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原创]思歌腾的故事


  共有2882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思歌腾的故事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思歌腾的故事
  3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3 积分:214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9/2/17 21:0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23 20:33:00 [只看该作者]

感谢您的评论,亲爱的知青战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思歌腾的故事
  3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3 积分:214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9/2/17 21:0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30 6:38:00 [只看该作者]

                                                         我读“草原思歌腾”

妻从单位同事那里借来一本书,她如饥似渴的读着,一直到深夜。她是一个很少在家读书的人,但这次却是个例外。因为作为一个老知青,她跟我一样也曾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奋斗过。这本书,就是“草原思歌腾”。正如编者所说的,这是一个由小人物们编辑出版的由一群小人物书写的40年前的故事——草地知青的故事。

几天来,我也一直在认真地翻阅着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知青战友们的一段段详实的故事,一篇篇美好的文章,同样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我浮想联翩,甚至夜不能寐。

既然在草原生活过,就不可避免的提到张勇——这个曾经激励我们一代知青坚持在呼伦贝尔草原艰苦奋斗的英雄人物。在“难忘张勇篇”,我看到了我们黄花公社几位老同学的深情回忆,周萍的文章令我感动。她和张勇是同班同学,文革时期和在草地的日子里她们是最亲密的战友。“永不磨灭的记忆”一文,作者客观公正的谈到了张勇之死,我想这是需要勇气的。“接过姐姐的牧羊鞭”,提到了张妈妈怀念女儿,“看似坚强,但终日以泪洗面,总是念叨:‘把她一个人留在了大草原,家里人也不能时常去扫墓’……”。作者说;就是为了了却母亲的心愿去了牧区,没别的目的,没那么崇高的理想,“因为母亲的心愿,让我有了一种使命感”。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对作者肃然起敬。同时也抹去了我多年的一个偏见;因为在文革后期,上山下乡已经不怎么“深入人心”。那时媒体曾经热烈宣传过张勇的弟弟和张勇小分队去张勇队插队的事情,而那时给我这个老知青的感觉那不过是去镀金罢了。谁能相信他们真能在那里扎根革命一辈子?

从书中我知道了,还有几位同学现在一直在牧区工作着,我对他们表示钦佩和深深的祝福!特别是刘桂珍同学,张勇队的知青和战友,虽然我们不是一个学校的,我也想不起是否认识她,但她是我们黄花公社的,我们是坐一趟火车来到草原的。“刘桂珍印象”,讲述了张勇的一个亲密战友,至今仍然留在草原艰苦奋斗的故事,使我胸中一种悲壮之感油然而生。这是十年前的一篇文章,而今也不知刘桂珍同学怎么样了?我真心的祝她健康、快乐。

在回忆往事时,我和妻也曾说过;不敢想象,如果没有选调,没有四人帮倒台,没有知青回城,没有对文革十年的否定,假如我们这一代人这些年还一直在牧区生活着,那该是怎样的一个样子?如果那时的草原能像今天这样科技先进、通讯和交通方便,有电、有电话、可以看电视、打手机,可以上网,能够定居放牧,像今天这样改革开放,那我们还会选择离开吗?

“草原思歌腾”,书中的故事是我们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每一篇文章都真实可信,没有华丽的词藻和虚情假意的东西。看着看着,我仿佛身在其中,一下子就回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书中讲述的许多事情我都经历过或者目睹过,比如;春天接羔,騸马、骟羊、夏天打草、洗羊、剪羊毛、秋天打马印子、打狼等等牧区的基本生产劳动等等。在这里说说春天接羔;有时羊儿也会难产的,这就需要羊倌像助产士一样来帮助接生。我们通常是用牧羊鞭套住露出的羊羔的脑袋往外拽,一般还是很顺利的。在我的记忆中,有一次,一个山羊趴在那里总是生不下来,羊羔的头露在外面已经很长时间了,我就用套马杆子帮牠把羊羔生了下来。谁曾想,羊羔下来后,牠的屁股下面还拖着一个很大的囊状的东西,山羊走走停停,有时还趴在那里不动,好像是病了。包里的主人,老布尔奈说,那是我用力过大,连同羊儿的子宫一起给拽出来了。最后不得不将牠杀掉,当然羊羔也就很难活下去了。这事听起来有点残酷,为此我也是内疚了很长时间。

