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延河水 → 塬上说水


  共有103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塬上说水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陈幼民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35 积分:1733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9/12/15 19:24:00
塬上说水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2/9 14:23:00 [只看该作者]

 

塬上说水

 

 

      我下乡的地方,是陕北延长县。落户的村子,在延河北岸,叫郭家塬。

      谁在哪个村插队,是在北京时就分派好的。当时我们接到通知,却都不知道这个“塬”为何意,忙去查字典。字典上写道:“塬,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成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这几行字,反而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疑惑,难道我们将要住到一个高台子上,“四周陡峭”,人可怎么下来呢?

      等到了村里才知道,所谓塬,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座孤立的四方高台。它其实就是顶部平坦的黄土大山,四面八方有山梁与它相连,有坡可上,有路可行。塬也有大小,渭北的塬,攀上之后,行百里也不见头。而延河以北的塬,只可称作残塬,顶上平地已经不多了,断断续续,大的面积不过几十亩。它更像是一块平原的残骸,在沟壑中,保留了一点旧日的身份。和周围的山峁相比,塬的地势最高,俯视天下,有股君王气势。从山下望去,塬上村落,状如点苔,高傲而孤寂。

      黄土高原上的村庄,基本上处于三种地型,就是川、沟、塬。当然还有些半山半坡的。虽然只是山上山下,鸡犬之声相闻,但不同的地理环境,却使三种村落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能够生活在川里,在我看来是一种福份。河水在高原上冲撞,留下了大片的河滩地,有的宽长各数里,平坦开阔,常见当地农民将其伺候得像棋盘似的齐整。村庄紧靠田地,生产自然便利。所以人们对川,多有溢美之词,什么“米粮川”之类。但我更看重的,是这里交通的便利。因为陕北的公路,大都是顺着川走的。每日可见汽车来来往往,多少带给人一点时代的气息。县上的一些机构,也多建在川里,如林业站、变电所等。所以川里的农民,比起山沟里的人,显得开化了许多,说话都经常带些新名词儿。不像我所在的村子,虽然离公路只有几十里路,竟有些老年人,一辈子都没有见过汽车。

      然而,如果和沟比起来,我还是愿意选择塬。

      住在沟里,开门见山,像屏风似地挡住视线。日出三竿,沟里有些地方还是黑的,傍晚夕阳正红,沟里却早早没了光亮。除了眼巴前儿的几里路,很难看出山去。

      塬上就不同了,天高地阔,一抬眼就可望穿百里。那些沟峁坡梁,层层叠叠,尽在脚下。每天迎日出,送日落,云起自何方,雨洒在何处,全都看得清清楚楚。有时晨起,高原一片云海,山头变成了孤岛,风起云涌,拱着一轮红日跳出来,甚是壮观。我就想,此等美景,沟里如何能见得到,天低云暗,好不憋屈。

      记得曾有哲人论证过,说人们的心理状态,是与所处的海拔高度相关的。所以平地上的人们,时常要“登高望远”,“会当凌绝顶”,去寻找“一览众山小”的自信。我想,可能就是因为住在塬上,才使我们插队时的心境,相对好了许多。不顺心的时候,站在山头吼上一气,让那些烦恼,随着风飘得远远的。有时就在塬畔上坐着,一语不发,望着天苍地莽的景色,使心境慢慢平复下来。后来我出去学了美术,采风时回过村里,发觉山前山后尽是好风景。当年虽没有这样的专业心理,但高山长云毕竟给了我们些许的抚慰。

