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延河水 → [转帖]深播高原的爱,破土萌发


  共有99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深播高原的爱,破土萌发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清平湾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99 积分:87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2/9 17:31:00
[转帖]深播高原的爱,破土萌发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7 20:58:00 [只看该作者]

深播高原的爱,破土萌发
封面设计 曹谷溪

 

深播高原的爱,破土萌发

 

——写在知青作家许复强长篇小说《情感之恩》前面的话

 

曹 谷溪

 

             【一】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陕北黄土高原正颤栗在贫困、饥饿和寒冷之中。这块厚实宽容的土地,依然像当年慷慨接纳疲惫的中央红军一样,又一次接纳将近三万北京知识青年到延安插队落户。转眼四十多年,“北京插队知青”这个词汇,渐渐淡出人们的言谈。然而,我却不能,好友张莉的哥哥张大力,在为一位老乡送药的夜晚,被一条狗冲下崖畔而亡命;还有三位女知青在高粱笼避雨,被雷电所击……我缅怀把青春和生命留在这块土地的每一个灵魂;也常常为走出黄土地去干大事创大业,取得巨大成功的每一位知青朋友默默地祝福。总而言之,今生今世我是无法解脱深埋心灵深处的 “知青情结”。

作为知青专干,曾经接触过众多的插队知青;作为延川县知青工作赴京汇报团工作人员,又访问过许多知青家长。几十年来,我和那些“老插们”一直保持着频繁而亲密的往来。

1978年《延安文学》23合刊中,曾发表了我撰写的一篇题为《绥德汉》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文字,道出了我对这一批插队青年的理解与敬慕:

 

我不知道亲爱的读者是否曾关注‘老三届’们的命运和成长过程?这是一批特殊历史境遇中造就的一批特殊胆略、特殊气质、特殊品行的人们。他们,虔诚地参加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继而又成群结队地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以后,他们之中的一些人被招工、招干或当兵;一些人被推荐上了大学,还有的到国外留学。总之,该走的都走了,真当了农民的寥寥无几。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茬人过早的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所以,只要他们一旦取得读书的机会,便拼着命往书中钻。有一位当了省委副书记的北京插队知青,在上大学前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十八本读书笔记。这一代人,与其父辈们相比:少保守,少教条;与年轻他们一代人相比:更具有使命感;多思考,多实干。在社会转型、时代变迁中,这一代人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希望,是世纪交替的桥梁!”

 

今年八月突然接通了一个陌生的长途电话:

“我叫许复强。19692月从北京到延安县下坪公社牛家沟插队。一插就7年。2000年我在中石油管道局买断工龄,闲暇在家,插队时的那些人,那些事儿折腾的我坐卧不宁。回陕北走上一趟,触景生情,情感的野马更是收刹不住;每每与“老插”们相见或者聚会,谈论总离不开插队的话题。于是,我突然萌生了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

别人是“十月怀胎”,我的小说是“怀胎十年”!

现在,这部书名为《情感之恩》的长篇小说,中国文联出版社已经与我签订了出版合同,要请先生写序”。

我说:“北京有那么多大家,名家,怎么舍近求远,找到我这儿来呢?”

“这是一部反映陕北农村题材的小说,我和我的许多朋友说,你最有发言权!”

这位在陕北生活了七年的“老插”真有了陕北汉子的脾性,他快人快语,连一句客套话也没有。仿佛这事就这么定了。

作为一个年逾古稀的文艺工作者,曾一次又一次地下决心不再写序文之类的文字了。可是,这是一位在陕北生活了七年的“老知青”,这是他呕心沥血劳作十年的成果!

我还有什么托辞的理由呢?我的“知青情结”驱使我不仅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告诉他93日我要去北京参加“歌剧《白毛女》上演60周年学术研讨会”,届时一定安排一见。

 

             【二】

 

我和许复强如约在北京市内的一个小宾馆会面。过去我俩只通过一次电话,今天却像多年的朋友,照样是没有客套的寒暄,他如数家珍地向我讲述了《情感之恩》的故事梗概和创作过程。

 

天上的星辰即将消失,疲惫的社员们打着香甜的鼾声,仍在窑里沉睡着。

队长披着那件露出灰絮的旧棉袄,轻轻推开窑门闪出身子,又轻轻“吱——”的一声,关上了门。

队长从窗外的墙壁上摸着摘下锄,急匆匆地走到硷畔上,将双手扩在嘴前,仰着脖子,冲着村前村后大喊:“受苦喀了,受苦喀了!”这粗犷悲壮的呐喊声,传遍了黎明前的山村。接着便传来或高或低的狗叫声。