书中有几位同学写了草原上生活用水的趣事,说到草原的水,的确是很珍贵的。除了水源不足外,主要是取水很不方便。夏天还好一些,尤其是在迖赉湖畔我们可以在那钓鱼,还可以下去洗澡、游泳,充分享受水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但这样的日子是很短暂的。生活用水,牧民通常要套上装有木桶的嘞嘞车到数里或十几里远的水泡子或有水井的地方去打。除了煮饭和喝茶外,用水都是很节俭的,连衣服都很少洗,身上就更少擦洗了。所以,草地的虱子也是很著名的,几乎没有人身上没有虱子,而且到后来有几个虱子竟也不觉得咬了。比较难过的季节是初冬的时候,因为水源比较多的地方,草场基本上都不好了,牧场常常要迁移到北方靠近边境的地方。这里,草儿生长茂盛但水源缺乏,特别是初冬,天气寒冷,还没有下雪,水就成了一个问题。记得有一年初冬,我们实在找不到水,只能到一个硝矿边的水泡子里砸了些冰块,化开的水都是棕色的,喝到嘴里又苦又涩。一旦下了一场雪,只要有2寸来厚,一个冬天的水源就都有了。

我在东庙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看到达赖公社的一些同学写到它,就感到非常亲切。六村我也去过,它离东庙也就几里地,我们队里有几位汉人社员就住在六村。克尔伦河我们也曾在那里打过鱼捞过虾,还在河边脱过坯,冬天也在达赖湖畔打过苇子。我们也曾在东庙附近开过荒种过嵇子,那时搞过一阵牧业学大寨,当然后来也是颗粒无收。达赖湖是我最熟悉和喜爱的地方,达赖湖的鱼更是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前些天我在北方知青论坛上还特别写了一篇“在达赖湖钓鱼”,来回味那一段快乐的时光。

书中有些同学写了一些“迷路的故事”,我也在牧区迷路过两次。都是发生在夜间,最难忘的一次是在草原的第一个中秋节,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夜晚,我去达赖湖边开会,迷失方向,不得不露宿在野外。我们的迷路一般都是发生在夜间,除了地形不熟悉以外,最关键的是我们的眼睛不如草地牧民好。城里来的孩子们多少都有点近视眼,而草地牧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眼可以望到几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的地方,生下来就练就了夜莺一样的眼睛,所以很少听到草地牧民迷路的事情。

我很羡慕一些老同学在闲暇之际重返第二故乡的故事,有的还带着我们的后来人,由此加深了我们和草原人民的亲密感情,许多老知青还为草地的希望工程做出了贡献,这都是值得敬佩的。

在“知青风采”里,我看到了一些我熟悉的身影,也着实令我感叹。特别要说得是,在这里我看到了我们阿尔山队的牧民——西旗知青希日夫的照片,其实那时我们叫他俠勒库(呼),蒙语侠勒,是黄色的意思吧?俠勒库,就是黄孩儿的意思,翻成陕北方言就是黄娃儿,翻成广东话就是黄仔儿。那时他是队里的马倌,他还有个姐姐叫乌云琪琪格,也应该是当地的返乡知青了。他父亲叫嘎啦玛,是一个很倔强的老头。从侠勒库的照片上,我看到了他父亲的影子。侠勒库有个好朋友,也是队里的马倌叫白音巴特呼,记得那时他们两个基本上是形影不离。

书中不仅有许多生动的故事,有许多文章也是颇具文采的;“渴望真诚”——我看到了“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女人”所写的佳句:“寻一处安静的房间,找一个知己的朋友,倾诉一下埋在心底的一切不快,打开心灵的门窗,让心与心坦诚的交流。让友情变得纯真,让互助变得诚挚,让友谊变得不带有任何功利,让心如光芒相互辉映,让那绷紧的心弦彻底放松……”。“感受社会最底层”——我看到了一个下岗女工、我们之中的一些人生活的处境仍很艰辛,她/或他们仍在为自己的日子奔波着、劳碌着,但又不乏对生活的乐观和面对困境的淡定和从容。这就是我们的知青精神!“调生个子”——那是我们天津知青的又一个亮点,要知道训生个子可不是一般人都能够做到的,就连草地的牧民也是如此,何况还是一位知青女性。我在草原的几年,最多也不过是当个羊倌而已。因此,我视作者为巾帼英雄!

“草原思歌腾”一书,收集了近70名草地知青的文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人不足当年天津知青的十分之一。假如我们有时间、有能力、有机会发动每一个老知青都写一篇回忆,那将是怎样的一部鸿篇巨著?