      可塬上的生活,也有致命的缺点,就是缺水。我这里说的缺水,是指生活用水,因为在陕北,不论是川、沟、塬,基本上靠天吃饭,水浇地甚少。但川和沟,靠着河流与山泉,吃水是不用发愁的。那里大都有雕凿得很好的水井,而且一个村子还不止一处,担水并不需要走多远。我常见沟里的婆姨女子们,在小河边洗衣服,顺着河沟排成一长溜儿,说说笑笑,捶捶打打,好不热闹。这种景象,在塬上是看不到的。女人们是离不开水的,不论生在多么穷的地方,也总是要梳洗打扮。尤其是川上的女子,甭看成天也是粗茶淡饭,却长得葱似的水灵儿,皮肤白嫩,都说是水好的缘故。人们对塬,可没什么好话,冠之旱字,称作旱塬。所以在女人们的心里,塬是个可怕的地方。她们不愿嫁到塬上去。有歌谣这样唱道:“你大你妈爱吃蒜,把你嫁到塬上边,塬又高,井又深,手扶辘轳骂媒人”,就代表了她们普遍的心理。平地人编排了许多塬上人的生活故事,如一辈子洗几次脸之类,作为笑谈。也难怪,塬上缺水,是千真万确的事。我们村口有一个涝池,不大,积存了些雨水。每日里牲口在这里饮水,婆姨们在这里洗衣,那水早已变成了浓黑的颜色,发出腥臭的味道,可人们仍在使用。若在沟里,别说用了,恐怕看一眼都觉得恶心。

      塬上的人吃水,一靠驮,二靠挑,三靠窖,也就是旱井,积存些雨水。我喝过窖水,用桶打上来,水黄黄的,上边浮着羊粪和柴草。当时口渴,顾不上许多,吹开了就喝,也从未拉过肚子。老乡告诉过我这样的故事,说早年间大旱,窖里的水也干了,有一个年轻的寡妇,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家里贫穷,没有牲口驮水,万般无奈,母子俩到山下打了一小桶水,用根小棍儿穿着,俩人几步一歇,提着往山上走。回到半路,见塬顶飘来了乌云,也听见了雷声,心想,既然下雨,窖里肯定有了水,母亲心疼孩子,就把水泼掉了。不料上到山顶一看,那云并没有落下雨,而是飘到别处去了。寡妇懊恼丢了水,一时想不开,竟然自杀了。这个故事足够心酸,但我宁愿相信它是个极端的个案。可塬上人宁肯给你吃个馍,不愿给你喝碗水的记载是有的。如果不是插队到这里,我怎会想到还有人在如此缺水的环境下生活。

      驮水是塬上人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由于壮劳力要上山干活,这项工作通常由老人和孩子们承担。每天早饭后,人们赶着毛驴,驮着木桶,成群结队地从塬上下来,驮满了水,又慢慢悠悠地往上爬,一趟大约得两三个小时。驮水的桶叫驮桶,木板做,铁条箍,全封闭,桶壁高于桶面。桶面上留两个小孔,供灌水用,水灌满了,用木塞塞住。木桶上有一道结实的横梁,这桶空的时候就不轻,灌满了水,足有七八十斤重。若是一个人去驮水,把这两满桶水放到驴背上需要些技巧。驴背上有一个专门用作驮水的木架子,先要把一只桶横放在木架上,扶住,另一只手提另一只桶,一个猛劲儿,提上木架的一端,那只桶再斜放下去抵住另一端,两个横梁相对,迅速用铁链栓好。陕北的驴普遍个儿小,两桶水压上去,颤颤巍巍的,在陡坡上亦步亦趋,看得人心惊肉跳。驮水的路,是村里最繁忙的路。天旱时,路被牲口踏成厚厚的浮土,你若见山梁上黄土飞扬,就知道,驮水的人下来了。

      知青们用水多,两桶通常不够。仗着干农活锻炼了肩膀,就再挑一担水上去。一担水近百斤,驮水的路是道大坡,几里长,坡度很陡,担子一上肩,就没个歇处。直到窑里,这担水才能放下来。担水上山,既是个力气活儿,又是个技术活儿,身体得就着扁担颤悠的劲儿,一步一摇,稳稳当当,水不得洒一滴出来。否则到家只剩半桶,会被人笑话。能挑水上山的人,当是好把式。

      我们塬下的沟掌里,没有石崖,泉水是从地表涌出的。人们见哪处泉旺,就掏个坑,用柳树枝在周围拦一拦,权当井口。下场雨,就没了,还得重挖。水取得多了,井就混了,人等不及,混水也灌,到缸里慢慢澄着去。