“吱吱”“嘭嘭”的开门声和关门声,标志着村里的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劳动。(引自《情感之恩》第三章)

 

许复强的讲述,近乎是对他的小说的原文背诵。

我常常惊叹“知青作家”们对陕北农村生活民情习俗的娴熟。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陶正的《老汉们》、《婆姨们》、《后生们》和《女子们》和许复强的《情感之恩——诱人的长辫子》,我以为不仅是美妙的田园交响曲,而且是镶嵌在中国当代文学长廓的“清明上河图”!

曾在延安县河庄坪公社余家沟插队的北京知青王克明,依他的《听见古代》,一跃成为对陕北方言、陕北民俗研究誉满中华的学者。

 

                       



遥远的清平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清平湾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99 积分:87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2/9 17:3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7 20:59:00 [只看该作者]

 【

 

20009月,许复强从中国石油管局买断工龄,突然萌发出写作的念头。数日后,写出了自己有生之年的第一篇小说。拿给女儿看时,一千多字的文章中竟挑出了十几个错别字。

插队时,犁地、锄草、割麦子,剜黑豆,所有的农活他都是行家里手;在王瑶水库出民工时,也不是也学会了开山破石的石匠手艺?有过七年的插队经历,有什么困难能难住人?许复强说:“铁了心要踏踏实实地写一部长篇小说,把陕北老百姓诚心实意待人的品质,坚忍不拔苦斗的精神,把敢于为民族解放流血献身的老红军、老八路们,以天下为公的情操,以及北京知青与这块土地生死之交写出来,昭示后世!”

为了完成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任务,许复强不仅采访过数十名“老插”,还多次重回延安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

可是,写在纸上的文章总是大大地不尽人意。开始几百字几百字地撕掉,以后又几千字几千字撕掉。许复强说,“不足三十万字的小说,先后废掉的稿子大概有百万字之多!”

经十多年的打磨,锤炼,今年三月,中国文联出版社才通过编审,决定出版发行。



遥远的清平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清平湾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99 积分:87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2/9 17:3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7 21:01:00 [只看该作者]

【四】

 

《情感之恩》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一个春天,石匠刘宝柱走村串户来到王家沟,队长见刘宝柱谈吐实在又有着一把力气,就劝说他留在村里好好受苦,将来娶上个婆姨,养娃娃,美美气气地过光景。刘宝柱高兴地答应下来,队长不但把村口的小窑洞给了刘宝柱,还招呼大伙给刘宝柱送来了锅碗瓢盆等东西,这让刘宝柱很是感动。会计看到队长如此善待刘宝柱,心里总是灰塌塌的,认为队长如此善待刘宝柱,刘宝柱将来要接队长的班,自己的多年操劳便前功尽弃。于是,他时时处处地排挤刘宝柱这个外来户。

刘宝柱在村里不但受着会计的气,还看到地里的麦子旱得几乎没收成,认为不打坝不修梯田,光靠大田吃白馍很难。喂牛老汉批评刘宝柱说,再难,还能难过我们当年打鬼子吗!

刘宝柱一怒之下跑出村继续干石活。一天,刘宝柱在路上遇到一个名叫蒋柳红的小寡妇,俩人一见钟情,在相处中逐渐产生了好感和爱情。

许复强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终于找到了小说创作得精妙之“穴”。小寡妇蒋柳红一出场,他便在她的“辫子”上大做文章。

这天晌午,刘宝柱顶着烈日,走在两山之间的烂石滩上,突然看见前面的路边上有一个年轻女人坐在那里,高高凸起的胸前,有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

刘宝柱好生奇怪。烈日炎炎,人们都躲进窑里歇息,她独自一个人坐在路边做甚哩?他一边快步向前疾行,目光死死地盯着那个年轻的女人。

那个年轻的女人,身材苗条,端庄。蓝底白花的小褂儿,可身得体。甩在身后的辫子,辫稍儿搭在圆圆的臀部;细细看去,乌黑的辫子,在日光下铮光发亮,令人心颤。

 

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女性“美”的标准,或者是要求不同。唐代女人们以“丰腴”为美;清朝,女人们以“脚小”为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陕北姑娘以又粗又长的“辫子”为美。记得有这样一个“酒曲”儿,当时非常流行。

 

      喜鹊儿喳喳喳,

新女婿来到丈母娘家

先上酒,后上茶,

我后窑洞我觑见个她,

两根辫子往后刷,

哎呀,我典田呀,卖地呀

定上一班吹手迎你来呀么,

      啊呜哎!