就像编者所写的那样;“我们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记载那段难忘的回忆,为后人留下一段有关知青真实、客观、公正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我们这代人有责任记录这段历史,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对后人做个交代……”。

金钱旗长在本书的序中写道;“知青时代是奋斗的时代,知青的历史是奉献的历史——知青精神万古长青”,他对我们这一代人的评价极高却也恰如其分。“知青精神万古长青”,让我感到了温暖、振奋和安慰。

以西旗天津知青联谊会的同学为主干的老知青们,在西旗政府和多方人士的支持下,用了2年多的时间编著了这本我们草地知青的专著——“草原思歌腾”,可以看出和想象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他们为我们所有曾在草地上奋斗过的知青,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30 11:44:00 [只看该作者]

草原知青故事多,
如今思绪仍成河,
详述经历慰心田,
交流感怀深琢磨。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思歌腾的故事
  3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3 积分:214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9/2/17 21:0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4/9 9:10:00 [只看该作者]

 

我在天津悼张勇

    记得若干年前,曾在天津日报上看到过一篇纪念张勇的文章——“克鲁伦河畔悼张勇”。当时感触颇深,也产生过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写一篇关于张勇的文章。但多年来一直没有写,一方面是有些顾虑,不知写出来合适不合适,另一方面写出来不知向何处发表,能不能发表?何况自己精力有限,写作水平也有限。

我和张勇应该说是同学,中学同学。我在初一九班,她在十班,上课都在一层楼里,低头不见抬头见,而且那时都是班干部,有时开会在一起,但仅仅是认识而已。只是知道她学习很好,是班里的尖子生。

文化大革命,我逍遥了几年,张勇则积极的投入到了运动中去,后来代表学校的红卫兵组织成为当时天津市红代会的委员,常委等等。19694月,我们天津42中的63名同学(有人说是62名)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奔赴内蒙古呼盟牧区新巴尔虎右旗,她是我们的带队人。出发前,是她带领我们在毛主席像前宣誓;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誓将自己的青春献给呼伦贝尔大草原。

到牧区后,我们被分配到当时的黄花公社(也叫额尔敦乌拉公社)。我和一些同学被分到红旗大队(后来又分开为阿尔山队和达来队),张勇等另一部分同学被分到永红队(后来分开为汗乌拉队和白音宝力格队)。当时的牧区通讯和交通相当落后,同学之间几个月不见面是常有的事,看到的报纸最快也是10天前的。但还是断断续续的听说了一些关于张勇的消息;她下队后即被分配到蒙古包放羊,很能吃苦,贫下中牧对她评价很高,很好。

从到牧区再到197063日张勇牺牲,这短短的13个月,我仅仅和张勇碰见过一面,但却令我终生不忘。

那是1969年秋天,我因事要到公社去找生产队长,当时我还在克尔伦河畔的东庙农业队干活。清晨我和满洲里知青德江一同赶着小马车去远在40里外的公社所在地,天过中午才到,当时已是饥肠碌碌,举目无亲,连个吃饭的地方也没有。还是德江有办法,找到一个下方蒙古社员家,帮他修房上大泥,才算吃上一顿羊肉野韭菜馅饼,一顿不错的美餐。办完事后,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当天已不能返回东庙,住处又成了问题,正在走投无路之际,偏巧张勇走了过来。她一看到我,就十分热情的打招呼,问寒问暖。当了解到我们还没找到住处时,就热情的领我们到一个老社员家,用熟练的但却带点英语腔的蒙语和他们交谈。就这样我们被安排住了下来,虽然事情不大,但对我们的帮助却是巨大的。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好好感谢她。但没有想到,这是我们到草原后唯一的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见面。此后,仍只是断断续续的听说了一些她的消息,有好的也有不太好的。譬如;听说在当时的公社文革运动中,张勇写了一篇“开炮”的大字报,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得罪了一些人等等。

197063,一个令人悲痛的日子,张勇不幸牺牲。当时她也就刚刚19岁,如花似玉的年龄。我听到消息时已经是几天以后的事情了,当时我正在大队仓库放种羊,一个人离不开,况且住地离她出事的地方约在80里之外,因此也就没有参加打捞张勇遗体的战斗。

张勇的遗体被打捞上来大概是一个星期以后的事了,是在克尔伦河畔的芦苇荡里找到的。由于天气已转暖,又长时间的在水中浸泡,遗体已经变形,据说给她清洁身体的时候,一擦就有一块皮肤脱落下来。

张勇的死,给我们广大知青带来了极大的悲痛,草原人民为失去自己的好女儿也沉浸在一片悲伤之中。很快,旗党和政府(那时叫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吧)追认张勇为革命烈士、中共党员。当时的呼盟曾一度划归黑龙江省管辖,黑龙江日报、人民日报及家乡的天津日报都相继报道了张勇的事迹,使张勇和金训华一样成为当时知青的一代楷模。

