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延河水 → 28.汉中札记(一)


  共有112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28.汉中札记(一)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树人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1 积分:154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6 6:34:00
28.汉中札记(一)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7 21:32:00 [只看该作者]

 

汉中札记

 

张树人

 

19716月,小子终于结束了插队生活,整理好行装并与朝夕相处的乡亲们洒泪而别,遂随队辗转乘车前往新的工作单位。说起来惭愧得很,小子当时只知道新的工作单位地处陕南汉中市,并听来此招工的人说单位名称叫做“汉中100号信箱”,仅此而已。我们一行30名知青和单位来的带队人员,在茶坊汽车站乘坐长途车,先是蜿蜒曲折离开了陕北高原,等到了铜川,西安以后又换乘火车穿越关中平原,继而钻隧道过高架攀越秦岭,沿着崎岖的蜀道逶迤前行。毕竟旅途千里之遥,自然免不了晓行夜宿饥餐渴饮。

路上无话,这一日眼瞅着就要到达目的地汉中了。小子想那陕北高原虽称之为高原,平均海拔大约只有1000米左右。而我等即将前往的汉中盆地则属于秦岭和大巴山山脉。秦岭和大巴山是一片广袤而地形崎岖的山岳地带,海拔却要超过陕北高原呢,一般要在15002000米之间。在陕北时小子所在的茶坊公社与渭河的支流洛河相伴,由于河流的浸蚀(包括雨水的冲刷),黄土高原形成了许多沟壑,其次在洛河等河流的沿岸亦形成了较为狭窄的冲积平原。小子和当地的乡民则称这冲积平原为川地,川地最是有利于耕种和促进农耕业的发展。如今以我观之,这汉中盆地的形成似乎亦与此类似。缘由就在于发源于秦巴山地西段的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向东流淌于秦岭和大巴山地之间,其流域地带遂逐渐形成了富饶的汉中盆地。而且汉中盆地因有秦岭屏障寒潮,气候常年温暖湿润,与那陕北高原受夏日季风影响较小的半干旱地区情况截然不同。所以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汉中盆地成为我国亚热带分布最北的地带和农业生产远比陕北要发达的区域。书说简短,火车是行至汉中阳平关的时候我们下的车。我们单位在阳平关有常驻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与阳平关车站联系,转运人员和搬迁物资往来。我们此次前来,常驻的工作人员已经为我们安排好了转运车辆。

小子打小就好些古迹儿,既然来到了阳平关,在下就不得不卖弄几句。人们常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阳平关就堪称是蜀道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雄关重镇,其地形之复杂,气势之雄伟,历来均以险关要隘著称于世,乃是古今秦蜀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军事要塞。据小子后来查询得知,古阳平关始建于西汉,位于今陕西勉县武侯镇莲水村。阳平关在三国时代称做阳安关或关城,此关隘西通阴平,东控汉沔,北依秦岭,南临汉江和巴山,雄踞于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陇的陈仓道口,为当时蜀汉北方的重要门户,其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晋人张荟《南汉记》载:“蜀有三关:阳平、江关、白水”其中阳平则为险关之首。因而,古阳平关自古就被视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才有了人们“汉中最险无如阳平”的感叹。

闲话少叙,我们在阳平关爬上单位派来接送的车辆就又继续出发了。和我们当年从铜川中转换乘去延安插队一样,坐的仍然是解放牌卡车。汽车颠来簸去的行进在崇山峻岭中,忽而紧贴峭壁爬行,仰望石壁似直插天穹:忽而咫尺陡坡崖畔,俯视则若临万丈深渊:忽而恍惚云端深处疑无路,转瞬间山道盘旋却又峰回路转。但见得卡车蜿蜒曲折辗转于谷底涧旁,未及多时却行驶于高架空中渡桥,继而又盘旋山峦叠嶂间,出没于云海之中。据小子看来,秦岭与之前的陕北高原相比截然不同。陕北高原黄土堆积,山势浑圆,山大沟深,千沟万壑,植被匮乏,宛如荒漠。秦岭则山体挺拔,巨石嶙峋,刀劈斧剁,林木葱笼,植被丰富,苍山滴翠,恰似江南呢。

