青已经退休或接近退休,也有了上网和集会的时间。但那些真正困难的知青群体,可能还在为自己和儿女的生计奔波,无暇或不愿意交流。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转帖]本文跟帖摘录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12 14:07:00 [只看该作者]

崔积宝李桂茹

知青群体中真正的底层生存者一般地来说的确没有话语权,而这些人可以说绝大部分没有上网技能,家里可能都没有上网条件。而那些知青作家们如今身份的变化决定着他们只能粉饰太平,不可能为知青中真正的底层生存者代言!

魅力大脚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题目,过去的岁月难以忘怀却也说不清楚了。因为那是一段人生最美好的一段青春年华,在最需要充实知识的时候,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呐!俺是原北大荒的知青。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宁愿去选择另一种活法。尽管没有那一段特殊的经历就没有现在的坚强和淡定从容。
来问好老城,喜欢你的文章,可以让人思索。

平安便是福

我觉得老城的《知青往事谁在说》本身就是一篇佳作!它就像一根激励同龄人写出关注社会现实、思考生命本质佳作的导火索。

檀木书签

非常赞同!我也知青当事人,如今很难得打开记忆话匣子,回首遥远的青葱岁月悠悠往事。希望与老城姐和更多同龄人一起,在更多关注社会现实、思考生命本质中,活得充实。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转帖]本文跟帖摘录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12 14:09:00 [只看该作者]

 

钟老汉

好文章!好在一个全新的角度看知青说。赞同你的观点,跳出局限,关注现实,深入思考。我们由当年的知青,成了今天的知老,不敢称知识分子,也多少知道了点世理,有了自己的想法。如今进入人生最理智时期,就现实生活讲点心里想的意见,大家讨论起来,或许也能对别人有些用。支持!

温爽

老城的文章很有分量。
知情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共性群体,随着大返城已经在在不断分化着。精英知青与下岗知青很难有共同语言。毕竟,生存是人的第一需求。
我也是一个喋喋不休的老知青,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因为目前的知青小说仅仅是作家眼里的知青生活,真实被艺术化了。我想告诉我们的孩子,我们曾经的知青生活。可能粗糙算不上作品,但是真实的。
对于不上网的知青,我们荒友网在办讲座。交给他们如何在网上发帖子,如何与大家沟通交流。

东旋

是的,知青的情结,随着时间的流逝,只有我们自己还在议论。那些从知情中走出的作家,笔下之作也都是过去时了。因为老三届的知青最小的(男性、公务员、返聘人员除外)也都进入退休年龄。闲下来大家聚会、上网交流等等。能过进入国家高层的人员毕竟太少了。没有人会再去过问当年的老知青现在生活的好吗?那些仍然留在农村扎根落户,甚至因病离去的同学们,值得我们同情!蹉跎的岁月,深深的烙印,永远挥之不去!
好在我们这些人也都进入“高级知识分子”之列,不会去抱怨时代的不公平。只有我们自己去议论、去评说。换取心里的平衡而已。
谢谢老城的文章,说出大家的心里话。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转帖]本文跟帖摘录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12 14:10:00 [只看该作者]

拙夫草堂

知青,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群体。以后,恐怕这个特质意义的知青再不会出现了。而若干年后,如果没有曾经有经历过的知青所留下的书籍和文章,后代人将对知青运动也就没有什么认识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知青文字,具有历史认识价值。

观其澜

知青四十年了,现在有了网络,有了时间,就让他们去说吧。
他们不能不说,不会不说。那是青春的记忆。

棒子

真正有话语“权”的知青少之又少,且也不可能为“失落一代”扶正。
那些经过奋争而出人头地的,有过知青身份的作家们,也有很好的为时代而艺术了的知青作品,但并非是权威、史实。
现今,网络里的知青有了话语'权",其实是有了个说话的地方,权称“网络知青”,也不过是很少的一部分。而大多都有像“祥林嫂”一样的青春诉说,自己也如此,自嘲“怨青”!悟到不能长久地滞留在这样的氛围中,由此慢慢变化了。
由知青变成知老,理智了许多,就像一些聚会,总是希望能有个话题,丰富内容,相互交流。就像老城此篇文章倡导的“希望除了纪念那些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还能看到更多同龄人创作的走出“知青情结”的局限、关注社会现实、思考生命本质的佳作。”
赞同老城的观点,当然,题目大了些,能力不及就换个方向?快乐地生活。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转帖]本文跟帖摘录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12 14:12:00 [只看该作者]

不老松

可以说当今五十多岁的作家大都是知青。知青群体很快都要到退休年龄了,看来从农村走回城市,这回要走回家中了。
在知青的作品里写的好的都是反映当年下乡的生活,看来这代人在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事情就是上山下乡。深刻的经历使这类作品写得很有特色和水平。

feikao

知青情结当然是一种局限,这种“局限”是历史造成的,不以人的愿望而改变;它也不一定全是负面的。比如梁晓声,他的所有作品,只有写知青那部分的才获得巨大成功,其它部分并不十分引人注目。这不是偶然的吧。
知青情结持续几十年,不仅没有熄灭,反而愈加炽热。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一个罕见的历史现象,其原因很值得探讨。我觉得这与知青运动中的许多问题至今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有关系。所以我的希望正好相反:除了关注社会现实、思考生命本质佳作之外,希望能有更多的同龄人在有生之年写出更多的还念青春岁月,抒发知青情结的文字。不要等到几十年后,我们的后代仍将“知青情结”现象作为一个不解之谜来研究。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美丽的云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061 积分:1345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10/6 18: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12 15:13:00 [只看该作者]

    身体好的,能有几十年的活头,不好的也许几年之内就看不到他(她)了,最后都是个死,不如趁此时能动能吃能说能写,就多闹腾点,能给历史留多少是多少,也许有一天我们的这些东西会登上大雅之堂或学术大讨论会呢,想想身后的好事吧!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风中香茗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10 积分:62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11/25 10: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13 22:07:00 [只看该作者]

 经常上网的知青,多为准退休或退休人群。他们此前的社会分布,多数处于中位阶层,也有一些精英,但仍然鲜见真正的底层生存者。发表在网站、论坛、博客上的大量知青文章,内容多为事件回忆、人物特写、思考与论述等,包括纪实文学、散文、随笔、诗歌、小说等多种文体。与知青作家、知青名人的作品相比,这些原创之作更能反映大多数知青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对自身经历的内视与反思。

      作为一个也在网上诉说知青往事的“当事人”,我希望除了纪念那些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还能看到更多同龄人创作的走出“知青情结”的局限、关注社会现实、思考生命本质的佳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