197163,张勇牺牲一周年纪念,全旗将在张勇墓前举行纪念大会。当时在公社的西面山梁上一座张勇的烈士墓早已建成,参加纪念活动的有全旗的知青、贫下中牧、各阶层代表,还有来自远方家乡的天津慰问团和英雄张勇的母亲。这大概也是唯一的一次全旗知青的聚会。

这天早晨,我和战友利生一同骑马从距公社30里外的大队仓库出发,一路快马扬鞭直奔主会场——张勇墓。快到公社时,眼前出现一片马群,我的哈特马兴奋起来,顺着山坡往下跑,怎么也勒不住,结果踩上老鼠洞来个马失前蹄,将我重重的摔了下来。当时有过短暂的昏厥,现在叫轻微脑震荡吧。利生替我抓回脱缰马,我不顾头痛和嘴角的血渍,飞身上马,我们直奔张勇墓。

烈士墓前人潮涌动,大约有近千人吧?(具体有多少人我也不清楚,反正人很多),这在人烟稀少的草原恐怕是很少见的。在这里,久违的知青战友们难得一见,相聚在一起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全旗各公社的知青许多都是从数百里外骑着马赶来的,我还见到了我家老邻居庄姨的儿子、贝尔公社的大伟,他是爱国道中学的,但我们只是短暂的寒暄了几句,纪念大会就开始了。当张勇的母亲和阿木拉老人(当时也是很受知青爱戴、尊敬的蒙族阿妈)相互搀扶着走到张勇墓前时,全场一片沸腾。我还依稀记得张勇的母亲说:“孩子,你死的光荣,妈妈不难过……”。

在张勇牺牲2年多以后,1972年底和1973年初,国家对草原知青有了新的安排,一部分知青去了大庆油田,一部分去了国营农场,仅有很少数知青留了下来,他们后来的去向就不清楚了。那些曾在草原奋斗过近4年(有些老知青可能达5年吧)从此各自走上了新的人生旅程。

一晃近39年过去了,张勇并没有被人们遗忘。记得20多年前,张勇的弟弟高中毕业后曾率领部分42中学生去他姐姐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体验生活,当时的新闻煤体也曾热烈报道过。近几年也有一些团体和个人先后前往牧区祭奠烈士,42中还出了一本纪念和宣传张勇事迹的小册子,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教材来教育我们的后来人。

说到张勇的死,一般的说法是抢救集体财产救羊被水淹死的,更有作家艺术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其实,当时谁也没看见。凡是在草地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在草原一眼望去方圆十里、几十里看不到人烟是常有的事,这就是地广人稀的草原。据说那天,只是到了晚上羊群该回包时,离她不远的战友可能是周萍吧,发觉她还没回来,后来又在河边发现了张勇的衣物等,这才引起警觉但为时已晚,并最终在克尔伦河中打捞出英雄的遗体。用我的一个知青老战友当时的话说,张勇的死是一个迷,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迷。

39年过去了,它仍然是一个迷,我们也不必去深究这个迷了,因为张勇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那个年代,她就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她的许多豪言壮语至今仍能清晰的响彻在我的耳旁;“生命宝贵属人民,誓将青春献人民”,“学习学习再学习,用毛泽东思想统帅自己的每一根神经。改造改造再改造,让毛泽东思想支配自己的每一个行动。”当时有许多歌颂和怀念她的歌曲,至今我仍然会哼唱;“学习张勇好榜样,好榜样,哪里艰苦就往哪里闯,接受贫下中牧再教育,一颗红心献给党。学习张勇好榜样,好榜样,阶级斗争永不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坚决把帝修反一扫光……”,“向着达来湖放声唱哦,一唱英雄张勇呦,她无限忠于毛主席呦,一心一意为革命。……”。还有一首“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曾经唱遍全中国;“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红旗如海绿浪无边,红太阳光辉照亮牧区,我催马儿奔向前,接过先辈套马竿,贫下中牧把我指点。哎,骏马行千里,雄鹰飞蓝天。要问新牧民爱什么,我爱祖国的大草原……”。

张勇用她年轻的生命实现了她扎根边疆献身边疆的诺言,而我们这些当年的知青们,几十年来也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上书写了自己的人生画卷。一些人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材,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有的成为专家、教授、领导干部或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多数人恐怕还是很普通的平民老百姓,可能还在为自己的日子和家庭奔波劳碌着,而我则是这些平民中更为平庸的一个。一些同学因为疾病的原因已经早早的逝去,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更加懂得要珍惜人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几年草地知青们的聚会也渐渐的多了起来,大家坐在一起也就很自然的要回顾过去,那段在草原的难忘岁月。怀念过去,是因为过去的经历令人难忘。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艰苦生活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笑对人生的毅力和精神。所以,知青经历和知青情结是不应被人们遗忘的。