卡车行进多时驶出山区进入汉中市,小子顿觉豁然开朗,放眼四下里观之,果然市井似显繁华景象,街面建筑鳞次栉比,往来人群熙熙嚷嚷,绝非富县县城所能比拟,更非小小的茶坊镇所能望其项背。小子心想好歹的也算是个城市吧,与那穷乡僻壤的乡村相比也就就算很不错了,但不知我等究竟会被拉到哪儿呢?正思量间,此时车已经拐入南大街,在临街的一栋四层楼房前停住了,心知总算是到了我们下车的地儿了。小子下车后一打听方才知道,这里就是单位称之为二连(“文革”期间,高校原有的院系管理体制早已被砸烂,竟被弄成不伦不类的部队建制)的驻扎点。我们这批富县来的知青据说是为了便于集中管理,暂时不往各个连队分配,被编为学员排,临时隶属于二连的建制管理。

说到此处,小子不能不罗嗦两句。看官可能有所不知,直到小子被招工离开插队地点到新的工作单位之前,都不知道所谓的“汉中100号信箱”是怎么回事,只是影影绰绰地听说是所学校,甚至还有人说是保密单位的。小子纯属懵懵懂懂的就来了,那会儿还想呢,到那儿看看情况再说,不行的话就设法走人呢。等到了地方以后,在下才逐渐知道,原来这100号信箱就是由首都搬迁过来的北京机械学院。据小子后来查询,方才略微知晓些学校搬迁的始末缘由。说来话长,那还是在1969年10月17日,正是如火如荼的“文革”期间。根据领袖关于国际形势有可能突然恶化的估计,林彪在苏州作了“关于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紧急指示”,命令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此即所谓林彪的“第一个号令”。很快,北京市革委会召开了紧急会议,动员部署北京的大专院校除几个最著名的学校外,其他院校在半个月到20天内必须搬出北京。一时间,北京高校掀起了所谓“战备搬迁”的高潮。当年北京共有59所高校,分别由驻北京的各军兵种分片包干。其中,空军负责北京市东面的几所院校,包括北京机械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北京化纤学院、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北京经济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等。据学校的老师们说当年空军执行上边的指示最为得力,加之北京机械学院进驻的工宣队恰好又是铁路上来的,因此动员会之后未及两周,火车就已然发出,其搬迁动作之快着实令人瞠目。学院迁往汉中期间,曾留校一批69,70届的50名青工作为师资力量的补充。在北京招收了50名初中生,后随校搬迁至汉中。到汉中以后,先后又接收了100名复员军人,70名北京插队知青。北京插队知青是分为两批招收的,第一批是延安县的40人,后来大部分安置在校办工厂,第二批就是我们富县的30人,多数安排在半导体器件厂工作。

在汉中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就住在南大街。前文说过我们富县来的30人单独编成一个学员排,隶属于二连。男生住在一楼,女生住在二楼。这座楼现在想起来应该就是住宿楼,四楼是个会议室,里边还放了台电视机。听说这栋楼是我们来之前学校里的教职工们自己设计,自己组织施工建设的,是一种当地称之为“干打垒”方式建设的。所谓“干打垒”建房方式,在陕北的时候可以说简直就是司空见惯,我本人就有幸参与过,只不过建的都是平房而已。我们住的这栋楼,朝街的楼门外边是几级台阶,进了楼门是个过厅通到楼后边。楼的后面是食堂和茶炉房等若干辅助设施。我们到了南大街或者说是正式参加工作以后,吃的第一顿饭就是在南大街食堂。这第一顿饭不是别的,拿今天来说实际上就是普通的打卤面。尽管如此却是有讲儿,大伙都管这叫安家面,意思是我们到这儿就算是到家了。别看就是碗普通的安家面,我们这帮子插队知青就跟没见过似的,捧着碗用筷子挑着用凉水过的面,再拌上肉丝配上黄花木耳的卤汁,吃起来就甭提多香了。看官可能会问,不就是碗打卤面么,何至于如此?看官可能有所不知,这些陕北来的北京知青自打到农村插队以后,已然两年半竟从未再吃过北京正宗的打卤面了,而且在陕北长期的艰苦生活,肚子里几乎没有丁点油水,如今见那打卤面里竟有些许肉丝,简直就如同见到美味佳肴,个个如饿狼也似只顾饱腹已然顾不得其他了。小子当时恍惚间觉得大师傅们是北京的,周围老师们也是北京来的,吃的饭也是北京的口味,仿佛就像回到北京的亲人身边,着实令人感慨万分呢。