      水取之不易,用起来就格外当心。生怕糟贱了。这两桶水,首先要顾了全家人的饮与食。家里人口多的,还真得估量着用。平日里半盆水,能把全家人脸擦个遍,剩下的,还要擦灶台、瓦瓮、炕沿儿。盆底儿,让狗舔干净。余下的水,还要喂猪和其它牲畜。

      农忙活紧,庄稼汉饭都在山里吃。往山里送饭的人,一头挑着干粮,另一头挑着水。这水可不是什么米汤之类,而是从家家户户聚来的蒸锅水。婆姨们把蒸熟的玉米馍用手巾包好,装上一小茶缸腌酸菜,然后将蒸锅水一点点舀到桶里,送到山上还是热的。蒸锅水可不好喝,一股屉布的味儿。人渴了,也不管什么味儿不味儿,灌到肚子里再说。有时蒸锅水也不够喝,就去担窖水。我在上边说过喝窖水的滋味。如果山里地块儿离村子远,连窖水也担不上,渴急了,就爬到哨洞里去寻找积存的冰雪。也真有奇的,六月天骄阳似火,洞里还真有残雪,捧出来,吃到嘴里,冰得扎人。每天干活回来,除了累,就是渴。一进门,扑到水缸前,用马勺舀起来就是一通狂饮,方才解气。

      喝水都如此困难,洗就免了。知青们一个月不洗脸,半年不刷牙,成了常事。好在大家都如此,谁也别说谁。记得插队半年头上,几个人不知为什么,突然想要刷牙,费了半天劲儿找到牙具,站在门口一通鼓捣,引得一圈儿人围着看,学生家口吐白沫在干吗呢?衣服就更别提了,棉袄蹭得油亮,蓝制服成了土色,有的知青新衣服上身,一直穿到烂到扔,竟然一次都没有洗过。加上有些人确实懒点,满脸渍泥,袖口挂絮,说是斯文扫地,一点不假,狼狈得竟不如当地村民。当然这是极端。也有爱干净的,衣服一次不洗也不像话,就专门歇工一天,把衣服驮到山下去,好歹过一遍水,晾干了,再驮上来。这是实在看不过眼了,才会如此大动干戈,一年之中,有数的几回。

      当然如此邋遢,也不都是缺水的原因,反映了一种颓唐的生活态度。原因多种,这里不加评论。插队的生活,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地方,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关于水的故事。

      现在的陕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插队的村子,早就抽水上山,目前,又在打深井,旱塬喷水的景象很快就会出现,恐怕没人再喝蒸锅水了。延安有些地方,驮桶已经变成收藏家们竞相追求的藏品。听到这些消息,我很欣慰。解决吃水问题,是为当地人民造福的一件大事。但在整个西北地区,现在仍有许多乡村吃水困难,生态环境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而且水资源的浪费,在很多地区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没水的地方要让它有水,有水的地方可千万别变了没水,因为缺水的日子,实在是不好过。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真情年代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068 积分:90274 威望:0 精华:28 注册:2008/5/15 8: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2/9 14:55:00 [只看该作者]

我们回北京时也曾从塬上路过,看到那里的知青喝的是积攒下来的雪水,真不敢想象他们是怎么生活的?但愿这样的日子永远不复返了。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山丹丹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3357 积分:20630 威望:0 精华:15 注册:2008/10/29 13:5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2/9 18:40:00 [只看该作者]

    塬上缺水的生活我还真不曾经历过。以前每次路过洛川汽车跑在塬上,看到车窗外一马平川(见到有毛驴从坡上驮水上来)的景象心想:要是分在这儿就好了,不用上山爬洼的、还有毛驴驮水不用人担……。看了你的文章才知道我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怪不得我的一个知青同学她至今用水都很节约,她说是插队在塬上村子缺水,留下了节水的习惯。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清平湾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99 积分:87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2/9 17:3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2/9 18:55:00 [只看该作者]

老陈加油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遥远的清平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