 

小寡妇蒋柳红的辫子,或搭胸前,或甩身后,都令刘宝柱心灵震颤。她,占据了他的整个世界。每次见面,无处不提她那诱人的长辫子。

因了那位梳着长辫子的小寡妇蒋柳红,给刘宝柱带来巨大荣耀和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

大年临近时,刘宝柱回到王家沟,请会计写春联。会计知道他不识字,就用台庙村蒋柳红与他恋爱的故事,编了一副对联来取笑。

 

身在本村心在台

蒋花一朵心中开

 

横额是:

 

三天两头来

 

不巧,这副春联被新调来的公社革委会主任发现。

“呵呀,好狗日的,这不是明目张胆地怀念台湾,歌颂蒋介石么?一副彻头彻尾的,地地道道的反革命春联!”

“刷”主任身后的小挎包拽到前面,忙从包里掏出笔和笔记本,匆匆抄下春联的内容,又警觉地上前“噗”的一声,捅破窗纸,双手圈成个圆弧,瞪着眼睛朝窑里瞧。

“别看了,人家早背着小木箱走了。”主任急转过身子,看见悬崖下一个背口袋的人给他说话。

主任追问:“他到哪儿去了?”

“榆林、绥德,延安没个准儿,人家的情咱怎能晓得哩?”背口袋的人甩着话头,嘎吱嘎吱地踏着积雪走远了。

 

捕风捉影的“情况” ,更加坚定了这位公社主任臆造的“台湾派遣的特务,背着 “电台” ,在榆林、绥德、延安一带,进行反革命活动的大案要案”即将破获。一大早,便带着公社的几个干部在王家沟召开社员大会。

 

队长的大窑里,一下子变成了会场。公社主任不习惯坐炕,队长婆姨立马给他屁股下面塞了个自家的枕头。主任面前摆放着小炕桌,炕桌的两边坐着公社其他干部。队长看见所有的干部都满脸严肃。心想“咋价?中央又出大事啦!”(引自《情感之恩》第十五章)

 



遥远的清平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清平湾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99 积分:87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2/9 17:3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7 21:02:00 [只看该作者]

作者故意板着脸,不慌不忙地,一层又一层剥出这一出“时代闹剧”的来龙去脉。

树根穿着牛皮坎肩,咧着嘴正跟旁边的社员一起大笑,见公社干部指着他,要他回答问题,便慌忙抱着肚子站起来,刚要开口回答,禁不住又低头大笑,笑得他上气不接下气,眼泪都挤出来了。

树根尽量稳住了笑声,说道:“哎呀,真、真是脱笑死人啦!我要笑,主任不让笑,吓得我一满不敢笑。就想悄悄放几个屁,从下面出出气,又放不出来。要是不笑出来,就得把人活活憋死。”

主任指着树根愤怒地说:“你胡扯!”

树根一听主任说他胡扯,看了看炕上的干部,大声对主任说:“我当是天塌下来了,原来是这么点屁事。你真是官不大,僚不小!怎不问问情况就瞎说呢?刘宝柱一满不识字,春联是会计写的。‘身在本村心在台’,这个‘台’,不是‘台湾’,是我婆姨娘家那个,‘台庙村’;‘将花一朵心中开’,这个‘蒋花’更不是你胡扯的‘蒋介石’,是台庙村的小寡妇‘蒋柳红’,刘宝柱和相好,三天两头往那儿跑!”