我不知我这样写是否有不妥当的地方,尤其有关张勇的地方,因为事隔多年记忆所限如有失实之处,敬请当年的知青战友原谅。

   注;本文,前几天已经在本网站发表过,为了保持“思歌腾的故事”的完整性,故再次发帖于此,请见谅。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兔子念经
  3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嘉宾 帖子:14787 积分:85527 威望:0 精华:175 注册:2008/12/10 15: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4/9 10:53:00 [只看该作者]

思歌腾,细细读了全文,非常感动!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思歌腾的故事
  3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3 积分:214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9/2/17 21:0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4/12 21:19:00 [只看该作者]

感谢您的评论,谢谢,以后多交流。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思歌腾的故事
  3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3 积分:214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9/2/17 21:0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4/22 22:15:00 [只看该作者]

难忘——1969

1969年4月25日,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是我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奔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成为草原新牧民的日子,这一天我正式成为了那个时代所诞生的新生事物之一;“知之青年”。时光一晃39年,每年这一天我都会想起,这是我上山下乡的纪念日。虽无什么庆贺或纪念活动,但心中的纪念是永恒的。

时光还是回到40年前吧。1968年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那个年代都把领袖的话奉做最高指示),我们那时作为时代的热血青年——红卫兵小将,对领袖的号召无不举手赞成,坚决拥护。也就是从那时起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始了,在1968~1969年它成为了一项政治运动并达到了高潮。文化大革命期间不能毕业和待毕业分配的3届初、高中学生——那时称“老三届”,成千上万的,陆陆续续的开赴了祖国的边疆和农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

当时我作为68届的初中毕业生(当时叫老初一)已经17岁了,朦胧中早已产生了要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愿望。因为那时家里人口多,仅靠父亲一个人的几十元的工资,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因此也迫切的想走出去,挣钱养家,帮助和减轻家庭的负担。文化大革命已经搞了3年,即使后来有了“复课闹革命”,但是心再也静不下来,书再也念不下去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扎根边疆在边疆干一辈子革命”的雄心壮志激荡着我们这一代年轻的心,何况那时我们无限忠于共产党,无限热爱毛主席!毛主席的指示至高无上,我们从心底里对党和领袖充满了敬仰和崇拜。只要毛主席一声令下,我们红卫兵小将上刀山下火海、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辞!

1969年2月下旬,我们在天津造纸五厂学工劳动,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只记得那一年春节后下一场了很大的雪,我们每天都要踏着半尺多厚的雪去上班。3月初电台(那时也叫“话匣子”)里传来了中苏边境发生珍宝岛战斗的消息,国内反帝反修的热情被推向了高潮,学校也开始了准备上山下乡的动员。最初有一批去内蒙古农区阿荣旗的任务,但是很快又有了一批去呼盟牧区的任务。4月初,从呼盟新巴尔虎右旗来了两位接人的解放军。在学校的动员大会上这两位风尘仆仆的边防军战士向我们描述着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风光美景;“你们骑着快乐的骏马奔驰在草原上,手持牧羊鞭身背小马枪,脚下是没膝的草原,眼前是青山绿水和雪白的羊群,那是多么的豪迈…….”。及至今天,这些美妙动人的话语以及当年他们演讲时滔滔不绝的神态似乎仍能再现我的眼前。

我深深的被他们的诉说吸引,放弃了几位好友早已商量好的去内蒙农区插队的打算,毅然报名去牧区,一个愿望就是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要第一批去。那时人不大,却是蛮有主见的。怕家里阻拦,背着父母拿了户口本,自己到派出所办手续注销户口。还记得当时民警一再问自己;想好了吗?这户口一销可就再也回不来了。我毅然决然的表示绝不后悔,就这样很简单的就办完了这件事。

父母知道了这件事情,他们虽然很不愿意。但也很无奈,也没过多的埋怨我。因为那个年代,大势所趋,只能顺应潮流。他们只是为我担心,小小年纪,又体弱多病,能吃得了苦吗?