毕竟我们这帮子在农村呆了那么长时间了,乍然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就琢磨着啥时候得空儿到街上逛逛呢。而且这里虽然比不上大城市,但究竟也算是陕南最大的城市了。在我们看来这里的一切都那么新鲜,亦或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这里有了那久违的街道和市井胡同,有了商店和长串儿的经营门脸儿,有了公交和车辆,街面上来往的自行车和人群亦显得熙熙嚷嚷川流不息。在陕北的时候,不少乡亲们的装束是毛朝外穿的羊皮袄,头上扎的是条白毛巾,当地人特别是“上边人”(所谓上边人主要是指延安县以北地区的人,或者干脆就是特指榆林地区的人),可能是长期生活在高原的原因,通常腮部略微有些泛红,脸部还显得胖乎乎的。到了汉中所见所闻则完全不同,放眼望去宛如到了四川,人们头缠土布,裤脚挽起,或穿草鞋或打赤脚,推车挑担显得瘦小精干非常利落的样子。陕北民居多以“沟”,“村”为名,而汉中则呼之为“寨”。譬如机械学院迁到汉中后,不少教职工家属住户就分别安置在张寨,周寨等村寨居住。

初到南大街生活,每次吃完饭刷碗或者洗衣服时,我们都是在食堂前面的一排水池子里洗涤。在这里用水只需拧开水龙头就是了。可对我们来讲,毕竟插队几年没这么用水了,突然间用水竟会如此方便,那种犹如梦幻般的感觉都让人有些不适应了。回想我们在农村时,洗衣做饭哪里会奢望有什么自来水,想用点水全凭人挑驴驮的实在是不容易。当时为生活条件所迫,从来不敢敞开着用水,洗衣涮碗地也尽量节省着点儿用水。我们刚到学校时,由于插队生活的感受,用点水还都挺在惜的,还真舍不得哗啦哗啦的用水呢。有时候我们看到有些老师用水全然无所顾忌,水管拧开任由自来水哗哗冲洗流淌,就会觉得着实太浪费了。小子常常会想,如果让这些老师在农村也呆上两年尝尝缺水的滋味,大约就不会这么用水了。

在汉中的时候,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建校。我们这些人自然少不了参加建校劳动。那时候学校还给我们这些人做动员呢,讲述之前教职工们参加建校劳动期间艰苦奋斗的事迹,号召我们要向他们学习等等。小子在台下听了以后却有些不以为然呢,心中暗想毕竟我等农村插队若干年,什么苦没受过,什么罪没遭过,似此讲什么艰苦奋斗的光荣历史,倒不如我等上台给他们讲讲呢。再者说了,学校的建校劳动小子也参加过几次,老实说这点活儿对我们来讲,根本就什么都不是,充其量也就是稍微活动活动,只当是松松筋骨散散心而已。既便是如此,在教职工们的眼里,我等已然给他们留下了吃苦耐劳,工作勤奋,作风朴实且艰苦朴素的深刻印象,内中曾有不少老师见到我们点头赞许曰:到底是在农村插队锻炼过的,就是不一样啊!闻听此言,我们还真是感觉有些自豪呢。

自打来到南大街起,我们这就算是参加工作了。那会儿按照当地学徒工的工资标准,我们头一年定的是每月18元钱。甭管钱挣得多少,我们总算是有些收入了。虽说是学徒期间钱挣得不多,倘若老家儿没有负担,自己又是单身职工,平日里只要稍微计划着点按说也就凑活了。在下却难得如此,家里头人口多负担重,且仅靠父亲的微薄薪金维持,因此家境状况略显艰难。如今自己毕竟也老大不小了,琢磨着怎么着也得紧把手,好歹攒点钱帮衬帮衬家里。那会儿到食堂打菜盛饭,小子绝不敢挑肥拣瘦,能勉强地把肚子混个半饱就成,其它乱七八糟的东西啥也不买,每月里竟然也能省个3元,5元的。这点钱存起来,到时候就一块儿堆寄给家里补贴家用。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好当家,其实家里经济拮据也只能如此啊!