树根的话音刚落,炕上的公社干部,也跟着社员笑开了。这时,炕上炕下的笑连成一片,笑声冲出窑洞,在大山间久久地回荡……(引自《情感之恩》第十六章)

 

会计的一个玩笑,害的刘宝柱东躲西藏好几个月,当他再去找蒋柳红时,蒋柳红已经被卖到远处。刘宝柱不顾一切的去赎找蒋柳红,一去就是好几年,在这几年里刘宝柱在街上讨饭受尽欺辱,他还由于不识字进错了厕所,被穿西服的人摁在雪地上痛揍过。

破衣烂裤的刘宝柱,终于背着患有重病的蒋柳红回到了王家沟,身边还有个女娃。队长和乡亲们对他的好,感动得流下热泪。蒋柳红没过几个月病逝了,又是队长和乡亲们帮着安葬和做了八碗。刘宝柱为了报答乡亲们,他支持队里打坝,并把当年藏在裤裆里去赎蒋柳红的钱给队里买了架子车,让大伙用架子车运土打坝。除此之外,刘宝柱不再出去跑石活,在村里一心供着蒋柳红的女娃上学。

女儿在他的抚养下,一天天长大,出变得和蒋柳红一样的苗条漂亮;梳着和蒋柳红一样的辫子……这娃争气,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北京的大学。

七灾八难的王家沟,在新世纪,新时代,正演着新的故事。

 

 



遥远的清平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清平湾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99 积分:87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2/9 17:3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7 21:02:00 [只看该作者]

【五】

 

不久前,知青作家庞沄来延安见我。他向我讲了20101226日他和陈冲、马迅、张铁良四个清华“发小”提前9天给史铁生过60岁生日。

庞沄说,我们到了铁生的家,一进门陈希米就告诉我们,铁生为了能和你们聊得尽兴些,正在床上养精蓄锐呢!我们走进了铁生的房子,见他气色不错,还和以前一样笑着和我们调侃:“你们又向我的活体告别来啦?”

想不到这次果然被他言中。就在这次聚会之后的第五天,铁生便与世决别!

应该说,这是铁生生命的最后时刻。可是整整三个小时的长谈,全部聊的是陕北的老乡和插队的故事。我们聊得非常轻松,非常愉快。不用推敲语言,更不用思辨,他对陕北高原深深的眷恋,插队生活的酸甜苦辣信手拈来,甚至“老乡脸上的皱纹不笑时是白的”都铭刻在自己的记忆里。

这一批插队知青,真正融入到了社会的最底层。在这种交融中听到了遥远古代的韵律;感悟到了古朴民风中的大善,大雅和大美。铁生说“我们就这样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和文学旅程”。

史铁生的谈话,不正是一语道破许复强,深播高原的爱,为什么会突然破土而萌发的原因么?

关于上一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在中国大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肯定和否定的意见都有,尚无定论。但是,对“知青文化” 和“知青作家” 的研究,早已被学术界关注。我以为,许复强和他的长篇小说《情感之恩》,将会列入这个系列的研究内容。

 

 

     20111024日于延安凤凰山麓斗室



遥远的清平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清平湾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99 积分:87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2/9 17:3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7 21:03:00 [只看该作者]

 

深播高原的爱,破土萌发
     2011年9月4日谷溪与《情感之恩 》作者许复强在北京崇文门西花市金丰宾馆亲切交谈
  静书 摄



遥远的清平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8 10:13:00 [只看该作者]

《陕北诗人-曹谷溪》

 

点击开新窗口欣赏该FLASH动画![全屏欣赏]
http://you.video.sina.com.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15350512_1277689611_Oxi0THYwXWXK+l1lHz2stqkP7KQNt6nki22zvVqtIw9YQ0/XM5GYZ94C4CzXAtkEqDhARZ08cP4j1h8/s.swf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屹梁梁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1918 积分:63498 威望:0 精华:27 注册:2009/8/10 21:0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9 19:29:00 [只看该作者]

“这一代人,与其父辈们相比:少保守,少教条;与年轻他们一代人相比:更具有使命感;多思考,多实干。在社会转型、时代变迁中,这一代人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希望,是世纪交替的桥梁!”

 

“不用推敲语言,更不用思辨,他对陕北高原深深的眷恋,插队生活的酸甜苦辣信手拈来,甚至“老乡脸上的皱纹不笑时是白的”都铭刻在自己的记忆里。”


“这一批插队知青,真正融入到了社会的最底层。在这种交融中听到了遥远古代的韵律;感悟到了古朴民风中的大善,大雅和大美。”


“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女性“美”的标准,或者是要求不同。唐代女人们以“丰腴”为美;清朝,女人们以“脚小”为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陕北姑娘以又粗又长的“辫子”为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屹梁梁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1918 积分:63498 威望:0 精华:27 注册:2009/8/10 21:0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9 19:30:00 [只看该作者]

感谢清平湾同学对作品《情感之恩》的介绍,这段历史,这份情感,我们应该纪念,应该回味,应该书写。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