此后便是收拾行装着手准备。我的一位要好的同学会点木匠手艺,从家里的找了些木板给我打了一个大大的木箱,刷上透明漆,用来装行李,也算作一个纪念吧。

1969年4月25日凌晨,一夜未合眼的家人早早的起来,为我收拾行装,我们就要乘坐7点多钟的火车奔赴牧区了。来到马路上,看不到一辆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原来,这一天是党的九大闭幕的第二天,通往东站的解放南路戒严了——全市人民要在市革委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没有办法,我们只能沿着解放路,身背手拿着简单的行李步行去火车站,好在大件的行李早已托运走了。

终于在发车前赶到了车站。车站广场和站台前人山人海,都是赶来送行的人群。大家都在告别,彼此的心情都不平静。那是一种难以割舍的别离,此一去,也不知何时才能再和亲人见面,也不知将要去的地方到底怎样?冷不冷?吃什么?住什么?那里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我们能够适应吗?我们一无所知。

一声汽笛长鸣,列车开动了。随之而来的是突然爆发的一片惊天动地的呼声,这是车上车下呼叫亲人的哭声,这哭声淹没了火车的汽笛,简直就是震耳欲聋。大家都争着抢着挤在窗口向站台上的家人挥手告别。我默默的看着这一切,没有哭泣,没有眼泪,只是借助窗口的缝隙深情的注视着亲人们的身影渐行渐远,再见了;爸爸、妈妈、哥哥和弟妹们。

慢慢的列车驶出了车站,驶出了天津,逐渐的加速,朝着我们即将为之奋斗终身的新家乡前进。慢慢的,大家、红卫兵小将们也渐渐的恢复了平静,恢复了常态。大家又有说有笑起来。我们不断的唱着革命歌曲:“迎着晨风迎着阳光跨山过水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广中华儿女志在四方。哪里有荒原就让哪里盛产棉粮,哪里有高山就让哪里献出宝藏。嘿,革命的重担扛在肩上毛主席的话儿记在心上,红在边疆专在边疆在斗争中奋勇前进朝着共产主义的坚定方向……满怀热望满怀理想昂首阔步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广中华儿女志在四方。哪里最艰苦就在哪里奋发图强,哪里最困难就在哪里百炼成钢。嘿,革命的重担扛在肩上,毛主席的话儿记在心上,红在边疆专在边疆在斗争中奋勇前进朝着共产主义的坚定方向……”。

晚上8点左右,列车到达了沈阳车站。站台上又是热烈的迎送人群。一支军乐队在一遍又一遍的不停地演奏着时代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让人听着却不再有以往的狂热,相反却有一种奔赴战场的悲壮,我们更像是一支军队,一支远征军,正在开赴反帝反修的最前线!

此后便是漫长的旅程,越往前走就越感到寒冷,大家都相继换上了棉衣棉裤。人们也不再歌唱,在强烈的激动之后便是深深的疲惫……。列车夜以继日的奔驰着,穿过无数的村镇,田野,高山,河流,隧道还有兴安岭。记得路过白城时,列车要在那里停留很长时间,要在那里添加补给。我们大家都三三两两的走出车站,站前广场很大,但是见不到几个人。只有几个打把式卖艺的在空旷的广场上,有一个小姑娘在高凳上表演软功,就像今天舞台上的杂技;叼花、顶碗之类。

经过三天两夜的旅行,我们终于到了终点站——满洲里。这是一座只有8万人口的边境小城,位于中、蒙、苏三国的交界处,与苏联的胡贝加尔市遥遥相望。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反修最前沿。

满洲里的人民热烈的欢迎着我们,整个小城都在沸腾,欢迎来自内地大都市的知识青年。他们为我们安排最好的食宿,召开隆重的欢迎大会。由于人太多,招待所住不下,就安排大家住到居民家中。满洲里街道整齐,洁净。人们大都住着俄罗斯风格的木结构小屋,类似于现在的城市别墅。我和几位同学被一位女主人热情的安排到她家二楼的一间居室,光洁的木板地使人感到很温馨。他们拿出崭新的被褥给我们铺盖,那种盛情真让人激动不已。有点遗憾的是,由于过度的旅途劳累,我们中的一位同学尿床了。清晨起来,发现他在人家的被褥上画了一张大大的“中国地图”,不,简直就是世界地图!让大家很过意不去,不断的向房东道歉,主人也毫不在意,一直说没关系,不要紧。这件事时隔多年,直至现在老知青们聚会时还常常把这件往事作为笑谈。

大约在满洲里休整了2~3天,已经是五一节了,我们600多名天津知青分乘数十辆大卡车开赴数百里外的新巴尔虎右旗(又称西新巴旗、西旗),这些人将被送往该旗的十几个公社和牧场,那是他们新的家乡。

记得那天,天空灰蒙蒙阴沉沉的,刮着大风,用现在的话说,那是一种扬沙天气。卡车排成一条长龙,奔驰在沙土路上,扬起漫天的黄沙。我们许多人头上戴着绿军帽,臂上戴着红卫兵袖标,车上的红卫兵大旗迎风飘扬,大家唱着革命歌曲,士气高昂,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充满了向往。