参加工作与在农村插队毕竟不同,甭管干啥都得按规矩来,譬如吃饭就需要凭饭票购买。学校食堂的饭票是硬纸卡片做的,白色的是细粮,牛皮纸颜色的是粗粮。那会儿粗细粮食是按比例供应的,细粮还分为面票和米票,大米算细粮,在食堂买米饭是有限制的。那些年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职工每月的口粮供应都是有严格的定量标准的。我们捏着这把粮票每天到食堂吃饭还真得计划好了,否则吃超了要么和别人借,要么就得自己扛饥荒了。有一次在食堂排队打饭,就听到排在前边的女生正核计呢,言曰:今天的棒子面粥熬得稀汤挂水儿的,好像有些划不来呢,如此哪里能吃饱,不如就买半个窝头吧。学员间如此精打细算可见一斑。有些肚大汉靠着那点定量吃不饱,拿着细粮票找女生私底下串换些粗粮票,这样可以多换些聊以充饥,亦属无奈之举呢。说起食堂来却是令人难以忘怀,凡是在南大街生活过的没有不知道我们那个食堂的。食堂有几个大师傅,譬如李师傅,钟师傅等直到今天都还能记得起来。特别是钟师傅不仅厨艺高超,且对我们这些延安插队的娃娃们格外的同情,碰到我们到食堂去打饭的时候,手头上总要适当的多照顾点,着实使我们倍受感动。虽然说是在困难时期,买点啥都得凭票凭本儿的,但是几位师傅津津业业,精打细算,荤素搭配,粗粮细作,想尽办法把伙食办的有声有色的,给大伙留下了深刻印象。先说主食吧花样就不少,什么馒头,花卷,窝头,包子等自不待言,其它的如黄金卷,揽龙(音),甜丝丝的发糕等亦不鲜见,截长补短的还弄点儿面条,饺子什么的。遇着包饺子的时候,食堂人手不够,大伙就会去些人帮厨,那场面可热闹了。再论及菜肴方面那就花样更多了,什么小酥肉,酱豆腐肉,扣肉,米粉肉,犹太肉,焦溜肉片,软炸肉片,烧两样,炒三鲜,肉片香干,红烧茄子等数不胜数。菜品炒出后堪称色香味具佳,如此困难局面,食堂的师傅们竟能勉为其难,着实令人叹为观止。我等再看今日所见之高校食堂,哪里还有如此之菜品,而且菜谱基本不变,味道基本一致,更谈不上什么色香味,与当年南大街食堂相比,实乃天壤之别。现如今小子想再吃到当年的小酥肉,酱豆腐肉,焦溜肉片,软炸肉片等美味,莫说是在高校食堂,就是在城里餐馆也点不到这些菜品了。

参加工作不久,单位就给我们发了工作服和劳保用品。说起所发的工作服和劳保用品来简直就能把人窝囊死。你道如何?原来这学校后勤部门不知道从那里买的这些东西,而且还听说一买就买了很多,虽说是每年都按照劳保规定例行发放,且严格控制新购劳保用品,饶是如此这些库房存货也发了若干年。记得小子随学校迁到西安若干年以后,好像才将原来在汉中买的那些劳保用品的库底子处理干净。看官看到此处必会问及,究竟是什么劳保用品竟将诸位窝囊至如此?且容小子先说说那工作服,天晓得是什么材料做成的,穿在身上稀里哗啦的类似于人造棉,根本就没有什么板型可言;其次则是完全没有尺码大小的说法和区别,甭管谁穿起来都显得邋里邋遢的,且衣袖若想挽起来基本上就挽不住,还没两下呢就秃噜下来了。看着如此不堪的工作服,学员排这些新职工实属无奈,而且单位里又要求交若干张照片,填写教职工履历表等,也就顾不得许多了,就都穿着工作服去照了相,觉着好歹的也算是参加工作的标志吧!等我们照完相取回照片一看,哪里有什么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插队这几年原本就弄得又黑又瘦,再穿上这身儿松松垮垮,毫无款式可言的工作服,个个就宛如那逃犯一般令人沮丧。说完工作服我还想跟列位说说劳保肥皂的事儿。毫不夸张地说,凡是那几年在汉中待过的,没有不知道当时汉中产的那种劳保肥皂了。那种肥皂我竟忘了是什么牌子的了,别说洗衣服就是拿来洗手都不带起沫的。而且也怪了,这种肥皂吧,你要是放一段时间,就会变得越来越小,最后缩得就像六必居的酱豆腐块那么大小了,你说神不神呢,真是世界之大无其不有啊!之后我们听说,每逢学校发劳保服和劳保肥皂的时候,教职工们无不怨声载道,怪话连篇,甚至有那个别的竟索性人前背后的冷嘲热讽。我等闻听此言也忍不住牢骚满腹,义愤填膺。此种光景直到我们迁到西安以后还发了若干年,学校也没办法直到把库底子打扫干净这事儿才算消停下来。