渐渐的远离了城市,视野中展现的是光秃秃的一片荒原。什么没膝的大草原,什么都看不见。阵阵的沙尘打在脸上痛痛的,我们不得不戴紧了帽子,用从家里带来的纱巾包在头上,以免被风沙迷了眼睛。转眼间大家都成了土猴,不得不转过脸去,背风而坐依偎在一起。5月初的天气好像比家乡的冬天还要冷。唉,如此恶劣的环境,让我们的心又都沉重了起来。偶尔路边几个骑马的牧民迎着汽车赶来,还跟着汽车赛跑,一下子又使大家兴奋起来。草地牧民策马奔腾的英姿让我们羡慕死了,恨不得跳下车去,抢过马来骑上也跑它一阵子。

午后,我们学校一行60多人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黄花公社。眼前的一切令我们瞠目;所谓公社不过是在一个小山坳里稀稀拉拉的散落着几十间土坯房,房前屋后还堆放着大大小小的牛粪堆——后来知道这就是草地人世世代代用来取暖、烧水煮饭的燃料。公社革委会住地也不过是几间砖房。我们被安排到各个社员家暂时住下,在这里要进行几天学习和动员,用现在的话说叫培训。

我们几个同学住在一个叫加林太的下方蒙古社员家里。所谓下方蒙古,就是从农区迁移来的蒙族社员,他们既说蒙语也通汉语,通常都从事农副业这方面的劳动。在后来我们和草地牧民的沟通中,他们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这个加林太,后来听说很不简单。1963年草原下了一场特大暴风雪,冻死了很多的牲畜。加林太随着牛群被风雪吹到了数百公里外的海拉尔附近,冻掉了一只耳朵,一个手指,还冻瞎了一只眼睛,他硬是没有丢掉牛群。后来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彰,成为了草原传奇式的人物。他的两个儿子,也很不错。二儿子叫银庄,是公社的干事,蒙汉精通,颇有才气。大儿子金庄,后来成了大队的赤脚医生。

在这里我们第一次吃上了草地上的羊肉——膻膻的,马肉——酸酸的。吃上了酸奶干,奶茶、小米饭。最初确实有些不习惯,但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好了许多。

面对艰苦的环境,许多同学情绪波动,都说被那几个接人的解放军欺骗了,吵着闹着要回家,要回天津。但这怎么可能呢?慢慢的大家平静下来,接受现实,必定我们是来干革命的,不是来贪图享受和安乐的。

几天后我们30来个同学被分配到当时的红旗大队,另一半同学被分到永红大队(这些队名都是文革时期的产物,后来又都恢复了原来的名称)。那天我们坐着胶轮大车,车上还装满了我们的行李物品,赶往30里开外的大队部。天空晴朗,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一路上很少看到羊群,据说现在大部分畜群都在数十里或百里外的北边,那里有较好的牧场。快到目的地时,远处十几个骑马的牧民手里举着红旗飞跑过来,那是来欢迎我们的社员。很快到了大队部,又有十几个头上扎着许多小辫子的妇女和儿童排成一行纵队来迎接我们,这在人烟稀少的草原已经是很多的人了。与繁华的都市数万人集会的场面相比那太有天壤之别了!

大队部其实也是一排平房,平时只有几个人在这里。有几间屋子作为财务、会计和来往人员的临时用房,还有一间数十平方米的仓库,生产队的一些物资、生产工具以及我们知青带来的箱子、柜子存放在里面。后来大家就干脆就把队部叫做仓库,有一个的保管员常年住在这里。那是一个50来岁的山西人,身材瘦小,尖嘴猴腮,人们都叫他老罗。大家好像都不太喜欢他,但后来他对我却很不错。

我们男女生分住在几个蒙古包里。这蒙古包外形像一个巨大的笼屉帽,大小约有十几平方米,外面罩着一层毡子,可以遮风避雨。包里地面上也铺着毛毡和牛皮,晚上我们就睡在上面。

在队部又学习了几天,还是办“学习班”,主要是统一思想、稳定情绪。主要由带队的同学负责组织学习,还有陪我们来的学校工宣队的一个姓崔的师傅。这里先我们一年已经来了一些知青,有一批1968年来的天津知青,好像是南开区五十几中的。他们嘴里叼着香烟,滔滔不绝的给我们讲草原上的轶事,有时也讲些荤段子。他们不断的给大家递烟,什么饭后一根烟赛过小神仙之类的。我们许多同学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学会了吸烟、喝酒,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还有一批68年从满洲里来的知青,他们相对书生气了些。记得在欢迎会上,他们之中的一位女代表,向我们介绍草原当前的阶级斗争形势,令我至今不忘,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堪称经典:“战友们,我们知道,世界革命的中心在中国;而中国阶级斗争最激烈最复杂的地方是在内蒙,有内人党,有逃蒙集团;在内蒙斗争最复杂最激烈的地方则要属呼盟,而呼盟最激烈最复杂的地方是我们西旗,在西旗要数我们公社,而我们公社就要属我们红旗大队阶级斗争最激烈最复杂了。”天啊,一下子我们就来到世界革命的中心了!

晚上,开会学习时大家表演了一些节目,唱了一些当年流行的革命歌曲、毛主席语录歌。那位带队来的工宣队的崔师傅唱了一段他拿手的京剧:毛主席语录,“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够得到起码的知识”。那个年代,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工厂的造反派组成工人宣传队进入学校参与和领导学校的文化大革命。他是造纸五厂的一名工人,瘦瘦的,高身材,很左,在我们面前很严厉,现在如果还健在年纪应该70多岁了。有的同学演唱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那时几乎每个人都会唱几段样板戏。我也会,八个样板戏里的所有唱段几乎都会,但我没有唱,我的性格决定了我不愿在人前抛头露面。

几天以后,我们便被分到各处开始了草原新牧民的生活。一部分同学下到蒙古包,和草地牧民吃、住、睡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开始了放牧生活。另一部分同学则暂时去了东庙,那是队里准备开发的牧业学大寨基地,在那里拖坯盖房,开荒种田。

由此,草地的知青生活拉开了序幕,其实那时我们大部分还是十七、八岁的孩子,当然,有几个老高一的同学也不过刚刚二十岁。

1969年4月25日,值得纪念的日子,不应忘记的日子。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土左情深
  38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优秀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22467 积分:128988 威望:0 精华:23 注册:2008/8/14 10:56: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4/23 8:05:00 [只看该作者]

张勇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她就在我们身边!



<辽阔的内蒙古欢迎朋友来做客
辽阔的内蒙古欢迎朋友来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4/23 9:27:00 [只看该作者]

难忘的回忆!
清晰的镜头!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思歌腾的故事
  4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3 积分:214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9/2/17 21:0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4/27 19:59:00 [只看该作者]

 

永远的4.25

今天是我们下乡40周年纪念日,早就接到艳敏的通知,425日在宝轩鱼府,原来我们黄花公社阿尔山队和达赖队的草地知青们聚会。一晃40年,时光飞逝,大家的心情都是不平静的。中午时分,能来的都来了,多数老知青都在天津,也有部分同学,从外地赶来;从廊坊、北京、唐山还有保定等地。个别同学是分别30多年后的第一次见面,有的都不认识了,毕竟那时我们才二十来岁,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奔六”了。

老同学们见面分外亲热,坐在一起,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大家举杯痛饮,欢声笑语不断,过去在草地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但也充满了乐趣。大家都认为,正是过去的这一段经历,在我们身上已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就是我们知青共有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勇于面对、不屈不挠的知青精神。知青的情谊是纯洁的,知青的友情是真诚的,知青的精神是永存的。

在回首往事时,我们自然也谈到了张勇,因为她是我们黄花公社、也是我们42中知青的代表性人物,我们不禁慨叹;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没有忘记张勇,她永远活在我们大家的心中。

岁月不饶人,而今我们也是日近黄昏的人了。在利生的安排下,大家都各自做了简单的发言,对自己这40年的经历和人生感悟做了一个小结。总之,大家对过去的情谊倍感珍惜,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大家相约;每年的4.25我们都要聚会一次,作为一个“法定的节日”来庆典。大家相约;都要好好地活着,健康地活着。有的同学还提出,她愿意出资在方便的时候,组织大家一同重返西旗,去第二故乡看望曾经培育过我们的草地牧民,去看望张勇,我想这也是我们有生之年的一个愿望吧。

当然岁月无情,到场的这20来人中不少人已经疾病缠身,简单的算一下,患有糖尿病的人就有4~5个,就不说别的慢性病了。年轻时是人找病,年龄大了,是病找人了,这就是客观规律,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

一晃,几个小时的时间过去了,大家有说不完的知心话。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本来玉库还想组织大家去卡拉OK一把,可是没有时间了,我们只能再次告别,相约明年4.25,再见。

回到家中,我将我拍的几段视频和照片整理了一下,从网上,通过电子信箱发给大家,很快就收到了大家的回复。如今科技发达,真是太方便了,我不禁萌生幻想;假如40年前,我们就有了网络、有了手机、拥有先进的通讯条件,我们在草原又将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回到顶部
总数 208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21