“文革”期间没别的,每天都是枯燥乏味的政治学习,名目繁多的学习班,偶尔还要去河东店听报告和传达文件精神。其间,学校也会安排我们时不时的坐车去汉大参加建校劳动。平时我们被管得死死的,几乎就没有什么业余活动亦或是自己能够独立支配的时间。偶有几次放松的时间,倒觉得印象深刻且十分难得了。记得有一次,学员排带队的老师忽然兴致所至,说是要带我们几个去附近的一个韩信拜将坛去看看。既然说到这里小子就不得不交代几句。当年我们这些新招收的学员在学校领导看来,觉得这些插队知青毕竟还是年轻,且思想单纯需要加强领导,所以专门派了三个老师负责管理我们。其中年龄较大的刘老师负责抓总,黄老师是位女老师则侧重于女生管理,郑老师是部队下来的退伍兵也年轻些,就负责队列训练和每天出操以及共青团的工作等。我们在汉中的八个月就一直是由这几位老师管理,直到我们被分配到校属各单位为止。书说简短,我们几个听说要去拜将坛转转,感觉好歹也是活动活动,出去透透气总比憋闷在屋里强得多,因此都十分高兴。南大街这个地方与周边阡陌相连,我们沿着街面行不多时就已然来到了庄稼地,又顺着沟渠走了一段儿,估摸着最多走了不到20分钟就到了。到了地儿以后果然见到有两座夯土平台,印象中大约有一米来高,平台的面积还挺宽敞,总有个百十来平方米。据传说是当年刘邦驻汉台时拜韩信为汉大将军,举行隆重的授印仪式时所筑。靠南边土台西面屹立一尊高大的石碑,石碑的正面上刻有汉大将韩信拜将坛八个大字,背面刻诗一首为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小子立于坛前,默诵诗句思绪万千,想那韩信被拜为大将军后,威风凛凛统帅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北出汉中,平定三秦,真可谓百战百胜,辅佐刘邦统一全国成就了帝业。为建立西汉王朝,曾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其辉煌业绩为后人传诵且流传青史,实是英名难泯!此时金鸟西坠夕阳斜映,小子等数人漫步坛侧,见那周围无非旷野田园,落日余晖中亦不过是阡陌纵横,枯木昏鸦而已,与那荒野郊外景象几乎并无二致。若非此处尚遗存有石碑土台,且铭文勒石,又有谁能知晓此处乃为一代英雄成就西汉数百年基业之所在呢?当年小子所见之场景,处处凋零冷落尽显荒凉冷漠,着实令人慨叹!如今小子听说此处已然绿树成荫,青砖漫地,白玉栏杆围砌,台场平坦宽敞,碑亭古建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石砌台阶等相关建筑气势雄浑已然今非昔比了,这是后话不提。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盖头坪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541 积分:24440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9/10/25 18:4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10 16:52: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到了汉中,到了单位,才知道这100号信箱,原来就是北京机械学院搬迁而来,在他乡还能吃到正宗的黄花木耳打卤面,亲切。

那个拜将台,好像是汉中很重要的一处文物。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老续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30 积分:3922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9/6 22:5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11 8:26:00 [只看该作者]

插队在镇上,进工厂在城市里,可比俄们好得多呢,有福气!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寒江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968 积分:16804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11/8/25 18:3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12 0:32:00 [只看该作者]

这是汉中100号信箱(原北京机械学院),在汉中河东店原大门。现在成为医院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河东店汉中100号大门.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下面两张是院内旧房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汉中100号院内.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汉中100号院内平房.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盖头坪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541 积分:24440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9/10/25 18:4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12 16:52:00 [只看该作者]

透过寒乡党的镜头看到了100号信箱的变迁,也应该算做是北京机械学院的院史资料吧。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树人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1 积分:154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6 6:3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12 17:38:00 [只看该作者]

      多谢寒江先生的照片资料,想必您也是当年亲历人士,竟是如此熟悉内情,着实令人震惊呢!正如盖头坪所述,完全可成为北京机械学院的院史资料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树人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1 积分:154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6 6:3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12 17:44:00 [只看该作者]

     多谢版主拨冗阅读,对当年情况您似乎十分熟悉,谬误之处还望多加指点呢!韩信点将台原本是重要文物,但当年失之于管理,竟湮没于荒漠之中,现在则情况大为不同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